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本草乘雅半偈 > 序言

本草乘雅半偈 序言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余质性黑暗,又不能多取师承。然以黑暗故,益不自知其为黑暗。每阅本草,艰苦殊甚,间亦弋获,记之侧理。夫自写其一得尔。而稍稍为人物色。岁在庚午,武林诸君子大集余舍,举仲景两论及灵素秘奥,期余一人为之阐发。余谢不能,然亦不欲自秘其师承也。于是时计此书之成。自丙寅至庚午,仅得十之二;自庚午至癸酉,仅得十之三,而以诵说,故几不能竣事。会春风座中狂 拂面,余遂绝念世纷,专意笔墨,自丙寅至癸未,几历十八春秋,而此书始成。原分 、核、衍、断、四种,故名其书为乘雅。数四为乘,非取载之义也。明年甲申方事剞劂,又明年乙酉五月,会有兵变,挈家而逃,流离万状,诸楚备尝。沿至丙戌之十月,始得生还,而家徒四壁,则板帙之零落殆尽可知已。既慕古人破甑弗顾之意,而仍自怀千金敝帚之思,勉缉旧业,仅能完 、核之残缺。衍、断倍多,何能补漏,虽余之始意亦欲中分四种,谓 、核、可该衍断。遂又名其书为乘雅半偈。寻又念一生精力,何忍自藏其半,语详义例中,而今则姑俟之矣。余平生,实不能负笈远游,师承殊少,于家庭则有先大人荷薪之训,于父执,则有绍隆王先生金匮之心传象先陈先生薛案之私淑;于往来,则有仲淳缪先生之指示,而李不夜先生、严忍公先生则文章道谊之宗模也。幼耽禅学。于闻谷、憨山二大师,得其南车。于离言和尚,得其点醒。而云间施笠泽、古娄潘方孺、同邑茹居素亦皆宇内名流,既己于于而来,岂少起予之益。故余之言虽不乏道脉,持黑暗之资,恐犹是摸索语耳。将以就正海内,即以贻笑海内,而前所称武林诸君子,咸以是书出,殊可为人师承,余不敢冒其称也。余特不敢不称述其师承者也。 丁亥重九日卢之颐书于无恒业目录篇名本草乘雅义例图说〔核〕自炎帝尝药,形质始皙;惟德刑异齐,而厥状缘以区分。先贤着为图说,间亦差别。大率三 相承,风气代变,且声教渐远,而物性亦移;或古之所产,今无取焉。倘按旧图,靡施新效。余谨从先贤序述名类中,妄加辩核。间取数十种,躬莳斋圃,求其甲孕癸终之候,敢曰旁通。诚以术重安人,机殊相马,方则犹是,而投或罔功者,繇辩之有未辩也。芟繁就简,多仍旧文。语有之,见色见心,设繇是而循所以生成之序,以返而探所以生成之原。如良将用兵,务使兵识将意,将识兵情,斯靡投不善矣。作图说〔核〕。 本经本经言简意尽,精义入神,其范围曲成之妙,非古之聪明睿智而神圣者,何以与此。先贤多得其精,引而不发;后世曲士,见外遗内,取粗舍精;或守其一隅,而乖其全体,斯精义裂矣。余早岁获聆先人之绪论,扞格鲜解。久之从一品一节中,稍见一斑。因溯求本经所以立名之意,与后人随事异称之故,其德性气味功能之殊具,温凉寒热燥湿之异齐,刚柔升降开阖发敛之互用,固君臣佐使之所繇分也。然张弛纵横之妙,如善兵者,因敌为变,以操其分合之神。故多亦胜,少亦胜,动亦胜,静亦胜。设未能直 古圣精义入神之奥,虽自谓了了,余知其不无茫茫矣。余颛愚谫陋,积岁茫茫,然偶有一得,辄妄忆之而妄言之。 觊海内高明,庶有因鄙说而起予者。作本经。 别录盖陶隐居就本经而稍广之,所谓衍也。始余因本经立名,而稍得所以敷陈治理之义;触类兴思,偶窥一斑,载阅别录,业已引而伸之矣。于此粗自信所见之或可与古为徒也。别录既衍本经,余复敢为别录衍。顾余于隐居,何能为役。虽然,推此志也,使人知别录与本经非二说,余则幸矣。作别录〔衍〕。 附方〔断〕在昔贤圣,莫不深皙本经精义入神之奥,是以因病立方,各有深意。顾人之病证虽同,而所以受病或异,倘按方以合病,合,其幸也;不合,且以病试方矣。故于诸方之次,谬为之断。俾察证者,更审证之所从来,庶弗至以人侥幸耳。然微茫变动之介,其轻重缓急,有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者。谬在千里,差则毫厘,尤不可不深思而熟讲也。故能精研本经之奥,则时崇祯岁次戊辰季冬八日钱唐后学卢之颐识目录篇名本草乘雅凡例本草立名,圣贤各有深意。以德、以性、以色、以味、以体、以用,为品不同,要使后人顾名思义,即一端而得其大全。如六书之指事会意,八卦之设象通变,原有至理存焉。 古之名家,精识洞彻,未有不深窥本草之奥者,故尝以一种而治多病。自药性有赋,人安苟简,执一端而遗大全。求其苦心刻意,能深探本草所以立名之义者,累十数百年,而不少概见矣。则圣贤深意,晦蚀已久。是编不揣,非敢强为傅会。务就一端而求大全,所谓其次致曲,固曲士之微诚也。 是编皆就本草纲目以为阐扬。盖纲目一书,李氏父子,博集精研,近代之笃志本草者无出其右矣。第良工苦心,惟恐挂漏不无泛爱。盖以后人而推求前人之所未尽,自易为力,然意在相成,以惠养后世,总欲立欲达之一念也。如有肆然思盖前人之意,则鬼神将呵责之矣。况是编之未尽实多,千里比肩,端祈指驳。 是编所重在。原夫本经立名居要,其主治亦独挈纲宗。乃后人未达深旨,故隐居有别录之述,正从纲宗中,再加演畅耳。所以愚窃谓别录为本经之衍也。然愚所以窃重于者,惟能 本草之真德用,斯于古人立方之意,随病之轻重缓急,而尝变不一处,始堪措手。 今君臣佐使之说,圣有明谟,较若画一,无可移易。然亦借国体喻之,如人主清境内而授之将,则君且委责于臣矣。顾此适足以彰主之明而成主之重。又如人臣出疆,有利社稷安国家者,专之可也。此适以见使之不辱,而君之善任耳。凡此皆所以措国于不倾者也。然则本经立名,虽有定品,苟不精 以妙其时措之宜,亦鲜济矣。 药产古今不同。姑以人参言之,相传皆称上党。往时皆用辽之清河,若上党,则绝无矣。间有朝鲜者颇不适用,今则大率皆鲜产矣。古人用药,取之中原而有余。今多采之遐方远裔,其近产者绝不足用。至于良 不侔,更宜甄察。然以良较,其贾往往倍蓰什百,是其取效亦必倍蓰什百。世人类多畏良取 ,无力者不必论;奈何有力家,视身之轻也。至于医者亦苟就之,直欲制梃而挞坚利,愚窃于此,颇三致意。 所附诸方,颇有得将在外及大夫出疆之义者。设方与证合,取效甚捷,然取效之后,尤宜加谨培养,所谓逆取而顺守也。方中不能一一备陈此义,惟精而严辩之,毋拘毋忽。 先人肆力本草,着有博议,盖没齿无倦也。然于诸款之下,有予有夺,故曰议。其议或一或二,至于六七,不局局然为定额,故曰博。今亦备列编中,不敢言洲源,聊以明不贤之识小。至于家授诸方,间亦附见,统公海内。 诸说中间引释典。缘先君与王绍隆先生,皆从绍觉法师讲惟识论,因有所悟,愚小子窃聆绪余,遂知仲景立论之法,暗与惟识相契,且其妙有超于先天者。用是不敢避流俗讥嫌,略取一二,以俟跃如。 药产苟非目击,徒取耳闻,不无尽信书之蔽。即愚数十年来,所睹稍多,盖不俟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矣。所望高明深心遐览者,有以命之,不妨刊正。 愚之,囿于知闻,犹之井观已耳。况数千年未抉之奥,岂易备阐。然先儒训诂,实后儒之藉。惟是异时有因之触发者,获为之藉,其幸大矣。 姬公尔雅,专为释名。后之曰翼、曰埤,种种称述,其说始广。是编虽主于顾名思义,而或翼、或埤,亦妄意窃取云尔。 药品虽有德性色味体用之不一,然其要,惟在能妙其用。若识其妙用,斯于升降出入之法,可以大投,可以轻取,无不如意矣。主治立论,实与内经相表里。愚于 中,颇引内经者,以此。然有一病而有数药兼用,及可互用者;亦有一病而必赖一药独治者。夫善事必先利器,固矣。苟器之未习,而徒抱临渊之羡;俾病者、医者,两蒙讥焉。恶乎可。 崇时祯岁次辛未孟夏八日钱唐后学卢之颐识目录篇名乘雅半偈采录诸书大意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恰应周天之数。天度无亏,此药何容去取。惟是古有今无,存空名者,居三之一。故于本经实得二百二十二种。 今之人,知有神农本经,而不知其有食经。然亦三卷中,存茗草一条,而后之人,始知有食经也。夫本经已乱于张华,而食经又归于剥蚀。故以茗草寓存羊之意,殊不必于此一条,再如本经争所自出矣。盖淮南、世纪,皆以本经出自黄帝;既出黄帝,而神农之称,又何以传之千万 ,而无改。惟陶隐居则信以为烈山氏之书。在汉书亦云,本草不知断自何代而作,犹疑之耳。未尝确言其出于轩辕氏也。总之,神圣开天之笔,非二帝不能作,即随属一人,亦可。或者书契未作之先,口耳相授,至后而始有笔传也。此非余之言,而先哲之言也;今食经以剥蚀,故人无置喙则幸矣。 陶弘景,字通明,于本经已各有别录,数如本经,而又于本经之外,复收采汉、魏以下诸名家所用之药,三百六十五种,亦名别录,上之梁武。按弘景在宋末,为诸王侍读,寻归隐勾曲山房,号华阳、隐居。梁武每有大事,辄往咨访,故时人又号为山中宰相。卒年八十五,谥贞白。其书,首叙药性之源,论病名之诊,次分玉石等部,又有名未用者,三品。今于三百六十五药之中,采五十种。 唐本草者,出自唐高宗时,故系之以唐。初高宗以陶隐居所注本经精粗溷收,特命英国公李等,主纂修之事, 等亦稍有增损,故又谓之英国公唐本草。显庆中,有监门长史苏恭等,以重加订释,请帝复命赵国公长孙无忌等,与恭等,互相采访。则又增入新药一百二十四种,分类诸品,及有名未用者,列十一部,合目录及图经,通共五十三卷。世又谓之唐新定本草。今于其中,录其功用者,凡二十种。 药性本草,即药性论,非陶隐居之笔,而唐甄权之笔也。权,扶沟人,仕隋为秘省正字,唐太宗时,春秋百二十岁矣。帝幸其第访以药性,因上此书。其他着述,尚有脉经、明堂人形图。今从药性中,取神曲、土茯苓二种。 唐·孙思邈,撰千金备急方三十卷。亦采灵、素、扁鹊诸书。所论补养诸说,及本草之关于食用者,分类而系之名曰千金食治。夫思邈隐居太白,隋唐征辟,皆不就,年百余而卒。 则其所得,必不止服食也。而服食亦足以概所得矣。尚有千金翼方、枕中素书、摄生真录、福录论、三教论、老庄注,为世所重。而余录其食治中,酥一种。正为切于观颐耳。 唐·开元中三原尉陈藏器,撰本草拾遗。亦以本经虽有补集,而遗沉尚多,故别为此书。 今一人而已。而世犹有僻怪之诮,此与指橐驼为肿背马者,何异。人胞一种,功用最大,特亟采之。 蜀·后主昶命翰林学士韩保升等,取唐本草,重加订释,间有增补,别为图经。凡二十卷,昶自为文,以弁其首,谓之蜀本草。其生成形状,更核于陶、苏诸家,即增补金樱子,为世要药,特录之。 宋太祖开宝六载,命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等,取唐、蜀本草,及拾遗诸书,而 校之。马志注解,学士卢多逊等刊正。七年复诏志等,重定。学士李助等,看详此书,凡两经订。今取凡三十一种。 宋仁宗嘉二年,诏光禄卿直秘阁掌禹锡、尚书祠部郎中秘阁校理林亿等,重修本草所增定共九十九种,计一千八百条,谓之嘉 本草。秉笔者意在兼收,务从该博,以副诏旨而于秘奥,实无大发明。今为采十种。 日华诸书本草,开宝中人撰,不着姓氏。但云日华大明序,集诸家本草。按千家姓,大姓出东莱,则其人乃姓大,名明也。或又言田姓。云其于药之主治功能颇称详悉,凡三十卷。 今用药法象为李东垣先生笔。先生讳杲,字明之,真定人。其祖尝见神女从地涌出,谓汝有贤孙,当以鸿术名世。后得先生,果有倍年之觉。受业于洁古老人,即尽得其学。祖洁古珍珠囊,而增以义例、向导、活法,着为此书。中亦间有补遗,如所采通脱木一种,是已。 尝嗟世人不辨脉证,溷同治病,着辨惑论。其遗稿实多,皆门人集成,不无出入。惟脾胃一论,谓其以一脏具五脏体,一气备五气用,发人未发,真千古之卓见也。 本草衍义补遗,乃朱震亨所着。震亨元末人,字彦修,世称为丹溪先生。云震亨,尝从罗太无学医,而此书则因寇氏之衍义而推衍之者也。几二百种,亦多所发明。但时泥旧说,而又以诸药分发五行,恐不无牵强之失。今采红曲一种。 本草会编出祁门汪机手。机,字省之,嘉靖时人。惩王氏本草不收草木形状,乃削去上中下三品,以类相从。菜、谷通为草部,果品通为木部,合诸家序例,共二十卷。故有会编之名。其撮约似乎简便,而混同反难捡阅。荠在菜部中最为微品,而取以为冠,何其陋也。 掩去诸家,更觉零碎,臆度疑似,殊无实见。仅有数条可录,取虫白蜡一种。 嘉靖末年,祁门陈嘉谟撰本草蒙筌,其部次一宗王氏集要,每品具气味、产采、治疗、方法,创成对偶,以便诵记,间附己意,颇有发明,便于儿读,故名蒙筌。秋石一种,亦属新增,取之。 本草纲目者,乃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李时珍之所撰也。珍,字东璧,蕲州人。其书搜罗百代,访采四方,分五十二卷,列一十六部,部各分类,类凡六十,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增本经药品,惟本经及别录得依三品,且不敢紊次,自别录而下∶为草、为木、为果、为谷、为虫豸,不无后先者,以各自成帙故耳。 从来本草命名虽殊,而各有增人,故损益之权,非一手一足之所能操也。损操损益者,岂有历代本草,几四十家,除食经及本经不论外,今所录者,只一百四十三种,合之农经,仍是三百六十五种。上契周天,下备人用,亦既优然有余矣。 丁亥中秋卢之颐子繇甫识 ##第一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