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本草纲目(二) > 金石部

本草纲目(二) 金石部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内容:李时珍曰∶石者,气之核,土之骨也。大则为岩岩,细则为砂尘。其精为金为玉,其毒为为砒。气之凝也,则结而为丹青;气之化也,则液而为矾汞。其变也∶或自柔而刚,乳卤成石是也;或自动而静,草木成石是也;飞走含灵之为石,自有情而之无情也;雷震星陨之为石,自无形而成有形也。大块资生,鸿钧炉 ,金石虽若顽物,而造化无穷焉。身家攸赖,财剂卫养,金石虽曰死瑶,而利用无穷焉。是以禹贡、周官列其土产,《农经》、轩典详其性功,亦良相、良医之所当注意者也。乃集其可以济国却病者一百六十一种为金石部,分为四类∶曰金,曰玉,曰石,曰卤。 (旧本玉石部三品,共二百五十三种。今并入二十八种,移三十二种入水部,三十九种入土部,三种入服器部,一种入介部,一种入人部)《神农本草经》四十一种(梁陶弘景注)《名医别录》三十二种(同上) 《唐本草》一十四种(唐苏恭)《本草拾遗》一十七种(唐陈藏器)《药性本草》一种(唐甄权)《开宝本草》九种(宋马志)《嘉本草》 八种(宋掌禹锡)《图经本草》三种(宋苏颂)《日华本草》八种(宋人大明)《证类本草》一种(宋唐慎微) 《本草纲目》二十七种(明李时珍)【附注】魏李当之《药录》《吴普本草》宋雷《炮炙》齐徐之才《药对》唐孙思邈《千金》李《海药》唐杨损之《删繁》 萧炳《四声》蜀韩保升《重注》宋寇宗《衍义》陈承《别说》金张元素《珍珠囊》元李杲《法象》王好古《汤液》 朱震亨《补遗》明汪机《会编》徐用诚《发挥》王纶《集要》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 金石之一 内容:金类二十八种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金 内容:(《别录》中品)【校正】并入《拾遗》金浆。 【释名】黄牙(《镜源》)、太真。 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五金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生于土,1.故字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之形。《尔雅》云∶黄金,谓之,美者谓之 ,饼金,谓之钣;绝泽谓之铣。独孤滔云∶天生牙谓之黄牙。梵书谓之苏伐罗。 弘景曰∶仙方名金为太真。 【集解】《别录》曰∶金屑生益州,采无时。 弘景曰∶金之所生,处处皆有,梁、益、宁三州多有,出水沙中。作屑,谓之生金。建平、晋安亦有金沙,出石中,烧熔鼓铸为砣,虽被火亦未熟,犹须更炼。 高丽、扶南及西域等地成器,皆炼熟可服。 藏器曰∶生金生岭南夷獠峒穴山中,如赤黑碎石、金铁屎之类。南人云∶毒蛇齿落在石中。又云∶蛇屎着石上,及 鸟屎着石上皆碎,取毒处为生金,有大毒,杀人。本草言黄金有毒,误矣。生金与黄金全别也。常见人取金,掘地深丈余,至纷子石,石皆一头黑焦,石下有金,大者如指,小者犹麻豆,色如桑黄,咬时极软,即是真金。夫匠窃而吞者,不见有毒。其麸金出水沙中,毡上淘取,或鹅鸭腹中得之,即便打成器物,亦不重炼。煎取金汁,便堪镇心。 志曰∶今医家所用,皆炼熟金箔,及以水煮金器,取汁用之,则无毒矣。皇朝收复岭表,询访彼人,并无蛇屎之说,藏器传闻之言,非矣。 颂曰∶今饶、信、南剑、登州所出,采亦多端,或有若山石状者,若米豆粒者,此类皆未经火,并为生金。 曰∶《山海经》所说诸山出金极多,不能备录。《广州记》云∶大食国出金最多,货易并用金钱。《异物志》云∶金生丽水。又蔡州出瓜子金,云南出颗块金,在山石间采之。黔南、遂府、吉州水中,并产麸金。《岭表录异》云∶五岭内富州、宾州、澄州、涪县,江溪河皆产金。居人多养鹅鸭取屎,以淘金片,日得一两或半两,有经日不获一星者。其金夜明。 宗 曰∶颗块金,即穴山至百十尺,见伴金石,定见金也。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之状,其金色深赤黄。麸金,即在江沙水中淘汰而得,其色浅黄。皆是生金,得之皆当铸炼,麸金耗多。入药当用块金,色既深,则金气足余。须防药制成及点化者,此等焉得有造化之气。 如紫雪之类,用金煮汁,盖假其自然之气尔。又东南金色深,西南金色淡,亦土地所宜也。时珍曰∶金有山金、沙金二种。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为足色。和银者性柔,试石则色青;和铜者性硬,试石则有声。《宝货辨疑》云∶马蹄金象马蹄,难得。橄榄金出荆湖岭南;胯子金象带胯,出湖南北;瓜子金大如瓜子,麸金如麸片,出湖南等地;沙金细如沙屑,出蜀中;叶子金出云南。《地镜图》云∶黄金之气赤,夜有火光及白鼠。或云∶山有薤,下有金。凡金曾在冢墓间及为钗钏溲器者,陶隐居谓之辱金,不可合炼。《宝藏论》 云∶金有二十种。又外国五种。还丹金,出丹穴中,体含丹砂,色尤赤,合丹服之,稀世之宝也。麸金出五溪、汉江,大者如瓜子,小者如麦,性平无毒。山金出交广南韶诸山,衔石而生。马蹄金乃最精者,二蹄一斤。毒金即生金,出交广山石内,赤而有大毒,杀人,炼十余次,毒乃已。此五种皆真金也。水银金、丹砂金、雄黄金、雌黄金、硫黄金、曾青金、石绿金、石胆金、母砂金、白锡金、黑铅金,并药制成者。铜金、生铁金、熟铁金、 石金,并药点成者。已上十五种,皆假金也,性顽滞有毒。外有五种,乃波斯紫磨金、东夷青金、林邑赤金、西戎金、占城金也。 金屑【气味】辛,平,有毒。大明曰∶无毒。 曰∶生者有毒,熟者无毒。 宗曰∶不曰金而更加屑字者,是已经磨屑可用之义,必须烹炼锻屑为箔,方可入药。 金箔亦同生金,有毒能杀人,且难解。有中其毒者,唯鹧鸪肉可解之。若不经锻,屑即不可用。 金性恶锡,畏水银,得余甘子则体柔,亦相感耳。 时珍曰∶洗金以盐。骆驼、驴、马脂,皆能柔金。金遇铅则碎,翡翠石能屑金,亦物性相制也。金蛇能解生金毒。晋贾后饮金屑酒而死,则生金有毒可知矣。凡用金箔,须辨出铜箔。 【主治】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服之神仙(《别录》)。 疗小儿惊伤五脏,风痫失志,镇心安魂魄(甄权)。癫痫风热,上气咳嗽,伤寒肺损吐血,骨蒸劳极作渴,并以箔入丸散服(李)。 破冷气,除风(青霞子)。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金浆 内容:(《拾遗》)【气味】同金。 【主治】长生神仙。久服,肠中尽为金色(藏器)。 【发明】弘景曰∶生金辟恶而有毒,不炼,服之杀人。仙经以醯、蜜及猪肪、牡荆、酒辈炼至柔软,服之成仙,亦以合水银作丹砂。医方都无用者,当是虑其有毒耳。损之曰∶生者杀人,百炼者乃堪服,水银合膏饮即不炼。 颂曰∶金屑,古方不见用者,唯作金箔,入药甚便。又古方金石凌、红雪、紫雪辈,皆取金银煮汁,此通用经炼者,假其气尔。时珍曰∶金乃西方之行,性能制木,故疗惊痫风热肝胆之病,而古方罕用,唯服食家言之。 《淮南三十六水法》,亦化为浆服饵。葛洪《抱朴子》言∶饵黄金不亚于金液。其法用豕负革肪、苦酒,炼之百遍即柔,或以樗皮治之,或以牡荆酒、磁石消之为水,或以雄黄、雌黄合饵,皆能地仙。又言丹砂化为圣金,服之升仙。《别录》、陈藏器亦言久服神仙。其说盖自秦皇、汉武时方士传流而来,岂知血肉之躯,水谷为赖,可能堪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肠胃乎?求生而丧生,可谓愚也矣。故《太清法》云∶金,禀中宫阴己之气,性本刚,服之伤损肌肉。又《东观秘记》云∶亡人以黄金塞九窍,则尸不朽。此虽近于理,然亦诲盗矣,曷若速化归虚之为愈也哉。 【附方】新五。 风眼烂弦∶金环烧红,掠上下睑肉,日数次,甚妙。(《集简方》)牙齿风痛∶火烧金钗针之,立止。(《集简方》)轻粉破口∶凡水肿及疮病,服轻粉后口疮龈烂。金器煮汁频频含漱,能杀粉毒,以愈为度。(《外台秘要》)水银入耳,能蚀人脑∶以金枕耳边,自出也。(张仲景方)水银入肉,令人筋挛∶唯以金物熨之,水银当出蚀金,候金白色是也,频用取效,此北齐徐王方也。(《本草拾遗》)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银 内容:(《别录》中品)【校正】并入《开宝》生银。 【释名】白金(《纲目》)、鋈。 时珍曰∶《尔雅》∶白金谓之银,其美者曰。《说文》云∶鋈,白金也。梵书谓之阿路巴。 【集解】《别录》曰∶银屑生永昌,采无时。 弘景曰∶银之所出处,亦与金同,但是生土中也。炼饵法亦似金。永昌属益州,今属宁州。 恭曰∶银与金,生不同处,所在皆有,而以虢州者为胜,此外多铅秽为劣。高丽作帖者,云非银矿所出,然色青不如虢州者。 志曰∶生银出饶州乐平诸坑银矿中,状如硬锡,纹理粗错自然者真。 颂曰∶银在矿中与铜相杂,土人采得,以铅再三煎炼方成,故为熟银。生银则生银矿中,状如硬锡。其金坑中所得,乃在土石中渗漏成条,若丝发状,土人谓之老翁须,极难得。 方书用生银,必得此乃真。 曰∶按《南越志》∶波斯国有天生药银,用为试药指环。又烧朱粉瓮下,多年沉积有银,号杯铅银,光软甚好,与波斯银功力相似,只是难得。今时烧炼家,每一斤生铅,只得一、二铢。《山海经》云∶东北乐平郡堂少山出银甚多。黔中生银体硬,不堪入药。 宗 曰∶银出于矿,须煎炼成,故名熟银。其生银即不自矿中出而特然生者,又谓之老翁须,其入用不同。世之术士,以朱砂而成,以铅汞而成,以焦铜而成者,既无造化之气,岂可入药,不可不别。 时珍曰∶闽、浙、荆、湖、饶、信、广、滇、贵州诸处,山中皆产银,有矿中炼出者,有沙土中炼出者。其生银,俗称银笋、银牙者也,亦曰出山银。独孤滔《丹房镜源》所谓铅坑中出褐色石,形如笋,打破即白,名曰自然牙,曰自然铅,亦曰生铅,此有变化之道,不堪服食者,是也。《管子》云∶上有铅,下有银。《地镜图》云∶山有葱,下有银。银之气,入夜正白,流散在地,其精变为白雄鸡。《宝藏论》云∶银有十七种,又外有四种。天生牙,生银坑内石缝中,状如乱丝,色红者上,入火紫白如草根者次之,衔黑石者最奇,生乐平、鄱阳产铅之山,一名龙牙,一名龙须,是正生银,无毒,为至药根本也。生银生石矿中,成片块、大小不定,状如硬锡。母砂银,生五溪丹砂穴中,色理红光。黑铅银,得子母之气。 此四种为真银。有水银银、草砂银、曾青银、石绿银、雄黄银、雌黄银、硫黄银、胆矾银、灵草银,皆是以药制成者;丹阳银、铜银、铁银、白锡银,皆以药点化者,十三种皆假银也。 外有四种∶新罗银、波斯银、林邑银、云南银,并精好。 银屑【修治】弘景曰∶医方镇心丸用之,不可正服。为屑,当以水银研,令消也。 恭曰∶方家用银屑,取见成银箔,以水银消之为泥,合硝石及盐研为粉,烧出水银,淘去盐石,为粉极细,用之乃佳,不得只磨取屑耳。 时珍曰∶入药只用银箔易细,若用水银盐硝制者,反有毒矣。 《龙木论》谓之银液。又有锡箔可伪,宜辨之。 【气味】辛,平。有毒。 曰∶大寒,无毒。详生银下。 【主治】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久服轻身长年(《别录》)。定志,去惊痫,小儿癫疾狂走(甄权)。破冷除风(青霞子)。银箔∶坚骨,镇心明目,去风热癫痫。入丸散用(李)。 生银【气味】辛,寒,无毒。独孤滔云∶铅内银∶有毒。 保升曰∶畏黄连、甘草、飞廉、石亭脂、砒石,恶羊血、马目毒公。 大明曰∶冷,微毒。畏磁石,恶锡,忌生血。 时珍曰∶荷叶、蕈灰能粉银。羚羊角、乌贼鱼骨、鼠尾、龟壳、生姜、地黄、磁石,俱能瘦银。羊脂、紫苏子,皆能柔银。 【主治】热狂惊悸,发痫恍惚,夜卧不安谵语,邪气鬼祟。 服之明目镇心,安神定志。小儿诸热丹毒,并以水磨服之,功胜紫雪(《开宝》)。小儿中恶,热毒烦闷,水磨服之(大明)。煮水,入葱白、粳米作粥食,治胎动不安,漏血(时珍)。 【发明】好古曰∶白银属肺。 颂曰∶银屑,葛洪《肘后方》治痈肿五石汤中用之。 宗曰∶本草言银屑有毒,生银无毒,释者略漏不言。盖生银已发于外,无蕴郁之气,故无毒;矿银蕴于石中,郁结之气全未敷畅,故有毒也。 时珍曰∶此说非矣。生银初煎出如缦理,乃其天真,故无毒。熔者投以少铜,则成丝纹金花,铜多则反败银,去铜则复还银。而初入少铜终不能出,作伪者又制以药石铅锡。且古法用水银煎消,制银箔成泥入药,所以银屑有毒。银本无毒,其毒则诸物之毒也。今人用银器饮食,遇毒则变黑;中毒死者,亦以银物探试之,则银之无毒可征矣。其入药,亦是平肝镇怯之义。故《太清服炼书》言∶银禀西方辛阴之神,结精为质,性刚戾,服之能伤肝,是也。《抱朴子》言银化水服,可成地仙者,亦方士谬言也,不足信。 曰∶凡使金银铜铁,只可浑安在药中,借气生药力而已,勿入药服,能消人脂。 【附方】旧二,新四。 妊娠腰痛如折者∶银一两,水三升,煎二升,服之。(《子母秘录》)胎动欲堕,痛不可忍∶银五两,苎根二两。清酒一盏,水一大盏,煎一盏,温服。(《妇人良方》)胎热横闷∶生银五两,葱白三寸,阿胶(炒)半两。水一盏,煎服。亦可入糯米,作粥食。(《圣惠方》)风牙疼痛∶文银一两,烧红淬烧酒一盏,热漱饮之,立止。(《集简方》)口鼻疳蚀,穿唇透颊∶银屑一两,水三升,铜器煎一升,日洗三、四次。(《圣济录》)身面赤疵∶常以银揩,令热,久久自消。(《千金翼》)【附录】黄银(《拾遗》)恭曰∶黄银,本草不载,俗云为器辟恶,乃为瑞物。 藏器曰∶黄银载在《瑞物图经》,既堪为器,明非瑞物。 时珍曰∶按《方勺泊宅编》云∶黄银出蜀中,色与金无异,但上石则白色。《熊太古冀越集》云∶黄银绝少,道家言鬼神畏之。《六帖》载唐太宗赐房玄龄带云∶世传黄银鬼神畏之。《春秋运斗枢》云∶人君秉金德而生,则黄银见世。人以 石为黄银,非也。石,即药成黄铜也。 乌银藏器曰∶今人用硫黄熏银,再宿泻之,则色黑矣。工人用为器。养生者以器煮药,兼于庭中高一、二丈处,夜承露醴饮之,长年辟恶。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锡吝脂 内容:(《纲目》)【集解】时珍曰∶此乃波斯国银矿也,一作悉蔺脂。 【主治】目生翳膜,用火烧铜针轻点,乃敷之,不痛。又主一切风气,及三焦消渴饮水,并入丸药用(时珍)。 【附方】新一。 小儿天吊多涎,搐搦不定∶锡吝脂一两(水淘黑汁令尽),水银一分(以少枣肉研,不见星),牛黄半分,麝香半分,研匀,粳米饭丸黍米大。每服三十二丸,新汲水下,名保命丹。 (《普济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银膏 内容:(《唐本草》)【集解】恭曰∶其法用白锡和银薄及水银合成之,凝硬如银,合炼有法。 时珍曰∶今方士家有银脆,恐即此物也。 【气味】辛,大寒,有毒。 【主治】热风,心虚惊悸,恍惚狂走,膈上热,头面热,风冲心上下,安神定志,镇心明目,利水道,治人心风健忘,亦补牙齿缺落(苏恭)。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朱砂银 内容:(《日华》)【集解】时珍曰∶此乃方士用诸药合朱砂炼制而成者。《鹤顶新书》云∶丹砂受青阳之气,始生矿石,二百年成丹砂而青女孕,三百年而成铅,又二百年而成银,又二百年复得太和之气,化而为金。又曰∶金公以丹砂为子,是阴中之阳,阳死阴凝,乃成至宝。 【气味】冷,无毒。大明曰∶畏石亭脂、磁石、铁,忌一切血。 【主治】延年益色,镇心安神,止惊悸,辟邪,治中恶蛊毒,心热煎烦,忧忘虚劣(大明)。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赤铜 内容:(《唐本草》)【释名】红铜(《纲目》)、赤金(弘景),屑名铜落、铜末、铜花、铜粉、铜砂。 时珍曰∶铜与金同,故字从金、同也。 【集解】弘景曰∶铜为赤金,生熟皆赤,而本草无用。今铜青及大钱皆入方用,并是生铜,应在下品之例也。 时珍曰∶铜有赤铜、白铜、青铜。赤铜出川、广、云、贵诸处山中,土人穴山采矿炼取之。 白铜出云南,青铜出南番,唯赤铜为用最多,且可入药。人以炉甘石炼为黄铜,其色如金。砒石炼为白铜,杂锡炼为响铜。《山海经》言∶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今则不知其几也。 《宝藏论》云∶赤金一十种∶丹阳铜、武昌白慢铜、一生铜、生银铜,皆不出陶冶而生者,无毒,宜作鼎器。波斯青铜,可为镜。新罗铜,可作钟。石绿、石青、白、青等铜,并是药制成。铁铜以苦胆水浸至生赤,煤熬炼成而黑坚。锡坑铜大软,可点化。自然铜见本条。《鹤顶新书》云∶铜与金银同一根源也,得紫阳之气而生绿,绿二百年而生石,铜始生于中,其气禀阳,故质刚戾。《管子》云∶上有陵石,下有赤铜。《地镜图》云∶山有磁石,下有金若铜。草茎黄秀,下有铜器。铜器之精,为马为僮。《抱朴子》云∶铜有牝牡。在火中尚赤时,令童男、童女以水灌之,铜自分为两段,凸起者牡也,凹下者牝也。以牝为雌剑,牡为雄剑,带之入江湖,则蛟龙水神皆畏避也。 赤铜屑【修治】时珍曰∶即打铜落下屑也。或以红铜火水淬,亦自落下。以水淘净,用好酒入沙锅内炒见火星,取研末用。 【气味】苦,平,微毒。 时珍曰∶苍术粉铜,巴豆、牛脂软铜,慈菇、乳香哑铜,物性然也。 【主治】贼风反折,熬使极热,投酒中,服五合,日三。或以五斤烧赤,纳二斗酒中百遍,如上服之。又治腋臭,以醋和如麦饭,袋盛,先刺腋下脉去血,封之,神效(《唐本》)。 明目,治风眼,接骨焊齿,疗女人血气及心痛(大明)。 同五倍子,能染须发(时珍)。 【发明】时珍曰∶《太清服炼法》云∶铜禀东方乙阴之气结成,性利,服之伤肾。既云伤肾,而又能接骨,何哉? 藏器曰∶赤铜屑主折伤,能焊人骨,及六畜有损者,细研酒服,直入骨损处,六畜死后,取骨视之,犹有焊痕,可验。打熟铜不堪用。 慎微曰∶《朝野佥载》云∶定州崔务坠马折足,医者取铜末和酒服之,遂瘥,及亡后十年改葬,视其胫骨折处,犹有铜束之也。 【附方】旧一。 腋下狐臭∶崔氏方∶用清水洗净,又用清酢浆洗净,微揩破,取铜屑和酢热揩之,甚验。 (《外台》)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自然铜 内容:(宋《开宝》)【释名】石髓铅。志曰∶其色青黄如铜,不从矿炼,故号自然铜。 【集解】志曰∶自然铜生邕州山岩间出铜处,于坑中及石间采得,方圆不定,其色青黄如铜。 颂曰∶今信州、火山军铜坑中及石间皆有之。信州出一种如乱铜丝状,云在铜矿中,山气熏蒸,自然流出,亦若生银老翁须之类。入药最好。火山军出者,颗块如铜,而坚重如石,医家谓之 石,用之力薄。采无时。今南方医者说∶自然铜有两三体∶一体大如麻黍,或多方解,累累相缀,至如斗大者,色煌煌明烂如黄金、 石,入药最上。一体成块,大小不定,亦光明而赤。一体如姜石、铁屎之类。又有如不冶而成者,形大小不定,皆出铜坑中,击之易碎,有黄赤,有青黑,炼之乃成铜也。其说分析颇精,而未尝见似乱丝者。又云∶今市人多以 石为自然铜,烧之成青焰如硫黄者是也。此亦有二、三种∶一种有壳如禹余粮,击破其中光明如鉴,色黄类 石也;一种青黄而有墙壁,成纹如束针;一种碎理如团砂者,皆光明如铜,色多青白而赤少者,烧之皆成烟焰,顷刻都尽。今医家多误以此为自然铜,市中所货往往是此,而自然铜用须火 ,此乃畏火,不必形色,只此可辨也。独孤滔曰∶自然铜出信州铅山县,银场铜坑中深处有铜矿,多年矿气结成,似马屁勃也。色紫重,食之苦涩者是真。今人以大 石为自然铜,误矣。 承曰∶今辰州川泽中,出一种自然铜,形圆似蛇含,大者如胡桃,小者如栗,外有皮,黑色光润,破之与石无别,但比石不作臭气耳,入药用之殊验。 曰∶石髓铅即自然铜。勿用方金牙,真相似,若误饵之,吐杀人。石髓铅似干银泥,味微甘也。 时珍曰∶按《宝藏论》云∶自然铜生曾青、石绿穴中,状如寒林草根,色红腻,亦有墙壁。又一类似丹砂,光明坚硬有棱,中含铜脉,尤佳。又一种似木根,不红腻,随手碎为粉,至为精明,近铜之山则有之。今俗中所用自然铜,皆非也。 【修治】 曰∶采得石髓铅捶碎,同甘草汤煮一伏时,至明漉出,摊令干,入臼中捣了,重筛过,以醋浸一宿,至明,用六一泥泥瓷盒子,盛二升,文武火中养三日夜,才干用盖盖了,火 两伏时,去土研如粉用。凡修事五两,以醋两镒为度。 时珍曰∶今人只以火醋淬七次,研细水飞过用。 【气味】辛,平,无毒。大明曰∶凉。 【主治】折伤,散血止痛,破积聚(《开宝》)。消瘀血,排脓,续筋骨,治产后血邪,安心,止惊悸,以酒磨服(大明)。 【发明】宗曰∶有人以自然铜饲折翅胡雁,后遂飞去。今人打扑损,研细水飞过,同当归、没药各半钱,以酒调服,仍手摩病处。 震亨曰∶自然铜,世以为接骨之药,然此等方尽多,大抵宜补气、补血、补胃。俗工唯在速效,迎合病患之意,而铜非 不可用,若新出火者,其火毒、金毒相扇,挟香药热毒,虽有接骨之功,燥散之祸,甚于刀剑,戒之。 时珍曰∶自然铜接骨之功,与铜屑同,不可诬也。但接骨之后,不可常服,即便理气活血可尔。 【附方】新三。 心气刺痛∶自然铜,火 醋淬九次,研末,醋调一字服,即止。(《卫生易简方》)项下气瘿∶自然铜贮水瓮中,逐日饮食,皆用此水,其瘿自消。或火烧烟气,久久吸之,亦可。(杨仁斋《直指方》)暑湿瘫痪,四肢不能动∶自然铜(烧红,酒浸一夜)、川乌头(炮)、五灵脂、苍术(酒浸)各一两,当归二钱(酒浸)。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酒下,觉四肢麻木即止。(陆氏《积德堂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铜矿石 内容:(矿音古猛切,亦作。《唐本草》)【释名】时珍曰∶矿,粗恶也。五金皆有粗石衔之,故名。麦之粗者,曰KT;犬之恶者,亦曰犷。 【集解】恭曰∶铜矿石,状如姜石而有铜星,熔之取铜也。出铜山中。许慎《说文》云∶矿,铜铁朴石也。 【气味】酸,寒,有小毒。 【主治】疔肿恶疮,为末敷之。驴马脊疮,臭腋,磨汁涂之《唐本》)。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铜青 内容:(宋《嘉》)【释名】铜绿。 【集解】藏器曰∶生熟铜皆有青,即是铜之精华,大者即空绿,以次空青也。铜青则是铜器上绿色者,淘洗用之。 时珍曰∶近时人以醋制铜生绿,取收晒干货之。 【气味】酸,平,微毒。 【主治】妇人血气心痛,合金疮止血,明目,去肤赤息肉(藏器)。主风烂眼泪出(之才)。 治恶疮、疳疮,吐风痰,杀虫(时珍)。 【发明】时珍曰∶铜青乃铜之液气所结,酸而有小毒,能入肝胆,故吐利风痰,明目杀疳,皆肝胆之病也。《抱朴子》云∶铜青涂木,入水不腐。 【附方】旧二,新十一。 风痰猝中∶碧琳丹∶治痰涎潮盛,卒中不语,及一切风瘫。用生绿二两,乳细,水化去石,慢火熬干,取辰日、辰时、辰位上修合,再研入麝香一分,糯米粉糊和丸弹子大,阴干。 猝中者,每丸作二服,薄荷酒研下;余风,朱砂酒化下。吐出青碧涎,泻下恶物,大效。治小儿,用绿云丹∶铜绿不计多少,研粉,醋面糊丸芡子大。每薄荷酒化服一丸,须臾吐涎如胶,神效。(《经验方》)烂弦风眼∶铜青,水调涂碗底,以艾熏干,刮下,涂烂处。(《卫生易简方》)赤发秃落∶油磨铜钱衣,涂之即生。(《普济方》)面 黑痣∶以草划破,铜绿末敷之,三日勿洗水,自落。浓者,再上之。(《圣济录》)走马牙疳∶铜青、滑石、杏仁等分,为末,擦之立愈。(邵真人《经验方》)口鼻疳疮∶铜青、枯矾等分。研敷之。又方∶人中白一钱,铜绿三分。 研敷之。杨梅毒疮∶铜绿醋煮研末,烧酒调搽,极痛出水,次日即干。或加白矾等分,研掺。(《简便方》) 疮顽癣∶铜绿七分(研),黄蜡一两化熬,以浓纸拖过,表里别以纸隔贴之。出水妙。亦治杨梅疮及虫咬。(笔峰《杂兴》)肠风痔∶方见密陀僧下。 诸蛇螫毒∶铜青敷之。(《千金方》)百虫入耳∶生油调铜绿滴入。(《卫生家宝方》)头上生虱∶铜青、明矾末,掺之。(《摘玄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铅 内容:(《日华》)【释名】青金(《说文》)、黑锡、金公(《纲目》)、水中金。 时珍曰∶铅易沿流,故谓之铅。锡为白锡,故此为黑锡。而神仙家拆其字为金公,隐其名为水中金。 【集解】颂曰∶铅生蜀郡平泽,今有银坑处皆有之,烧矿而取。 时珍曰∶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斫取之。其气毒人,若连月不出,则皮肤痿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地镜图》云∶草青茎赤,其下多铅。 铅锡之精为老妇。独孤滔云∶嘉州、利州出草节铅,生铅未 者也。打破脆,烧之气如硫黄。紫背铅,即熟铅,铅之精华也,有变化,能碎金刚钻。雅州出钓脚铅,形如皂子大,又如蝌蚪子,黑色,生山涧沙中,可干汞。卢氏铅粗恶力劣,信州铅杂铜气,阴平铅出剑州,是铜铁之苗,并不可用。《宝藏论》云∶铅有数种∶波斯铅,坚白为天下第一。草节铅,出犍为,银之精也。 衔银铅,银坑中之铅也,内含五色。并妙。上饶乐平铅,次于波斯、草节。负版铅,铁苗也,不可用。倭铅,可勾金。《土宿真君本草》云∶铅乃五金之祖,故有五金狴犴、追魂使者之称,言其能伏五金而死八石也。雌黄乃金之苗,而中有铅气,是黄金之祖矣。银坑有铅,是白金之祖矣。信铅杂铜,是赤金之祖矣。与锡同气,是青金之祖矣。朱砂伏于铅而死于硫,硫恋于铅而伏于 ,铁恋于磁而死于铅,雄恋于铅而死于五加。故金公变化最多,一变而成胡粉,再变而成黄丹,三变而成密陀僧,四变而为白霜。《雷氏炮炙论》云∶令铅住火,须仗修天;如要形坚,岂忘紫背。注云∶修天,补天石也。紫背,天葵也。 【修治】时珍曰∶凡用以铁铫熔化泻瓦上,滤去渣脚,如此数次收用。其黑锡灰,则以铅沙取黑灰。白锡灰,不入药。 【气味】甘,寒,无毒。藏器曰∶小毒。 【主治】镇心安神,治伤寒毒瓦斯,反胃呕哕,蛇蜴所咬,炙熨之(大明)。疗瘿瘤,鬼气疰忤。错为末,和青木香,敷疮肿恶毒(藏器)。消瘰 痈肿,明目固牙,乌须发,治实女,杀虫坠痰,治噎膈消渴风痫,解金石药毒(时珍)。 黑锡灰【主治】积聚,杀虫,同槟榔末等分,五更米饮服(震亨)。 【发明】好古曰∶黑锡,属肾。时珍曰∶铅,禀北方癸水之气,阴极之精,其体重实,其性濡滑,其色黑,内通于肾,故《局方》黑锡丹,《宣明》补真丹皆用之。得汞交感,即能治一切阴阳混淆,上盛下虚,气升不降,发为呕吐眩晕、噎膈反胃危笃诸疾,所谓镇坠之剂,有反正之功。但性带阴毒,不可多服,恐伤人心胃耳。铅性又能入肉,故女子以铅珠耳,即自穿孔;实女无窍者,以铅作铤,逐日 之,久久自开,此皆昔人所未知者也。铅变化为胡粉、黄丹、密陀僧、铅白霜,其功皆与铅同。但胡粉入气分,黄丹入血分,密陀僧镇坠下行,铅白霜专治上焦胸膈,此为异耳。方士又铸为梳,梳须发令光黑,或用药煮之,尤佳。 【附方】旧四,新十七。 乌须明目∶黑铅半斤,锅内熔汁,旋入桑条灰,柳木搅成沙,筛末。每早揩牙,以水漱口洗目,能固牙明目,黑须发。(《胜金方》)揩牙乌髭∶黑铅消化,以不蛀皂荚寸切投入,炒成炭,入盐少许,研匀。日用揩牙。摘去白髭,黑者更不白也。又方∶黑锡一斤,炒灰埋地中五日,入升麻、细辛、诃子同炒黑。 日用揩牙,百日效。(《普济》)牙齿动摇∶方同上。 乌须铅梳∶铅十两,锡三两,婆罗得三个,针砂、熟地黄半两,茜根、胡桃皮一两,没石子、诃黎勒皮、硫黄、石榴皮、磁石、皂矾、乌麻油各二钱半,为末。先化铅锡,入末一半,柳木搅匀,倾入梳模子,印成修齿。余末同水煮梳,三日三夜,水耗加之,取出故帛重包五日。每以熟皮衬手梳一百下,须先以皂荚水洗净拭干。(《普济》)肾脏气发攻心,面黑欲死,及诸气奔豚喘急。铅二两,石亭脂二两,丁香一两,木香一两,麝香一钱。先化铅炒干,入亭脂急炒,焰起以醋喷之,倾入地坑内覆住,待冷取研,粟饭丸芡子大。每用二丸,热酒化服,取汗或下或通气即愈。如大便不通,再用一丸,入玄明粉五分服。(《圣济录》)妇人血气,冷痛攻心∶方同上。 风痫吐沫,反目抽掣,久患者∶黑铅、水银(结砂)、南星(炮)各一两。为末,糯饭丸绿豆大。一岁一丸,乳汁下。(《普济方》)反胃哕逆∶黑铅化汁,入纸灰以柳木槌研成粉,一两,入米醋一升,砂锅熬膏,入蒸饼末少许,捣丸小豆大。 每服一丸,姜汤下。(《圣济录》)多年反胃不止∶紫背铅二两,石亭脂二两,盐卤汁五两,烧铅以卤汁淬尽,与亭脂同炒,或焰起,铫子盖上焰即止,研匀,蒸饼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石莲、干柿汤下。(《圣济录》)消渴烦闷∶黑铅、水银等分。结如泥,常含豆许,吞津。(《圣惠方》)寸白虫病∶先食猪肉一片,乃以沙糖水调黑铅灰四钱,五更服之,虫尽下,食白粥一日。 许学士病嘈杂,服此下二虫,一寸断,一长二尺五寸,节节有斑纹也。(《本事方》)水肿浮满∶乌锡五两,皂荚一挺(炙)。酒二斗,煮六沸。频服,至小便出二、三升,即消。(《千金翼》)小便不通∶黑铅错末一两,生姜半两,灯心一握,井水煎服,先以炒葱贴脐。(《圣惠方》)猝然咳嗽∶炉中铅屑、桂心、皂荚等分。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饮下十五丸,忌葱。(《备急方》)瘰 结核∶铅三两,铁器炒取黑灰,醋和涂上,故帛贴之,频换,去恶汁。如此半月,不痛不破,内消为水而愈。(刘禹锡《传信方》)痈疽发背∶黑铅一斤,甘草三两(微炙)。瓶盛酒一斗浸甘草,乃熔铅投酒中,如此九度,去滓。饮酒醉卧即愈。(《经验方》)金石药毒∶黑铅一斤,熔化,投酒一升,如此十余次,待酒至半升,顿饮。(《胜金方》)取轻粉毒∶出山黑铅五斤,打壶一把,盛烧酒十五斤,纳土茯苓半斤,乳香三钱,封固,重汤煮一日夜,埋土中,出火毒。每日早晚任性饮数杯,后用瓦盆接小便,自有粉出为验。 服至筋骨不痛,乃止。(《医方摘要》)解砒霜毒,烦躁如狂,心腹疼痛,四肢厥冷,命在须臾。黑铅四两,磨水一碗灌之。(《华佗危病方》)解硫黄毒∶黑锡煎汤服,即解。(《集简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铅霜 内容:(《日华》)【释名】铅白霜。 【修治】颂曰∶铅霜,用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置醋瓮中密封,经久成霜。 时珍曰∶以铅打成钱,穿成串,瓦盆盛生醋,以串横盆中,离醋三寸,仍以瓦盆覆之,置阴处,候生霜刷下,仍合住。 【气味】甘、酸,冷,无毒。 宗曰∶铅霜涂木瓜,即失酸味,金克木也。 【主治】消痰,止惊悸,解酒毒,去胸膈烦闷,中风痰实,止渴(大明)。去膈热涎塞(宗)。治吐逆,镇惊去怯,黑须发(时珍)。 【发明】颂曰∶铅霜性极冷,治风痰及婴孺惊滞药,今医家用之尤多。 时珍曰∶铅霜乃铅汞之气交感英华所结,道家谓之神符白雪,其坠痰去热,定惊止泻,盖有奇效,但非久服常用之物尔。病在上焦者,宜此清镇。 【附方】旧二,新九。 小儿惊热,心肺积热,夜卧多惊∶铅霜、牛黄各半分,铁粉一分。研匀。每服一字,竹沥调下。(《圣济录》)惊风痫疾,喉闭牙紧∶铅白霜一字,蟾酥少许。为末,乌梅肉蘸药于龈上揩之,仍吹通关药,良久便开。(《普济方》)消渴烦热∶铅白霜、枯白矾等分。为末,蜜丸芡子大。绵裹,含化咽汁。又方∶铅白霜一两,根黄、硝石各一两。为末。每冷水服一钱。(《圣济录》)喉痹肿痛∶铅白霜、甘草半两,青黛一两,为末,醋糊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立效。 (《圣济录》)悬痈肿痛∶铅白霜一分,甘草(半生半炙)一分。为末。绵裹含咽。(《圣惠方》)口疳龈烂,气臭血出,不拘大人小儿。铅白霜、铜绿各二钱,白矾豆许。为末扫之。(《宣明方》)鼻衄不止∶铅白霜末。新汲水服一字。(《十全博救方》)痔疮肿痛∶铅白霜、白片脑各半字。酒调涂之,随手见效。(《婴童百问》)室女经闭,恍惚烦热∶铅霜半两,生地黄汁一合。调下,日三服。(《圣惠方》)梳发令黑∶铅霜包梳,日日梳之,胜于染者。(《普济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粉锡 内容:(《本经》下品)【释名】解锡(《本经》)、铅粉(《纲目》)、铅华(《纲目》)、胡粉(弘景)、定粉(《药性》)、瓦粉(《汤液》)、光粉(《日华》)、白粉(《汤液》)、水粉(《纲目》)、官粉。 弘景曰∶即今化铅所作胡粉也,而谓之粉锡,以与今乖。 时珍曰∶铅、锡一类也,古人名铅为黑锡,故名粉锡。《释名》曰∶胡者,糊也,和脂以糊面也。 定、瓦言其形,光、白言其色。俗呼吴越者,为官粉;韶州者,为韶粉;辰州者,为辰粉。 【正误】恭曰∶铅丹、胡粉,实用炒锡造,陶言化铅误矣。 震亨曰∶胡粉是锡粉,非铅粉也。古人以锡为粉,妇人用以附面者,其色类肌肉,不可入药。 志曰∶粉锡、黄丹二物,俱是化铅为之。英公李 序云铅锡莫辨者,谓此也。按李含光《音义》云∶黄丹、胡粉皆是化铅,未闻用锡者。《参同契》云∶胡粉投炭中,色坏,还为铅。《抱朴子·内篇》云∶愚人不信黄丹、胡粉是化铅所作。苏恭以二物俱炒锡作,大误矣。 时珍曰∶锡炒则成黑灰,岂有白粉。苏恭已误,而朱震亨复踵其误,何哉? 【集解】时珍曰∶按《墨子》云∶禹造粉。张华《博物志》云∶纣烧铅锡作粉。则粉之来亦远矣。今金陵、杭州、韶州、辰州皆造之,而辰粉尤真,其色带青。彼人言造法∶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风炉安火四两,养一七,便扫入水缸内,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不尽者,留炒作黄丹。每粉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水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截成瓦定形,待干收起,而范成大《虞衡志》言∶桂林所作铅粉最有名,谓之桂粉,以黑铅着糟瓮中罨化之。《何孟春余冬录》云∶嵩阳产铅,居民多造胡粉。其法∶铅块悬酒缸内,封闭四十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化不白者,炒为黄丹。黄丹滓为密陀僧。三物收利甚博。其铅气有毒,工人必食肥猪犬肉、饮酒及铁浆以厌之。枵腹中其毒,辄病至死。长幼为毒熏蒸,多痿黄瘫挛而毙。其法略皆不同,盖巧者时出新意,以速化为利故尔。又可见昔人炒锡之谬。《相感志》云∶韶粉蒸之不白,以萝卜瓮子蒸之则白。 【气味】辛,寒,无毒。权曰∶甘、辛,凉。 时珍曰∶胡粉能制硫黄。又雌黄得胡粉而失色,胡粉得雌黄而色黑,盖相恶也。又入酒中去酸味,收蟹不沙。 【主治】伏尸毒螫,杀三虫(《本经》)。去鳖瘕,疗恶疮,止小便利,堕胎(《别录》)。 治积聚不消。炒焦,止小儿疳痢(甄权)。治痈肿烂,呕逆,疗症瘕,小儿疳气(大明)。 止泄痢、久积痢(宗)。治食复劳复,坠痰消胀,治疥癣狐臭,黑须发(时珍)。 【发明】弘景曰∶胡粉金色者,疗尸虫弥良。 藏器曰∶久痢成疳者,胡粉和水及鸡子白服,以粪黑为度,为其杀虫而止痢也。 时珍曰∶胡粉,即铅之变黑为白者也。其体用虽与铅及黄丹同,而无硝盐火烧之性,内有豆粉、蛤粉杂之,只能入气分,不能入血分,此为稍异。人服食之,则大便色黑者,此乃还其本质,所谓色坏还为铅也。亦可入膏药代黄丹用。 【附方】旧十四,新三十。 劳复食复欲死者∶水服胡粉少许。(《肘后方》)小儿脾泄不止∶红枣二十个去核,将官粉入内,以阴阳瓦焙干,去枣研粉。每服三分,米汤下。(孙真人《集效方》)赤白痢下频数,肠痛∶定粉一两,鸡子清和,炙焦为末。冷水服一钱。(《肘后方》)小儿无辜疳,下痢赤白∶胡粉熟蒸,熬令色变,以饮服半钱。(《子母秘录》)小儿腹胀∶胡粉、盐熬色变,以摩腹上。(《子母秘录》)腹皮青色,不速治,须臾死。方同上。 小儿夜啼∶水服胡粉三豆大,日三服。(《子母秘录》)身热多汗∶胡粉半斤,雷丸四两,为末粉身。(《千金方》)妇人心痛急者∶好官粉为末,葱汁和丸小豆大。每服七丸,黄酒送下即止。粉能杀虫,葱能透气故也。(邵真人方)寸白蛔虫∶胡粉炒燥,方寸匕,入肉 中,空心服,大效。(张文仲《备急方》)服药过剂闷乱者。水和胡粉服之。(《千金方》)鼻衄不止∶胡粉炒黑,醋服一钱,即止(《圣惠方》)齿缝出血∶胡粉半两,麝香半钱,为末。卧时揩牙。(《圣济录》)坠扑瘀血,从高落下,瘀血抢心,面青气短欲死。胡粉一钱,和水服即安。(《肘后方》)折伤接骨∶官粉、硼砂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苏木汤调下,仍频饮苏木汤,大效。(《接骨方》)杖疮肿痛∶水粉一两,赤石脂(生)一钱,水银一分,以麻油杵成膏,摊油纸贴之。肉消者,填满紧缚。(《救急方》)抓伤面皮∶香油调铅粉搽之,一夕愈。(《集简方》)食梅牙 ∶韶粉揩之。(《相感志》)染白须发∶胡粉、锻石等分,水和涂之,以油纸包,烘令温暖,候未燥间洗去,以油润之,黑如漆也。(《博物志》)腋下胡臭∶胡粉常粉之。或以胡粉三合,和牛脂煎稠涂之。(《千金方》)阴股常湿∶胡粉粉之。(《备急方》)干湿癣疮∶方同上。 黄水脓疮∶官粉( 黄)、松香各三钱,黄丹一钱,飞矾二钱。为末,香油二两,熬膏敷之。(邵真人方)小儿耳疮月蚀∶胡粉,和土涂之。(《子母秘录》)小儿疳疮∶熬胡粉,猪脂和涂。(张文仲方)小儿舌疮∶胡粉,和猪 骨中髓,日三敷之。(《食医心镜》)燕口吻疮∶胡粉(炒)一分,黄连半两,为末,敷之。(《普济方》)痘疮瘢痕,或凸或凹。韶粉一两,轻粉一定,和研,猪脂调敷。(陈文中小儿方)妒精阴疮∶铅粉二钱,银杏仁七个,铜铫内炒至杏黄,去杏取粉,出火毒,研搽效。(《集简方》)反花恶疮∶胡粉一两,胭脂一两。为末。盐汤洗净敷之,日五次。(《圣惠方》)疮似蜂窠,愈而复发。胡粉、朱砂等分。为末,蜜和涂之。(《圣济录》)血风 疮∶《孙氏集效方》∶用官粉四两,水调入碗内,以蕲州艾叶烧烟熏干,入乳香少许同研,香油调作隔纸膏,反复贴之。《杨氏简便方》∶用官粉炒过,桐油调作隔纸贴之。 小儿丹毒∶唾和胡粉,从外至内敷之良。(《千金方》)汤火烧疮∶胡粉,羊髓和,涂之。(孙真人方)疮伤水湿∶胡粉、炭灰等分,脂和涂孔上,水即出也。(《千金方》)蠼 尿疮∶酢和胡粉涂之。(《千金方》)诸蛇螫伤∶胡粉和大蒜捣涂。(《千金方》)误吞金银及钱∶胡粉一两,猪脂调,分再服,令消烊出也。(《外台秘要》)三年目翳∶胡粉涂之。(《圣惠方》)口中干燥,烦渴无津。雄猪胆五枚,酒煮皮烂,入定粉一两研匀,丸芡子大,每含化一丸咽汁。(《太平圣惠方》)腹中鳖症∶胡粉、黍米,淋汁温服,大效。(《卫生易简方》)接骨续筋,止痛活血。定粉、当归各一钱,硼砂一钱半。为末。每服一钱,苏木煎汤调下,仍频饮汤。(同上)发背恶疮,诸痈疽。好光粉二两,真麻油三两。慢火熬,以柳枝急搅,至滴水成珠,入白胶末少许,入器,水浸两日,油纸摊贴,名神应膏。(《直指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铅丹 内容:(《本经》下品)【释名】黄丹(弘景)、丹粉(《唐本》)、朱粉(《纲目》)、铅华。 【正误】见粉锡下。 【集解】《别录》曰∶铅丹生于铅,出蜀郡平泽。 弘景曰∶即今熬铅所作黄丹也。俗方稀用,惟仙经涂丹釜所须。云化成九光者,当谓九光丹以为釜尔,无别法也。 宗曰∶铅丹化铅而成,《别录》言生于铅,则苏恭炒锡作成之说误矣。不为难辨,锡则色黯,铅则明白,以此为异。 时珍曰∶按独孤滔《丹房镜源》云∶炒铅丹法∶用铅一斤,土硫黄十两,硝石一两。熔铅成汁,下醋点之,滚沸时下硫一块,少顷下硝少许,沸定再点醋,依前下少许硝、黄,待为末,则成丹矣。今人以作铅粉不尽者,用硝石、矾石炒成丹。若转丹为铅,只用连须葱白汁拌丹慢煎, 成金汁倾出,即还铅矣。货者多以盐硝砂石杂之。凡用以水漂去硝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药。《会典》云∶黑铅一斤,烧丹一斤五钱三分也。 【气味】辛,微寒,无毒。 大明曰∶微咸,凉,无毒。伏砒,制、硫。 震亨曰∶一妇因多子,月内服铅丹二两,四肢冰冷,食不入口。时正仲冬,急服理中汤加附子数十帖乃安。谓之凉无毒可乎? 时珍曰∶铅丹本无甚毒,此妇产后冬月服之过剂,其病宜矣。 【主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本经》)。止小便,除毒热脐挛,金疮血溢(《别录》)。 惊悸狂走,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甄权)。镇心安神,止吐血及嗽,敷疮长肉,及汤火疮,染须(大明)。治疟及久积(宗)。 坠痰杀虫,去怯除忤恶,止痢明目(时珍)。 【发明】成无己曰∶仲景龙骨牡蛎汤中用铅丹,乃收敛神气以镇惊也。 好古曰∶涩可去脱而固气。 时珍曰∶铅丹体重而性沉,味兼盐、矾,走血分,能坠痰去怯,故治惊痫癫狂、吐逆反胃有奇功。能消积杀虫,故治疳疾下痢疟疾有实绩。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为外科必用之物也。 【附方】旧八,新二十五。 消渴烦乱∶黄丹,新汲水服一钱,以荞麦粥压之。(《圣惠方》)吐逆不止∶碧霞丹∶用北黄丹四两,米醋半升,煎干,炭火三秤,就铫内 红,冷定为末,粟米饭丸梧子大。每服七丸,醋汤下。(《集验方》)伏暑霍乱∶水浸丹,见木部巴豆下。 小儿吐逆不止,宜此清镇。烧针丸∶用黄丹研末,小枣肉和丸芡子大。每以一丸,针签于灯上烧过,研细,乳汁调下。一加朱砂、枯矾等分。(谢氏《小儿方》)反胃气逆∶胃虚。铅丹二两,白矾二两,生石亭脂半两。以丹、矾研匀,入坩锅内,以炭半秤 赤,更养一夜,出毒两日,入亭脂同研,粟米饭和丸绿豆大。每日米饮下十五丸。 (《圣济录》)泄泻下痢赤白。用枣肉捣烂,入黄丹、白矾各皂子大,粳米饭一团,和丸弹子大,铁线穿,于灯上烧过,为末。米饮服之。(《摘玄方》)赤白痢下∶黄丹(炒紫)、黄连(炒)等分。为末,以糊丸麻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甘草汤下。(《普济方》)妊娠下痢疼痛∶用乌鸡卵一个,开孔去白留黄,入铅丹五钱搅匀,泥裹煨干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一服愈,是男;二服愈,是女。(《三因方》)吐血咯血咳血∶黄丹,新汲水服一钱。(《经验方》)寒热疟疾,体虚汗多者。黄丹、百草霜等分,为末。发日,空心米饮服三钱,不过二服愈。或糊丸,或蒜丸,皆效。《肘后方》∶用飞炒黄丹一两,恒山末三两,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平旦及未发、将发时,各一服,无不效。《普济方》∶端午日,用黄丹(炒)二两,独蒜一百个,捣丸梧子大。每服九丸,空心长流水面东下。二、三发后乃用,神效。 亦治痢疾。 《三因方》∶用黄丹(炒)、建茶等分。为末。温酒服二钱。又黄丹飞焙,面糊丸芡子大。 每枣子一枚,去核,包一丸,纸裹煨熟食之。 温疟不止∶黄丹(炒)半两,青蒿(童尿浸)二两,为末。每服二钱,寒多酒服,热多茶服。 (《仁存堂方》)小儿瘅疟,壮热不寒。黄丹二钱,蜜水和服,冷者酒服,名鬼哭丹。(《刘涓子鬼遗方》)风痫发止∶驱风散∶用铅丹二两,白矾二两,为末。用三角砖相斗,以七层纸铺砖上,铺丹于纸上,矾铺丹上,以十斤柳木柴烧过为度,取研。每服二钱,温酒下。(王氏《博济方》)客忤中恶,道间门外得之,令人心腹刺痛,气冲心胸胀满,不治害人。 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灌之。(《肘后方》)一切目疾∶昏障,治;只障,不治。蜂蜜半斤,铜锅熬起紫色块,入飞过真黄丹二两,水一碗,再炼,至水气尽,以细生绢铺薄纸一层,滤净,瓶封埋地内三七。每日点眼七次,药粘则洗之。一方∶入诃子肉四个。(《保寿堂方》)赤眼痛∶黄丹,蜂蜜调贴太阳穴,立效。(《明目经验方》)赤目及翳∶铅丹、白矾等分,为末点之。又方∶铅丹、乌贼骨等分,合研,白蜜蒸点之。(《千金方》)眼生珠管∶铅丹半两,鲤鱼胆汁和如膏。日点三、五次。(《圣惠方》)痘疹生翳∶黄丹、轻粉等分,为末。吹少许入耳内,左患吹右,右患吹左。(《疹痘方》)小儿重舌∶黄丹一豆大,安舌下。(《子母秘录》)小儿口疮糜烂∶黄丹一钱,生蜜一两,相和蒸黑。每以鸡毛蘸搽,甚效。(《普济方》)腋下胡臭∶黄丹入轻粉,唾调,频掺之。(《普济方》)妇人逆产∶真丹涂儿足下。(《集验方》)蚰蜓入耳∶黄丹、酥、蜜、杏仁等分,熬膏。绵裹包塞之,闻香即出,抽取。(《圣惠方》)蝎虿螫人∶醋调黄丹涂之。(《肘后方》)金疮出血∶不可以药速合,则内溃伤肉。只以黄丹、滑石等分,为末敷之。(《集玄方》)外痔肿痛∶黄丹、滑石等分,为末。新汲水调,日五上之。(《婴童百问》)血风 疮∶黄丹一两,黄蜡一两,香油五钱,熬膏。先以葱、椒汤洗,贴之,(陆氏《积德堂方》)远近 疮∶黄丹(飞炒)、黄柏(酒浸七日,焙)各一两,轻粉半两。研细。以苦茶洗净,轻粉填满,次用黄丹护之,外以柏末摊膏贴之,勿揭动,一七见效。(孙氏《集效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密陀僧 内容:(《唐本草》)【释名】没多僧(《唐本》)、炉底。恭曰∶密陀、没多,并胡言也。 【集解】恭曰∶出波斯国,形似黄龙齿而坚重,亦有白色者,作理石纹。 颂曰∶今岭南、闽中银铜冶处亦有之,是银铅脚。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灰其中,谓之灰池。置银铅于灰上,更加火,铅渗灰下,银住灰上,罢火候冷,出银。其灰池感铅银气,积久成此物,未必自胡中来也。承曰∶今市中所货,是小瓶实铅丹锻成者,大块尚有瓶形。银冶所出最良,而罕有货者。外国者,未尝见之。 时珍曰∶密陀僧原取银冶者,今既难得,乃取煎销银铺炉底用之。造黄丹者,以脚滓炼成密陀僧,其似瓶形者是也。 【修治】曰∶凡使捣细,安瓷锅中,重纸袋盛柳蛀末焙之,次下东流水浸满,火煮一伏时,去柳末、纸袋,取用。 【气味】咸、辛,平,有小毒。大明曰∶甘,平,无毒。 时珍曰∶制野狼毒。 【主治】久痢,五痔,金疮,面上瘢,面膏药用之(《唐本》。 保升曰∶五痔,谓牡、酒、肠、血、气也。)镇心,补五脏,治惊痫咳嗽,呕逆吐痰(大明)。疗反胃消渴,疟疾下痢。止血,杀虫,消积。治诸疮,消肿毒,除狐臭,染髭发(时珍)。 【发明】时珍曰∶密陀僧感铅银之气,其性重坠下沉,直走下焦,故能坠痰、止吐、消积,定惊痫,治疟痢,止消渴,疗疮肿。洪迈《夷坚志》云∶惊气入心络,喑不能言语者,用密陀僧末一匕,茶调服,即愈。昔有人伐薪,为野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此方而愈。又一军校采藤逢恶蛇病此,亦用之而愈。此乃惊则气乱,密陀僧之重以去怯而平肝也。其功力与铅丹同,故膏药中用代铅丹云。 【附方】旧三,新一十五。痰结胸中不散∶密陀僧一两。醋、水各一盏,煎干为末。每服二钱,以酒、水各一小盏,煎一盏,温服,少顷当吐出痰涎为妙。(《圣惠方》)消渴饮水∶神效丸∶用密陀僧二两。研末,汤浸蒸饼丸梧子大。浓煎蚕茧、盐汤,或茄根汤,或酒下,一日五丸,日增五丸,至三十丸止,不可多服,五、六服后,以见水恶心为度。恶心时,以干物压之,日后自定,甚奇。(《选奇方》)赤白下痢∶密陀僧三两,烧黄色研粉。每服一钱,醋、茶下,日三服。(《圣惠方》)肠风痔 ∶铜青、密陀僧各一钱,麝香少许,为末,津和涂之。(《济急方》)小儿初生,遍身如鱼脬,又如水晶,破则成水,流渗又生者。密陀僧生研 之,仍服苏合香丸。(《救急方》)惊气失音∶方见发明。 腋下狐臭∶浆水洗净,油调密陀僧涂之。以一钱,用热蒸饼一个,切开掺末夹之。(《集简方》)香口去臭∶密陀僧一钱,醋调漱口。(《普济方》)大人口疮∶密陀僧锻研,掺之。(《圣济方》)小儿口疮,不能吮乳。密陀僧末,醋调涂足心,疮愈洗去。蔡医博方也。(黎居士《简易方》)鼻内生疮∶密陀僧、香白芷等分。为末。蜡烛油调涂之。(《简便方》)鼻 赤∶密陀僧二两,细研,人乳调,夜涂旦洗。(《圣惠方》)痘疮瘢 ∶方同上。(谭氏)斑点∶方同上。(《外台》)夏月汗斑如疹∶用密陀僧八钱,雄黄四钱,先以姜片擦热,仍以姜片蘸末擦之,次日即焦。(《活人心统》)骨疽出骨,一名多骨疮,不时出细骨,乃母受胎未及一月,与六亲骨肉交合,感其精气,故有多骨之名。以密陀僧末,桐油调匀,摊贴之,即愈。(寿域方》)血风 疮∶密陀僧,香油入粗碗内磨化,油纸摊膏,反复贴之。(孙氏《集效方》)阴汗湿痒∶密陀僧末敷之。戴氏,加蛇床子末。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锡 内容:(《拾遗》)【释名】白(音腊)、(音引)、贺。 时珍曰∶《尔雅》∶锡,谓之。郭璞注云∶白也。方术家谓之贺,盖锡以临贺出者为美也。 【集解】《别录》曰∶锡,生桂阳山谷。 弘景曰∶今出临贺,犹是桂阳地界。铅与锡相似,而入用大异。 时珍曰∶锡出云南、衡州。许慎《说文》云∶锡者,银铅之间也。《土宿本草》云∶锡受太阴之气而生,二百年不动成砒,砒二百年而锡始生。锡禀阴气,故其质柔。二百年不动,遇太阳之气乃成银。今人置酒于新锡器内,浸渍日久或杀人者,以砒能化锡,岁月尚近,便被采取,其中蕴毒故也。又曰∶砒乃锡根。银色而铅质,五金之中独锡易制,失其药则为五金之贼,得其药则为五金之媒。《星槎胜览》言∶满刺加国,于山溪中淘沙取锡,不假煎炼成块,名曰斗锡也。 【正误】恭曰∶临贺采者名铅,一名白,惟此一处资天下用。其锡,出银处皆有之。 体相似,而入用大异。 时珍曰∶苏恭不识铅、锡,以锡为铅,以铅为锡。其谓黄丹、胡粉为炒锡,皆由其不识故也。 今正之。 【气味】甘,寒,微毒。独孤滔曰∶羊角、五灵脂、伏龙肝、马鞭草皆能缩贺。、砒能硬锡。巴豆、蓖麻、姜汁、地黄能制锡。松脂焊锡。锡矿缩银。 【主治】恶毒风疮(大明)。 【发明】时珍曰∶洪迈《夷坚志》云∶汝人多病瘿。地饶风沙,沙入井中,饮其水则生瘿。故金房间人家,以锡为井阑,皆夹锡钱镇之,或沉锡井中,乃免此患。 【附方】新二。 解砒霜毒∶锡器,于粗石上磨水服之。(《济急方》)杨梅毒疮∶黑铅、广锡各二钱半(结砂),蜈蚣二条,为末,纸卷作小捻,油浸一夜,点灯日照疮二次,七日见效。(《集玄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古镜 内容:(《拾遗》)【校正】并入《本经》锡铜镜鼻。 【释名】鉴、照子。 时珍曰∶镜者,景也,有光景也。鉴者,监也,监于前也。《轩辕内传》言∶帝会王母,铸镜十二,随月用之。此镜之始也,或云始于尧臣尹寿。 【气味】辛,无毒。 大明曰∶平,微毒。 【主治】惊痫邪气,小儿诸恶,煮汁和诸药煮服,文本弥古者佳(藏器)。辟一切邪魅,女人鬼交,飞尸蛊毒,催生,及治暴心痛,并火烧淬酒服。百虫入耳鼻中,将镜就敲之,即出(大明)。小儿疝气肿硬,煮汁服(时珍)。 【发明】时珍曰∶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古镜如古剑,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恶。 凡人家宜悬大镜,可辟邪魅。《刘根传》云∶人思形状,可以长生。用九寸明镜照面,熟视令自识己身形,久则身神不散,疾患不入。葛洪《抱朴子》云∶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托人形惑人,唯不能易镜中真形。故道士入山,以明镜径九寸以上者背之,则邪魅不敢近,自见其形,必反却走。转镜对之,视有踵者山神,无踵者老魅也。群书所载,古镜灵异,往往可证,谩撮于左方∶《龙江录》云∶汉宣帝有宝镜,如八铢钱,能见妖魅,帝常佩之。 《异闻记》云∶隋时王度有一镜,岁疫令持镜诣里中,有疾者,照之即愈。《樵牧闲谈》 云∶孟昶时张敌得一古镜,径尺余,光照寝室如烛,举家无疾,号无疾镜。《西京杂记》云∶汉高祖得始皇方镜,广四尺,高五尺,表里有明,照之则影倒见,以手捧心,可见肠胃五脏;人疾病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酉阳杂俎》云∶无劳县舞溪石窟有方镜,径丈,照人五脏,云是始皇照骨镜。《松窗录》云∶叶法善有一铁镜,照物如水。 人有疾病,照见脏腑。《宋史》云∶秦宁县耕夫得镜,浓三寸,径尺二,照见水底,与日争辉。病热者照之,心骨生寒。《云仙录》云∶京师王氏有镜六鼻,常有云烟,照之则左右前三方事皆见。黄巢将至,照之,兵甲如在目前。《笔谈》云∶吴僧一镜,照之知未来吉凶出处。又有火镜取火,水镜取水,皆镜之异者也。 【附方】新一。 小儿夜啼∶明鉴挂床脚上。(《圣惠方》)锡铜镜鼻(《本经》下品)【释名】弘景曰∶此物与胡粉异类而共条者,古无纯铜作镜,皆用锡杂之,即今破古铜镜鼻尔。用之当烧赤纳酒中。若醯中出入百遍,乃可捣也。 志曰∶凡铸镜皆用锡,不尔即不明白,故言锡铜镜鼻,今广陵者为胜。 时珍曰∶锡铜相和,得水浇之极硬,故铸镜用之。《考工记》云∶金锡相半,谓之鉴燧之剂,是也。 【气味】酸,平,无毒。 权曰∶微寒。 《药诀》曰∶冷,无毒。 【主治】女子血闭症瘕,伏肠绝孕(《本经》)。 伏尸邪气(《别录》)。产后余疹刺痛,三十六候,取七枚投醋中熬,呷之。亦可入当归、芍药煎服(甄权)。 【附方】新一。 小儿客忤,面青惊痛。铜照子鼻烧赤,少酒淬过,与儿饮。(《圣惠方》)镜锈(即镜上绿也。俗名杨妃垢)【主治】腋臭,又疗下疳疮,同五倍子末等分,米泔洗后敷之(时珍)。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古文钱 内容:(《日华》)【释名】泉、孔方兄、上清童子(《纲目》)、青蚨。 时珍曰∶《管子》言∶禹以历山之金铸币,以救人困,此钱之始也。至周太公立九府泉法,泉体圆含方,轻重以铢,周流四方,有泉之象,故曰泉。后转为钱。鲁褒《钱神论》云∶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又昔有钱精,自称上清童子。青蚨血涂子母钱,见虫部。 【集解】颂曰∶凡铸铜之物,多和以锡。《考工记》云∶攻金之工,金有六剂,是也。 药用古文钱、铜弩牙之类,皆有锡,故其用近之。 宗 曰∶古钱其铜焦赤有毒,能腐蚀坏肉,非特为有锡也。此说非是。但取周景王时大泉五十及宝货,秦半两,汉荚钱、大小五铢,吴大泉五百、大钱当千,宋四铢、二铢,及梁四柱、北齐常平五铢之类,方可用。 时珍曰∶古文钱,但得五百年之外者即可用,而唐高祖所铸开元通宝,得轻重大小之中,尤为古今所重。綦毋氏《钱神论》云∶黄金为父,白银为母,铅为长男,锡为适妇,其性坚刚,须水终始,体圆应天,孔方效地,此乃铸钱之法也。三伏铸钱,其汁不清,俗名炉冻,盖火克金也。唐人端午于江心铸镜,亦此意也。 【气味】辛,平,有毒。 时珍曰∶同胡桃嚼即碎,相制也。 【主治】翳障,明目,疗风赤眼,盐卤浸用。妇人生产横逆,心腹痛,月膈五淋,烧以醋淬用(大明)。大青钱煮汁服,通五淋;磨入目,主盲障肤赤;和薏苡根煮服,止心腹痛(藏器)。 【发明】宗 曰∶古钱有毒,治目中障瘀,腐蚀坏肉,妇人横逆产,五淋,多用之。予少时常患赤目肿痛,数日不能开。客有教以生姜一块,洗净去皮,以古青铜钱刮汁点之。初甚苦,热泪蔑面,然终无损。后有患者,教之,往往疑惑;信士点之,无不一点遂愈,更不须再。但作疮者,不可用也。 时珍曰∶以胡桃同嚼食二、三枚,能消便毒。便毒属肝,金伐木也。 【附方】旧一,新二十一。 时气欲死∶大钱百文,水一斗煮八升,入麝香末三分,稍饮至尽,或吐或下愈。(《肘后方》)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者。比轮钱一百五十七文,水一斗,煮取七升,服汁。 须臾复以水五升,更煮一升,以水二升投中,合得三升,出钱饮汁,当吐毒出也。(《肘后方》)心腹烦满及胸胁痛欲死者。比轮钱二十枚,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肘后方》)急心气痛∶古文钱一个(打碎),大核桃三个,同炒热,入醋一碗冲服。(《杨诚经验方》)霍乱转筋∶青铜钱四十九枚,木瓜一两,乌梅(炒)五枚。水二盏,煎分温服。(《圣济录》)慢脾惊风,利痰奇效∶用开元通宝钱背后上下有两月痕者,其色淡黑,颇小。以一个放铁匙上,炭火烧四围上下,各出珠子,取出候冷,倾入盏中,作一服,以南木香汤送下,或人参汤亦可。钱虽利痰,非胃家所好,须以木香佐之。(《杨仁斋直指方》)下血不止∶大古钱四百文,酒三升,煮二升,分三服。(《普济方》)赤白带下∶铜钱四十文。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方》)小便气淋∶比轮钱三百文。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千金方》)沙石淋痛∶古文钱,煮汁服。(《普济方》)伤水喘急,因年少饮冷水惊恐所致者。古文钱七枚(洗净),白梅七个,水一钟,同浸三宿,空心一呷,良久得吐效。(《仁存方》)唇肿黑痛,痒不可忍∶四文大钱于石上磨猪脂汁涂之,不过数遍愈。(《幼幼新书》)口内热疮∶青钱二十文,烧赤投酒中服之,立瘥。(陈藏器《本草》)眼赤生疮,连年不愈。古钱一文,青江石一个,洗净,以钱于石上磨蜜,取浓汁三、四滴在盏,覆瓦上,以艾灸瓦内七壮熏蜜,取点之,效。(《普济方》)赤目浮翳∶古钱一文,盐方寸匕,治筛点之。(《千金方》)目猝不见∶钱于石上磨汁,注 中。(《普济方》)目生珠管及肤翳。铜钱青一两,细墨半两,为末,醋丸白豆大。每以一丸,乳汁、新汲水各少许,浸化点之。(《圣惠方》)腋下狐臭∶古文钱十文,铁线串烧,醋淬十次,入麝香研末,调涂。(《应急良方》)跌扑伤损∶半两钱五个(火 醋淬四十九次),甜瓜子五钱,珍珠二钱。研末。每服一字,好酒调,随上下,食前后。(《青囊》)误吞铁钱∶古文铜钱十个,白梅肉十个,淹过即烂,捣丸绿豆大。每服一丸,流水吞下,即吐出。(《圣济录》)百虫入耳∶青钱十四文,煎猪膏二合,少少滴之。(《圣济录》)便毒初起∶方见发明下。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铜弩牙 内容:(《别录》下品)【释名】时珍曰∶黄帝始作弩。刘熙《释名》云∶弩,怒也,有怒势也。 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人牙也。牙外曰郭。下曰悬刀。合名之曰机。 颂曰∶药用铜弩牙,以其有锡也。 【气味】平,微毒。 【主治】妇人难产,血闭,月水不通,阴阳隔塞(《别录》)。 【发明】弘景曰∶铜弩牙治诸病,烧赤纳酒中饮汁,古者弥胜。 刘完素曰∶弩牙速产,以机发而不括,因其用而为使也。 【附方】旧一。误吞珠钱,哽在咽者∶铜弩牙烧赤,纳水中,冷冻饮料汁,立愈。(《圣惠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诸铜器 内容:(《纲目》)【气味】有毒。 时珍曰∶铜器盛饮食茶酒,经夜有毒。煎汤饮,损人声。 藏器曰∶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 【主治】霍乱转筋,肾堂及脐下疰痛,并炙器隔衣熨其脐腹肾堂(大明)。古铜器畜之,辟邪祟(时珍)。 【发明】时珍曰∶赵希鹄《洞天录》云∶山精水魅多历年代,故能为邪祟。三代钟鼎彝器,历年又过之,所以能辟祟也。 铜钴(一作钴KT,熨斗也)【主治】折伤接骨,捣末研飞,和少酒服,不过二方寸匕。又盛灰火,熨脐腹冷痛(时珍)。 铜秤锤【主治】产难横生,烧赤淬酒服(大明)。 铜匙柄【主治】风眼赤烂,及风热赤眼翳膜,烧热烙之,频用妙(时珍)。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 内容:(《本经》中品)【校正】并入《别录》生铁、《拾遗》劳铁。 【释名】黑金(《说文》)、乌金。 时珍曰∶铁,截也,刚可截物也。于五金属水,故曰黑金。 【集解】《别录》曰∶铁出牧羊平泽及城,或析城,采无时。 弘景曰∶生铁是不破,枪、釜之类。钢铁是杂炼生,作刀、镰者。音柔。 颂曰∶铁,今江南、西蜀有炉冶处皆有之。初炼去矿,用以铸泻器物者,为生铁。再三销拍,可以作者,为 铁,亦谓之熟铁。以生柔相杂和,用以作刀剑锋刃者,为钢铁。锻家烧铁赤沸,砧上打下细皮屑者,为铁落。锻灶中飞出如尘,紫色而轻虚,可以莹磨铜器者,为铁精。作针家磨 细末者,谓之针砂。取诸铁于器中水浸之,经久色青沫出可以染皂者,为铁浆。以铁拍作片段,置醋糟中积久衣生刮取者,为铁华粉。入火飞炼者,为铁粉。又马衔、秤锤、车辖及锯、杵、刀、斧,并俗用有效。 时珍曰∶铁皆取矿土炼成。秦、晋、淮、楚、湖南、闽、广诸山中皆产铁,以广铁为良。甘肃土锭铁,色黑性坚,宜作刀剑。西番出宾铁尤胜。《宝藏论》云∶铁有五种∶荆铁出当阳,色紫而坚利;上饶铁次之;宾铁出波斯,坚利可切金玉;太原、蜀山之铁顽滞;刚铁生西南瘴海中山石上,状如紫石英,水火不能坏,穿珠切玉如土也。《土宿本草》云∶铁受太阳之气。始生之初,卤石产焉。一百五十年而成磁石,二百年孕而成铁,又二百年不经采炼而成铜,铜复化为白金,白金化为黄金,是铁与金银同一根源也。今取磁石碎之,内有铁片,可验矣。 铁禀太阳之气,而阴气不交,故燥而不洁。性与锡相得。《管子》云∶上有赭,下有铁。 铁(《本经》)恭曰∶此柔铁也,即熟铁。 藏器曰∶经用辛苦者,曰劳铁。 【气味】辛,平,有毒。 大明曰∶畏磁石、灰炭,能制石亭脂毒。 曰∶铁遇神砂,如泥似粉。 时珍曰∶铁畏皂荚、猪犬脂、乳香、朴硝、砂、盐卤、荔枝。貘食铁而蛟龙畏铁。凡诸草木药皆忌铁器,而补肾药尤忌之,否则反消肝肾,盖肝伤则母气愈虚矣。 【主治】坚肌耐痛(《本经》)。劳铁疗贼风,烧赤投酒中饮(藏器)。 生铁(《别录》中品)【气味】辛,微寒,微毒。(见铁下)【主治】下部及脱肛(《别录》)。镇心安五脏,治痫疾,黑鬓发。治癣及恶疮疥,蜘蛛咬,蒜磨,生油调敷(大明)。散瘀血,消丹毒(时珍)。 【发明】恭曰∶诸铁疗病,并不入丸散,皆煮取汁用之。 藏器曰∶铁砂、铁精,并入丸散。 时珍曰∶铁于五金,色黑配水,而其性则制木,故痫疾宜之。《素问》治阳气太盛,病狂善怒者,用生铁落,正取伐木之义。《日华子》言其镇心安五脏,岂其然哉?本草载太清服食法,言服铁伤肺者,乃肝字之误。 【附方】旧五,新一。 脱肛历年不入者。生铁二斤。水一斗,煮汁五升,洗之,日再。(《集验方》)热甚耳聋∶烧铁投酒中饮之,仍以磁石塞耳,日易,夜去之。(《千金方》)小儿丹毒∶烧铁淬水,饮一合。(陈氏《本草》)小儿 疮,一名烂疮。烧铁淬水中二七遍,浴之,二、三遍,起作浆。(《子母秘录》)打扑瘀血,在骨节及胁外不去。以生铁一斤,酒三升,煮一升服。(《肘后方》)熊虎伤毒∶生铁煮令有味,洗之。(《肘后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钢铁 内容:(《别录》中品)【校正】并入《开宝》铁粉、《拾遗》针砂。 【释名】跳铁(音条)。 【集解】时珍曰∶钢铁有三种∶有生铁夹熟铁炼成者,有精铁百炼出钢者,有西南海山中生成状如紫石英者。凡刀剑斧凿诸刃,皆是钢铁。其针砂、铁粉、铁精,亦皆用钢铁者。 按沈括《笔谈》云∶世用钢铁,以柔铁包生铁泥封,炼令相入,谓之团钢,亦曰灌钢,此乃伪钢也。真钢是精铁百炼,至斤两不耗者,纯钢也。此乃铁之精纯,其色明莹,磨之黯然,青且黑,与常铁异。亦有炼尽无钢者,地产不同也。又有地溲,淬柔铁二、三次,即钢可切玉,见石脑油下。凡铁内有硬处不可打者,名铁核,以香油涂烧之即散。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金疮,烦满热中,胸膈气塞,食不化(《别录》)。 铁粉(宋《开宝》)恭曰∶乃钢铁飞炼而成者。人多取杂铁作屑飞之,其体重,真钢者不尔也。 【气味】咸,平,无毒【主治】安心神,坚骨髓,除百病,变黑,润肌肤,令人不老,体健能食。久服令人身重肥黑。合和诸药,各有所主(《开宝》)。化痰镇心,抑肝邪,特异(许叔微)。 【发明】见铁落下。 【附方】新六。 惊痫发热∶铁粉,水调少许服之。(《圣惠方》)急惊涎潮,壮热闷乱。铁粉二钱,朱砂一钱。为末。每服一字,薄荷汤调下。(《杨氏家藏方》)伤寒阳毒,狂言妄语乱走,毒瓦斯在脏也。铁粉二两,龙胆草一两。为末。磨刀水调服一钱,小儿五分。(《全幼心鉴》)头痛鼻塞∶铁粉二两,龙脑半分。研匀。每新汲水服一钱。(《圣惠方》)雌雄疔疮∶铁粉一两,蔓菁根三两,捣如泥封之,日二换。(《集玄方》)风热脱肛∶铁粉研,同白蔹末敷上,按入。(《直指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针砂 内容:(《拾遗》)藏器曰∶此是作针家磨细末也。须真钢砂乃堪用,人多以柔铁砂杂和之,飞为粉,人莫能辨也。亦堪染皂。 【主治】功同铁粉。和没食子染须,至黑(藏器)。 消积聚肿满黄胆,平肝气,散瘿(时珍)。 【附方】新十。 风湿脚痛∶针砂、川乌头为末,和匀炒热,绵包熨之。(《摘玄方》)风痹暖手∶针砂四两, 砂三钱,黑脚白矾六钱,研末,以热醋或水拌湿,油纸裹置袋内,任意执之,冷再拌。(《圣济录》)脾劳黄病∶针砂四两(醋炒七次),干漆(烧存性)二钱,香附三钱,平胃散五钱,为末,蒸饼丸梧子大。任汤使下。(《摘玄方》)湿热黄疮,助脾去湿。针砂丸∶用针砂不拘多少,擂尽锈,淘洗白色,以米醋于铁铫内浸过一指,炒干,再炒三、五次,候通红取出。用陈粳米半升,水浸一夜,捣粉作块,煮半熟,杵烂,入针砂二两半,百草霜(炒)一两半,捣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用五加皮、牛膝根、木瓜浸酒下。初服若泄泻,其病源去也。(《乾坤生意》)水肿尿少∶针砂(醋煮炒干)、猪苓、生地龙各三钱。为末,葱涎研和,敷脐中约一寸浓,缚之,待小便多为度,日二易之。入甘遂更妙。(《德生堂方》)泄泻无度,诸药不效∶方同上,不用甘遂。(《医学正传》)虚寒下痢,肠滑不禁∶针砂七钱半,官桂一钱,枯矾一钱。为末,以凉水调摊脐上下,缚之。当觉大热,以水润之。可用三、四次,名玉胞肚。(《仁存方》)项下气瘿∶针砂入水缸中浸之,饮食皆用此水,十日一换砂,半年自消散。(杨仁斋《直指方》)染白须发∶针砂(醋炒七次)一两,诃子、白芨各四钱,百药煎六钱,绿矾二钱,为末,用热醋调刷须发,菜叶包住,次早酸浆洗去。此不坏须,亦不作红。又方∶针砂、荞面各一两。百药煎为末,茶调,夜涂旦洗。再以诃子五钱,没石子(醋炒)一个,百药煎少许,水和涂一夜,温浆洗去,黑而且光。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落 内容:(《本经》中品)【释名】铁液(《别录》)、铁屑(《拾遗》)、铁蛾。 弘景曰∶铁落,是染皂铁浆也。 恭曰∶是锻家烧铁赤沸,砧上锻之,皮甲落者。若以浆为铁落,则钢浸之汁,复谓何等? 落是铁皮,滋液黑于余铁,故又名铁液。 时珍曰∶生铁打铸,皆有花出,如兰如蛾,故俗谓之铁蛾,今烟火家用之。铁末浸醋书字于纸,背后涂墨,如碑字也。 【气味】辛,平,无毒。 《别录》曰∶甘。 【主治】风热恶疮,疡疽疮痂,疥气在皮肤中(《本经》)。 除胸膈中热气,食不下,止烦,去黑子,可以染皂(《别录》)。治惊邪癫痫,小儿客忤,消食及冷气,并煎汁服之(大明)。主鬼打鬼疰邪气,水渍沫出,澄清,暖饮一二杯(藏器)。 炒热投酒中饮,疗贼风痉。又裹以熨腋下,疗狐臭,有验(苏恭)。平肝去怯,治善怒发狂(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素问·病态论》云∶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阳气者,暴折而不决,故善怒,病名阳缺。曰∶何以知之?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治之当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此《素问》本文也,愚尝释之云∶阳气怫郁而不得疏越,少阳胆木,挟三焦少阳相火、巨阳阴火上行,故使人易怒如狂,其巨阳、少阳之动脉,可诊之也。夺其食,不使胃火复助其邪也。饮以生铁落,金以制木也。 木平则火降,故曰下气疾速,气即火也。又李仲南《永类方》云∶肿药用铁蛾及针砂入丸子者,一生须断盐。盖盐性濡润,肿若再作,不可为矣。制法∶用上等醋煮半日,去铁蛾,取醋和蒸饼为丸。每姜汤服三、四十丸,以效为度,亦只借铁气尔,故《日华子》云煎汁服之。 不留滞于脏腑,借铁虎之气以制肝木,使不能克脾土,土不受邪,则水自消矣。铁精、铁粉、铁华粉、针砂、铁浆入药,皆同此意。 【附方】新一。 小儿丹毒∶铁屎研末,猪脂和敷之。(《千金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精 内容:(《本经》中品)【释名】铁花。 弘景曰∶铁精,铁之精华也。出灶中,如尘紫色,轻为佳,亦以磨莹铜器用之。 【气味】平,微温。 【主治】明目,化铜(《本经》)。疗惊悸,定心气,小儿风痫,阴溃脱肛(《别录》)。 【发明】见铁落。 【附方】旧五,新一。 下痢脱肛∶铁精粉敷之。(《至宝方》)女人阴脱∶铁精、羊脂,布裹炙热,熨推之。(《圣惠方》)男子阴肿∶铁精粉敷之。(《子母秘录》)疔肿拔根∶铁渣一两,轻粉一钱,麝香少许,为末。针画十字口,点药入内,醋调面糊敷之,神效。(《普济方》)食中有蛊,腹内坚痛,面目青黄,淋露骨立,病变无常。用炉中铁精研末,鸡肝和丸梧子大。食前酒下五丸,不过十日愈。(《肘后》)蛇骨刺人毒痛∶铁精粉豆许,吹入疮内。(《肘后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华粉 内容:(宋《开宝》)【释名】铁胤粉(《日华》)、铁艳粉、铁霜。 【修治】志曰∶作铁华粉法∶取钢 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即成粉矣。刮取细捣筛,入乳钵研如面,和合诸药为丸散,此铁之精华,功用强于铁粉也。 大明曰∶悬于酱瓿上生霜者,名铁胤粉。淘去粗滓咸味,烘干用。 【气味】咸,平,无毒。 【主治】安心神,坚骨髓,强志力,除风邪,养血气,延年变白,去百病,随所冷热,和诸药用,枣膏为丸(《开宝》)。止惊悸虚痫,镇五脏,去邪气,治健忘,冷气心痛, 癖症结,脱肛痔,宿食等,及敷竹木刺入肉(大明)。 【发明】见铁落。 【附方】新一。 妇人阴挺∶铁胤粉一钱,龙脑半钱,研,水调刷产门。(危氏《得效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锈 内容:(《拾遗》)【释名】铁衣。 藏器曰∶此铁上赤衣也,刮下用。 【主治】恶疮疥癣,和油涂之。蜘蛛虫咬,蒜磨涂之(藏器)。 平肝坠热,消疮肿、口舌疮。醋磨,涂蜈蚣咬(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陶华云∶铁锈水和药服,性沉重,最能坠热开结有神也。 【附方】新八。 风瘙瘾疹∶锈铁磨水涂之。(《集简方》)汤火伤疮∶青竹烧油,同铁锈搽之。(《积德堂方》)疔肿初起∶多年土内锈钉,火醋淬,刮下锈末,不论遍次, 取收之。每用少许,人乳和,挑破敷之。仍炒研二钱,以齑水煎滚,待冷调服。(《普济方》)脚腿红肿,热如火炙,俗名赤游风。用铁锈水涂解之。(《惠济方》)重舌肿胀∶铁锈锁烧红,打下锈,研末。水调一钱,噙咽。(《生生编》)小儿口疮∶铁锈末,水调敷之。(《集简方》)内热遗精∶铁锈末,冷水服一钱,三服止。(《活人心统》)妇人难产∶杂草烧镬锈、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童尿、米醋各半,和服见效。(《救急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 内容:(《拾遗》)【释名】刀烟(《拾遗》)、刀油。 藏器曰∶以竹木火,于刀斧刃上烧之,津出如漆者,是也。江东人多用之。 【主治】恶疮蚀,金疮毒物伤皮肉,止风水不入,入水不烂,手足皲坼,疮根结筋,瘰毒肿,染髭发,令永黑,及热未凝时涂之,少顷当干硬。用之须防水。又杀虫立效(藏器)。 【附方】新一。 项边子∶以桃核于刀上烧烟熏之。(陈氏《本草》)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浆 内容:(《拾遗》)【集解】藏器曰∶陶氏谓铁落为铁浆,非也。此乃取诸铁于器中,以水浸之,经久色青沫出,即堪染皂者。 承曰∶铁浆,是以生铁渍水服饵者。旋入新水,日久铁上生黄膏,则力愈胜。唐太妃所服者,乃此也。若以染皂者为浆,其酸苦臭涩不可近,矧服食乎?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镇心明目。主癫痫发热,急黄狂走,六畜癫狂,人为蛇、犬、虎、野狼、毒恶虫等啮,服之毒不入内也。兼解诸毒入腹(藏器)。 【附方】旧二,新三。 时气生疮胸中热。铁浆饮之。(《梅师方》)一切疔疮∶铁浆,日饮一升。(《千金方》)发背初起∶铁浆饮二升,取利。(《外台秘要》)蛇皮恶疮∶铁浆,频涂之。(《谈野翁方》)漆疮作痒∶铁浆,频洗,愈。(《外台》)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诸铁器 内容:(《纲目》)【集解】时珍曰∶旧本铁器条繁,今撮为一。大抵皆是借其气,平木解毒重坠,无他义也。 铁杵(《拾遗》。即药杵也)【气味】无毒。 【主治】妇人横产,胞衣不下,烧赤淬酒饮,自顺(藏器)。 铁秤锤(宋《开宝》)【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贼风。止产后血瘕腹痛,及喉痹热塞,烧赤淬酒,热饮(《开宝》)。治男子疝痛,女子心腹妊娠胀满,漏胎,猝下血(《时珍》)。 【附方】新四。 喉痹肿痛∶菖蒲根嚼汁,烧秤锤淬一杯,饮之。(《普济方》)舌肿咽痛,咽生息肉,舌肿。秤锤烧赤,淬醋一盏,咽之。(《圣惠方》)误吞竹木∶秤锤烧红,淬酒饮之。(《集玄方》)便毒初起,极力提起,令有声。以铁秤锤摩压一夜,即散。(《集简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铳 内容:(《纲目》)【主治】催生,烧赤,淋酒入内,孔中流出,乘热饮之,即产。旧铳尤良(时珍)。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斧 内容:(《纲目》)【主治】妇人产难横逆,胞衣不出,烧赤淬酒服。亦治产后血瘕,腰腹痛(时珍)。 【发明】时珍曰∶古人转女为男法∶怀妊三月,名曰始胎,血脉未流,象形而变,是时宜服药,用斧置床底,系刃向下,勿令本妇知。恐不信,以鸡试之,则一窠皆雄也。盖胎化之法,亦理之自然。故食牡鸡,取阳精之全于天产者;佩雄黄,取阳精之全于地产者;操弓矢,藉斧斤,取刚物之见于人事者。气类潜感,造化密移,物理所必有。故妊妇见神像异物,多生鬼怪,即其征矣。象牙、犀角,纹逐象生;山药、鸡冠,形随人变。以鸡卵告灶而抱雏,以苕帚扫猫而成孕。物且有感,况于人乎? 藏器曰∶凡人身有弩肉,可听人家钉棺下斧声之时,便下手速擦二七遍,以后自得消平。产妇勿用。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刀 内容:(《拾遗》)【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蛇咬毒入腹,取两刀于水中相磨,饮其汁。百虫入耳,以两刀于耳门上摩敲作声,自出(藏器)。磨刀水,服,利小便。涂脱肛痔核,产肠不上,耳中猝痛(时珍)。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大刀环 内容:(《纲目》)【主治】产难数日不出,烧赤淬酒一杯,顿服(时珍)。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剪刀股 内容:(《纲目》)【主治】小儿惊风。钱氏有剪刀股丸,用剪刀环头研破,煎汤服药(时珍)。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故锯 内容:(《拾遗》)【气味】无毒。 【主治】误吞竹木入咽,烧故锯令赤,渍酒热饮(藏器)。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布针 内容:(《拾遗》)【主治】妇人横产,取二七枚烧赤淬酒七遍,服(藏器)。 【附方】新一。 眼生偷针∶布针一个,对井睨视,已而折为两段,投井中,勿令人见。(张杲《医说》)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镞 内容:(《纲目》)【主治】胃热呃逆,用七十二个,煎汤啜之(时珍)。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甲 内容:(《纲目》)【主治】忧郁结滞,善怒狂易,入药煎服(时珍)。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锁 内容:(《纲目》)【主治】鼻不闻香臭,磨石上取末,和猪脂绵裹塞之,经日肉出,瘥(《普济》)。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钥匙 内容:(《日华》)【主治】妇人血噤,失音冲恶,以生姜、醋、小便同煎服。弱房人亦可煎服(大明)。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铁钉 内容:(《拾遗》)【主治】酒醉齿漏出血不止,烧赤注孔中即止(时珍)。 藏器曰∶有犯罪者,遇恩赦免,取枷上铁及钉等收之。后入官带之,得除免。 铁铧(即锸也。《纲目》)【主治】心虚风邪,精神恍惚健忘,以久使者四斤,烧赤投醋中七次,打成块,水二斗,浸二七日,每食后服一小盏。(时珍)。 【附方】新三。 小儿伤寒,百日内患壮热。用铁铧一斤,烧赤,水二斗,淬三七次,煎一半,入柳叶七片,浴之。(《圣济录》)积年齿 ∶旧铁铧头一枚,炭火烧赤,捻硫黄一分,猪脂一分,于上熬沸。以绵包柳杖 药,热烙齿缝,数次愈。(《普济方》)灌顶油法∶治脑中热毒风,除目中翳障,镇心明目。生油二斤,故铁铧五两(打碎),硝石半两,寒水石一两,马牙硝半两,曾青一两,绵裹入油中浸七日。每以一钱顶上摩之,及滴少许入鼻内,甚妙。此大食国胡商方。(《圣惠方》)铁犁 尖(《日华》)【主治】得水,制朱砂、水银、石亭脂毒(大明)。 车辖(即车轴铁辖头,一名车缸。宋《开宝》)【气味】无毒。 【主治】喉痹及喉中热塞,烧赤,投酒中热饮(《开宝》)。主小儿大便下血,烧赤,淬水服(外台)。 【附方】旧二,新一。 小儿下血∶方见上。 妊娠咳嗽∶车缸一枚,烧赤投酒中,冷冻饮料。(《圣惠方》)走注气痛∶车缸烧赤,湿布裹熨病上。(《千金方》)马衔 (即马勒口铁也。大明曰∶古旧者好,亦可作医工针也。《开宝》)【气味】平,无毒。 【主治】小儿痫,妇人难产,临时持之,并煮汁服一盏(《开宝》)。治马喉痹,肿连颊,壮热,吐气数,煎水服之(《圣惠》)。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 马镫 内容:(《纲目》)【主治】田野磷火,人血所化,或出或没,来逼夺人精气,但以马镫相戛作声即灭。故张华云∶金叶一振,游光敛色(时珍)。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 金石之二 内容:玉类一十四种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玉 内容:(《别录》上品)【校正】并入《别录》玉屑。 【释名】玄真。 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 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锐廉而不技,洁也。其字象三玉连贯之形。葛洪《抱朴子》云∶玄真者,玉之别名也,服之令人身飞轻举。故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 【集解】《别录》曰∶玉泉、玉屑,生蓝田山谷,采无时。 弘景曰∶好玉出蓝田及南阳徐善亭部界中,日南、卢容水中,外国于阗、疏勒诸处皆善。洁白如猪膏,叩之鸣者,是真也。其比类者,甚多相似,宜精别之。所以燕石入笥,卞氏长号也。 曰∶《异物志》云∶玉出昆仑。《别宝经》云∶凡石韫玉,但将石映灯看之,内有红光,明如初出日,便知有玉也。 颂曰∶今蓝田、南阳、日南不闻有玉,惟于阗出之。晋平居诲为鸿胪卿张匡邺使于阗,作《行程记》,载其采玉之地云∶玉河,在于阗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阗界牛头山,乃疏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东三十里;二曰绿玉河,在城西二十里;三曰乌玉河,在绿玉河西七里。其源虽一,而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其地有禁,器用服食,往往用玉。各地所有,亦自彼来。王逸《玉论》,载玉之色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肪,黑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者时有,黄赤者绝无,虽礼之六器,亦不能得其真者。今仪州出一种石,如蒸栗色,彼人谓之栗玉,或云亦黄玉之类,但少润泽,声不清越,为不及也。然服食者,惟贵纯白,他色亦不取焉。 承曰∶仪州栗玉,乃黄石之光莹者,非玉也。玉坚而有理,火刃不可伤。此石小刀便可雕刻,与阶州白石同体而异色尔。时珍曰∶按∶《太平御览》云∶交州出白玉,夫余出赤玉,挹娄出青玉,大秦出菜玉,西蜀出黑玉。蓝田出美玉,色如蓝,故曰蓝田。《淮南子》云∶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观此诸说,则产玉之处亦多矣,而今不出者,地方恐为害也,故独以于阗玉为贵焉。古礼玄圭苍璧,黄琮赤璋,白琥玄璜,以象天地四时而立名尔。《礼记》云∶石蕴玉则气如白虹,精神见于山川也。《博物志》 云∶山有谷者生玉。《尸子》云∶水圆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地镜图》云∶二月山中草木生光下垂者有玉,玉之精如美女。《玉书》云∶玉有山玄文,水苍文,生于山而木润,产于水而流芳,藏于璞而文采露于外。观此诸说,则玉有山产、水产二种。各地之玉多在山,于阗之玉则在河也。其石似玉者, 、琨、 、璁、璎也。北方有罐子玉,雪白有气眼,乃药烧成者,不可不辨,然皆无温润。《稗官》载火玉色赤,可烹鼎;暖玉可辟寒;寒玉可辟暑;香玉有香;软玉质柔;观日玉,洞见日中宫阙,此皆希世之宝也。 宗曰∶燕玉出燕北,体柔脆如油,和粉色,不入药用。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玉屑 内容:(《别录》)【修治】弘景曰∶玉屑是以玉为屑,非别一物也。《仙经》服玉,有捣如米粒,乃以苦酒辈,消令如泥,亦有合为浆者。 凡服玉皆不得用已成器物,及冢中玉璞。 恭曰∶饵玉当以消作水者为佳。屑如麻豆服者,取其精润脏腑,滓秽当完出也。又为粉服者,即使人淋壅。屑如麻豆,其义殊深。化水法,在《淮南三十六水法》中。 【气味】甘,平,无毒。曰∶咸,寒,无毒。 时珍曰∶恶鹿角,养丹砂。 【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别录》)。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大明)。滋养五脏,止烦躁,宜共金、银、麦门冬等同煎服,有益(李)。 【附方】新三。 小儿惊啼∶白玉二钱半,寒水石半两,为末,水调涂心下。(《圣惠方》)癖鬼气,往来疼痛,及心下不可忍者,不拘大人小儿。白玉、赤玉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圣惠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圣济录》)玉泉(《本经》)【释名】玉札(《本经》)、玉浆(《开宝》)、琼浆。 普曰∶玉泉,一名玉屑。 弘景曰∶此当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澈,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今人无复的识者,通一为玉尔。 志曰∶按∶别本注云∶玉泉者,玉之泉液也。以仙室玉池中者为上,故一名玉液。今《仙经》、《三十六水法》中,化玉为玉浆,称为玉泉,服之长年不老,然功劣于自然泉液也。 宗 曰∶《本经》言∶玉泉生蓝田山谷,采无时。今蓝田无玉,而泉水古今不言采。陶氏言玉为水,故名玉泉。如此则当言玉水,不当言玉泉,泉乃流布之义。今详泉字乃浆之误,去古既远,文本脱误也。《道藏经》有金饭、玉浆之文,唐李商隐有“琼浆未饮结成冰”之诗,是采玉为浆,断无疑矣。别本所注不可取也。若如所言,则举世不能得,亦漫立此名耳。 时珍曰∶玉泉作玉浆甚是。别本所注乃玉髓也,《别录》自有条,诸家未深考尔。 【修治】青霞子曰∶作玉浆法∶玉屑一升,地榆草一升,稻米一升,取白露二升,铜器中煮,米熟绞汁,玉屑化为水,以药纳入,所谓神仙玉浆也。 藏器曰∶以玉投朱草汁,化成醴。朱草,瑞草也。术家取蟾蜍膏软玉如泥,以苦酒消之成水。 【气味】甘,平,无毒。 普曰∶神农、岐伯、雷公∶甘。李当之∶平。畏款冬花、青竹。 【主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三年色不变(《本经》)。疗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久服轻身长年(《别录》)。治血块(大明)。 【发明】慎微曰∶《天宝遗事》∶杨贵妃含玉咽津,以解肺渴。王莽遗孔休玉曰∶君面有疵,美玉可以灭瘢。后魏李预得餐玉之法,乃采访蓝田,掘得若环璧杂器形者,大小百余枚,捶作屑,日食之,经年云有效验,而好酒损志。及疾笃,谓妻子曰∶服玉当屏居山林,排弃嗜欲,而吾酒色不绝,自致于死,非药之过也。尸体必当有异于人,勿使速殡,令后人知餐服之功。时七月中旬,长安毒热,停尸四日,而体色不变,口无秽气。 弘景曰∶张华云∶服玉用蓝田谷玉白色者,平常服之,则应神仙。有人临死服五斤,死经三年,其色不变。古来发冢见尸如生者,其身腹内外,无不大有金玉。汉制,王公皆用珠襦玉匣,是使不朽故也。炼服之法,水屑随宜。虽曰性平,而服玉者亦多发热,如寒食散状。 金玉既天地重宝,不比余石,若未深解节度,勿轻用之。 志曰∶《抱朴子》云∶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但其道迟成,须服一、二百斤,乃可知也。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 ,亦可饵以为丸,亦可以烧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死。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得璞玉乃可用也。赤松子以玄虫血渍玉为水服之,故能乘烟霞上下。玉屑与水服之,俱令人不死。所以不及金者,令人数数发热,似寒食散状也。若服玉屑,宜十日一服雄黄、丹砂各一刀圭,散发洗沐冷水,迎风而行,则不发热也。董君异常以玉醴与盲人服,旬日而目愈也。时珍曰∶汉武帝取金茎露和玉屑服,云可长生,即此物也。但玉亦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尔。养尸招盗,反成暴弃,曷若速朽归虚之为见理哉。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白玉髓 内容:(《别录》有名未用)【校正】并入《拾遗》玉膏。 【释名】玉脂(《纲目》)、玉膏(《拾遗》)、玉液。 【集解】《别录》曰∶生蓝田玉石间。时珍曰∶此即玉膏也,别本以为玉泉者是矣。《山海经》云∶密山上多丹木,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黄帝乃取密山之玉,KT 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 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谨按密山亦近于阗之间。是食者,服食也。是飨者,祭祀也。服之者,佩服也。玉膏,即玉髓也。《河图玉版》云∶少室之山,有白玉膏,服之成仙。《十洲记》 云∶瀛洲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醴,饮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抱朴子》云∶生玉之山,有玉膏流出,鲜明如水精,以无心草末和之,须臾成水,服之一升长生。皆指此也。藏器曰∶今玉石间水饮之,亦长生润泽。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妇人无子,不老延年(《别录》)。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青玉 内容:(《别录》有名未用)【释名】谷玉。 时珍曰∶谷,一作,又作,谷、角二音。二玉相合曰,此玉常合生故也。 【集解】《别录》曰∶生蓝田。 弘景曰∶张华言合玉浆用谷玉,正缥白色,不夹石者。大如升,小者如鸡子,取于穴中者,非今作器物玉也。出襄乡县旧穴中。黄初时,诏征南将军夏侯尚求之。 时珍曰∶按∶《格古论》云∶古玉以青玉为上,其色淡青,而带黄色。绿玉深绿色者佳,淡者次之。菜玉非青非绿,如菜色,此玉之最低者。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妇人无子,轻身不老长年(《别录》)。 【附录】璧玉《别录》曰∶味甘,无毒。主明目益气,使人多精生子。 时珍曰∶璧,瑞玉圜也。此玉可为璧,故曰璧玉。璧外圆象天,内方象地。《尔雅》云∶璧大六寸谓之;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 玉英《别录》曰∶味甘,主风瘙皮肤痒,生山窍中,明白可作镜,一名石镜,十二月采。 合玉石《别录》曰∶味甘,无毒。主益气,疗消渴,轻身辟谷。生常山中丘,如彘肪。 时珍曰∶此即碾玉砂也,玉须此石碾之乃光。 青琅(《本经》下品)【校正】并入《拾遗》石阑干。 【释名】石阑干(《拾遗》)、石珠(《本经》)、青珠(《别录》)。 时珍曰∶琅,象其声也。 可碾为珠,故得珠名。 【集解】《别录》曰∶青琅,生蜀郡平泽,采无时。 弘景曰∶此《蜀都赋》所称青珠、黄环者也。琅亦是昆仑山上树名,又《九真经》中大丹名。 恭曰∶琅有数种色,以青者入药为胜,是琉璃之类,火齐宝也。今出州以西乌臼蛮中,及于阗。 藏器曰∶石阑干生大海底,高尺余,如树,有根茎,茎上有孔,如物点之。渔人以网罾得之,初从水出微红,后渐青。 颂曰∶今秘书中有异鱼图,载琅 青色,生海中,云海人以网于海底取之,初出水红色,久而青黑,枝柯似珊瑚,而上有孔窍,如虫蛀,击之有金石之声,乃与珊瑚相类。其说与《别录》生蜀郡平泽,及苏恭所云不同,人莫能的识。谨按《尚书》∶雍州缺贡球、琳、琅。《尔雅》云∶西北之美者,有昆仑墟之、琳、琅。孔安国、郭璞注,皆以为石之似珠者。而《山海经》云∶昆仑山有琅。若然是石之美者,明莹若珠之色,而状森植尔。大抵古人谓石之美者,多谓之珠,《广雅》谓琉璃、珊瑚皆为珠是也。以上所说,皆出西北山中,而今《图》 乃云海底得之。盖珍贵之物,山、海或俱产焉,今医家亦以难得而稀用也。 宗曰∶《书》云∶雍州厥贡球、琳、琅。《西域记》云∶天竺国正出此物。苏恭云∶是琉璃之类。琉璃乃火成之物,琅非火成者,安得同类? 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琅,石之似玉者。 孔安国云∶石之似珠者。《总龟》云∶生南海石崖间,状如笋,质似玉。《玉册》云∶生南海崖石内,自然感阴阳之气而成,似珠而赤。《列子》云∶蓬莱之山,珠 之树丛生。据诸说,则琅生于西北山中及海山崖间。其云生于海底网取者,是珊瑚,非琅也。 在山为琅,在水为珊瑚,珊瑚亦有碧色者。今回民地方出一种青珠,与碧靛相似,恐是琅所作者也。《山海经》云∶开明山北有珠树。《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 珠树即琅也。余见珊瑚下。 【气味】辛,平,无毒。 之才曰∶杀锡毒,得水银良,畏鸡骨。 【主治】身痒,火疮痈疡,疥瘙死肌(《本经》)。白秃,浸淫在皮肤中,煮炼服之,起阴气,可化为丹(《别录》)。疗手足逆胪(弘景)。 石阑干∶主石淋,破血,产后恶血,磨服,或煮服,亦火烧投酒中服(藏器)。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珊瑚 内容:(《唐本草》)【释名】钵摆娑福罗(《梵书》)。 【集解】恭曰∶珊瑚生南海,又从波斯国及师子国来。 颂曰∶今广州亦有,云生海底作枝柯状,明润如红玉,中多有孔,亦有无孔者,枝柯多者更难得,采无时。谨按《海中经》云∶取珊瑚,先作铁网沉水底,珊瑚贯中而生,岁高三二尺,有枝无叶,因绞网出之,皆摧折在网中,故难得完好者。不知今之取者,果尔否?汉积翠池中,有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条,云是南越王赵佗所献,夜有光景。晋石崇家有珊瑚高六、七尺。今并不闻有此高硕者。 宗 曰∶珊瑚有红油色者,细纵纹可爱。有如铅丹色者,无纵纹,为下品。入药用红油色者。波斯国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取之。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变赤,枝干交错,高三、四尺。人没水以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取则腐蠹。 时珍曰∶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软,见风日则曲而硬,变红色者为上,汉赵佗谓之火树是也。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谓碧者为青琅,俱可作珠。许慎《说文》云∶珊瑚色赤,或生于海,或生于山。 据此说,则生于海者为珊瑚,生于山者为琅,尤可征矣。互见琅下。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去目中翳,消宿血。为末吹鼻,止鼻衄(《唐本》)。 明目镇心,止惊痫(大明)。点眼,去飞丝(时珍)。 【发明】曰∶珊瑚主治与金相似。 宗曰∶今人用为点眼箸,治目翳。 藏器曰∶珊瑚刺之汁流如血,以金投之为丸名金浆,以玉投之为玉髓,久服长生。 【附方】旧一。小儿麸翳未坚,不可乱药。宜以珊瑚研如粉,日少少点之,三日愈。(钱相公《箧中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马脑 内容:(宋《嘉》)【释名】玛瑙、文石、摩罗迦隶(佛书)。 藏器曰∶赤烂红色,似马之脑,故名,亦云马脑珠。胡人云是马口吐出者,谬言也。 时珍曰∶按《增韵》云∶玉属也。纹理交错,有似马脑,因以名之。《拾遗记》云是鬼血所化,更谬。 【集解】藏器曰∶马脑生西国玉石间,亦美石之类,重宝也。来中国者,皆以为器。又出日本国。用砑木不热者为上,热者非真也。 宗曰∶马脑非玉非石,自是一类。有红、白、黑三种,亦有纹如缠丝者。西人以小者为玩好之物,大者研为器。 时珍曰∶马脑出西南诸国,云得自然灰即软,可刻也。曹昭《格古论》云∶多出北地、南番、西番,非石非玉,坚而且脆,刀刮不动,其中有人物鸟兽形者最贵。顾荐《负暄录》 云∶马脑品类甚多,出产有南北,大者如斗,其质坚硬,碾造费工。南马脑产大食等国,色正红无瑕,可作杯。西北者色青黑,宁夏、瓜、沙、羌地砂碛中得者尤奇。有柏枝马脑,花如柏枝。有夹胎马脑,正视莹白,侧视则若凝血,一物二色也。截子马脑,黑白相间。合子马脑,漆黑中有一白线间之。锦江马脑,其色如锦;缠丝马脑,红白如丝,此皆贵品。浆水马脑,有淡水花;酱斑马脑,有紫红花;蛐 马脑,粉红花,皆价低。又紫云马脑出和州,土马脑出山东沂州,亦有红色云头,缠丝、胡桃花者。又竹叶马脑,出淮右,花如竹叶,并可作桌面、屏风。金陵雨花台小马脑,只可充玩耳。试马脑法∶以砑木不热者为真。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辟恶,熨目赤烂(藏器)。主目生障翳,为末日点(时珍)。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宝石 内容:(《纲目》)【集解】时珍曰∶宝石出西番、回鹘地方诸坑井内,云南、辽东亦有之。有红、绿、碧、紫数色∶红者名刺子;碧者名靛子;翠者,名马价珠;黄者,名木难珠;紫者,名蜡子;又有鸦鹘石、猫精石、石榴子、红扁豆等名色,皆其类也。《山海经》言骒山多玉,凄水出焉,西注于海,中多采石。采石,即宝石也。碧者,唐人谓之瑟瑟。红者,宋人谓之 蝎。今通呼为宝石。以镶首饰器物,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豆粒,皆碾成珠状。《张勃吴录》云∶越、云南河中出碧珠,须祭而取之,有缥碧、绿碧。此即碧色宝石也。 【主治】去翳明目,入点药用之。灰尘入目,以珠拭拂即去(时珍)。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玻璃 内容:(《拾遗》)【释名】颇黎(《纲目》)、水玉(《拾遗》)。 时珍曰∶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 【集解】藏器曰∶玻璃,西国之宝也。玉石之类,生土中。或云千岁冰所化,亦未必然。 时珍曰∶出南番。有酒色、紫色、白色,莹澈与水精相似,碾开有雨点花者为真。外丹家亦用之。药烧者有气眼而轻。《玄中记》云∶大秦国有五色颇黎,以红色为贵,《梁四公子记》云∶扶南人来卖碧颇黎镜,广一尺半,重四十斤,内外皎洁,向明视之,不见其质。蔡绦云∶御库有玻璃母,乃大食所产,状如铁滓, 之但作珂子状,青、红、黄、白数色。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惊悸心热,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热肿(藏器)。 摩翳障(大明)。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水精 内容:(《拾遗》)【释名】水晶(《纲目》)、水玉(《纲目》)、石英。 时珍曰∶莹澈晶光,如水之精英,会意也。《山海经》谓之水玉,《广雅》谓之石英。 【集解】时珍曰∶水精,亦颇黎之属,有黑、白二色。倭国多水精,第一。南水精白,北水精黑,信州、武昌水精浊。性坚而脆,刀刮不动,色澈如泉,清明而莹,置水中无瑕、不见珠者佳。古语云水化,谬言也。药烧成者,有气眼,谓之硝子,一名海水精。《抱朴子》 言∶交广人作假水精碗,是此。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熨目,除热泪(藏器)。亦入点目药。穿串吞咽中,推引诸哽物(时珍)。 【附录】火珠 时珍曰∶《说文》谓之火齐珠。《汉书》谓之玫瑰(音枚回)。《唐书》云∶东南海中有罗刹国,出火齐珠,大者如鸡卵,状类水精,圆白,照数尺。日中以艾承之则得火,用灸艾炷不伤人。今占城国有之,名朝霞大火珠。又《续汉书》云∶哀牢夷出火精、琉璃,则火齐乃火精之讹,正与水精对。 石(音软)时珍曰∶出雁门。石次于玉,白色如冰,亦有赤者。《山海经》云∶北山多石。《礼》云∶士佩玫,是也。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琉璃 内容:(《拾遗》)【释名】火齐。 时珍曰∶《汉书》作流离,言其流光陆离也。火齐,与火珠同名。 【集解】藏器曰∶《集韵》云∶琉璃,火齐珠也。《南州异物志》云∶琉璃,本质是石,以自然灰治之可为器,石不得此则不可释。佛经所谓七宝者,琉璃、车渠、马脑、玻璃、真珠是也。时珍曰∶按∶《魏略》云∶大秦国出金银琉璃,有赤、白、黄、黑、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此乃自然之物,泽润光采,逾于众玉。今俗所用,皆销冶石汁,以众药灌而为之,虚脆不贞。《格古论》云∶石琉璃出高丽,刀刮不动,色白,浓半寸许,可点灯,明于牛角者。《异物志》云∶南天竺诸国出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重沓可开,析之则薄如蝉翼,积之乃如纱 ,亦琉璃、云母之类也。按∶此石今人以作灯球,明莹而坚耐久。 苏颂言亦可入药,未见用者。 【主治】身热目赤,以水浸冷熨之(藏器)。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云母 内容:(《本经》上品)【释名】云华、云珠、云英、云液、云砂、磷石(《本经》)。 时珍曰∶云母以五色立名,详见下文。按《荆南志》云∶华容方台山出云母,土人候云所出之处,于下掘取,无不大获,有长五、六尺可为屏风者,但掘时忌作声也。据此,则此石乃云之根,故得云母之名,而云母之根,则阳起石也。《抱朴子》有云∶服云母十年,云气常覆其上。服其母以致其子,理自然也。 【集解】《别录》曰∶云母生泰山山谷、齐山、庐山及琅琊北定山石间,二月采之。云华,五色具;云英,色多青;云珠,色多赤;云液,色多白;云砂,色青黄;磷石,色正白。 弘景曰∶按∶《仙经》云母有八种∶向日视之,色青白多黑者,名云母;色黄白多青者,名云英;色青黄多赤者,名云珠;如冰露乍黄乍白者,名云砂;黄白 者,名云液;皎然纯白明澈者,名磷石。此六种并好服,各有时月。其黯黯纯黑,有纹斑斑如铁者,名云胆;色杂黑而强肥者,名地涿,此二种并不可服。炼之有法,宜精细;不尔,入腹大害人。今江东惟用庐山者为胜,青州者亦好,以沙土养之,岁月生长。 颂曰∶今兖州云梦山及江州、淳州、杭越间亦有之,生土石间。作片成层可析,明滑光白者为上。其片有绝大而莹洁者,今人以饰灯笼,亦古扇屏之遗意也。江南生者多青黑,不堪入药。谨按∶方书用云母,皆以白泽者为贵,惟中山卫叔卿单服法,用云母五色具者。葛洪《抱朴子》云∶云母有五种,而人不能别,当举以向日看之,阴地不见杂色也。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春服之;五色并具而多赤者,名云珠,宜夏服之;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云液,宜秋服之;五色并具而多黑者,名云母,宜冬服之;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砂,宜季夏服之; 纯白者,名磷石,四时可服也。古方服五云甚多,然修炼节度,恐非文本可详,不可轻饵也。损之曰∶青、赤、黄、紫、白者,并堪服;白色轻薄通透者,为上;黑者,不任用,令人淋沥发疮。 【修治】 曰∶凡使,黄黑者,浓而顽;赤色者,经妇人手把者,并不中用。须要光莹如冰色者,为上。每一斤,用小地胆草、紫背天葵、生甘草、地黄汁各一镒,干者细锉,湿者取汁了,于瓷锅中安置,下天池水三镒,着火煮七日夜,水火勿令失度,云母自然成碧玉浆在锅底,却以天池水猛投其中,搅之,浮如蜗涎者即去之。如此三度淘净,取沉香一两捣作末,以天池水煎沉香汤三升以来,分为三度,再淘云母浆了,日晒任用。 《抱朴子》曰∶服五云之法∶或以桂葱水玉化之为水,或以露于铁器中,以玄水熬之为水,或以硝石合于筒中埋之为水,或以蜜溲为酪,或以秋露渍之百日,韦囊 以为粉,或以无颠草樗血合饵之。服至一年,百病除;三年,反老成童;五年,役使鬼神。 胡演曰∶炼粉法∶八、九月间取云母,以矾石拌匀,入瓦罐内封口;三伏时则自柔软,去矾;次日取百草头上露水渍之;百日,韦囊以为粉。 时珍曰∶道书言盐汤煮云母可为粉。又云∶云母一斤,盐一斗渍之,铜器中蒸一日,臼中捣成粉。又云∶云母一斤,白盐一升,同捣细,入重布袋 之,沃令盐味尽,悬高处风吹,自然成粉。 【气味】甘,平,无毒。 权曰∶有小毒。恶徐长卿,忌羊血、粉。 之才曰∶泽泻为之使,畏甲及流水。弘景曰∶炼之用矾则柔烂,亦是相畏也。百草上露乃胜东流水,亦有用五月茅屋溜水者。 独孤滔曰∶制汞,伏丹砂。 【主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本经》)。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疗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志高神仙(《别录》)。主下痢肠 ,补肾冷(甄权)。 【发明】保升曰∶云母属金,故色白而主肺。 宗曰∶古虽有服炼法,今人服者至少,谨之至也。惟合云母膏,治一切痈毒疮等,方见《和剂局方》。 慎微曰∶《明皇杂录》云∶开元中,名医纪朋,观人颜色谈笑,知病浅深,不待诊脉。 帝召入掖庭,看一宫人,每日昃则笑歌啼号若狂疾,而足不能履地。朋视之曰∶此必因食饱而大促力,顿仆于地而然。乃饮云母汤,熟寐而失所苦。问之,乃言太华公主载诞,某当主讴,惧声不能清长,因吃 蹄羹,饱而歌大曲,唱罢觉胸中甚热,戏于砌台,因坠下,久而方苏,遂病此也。又《经效方》云∶青城山丈人观主康道丰,治百病云母粉方∶用云母一斤,拆开揉入大瓶内筑实,上浇水银一两封固,以十斤顶火 赤取出,却拌香葱、紫连翘草二件,合捣如泥,后以夹绢袋盛,于大水盆内摇取粉,余滓未尽,再添草药重捣取粉。以木盘一面,于灰上印一浅坑,铺纸倾粉在内,候干焙之,以面糊丸梧子大。遇有病者,服之无不效。知成都府辛谏议,曾患大风,众医不愈,道丰进此,服之神验。《抱朴子》曰∶他物埋之即朽,着火即焦;而五云入猛火中经时不焦,埋之不腐。故服之者长生,入水不濡,入火不烧,践棘不伤。 时珍曰∶昔人言云母壅尸,亡人不朽。盗发冯贵人冢,形貌如生,因共奸之;发晋幽公冢,百尸纵横。及衣服皆如生人,中并有云母壅之故也。 【附方】旧七,新七。服食云母∶上白云母二十斤薄擘,以露水八斗作汤,分半淘洗二次。又取二斗作汤,纳芒硝十斤,木器中渍二十日,取出绢袋盛,悬屋上,勿见风日,令燥。 以鹿皮为囊揉之,从旦至午,筛滓复揉,得好粉五斗,余者弃之。以粉一斗纳崖蜜二斤,搅糊,入竹筒中,薄削封口漆固,埋北垣南崖下,入地六尺,覆土。春夏四十日、秋冬三十日出之,当成水。若洞洞不消,更埋三十日。此水能治万病,及劳气风疹。每以温水一合和服之,日三服。十日,小盒饭变黄;二十日,腹中寒 消;三十日,龋齿更生;四十日,不畏风寒;五十日,诸病皆愈,颜色日少,长生神仙。(《千金方》)痰饮头痛、往来寒热∶云母粉二两(炼过),恒山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汤服取吐。 忌生葱、生菜。(《深师方》)牝疟多寒∶云母(烧二日夜)、龙骨、蜀漆(烧去腥)等分。为散。 未发前,浆水服钱。(仲景《金匮方》)小儿下痢赤白及水痢∶云母粉半两,煮白粥调食之。(《食医心镜》)赤白久痢、积年不愈∶饮调云母粉方寸匕服。二服,立见神效。(《千金方》)妇人带下∶水和云母粉方寸匕服,立见神效。(《千金方》)小便淋疾∶温水和云母粉服三钱。(《千金方》)妇人难产,经日不生∶云母粉半两,温酒调服,入口即产,不顺者即顺,万不失一。陆氏云∶此是何德扬方也,已救三、五十人。 (《积德堂方》)粉滓面∶云母粉、杏仁等分。为末。黄牛乳拌,略蒸,夜涂旦洗。(《圣济录》)风疹遍身,百计不愈∶ 云母粉,清水调服二钱,良。(《千金方》)一切恶疮∶云母粉敷之。(《千金方》)火疮败坏∶云母粉和生羊髓涂之。(《圣惠方》)金疮出血∶云母粉敷之,绝妙。(《事林广记》)风热汗出∶水和云母粉,服三钱,不过再服,立愈。(《千金翼》)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白石英 内容:(《本经》上品)【释名】时珍曰∶徐锴云∶英,亦作瑛,玉光也。今五种石英,皆石之似玉而有光莹者。 【集解】《别录》曰∶白石英,生华阴山谷及泰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长五、六寸者,弥佳。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白棱,名赤石英;青端赤棱,名青石英,黑泽有光,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 弘景曰∶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经》 大小并有用,惟须精白无瑕杂者。如此说,则大者为佳。其四色英,今不复用。 恭曰∶白石英所在皆有,今泽州、虢州、洛州山中俱出。虢州者大,径三、四寸,长五、六寸。今通以泽州者为胜。 宗曰∶白石英状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棱,白色若水精。 时珍曰∶泽州有英鸡,食石英,性最补。见禽部。 【气味】甘;微温,无毒。《别录》曰∶辛。 普曰∶神农∶甘,岐伯、黄帝、雷公、扁鹊∶无毒。之才曰∶恶马目毒公。 【主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本经》)。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耐寒热(《别录》)。治肺痈吐脓,咳逆上气,疸黄(甄权)。 实大肠(好古)。 五色石英【主治】心腹邪气,女人心腹痛,镇心,胃中冷气,益毛发,悦颜色,治惊悸,安魂定魄,壮阳道,下乳。随脏而治∶青治肝;赤治心;黄治脾;白治肺;黑治肾(大明)。 【发明】藏器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时珍曰∶白石英,手太阴、阳阴气分药也,治痿痹肺痈枯燥之病。但系石类,只可暂用,不宜久服。 颂曰∶古人服食,惟白石英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饮。其黄、赤、青、黑四种,本草虽有名,而方家都不见用者。《乳石论》以钟乳为乳,以白石英为石,是六英之贵,惟白石也。又曰∶乳者,阳中之阴;石者,阴中之阳。故阳生十一月后甲子服乳,阴生五月后甲子服石。然而相反畏恶,动则为害不浅。故乳石之发,方治虽多,而罕有济者,诚不可轻饵也。 宗曰∶紫、白二石英,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张仲景只令咀,不为细末,岂无意焉?若久服,宜详审。 【附方】旧二,新八。 服石英法∶白石英一斤,打成豆大,于砂盆中和粗砂,着水二三千下,洗净又,仍安柳箕中,入蒿叶少许,同水熟 至光净,即以绵袋盛,悬门上。每日未梳前,以水或酒吞七粒,用饭二匙压下小腹。一切秽恶、白酒、牛肉,石家所忌者,皆不忌。久则新石推出陈石,石常在小腹内温暖,则气息调和,经脉通达,腰肾坚强,百病自除。石若得力,一斤即止;若不得力,十斤亦须服。此物光滑,既无浮碎着人肠胃作疮,又无石气发作诸病也。又法∶泽州白石英,光净无点翳者,打小豆大,去细者,水淘净,袋盛,悬铛内,清水五大升,煮汁一升,澄清,平早服。以汁煮粥更佳。服后饮酒三、二杯,可行百步。一袋可煮二十度。 如无力,以布裹埋南墙下三尺土内,百日又堪用也。石煮猪肉法∶白石英一两,袋盛,水三斗,煮四升;猪肉一斤,同葱、椒、盐、豉煮,以汁作羹食。石蒸羊肉法∶白石英三两,打作小块,精羊肉一斤包之,荷叶裹之,于一石米饭中蒸熟,取出去石,切肉,和葱、椒作小馄饨,煮熟。每旦空腹冷浆水吞一百个,后以冷饭压之。百无所忌,永不发动。石煮牛乳法∶白石英五两,捣碎密绢盛,以牛乳三升,酒三升,同煎至四升,去石,以瓶收之。每食前暖服三合。治虚损劳瘦,皮燥阴痿,脚弱烦疼。石饲 牛法∶白石英三斤,捣筛。取十岁以上生犊牛一只,每日和豆与食,经七日,即可收乳。每旦热服一升,余者作粥食。百无所忌。 润养脏腑,悦泽肌肉,令人体健。凡服石并忌芥菜、蔓菁、芜荑、葵菜、荠 ,宜食冬瓜、龙葵,压石气。(孙真人《千金翼》)风虚冷痹,诸阳不足,及肾虚耳聋,益精保神。白石英三两,坩锅内火 酒淬三次,入瓶中密封,勿泄气。每早温服一钟,以少饭压之。一法∶磁石(火 醋淬五次)、白石英各五两,绢袋盛,浸一升酒中五六日,温服。将尽,更添酒。(《千金翼》)惊悸善忘,心脏不安,上膈风热,化痰安神。白石英一两,朱砂一两。为散。每服半钱,食后煎金银汤下。(《简要济众方》)石水腹坚胀满∶用白石英十两,捶豆大,瓷瓶盛好酒二斗浸之,以泥重封,将马粪及糠火烧之,常令小沸,从卯至午住火。次日暖一中盏饮之,日三度。酒尽,可再烧一度。(《圣惠方》)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紫石英 内容:(《本经》上品)【集解】《别录》曰∶紫石英生泰山山谷,采无时。 普曰∶生泰山或会稽,欲令如削,紫色达头如樗蒲者。 弘景曰∶今第一用泰山石,色重澈下有根。次出雹零山,亦好。又有南城石,无根。又有青绵石,色亦重黑明澈。又有林邑石,腹里必有一物如眼。吴兴石,四面才有紫色,无光泽。会稽诸暨石,形色如石榴子。先时并杂用,今惟采泰山最胜。《仙经》不正用,而俗方重之。 禹锡曰∶按《岭表录异》云∶泷州山中多紫石英,其色淡紫,其质莹澈,随其大小皆五棱,两头如箭镞。煮水饮之,暖而无毒,比之北中白石英,其力倍矣。 宗曰∶紫石英明澈如水精,但色紫而不匀。 时珍曰∶按∶《太平御览》云∶自大岘至泰山,皆有紫石英。泰山所出,甚瑰玮。平氏阳山县所出,色深特好。乌程县北垄山所出,甚光明,但小黑,东莞县爆山所出,旧以贡献。 江夏矾山亦出之。永嘉固陶村小山所出,芒角甚好,但色小薄尔。 【修治】时珍曰∶凡入丸散,扩火醋淬七次,碾末水飞过,晒干入药。 【气味】甘,温,无毒。《别录》曰∶辛。 普曰∶神农、扁鹊∶味甘,平;李当之∶大寒;雷公∶大温;岐伯∶甘,无毒。 之才曰∶长石为之使。畏扁青、附子。恶甲、黄连、麦句姜。得茯苓、人参,疗心中结气;得天雄、菖蒲,疗霍乱。 时珍曰∶服食紫石英,乍寒乍热者,饮酒良。 【主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轻身延年(《本经》)。 疗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痈肿,令人悦泽(《别录》)。 养肺气,治惊痫,蚀脓(甄权)。 【发明】好古曰∶紫石英,入手少阴、足缺阴经。 权曰∶虚而惊悸不安者,宜加用之。女子服之,有子。 颂曰∶《乳石论》,无单服紫石者。惟五石散中用之。《张文仲备急方》,有镇心单服紫石煮水法。 胡洽及《千金方》,则多杂诸药同用。今方治妇人及心病,时有使者。 时珍曰∶紫石英,手少阴、足缺阴血分药也。上能镇心,重以去怯也。下能益肝,湿以去枯也。心生血,肝藏血,其性暖而补,故心神不安,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之。《别录》言其补心气,甄权言其养肺者,殊昧气阳血阴营卫之别。惟《本经》所言诸证,甚得此理。 【附方】旧三虚劳惊悸,补虚止惊,令人能食∶紫石英五两,打如豆大,水淘一遍,以水一斗,煮取二升,细细服,或煮粥食,水尽可再煎之。(张文仲方)风热螈 ∶风引汤∶治风热螈,及惊痫螈。紫石英、赤石脂、白石脂、寒水石、石膏、干姜、大黄、龙齿、桂枝、牡蛎、甘草、滑石等分。 咀。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后温呷,无不效者。 (仲景《金匮方》)痈肿毒瓦斯∶紫石英火烧醋淬,为末。生姜、米醋煎敷之,磨亦得。 (《日华本草》) 目录>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菩萨石 内容:(《日华》)【释名】放光石、阴精石(《纲目》。义见下)。 【集解】宗曰∶嘉州峨眉山出菩萨石,色莹白明澈,若泰山野狼牙石、上饶水精之类,日中照之有五色,如佛顶圆光,因以名之。 时珍曰∶出峨眉、五台、匡庐岩窦间。其质六棱,或大如枣栗,其色莹洁,映日则光采微芒,有小如樱珠,则五色粲然可喜,亦石英之类也。丹炉家制,作五金三黄匮。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解药毒蛊毒,及金石药发动作痈疽渴疾,消扑损瘀血,止热狂惊痫,通月经,解风肿,除淋,并水磨服。蛇、虫、蜂、蝎、野狼、犬、毒箭等伤,并末敷之(大明)。明目去翳(时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