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备急千金要方(一) > 第二章

备急千金要方(一) 第二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篇名>虎头杀鬼丸辟温方。 虎头(五两)、朱砂、雄黄、雌黄(各一两半)、鬼臼、皂荚、芜荑(各一两)上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丸。 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篇名>辟温杀鬼丸熏百鬼恶气方。 雄黄、雌黄(各二两)、龙骨、龟甲、鲮鲤甲、皮(各三两)、羊角、虎骨(各七两)樗鸡(十五枚)、空青(一两)、芎、真珠(各五两)、东门上鸡头(一两)上十三味末之,烊蜡二十两,并手丸如梧子,正旦门户前烧一丸,带一丸,男左女右,辟百恶。独宿吊丧问病各吞一丸小豆大,天阴大雾日烧一丸于户牖前佳。 卷九伤寒方上 辟温第二<篇名>雄黄丸汉建宁二年,太岁在酉,疫气流行,死者极众。有书生丁季回从蜀青城山来,东过南阳,从西市门入,见患疫疠者颇多,遂于囊中出药,人各惠之一丸。灵药沾唇,疾无不瘥。 市中疫鬼数百千余见书生施药,悉皆惊怖而走。乃有鬼王见书生,谓有道法兼自施药,感众鬼等奔走若是。遂诣书生欲求受其道法。书生曰,吾无道法,乃囊中之药呈于鬼王,鬼王睹药,惊惶叩头乞命而走。此方药带之入山能辟虎野狼虫蛇,入水能除水怪蛟蜃。 雄黄、雌黄、曾青、鬼臼、真珠、丹砂、虎头骨、桔梗、白术、女青、川芎、白芷、鬼督邮、芜荑、鬼箭羽、藜芦、菖蒲、皂荚(各一两)上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绢袋盛,男左女右带之。卒中恶病及时疫,吞如梧子一丸,烧弹大一丸户内。 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篇名>赤散辟温疫气伤寒热病方。 藜芦、踯躅花(各一两)、丹皮、皂荚(各一两六铢)、附子、桂心、真珠(各一两)、细辛上九味末之,纳真珠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男左女右,着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纳着鼻中。又酒服一钱匕,覆取汗,日三服,当取一过汗耳。 又方、凡时行疫疠,常以月望日,细锉东引桃枝,煮汤浴之。 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篇名>粉身散辟温病常用方。 川芎、白芷、本(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筛,纳米粉中以粉身。 断温疫转相染着,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敢视者方∶赤小豆、鬼箭羽、鬼臼、雄黄(各二两)上四味末之,以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与病患同床无妨。 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篇名>预备一物柏枝散天气不和疾疫流行方。 取南向社中柏东南枝曝令干,捣末,酒服方寸匕,神良。 治温病令不相染方∶以桃树中蠹屎末之,水服方寸匕。 又方术豉等分,酒渍服之妙。 又方赤豆一升,新布袋盛,纳井中三日出,举家服二七枚。 又方松叶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温令不相染方∶新布袋盛大豆一升,纳井中一宿出,服七枚。 又方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两,以太岁日平旦,大小勿食,向东方立,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齿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 治瘴气方∶蒜(五十子并皮碎之)、豉心(一升)上二味以三岁男儿尿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蒜疑葱之误。)又方、青竹茹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患雾气者,心内烦闷少气,头痛项急,起则眼眩欲倒,身微热战掉不安,时复憎寒,心中欲吐,吐时无物方∶新猪屎二升半,纳好酒一升搅令散,以生布绞取汁,更以绵滤顿服之取尽。即地铺暖卧覆盖,铺前着火,当汗出。若得汗,当细细去上衣,勿使心寒,寒即不瘥,看汗自干乃起。 慎风冷。亦治疟及风劳蛊毒。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桂心(一两)、白术、芒硝、大青、栀子(各三两)、柴胡(五两)、石膏、生姜(各八两)生地黄、香豉(各一升)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中直强方∶元参(一两)、细辛(二两)、栀子、黄芩、升麻、芒硝(各三两)、石膏(三两)、竹叶(切,五升)、车前草(曝,切,二升)上九味咀,以水一斗半煮竹叶、车前,取七升去滓,下诸药煎至三升,纳芒硝,分三服。 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安惊动方∶大青、黄芩、栀子、知母、芒硝(各三两)、麻黄(四两)、元参(六两)、石膏、生葛根(各八两)、生地黄(切,一升)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芒硝,分三服。 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方∶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硝(各三两)、栀子(四两)、寒水石(五两)、元参(八两)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咳嗽连续声不绝呕逆方∶麻黄、栀子、紫菀、大青、元参、葛根(各三两)、桂心、甘草(各二两)、杏仁、前胡((各四两)、石膏(八两)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肾腑脏温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热毒内伤方∶茵陈蒿、栀子、芒硝(各三两)、苦参、生葛(各四两)、生地黄、石膏(各八两)、葱白豉(各一升)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芒硝,分三服。 卷九伤寒方上 辟温第二<篇名>葳蕤汤治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宜服之方。 葳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青木香(各二两)、石膏(三两)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短剧方》云∶葳蕤汤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脑痛,咽喉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 卷九伤寒方上<篇名>伤寒膏第三(方三首)卷九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篇名>青膏治伤寒头痛,项强,四肢烦疼方。 当归、川芎、蜀椒、白芷、吴茱萸、附子、乌头、莽草(各三两)上八味咀,以醇苦酒渍之,再宿以猪脂四斤煎令药色黄,绞去滓,以温酒服枣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伤寒,一日苦头痛背强,宜摩之佳。 卷九伤寒方上伤寒膏第三<篇名>黄膏治伤寒敕色头痛项强贼风走注方。 大黄、附子、细辛、干姜、蜀椒、桂心(各半两)、巴豆(五十枚)上七味咀,以醇苦酒渍一宿,以腊月猪脂一斤煎之,调适其火,三上三下药成。伤寒赤色发热,酒服如梧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数百过,兼治贼风绝良。风走肌肤,游风所在,摩之神效。此赵泉方也。 卷九伤寒方上 ,伤寒膏第三<篇名>白膏治伤寒头痛,向火摩身体,酒服如杏核一枚,温覆取汗,摩身当千过,药力乃行,并治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皆治之。先以盐汤洗之,以布拭之敷膏。痈肿火炙摩千过,日再自消者方。 天雄、乌头、莽草、踯躅(各三两)上四味咀,以苦酒三升渍一宿,作东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湿土各一升许大,取成煎猪脂三斤,着铜器中,加灶上炊以苇薪令释,纳所渍药炊令沸,下着土聚上,沸定复上,如是十二过,令土尽遍,药成去滓。伤寒咽喉痛,含如枣核一枚,日三。摩时令勿近目。 卷九伤寒方上<篇名>发汗散第四(方十一首)。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度瘴发汗青散治伤寒敕色,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体疼方。 麻黄(三两半)、桔梗、细辛、吴茱萸、防风、白术(各一两)、乌头、干姜、蜀椒、桂心(各一两六铢)上十味治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温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法。 若得汗足,如故头痛发热,此为内实,当服、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头重者,可以二大豆许,纳鼻孔中,觉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时行病。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五苓散主时行热病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当者方。 猪苓、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桂心(十二铢)、泽泻(三十铢)上五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水,汗出即愈。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崔文行解散治时气不和伤寒发热者方。 桔梗、细辛(各四两)、白术(八两)、乌头(一斤)上四味治下筛,若中伤寒服钱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觉,复小增之,以知为度。若时气不和,旦服钱五匕。辟恶气欲省病者服一服,皆酒服。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六物青散治伤寒敕色恶寒方。 附子、白术(各一两六铢)、防风、细辛(各一两十八铢)、桔梗、乌头(各三两十八铢)上六味治下筛,以温酒服钱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后食顷不汗出者,进温粥一杯以发之,温覆汗、可也。勿令流离,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温粉粉之,微者不须粉。不得汗者,当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当服神丹丸。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青散治春伤寒头痛发热方。 苦参、浓朴、石膏(各三十铢)、大黄、细辛(各二两)、麻黄(五两)、乌头(五枚)上七味治下筛。觉伤寒头痛发热,以白汤半升和药方寸匕投汤中,熟讫去滓尽服覆取汗,汗出温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当微下利者,有大黄故也。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诏书发汗白薇散治伤寒三日不解者方。 白薇(十二铢)、杏仁、贝母(各十八铢)、麻黄(一两八铢)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自覆卧汗出即愈。 卷九伤寒方上 发汗散第四<篇名>华佗赤散治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中风口噤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丹砂(十二铢)、蜀椒、蜀漆、干姜、细辛、黄芩、防己、桂心、茯苓、人参、沙参、桔梗女萎(即葳蕤)、乌头(各十八铢)、雄黄(二十四铢)、吴茱萸(三十铢)、麻黄、代赭(各二两半)上十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药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疟先发一时,所服药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细辛、姜、桂、丹砂、雄黄不熬,余皆熬之。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赤散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方。 干姜、防风、沙参、细辛、白术、人参、蜀椒、茯苓、麻黄、黄芩、代赭、桔梗、吴茱萸(各一两)、附子(二两)上十四味治下筛,先食,酒服一钱匕,日三。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乌头赤散治天行疫气病方。 乌头(一两半)、皂荚(半两)、雄黄、细辛、桔梗、大黄(各一两)上六味治下筛,清酒或井华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为度。除时气疫病,若牛马六畜中水行疫,亦可与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时,服一刀圭,取两大豆许,吹注两鼻孔中。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篇名>水解散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方。 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力强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录》有黄芩、芍药各二两。《古今录验》无甘草,有芍药。治天行热病生、疮疼痛及解肌出汗)治时病表里大热欲死方∶大黄、寒水石、芒硝、石膏、升麻、麻黄、葛根、(各等分)上八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 卷九伤寒方上<篇名>发汗汤第五(例一首、方十九首)例曰∶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然一时间许益佳,但不可如水流离耳。若病不解,当更重发汗,汗出多则亡阳,阳虚不可重发汗也。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及汤,随证良验。 凡病无故自汗出,复发其汗愈,卫复和故也。 夫脉浮者,病在外,可发汗,宜桂枝汤。 夫脉浮大而数者,亦可发汗,宜桂枝汤。 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而外不解,此为卫气不和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夫病患脏无他病,时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故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令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其汗,不解而复下之,其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表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不上冲,不可与。 凡桂枝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无汗者,勿与之,常知此,勿误也。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桂枝汤治中风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涩涩恶风,淅淅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方。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三物,切姜擘枣,以水七升煮枣令烂,去滓,乃纳诸药,水少者益之,煮令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儿以意减之。初服少,多便得汗出者,小阔其间。 不得汗者,小促其间,令药势相及汗出,自护如法,特须避风。病若重,宜夜服。若服一剂不解,病证不变者,当复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两三剂乃愈。服此药食顷,饮热粥以助药力。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麻黄汤治伤寒头及腰痛,身体骨节疼,发热恶寒,不汗而喘方。 麻黄(三两)、桂枝、甘草(各一两)、杏仁(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上四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绞去滓,服八合,覆令汗。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大青龙汤治中风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汗不出烦躁方。 麻黄(六两)、桂心、甘草(各二两)、石膏(如鸡子一枚,碎)、生姜(三两)、杏仁(四十枚)、大枣(十二枚)上七 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乃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浓覆,当大汗出,温粉粉之即止,不可再服,服之则筋惕肉,此为逆也。不汗乃再服。 卷九伤寒方上 ,发汗汤第五<篇名>阳毒升麻汤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方。 升麻、甘草(各半两)、当归、蜀椒、雄黄、桂心(各六铢)上六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温覆手足,毒出则汗,汗出则解,不解重作,服之得吐亦佳。(仲景无桂心有鳖甲手大一片,《肘后》与《千金》同《古今录验》有栀子六铢、鳖甲如手一片。) 卷九伤寒方上 发汗汤第五<篇名>阴毒甘草汤治伤寒初起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方。 甘草、升麻(各半两)、当归、蜀椒(各六铢)、鳖甲(一两)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顷更进一服,温覆发汗,毒当从汗出,汗出则愈。若不汗则不除,重作服。(仲景方无蜀椒。)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阴旦汤治伤寒肢节疼痛,纳寒外热虚烦方。 芍药、甘草(各二两)、干姜、黄芩(各三两)、桂心(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覆令小汗。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阳旦汤`治伤寒中风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头项强,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随病加减如下方。 以泉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服一升,日三。自汗者,去桂枝加附子一枚。渴者去桂加栝蒌根三两。利者去芍药、桂,加干姜三累、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四两。虚劳里急正阳旦主之。煎得二升,纳胶饴半斤,为再服。若脉浮紧发热者,不可与之。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六物解肌汤治伤寒发热身体疼痛方。 葛根(四两)、茯苓(三两)、麻黄、牡蛎、生姜(各二两)、甘草(一两)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再服后得汗,汗通即止。(《古今录验》无生姜、甘草。)卷九伤寒方上 发汗汤第五<篇名>解肌汤治伤寒温病方。 葛根(四两)、麻黄(一两)、黄芩、芍药、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饮一升,日三。三四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脉沉实者,宜以、豉丸下之。(《延年秘录》有桂心一两。)治疫气伤寒三日以前不解者方∶香豉(一升绵裹)、葱白(切一升)、童子小便(三升)上三味,先熬豉葱令相得,则投小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验。 治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方∶丹砂一两末之,以水一斗煮取一升,顿服之,覆取汗。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解肌升麻汤治时气三四日不解方。 升麻、芍药、石膏、麻黄、甘草(各一两)、杏仁(三十枚)、贝齿(三枚,一作贝母十八铢)上七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温覆发汗便愈。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葛根龙胆汤治伤寒三四日不瘥,身体烦毒而热方。 葛根(八两)、龙胆、大青(各半两)、升麻、石膏、葳蕤(各一两)、甘草、桂心、芍药黄芩、麻黄(各二两)、生姜(二两)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取八升,纳余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方∶栀子仁、黄连、黄柏、大黄(各半两)、好豉(一升)、葱白(七茎)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纳后葱白、豉煮得三升,顿服一升,日三服,汤讫温覆,令汗出粉之,得汗便止。后服勿复取汗,不得汗者复服重发,此药无忌,特宜老小,神良。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七物黄连汤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其人喜烦呕逆支满,剧如祸祟,寒热相搏,故令喜烦方。 黄连、茯苓、黄芩(各十八铢)、芍药、葛根(各一两)、甘草(一两六铢)、小麦(三合)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汤,势安乃卧。药主毒瓦斯,服汤之后胸中热及咽喉痛皆瘥,明日复煮一剂,如法服之。此汤无毒,但除热下气安病患。小儿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之。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三匕汤治伤寒中风得之三日至七八日不解,胸胁痛,四肢逆,干呕水浆不下,腹中宿食不消,重下血一日数十行方。 茯苓(如鸡子大)、黄芩、人参(各三两)、栝蒌根(四两)、芒硝、干地黄(各一升)大黄上九味捣筛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令三沸,绞去滓,服之,日三,温覆,汗出即愈,病剧与六七匕。 卷九伤寒方上 发汗汤第五<篇名>五香麻黄汤治伤寒忽发肿,或着四肢或在胸背虚肿浮如吹状,亦着头面唇口颈项,剧者偏着脚胫外如轴大而不痛不赤,着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方。 麝香(半两)、薰陆香、鸡舌香(各一两)、沉香、青木香、麻黄、防风、独活、秦艽、葳蕤甘草(各二两)、白薇、枳实(各二两)上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后外摩防己膏。 治伤寒三日外与前药不瘥脉势仍数者,阳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方∶桂枝、黄芩、甘草(各二两)、升麻、葛根、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石膏(八两)栀子(二七枚)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若前两服讫即得汗,后服即停。不得汗更进一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栀子加麻黄二两,足水二升,再根据方服。 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篇名>雪煎治伤寒方。 麻黄(十斤)、大黄(一斤十三两)、杏仁(一斗四升)上三味、咀,以雪水五斛四斗渍麻黄于东向灶釜中三宿,纳大黄搅令调,炊以桑薪煮得二斛,去滓,复纳釜中,捣杏仁,纳汁中,复炊之,可余六七斗汁,绞去滓,置铜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搅令调,得二斗四升,药成可丸,冷凝,丸如弹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汤五 卷九伤寒方上<篇名>发汗丸第六(方二首)卷九伤寒方上发汗丸第六<篇名>神丹丸治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疼者方。 附子、乌头(各四两)、人参、茯苓、半夏(各五两)、朱砂(一两)上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二升许,重覆出汗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治疟先发服二丸。(《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 卷九伤寒方上 发汗丸第六<篇名>麦奴丸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饮水,为坏伤寒。医所不能治成为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温,以杖发其口开灌药咽中,药得下即愈。麦奴丸一曰黑奴丸,二曰水解丸。 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尘、麦奴、黄芩、大黄、芒硝(各一两)、麻黄(二两)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破渍置水中,当药消尽服之,病者渴欲饮水,极意不问升数,欲止复强饮,能多饮为善,不欲饮水当强饮。服药须臾当寒,寒竟 卷九伤寒方上<篇名>宜吐第七(例一首、方二首)例曰∶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药,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而脉寸口浮,胸中硬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以内有久病胸上诸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反有涎出,下利日十余行,而其人脉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宜吐之。 病手足逆冷脉乍结者,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 卷九伤寒方上宜吐第七<篇名>瓜蒂散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宜吐之方。 瓜蒂、赤小豆(各一两)上二味治下筛,取一钱匕,香豉一合,熟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张文仲以白汤三合和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