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北游录8 > 卷上

北游录8 卷上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吏部楹帖)吏部堂联。万历初。冢宰钱唐张瀚立。功名身外事。大就何妨。小就何妨。富贵眼前花。早开也得。晚开也得。 (宋濂裔孙)浦江宋濂。谴卒夔州。子孙因家焉。而故里仍有宋氏。今蔚州知州宋三杰。云其后。 (汤若望) 大欧逻巴国人汤若望。今官太常寺卿。管钦天监印务。勑号通玄教师。其国作书。自左而右。衡视之。制茧纸洁白。表里夹刷。其画以胡桃油渍绢抹蓝。或绿或黑。后加采焉。不用白地。其色易隐也。所画天主像。用粗布。远睇之。目光如注。近之则未之奇也。汤架上书颇富。医方器具之法具备。有秘册二本。专炼黄白之术。溧阳陈百史相国 (名夏) 欲传之不得也。崇祯甲申三月。京城陷。陈避天主堂。欲投缳。力沮之。汤又善缩银。淬银以药。随末碎。临用镕之。故有玻璃瓶。莹然如水。忽现花。丽艳夺目。盖炼花之精隐入之。值药即荣也。铸镔铁为刀。柔可绕指。挥之砉然有声。他制颇多。不具述。 (通政司参议)通政司参议阙。大率以户刑工部郎中升。试日读章疏一道。伟干闳声为贵。备上御门宣奏也。左右参议。一尝外转。一尝内转。时人语曰。一死一活。 (人枭)崇祯时。宁海诸生包君禄。失其名。家颇裕。其子年始壮。好饮博。尝道中殴父。死。食其脑。土人执送熊太守。太守拷问。曰。吾当时谓牛耳。不知父也。毙于杖下。 (商文毅银章)淳安商文毅(辂)。有宪宗皇帝所赐银图章。曰澹泊宁静。今藏于家。其地九?邅回。水各环护。(遂安马扬明说。) (征异) 先朝大内多奇物。济宁杨太史士聪玉堂荟记曰。大内藏有瓜子。长五六寸。尝述之吴骏公先生。先生曰。不止此。吾友某。亲见大内一活蚁。修尺许。其状可畏。不知所自产。又太仓太常王烟客 (时敏)云。友人某。于蜀中见竫人若干共笼。形不隃三寸。衣冠垂髯。声啾啾如鸟雀。短于焦侥矣。 (金龙池) 马邑县西北十里。洪涛山下。有水一泓。深不可测。严冬不冰。后魏以来。人传池有二龙。时化为马。一骊一黄。遇天阴晦。民间之马遇之。生驹神骏。或有角。如鹿茸然。( 马邑县志。) 洪涛山下。渊深无底。唐初有一马。从池中跃出。里人惊怪。莫敢近之。马每朝出。奔腾郊?。暮复投水中。以为常。尉迟恭往收之。从太宗征伐。翊成开创之功。后马不知其所终。今曰金龙池。 (云中志。)按鹿马易形。秦人以罪赵高。而冯梦祯快雪堂集云。大同有马似鹿者。抑洪涛山下所产。传奇有尉迟敬德洗马。则金龙池中事也。 (透玲碑)大同应州佛宫寺。相传唐晋王墓上石。光明如镜。照见人物。元季兵燹。止留二尺许。曰透玲碑。 (王右军遗墨)东阳何氏宋太师之后。所遗右军书。若问淳熙还问之必还也。羲之顿首。字径五寸。长幅。今存。义乌金公辉尝见之。 (沙河古墓)沙河县北阳村。有古墓志。盖上书扬君墓。傍刻葬后一千七百年墓为张安所发。发者灭门。今石见存古庙前。而扬君履历。已不可考。(顺德府志。) (黄侍中祠联)贵池黄侍中观祠。联曰。两榜抡魁。毫端洒不尽义胆忠肝。想到江上勤王。独往独来天地黯。一门殉节。波影留得住贞魂烈魄。说起桥边从事。同声同气鬼神惊。 (考经堂记)三原冢宰王端毅(恕) 致政。潜心六经。作考经堂记。略曰。考经固当考先儒之传注。亦不可不以心考之。其经如此。其传如此。以心考之不如此。则当阙之。不可以讹传讹。以误后学。且如易之文言曰。干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程传以为干始之道。能使庶类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而不言所利者。盖无所不利。非可以指名也。故赞其利之大。曰大矣哉。朱子本义以为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大矣哉。贞也。今之学者。多不读程传而宗本义。如此章者。以吾心考之。当以程传为是。又如书之金作赎刑。蔡传以为赎鞭扑之刑。以吾心考之。鞭扑乃官府学校常用之轻刑。如何一一以金赎之。岂非赎老幼笃废之不能受刑者乎。又如诗之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注以为上耸无枝曰乔。以吾心考之。释乔木之乔。固可如此迁就。释乔岳亦可上耸无枝曰乔乎。乔字只可以高字训。不可以上耸无枝释之也。又如春秋。公羊、谷梁以尹氏卒为正卿。左氏以尹氏卒为君母。一以为男子。一以为妇人。学者将谁信乎。此考经者固不可不用传注。亦不可尽信传注。要当以心考之也。 (海运新考) 梁太宰梦龙海运新考曰。海道里数。淮安府至安东县九十里。安东县至马洛关五十里。马洛关至芦浦四十里。芦浦至杨寨四十里。杨寨至白沙关二十里。白沙关至云梯关二十里。云梯关至淮河套六十里。淮河套至大海东州山百二十里。东州山至高公岛三十里。高公岛至鹰游山三十里。鹰游山至卢沟所十五里。卢沟所至青口六十里。青口至兴庄五十里。兴庄至东流所百里。东流所至涛落场三十里。涛落场至信阳场百二十里。信阳场至斋堂岛四十里。斋堂岛至灵山岛九十里。灵山岛至竹槎岛五十里。竹槎岛至浮岛四十里。浮岛至湾岛六十里。湾岛至鳌山管岛三十里。管岛至田横岛七十里。田横岛至钦岛十里。钦岛至青岛百二十里。青岛至海洋所灰岛七里。灰岛至炕儿岛十八里。炕儿岛至玄城岛百二十里。玄城岛至双驼埠二十里。双驼埠至宁津所八十里。宁津所至成山卫五十里。成山卫至青鸡岛六十里。青鸡岛至罗山所五十里。罗山所至威海卫四十里。威海卫至刘公岛五十里。刘公岛至宁海州七十里。宁海州至空空岛五十里。空空岛至奇山所三十里。奇山所至福山县三十里。福山县至登州新海口八十里。登州新海口至沙门岛六十里。沙门岛至桑岛五十里。桑岛至莱州(山母)屺岛四十里。(山母)屺岛至三山岛八十里。三山岛至芙蓉岛五十里。芙蓉岛至海仓百里。海仓至鱼儿铺十里。鱼儿铺至白浪河五十里。白浪河至八沟河五十里。八沟河至小清河二十里。小清河至清河五十里。清河至丝网口十里。丝网口至江坌河十里。江坌河至大口子四十里。大口子至大清河十里。大清河至唐头寨十里。唐头寨至小沙河五里。小沙河至浑水汪十五里。浑水汪至降河三十里。降河至久山河十里。久山河至大沙河二十里。大沙河至泊油河十五里。泊油河至套河十五里。套河至沙头河十里。沙头河至大头河三十里。大头河至桑句河三十里。桑句河至徐家沟十里。徐家沟至乞沟河七十里。乞沟河至大沽河二十里。大沽河至天津卫百五十里。天津卫至张家湾八十里。自淮安至张家湾海道水程。共三千三百九十里。 海道湾泊。舟行停泊。宜在旧设墩上。昼树旗帜。夜悬灯笼。以便趋集。尝考永乐间平江伯陈瑄督海运于灵山。建烽火台。高三十余丈。今宜师其意。多为标识云。 由淮安起至信安场。(场东土民董氏门前。可泊舡二三百只。) 斋堂岛。( 属诸城县。在夏河所东南。水陆相去共约二十里。自鹰游山风利一昼夜到岛后琵琶嘴。可泊舡二三百只。涛落夹仓口、旧夏河等所。安东灵山一带。近多徽、闽商贩。) 灵山岛。(西离斋堂水路五十里。北离灵山卫水路四十里。属胶州。风利由岛北径行。或阻风奔本岛。或灵山卫前。可泊舡二百余。) 古镇巡检司。(由镇南海边行。或阻风在镇西海王门前龙王溜处。可泊舡五百余。) 竹槎岛。(属胶州。在灵山卫东薛家岛前。离灵山卫水路五十里。舡由岛前行。或阻风。即奔北岛。或薛家岛前。可泊二三只。) 黄岛。(商舡每泊此守风。可泊舡百十只。) 淮子口。(胶州城东。最险要。内多隐石。潮长石见。须转南行。淮商熟路也。) 阴岛。(属胶州。舡由岛前行。潮退有旱路。内为民居。) 麻湾。(西口通胶州。可泊舡。) 福岛。(一作浮。即墨县南五十里颜武社地方。舡行岛后。亦可泊。) 淮口港。(鳌山卫。遇大潮。可泊四五十艘。) 董家湾。(即墨县南九十里。每三四月捕鱼时。百筏丛集。湾前有石堈。须近里二里开舡。) 大管岛。(即墨县萧旺社地方。距县十里。岛内外俱可行舡。) 十余里。)?小管岛。(萧旺社地方。离岸十里。如舡奔程不及。此岛可泊。离鳌山 田横岛。(属即墨县。去县百二十里。西去斋堂岛水陆共有五百里。风利一日可到。岛后东圈西圈。俱可泊。) 柘岛。(春时舡由外行。秋由内行。) 沙岛。(属大山所。去岸十里。可泊舡百十余只。) 马公岛。(即墨县正东。雄岸所正南。属莱阳。岛前岛后并何家马头。可泊舡六七十只。) 草头嘴。(大嵩卫正东。去卫二十里。属宁海州。自田横岛开舡。或阻风奔此。可泊舡六十只。) 青岛。(乳山寨西南小海。最可泊舡。带麦岛海口、杨家盘海口、擒虎山海口。俱可泊舡不多。) 黄岛。(海洋所正南。去所二十五里。岛西所前。可泊舡。属宁海州。去百六十里。) 海洋所白沙海口。(可泊舡不多。) 宫家岛。(即琵琶岛。宁海州即楚社地方。去海洋所四十里。岛西北可泊。) 长湾圈。(文登县可泊舡处。) 龙门口。(文登县界。在靖海卫西北。可泊。) 狗角口。(靖海卫东。苏心岛西北。与苏州南北相对。故名苏心。岛上有海神庙。此口可泊。) 槎山。(文登县南二十里。有九顶。南瞰大海。可以远了。为水程标记。) 宋家园。(即沙岛。俗呼柳埠。海口属靖海卫。可泊。又苏山海口。可泊百十余只。) 何家嘴。(即延真岛。去岸五里。文登县东百二十里。) 石岛。(文登县赤山寨界。舡行。) 别付岛。(在赤山寨南。可泊。) 木家岛。(即镆鎁岛。南可泊。岛东北海内有凹屋港。最险要。舡须内行。岛在文登县百里。昔有捕鱼者于此获宝剑。故名。) 黑石岛。(辽呼虾兕駞。舡内外可行。) 扬家茔。(宁建所东南。潮落则显。长则隐。内有石龙。有六七十墩。由内洋数里开舡无害。岸人呼为忤岛。岛人名为干岛。) 菉豆岛。(寻山所南。遇南风可泊。) 窝岛海口。(可泊舡百十余。) 骆駞石。(水急可泊。) 竹岛。(成山卫正南相去二十里。舡由嘴东行转马山。至秦皇庙。或阻风。进马山北小海口。可泊舡守风。) 送波嘴。 家鸡汪海口。(属成山卫。可泊四十余只。) 春山嘴。(一名黄石崖。滩陡水湍。无风。激浪如雷。嘴可避。亦可泊百余只。) 成山卫海口。(可泊百余只。) 柳大川界口。(可泊百余只。) 白峰头。(属成山卫。约十里。其处多礁石。无风。激浪有声。舡经此向东开十余里避之。) 仙人桥。(潮退桥显十余里。潮长水没止露尖。无风。激浪如雷。由里开洋二十里行舡。或口西亦可。) 海驴岛。(成山卫东北四十里。可避仙人桥之险。开洋二十里。岛东北望西转。) 鸡鸣岛。( 即青吉岛。文登县东一百里。自成山卫西北行抵此岛。行舡亦可泊。遇东风即行避。或回成山。或前山刘公岛。有鸡鸣屿。内有浮礁一片。可避。望西有夫人屿。不可在内行舡。望西北行。至刘公岛。约四十里。) 大沟海口。(文登县南。有暗石沙港。不可泊。) 辛江寨。(文登县迤北。有陈家崖。可泊。) 黑山洋。(近黑岛。在威海卫东北洋。险不可泊。) 刘公岛。( 去文登县百二十里。东北行至王家嘴。转西行过有漫村海口。有二滩在威海卫后。东西有黑海口。俱陡崖不可泊。遇南风。在卫东北张家海口可泊。自刘公岛转西至小杵岛。抵空空岛。约百余里。风利一日可到芝罘岛。或值西风。西北风。正北风。亟回刘公岛避之。空空岛不可泊。) 威海卫东关外海套。(可泊舡二百余。) 宁海卫东柄海口。(可泊舡不多。) 养马岛。(水路至宁海卫十里。可泊。否则泊花合港。) 龙门港口。(古泊舡处。) 金山所双寺等海口。(俱属宁海卫。可泊舡三十余。) 芝罘岛。(俗呼慈乌岛。奇山所西北。山东通陆。东西二里长。内有福山民居。至奇山十里。) 大河海口。(不得已可泊舡五六十。) 奇山所前圈海口。(不多泊。)后圈海口。(不多泊)胜子圈。(不多泊。) 滩名口。(可泊舡六十。) 婆娑海口。宅窠。 登州新海口。(备倭都司城。进可泊百十只。) 长山岛、沙门岛。(俱蓬莱海道要处。有井可汲。旧有监察行台二。巡检司。有海庙。正德前。有司春秋二祭。) 乐家海口。(可泊舡十只。遇北风。不敢久停。西至黄河口塞三十里。) 黄河营。(属登州卫。有东小海口。可泊舡二三十只。土人岛人最习者。) 桑岛。(一名桑鸡岛。岛前可泊舡百五十。东至新海口。六十里去岸。马亭寨十五里。有井可汲。) 马亭镇巡检司。(属黄县。迤西地名大龙口一带。滩浅不可泊。) 马亭镇备御所。(属莱州卫。西至东艮海口。属招远县。) 界河。(海道经云。开放莱州大洋收进界河。即在此。黄河西六十里。今浅沙不可泊。) 东艮海口。(东北羊栏河口。历王徐寨。城北海岸一带礁石。宜避。) (山母)屺岛。(属黄县。南可泊舡五十。避北风。西至三山岛。约五十里。四面各有礁石。宜避。内有龙王庙。此岛有路约一里。南通陆。) 三山岛。(属莱州。西北俱可泊舡五十余。西南有礁石。有龙王庙。西至芙蓉岛四十里。) 蚝蝤岛。(属莱州。一名芙蓉岛。东有沙塔半截。没水显露。开舡里行无害。西至海仓巡检司一百里。岛可泊舡五十余。至虎头崖五十里。至唐头寨三百余里。) 莱州海神庙后海口。(潮浅。可泊舡十余。) 虎头崖。( 登舟上舡。至虎头崖。俱有岛屿可泊。虎头崖至海仓口七十里。唐头寨百八十里。唐头寨至天津七百余里。此路虽远。有泊处堪行。又虎头崖开洋往西北。至天津五百余里。此路径便。但无泊处。) 海仓口。(西半里。新河海口可泊。而至鱼儿铺巡检司十里。至潍河三十里。可泊舡十余。) 潍河口。(可泊舡三十余。西至鱼儿铺三十里。至白浪河五十余里。) 鱼儿铺巡检司。(属昌邑县。西至青州左卫唐头寨二百二十里。洱河海口往里十五里。可泊舡三十余。) 洱河海口。(属青州。可泊。) 小清河大清河海口。(并可泊。) 唐头寨。(属乐安。通商处。) 小沙河口。(至浑水汪十五里。) 浑水汪口。(可泊舡三十余。) 大沙河。(西北东俱可泊。) 套河。(往里二十余里。可泊舡三十余。至沙头河十里。) 沙头河。(可泊舡百十余。) 桑句河。(至徐家沟十里。) 徐家沟海口。(可泊舡三十余。至乞沟河七十里。) 乞沟河海口。(可泊舡三十余。至天津百二十里。) 天津海口。(至张家湾八十里。) 隆庆辛未。海运初雇海鵰舡五只。分载米二千石。每驾?十二人。自淮安至天津。试运无碍。 (赵(山函)游略) 盩厔赵(山函)。字子函。万历己酉贡士。未宦。好金石遗刻。所着石墨镌华若干卷。其游览皆以搜访旧迹也。如游九嵕记。略曰。马嵬北五里。有隋李使君碑。碑隶书。稍逊汉法而不甚阙。独阙使君名。据碑云。季父琰之。琰之见魏书。使君封安喜县公。官亦不卑。而隋史无传。不可考。过延长寺。抵仪门村。至昭陵十里。北一里许。得许洛仁碑。碑书不大佳。又北半里许。得薛收碑。骎骎有伯施法。折而西。一里许为赵村。有广济寺。寺后石鼓。唐人书尊胜呪。精健绝伦。止存十三。考长安志图有石鼓兴宫。而不言所以。从赵村北行八里为庄河村。先于道旁冢得姜遐断碑。及至村中。则段志玄碑。行间。一牧羊儿云。碑甚多。予犒以金。使导。东行数十步。田间又横一碑。则监门将军王君碑。又东行数十步。一碑无字。 亦无冢。盖土人平之而?磨其碑耳。以图考。疑是长孙无忌碑。又东行半里许。为刘洞村。流水界之。渡而东。一碑则房梁公玄龄碑。褚河南正书。存者无几。又东数十步。高士廉碑在。又东数百步。李靖碑在焉。撰书姓氏残阙。与诸碑同。而上半完好。靖冢作三山形。文皇以象其功。土人谓上三冢。李绩冢亦如靖。土人谓下三冢。二冢南北相去不二里。绩碑高宗御书。高二丈余。崭然屹立。与温彦博碑榻者甚多。土人捶其字殆尽。彦博碑在靖碑北数十步。欧阳询书。法视皇甫、九成、化度最为得中。而不复可榻。就西峪村东南。古冢相连。碑甚多。褚亮碑、阿史那忠碑、张后胤碑、孔颖达碑、豆卢宽碑、张阿难碑。鳞次都不百步。书与段、姜等碑皆有法。而孔颖达碑极类虞伯施。但结构小疎。昔人谓为伯施书。非也。颖达卒在世南后。 不应世南作书。当是习世南者书之。然已优孟矣。已又得兰陵公主碑于老军营之西北。得马周碑于狗村之东。得唐俭碑于小阳村之北。碑多佳。孔颖达碑螭首嵌空处。有至正四年三月顾游特看此碑墨书十二字。积泥土中。拭视如新。亦一奇也。又宿西峪村。马逸。追止之。马止处。一碑仆地。募人起之。乃崔相公敦礼碑。大半完好。是又一奇也。予既不即行。访求残碑。仆者起之。埋者出之。存额者榻额。尉迟敬德碑。自额以下埋土中。闻十五年前令尹芮质田掘而榻数十纸。予出之。了无一字。盖土人于令尹榻后。捶而瘗之耳。又山半数冢。土人谓宰相坟。仆一碑。传是魏郑公碑。山东半数冢。土人谓乱冢坪。予皆起之。则与尉迟碑同。不知何年捶而仆之也。又陵北四十五里叱干村。有乙速孤公碑者。会雨止。翌日。从西道九嵕。中一峰为太宗葬处。曰昭陵。高不敌中南一小峰。峰下观历朝祭碑与翁仲。或侧或仆。独六马皆以片石刻其半。左右列。各三。考欧阳书赞刻石。殷仲容又书刻马座。今马身半刻而无座字。制亦不类唐人。且太宗以天下全力。岂难作一石马。而半刻之耶。姑存以待博物者。自此益斗绝。 至马鞍山。达其巅。则分东西二峰。见地脉从崆峒来。至此。界以泾。仲山嵯峨障其东。泾出山后。渭绕其前。南则终南、太乙。亘若列屏。平川一带。俛视无际。长安城若弹丸矣。循山北三十里为东庄村。是日午之叱干村。村东二冢。一为乙速孤昭佑碑。苗神客撰。释行满正书。一为乙速孤行俨碑。刘宪撰。白义晊分书。地僻。榻者少。故得稍完。翌日南行。缘溪上下。由东道下谷口为烟霞洞。传为郑子真隐居处。泾阳亦有谷口。此去泾尤近。而汉中又有谷口。不知谁是。翌日。南过阿史村。村亦有数大冢。因忆叱干、豆卢、阿史那皆代北大姓。而阿史那、豆卢诸人。又有功于唐。陪葬昭陵。此必三族所居。而无所考。过此东望。茂陵岿然壁上。而卫、霍诸将附焉。略而南。阪尽。得兴平城。城上于九嵕、茂陵。又皆指顾中矣。兴平泮宫乃隋贺若谊碑。宋人磨其阴。刻作夫子庙碑。元文尚存十五。昔曾完好。一县令不耐严贵人之索取。捶其字过半云。已于崇宁寺壁得魏常丑奴墓志。虽不大佳。唐以前物。可存也。是役也。为日十四。得隋碑二。隋墓志一。唐碑二十。石鼓一。尉迟恭、杜淹、李思摩、顺义公、先妃陆氏、清河公主碑额六。 赵子函又游城南记。略曰。出安定门。(西安府西门。) 过演武场。游崇仁寺。本名崇圣。随唐建。今为秦邸香火院。缔构丹碧。长安城诸寺不及也。俗呼金胜寺。经堂前有唐大德檀法师塔铭。姜立佑撰。石幢尊胜神呪。张少悌书。皆殊绝。又二日。出永宁门。西安之南门也。旧记所谓安上、启夏、含光诸门。皆亡其故处。今城四门。东曰长安。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自永宁至荐福寺三里许。寺废徙。非唐创。塔十五级。嘉靖乙卯地震。裂为二。 癸亥地震。复合无痕。亦一奇也。又三里许兴善寺。前据草场坡。所谓横冈之第五爻也。雍录长安志诸书。皆云。隋宇文恺筑大兴城。以城中有六大坡。象干六爻。于九二置宫室。九三置百司。九五贵位。不欲人居。置玄都观、大兴善寺以镇之。观当在寺东。西又有裴度宅。张权舆所谓宅据干冈者。今观与宅皆废。独寺存。寺后阁巍然。铜佛像并转经藏。疑皆昔时物。阁前有大德禅师碑额。寺东南又三里许为慈恩寺。据记云。寺经废毁殆尽。惟一塔俨然。则今寺亦非唐创。而塔自宋熙宁火后不可登。万历甲辰。重加修饰。施梯始得至其巅。秦山泾渭皆入目中。唐人墨迹。孟郊、舒元舆之类。皆不可得。塔下以石为桄。桄上唐画佛像精绝。为游子刻名侵蚀。可恨。东西两龛。褚遂良书圣教序记。尚完好。而唐人题名碑刻无一存者。问之僧云。塔前元有碑亭。乙卯地震。塔顶坠。压为碎段。今亡矣。按唐史。高宗御制并书慈恩寺碑。玄奘迎置之寺中。又寺西南一里。有李晟先庙碑。张彧撰。韩秀弼书。今二碑皆亡。寺前小渠曲江泉。合黄渠水。经鲍陂而西。闻二十年前尚有水。宋侯谊汜茔在其北。引水作池。忌者塞其泉。竭矣。寺东南行一里。即曲江西岸。江形委曲可指。皆莳禾稼。江正北一阜。故乐游原。今为永兴王府茔原。下旧有青龙寺。 今亦毁。江头古冢。隆起数处。疑非冢。当是唐宫殿基。杏园、芙蓉池。皆在江西南。今不可考。又西北有杨尚书玚庙碑。李林甫撰。王曾书。令狐氏庙碑。刘禹锡撰并书。今皆亡。呼庙坡头如故。又东南二里。为汉宣帝杜陵。陵下为三赵村。村中小冢鳞比。疑皆帝从葬者。又东南五里。为张曲。记谓有萧嵩墓。今数冢。未知谁是。盖由曲江达张曲。地渐高。自东南一带迤逦过长安西。皆所谓少陵原也。本凤栖原。以宣帝葬许后起少陵。遂曰少陵。少陵在司马村东。其西皆秦王葬地。松柏森郁。华表翁仲数十里相望焉。据记。张曲之西赵村有论弓仁墓。张说为碑。已断仆无字。今亡。村中有石翁仲二。疑是仁墓上物。赵村西为高望。有萧嵩父灌墓碑。张说撰。梁升卿书。高望之西北。又有仇士良、郭敬之、升平公主三碑。皆当在十余里内。亡矣。遂东南行。至庞留。宿王氏庄。庄西半里为秦惠王墓。墓前掘得段府君碑。碑字皆平。隐隐可读。乃唐段志玄父也。碑额字亦渐平细如处州缙云碑。似是石理渐长。欧阳永叔言不诬耳。西南五里。原尽。得兴教寺。据高原。俯樊川。玉案山天池寺在其南。韦赵三像院在其东。韦杜、庄严诸寺在其西。神禾原道安洞、惠炬寺横亘其西南。游塔院观三藏、慈恩、西明三塔。三藏铭。刘轲撰。慈恩寺。李弘度撰。俱建初书。西明铭。宋复撰书。吕大防所创玉峰轩。以玉案得名。当在寺后原半。今独陈正举所为记在殿壁间。壁间嵌一唐人画地狱变相。止存阎罗王一。鬼三。大不盈尺。而狰狞之状。骇人心目。亦一奇也。下寺。渡潏水寻道安洞。洞半倾。亦寥落。道安事无考。有金人所为碑。独叙安生平而不及洞所始。至此西倚高岸。东眺樊南之景。举目可尽。又东南过郑家庄。唐驸马干曜后。族尚百人。据记。郑氏居莲花洞。 在道安洞西北。今乃在东南。岂年久迁徙耶。似不可晓。自此南行。抵南山。普光寺有二。一在山上。一在山下。下寺金碧庄严。为长安诸寺之冠。即崇仁不及也。最胜者寺门内莲花池大数亩。中作藏经阁。环以廊百楹。上寺距下寺五里许。石磴飞梁。长松古柏。翠壁苍岩。应接不暇。而庄严则减下寺。考寺直玉案山北。是故龙池寺。东北坡上有昙远禅师塔。记云。上兴教寺玉峰轩。南望龙池废寺。则寺自宋已废。国初有无坏禅师者。西方人。与秦愍王有宿世缘。卓锡至此。夜击木鱼。声达王宫。异之。明日来见师。与语。王恍然悟前生事。命席礼师。师携石甑炊饼。石罐煮水。饮食王从者数千人皆给。王乃即山起寺。竟证圆寂。所遗禅衣禅杖及甑罐见存。师化后。又一西僧貌类师。踪迹诡异。或与食。食亡算。或累日不食。或饮之酒。不醉。或自遗矢倾食中。并食之。一居士欲从之游。僧指矢令食。居士有难色。僧笑而舍之。去后所遗矢处辄生白莲花。僧殆亦无坏之流也。 惜无所遇云。翌日。西北行。循神禾原过惠炬寺。荒落特甚。下原经杜固。有水西北流。当是杜正伦所凿。尚名凤凰嘴。自此稍西行。为杜曲。又西北为杨万坡、夏侯村。上华严寺。丹碧雕残。而倚高原瞰太乙诸山。粲在目前。则犹昔也。寺西二塔。昔五塔。今存二。东一塔有杜顺禅师像。西一塔为清凉国师妙觉塔。俱经重修。败垣中有唐比邱圆满断碑。书雅有欧、褚法。又僧舍有唐俨尊者塔额大字。又有梦英撰碑。何润之书。记文殊阁载杜顺肉身。今亡所在。而杜顺和尚碑。不知何缘乃在长安开佛寺中。循原西行数里。有宗尉怀斛庄。亭馆参差。林木掩映。怀斛者。怀(土败)弟也。怀(土败)字长房。博学能诗文。西二里为牛头寺。地胜如华严。而庄严过之。盖亦秦邸香火院也。寺有徐士龙撰碑。今亡。自寺西南行。过申店。渡潏水。西北望皇子坡大冢。其西为毕原。下为杜城、何氏山林、逍遥公读书台、岑嘉州诸庄。俱无考。西南过神禾原。十里为香积寺。樊川御宿之水。交流其下。谓之交水。西合于沣。入于渭。亦一胜地也。寺颓塔裂。壁上有毕彦雄撰净业禅师塔铭。书虬健有登善法。寺北汾阳破安贼时战处。 交水东南十里。得胡村寺。原名宝际寺。壁间有进法师塔铭。又东南五里为百塔寺。本信行禅师塔院。山畔唐裴行俭妻库狄氏葬塔尚存。余小塔累累相比。谓之百塔。今止存三五而已。殿前石幢经。无可书。殊绝。寺亦入秦邸。故庄严稍胜。殿壁金元旧画。雄伟可观。僧出一像。纱帽金龙红袍。云得之承尘。意金元达官修寺者也。东望普光。仅十五里。所谓南五台者。曰观音。曰灵应。曰文殊。曰普贤。曰现身。皆(山卓)立。楼殿出半天。在普光之西南。百塔之东南。而道塞。多猛兽。不易至。每岁六月。奠祷云集。秦邸人缘道设饮食以待之。乃可游焉。循山西行。林中多柿栗。其阴蔽日。又十五里。为子午镇。直子午谷口。有市。多山珍。长安人往往就之。南望谷口殊险。因忆魏延欲以精兵五千自子午谷薄长安。此去褒斜千里。 首尾不相救。纵走夏侯懋。岂能当曹叡、张合步骑五万耶。真妄言也。镇西十五里为董村寺。是翠微下院。山上寺为翠微。壁间金牒。历载诸寺。化度寺犹存。思率更邕禅师塔铭。不胜慨叹。又西十里为观音山。奇峭与诸山殊。大壑精气出入。令人骇目。又西十里丰谷。沣水为八水之一。而谷口仅数十步。乱石夹水北流。殊非大浸。稍北合高观水、交水始大耳。又西一里。为高观谷。谷水注一大石罅。曰高观潭。濆沫如雪。上有铁a悬桥如丰谷。高观谷之西。则草堂寺也。秦姚兴迎鸠摩罗什译经于此。原名逍遥园。唐僧宗密居之。为草堂寺。今名栖禅寺。有鸠摩罗什葬舍利。精殊甚。宋人作亭覆之。今尚在。傍有龙井。云与高观潭通。未知的否。殿后有(圭定)慧禅师碑。柳公权篆。裴休撰书。(圭定)慧禅师者。宗密也。壁间又有隋郑州刺史李渊为子世民祈愿记。渊。唐高祖。世民。太宗也。又有章惇、蔡京题记。皆历历可读。寺前揖紫阁峰。东观音山。西圭峰。如屏环。而圭峰独壁立。亦曰笄头山。又曰鸡头。十六国春秋云。石生兵败潜鸡头山是也。寺南一里。有长兴寺。秦邸创。又西南三里。有寺曰子房寺。则僧大海创以译经。俗谓留侯寻黄石公。非是。当时由紫阁讹为子房耳。东南一小峰。峰顶圭峰寺。四寺惟栖禅最古。而庄严颇不及长兴。是行也。为日十三。得隋记一。唐碑三。塔铭六。石幢佳者二。宋碑一。记三。唐碑额三。 西安安定门外西北二十里。阳甲城之外。无其郭。其寨曰白日为都。出城二十里。至胭脂陂。则董仲舒墓。墓在阳甲城东南隅。今西安盖唐都而小。唐城则包曲江。阳甲则北枕渭渼。渼并天津渭。又五里则阳甲之皇门。皇门者。宫城门也。又村数里。曰古未央地。今入秦邸屯田。又上数里。则古殿址。其中斩如折角之巾。登之。北五陵。南杜霸。俱豆列。其西南。秦阿房也。杜陵在曲江东。谓据乐游原上者误。按雍录。乐游原在慈恩寺北。而又谓前蓝水后黄山者。亦误。黄山谷盖在盩厔。陵后实无他阜。蓝水者。盖浐水。自东南来者也。浐东为白鹿原。有陵为薄太后冢。称簸箕冢。谓薄姬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