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北游录9 > 卷四

北游录9 卷四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恤刑)甲午六月。初命刑曹各省恤刑。既得遣过辞。内院以其徒谒。谓议不己出。旋寝其行。又闽抚密疏招谕事。决不可成。其疏宜密。亦票该部知道。 (恩诏)自恩诏下。公交车封事多云推广圣恩。满人多不怿。谓恩不自我。乃缘上旨耶。满人见台省建白。云。彼小吏所言事。便欲我辈奉行乎。每事尝相左。 (王一品) 王一品巡抚广西。畏警托疾。免归长安。久之。觊代浙抚萧起元。甲午更代。王尝陪推不用。十月忽得广西之命。大非所望。难于辞谢。求吏科都给事中朱徽。前尝劾及。赂求再劾。朱拒之。自朱外。多不应。吏科给事中陈嘉猷由明经王氏家干某往许金一镒。银千两。嘉猷谓邻痘某封即疏。竢十日。家干还报。一品大怒家干。须三日内。否者死汝。家干度事亟。讦于法司。命逮一品等。嘉猷之赂待疏后。实未纳也。狱成。一品论死。嘉猷徙宁古塔。宁古塔者。满洲之极界也。地荒寒。非人所居。鱼以为粮。韦以为衣。嘉猷行时。同妇挈女一子三奴一。僦车刑部前。父母并七十余。惨恸。路人陨涕。 (重禁) 国法禁隐匿东人。如犯者。家徙满洲。籍其产给告讦者。邻右十家论如之。令甲久下。莫敢轻罹。而隶在旗下多挫顿不堪。逃者历三万余人。诸王及大臣患之。德州诸生李辉。尝买幼女九岁。已其父充旗役。以李氏富可胁也。屡胁之。后不为动。甲午告讦其事。下法司。先后契勘甚明。为白之。狱上。宗王议会。坚欲坐李辉。若弛之。是助逃而空我满人也。命再讯酷拷。论李辉徙宁古塔。以罪产给告讦者。因严其令。申饬中外。先是。督捕兵部侍郎魏管。于正月上章宽恤恩贷。议者韪之。至是。诸王及大臣追理管疏。谓同乡故先为辉地。并罪管徙满洲。管三子。以长次析爨仅免。以少子从。一时都人懔懔。五城御史令各坊按阅具牒。虽朝绅不问也。中外官能发奸纪录。弛则论罪。虽督抚辖数千里之地。一人有犯。罪如之。时山东河南畿辅洊饥。流人侨业。令下之日。各守令恐贻累。驱还本贯。所过村市庵观虑株及。毋敢留夕。啼号露宿。踵相接也。朝绅闻。摇手噤戒。乙未正月。许中外文武臣条奏。求言虽切。无一触讳。兵科左给事中高密李裀极言其事。免官。忤宗王诸大臣。议杖五十。终不能释。仍徙满洲。按南齐建元元年。都下舛杂。且多奸盗。上欲立符伍。家家以相检括。王俭谏曰。京师翼翼。四方是凑。必也持符。于理既烦。事成不旷。谢安所谓不尔何以为京师。乃止。又按元东征元帅府道路险阻。崔石错立。盛夏水活。乃可行舟。冬则以犬驾杷行冰上。地无禾黍。以鱼代食。见黄文宪溍集中。今宁古塔即其处也。 (陈名夏) 溧阳陈名夏。少时梦有僧引至一处。云子爵崇名显。第四十九年一场春梦。可出家。毋自堕落。既寤。语同学某。某后为僧。寓金坛。尝欲游燕。请中峰、达观、莲池三大师语录入藏经。尝召箕。箕书云尚未。问何时。云俟陈名夏作相。陈时年二十一也。崇祯癸酉。名夏举南榜。癸未礼闱第一。廷对第二。授翰林编修。甲申二月言事。兼户兵科都给事中。大被委任。国变后南奔。时南朝方治逆党且迹捕。七月自负幞被。从长兴合溪岭别项煜走宁国。道困。憩一凉亭。依石柱假寐。旁二人相语。梦某日见一大贵人。今其期也。安所得大贵人乎。一行一止。名夏恍听起告止者曰。尔欲见贵人乎。曰然。曰即我也。述姓名爵里。今求隐迹。其人徽人也。携于家匿之。贫仅供饘粥。又走衢之龙游。匿袁雅儒所。已露端。则走处州王山中。 于大姥山值桐城方以智。得赠金航海入闽。而豫章。而楚。自武昌出麻城、黄州。宿三日。历商城、固始。又折而南颍州。上睢州渡河。经大名。同年编修成克巩方被召。留其家。则十一月也。寓北山之北。克巩以告保定巡抚王文奎。文奎召语。大善之。称盟。荐于朝。明年正月。拜修撰。寻超拜吏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赐貂裘鞍马。已晋尚书入内院。摄政王甚任之。强力敢任。辛卯夏。坐累。幸得解复职。是冬。又坐累。壬辰正月隶正黄旗。正黄旗者。天子之亲军也。知国族侧目。故携以纾祸。复相。北人隐忌而无以发。癸巳四月。甄别词林。颇出其意。时给千五百缗。治宅皇城内。时议用师西南。求出镇。不允。以洪承畴往。甲午正月。总督陕西阙。又欲往不果。盖避众忌。而上待之殊厚。虽宁完我、冯铨同位不相能。往者铨获罪。廷讯折之。曰老先生毋多言。其谕旨出名夏。前名夏遣谕出完我。各隐械以俟。二月。宁进议政大臣。识者为名夏危之。上尝出先朝冠服示内院。众称善。实尝之也。三月朔。宁列名夏十二罪。谓复冠服改诏旨纵子通贿等事。明日午刻。上自讯名夏。抗辨不屈。是日。遍召诸臣。名夏未知其故。忽上临内院。侍臣读昨奏。名夏即条对。上弥怒。即欲辨。何不待宣讫也。遂令九卿听于左阙门。诸臣环坐。名夏跽对。完我叱之。 连逮班役二人。苍头二人。名夏遂宿直舍。又明日复讯。初王崇简、编修张天植例外补。二月内院题复秩。不许。天植尝谒完我。完我谓陈氏外。若天植某日贷溧阳百金未偿。故衔我。今偿至五百金。见完我奏中。因质天植不承。是夜。两人同候直舍。诘朝又讯。上自登午门楼望之。诸臣不诘。名夏词不屈。刑科右给事中怀宁刘余谟、御史陈秉彝独为申理。上适见。召余谟登楼诘之。上怒其亢。夺职。是日释天植。幽名夏于吏部之藤花厅。至十日。诸王及大臣讯于内殿。明日复讯。又明日申刻有旨。使者挟之马上。问何往。曰门上。名夏谓收系也。曰以铁索来。使者曰否否。名夏知不测。马上顾其客柳生曰。我色竟不动也。过天主堂前。值汤若望班役。呼之曰。汝主在否。曰出。曰我行矣。度此后不复相见。我直含笑任之耳。至宣武门内之灵官庙。弓弦绞死。临祸并无一言。随舁至门外灵官庙。三日。许其家薄殡。厝城南。名夏故善索尼伯。时适外出。死之夕。索尼伯至。或曰乘其外也。名夏年五十四。视四十九年果梦境矣。名夏才气肮脏。好为名高。有志经济。性锐虑疎。虽多推荐。人不见德。在吏部时。 权归满人。稍执论。亦不能展布。其力所得。曰我任之。其力所不能得。曰吾意无少私也。其事类如此。语人辄露微指。如植花木曰向南者终佳。所推毂南人甚众。取忌于北。安邱刘正宗同在吏部。名夏以词林后进凌其上。益贾怨相同。冯铨荐梁清远。范文程荐黄志遴。宁完我荐法若真。若真不报。余以次迁。而吕宫且超拜政府矣。甲午二月。选中翰十八人。内院分阅。宁完我取三卷。及互阅。名夏俱抹去。或宁为婉解。名夏勃然曰。文字我岂不识也。完我于满人负文望。憾益次骨。不浃旬而难作。是月名夏乞还家省墓。上以机务殷繁。不之许。命携家入京。盖旗下例不得归。名夏或为人所卖。而上亦未知隶旗之累也。王炳衮外转督粮参政。别名夏。名夏曰。才如君而外之。良诎。行内召矣。毋虞也。廷讯时。名夏云。不见一人。不受一钱。刘正宗诃曰。若不见一人。何见王炳衮絮语也。名夏子掖臣。年少跅弛。流涉色货。驰捕之。簿录其家。田九百亩。银七百金。掖臣逮至。名夏已不幸。上心知其冤。宥死。杖四十。流满洲。名夏妇强氏隶京师。归其田租。而完我别摘名夏南党四十一人。录御前。赖上不问。朝士始帖席矣。是冬。上在南海子语冯铨曰。陈名夏多读书。问古今事了了。即所未见书能举其名。铨曰。陈某于举业似所长。余亦易见。上不应。徐曰。陈名夏终好。自是铨不复有言。又名夏癸未北上。道山东旅次。方苦疫。邻夕见疫鬼走避。云状元至矣。旅主顿瘥。明日举家跽谢。 (修省) 乙未正月望日。谕诸王大臣曰。昔皇考上宾。朕方五岁。正在幼冲。不知辞让。当时诸王大臣推戴。劝嗣丕基。及定鼎京师。奄有四海。于时墨勒根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人向朕言者。于满兵之艰辛。人民之疾苦。原不知得。自亲政以来。五年于兹。焦心劳思。以求料理。夙夜祗惧。不敢荒宁。日望诸王大臣以嘉谋嘉猷入告。匡救其失而辅其不逮。乃疆圉未靖。水旱频仍。吏治惰污。民生憔悴。钱粮侵欠。兵食不充。教化未孚。纲纪不立。保邦制治之道。迄未得其要领。朕思诸王皆亲见祖宗创业之艰难。年来辟地绥民之不易。必有长策以裨治安。而未见有直言得失者。岂朕听之不聪。而虚怀纳谏有未尽与。何相率而默默也。以天下之大。几务之繁。责治一人而弗图厉翼。朕虽凉德。独不念祖宗培养之恩乎。察其存心。为奉命议事则将顺而行。否则缄口荣身。试熟思之。天下不平。富贵能长保乎。以后凡养兵爱民兴利除害有关政治者。居则深思。进则敷奏。各抒忠荩。以慰朕怀。至于当事诸臣。因仍积弊。仅以簿书为务。不肯精神思务。掌担大事。发正言以图实济。国计民生。将何赖焉。内外大小各官。专为身谋。罔念官守。庸庸充位。望缺希迁。富贵是图。恩怨不化。真心为国。殆鲜其人。前御史吴达。谓满朝大小官员尽皆拥肿。朕以为出言太过。由今观之。似不诬矣。自今以后。务要痛加省改。有官守者必尽其职。有言职者必尽其言。弼德塞违。期臻平治。君臣上下。俱有令闻。岂不美哉。时上指专在诸王。而涿州属笔谓兼责汉官。庶免偏罚。且吴达原疏专于汉官。上从之。 (星异)壬辰九月二十六日。金星昼见。 甲午十一月日。金土水木四星聚于箕。 (诏使) 庚寅颁诏。每省二人遍历各郡。骚扰请托。捆载而归。都人谣曰。恩诏纷纷下。差官滚滚来。京师无一事。黄纸骗人财。甲午颁诏每省一人。令省会开诏。不旁及。顺天。鸿胪寺少卿大兴李时秀。江南。中书舍人宝应朱克应。凤阳。内院中书舍人遵化汪之洙。浙江。行人溧水李蔚、钦天监博士刘蕴德。江西。国子助教汉阳范克诚。福建。行人鄞县黄家雍。湖广。行人长山李文熙。偏沅。行人余姚邬景从。郧阳。钦天监掌乘。南澧。行人常熟王澧。广东。国子博士清苑颉光。河南。中书舍人太康王辅运。山东。中书舍人安平郭金铉。山西。上林苑监丞元城陈沃心。陕西。四译馆典务孙希贤。广西。内院中书舍人休宁吴鹤祥。四川。中书舍人江宁徐惺。延绥。行人息县曹琪。宁夏。钦天监副刘有庆。甘肃。中书舍人山阳韩玙。 (御制)甲午冬。驾驻南海子。大学士冯铨导之注述。于是纂劝善要言。纂范行恒言。纂内政辑要。纂资政要览。纂顺治大训。注太上感应篇。注唐诗五七言。俱称御制云 (内政辑要序) 臣闻人子有善。必归父母。即服御饮食之微。犹必先意承颜。恪共弗懈。用能广庭闱之和。昭孝慈之顺。矧格言要道。足以愉志扬休者。曷敢不贡翼翼之诚。期一得以奉欢心也。故曰泰山虽高。不让土壤。河海虽大。不弃细流。盖善取诸人而有益于己。事征于古而适符于今。择焉而汇其精。语焉而致其详。是亦观摩之助也。我皇考太宗文皇帝。光大太祖武皇帝鸿业。显承谟烈。贻于冲子。惟我圣母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皇太后。存仁积德。内襄隆治。以端教化之原。其间绩无美而不备。理无微而不彰。巨细毕举。肃雍合度。启佑后人。斯为至矣。臣获禀懿训。用缵丕基。虽备物致养。曾莫效其涓埃。顾常仰窥我皇太后圣德高深。无他玩好。而独嗜图史。每于曩喆。辄三致意焉。臣万几之暇。翻诵群籍。覩古后妃嘉言懿行。史册昭着。足协睿虑者。因采汇成书。加以咏释。引申大义。名曰内政辑要。凡二十篇。敬备观览。以我皇太后徽音融朗。既已垂范宫闱。而臣犹惓惓以斯编为献者。爰以见我圣母敷言制行。罔不脗合前言。立极作则。希于颐养之余。时赐披阅。知古今之所归美。原无加于圣母之懿矩。第胪其条目。核其事实。无烦寻绎。芳轨昭然。如前代之烈女传、内训诸书。庶几上娱乐善之怀。下俾来兹得所仪式。使凡内政者。勿以崇高忘其戒惧。勿以富贵忘其勤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微而弗杜。循礼而动静得其所宜。好学而言行可以为法。如此。则我国家无疆之祚。 皆自圣母开之。而臣亦得藉以摅区区之忱云尔。皇帝臣谨序 进内政辑要表。子皇帝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以璇宫毓化。静培六字之基。彤管生辉。焕发千秋之色。情殷足岳。意切负暄。恭惟圣母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皇太后陛下。博厚配天。安贞应地。赞襄皇考创垂风雨之中。佑启冲人继述山河之绪。勤修先乎四海。俭德式于万方。心爱子以及民。教自家而型国。椒闱兰殿。念稼穑之艰难。白镪朱提。拯郊圻之疾苦。动而秉礼。遹称坤顺之师。安以敦仁。允建母仪之极。诚夙端于懿范。至德难名。乃益懋于徽音。为善最乐。臣服膺训诲。笃意诗书。研虑说心。时典学而有获。嘉言微行。思养志以承欢。搜金匮之图书。裒石渠之纪传。事关内教。道切壸仪。爰辑芳规。恭呈懿览。伏愿洞览今古。默摄中和。琬琰可收。佐图书于乙夜。松柏斯茂。介眉寿于万年。臣不胜激切屏营之至。谨以纂成内政辑要二十篇。并序随表上进以闻。顺治十二年三月二十日。子皇帝臣谨上表。 劝善要言后序。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资政大夫图海。资政要览后序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党崇雅、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金之俊、太子太保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资政大夫蒋赫德、太子太保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通奉大夫成克巩、太子太保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吕宫、太子太保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奉政大夫傅以渐、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遴、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通议大夫王永吉、翰林弘文院学士承德郎麻勒吉、礼部右侍郎兼内翰林秘书院学士儒林郎胡兆龙、内翰林弘文院学士张玄锡、内翰林秘书院学士文林郎李霨、内翰林弘文院侍读学士折库纳、翰林秘书院侍讲学士方拱干、国子监祭酒文林郎冯溥、司经局洗马兼内翰林国史院修撰征仕郎王熙、内翰林国史院编修宋之绳各一篇。按历代修书。俱儒臣奉勑从事。表进列同事职名。分总裁副总裁纂修等。如唐太宗勑修晋书。亲撰王羲之陆机诸传则称御制。余则史臣之任。今概称御制。琐探杂采。非所以重天豪而尊宸翰也。溯之往古。并未一见。御制书序。始宋神宗之于资治通鉴。明朝实录凡勑修之书。例御制序冠其首。 不及大臣。毋敢耦也。世宗游西苑。阁臣翟銮、李时等和上诗。命诸臣序其后。仅一见。熹庙时。魏忠贤窃柄。修三朝要典。阁臣黄立极、冯铨、施凤来各序其后。此出逆竖意。不足言也。今自内院外一人一序。何其溢也。且人臣见职如大学士等秩曰官。大夫郎曰阶。阶者。朝班之次也。故官阶相等。有初授再授加授之分。俱就本品中论之。今学士侍郎并三品官。若学士而阶承德郎。则朝班当下同五品。侍郎而阶儒林郎。则朝班当下同六品。似非所安。若追叙原衔。益乖典制。此或有新条。容竢详订。 (卖鬼)南阳宗定伯。夜行遇鬼。同诣苑市。鬼化为羊。定伯辄卖之。时人语曰。南阳宗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买者得羊。将还系之。明旦止见绳在。宜春张自烈尔公作卖鬼行。 (乐经) 顺治十年二月四日。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堂邑张凤翔。上礼经十七卷、乐经二卷。疏曰。礼记一书。纂自汉儒。为礼经义疏。非古初经。经出孔壁中。皆蝌蚪文字。谓之仪礼。宋儒朱熹实始尊为古礼本经。先魏文侯时有窦公者。年百八十岁。来献古乐经。奏其书。乃太史乐章也。凤翔自序曰。周礼大司乐。周公所手着也。汉初魏窦公献古乐经。其文与大司乐合。而学士大夫率沿为礼家言。无专学也。古学庸存于戴礼。至程子始尊信表章。而古者由学入道之大法乃始赖以存。古乐经亡而周公所着经固存于世。观大备于成周。而乐其可知也。愚窃取程子之意。乃敢表而出之。常熟钱谦益序曰。元儒吴幼清驳大司乐一章。则曰。考昊天有成命之诗。郊祀天地。是天地无分祭之文。考般之诗。望祀四岳河海。是四望与山川无异祭之文。考之诗。禘祖而曰既右烈考。亦右文母。是妣与祖亦无分祭之文。考周颂之诗。其言作乐未闻而序之之说。亦未闻用历代之乐以分祀之礼。此其不足信。 又曰。祭祀合乐之际。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并用。而祀天止用黄锺大吕云门。则又各自为用。不得谓之大全乐矣。既曰六乐。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是六乐之作。五声八音并用之矣。而于下则礼天地神示人鬼。于五声皆止用其四。于八音皆止用其三。声音不备。乐何自而作。舜之作乐。自近以及远。先格祖考。次格凤皇百兽。今乃自远以及近。一变致羽物及川泽之等神物。至九变而后及人鬼。舜乐所以感物者。又未尝以某乐感某物。以某乐感某神。何独成周之乐不然乎。愚按元始中之议祭礼曰。周官天地之祀。乐有别有合。其合乐曰大合乐。祀天神。祭地示。祭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考。此天地合祀以祖妣配者也。其别乐曰。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日中之方丘奏乐八变。则地示皆出。此其各特祀者也。乐有别有合。以祀之有合有特也。周礼未尝专言分祀。于昊天诸诗何悖乎。汉世经谊各有师说。元始之议。皆应古法。必以新莽之建置而诎之。则固矣。 窦公者。故魏文侯乐工也。年百八十岁。来献书。召见。问公何自为乐。具对言。臣年十三失明。父母哀其不能业众技。教鼓琴。遂为瞽师。问公年高。岂有术延年乎。服饵乎。对曰。学饵引。无服饵。奏其书。乃周礼大司乐章也。 (铁斛)明初。中外各仓各颁铁斛为式。今通州部使所收斛。加于外一升六合。户部京斛又赢六合。 (马杌)往时文职四品以下。上马以杌。一人绳之。一人鞭之。清朝不以杌。竟跃马自鞭。南人颇苦之。 (后湖册) 南京后湖。贮各郡县户口钱粮册。有明终始计一百七十万本有奇。清朝止存万历间及崇祯五年者。余皆废。或造甲点火药。云今议鬻。其缗谓可得四万缗。以每本重四五斤。斤直银八分。 (鸾仪卫)宋江邻几杂志。陈执中馆伴辽使。问随行鸾仪司缘何有此名。不能对。或云。隋大业中。鸾集于供帐库。遂名此。 (兵饷)清朝马兵月支银二两。米三仓斗。步兵月支银一两五钱。米三仓斗。马春冬月支草干银一两二钱。夏秋月支草干银六钱。(大同府志。) (恭顺侯) 崇祯癸未八月。恭顺侯吴维英薨。长子希斌明年死于寇。维英弟维华。诸生也。首迎摄政王。许袭原爵。维华以兄女字时相刚林之弟常鼐。得总督漕运。坐赃免。刚林伏法。常鼐闲住。 (兵祸) 壬辰漳州受围。城中百姓才余一二百。第宅万间。率门户洞开。此一二百人指沟中白骨。历历数其生前姓字告人。又城危急时。有士人率妻子闭户一恸而卒。邻舍儿窃煮食之。见肠中累累皆纸絮。邻舍儿亦废箸自绝。 (王秉干) 临川王秉干。天启丁卯贡士。居王家洲。崇祯末。土人诡神术啸聚以逞。乙酉九月请于镇守总兵金声桓。以兵往。其牙将郜国本败没。国本故粮储道书佐也。声桓怒。再兵往。土人歼焉。又疑秉干啖我。杀之以祭国本。 (新乐县南关题壁) 妾本淮上弱质。僻陋而无心。戊子遭兵燹。满之狂丈夫。以我北去。壬辰复挟我南征。过此偶遇之子。盱衡之间。情溢于露。气幽于兰。呜呼。此谁氏之美也。嗟予薄命。感而赋此。 北去南来空自猜。边愁为膺几时怀。妾心最慕汉天子。自将单于不敢来。 造次相逢若相私。目成那复畏人知。胸中历历不然事。可得对床说与伊。 (榕城任氏) 榕城任氏。柳州别驾某孙女。丁亥年十八。豫章余真卿宦闽。慕而娶之。在中阃多所匡益。余下乡捕全发之民。至反戈。创焉。追获九人。归署将杀之。氏询其由。告以故。氏徐徐曰。愚氓无知。见捕之急以自救耳。乞少原之。余拂衣起曰。吾俛中其刃。幸不死。何得相宽。氏脱簪敛衽曰。君惠我南国。弘解网之德。此菩提种子也。君何吝一推赤子。余颇然之。顾如其发何。氏曰。此易耳。下之狱。令阴剃之。可活也。余如其言。明日廷讯。则已剃矣。云惧死互相剃也。俱得宥。明年。氏卒于苏州舟中。有异征。 (狂婢) 辛卯。庆云县城南三里村。婢病疡不相容。斥外。乞食数日。忽作狂言。多验。远近流闻。稍就问之。众中有田生。素未识婢。忽道其姓名里名。且曰。子归矣。数日人耳。田生仓皇去。果数日没。又云。某月日河大上。四县将为鱼。又验。 (逋伎) 扬州伎某。苦假母之虐。逸出。短衣辫发。嫣然男子也。所善少年匿之田庄。有富人子惑之。其父以诉司理武缵绪。被笞。自首服。故倡也。年二十一。司理怒其妖诱。毙于杖下。 (斗牛)金华近例。正月。乡人买健牛。各赴场相角决胜负。至斗殴。不能禁。 (岑彭)上尝问词臣。如岑彭外。姓者古今几人。皆无对。按汉季汝南太守岑眰、唐宰相岑文本、嘉州刺史岑参、明田州府土知府思明府土知府俱岑氏。云汉岑彭之后。 (胡寅吕祖谦)胡致堂先生(寅。明仲)。宣和中进士。靖康初拜秘书省校书郎。迁司门员外郎。京城陷。脱去。建炎三年起驾部郎。擢起居郎。上万言书。乞便郡就养。改徽猷阁待制。知邢州。辞。改集贤殿修撰。复以待制改知严州。又知永州。寻除礼部侍郎兼侍讲直学士。外艰。终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后责泉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秦桧时始复其官。五峰先生 (宏。仁仲)。绍兴初上书不仕。 陈绛金罍子。胡致堂。康侯弟之子也。初生。其弟以多男。欲不举。时康侯未子。而康侯夫人取而子之。既长。俾自绝于本生。不为心丧。止服世父之服。致堂遵行之。致堂本生母没。亦不解官持服。斐然集中有与秦丞相书。言之甚悉。为右正言章厦所劾。谪置新州。盖桧意也。致堂每读史。亦惓惓发明。为人后者义不得复顾其私亲。盖蕲以自见而不悟。康侯自有子。其为人后者。虽为其父母期而心丧必终三年。盖情之所不能违。而亦礼之所许者。曾大儒君子不辨此乎。晋贺群妇陶。其弟乔妇无子。乞群小息率于孩抱。子字之。及期。乔妾张生子纂。骠骑将军顾荣谓曰。乔已有男。宜使率还。群亡。率渐长。向乔乞还。表于朝。母陶复有嗣。从之。初意致堂宜率比。不然与为人后。亦可畏耳。 金华吕祖谦伯恭。尚书右丞好问之孙。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宗学教授。艰去。起太学博士。添差教授严州。寻复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轮对劝孝宗留意圣学及恢复大事。召试馆职。外艰。起主管台州崇道观。寻除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徽宗实录成。进秩面对。又编宋文鉴。除直秘阁。主管武夷山冲佑观。明年。除着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不就。改主管亳州明道宫。卒年五十四。学者称东莱先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