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北游录1 > 卷下

北游录1 卷下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壬辰。晴。洪相国督师南下楚粤。舳舻衔接不绝。先一日。朱太史贳轻舟驰谒。今舣。竢其过焉。相国家南安。万历丙辰进士。崇祯庚午擢佥都御史。巡抚延绥。辛未。晋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兼摄五省右都御史。加兵部尚书。丁丑。加太子太保。己卯。移蓟辽保定总督。辛巳。督师东援。壬午。松山陷。殁。先帝震悼。筑坛临祭而哭。赐祭九坛。赠太□谥忠烈。荫恤有加。顺治甲申。从入燕。任内秘书院大学士。乙酉。迁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总督江南。己丑。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今南征。朱太史舟晚发。虽忤风而流下。故舟驶始用招。招者。直其木于舰首。四五人转之以破浪也。出城半里黑龙潭。一曰平河泉。深不可测。大旱不枯。相传龙渊也。嘉靖初。郎中杨旦饮其地。欲涸而观之。水决未半。风雷大作。舟皆覆没。杨乃惧而祭之。过张秋山遂绝望。徒见冯夷之虐。又八里泊荆门上闸。属阳谷。 九月癸巳朔。始寒。过上闸二里曰下闸。又十里阿城。上闸亦羡市。盐贾骛焉。有土寨。又三里下闸。为小市。梨枣弥望。十二里为七级上闸。□又三里曰下闸。皆元时立。阿城闸。齐阿大夫治处七级镇古渡也。十五里聊城县周家店闸。元大德四年立。今渰。度月河十里故相国朱文( 延禧)墓。松楸不存。且水及之。三里泊李家务闸。元元贞二年立。 甲午。风利。过通济桥闸。十八里永通闸。并永乐十六年立。经朱相国南园。圯甚。泊东昌之崇武驿。晋开运二年。博州守羊□值河决。城欲没。祝天投水死。水患顿息。民德之。立羊使君庙。今水势半之矣。聊城。春秋齐聊摄之地。秦置县。城东七里漯河。俗呼湄河。黄河之支流也。穆天子传。天子自五鹿东征。钓于漯水。午趋东门曰迎仙。水浸城堤。环筑板桥二十余丈。石刻鲁仲连射书处。按元国子博士吴师道注战国策曰。鲁仲连说燕将下聊城。史不着年。其书引栗腹之败。此事在其后。故通鉴大事记载于秦孝文元年。当燕王喜五年。齐王建十五年。自赧王三十一年。燕率五国伐齐。闵王死。襄王立。三十六年燕昭王卒。明年惠王立。越武成王、孝王而至王喜。凡三十四年。此盖二事误乱为一。自燕攻齐止杀骑劫二十五字。或他年脱简。而初燕将止谗之十一字。亦他本所无也。即单由即墨起。七十余城即复为齐。不闻聊城尚为燕守。以齐之事势。岂有舍之三十余年而不攻。单之兵力三十余年而不能下。与今日攻之岁余不下。可见为此时燕将守聊城事也。史独毅破齐不下者聊、莒、即墨。策亦有三城不下之言。果一时事。则聊城亦为齐守而非燕将为燕守者。此误因聊城不下而引与莒、即墨乱也。考之单传。自复齐之后。无可书之事。齐襄公十九年。当赵孝成王元年。赵割地求单为将。次年。遂相赵。必不复反齐矣。距聊城之役凡十六年。单岂得复为齐将哉。此因岁余不下之言。聊、莒、即墨之混。而误指以为单也。夫仲连之言。止谓栗腹败。燕国乱。聊城孤守。齐方并攻。势将必拔。其言初不涉闵襄昭惠之际。所谓楚攻南阳。魏攻平陵。闵王时。楚取淮北。单复齐后。盖已复之。不闻楚魏交攻之事。二事必在后也。燕将被谗惧诛。连书亦无此意。史又称燕将得书自杀。单遂屠聊城。尤非事实。齐前所杀燕将。惟骑劫耳。不闻其它。此因骑劫而讹也。师道援据详核。录之以俟博考。东门以水不启。缘板桥入于子门。二里望岳楼。高广数丈。四层。下石洞四达。胜甲齐鲁间。以杜工部望岳诗名。近改为光岳。失其指矣。相传出鲁班手。梁有遗斧。方钥之。不克上。又鲁连台城西北十五里。古聊城地。高七十尺。今城中亦有之。东昌饶枣梨。今困水。枣一石三金。梨贵甚。寻解维度闸。又朱相国北园。袤里许。废尽。柳丝旖旎。可想张绪当年。噫。裴晋公午桥庄。遭五代迄宋不废。以朱氏全力。独不铸六州铁。惜哉。十八里新闸。二十里泊梁家浅。 (堂邑。) 盖聊城东岸界博平。西岸界棠邑也。梁家浅亦大聚落。闻尚书张凤翔家焉。今年八十一。语云。人以寿为荣。我以寿为辱。谅哉。堂邑在漕渠西南三十里。博平县在漕渠东岸四十里。 乙未。出梁家乡闸。宣德四年立。十五里土桥闸。成化七年立。民多楼居。并清平县。县在漕渠东二十里。齐贝邱地。十二里戴家湾闸。成化元年立。上即清扬驿。民居千家。今减过半。二十里魏家湾闸。二十里南板闸。一曰双浅闸。俱永乐十五年立。二十里泊临清州东关。古赵东鄙也。汶水自南旺分水来。至此渐微。递置闸。出临清之南板闸。始合卫水。卫水出卫辉辉县之百泉山。即隋之屯氏河永济渠也。炀帝四年。自百泉东北引淇、滏、漳、洹诸水为大河。赐名御河。流八百里为元城。又百五十里当清河之南。值临清。同汶水北达天津入海。临清夹河而城,如张秋。嘉靖壬寅巡抚曾铣筑。万历又新筑城。共周四十里。而旧城为繁。 丙申。游大宁寺。二龙爪槐。婆娑可爱。方元焕书第一山于石。市驵云集。固一都会也。晚出南板闸。可三百弓。则新开上闸。有金龙神庙。门榜曰汶卫合流。舟出无闸矣。合流处有舟亘之。曰中洲。环以石堤。分建四闸。而广济桥其尻也。贾贩辐辏。以上有观音阁。故地云观音嘴。 丁酉。移泊户部钞关前。听贾人登货受榷。有茶若干筐。列岸三日夜。榷使未检阅。毋敢室也。客露寝以待。偶入三官神庙。庙祝曹某。父故明经。遭乱家破。听其言。惨甚。 戊戌。有朱氏招饮。不赴。沿河西岸以望。卫水自西南来稍清。异于汶水。按西岸十五里东汉安帝葬母耿贵人处。有池曰莲花池。无考。 己亥 庚子。阴。出西城。渡河而东北走五里。登永寿寺塔。万历癸丑建。塔九级,登其三。亦遐瞩百里矣。还憩一村庵。僧云。洪督师舟过贩盐。派各文武吏输价若干。故今盐贱。 辛丑。重阳节。午刻解维。是日。朱太史别御淮安之轻舟。六里。阻风泊。 壬寅。发二十里□半边店。二十里清河县油房。齐贝邱。汉甘陵地。城在漕渠西三十里。又二十里临清渡驿。盖临清、清河、夏津之交也。夏津。春秋齐、晋会盟之要地。汉鄃县。在漕渠东岸四十里。又四十里武城县。赵平原君封邑。非子游所宰也。古武城在今兖州费县西北。以名同。有弦歌书院。有子游庙。友人沈叔明谓庙下饲数牛。噫。设求龙以祠李聃之亳。求凤以祠接舆之楚。抑何以应之哉。武城人误而又误矣。县在河东岸。乘月行二十四里。始泊。御河尤萦回倍于内河。 癸卯。发二十里武城之甲马营驿。一大聚落也。与宋太祖所生地同。五十里郑家。(故城县。)市尤剧。二十里泊方家浅。 甲辰。雨。发三十里故城县。古莜县膏池地也。隶景州。在河西岸二十五里。四女祠。山东恩县西北五十里。恩县。春秋齐之里邱。唐改贝州。宋平王则之叛。改恩州。明降为县。其祠古安乐镇。汉历亭傅顺女。家富亡子。四女不嫁。矢终养。植槐表誓。有龙爪之瑞。因拔宅飞升仙去。今女像裹帻羽服。补槐四。以续其旧。夜漏二十刻泊德州。 乙巳。晴。发五里阻风。而泊德州城北永乐初苏禄国王墓。午还入德州城。屡中寇而瘠。西门喧衍。往时漕艘所萃也。汉董仲舒读书台在德州。正统六年。知州韦景元修学掘地。得石刻。曰董子读书台。弘治间始祠。西城上振河阁。足快远目。盖本卫、漳、黄河诸水合流自武城入也。申刻。发二十六里。深夜泊老君堂。 (景州西南六十里广川镇董家里。仲舒下帷处。) 丙午。发三十里桑园。(景州东十八里。) 十里吴桥。县在漕渠东二十里。又二十里景州安陵镇。民家三四百家。有尚书曹思诚庄。曹故党魏忠贤。今尚以资雄。东岸为东光。土堡之戍百人。偶入安陵院。有阉僧。云尝监团营。同成国公朱纯臣、襄城伯李国桢。今披缁六年矣。问其姓不答。俄风恬。行四十里。为吴桥莲窝驿。月皎甚。二十五里东光县。在漕渠东岸三里。汉渤海之弓高县也。十五里夏店。二十里油坊。二十里交河县泊头镇。夜分乃息。 丁未。登陆。泊头镇在交河东五十里。嘉靖三十年筑土城。隆庆二年易砖。商贾辐辏。南北大都会也。河间管河通判驻此。有新桥驿。未刻。发二十里齐家堰。二十里薛家窝。二十里冯家。十五里沧州砖河驿。中夜泊。 戊申。早发。见河南水鸟无万数。盘飞游泳。色如白鹭而小。榜人曰鱼鹰子。意其为属玉也。野多贵人冢。其着为刘总督焘。余未详。又多废园。可想往日之盛。午泊沧州望瀛楼下。沧州古渤海地。城闉争级。可屐不可屦。闻沧州旧城在今治东南四十里。开元寺铁狮二。首昂一丈。身长二丈。相传周世宗驻此。有冶者铸此赎罪。尝居隐盗七人。捕者获之。晚行二十里兴济县。宋之范桥镇也。在漕渠东岸城下。巷无居人。明宪庙王皇后故里。戚邸为墟。闻石坊仅存。河堤旧有柳数百株。永乐间。知县王彬以河决未及筑堤。民居尽没。痛不能救。投水死。尸直漂入县堂。民祠祀之。曰神堤。即河堤也。又六里。微雨。泊。按九河故道。谢肇淛曰。马颊河在东光界。唐开元中开新河。胡苏河。东光县东三里。历庆云、盐山。入海丰夹河会于海。汉志云。其水散若胡须。 (胡苏台。县东南。高二丈余。) 简河、洁河。皆在沧州之临津。钩盘河在沧州东南。经乐陵县入海。太史河在南皮县城北。覆釜河在南皮县南。齐桓公北伐至此。缮修皮革。名古皮。以章武有北皮亭。故曰南皮以别之。徒骇河在沧州废清流县西北二十里。有堤。鬲津河在庆云县。又在乐陵县西三十里。陆氏九河考谓。钩盘河在献县东南八十里。余八河皆在沧州、南皮、东光、庆云之境。而郦道玄及宋儒程氏皆谓九河之地。已沦于海。与书传所载不同。此盖后世新河而传以旧名耳。未敢信以为真也。又一统志。鬲津枯河。自齐河县经禹城、平原、德州、德平、乐陵东北至海丰入海。钩盘自枯河自德州经德平东北至阳信县。覆鬴枯河。自庆云经海丰县南入海。又济阳县东北至商河县境。有马颊河。因臆论之。九河湮塞固矣。未必俱沦于海。黄流迁徙。渐失故道。后人随时易名。不胶一迹。脗合为难。况秦汉以上。记牒不存者乎。海能沦。亦能涨。古滨海之地。所化为蜃宫鲸窟者无几何。安在九河之全陷也。必不然矣。宁存之俟后。 戊申。发四里青县。在漕渠西岸。春秋清国也。东岸有土堡。以护漕。滹沱河源大铁山。自代郡卤城。东经献县城南十一里单家桥。至青县南岔河。合卫河而北至天津。又县南七里有盘古沟。相传盘古氏冢在水中。石棺铁锁系之。或隐或见。沟北岸立庙。四野泬寥。望断炊汲。谁其流之。或河伯不尽任其咎。三十里流河驿。潞水源幽州。汉光武遣吴汉等十二将军追贼战于潞东。即此。今流河驿北通曰潞河。驿旁一大聚落也。耗于屡寇。其西岸界静海县。午晴。二十七里唐官屯。居人倍流河者三之。青县中条山。唐阳城隐于此。考沧州无此山。而沧州旧有条县。或因而名之耳。其山有悬崖。瀑布数十丈。如猿鹤声。西望山色。又张秋来剏见也。前河蠖屈。不易檝。俄试俄辍。是日竟檝四十里。夜泊静海县。无城。在漕渠东岸。县西五里凤凰台。以凤集此。有遗址。 己酉。发二十里。则武清县独流镇。其人稠。西巨浸溔漭。按武清县南三角淀。周二百余里。古雍奴水也。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汉置泉州。旧有城。每云雾朦胧。渔人往见城形四起。门巷宛然。二十里甘家。二十里杨柳青。地多柳。市倍于独流。自独流以来。夹水盈盈。似邵伯、高邮道中也。三十六里阻漕艘。野泊。是日立冬。 庚戌。发四里抵天津卫。为三河下流。沽水自北。淀水自西北。至卫城西北二里合流东注。城左漕河自西又合之。流东南九十里入海。禹贡同为逆河入海即此。古曰渤海。亦曰东海也。又曰北海。楚子语齐师。君处北海。洪景卢曰。北至于清海。故曰北海。以地连沧州。亦曰沧海。金封王福沧海公是也。卫地属静海县。城中不见井。俱外汲于河。道易淖。余舟处苦之。镇城百货交集。鱼虾蟹鱐并贱。 辛亥。连日大风而寒。波涛怒立。旅怆弥切。 壬子。风微。是日闻天津桃杏苹果。今秋复花而实。 癸丑。始霜。余更舟。以朱太史并装。前舟人施氏贷太史百金。不能偿。蠲之。归其券。至感泣。寻移檝登观海寺。明成祖驻此。两庑作地狱变相。未知阎罗何时狱空也。又慈济药王庙。奉羲农、黄帝。亵矣。夜风息。 甲寅。发十里丁字沽。盖丁字沽、西沽、直沽。并禹迹疏导之处。在武清境内。河形三岔如丁字也。凡海上傍水村落俱曰沽。河间府小渚俱曰淀。卫河、白河。会于直沽。相萦入海。土人呼直沽曰大直沽。时江南民运白粮。聚于丁字沽。民呈户部更剥船八百。至通州粮厅。又剥船百至京师大通桥入仓。潞河纡折。过丁字沽。及见天津城也。舟人指京师之西山雪凝矣。十里尹湾。午阴。十里桃花。十里蒲沟。十里泊老米店。 乙卯。发十里杨村驿。顺天通判分莅之。市屋整密。俄雨。十五里遽大风而泊。夜幸息。 丙辰。阴。发二十里南蔡村。一大聚落也。十里黄家务。十里泊蒙村。 丁巳。便帆十里白庙。十里河西务城。从陆才里许。从津不啻五里。以萦旋故也。夜雪。 戊午。度榷关。泊白河西岸。夜又雪。白河在漷县东四里。北出胡地。经密云、通州。又东南经香河。入武清。达于静海。河两岸俱白沙。不生寸草。故名。 己未。未刻。雪。 庚申。午霁。是日朱太史入都。 辛酉。晴。自天津来。恒阴。又河始冰。 壬戌。 十月癸亥朔。河冰益坚。度车骑。 甲子。入地藏庵。值漷县杨生。本温室。遭乱侨居。教授庵中。修脯不赡。问以岳文肃(正) 后人。云亦雕落。所着类博稿。板顷废矣。庵地高。今夏六月壬戌。白河水溢及于垣。则自万历辛亥六月大水后再见也。 乙丑。 丙寅。入观音寺。为市期。村民趋焉。进城北西门。有双榜龙游泮者。前漷县杨生苦逢掖如罪罟。此又侈之矣。访白河讲院。内心极堂。奉先师木主。倾垣颓楹。可念也。南荡汇其门。殆数百亩。出朝阳门入关将军庙。视观音寺并严正。谚云。南茶北酒。南桥北寺。良然。庙碑二。并米万锺撰书。将军今封忠义神武大帝。 丁卯。戊辰。 己巳。候车累日未集。夜大雪。 庚午。晴。 辛未。晚登涂。舍车而徒。心形俱适。五里宿村舍。故中丞刘氏庄。今归侨人。失赍粟一饵。杂寝炕上。夜雪。 壬申。旦走雪径。冲寒策杖。坚冰在须。俄见晨旭。俯仰莹澈。恍焉开辟之初。殊自失也。枵腹甚。乞饵分啖。五里沙河店。噉糜二器。又三里龙泉寺。(漷县。) 朱义儒易我以蹇。谕御者善左右之。风不可耐。二十五里饭东镇。寻过漷县。其城一大周遭也。县东四里曰泗河。以四水合流也。合注通州城东北入白河。县西南晾鹰台。辽主游猎处。二十里张家湾。属通州。即白河下流。相传元时万户张姓居此。有城以护漕。十五里宿通州胡氏。以疲冻不善酒。通州。古潞河。即鲍邱水也。旧为通惠河。元至正间。丞相完泽议自昌平白浮诸泉为渠。贯京城。出南水门。抵通州高丽庄便漕。有五闸。大通桥之东至庆丰五里。庆丰至平津上闸七里。上闸至下闸四里。下闸至普济十三里。普济至石坝十里。河长百六十余里。明时废。嘉靖六年浚复。每闸设吏卒。共徒百八十人。剥船三百艘。各价三十五金。囊米递输。通州城北五里黄船埠。黄船千艘所泊也。 癸酉。仍策蹇。二十里高米店。□□里皇木厂。周垣宽广。路倾仄难步。俄见碧瓦朱门者。或遥指曰英王墓也。□里入京城东便门。度大通桥。经崇文(元海岱门。俗因之。) 正阳二门。凡十里至骡马市寓舍。晚同朱太史小饮。今而后少免于涂之人矣。因计程四千余里。四阅月始税驾。禅裘葛而递燕吴。于游侈矣。而余(言剪)昧。不挟一帙。虽好登涉。慕考据。蒭荛之不甚核。碑碣之详不及搜。觌面易失。经宿易忘。余发种种矣。何能为。漫托副车。只自愧耳。又同舟宁海葛生。示天启初记镇江入京之费。日析里算。仅三缗有奇。相距三十余年。津涂艰剧。费且十倍。并识之卷末。不几为蝌蚪前事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