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架空历史 > 民国风云 > 第1章  

民国风云 第1章  

作者:匿名 分类:架空历史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一九零五年,山西傅县裕华镇首富杨焕亭喜得贵子。杨焕亭大喜之余,决定广散福泽感天之恩以昭己表。便立刻安排府中人等,在宅庭及府外大街,广摆流水大宴招待乡里。凡进府向其祝拜者,皆可任意吃席而无需随礼,且可领喜包一封。并使人快马下传十里八乡,所有为己租种田地之佃户,从即日起免一年田租,并邀其广众来府同贺。 杨焕亭时年已近不惑,娶了四房妾室仍膝下无子,只频得千金有六,终日郁郁寡欢。三年前,一云游方士登门拜访,称其可为之解忧。杨大喜之余登堂会之。席间方士称,杨老爷若可广布善财,恩惠乡里泽波一方,必可感天应之如常所愿。 送毕方士,杨焕亭思判多日,认定此言属虚无缥缈之云,并无法理可寻。料定此子当属借题发挥赚其施善。但念其初衷不恶,而己也的确办法用尽无计可施。便愿照此方士之言一试,以求感动上苍赐得子嗣。而后杨焕亭便减赋施粮广结善缘为福四方。一晃两年逝之,府中四房妻妾皆无梦熊之兆,但杨大善人之名却已广播远近。 直至终有一日,侧室三房婉蓉,差婢小菊恭请老爷进院一叙,方才守得云开见月明,终如所愿。 由于杨焕亭得子于大清光绪乙巳年,故乳名取其谐音唤之四宝。然则正名大号却令杨焕亭大伤脑筋百荐不爽。 杨家历经三代开创积攒,传至今日已是良田百顷骡马成群。并在省城太原,由杨焕亭亲弟及两个侄子,代为管理经营着两家商号。分别为省城规模数一数二的大通客栈,和亭裕隆商行。由兄弟亲理的亭裕隆商行,则取之杨焕亭与其第杨焕裕之名字。虽说当年老太爷临终时,曾明确交待杨家所有家产,皆为长子杨焕亭所有。但杨焕亭念其兄弟情深,坚持把老爷子留下来的隆盛行,交与其弟全权打理,并更名为亭裕隆商行,以彰其为兄弟同有财产。 “亭裕隆”表面上是一家经营各种百货贸易的普通商行,但在传到杨家兄弟的这一辈儿上,实际已不再那么简单了。兄弟俩在思想上,都不像祖上那样规规矩矩的守产开业,而是把生意做到了边缘化。今天的亭裕隆,实际上已是一个黑白通吃的“水陆码头”。私盐生意做!烟土生意做!黑道的绑票中间人生意做!甚至连朝中军机大臣张之洞,在鄂开办的湖北枪炮厂里的军火,在亭裕隆商行也有黑市交易! 杨焕亭这么做是有他的想法的。杨焕亭认为,时下政局越来越不稳定,大清朝早已显露衰败。眼下再规规矩矩的做传统生意,买田置地扩大经营,显然已不合时宜。眼下该做的应该是多攒黄金少攒白银,多屯粮而少置地。这样的话一旦风云变色改天换地,他杨家才可永立不败之地!所以跟从小便心志相宜的兄弟一拍即合,什么来钱快便干什么,什么来钱狠就做什么! 杨焕亭这偌大的家业,却在不惑之年才晚得贵子,自然是将毕生心血全部都放在了儿子的身上,那么给儿子取一个应天时彻运理的好名字,自是令其慎重不已。 杨焕亭差人找了不少的阴阳风水和饱学大儒,名字取了一桌子,但都不合杨焕亭的感觉,于是便与特意回家共享杨家盛事的兄弟商量。 兄弟焕裕听罢兄长的心意后道:“依我之意大不必如此周折。咱们杨家历经几代的积淀,至此在钱财上已是三世不愁百年无忧,但咱们杨家却无一官宦之才光庭耀祖。吾不知为兄作何,但其弟每每思起,却深感遗憾无法释怀。故弟以为大可不必再让四宝涉足商贾,为其钱财利益徒耗心智。应自幼培其鸿鹄之志,胸怀天下广摄风云。所以弟以为,四宝之名不必拘泥于族谱之规取其辈字,单名一“举”就好!意为盼之日后,可以乡试中举耀我杨门!就算日后不可达愿,也盼之能够高举祖辈大旗持业绵长!字为“耀曦”意为夺太阳之光辉,比骄阳更为炫耀!” 从此四宝的大名就叫杨举,而日后杨举也确也未负二叔给他取字“耀曦”的厚望,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一段传奇! 像那个时代所有家世显赫的孩童一样,儿时的杨举生活的并不松愉。 从“三”、“百”、“千”到幼学琼林,直至四书五经。一路走来虽谈不上学富五车,但也是出口成章满腹经纶! 随着年龄的增长,总角而年的杨举,已是越来越不喜欢再跟着家里的先生做学问了。其时大清王朝早已不复存在。早年杨焕亭和兄弟杨焕裕,盼杨举高试中举,做官耀祖的希望显然已成泡影。杨举十四岁时又值新文化运动爆发,全国上下抵制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崇尚新文化追求洋科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杨焕亭也就不再刻令儿子,继续跟着先生做学问了。 杨焕亭请先生过厅前来,问:“依儒之见,吾儿现今造诣如何?” 先生回道:“可惜啊可惜!可惜时不于令郎!耀曦天资过人,聪颖慧贤。若再假以时日,莫说区区一乡试中举,他日会试中第,高中进士又有何难!” 杨焕亭闻罢便设宴款待,席间令杨举跪地谢师。宴罢杨焕亭命人奉上五两金条一根送给先生,以作每月薪酬以外的酬赏,意为答谢先生多年以来对儿子的栽培。 其时黄金昂贵,一两黄金可兑换银元三十枚!五两一根的金条就可兑换银元一百五十枚之多!当时杨家亭裕隆商行的大掌柜,一月的俸钱不过十枚银元而已,而一枚银元足以在省城太原的大酒楼里,鸡鸭鱼肉的供十个人大大美餐一顿!当时在太原买一座正厢四房的小院儿,也不过五十枚银元而已!足见杨焕亭对先生常年以来,给儿子的淳淳教授,是甚加感激的。 先生被辞退后,豆蔻之年的少年杨举,仿佛才真正的体验到了作为一个富家公子的人生快乐。 时间军阀割据征战连年。而在争夺势力范围的战斗中失败的军阀,常常四分五裂的散于民间,各据山头占山为王,成为一股股的草寇土匪。而一些常年好吃懒做,为恶乡里的地方泼皮,和一些迫于生活压力的贫民百姓,趁着时局混乱也纷纷啸聚山林落草为寇,成为一股股小规模的土匪。一时间匪患成疾,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地方上便由政府牵头,乡绅名士捐银出资供养,成立了几乎每县皆有的县保安团,以求遏制匪患保民平安。 可这些县上的保安团,虽说是吃着地方的供养,拿着地方的薪资,可对于剿匪戡盗确是从不上力。有的甚至干脆就是兵匪一家祸害地方!所以杨焕亭对于御匪一事,从来就不甚指望县里的保安团。 民国三年,裕华镇遭镇北三十里的玉华山土匪“袁十三”一伙洗劫。当时杨焕亭曾派人快马飞报县城求援,可刚成立不久的傅县保安团硬是就没敢出兵!直到第二天上午,团长史汉文才带着十几名团众,大呼小叫的前来表演了一番。 事后有人告诉杨焕亭,史汉文对人说:没事儿谁愿意招惹袁十三啊!谁不知道那家伙使的一手好枪法,你当人家“袁十三”是白叫的啊! 袁十三曾经手持一把汉阳造步枪,在五十米开外连续向树上画的靶子开了十三枪,枪枪命中靶心!袁十三一名从此叫开。方圆五十华里内的各股土匪,惧其威名纷纷退让,于是袁十三便成了这傅县境内唯一的一股悍匪。县保安团的史汉文,本就是一投机倒把的钻营之辈,指望他对抗袁十三保地方平安,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袁十三对裕华镇的那次洗劫,使杨焕亭耿耿于怀久不可消忍。虽说这袁十三做匪还算地道,只要不遇抵抗,那也是只图钱财不犯家眷。但杨焕亭却引为生平之大辱!事后遂招兄弟回府,令其招募丁勇组织枪药,成立护院武装。 有钱人家办事自是奇快,从杨焕亭与兄弟商议好的那天起,不出十天,杨家一只十八人的护院队就建了起来。由于杨家兄弟平日里做惯了军火买卖,枪支弹药的配备自是驾轻就熟毫无难度。至于人手方面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当时要找些扛过枪杀过人的亡命之徒,还是不难的。难的是要招募一些品行可靠,且有人作保的稳妥之人便不为易。好在对于杨家来说钱并不是问题,所以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在江湖上打滚多年的杨氏兄弟,没费太大的劲儿,也就一一办妥了。 杨焕亭任命的为首队长名唤徐长冠,是兄弟杨焕裕亲荐。徐长冠以前在北洋军阀曹锟部,任一步兵连长。后因不堪忍受团部长官的压榨,在一月黑风高的晚上潜进团部,手起刀落一连宰了包括团长在内的五个人,硬是还没惊动警卫哨兵!当下清洗了几个死人身上的所有细软,趁着夜色,一人一枪的直接就跑出去了四十里!天亮后盘算着做下了如此的惊天血案!河北老家自然是不敢回了,于是一路向西南,流落到了太原城。闻之城中亭裕隆的东家杨焕裕,在道上神通广大,寻思或许是自己的安身之选,于是便投奔之。了解之后果然得杨焕裕赏之,遂留之。而后杨焕裕遣人赴京打听得回的信息符之,便视为得力之人用之。组建护院队时,杨焕裕一早便认定此人正是队长之合适人选,便向兄长推荐进府。 手里有了这支武装,杨焕亭便指示徐长冠连日抓紧练兵,以求来日可大显身手一报前耻! 来年秋后,尝着甜头的袁十三,果然再次率匪众前来犯镇。深夜得报之后的徐长冠,立刻组织队伍,登上按照他的建议,早已修建好的院墙火力台上准备御敌。在别家已经得手后的袁十三,举着火把骑在马上,耀武扬威的率众聚到杨府墙下。手里火把一挥,便要下令匪众破门。徐长冠一声令下,众护院同时起身露头于墙上,十八条长枪同时喷火,几排子弹打过,墙下已是横尸累累再无活人!只有一匹中弹倒地的匪众坐骑,躺在地上嘶嘶哀鸣,划过夜空甚是凄凉。 可怜那个昔日不可一世的袁十三,此夜竟是连枪都没来的及端起,就已被乱枪射于马下!更没瞧见他那被传的神乎其神的什么快枪十三连了!随后众人出院清点现场时,只见众匪就数袁十三身上中弹最多,细数之下竟有弹眼儿十三处之多!光面部就中枪有六!整个脑袋已是被打的血肉模糊不辨五官!杨焕亭立于袁十三之前放声大笑,喝道:“尔等毛贼狂称快枪十三,如今身中十三枪而死,岂不是正应尔十三之数?”哈哈哈哈……当年屈辱一扫而去好不痛快! 从此傅县再没有了悍匪袁十三,取而名声大噪的则是杨家护院队!县里的乡绅商贾纷纷登门访之,齐力请求杨老爷扩大护院队,由县里乡众出资,邀其杨家护院队入驻县城,代替县保安团维护地方,保傅县平安! 杨焕亭婉言拒之。道:“吾之护院队,只为保家宅平安而设,扩大驻县,警责全城,乃实非吾之初衷本意。个中不予之处,还望众乡邻谅之。” 此事之后,史汉文也颇感羞愧,此后竟也装模作样的时常警查县城巡防乡里,好歹是对的起乡里给他支付的饷银了。从此直至民国二十六年,杨家举家南迁之前,傅县境内再无一起匪患扰民之举,杨家可说是功不可没! 学满休文后的少年杨举,便开始尚武崇戎。一得空闲便求徐长冠向其授受武艺枪法。而立之年的徐长冠,一来限于宾主身份不可推辞,二来杨举聪颖过人天赋异禀,骨骼奇佳身手敏捷,实为习武练枪的好材料。再加上杨举虽身为少爷,却对府上每一位家臣皆礼敬有加。故徐长冠对此子也甚为喜爱,于是便毫无保留倾囊所授。把自幼得于家传的武术一一向杨举教授。从最初压腿柔韧扎马站桩的基本功,到拳法套路刀枪器械,循循善进按部就班的对杨举进行训练。练功过程则对其要求极为严格,丝毫没有敷衍马虎。最初压腿开韧带时,疼的杨举每日痛哭流涕,却丝毫不见手软。站桩则要求杨举每次不得少于洋表半个小时,其间动作稍有变形走样,便枝条抽打!毫无上下之礼可言! 每每如此,杨举母亲就心疼的犹如刀割!站在远处含泪心酸。杨举的大妈,也就是杨焕亭的正室,虽不是杨举生母,却似乎比之生母更加疼爱杨举。每次看到皆会呵言制止。由于裹脚行动不便,便会一边呵斥一边碎步跑来,蹲下一把将杨举搂在怀里,眼泪便会心疼的随之留下。杨举则会好言安慰大妈道:“没事儿大妈,我不疼,徐师傅这样对我是为我好,没事儿没事儿,你快走吧大妈,我还要练功呢!” 大妈则是抱着杨举一边掉眼泪一边喊着:“四宝啊,我的四宝,你放着杨家的大少爷不做,为何偏偏要没由来的受这份罪呢?”边哭边用眼神儿使劲儿的挖徐长冠。徐长冠则是一如既往的笑着,默默的看着大夫人心疼杨举。 对于儿子跟徐长冠学武练枪的事儿,杨焕亭却显的很支持。他认为,有再多的家产,也得儿子将来能保得住才算数。儿子身边跟着再多的保镖,也不如儿子自己有一身的好本事管用!于是在每次面对大夫人的哭诉时,总是好言应付嘻嘻哈哈的往过混。他认为跟女人讲道理简直就是废话!能凑合着听几句,就勉强的应付着,听烦了直接走人就是了,毋需多言! 在杨举坚韧的毅力,和父亲的大力支持下,一晃十年过去。现在的杨举已是一个身高体健的挺拔青年。十年来,在徐长冠的悉心授教下,杨举可双手开短枪,百发百中!马上飞驰放长枪如卧平地!对各种枪械的构造及原理特点如数家珍!说到身手,更是十里八乡鲜逢敌手。跟人动手用不了两个回合对方必倒!三五个精壮小伙子跟杨举动手,也就是喝盏茶的功夫就解决了!为此,这些年来杨焕亭没有少为杨举跟人打架,向对方赔付钱财。好在杨家最不缺的就是钱!开始杨焕亭总是询问儿子是否受伤,到后来就再没问过,因为他知道,儿子跟人动手是不会输的。 杨举并非无理蛮横之人,被他打的多为横行霸道的泼皮无赖。自打杨举武艺有成,就总想跃跃欲试的求证身手,好在县城里总是有许多的恶劣之人,杨举这些年来,却也不曾缺得对手。杨举每逢进县城,总是会有作恶乡里的混混被惨遭教训。 自幼读圣贤书长大的杨举,甚知礼仪伦常之道,对普通的老百姓,杨举是从不仗势欺人的。不过也没少和正经人家的年轻人打架,都是因为年轻气盛,喝点儿酒互相不服气所至,本质上并无恶意。只不过打完之后,不服气的就都变服气了。再加上杨焕亭的声名和银元,除了民国十四年上的那回事儿稍显麻烦外,青年杨举虽显稚嫩浮躁,但也所幸未出状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