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备急千金要方(二) > 第一章

备急千金要方(二) 第一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脾脏方(凡十类)。 卷十五脾脏方<篇名>脾脏脉论第一(论一首)论曰∶脾主意,脾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为谏论大夫,并四脏之所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意者,脾之藏也。口唇者,脾之官,脾气通于口,口和则能别五谷味矣,故云口为戊,舌唇为己,循环中宫,上出颐颊,次候于唇,下回脾中。荣华于舌,外主肉,内主味,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神名俾俾主藏营,(一作意,)秩禄号为意脏,随节应会,故曰脾藏营,营舍意,在气为噫,在液为涎。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厥气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凡脾脏象土,与胃合为腑,其经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其脉缓,相于夏,旺于季夏。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浓也。万物众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广也。万物悬根挂茎,其叶在巅、蜚蠕动,KT、喘息,皆蒙土恩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缓而迟。尺寸不同,酸咸苦辛,大妙而生,互行其时,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尽可常服。土寒则温土,热则凉土。有一子名曰金怀,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熏,遂弃其母,逃于水中,水为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此谓冬时土失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其地,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愚医见水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遂居之,肺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没,下有荆棘,恐伤其身,避在一边,以为水流。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上医远(一作来)占,因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停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着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肾为安声,其味为咸,倚坐母败、臭如腥。土得其子,即成为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其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恶者,何如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名曰重强。脾脉来而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平。长夏以胃为本,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脾脉来坚锐如鸡之喙(鸡一作鸟),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散(一作数),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长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脾藏营,营舍意,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弗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脾死脏浮之大缓(一作坚),按之中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六月季夏建末也,坤末之间土之位,脾旺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曰平,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眩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虽病即瘥。 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苦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治阳。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治阴。 脾脉长长而弱,来疏去、(一作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太阴脉也。 脾脉急甚为螈、,微急为膈中满,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疾。大甚为击仆,微大为脾疝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虫毒蛔,肠鸣热涩,甚为肠、,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状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扁鹊曰∶脾有病则色萎黄,实则舌本强直,虚则多癖善吞注利,其实若阳气壮,则梦饮食之类。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噫,在志为思,思伤脾。精气并于脾则饥。音主长夏,病变于音者,取之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则病精,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守失而阴虚,虚则无气,无气则死。 病先发于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一日之胃而腹胀,二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在脾,日、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素问》作日出甚。王冰云,日中持者,缪也)。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也。 凡脾病之状,必身重善饥,足痿不收(《素问》作善肌肉痿足不收,《甲乙》作苦饥,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足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脉沉之而濡,浮之而虚,苦腹胀烦满,胃中有热,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难,四肢苦痹时不仁,得之房内,月使不来,来而频并。 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此为可治,宜服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附子汤。春当刺隐白,冬刺阴陵泉,皆泻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孙,秋刺商丘,皆补之。又当灸章门五十壮,背第十一椎百壮。 邪在脾胃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其三里。 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伤则中气阴阳离别,阳不从阴,故以三分候死生。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而短气也,脾中寒。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脾胀者善哕,四肢急(一作实),体重不能衣(一作收),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反不渴。 脾气弱,病利下白肠垢,大便坚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气弱,或五液注下青黄赤白黑。 寸口脉弦而滑,弦则为痛,滑则为实。痛即为急,实即为踊,痛踊相搏,胸胁抢急。趺阳脉浮而涩,浮即胃气微,涩即脾气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为脾家失度。 寸口脉双紧即为入,其气不出,无表有里,心下痞坚。 趺阳脉微而涩,微即无胃气,涩则伤脾。寒在于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虚下实,谷气不通,为闭塞之病。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为阳,卫气长,迟则为阴荣气促(一云不足)。荣卫俱和,刚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气必强。 趺阳脉滑而紧,滑即胃气实,紧即脾气伤,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能食而腹不满,此为胃气有余,腹满而不能食,心下如饥,此为胃气不行,心气虚也。得食而满者,此为脾家不治。 病患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发痈,微黑者有热,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脐反出者,此为脾先落(一云先终)。 凡人病脉已解,而反暮微烦者,人见病者瘥安而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色黄也。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如大盘,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黄瘅,食饮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适以冬旺,旺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因脾病,其色黄体青,失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逆,体重节痛,四肢不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者,此是木之克土为逆,十死不治。 宫音人者,主脾声也。脾声歌,其音鼓,其志愁,其经足太阴,厥逆阳明则荣卫不通,阴阳翻祚。阳气内击,阴气外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举体消瘦,语音沉涩如破鼓之声,舌强不转而好咽唾,口噤唇黑,四肢不举,身重如山,便利无度,甚者不可治,根据源麻黄汤主之(方在别卷中)。又言声优惧,舌本卷缩,此是木克土。阳击阴,阴气伏,阳气起,起则实,实则热,热则闷乱,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拖,声气深不转而心急,此为邪热伤脾,甚则不可治,若唇虽萎黄,语音若转可治。 脾病为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恒山丸主之(方见别卷中),若其人本来少于、怒而忽反常、喜无度,正言而鼻笑不答于人,此脾病,声之候也。不盈旬月,祸必至矣。阴阳之疾,经络之源,究寻其病,取其所理,然后行治,万无遗一也。黄为脾,脾合肉,黄如、腹者吉,脾主口唇,唇是脾余,其人土形相比于上宫黄色,大头圆面美,肩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太阴敦敦,然脾应月,月有亏盈。脾小大随人唇大小,上唇浓,下唇薄,无、龈唇缺破,此人脾不正。揭耸唇者则脾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季胁痛,满唇垂而大。不坚者则脾下,下则虚,虚则危,危则寒,寒则身重不能行步,唇坚者,则脾坚,坚则脏安,安则不病,唇上下好者,则脾端正,端正则脾胃和利,人无病。 唇偏举者,则脾偏痛好胀。凡人分部中陷起者,必有病生。胃阳明为脾之部,而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表病外入,所部则起,起则前泻阳,后补阴,若里病内出,所部则陷,陷则前治阴后治阳,阳则实热,阴则虚寒。寒主外,热主内,凡人死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于外,人脾前病,唇则焦枯无润。若脾前死,唇则干,青白渐缩,急齿噤不开,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浓薄,决判赊促,赊则不盈四百日内,促则旬朔之间。脾病少愈而猝死何以知之?曰青黑如拇指靥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其出时(一曰五日死,)面青目黄者五日死。病患着床,心痛气短,脾竭内伤,百日复愈,欲起傍徨。因坐于地,其亡倚床能治此者,可谓神良。又面黄目赤不死。黄如枳实死。吉凶之色,在于分部霏霏,而见黑黄,入唇必病,不出其年。(其穴在鼻上当两眼是其分部位也。)若年上不应,三年之内,祸必应也。 季夏土脾,脉色黄,主足太阴脉也,其脉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应在背俞与舌本。中封在内踝前一寸大筋里宛宛中,脉本从中封上四寸是也。其脉根于隐白,隐白在足大趾端内侧是也。其筋起于足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上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胁,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脉起于足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循、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骨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合足阳明为表里,阳明之本在厉兑,足趺上大趾间上三寸骨解中也。同会于手太阴。 其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主脾生病,实则胃热,热则腹中切痛,痛则阳病,阳脉反大于寸口三倍,病则舌强筋转,卵缩牵阴股,引髀痛,腹胀身重,饮食不下,烦心,心下急注脾。脾病虚则胃寒,寒则腹中鼓胀,胀则阴病,阴脉反小于寸口一倍。病则泄水不能卧而烦,强立股膝内痛。苦筋折扭之,扭之者,脉时缀缀动也。发动甚者死不治。 四季之月各余十八日,此为四季之余日,主脾胃,黄肉随病也(一作内阳病)。其源从太阴阳明相格节气,相移三焦,寒湿不调,四时关格而起,则脏腑伤、,随时受疠,阳气外泄,阴气内伏,其病相反。若腑虚则阴邪所加,头重颈直,皮肉强痹。若脏实则阳疫所伤,蕴而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毒热于皮肤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下,贯颞、,隐隐而热,不相断离,故扁鹊曰∶灸肝脾二俞主治丹毒。四时随病当根据源补泻,虚实之病,皮肉随热则须镰破敷贴,方咒促治,疾无逃矣。 卷十五脾脏方<篇名>脾虚实第二(论一首、方二十三首、脉四首、灸法一首)脾实热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者,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泻热汤治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方。 前胡、茯苓、龙胆、细辛、芒硝(各三两)、杏仁(四两)、元参、大青(各二两)、苦竹叶(切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后服。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射干煎方主治同前。 射干(八两)、大青(三两)、石膏(十两,一作一升)、赤蜜(一升)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热面黄目赤季胁痛满方半夏、母姜(各八两)、枳实、栀子、茯苓、芒硝(各三两)、细辛(五两)、白术、杏仁(各四两)、生地黄、淡竹叶(切,各一升)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横方若赤黑发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赤小豆末和鸡子白敷之。 四肢寒热腰痛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灸第十一椎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处各七壮。 脾胃俱实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名 卷十五脾脏方 脾虚实第二<篇名>三黄泻热汤方大黄、麻黄、黄芩(各四两)、杏仁、赤茯苓、甘草、橘皮、芒硝、泽泻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纳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大黄泻热汤治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黄(切,水一升半,渍一宿)、甘草(各三两)、泽泻、茯苓、黄芩、细辛、芒硝、橘皮(各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黄更煎二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热胁痛,热满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方∶石膏(一斤,碎)、生地黄汁、赤蜜(各一升)、竹叶(切、五升)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澄清,下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细细服之。 治脾热偏一边痛,胸满胁偏胀方∶茯苓、橘皮、泽泻(各三两)、芍药、白术(各四两)、桂心、人参(各三两)、石膏(八两)、半夏(六两)、生姜(切)、桑根白皮(各一升)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须利下,加芒硝二两佳。 脾虚冷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胆,心烦不得卧,肠鸣,名曰脾虚冷也。 治虚胀胁痛肩息有时发作悉补之方∶五加根皮、丹参、橘皮(各一斤)、地骨皮、干姜、白术(各八两)、干地黄、芎、附子(各五两)、猪椒根皮(二斤)、桂心、桔梗(各四两)、甘草(三两)、大枣(五十枚)上十四味、咀,以酒四斗渍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槟榔散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方。 槟榔(八枚,皮子并用)、人参、茯苓、陈曲、麦、浓朴、白术、吴茱萸(各二两)上八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二方寸匕,日再服。(一方用橘皮一两半。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温脾丸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方。 黄柏、大麦、吴茱萸、桂心、干姜、细辛、附子、当归、曲、大黄、黄连(各一两)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麻豆散主脾气弱不下食饵,此以当食方。 大豆黄卷(二升)、大麻子(三升,熬令香)上二味治,下筛,饮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意多少。 脾胃俱虚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虚也。 治腹胀善噫食则欲呕,泄、溏下,口干,四肢重,好怒不欲闻人声,忘误,喉痹,补之方∶黄连(一两)、禹余粮(二两)、白术、干姜(各三两)、大麻子(五两)、桑白皮(八两)、大枣(二十枚)上七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次服。 治脾胃俱虚苦饥寒痛方∶人参、当归、桂心、茯苓、桔梗、芎、(各五两)、浓朴、甘草、橘皮、吴茱萸(各二两)白术(五两)、麦、(一升)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白术散治脾胃俱虚冷方。 白术、浓朴、人参、吴茱萸、茯苓、麦、曲、芎、(各三两)上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食后服,日三。(一方加大腹、橘皮。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平胃丸凡身重不得食,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下,喜卧者,皆针胃脘,太仓宜,服建中汤及此方。 杏仁(五十枚)、丹参(三两)、苦参、元参、葶苈(各二两)、芎、桂心(各一两)上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以知为度。 又方、治丈夫小儿食实不消,胃气不调,或温壮热结,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热药后当进此丸调胃方,(露宿丸见后十六卷胃腑痼冷积热门)。 大黄(二两)、小草、甘草、芍药、芎、葶苈(各一两)、杏仁(五十枚)上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五丸,日三。一岁小儿二丸,渐加之。(《翼方》无杏仁,有菖蒲、当归、干姜、茯苓、麦门冬、细辛,为十三味)。 论曰∶凡病宿食在上脘,当吐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热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栗发热如疟状。宿食在小腹者,当暮发热,明旦复止。寸脉紧即头痛风寒,或腹中宿食不化。寸口脉紧者,如转索左右无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微而涩,故知宿食。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大曲丸主消谷断下温和又寒冷者,常服不患霍乱方。 大麦、曲(各一升)、附子、干姜、当归、人参(各三两)、赤石脂(一两)、桔梗、女萎(各二两)、吴茱萸、皂荚(各五两)、蜀椒(二两半)、乌梅(五十枚)上十三味为末,蜜酢中半渍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捣如泥,和药蜜,和捣二千杵,服十丸,日三。下甚者,加龙骨、阿胶、艾各三两。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消食断下丸寒冷者常服之方。 曲、大麦、(各一升)、吴茱萸(四两)上三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服。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干姜散治不能食,心意冥然忘食方。 干姜、法曲、蜀椒、豉、大麦、(各一升)上五味合治,下筛,食后服三方寸匕,日三,以能食为度。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消食丸治数年不能食方。 小麦、曲(各一升)、干姜、乌梅(各四两)上四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篇名>曲丸主消谷能食,除肠中水气胪胀方。 法曲、麦、杏仁(各五两)上三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一合,日三。 卷十五脾脏方<篇名>脾劳第三(论一首、方二首)论曰∶凡脾劳病者,补肺气以益之,肺旺则感于脾。是以圣人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卷十五脾脏方 脾劳第三<篇名>半夏汤治脾劳实四肢不用,五脏乖反胀满,肩息气急不安,承气泄实热方。 半夏、宿姜(各八两)、茯苓、白术、杏仁(各三两)、橘皮、芍药(各四两)、竹叶(切,一升)上九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卷十五脾脏方脾劳第三<篇名>消食膏酒治脾虚寒劳损气胀噫满食不下通噫方。 猪膏(三升)、宿姜(汁,五升)、吴茱萸(一升)、白术(一斤)上四味捣茱萸、白术等二味细细下筛为散,纳膏汁中煎取六升,温清酒一升,进方寸匕,日再。 卷十五脾脏方<篇名>肉极第四(论一首、方六首)论曰∶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体痒淫淫如鼠走,其人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鼻端色黄是其相也。 凡风气藏于皮肤,肉色则败。以季夏戊己日伤于风为脾风。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堕,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隐隐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里虚外实,若阳动伤热,热则实,实则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坏,皮肤色变,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名曰恶风,而须决其纲纪,知其终始,阴阳动静,肉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能治其病者,风始入肉皮毛肌肤筋脉之间,即须决之。若入六腑五脏则半死矣。 扁鹊曰∶肉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肤不通外不得泄。凡肉应足太阴,太阴气绝则唇反气尽则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使良医妙药终不治也。 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篇名>解风痹汤治肉热极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为脾风。风气藏于皮肤,肉色败,鼻见黄色,麻黄止汗通肉方。 麻黄、防己(一作防风)、枳实、细辛、白术(各三两)、生姜、附子(各四两)、甘草桂心(各二两)、石膏(八两)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 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篇名>西州续命汤治肉极虚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开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方。 麻黄、生姜(各三两)、当归、石膏(各二两)、芎、桂心、甘草、黄芩、防风、芍药(各一两)、杏仁(四十枚)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 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篇名>越婢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有方见七卷风卷十五脾脏方 肉极第四<篇名>石南散治肉热极则体上如鼠走,或如风痹,唇口坏,皮肤色变,主诸风大病方。 石南(三十铢)、薯蓣、芍药(一作甘草)、天雄、桃花(一作桃仁)、甘菊花(各一两)、黄真珠(各十八铢)、山茱萸(一两十八铢)、石膏(二两)、升麻、葳蕤(各一两半)上十二味治,下筛,酒下方寸匕,日再食后服。 卷十五脾脏方 肉极第四<篇名>大黄酒治肉极虚寒为脾风阴动伤寒,体重怠堕,四肢不举,关节疼痛,不嗜饮食虚黄、桂心、巴戟天、石斛、柏子仁、泽泻、茯苓、干姜、蜀椒(各三两)、防风、独活人参(各二两)、天雄、芍药、附子、乌头、茵芋、半夏、细辛、栝蒌根、白术、黄芩山茱萸(各一两)上二十三味、咀,绢袋贮,以清酒三斗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初服三合,渐渐加,微微醉为度,日再。 治肉极虚寒猝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挛急痛注,五脏恍惚,喜怒无常,手脚不随方∶独活、茵芋、黄芩(各三两)、甘草、防风、芍药、芎、麻黄、葛根(各二两)、人参(一两)、乌头(三枚)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竹沥四升合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卷十五脾脏方<篇名>肉虚实第五(论一首、方二首)论曰∶夫肉虚者,坐不安席,身危变动。肉实者,坐安不动,喘气。肉虚实之应主于脾。若其脏腑有病从肉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卷十五脾脏方肉虚实第五<篇名>五加酒治肉虚坐不安席好动,主脾病寒气所伤方。 五加皮、枸杞皮(各二升)、干地黄、丹参(各八两)、石膏(一作石床)、杜仲(各一斤)干姜(四两)、附子(二两)上八味、咀,以清酒三斗渍三宿,一服七合,日再。 卷十五脾脏方肉虚实第五<篇名>半夏汤治肉实坐安席,不能动作喘气,主脾病热气所加关格除喘方。 半夏、宿姜(各八两)、杏仁(五两)、细辛、橘皮(各四两)、麻黄(一两)、石膏(七两)射干(二两)上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下加芒硝三两。 卷十五脾脏方<篇名>秘涩第六(论一首、方四十四首、灸法十五首)论曰∶有人因时疾,瘥后得闭涩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轻之,所以备述,虽非死病,凡人不明药饵者,拱手待毙,深可痛哉,单复诸方以虞仓猝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腻之物及冷水以通之也。凡候面黄者,即知大便难。 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篇名>麻子仁丸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也。 麻子仁(二升)、枳实、芍药(各八两)、杏仁(一升)、大黄(一斤)、浓朴(一尺)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五丸,日三,渐加至十丸,(《肘后》、《外台》无杏仁)。 治关格大便不通方∶芒硝、乌梅、桑白皮(各五两)、芍药、杏仁(各四两)、麻仁(三两)、大黄(八两)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无乌梅加枳实,干地黄各二两。 治大便闭涩不通神方∶猪羊胆不拘,以筒灌三合许,令深入即出矣。不尽须臾更灌。 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 又方、椒豉汤五升,加猪膏三合灌之佳。临时不下即用之。 又方、白蜜煎成如人指大,深纳谷道佳。又无灰浓酒半升,盐三钱匕,炼如上法。 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篇名>三黄汤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方。 大黄(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一两)、栀子(二十枚)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若大闭,加芒硝二两。 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篇名>五柔丸治肠腑闭塞及虚损不足,饮食不生肌肤,三焦不调营卫不和方。 大黄(一升,蒸三斗米下)、前胡(三两)、半夏、肉苁蓉、芍药、茯苓、当归、葶苈、细辛(各一两)上九味为末,蜜和合捣万杵,为丸如梧子大,食后服十五丸,后稍增之,日再。(崔氏云,令人喜饭消谷益气。有忧者,加松实、闾子各半两,服之缓中不如意,便服之,又加黄芩一两)。 卷十五脾脏方 秘涩第六<篇名>大五柔丸主脏气不调,大便难通,和营卫,利九窍消谷益气方大黄、苁蓉、芍药、葶苈、枳实、甘草、黄芩、牛膝(各二两)、桃仁(一百枚)、杏仁(四十枚)上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酒下。 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篇名>濡脏汤主大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热烦迫,短气汗出胀满方。 生葛根、猪膏(各二升)、大黄(一两)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纳膏,煎取三升,澄清。强人顿服,羸人再服。亦治大小便不通。 治大便不通方∶大戟(一斤)、大豆(五升)、商陆、牛膝(各三斤)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以大豆煎令汁尽,至豆干。初服三枚,以通为度。 又方蜜和胡燕屎,纳大孔中即通。 又水四两,蜜一升,合煎熟,冷灌下部中,一饭顷即通。 又方盐半合,蜜三合,合煎如饧,出之着冷水中,丸如槟榔,形如指许大,深纳下部中立通。 又方治大便难方。 单用豉清酱,清羊酪、土瓜根汁灌之立通。 又方以酱清渍乌梅灌下部中。 又方桑根白皮、榆根白皮(各一把)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水服桃花末方寸匕,无花时桃根白皮亦得。 又方桃皮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羊蹄根一把约半斤,水二升,煮一升顿服之。 又方常煮麻子取汁饮。 又方常服蜜煎五合。 又方猪脂和陈葵子末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通即止。 又方常服车前子及叶并良。 又方捣葵根汁生服。 又方好胶(三寸),葱白(一把)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顿服之即下。 又方葵子、牛酥(各一升,猪脂亦得)。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葵子取一升,纳酥煮一沸,待冷,分作二服。 又方葵子汁和乳汁等分,服之立出。 又方酱清(三升)、麻油(二升)、葱白(三寸)上三味合煮令黑,去滓,待冷顿服之。(一方不用酱清。 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篇名>芒硝丸治胀满不通方。 芒硝芍药(各一两半)、杏仁、大黄(各三两)、黄芩(一两六铢)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取通利为度,日三。 又方、通草、朴硝(各四两)、李仁、黄芩、瞿麦(各三两)、车前子(五合,一云六两)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方用绢袋盛煮顿服二升。)又方、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中气立通。 又方、削姜裹盐导之,及干姜食盐杏仁捣丸导之。 治胀满闭不下方∶吴茱萸(一升)、干姜、大黄、当归、桂心、芍药、甘草、川芎(各二两)、人参、细辛(各一两)、桃白皮(一把)、真珠(半两)、雄黄(十八铢)上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雄黄,真珠末酒一升,微火煮三沸,服一升,得下即止。 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篇名>走马汤主一切猝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方。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篇名>巴豆丸主寒癖宿食,久饮饱不消,大便不通方。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胡豆,欲取吐下者,服二丸。 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篇名>练中丸主宿食不消,大便难方,(《肘后》名承气丸)。 大黄(八两)、葶苈、杏仁(熬)、芒硝(各四两)上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食后服七丸,日三,后稍加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