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架空历史 > 三国潜龙 > 第60章 七星宝刀

三国潜龙 第60章 七星宝刀

作者:匿名 分类:架空历史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为什么?为什么? 童英夺路狂奔,身边的景象也在不住地变化,一会儿是鸟语花香的山谷,一会儿是乱石嶙峋的坟岗,忽而是遍地蓊郁的山坡,忽而是漫漫昏黄的荒漠,他时常身处小桥流水之中,耳边却是杀伐之声,他仿佛看见师父、师兄和师妹静静躺在无声的坟塚,又仿佛看见葫芦谷的烈火熊熊燃烧,数万人死于他所放下的一把大火,哀鸿遍地… 大火中,他仿佛能看到西园校场里万马齐鸣,刘宏愠怒地拂袖而去,他看到卢植惨死,张绣罹难,看到无数人在为他相继死去… 都死了!师父、师兄、玲儿都死了!为什么?世间的生离死别一次又一次的让自己尝试,自己的一个个亲人都离自己而去,凭什么便要我尝尽这些苦难折磨? 童英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苦和愤恨,无数的负面情绪涌上了他的心头,一股莫名的怒火在他胸口熊熊燃烧,他双脚飞快的跑着,双手在空气中胡乱挥舞,似乎想要将胸中的戾气通通发泄出来… 也不知奔跑了多久,眼前变得一片朦胧,朦胧中尽是飘渺和虚无的白色,而这白色却似是有了厚度和重量一样,冰冷滞重,童英在上面一跤跌倒,只感到一阵阵地麻木。 一个人影挡在他的身前。那人羽扇纶巾,面带微笑,却是卧龙先生。 “先生,你告诉过我苦难也是对人的一种磨练,让我看穿世事,不要执着于报仇。”童英双目通红,语带恨意,“可是我无论如何也看不穿,更何况如今我已找到仇人,我现在只想手刃这个仇人,为师父和大师兄报仇…” “你说你看不穿,其实也不过只是心有执念而不自知而已。”卧龙先生脸上依旧带着淡然的笑意,睿智的双眸中散发着异样的光彩。 “执念,何为执念?难道为师报仇也不应该么?”童英不解道。 “应该自然是应该。”卧龙先生摇了摇头,轻声道,“可是你也应该知道,你的师父、师兄首先要的必定不是你为他们报仇,而是你能更好的活下去,你明白么?” “更好的活下去…”童英一怔。 “记住,永远不要让仇恨蒙蔽了你的双眼。”卧龙先生身影慢慢拿变得暗淡起来,“身在地狱,而心存善念,无论世事艰难,唯心不易,只要你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那么再大的艰难困苦,也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可是,先生…”童英似乎还想要说点什么,卧龙先生却是手中一挥羽扇,轻喝道,“痴儿,还不快快醒来!” 随着那挥起的羽扇,童英身边燃起熊熊大火,童英猛地一惊,睁开了双眼。 醒转之时,童英发现他正躺在帐中,自己的军帐,在西园。 他没有回到从前,也并没有那一片迷蒙飘渺的白色,他还在洛阳。 他身受重伤,周身上下无一处不疼,似乎连呼吸都要牵动伤口。 他身上被包裹着层层的麻布,犹如一个粽子,手足也被固定在榻上,想来是有人怕他乱动,这才如此。 童英缓缓望向周围,发现正中立着两个高大的身影,一个袒胸露乳,毛发赤色,正是胡车儿,另一个面容憔悴,神情剽悍,却是侯惇。 童英这才想起那晚他从吕布手中逃出,刚刚到了军营,便已昏迷过去。想来是侯惇和胡车儿救了自己。 见童英醒转,侯惇不由大喜,做到了童英的身侧:“三天了,将军你总算醒过来了。老胡,快去取些水酒和饭食来!” 胡车儿兴奋的应诺了一声,快步跑了出去,童英听到侯惇的话,却是不由有了惊讶:“我昏迷了三天?” 侯惇点了点头,“好好养伤,血迹都被清理掉了,没有人找得到这里。只是…将军你果真去行刺了董卓?” 童英也不打算瞒他,疲惫的闭上眼睛,点了点头:“此时我已再无一丝气力,若是你等愿意,可拿我的头颅去董贼府上领赏。” “将军这是哪里的话,董卓名为汉相,实为国贼,”闻言,侯惇面色一变,厉声道,“侯惇我恨不得能生啖此贼,又如何会与之同流合污,将军此言莫不是看轻侯惇不成?” 望着侯惇脸上的厉色,童英知道自己刚才所言的确有些触怒了对方,沉默片刻,轻声开了口:“侯惇,对不起…” “道歉就不必了。”侯惇摇了摇头,却是无比认真的开口道,“不过将军你得答应侯惇一件事。” “何事?”童英开口问道。 “铲除汉贼,非将军一人之责,若是还有下次…”侯惇顿了顿,无比认真的说道,“请将军准我一道前往!” 童英愣愣的望着侯惇那张坚毅的脸,沉默了许久,眼中终是闪过一抹暖意,缓缓点头道:“好,我答应你!” “将军可不要忘了我老胡!”此时,胡车儿端着一碗凉水大踏步走了进来,他显然是没有听到侯惇前半句,不过侯惇的请求倒是一字不差的落在了他的耳中,因此迫不及待的嚷嚷道。 “好,自然也不会落下你!”望着急吼吼的胡车儿,童英和侯惇不觉笑了起来,而胡车儿见他俩笑了,自己虽不知道为何,亦是摸着后脑勺憨憨赔笑。 “咳咳咳…”大抵是笑声牵动到了伤口,童英忍不住咳嗽起来,侯惇见状赶紧从胡车儿手中接过水碗,小心翼翼的放到童英唇边。 童英小口喝了半碗水,目光扫过脸上满是关切的侯惇和胡车儿,感激的开口道:“多谢!” “将军你这就见外了…”侯惇笑着摇了摇头,他话还没有说完,胡车儿已是抢着开口道,“将军你可要快些好起来,我老胡还等着将军你带着我上战场杀敌立功呢!” 听到这两句话,童英只觉胸口有一股暖意涌动着,却是不知该说什么,只能无比郑重的点了点头。 侯惇见童英似乎又有了一些倦意,便拉着胡车儿悄然退了出去,让童英好生歇息。 童英疲惫的闭上了眼,只是这一次并没有再进入梦境,脑海中一直回想着刚才的梦中卧龙先生对自己所说的话,他总觉得其中隐有深意,却还是有些迷惘——先生要自己唯心不易,那自己的本心又是为何物? 童英反复思虑片刻,脑海中蓦然出现了董卓的身影,他不自觉的喃喃自语:“玄龙逆天,玄龙逆天…” 原来这条隐藏已久玄龙便是这个看似貌不惊人的董卓董仲颖,而从陷害师父,到害死卢师、大师兄,全是出于他的手笔。 童英缓缓攥紧了双拳,脸上浮起一抹坚毅——血债就只能用血来偿还! 虽然震怒于有人如此胆大妄为,竟敢潜入自己的府邸,不过董卓毕竟也是见过无数大风大浪的人,很快便平静下来,除了派出卫士到城中继续追捕那已经受伤的刺客外,便再无其他动作。 “文优,你留一下,我有事与你商议。”待到屋中的众人都散去,董卓却是单独叫住了李儒。 “喏。”李儒应言止住脚步,回身来到屏风旁,望着端坐在矮案前面沉如水的董卓,轻声道,“大人还有何吩咐?” “坐吧。”董卓指了指对首,让李儒坐下,然后蹙眉道,“最近在京城中流传的那句童谣你可曾听过?” “童谣?”李儒一怔,偌大的洛阳城每日都会有各式不同的童谣产生, 他不知董卓具体说的那一句,亦不知其为何会有此一问,因此一时没有回答。 “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见李儒不答,董卓缓缓说出这么一句话。 李儒闻言,面色微微一变,旋即开口道:“此言我亦是听过,虽然在城中街头巷尾流传甚广,但依我看来黄发小儿戏语而已,大人不必放在心上。” “戏语?我看不见得吧。”董卓冷笑两声,开口道,“据我所知,此言在十常侍之乱以前便在洛阳流传,如今想来,此言与当日之情形何其相似。既是如此,与其说是童谣,不如说是谶语。” 李儒不自觉的稍稍抬起头,正巧瞥见董卓脸上一闪而过的戾气,心中不由浮起一丝不安的感觉,思虑片刻,开口道:“确如大人所言,此语或有其前瞻之处,然而其中含义…” “其中含义难道不是很清楚么?”董卓武断的打断李儒的话,沉声道,“帝非帝,王非王——如今天子懦弱无能,已非合适的帝王,而陈留王聪敏过人,可登大宝之位!” “大人三思啊,废立之举事关社稷,不可妄行,何况此时朝局稳定,正适合为大人您实践大业之根基,若是一着不慎,导致时局动荡,只怕反而不美!”闻言,李儒心中的不安更盛,慌忙开口道,“何况单单凭这么一句童谣便定…” “是谶语,不是童谣。”董卓皱眉道,“文优一向睿智,为何却可以对此谶语视而不见?昔年始皇帝残暴,民间便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流传,王莽乱政之时,亦有‘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之谶语传出,而且日后种种也尽皆应验谶语之言,如今我等自当顺天而为。” “可是…”李儒仍旧还想进言劝说。 “文优以为那刘宏如何会留如此一道遗诏于我?”董卓摆了摆头,却是换言问道。 “此举自是为了对抗何进所刻意为之,刘宏不愿何进一家独大,自然想要选取藩镇制衡,只是他未有想到此举反为我等所利用…”李儒微微躲开董卓的目光,轻声说道。 “文优所言只怕并未完尽吧。”董卓再次打断李儒所言,缓声说道,“那刘宏未必单单只是想制衡何进,更是想要杀掉此人吧!” 董卓话音一落,李儒身形亦是一震,沉吟片刻,终究是摇摇头,苦笑道:“确实如大人所言,刘宏最初的用意应是想要立此子也就是如今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所以才会下密旨于大人您,甚至我猜想蹇硕亦是他的棋子之一,为的就是你二人内外夹击,架空乃至杀掉何进,从而使陈留王能平稳即位。” 顿了顿,李儒接着说道:“只可惜为何进先下手为强,蹇硕身死,京畿之兵马皆为何进所掌控,使得大人也无法轻举妄动,幸亏后来十常侍不甘心失势,下决心做殊死一搏,这才让我等渔翁得利。” “那为何这些事情你不早些与我所说?”董卓微眯起眼,沉声问道。 李儒抬起头来,似乎感觉到了董卓眼中的那一抹寒意,心中不觉微微一颤,如今董卓给他的感觉与未入京之前已是大不相同,忍不住在心中苦叹一声,当下起身跪倒在地,长声道:“大人恕罪,当时先帝仍在,虽有密旨于大人您,然而皇家立嫡立庶,向来盘根复杂,大人您作为一藩镇并不宜参与,因此我才引而不发,及至后来何进势大,兼之蹇硕已死,陈留王无望帝位已成现实,大人您自然不应在明面上与何进起冲突,所以我才并未点明,实非刻意隐瞒,还请大人恕罪!” “罢了,你请来吧。”良久,董卓才缓缓开了口,李儒站起身,拿眼偷瞄了董卓一眼,只见董卓依旧是面色阴沉,心头又不自觉的泛起一丝苦涩。 “那如今呢?刘宏已死,何进已死,我们面前的绊脚石已通通都除掉了,连那敢于与我作对的丁原也伏诛,朝堂上再无一人敢与我相抗,如今行这废立之举,不正是最佳时机么?”董卓沉声开口道。 “可是…”闻言,李儒还欲争辩,却感觉到董卓射向自己的两道泛着冷意的目光,嘴唇嗫嚅几下,终是放弃了自己原本想要说的话,只低声说道,“妄行废立之举,恐有损大人您的威信啊。” “文优此言差矣。”董卓沉默良久,望着欲言又止、面露畏惧之色的李儒,脸上的神色微微放缓一些,语气也不再那么重,开口道,“在我看来,行这废立之举,非但不会有损威信,反而能极大的提升我在朝野内的声望!” 闻言,李儒先是一怔,旋即问道:“大人,此话怎讲?” “不是么?君不闻伊霍之事乎?”董卓却是反问道。 董卓所言的伊霍之事分别指的是商代大臣伊尹和西汉大臣霍光,伊尹乃是商代开国君王成汤的重臣,相传此人博学多才,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后来他亦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助汤灭夏,后来其被命为右相,成为商朝的最高执政大臣。后来成汤的孙子太甲荒淫无道,伊尹便放逐太甲到桐宫三年,悔过自责,等到太甲心性返善后,才归政于太甲。而霍光更不必多言,其人为汉武帝托孤大臣,在汉昭帝死后,昌邑王为帝,然而昌邑王昏庸,即位二十七日便犯下数千条恶行,结果霍光上奏上官太后,将昌邑王废掉。而立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 这两人先后都行过废立之举,然而却都成为了千古名臣,董卓以此二人为例,显然表明了自己废立之心已决。 李儒只知再劝下去也无用,便告辞了董卓。走出屋,回到自己独自一人居住的居所,李儒终是忍不住长叹出声,他很清楚的感觉到董卓的变化。 入京以前的董卓虽算不上从善如流,但对于自己的劝诫总会听上一听,而今日关于废立之举,董卓却是专横独断,名义上是在徵求自己的意见,实际上不过是告知自己,他将要做这么一件事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