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菁菁校园 > 绿水湖畔的人们 > 第40章  许云贵怒剪渔网徐天启探访龙潭

第二天上午,徐天启仍然在自家的门前修补渔网,看见许云祥背着渔网许云贵扛着船桨,两人回家来,便问:“昨晚的收获怎么样?捕到没有?” 许云祥说:“还行。”但许云贵却不言语。随后两人走进自己屋子里。 徐天启感到奇怪,心想许氏兄弟俩一向话多,今天这是怎么啦,莫非昨晚他们又被“渔管”逮住了,还是生鱼贩子的气? 谁知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不能躲的,你越躲避心里就越不踏实,而且烦心事还会主动找上门来。许云祥和许云贵在盘龙湾捕鱼发现了女尸,如果他们及时报了警,此后也许不会有太多的麻烦。但他们没有这样做,因为盘龙湾附近是鱼苗养殖基地,严禁撒网捕鱼,假如报了警,这无疑是自找麻烦,所以那天,他们没有到鱼市去卖鱼,而是把鱼卖给了鱼贩子回家。 此后几天,兄弟俩没有下湖去捕鱼,那天晚上收回来的渔网,现在凌乱地堆放在院子里,没有心意去修补整理。他俩看见张旧网,眼前就会浮现那具泛白的女尸。想到女尸是被渔网缠住拖出水面的,他们心里感到恶心。 这天傍晚,许云贵捧着饭碗来到院子里吃饭,无意抬头又看见那张渔网,顿时感到一阵恶心,忍不住把刚咽下的米饭又吐了出来。 “哥,把它扔掉吧!”许云贵说。 “把它扔掉!”哥哥许云祥也这么说。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要把这价值几千元的渔网扔掉,他们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 徐天启这几天每晚都下湖捕鱼,早晨又把捕到的鱼拿到鱼市去贩卖,所得的收入也不错。这天他到许氏兄弟家里串门,一问才知道他俩这些天都没有下湖捕鱼,便问他们为什么。他说:“现在正是捕鱼的季节,过了这季节就没有鱼,现在你们怎么还像没事一样闲着,是不是身体上有些不舒畅?如果不是这样,我帮你们把院子里的渔网理一理,三人合伙去打围捕。” 许云祥想,这么老是在家呆着也不是事情,坐吃山空,现有的钱不经花,他就看了许云贵一眼,说:“好吧,整理渔网就不费您劳心了,我们明天自己整理。” 徐天启说:“也好,你们整理好了就告诉我,我们一同下湖。” 经过几天休息,现在许氏兄弟心里已经渐渐平静。第二天吃过早饭,他俩就在院子里开始整理渔网。渔网堆放在院子里早已晾干,只要提起绳子轻轻一抖,粘在网上的干草杂物就会纷纷落到地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他们俩的脸和身子就像被定格在网眼上。徐天启卖鱼回来也过来帮忙,说好这晚三人合伙下湖围捕鲤鱼,但是,这一计划尚未能实施,渔网还没有整理结束,就有警察找上门来了。 “你们两位就是许云祥和许云贵吧?”一名警察走近许氏兄弟说。 看到两位警察,许氏兄弟就知道现在麻烦的事情找上门来了。 “嗯,是的。”许云祥说。 “现在你们两人跟我们走一趟。” 徐天启说:“什么事情?他们俩这几天都是呆在家里,什么地方也没去。” 一名警察说:“哼,什么事情,他们俩的心里比我们更清楚,走吧!” 徐天启眼睁睁地看着两名警察从院子里把许氏兄弟带走,却不知他们俩到底是犯了什么错。 原来,那具浮在水面的女尸被风吹到了岸边,有农民发现就打110报了警。经过多方调查,警方得知许氏兄弟曾经去盘龙湾捕鱼,于是就找上门来。 徐天启回到家中,就把许氏兄弟被警察带走的事跟老伴说了。老伴听了说,他们该不是到鱼苗养殖场去捕鱼吧?徐天启说,如果是这样,他们罚几个钱就会没事的。但是过了不久,从县城传来的消息却说许氏兄弟犯有强奸杀人的嫌疑,这样一来,问题可就大了。这样的消息让徐天启夫妇无法相信。他俩看着许氏兄弟长大,知道兄弟两人的性格和为人,如果是说兄弟俩在湖里偷鱼摸虾,夫妇俩这会相信。但说兄弟两人强奸杀人,徐天启说兄弟两人没有这种胆量。因此对于此事,徐天启打算进县城去探个究竟。 徐天启第二天来到县城,得到警察的许可,他在拘留所里见到了许氏兄弟。此时许氏兄弟早已戴上了手铐,看来他俩的案子还比较严重。兄弟俩疲惫地坐在墙角,像是没有脸见人,这让人无需怀疑事情的真实性。 徐天启向许氏兄弟递上香烟,而后才问他俩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许云祥感到痛苦不堪却又有苦难言,他说:“那天晚上到盘龙湾撒网捕鱼,起网时把一具女尸拖出了水面,结果就惹上了这一桩案子。其实我们只是捕鱼,别的什么做没干,但是我们现在又没有人证和物证,怎么能把这事说清楚。” 徐天启安慰他俩说:“也许这是天意,这倒霉的事情让你们俩碰上了。”又说:“你们俩怎想到去那地方捕鱼?” 许天祥说:“听说那地方的鱼多,我们也是想去碰碰运气,现在倒好,惹上了这桩案子。” 许云贵在一旁说:“别说这废话了,还是赶快想想办法我们如何脱离这桩案子。” 徐天启问:“你们俩真的与这案子无关?” 许云贵说:“徐叔您也真是,别人不相信我们,您还能不相信我们?别说是杀人,就是强奸的事,我们也没这胆量。” “那具女尸究竟是怎么回事?”徐天启问。 许云贵说:“可能是她在水下被我们的渔网缠住,起网时就把她拖到了水面。” “你们俩都看见那具女尸?” 许云贵说:“那时天才刚亮,看到女尸我俩都吓了半命,哪里敢近去看,只是在远远地看了一眼就转身跑了。” 许云祥说:“当时我们如果报了警,可能就不会有这麻烦。” 徐天启说:“这事我相信你们,但是现在没有证据,处理起来还是有点麻烦,让我仔细琢磨琢磨,设法帮你们找到一些证据。你们也不必太担心,警察现在只是说你们有嫌疑,又没有肯定你们俩是罪犯,说明这事还是有余地。” 徐天启离开拘留所回家,就积极开始帮许氏兄弟寻找开脱罪名的证据。 而与此同时,警察也在加紧调查,努力寻找尸源以及破案的线索。但是盘龙湾附近的地形复杂,来往的人流又比较多,各种说法都是假设和推测,并不能形成定论。 警察在县城里张贴公告,鼓励居民提供破案线索。但是过了一些时候,案情仍然没有进展,而这时许氏兄弟拘留的时间已到,就将他俩暂时放回家里。 经过了牢狱之灾,许氏兄弟的性格变得乖顺了许多。他们安分守己地呆在自己家里,与人说话也不再海阔天空地乱说乱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叫做吃一堑长一智。后来,许云贵把心中的怨气全撒在了渔网上,心想这都是渔网惹出的祸,拿一把剪刀将渔网剪了,买一张火车票下广东。这一桩无名的女尸案从此也就搁下来,成了一桩悬案。 但是,徐天启心里并没有把这事搁下,他独自驾小船去了盘龙湾。去时正下着小雨,湖面上少有船只,因为渔民不选择雨天下湖捕鱼。 盘龙湾被烟雨笼罩着,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湾里多岔道,地形十分复杂,如果不是水中的好手,断然不敢轻易闯入这是非之地。徐天启虽然年龄偏大,却并非鼠辈,他不信邪不信神,凭着自己娴熟的驾船技术在岔道穿梭,想找到许氏兄弟发现女尸的地方。 港湾里一片芦苇挡住了去路,他驾船退回来,结果又被后面的芦苇挡住,只得在芦苇丛里穿行。透过芦苇丛,他望见前面就是盘龙湾的鱼苗养殖基地。于是他调过船头退出港湾来到宽阔的湖面。湖面上的雨下时歇,就像闹肚子疼似的。附近没有来往的船只,只有鱼苗养殖基地的小木屋静静地卧在湖面上。小木屋的附近是一排排的网箱,网箱里养着不同种类和不同大小的鱼苗。有一老者坐在网箱旁边垂钓,神色泰然。周围的环境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古诗中“一山一水一世界,一庐一舟一人家”,描写的也许就是这样的境界。 徐天启从远处打量那位老人,心想也许他就这鱼苗养殖场的主人,就驾起小船向小木屋驶去。 此时雨又渐渐下大,落在湖面上溅起了水花。徐天启知道此时水下不会有鱼,知道鱼儿这时都躲进水草去了。 小木屋里升起了一缕轻烟,一位妖艳的女子从木屋里走出来,她在湖中舀了一瓢水,转身走进小木屋里。 徐天启的心里想:“哪来这么妖艳的小女子?她是谁?莫非这小木屋里还有其他的人?” 他驾船远远地看着,可是待了许久,他也没有看见小木屋里有别的男人走出来。 免得惹出是非,徐天启没有把小船靠近小木屋,而是向垂钓的老人划去。 垂钓的老人听见自己身后有小船靠近,回头看了徐天启一眼,他没有支声,而是继续注视着水面上的浮标。 徐天启将小船靠近网箱边的浮排,下了船向老人走去。浮排很不扎实,在水中摇晃,但徐天启是在水边生水边长,习惯于水上的生活,走在浮排上一点也不心慌。在浮排上钓鱼的老人感觉浮排摇晃,知道有人走近自己身边,没有回头就说:“想买鱼苗吧?” 徐天启站在老人身后看着老人的背影,他端坐在一条小木凳上,手中握着渔竿,眼睛看着水面上的浮标,知道这位老人的城府很深。 “嗯,是的,您这里有什么鱼苗?我先看一看再说。”徐天启说。 老人仍然没有回头,两眼紧紧盯着浮在水面上的浮标说:“什么样的鱼苗都有,你自己看吧。”就在这时,水面上的浮标往水里沉了沉,老人赶紧把渔竿轻轻往上一提,从水中拉出一条鱼来。 钓上来的是一条鲫鱼,老人收起渔竿,卸下鱼嘴里的鱼钩,将鱼丢进水桶里。那鱼在水桶里扑腾几下,便躺在水桶里张嘴呼吸。 老人把渔竿横放在浮排上,拎起水桶朝小木屋走去。徐天启看他的腰板十分结实,两脚踩在这简易的浮排上,浮排却不摇晃,如果不是水上的高手,他很难做到这一点。 老人走到了浮排的尽头,钻进了小木屋里。 徐天启看了几只网箱,但因为下雨,他看不到网箱里的鱼。这时老人又提着水桶从小木屋里出来,回到原地继续钓鱼。 徐天启走近前去,向老人敬了一支香烟说:“这天气,水里什么也看不清。” 老人接过香烟说:“老实人不该打诳语,我知道你现在不是来买鱼苗的。” “你怎么知道?”徐天启说。 老人把手上的香烟点燃,说:“从你的两只脚踩上这浮排的时候,我就知道了。” 徐天启心里想,这就奇怪了,走上浮排的时候,这位老人根本没有回头看自己,怎么能知道?就说:“您真是高手!”又问:“这是为什么?” 赞美的话谁都爱听。老人见徐天启夸奖自己,不慌不忙地吸了一口香烟说:“我有三方面的理由说明你是一位打鱼的人。一是从你划船的姿势看,你不是养鱼人。打鱼的人做事心态比较急躁,划船时一桨接着一桨,船就摇晃得厉害。养鱼的人生活比较安定,他们体态宽松,划船时不慌不忙,船划得平稳,不会左右摇晃。二是你不常在浮排上走,踩在船上和走在浮排上不一样。你走在浮排上虽然也能平衡自己的身体,但是浮排也会随之左右摇晃,不像养鱼的人在浮排上走的脚步稳。三是你人到中年,但是体形偏瘦,这是因为你每天早出晚归缺少休息,不像养鱼的人,他们生活稳定而且有规律,消耗少体形偏胖,你看我现在说的是不是?” 老人对此能说出许多的道理来,这让徐天启心里感到十分佩服,就问老人说:“您怎么知道这么多?” 老人说:“实话告诉你,我原来也是江西鄱阳湖上的打鱼人,那年九江决堤我才来到这里,改行养殖鱼苗。” 徐天启说:“难怪您对水上情况如此了解。”但他心里却想,这小木屋里的妖艳女子是什么人? 老人说:“我早就看出来,你来这里不是为了捕鱼,也不是买种鱼苗,你告诉我,是为什么?” 徐天启知道骗不过他,就只好说出了实话。他说:“前些时候我的两位朋友在这里捕鱼,他们牵涉到了一桩奸杀案,所以我就到这里来看一看。” 老人说:“哦,这事已经有好几个星期,警察也来过这里好几次,我也感到很奇怪,那地方怎么会有女尸?”说话时水中的鱼儿又咬钩了,老人把渔竿一提,又从水中拉出一条鱼来。 这时妖艳的女子从小木屋里走出来向老人说道:“饭已经做好了,快来吃饭!” 老人收了渔竿徐天启说:“怎么样,到屋里一同喝一杯?” 徐天启想起小木屋里有妖艳的小女子,觉得不便,就推托说:“不用了,下次吧,我要回去了。” 老人说:“没关系的,往远的方面说,我们曾经是同行,往近的方面说,我们现在碰到一起,也是一种缘分,咱俩就一同喝一杯吧。” 徐天启接受了老人的邀请,跟着老人走向小木屋。 进了小木屋,老人向他介绍说:“噢,刚才我忘了告诉你,她是我的外甥女,大学刚毕业没有找到工作,现在到我这里玩几天。” 徐天启说:“平时这里就您一个人?” 老人说:“是的,平时就我一个人。” 徐天启说:“这也挺不方便的,每天都要自己做饭。” 老人说:“习惯也就好了。” 女孩把烧好菜端上小桌,鱼是老人刚钓上来的,肉也是新鲜的,还有几盘新鲜的蔬菜。 女孩对徐天启说:“菜烧得不好,请慢用。”而后,她就走向一旁。 徐天启想,听说现在城里的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看来果真如此。 老人拿出一瓶白酒说:“我有一个习惯,每天的中午和傍晚都要喝一盅。” 两人相对而坐,老人给徐天启倒了酒,然后又自己斟上,端起酒杯来说:“你是稀客,来,干杯!”说完,他一仰脖子,将杯子里的白酒倒进喉咙里。 徐天启也向老人敬了两杯,感觉这酒与自家酿造的米酒不同,劲儿真大。三杯白酒下了肚,他就觉得自己的脑袋里昏沉沉辨不清东西南北。担心是上了贼船进了黑店,心想这下糟糕了,如果他俩把自己捆绑起来丢进湖里喂鱼,自己岂不白白送了性命?就找一个借口来到屋外,将手指伸进喉咙里搅和,肚子里的酒和菜便从喉咙里涌出来吐进湖里,湖里的鱼儿见了赶紧来抢食,结果连鱼儿也醉倒在水面。 徐天启回到木屋里,见瓶子里的酒已经所剩无几,老人仍在自斟自饮。他回到原来的位置坐下,却不敢再喝。老人知道他已经在外边搞过小动作,就看了他一眼说:“不会喝你就别勉强,浪费了酒可惜。” 徐天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这是什么酒?好厉害!” 老人说:“这是我们老家带来的‘白浇’。”说着他用筷子在酒杯里蘸了蘸,然后又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打火机,“咔嚓”一声将筷子点燃。 “哦,厉害!厉害!这酒少说也有五十多度。”徐天启说。 “五十多度?有六十度。”老人颇为得意,一面将瓶子里剩下的白酒倒进自己杯子里。 徐天启夸他说:“老爷子真是好酒量!” 老人说:“现在已经不行了,早些年时候,这酒我能喝两瓶。” 喝了酒吃过饭,老人又提着水桶去钓鱼了,他对徐天启说:“你休息一会儿,刚喝过酒是不能划船的。” 徐天启依从了老人的话,在小屋里休息等待酒醒,但此时他心里却记着一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怕遭到不测。 但是,徐天启的提防似乎有点多余,老人自始至终与他友善相处,那位妖艳的女孩当然也不会对他骤起歹心。 然而,徐天启对老人还是有点疑虑,他担心被老人称之为外甥女的女孩,有一天会成为女尸的复制品。 酒醒后,徐天启告别老人和女孩,划小船离开了小木屋。此时,他看见一艘货轮向西北方向驶去。 过了几天以后,徐天启又到盘龙湾去拜访那位老人,但此时养鱼的网箱已经不在,老人和女孩也已消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