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备急千金要方(二) > 第一章

备急千金要方(二) 第一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凡七类)、卷十八大肠腑方<篇名>大肠腑脉论第一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气于大肠。大肠者,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台》同。《难经》云、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若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若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治阳、在手腕中泻之。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盲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大肠有寒、溏,有热便肠垢。 大肠有宿食,寒、发热,有时如疟状。 肺前受病移于大肠,肺咳不已,咳则遗矢便利,厥气客于大肠则梦田野。 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扁鹊云∶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大肠若病实则伤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食下入、肠,肠实而胃虚,食下胃,胃实而肠虚,所以实而不满,乍实乍虚乍来乍去,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痢而发于气,水根在大肠,(方在治水篇中。 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颊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盛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不复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大肠腑方<篇名>大肠虚实第二 (脉二条、方二首、灸法七首)、大肠实热、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 卷十八大肠腑方之大肠虚实第二<篇名>生姜泄肠汤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为生疮者方。 生姜、橘皮、青竹茹、白术、黄芩、栀子仁(各三两)、桂心(一两)、茯苓、芒硝(各、二、两)、地黄(十两)、大枣(十四枚)、上十一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治肠中胪胀不消方: 灸大肠俞四十九壮。 大肠有热,肠鸣腹满挟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大肠虚冷、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 卷十八大肠腑方之大肠虚实第二<篇名>黄连补汤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方。 黄连(四两)、茯苓、川芎(各三两)、地榆(五两)、酸石榴皮(五片)、伏龙肝(鸡、子大一、枚)、治肠中雷鸣相逐痢下方: 灸承满五十壮。穴在挟巨阙相去五寸,巨阙在心下一寸。灸之者挟巨阙两边各二寸半。 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方: 灸脐中。 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挟脐急,天枢主之。 肠鸣而痛,温溜主之。 大肠腑方<篇名>肛门论第三 (论一首)、论曰∶肛门者,主大行道,肺、大肠候也,号为通事令史。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二分。应十二时。若脏伤热,则肛门闭塞大行不通,或肿缩入生疮。若腑伤寒,则肛门、开大行洞泄,肛门凸出,良久乃入。热则通之,寒则补之,虚实和平,根据经调理(方见二十、四卷中。)、卷十八大肠腑方<篇名>皮虚实第四(论一首、方二首)、论曰∶夫五脏六腑者,内应骨髓,外合皮毛肤肉。若病从外生,则皮毛肤肉关格强急。 若病从内发,则骨髓痛疼。然阴阳表里,内髓外皮,其病源不可不详之也。皮虚者寒,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应主于肺大肠。其病发于皮毛,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大肠腑方之皮虚实第四<篇名>蒴蒸汤 治皮虚主大肠病,寒气关格方。 蒴、根叶(切三升)、菖蒲叶(切三升)、桃叶皮枝(三升)、细糠(一斗)、秫米(三、升)、上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大盆器贮,于盆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周回四面将席荐障风,身上以衣被盖覆。若气急时,开孔对中泄气,取通身接汗可得两、食久许。如此三日,蒸还温药足汁用之。若盆里不过热,盆下安炭火。非但治寒,但是皮肤、一切劳冷悉治之。 大肠腑方之皮虚实第四<篇名>栀子煎 治皮实主肺病热气方。 栀子仁、枳实、大青、杏仁、柴胡、芒硝(各二两)、生地黄、淡竹叶(切各一升)、生、元、参、上十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大肠腑方<篇名>咳嗽第五 (论二首、方五十五首、灸法十四首)、论曰∶经云∶五脏六腑皆令咳,肺居外而近上合于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咳也、。邪客于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喉鸣,甚则唾血。肺咳经久不已,传入大肠,其、状咳则遗粪。肾咳者,其状引腰背痛,甚则咳涎。肾咳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咳则遗尿。 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者不得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状咳则矢气。脾、咳者,其状右胁痛阴阴引肩背,甚者不得动,动则咳剧。经久不已,传入胃,其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能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若顺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有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或胸胁支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因咳服温药,咳尤剧及壮热吐脓血、汗出恶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 问曰∶咳病有十,何谓也?师曰∶有风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问曰∶十咳之证以何为异?师曰∶欲语因咳言不得、竟,谓之风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谓之寒咳。心下坚满,咳则支痛,其脉反迟,谓之支咳。 咳则引胁下痛,谓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谓之心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谓、之脾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谓之肺咳。咳则耳无所闻,引腰并脐中,谓之肾咳,咳而引头、痛口苦,谓之胆咳,咳而引舌本,谓之厥阴咳。风咳者,不下之。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渊。肾咳,刺足太溪。胆咳,刺足、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大陵。 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 乃可吐耳。 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见下第十二方)。不能卧出者,阴不受邪故、也。 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纵状。夫酒家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极饮过度所致也。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上气汗出而咳,属饮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发汗,汗出即厥逆冷。 夫病吐血喘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寒家咳而上气,其脉数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脉大而散散者,为气实而血虚,名曰有表无里。上气面、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加、卷十八大肠腑方之咳嗽第五<篇名>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方见第九卷伤寒上。)、小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方: 茯苓(四两)、桂心、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治其咳满方: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方: 半夏、五味子(各半升)、茯苓(四两)、细辛、干姜、甘草(各二两)、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应用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麻黄,纳杏仁、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杏仁、半夏、五味子(各半升)、茯苓(四两)、细辛、干姜、甘草(各三两)、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若逆而纳麻黄,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利之。芩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大黄、细辛、干姜、甘草(各三两)、茯苓(四两)、杏仁、半夏、五味子(各半升)、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痛引缺盆,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方: 石膏、干姜、桂心、细辛(各二两)、麻黄(四两)、芍药、甘草(各三两)、半夏(半、升)、五味、上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下药,煮取二升半,强者服一升、。羸者减之,小儿服四合。(仲景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外台》、同)。 大肠腑方之咳嗽第五<篇名>射干麻黄汤 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者方。 射干、细辛、款冬花、紫菀(各三两)、麻黄、生姜(各四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大枣、上九味、咀,以东流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大肠腑方之咳嗽第五<篇名>浓朴麻黄汤 治咳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方。 浓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三两)、细辛、干姜(各二两)、小麦(一升)、杏、仁半、夏五味子(各半升)、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麦熟,去麦纳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大肠腑方之咳嗽第五<篇名>泽漆汤 治上气而脉沉者方。 泽漆(三斤细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半夏(半升)、生姜、紫、菀、(一作紫参)、白前(各五两)、黄芩、甘草、桂心、人参(各三两)、上九味纳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大肠腑方之咳嗽第五<篇名>麦门冬汤 下气止逆,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方。 麦门冬汁(三升)、半夏(一升)、粳米(二合)、人参、甘草(各三两)、大枣(二、十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分四服,日三夜一。 大肠腑方之咳嗽第五<篇名>麻黄石膏汤 治上气胸满方。 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浓朴(五两)、小麦(一升)、杏仁(半升)、上五味以水一斗,先煮小麦熟,去麦下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师用此治久、逆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咳者,加半夏、五味子各半升,干姜三累)。 大肠腑方之咳嗽第五<篇名>十枣汤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可与此方。 大枣(十枚)、大戟、甘遂、芫花(等分)、上大戟、甘遂、芫花捣为末,以水一斗五合,煮枣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者一钱匕、羸者半匕,顿服。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加半匕。下后自补养。咳而引胁下痛,亦十、枣汤主之。 大肠腑方之咳嗽第五<篇名>温脾汤 治食饱而咳者方。 甘草(四两)、枣(十枚)、上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若咽中痛而声鸣者,加干姜一两。 大肠腑方之咳嗽第五<篇名>百部根汤 治嗽不得卧两眼突出方。 百部根、生姜(各半斤)、细辛、甘草(各三两)、贝母、白术、五味子(各一两)、桂、心、(四两)、麻黄(六两)、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古今录验》有杏仁四两、紫菀三两)。 大肠腑方之咳嗽第五<篇名>海藻汤 治咳而下利,胸中痞而短气,心中时悸,四肢不欲动,手足烦不欲食,肩背痛,时恶、寒方。 海藻(四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生姜(一两)、细辛(二两)、茯苓(六两)、杏仁、(五十、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无五味子、生姜。 大肠腑方之咳嗽第五<篇名>白前汤 治水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咽中作水鸡鸣方。 白前、紫菀、半夏、大戟(各二两)、上四味、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治九种气嗽欲死百病方: 干姜、半夏、细辛、紫菀、荛花(一作芫花)、吴茱萸、茯苓、甘草、甘遂、防葵、人、参、乌头、大黄、杏仁(各一分)、葶苈(二分)、巴豆、浓朴、白薇(各三分)、远志、菖蒲、五、味、子前胡、枳实、蜀椒、皂荚、当归、大戟、桂心(各半分)、上二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二丸,日二服,以知为度,不知增之。 大肠腑方之咳嗽第五<篇名>麻黄散 治上气嗽方。 麻黄(半斤)、杏仁(百枚)、甘草(三两)、桂心(一两)、上四味治,下筛,别研杏仁如脂,纳药末和合,临气上时服一方寸匕。食久气未下,重、服、卷十八大肠腑方之咳嗽第五<篇名>蜀椒丸治上气咳嗽,太医令王叔和所撰御,服甚良方。 蜀椒(五分)、乌头、杏仁、石菖蒲、石(一云矾石)、皂荚(各一分)、款冬花、细、辛、紫菀、干姜(各三分)、麻黄、吴茱萸(各四分)、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暮卧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嗽,不过二十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