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本草纲目(四) > 草之十

本草纲目(四) 草之十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内容:(苔类一十六种)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陟厘 内容:(《别录》中品)【释名】侧梨(恭)、水苔(《开宝》)、石发(同)、石衣(《广雅》)、水衣(《说文》)、水绵(《纲目》)、(音覃)。 恭曰∶《药对》云∶河中侧梨。侧梨、陟厘,声相近也。王子年《拾遗记》∶晋武帝赐张华侧理纸,乃水苔为之,后人讹陟厘为侧理耳。此乃水中粗苔,作纸青黄色,名苔纸,体涩。 《范东阳方》云∶水中石上生者,如毛,绿色。石发之名以此。 时珍曰∶郭璞曰∶,水苔也。一名石发。江东食之。案∶石发有二∶生水中者为陟厘,生陆地者为乌韭。 【集解】《别录》曰∶陟厘生江南池泽。 弘景曰∶此即南人用作纸者,惟合断下药用之。 志曰∶此即石发也。色类苔而粗涩为异。水苔性冷,浮水中;陟厘性温,生水中石上。 宗曰∶陟厘,今人干之,治为苔脯,堪,青苔亦可作脯食,皆利人。汴京市中甚多颂曰∶石发干之作菜,以齑 之尤美。苔之类有井中苔、垣衣、昔邪、屋游,大抵主疗略同。陆龟蒙《苔赋》云∶高有瓦松,卑有泽葵。散岩窦者曰石发,补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药曰陟厘。是矣。泽葵,凫葵也。虽异类,而皆感瓦石之气而生,故推类而云耳。 时珍曰∶陟厘有水中石上生者,蒙茸如发;有水污无石而自生者,缠牵如丝绵之状,俗名水绵。其性味皆同。《述异记》言∶苔钱谓之泽葵,与凫葵同名异物。苏氏指为凫葵者,误矣。《苔赋》所述,犹未详尽。盖苔衣之类有五∶在水曰陟厘,在石曰石濡,在瓦曰屋游,在墙曰垣衣,在地曰地衣。其蒙翠而长数寸者亦有五∶在石曰乌韭,在屋曰瓦松,在墙曰土马鬃,在山曰卷柏,在水,曰 也。 【气味】甘,大温,无毒。 【主治】心腹大寒,温中消谷,强胃气,止泄痢(《别录》)。捣汁服,治天行病心闷(《日华》)。作脯食,止渴疾,禁食盐(宗)。捣涂丹毒赤游。(时珍)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干苔 内容:(《食疗》)【集解】藏器曰∶干苔,海族之流也。 时珍曰∶此海苔也。彼人干之为脯。海水咸,故与陟厘不同。张华《博物志》云∶石发生海中者,长尺余,大小如韭叶,以肉杂蒸食极美。张勃《吴录》云∶江蓠生海水中,正青似乱发,乃海苔之类也。苏恭以此为水苔者,不同。水苔不甚咸。 【气味】咸,寒,无毒。大明曰∶温。弘景曰∶柔苔寒干苔热。 诜曰∶苔脯食多,发疮疥,令人痿黄少血色。 瑞曰∶有饮嗽人不可食。 【主治】瘿瘤结气(弘景)。治痔杀虫,及霍乱呕吐不止,煮汁服(孟诜)。心腹烦闷者,冷水研如泥,饮之即止(藏器)。下一切丹石,杀诸药毒。纳木孔中,杀蠹(《日华》)。消茶积(瑞)。烧末吹鼻,止衄血。汤浸捣,敷手背肿痛(时珍)。 【发明】时珍曰∶洪氏《夷坚志》云∶河南一寺僧尽患瘿疾。有洛阳僧共寮,每食取苔脯同餐。经数月,僧项赘皆消。乃知海物皆能除是疾也。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井中苔及萍蓝 内容:(《别录》中品)【集解】弘景曰∶废井中多生苔萍,及砖土间多生杂草莱。蓝既解毒,在井中者尤佳,非别一物也。 【气味】甘,大寒,无毒。 【主治】漆疮热疮水肿。井中蓝∶杀野葛、巴豆诸毒(《别录》)。疗汤火灼疮(弘景)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船底苔 内容:(《食疗》)【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鼻洪吐血淋疾,同炙甘草、豉汁,浓煎汤呷之(孟诜)。解天行热病伏热,头目不清,神志昏塞,及诸大毒。以五两,和酥饼末一两半,面糊丸梧子大。每温酒下五十丸(时珍)。 【发明】时珍曰∶案方贤《奇效方》云∶水之精气,渍船板木中,累见风日,久则变为青色,盖因太阳晒之,中感阴阳之气。故服之能分阴阳,去邪热,调脏腑。物之气味所宜也。 【附方】旧二。 小便五淋∶船底苔一团,鸡子大,水煮饮。(陈藏器)。 乳石发动,小便淋沥,心神闷乱∶船底青苔半鸡子大,煎汁温服,日三、四次。(《圣惠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石蕊 内容:(《拾遗》)【校正】并入有名未用《别录》石濡。 【释名】石濡(《别录》)、石芥(同)、云茶(《纲目》)、蒙顶茶。 时珍曰∶其状如花蕊,其味如茶,故名。石芥乃茶字之误。 【集解】藏器曰∶石蕊生太山石上,如花蕊,为丸散服之。今时无复有此也,王隐《晋书》∶庾褒入林虑山,食木实,饵石蕊,遂得长年,即此也。又曰∶石濡生石之阴,如屋游、垣衣之类,得雨即展,故名石濡。早春青翠,端开四叶。山人名石芥。 时珍曰∶《别录》石濡,具其功用,不言形状。陈藏器言是屋游之类,复出石蕊一条,功同石濡。盖不知其即一物也。此物惟诸高山石上者为良。今人谓之蒙顶茶,生兖州蒙山石上,乃烟雾熏染,日久结成,盖苔衣类也,彼人春初刮取曝干馈人,谓之云茶。其状白色轻薄如花蕊,其气香如蕈,其味甘涩如茗。不可煎饮,止宜咀嚼及浸汤啜,清凉有味。庾褒入山饵此,以代茗而已。长年之道,未必尽缘此物也。 【气味】甘,温,无毒。时珍曰∶甘、涩,凉。 【主治】石濡∶明目益精气。令人不饥渴,轻身延年(《别录》)。石蕊∶主长年不饥(藏器)。生津润咽,解热化痰(时珍)。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地衣草 内容:(《日华》)【校正】并入《拾遗》土部仰天皮。 【释名】仰天皮(《拾遗》)、掬天皮(《拾遗》)。 【集解】大明曰此乃阴湿地被日晒起苔藓也。 藏器曰∶即湿地上苔衣如草状者耳。 【气味】苦,冷,微毒。藏器曰∶平,无毒。 【主治】卒心痛中恶,以人垢腻为丸,服七粒。又主马反花疮,生油调敷(大明)。明目(藏器)。研末,新汲水服之,治中暑(时珍)。 【附方】新三。 身面丹肿,如蛇状者∶以雨滴阶上苔痕水花,涂蛇头上,即愈。(危氏《得效方》)。 雀目夜昏∶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取地衣草,阴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一月愈。 (崔知悌方)。 阴上粟疮∶取停水湿处干卷皮,为末。敷之,神效。(《外台秘要》)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垣衣 内容:(《别录》中品)【释名】垣嬴(《别录》)、天韭(《别录》)、鼠韭(《别录》)、昔邪(《别录》)。 【集解】《别录》曰∶垣衣生古垣墙阴或屋上。三月三日采,阴干。 恭曰∶此即古墙北阴青苔衣也。其生石上者名昔邪,一名乌韭;生屋上者名屋游。 形并相似,为疗略同。江南少墙,故陶弘景云∶方不复用,俗中少见也。 时珍曰∶此乃砖墙城垣上苔衣也。生屋瓦上者,即为屋游。 【气味】酸,冷,无毒。 【主治】黄胆心烦,咳逆血气,暴热在肠胃,暴风口噤,金疮内塞,酒渍服之。久服补中益气,长肌肉,好颜色(《别录》)。捣汁服,止衄血。烧灰油和,敷汤火伤(时珍)。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屋游 内容:(《别录》下品)【释名】瓦衣(《纲目》)、瓦苔(《嘉》)、瓦藓(《纲目》)、博邪。 【集解】《别录》曰∶屋游生屋上阴处。八月、九月采。 弘景曰∶此古瓦屋上青苔衣也。剥取用之。 时珍曰∶其长数寸者,即为瓦松也。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浮热在皮肤,往来寒热,利小肠膀胱气(《别录》)。止消渴(之才)。小儿痫热,时气烦闷(《开宝》)。煎水入盐漱口,治热毒牙龈宣露。研末,新汲水调服二钱,止鼻衄(时珍)。 【发明】时珍曰∶《别录》主治之证,与《本经》乌韭文相同,盖一类,性气不甚辽远也。 【附方】新一。 犬咬∶旧屋瓦上刮下青苔屑,按之即止。(《经验方》)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昨叶何草 内容:(《唐本草》 【释名】瓦松(《唐本》)、瓦花(《纲目》)、向天草(《纲目》),赤者名铁脚婆罗门草(《纲目》)、天王铁塔草。 时珍曰∶其名殊不可解。 颂曰∶瓦松,如松子作层,故名。 【集解】恭曰∶昨叶何草生上党屋上,如蓬。初生高尺余,远望如松栽。 志曰∶处处有之。生年久瓦屋上。六月、七月采苗,晒干。 【气味】酸,平,无毒。 时珍曰∶按∶《庚辛玉册》云∶向天草即瓦松,阴草也。生屋瓦上及深山石缝中。茎如漆圆锐,叶背有白毛。有大毒。烧灰淋汁沐发,发即落。误入目,令人瞽。捣汁能结草砂,伏雌、雄、砂、汞、白矾。其说与本草无毒及生眉发之说相反,不可不知。 【主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唐本》)。生眉发膏为要药(马志)。行女子经络(苏颂)。大肠下血,烧灰,水服一钱。又涂诸疮不敛(时珍)。 【附方】旧一,新九。 小便沙淋∶瓦松(即屋上无根草),煎浓汤乘热熏洗小腹,约两时即通。(《经验良方》)。 通经破血∶旧屋阴处瓦花(活者)五两(熬膏),当归须、干漆一两(烧烟尽),当门子二钱。 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红花汤下。(《摘玄方》)。 染乌髭发∶干瓦松一斤半,生麻油二斤,同煎令焦,为末。另以生麻油浸涂,甚妙。(《圣济录》)。 头风白屑∶瓦松曝干,烧灰淋汁热洗,不过六、七次。(《圣惠方》)。 牙龈肿痛∶瓦花、白矾等分,水煎。漱之立效。(《摘玄方》)。 唇裂生疮∶瓦花、生姜,入盐少许,捣涂。(《摘玄方》)。 汤火灼伤∶瓦松、生柏叶,同捣敷。干者为末。(《医方摘要》)。 灸疮不敛∶瓦松,阴干为末。先以槐枝、葱白汤洗,后掺之。立效。(《济生秘览》)。 恶疮不敛∶方同上。 风狗咬伤∶瓦松、雄黄,研贴,即不发。(《生生编》)【附录】紫衣(《拾遗》)藏器曰∶味苦,无毒。主黄胆暴热,目黄沉重,下水 ,亦止热痢,煮服之。作灰淋汁,沐头长发。此古木锦花也,石、瓦皆有之,堪染褐。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乌韭 内容:(《本经》下品)【校正】移入有名未用《别录》鬼。 【释名】石发(《唐本》)、石衣(《日华》)、石苔(《唐本》)、石花(《纲目》)、石马鬃(《纲目》)、鬼与丽同。 弘景曰∶垣衣,亦名乌韭,而为疗异,非此种类也。 时珍曰∶《别录》主疗之证,与垣衣相同,则其为一类,通名乌韭,亦无害也。但石发与陟厘同名,则有水、陆之性,稍有不同耳。 【集解】《别录》曰∶乌韭生山谷石上。又曰∶鬼丽,生石上。之日柔,为沐。 恭曰∶石苔也。又名石发。生岩石之阴,不见日处,与卷柏相类。 藏器曰∶生大石及木间阴处,青翠茸茸者,似苔而非苔也。 大明曰∶此即石衣也。长者可四、五寸。 【气味】甘,寒,无毒。 大明曰∶冷,有毒。垣衣为之使。 【主治】皮肤往来寒热,利小肠膀胱气(《本经》)。疗黄胆,金疮内塞,补中益气(《别录》)。烧灰沐头,长发令黑(大明)。 【附方】新三。 腰脚风冷∶石花,浸酒饮之。(《圣惠方》)。 妇人血崩∶石花、细茶(焙为末)、旧漆碟(烧存性)各一匙。以碗盛酒,放锅内煮一滚。 乃汤火伤灼∶石苔焙研,敷之。(《海上方》)【附录】百蕊草(宋《图经》)颂曰∶生河中府、秦州、剑州。根黄白色,形如瓦松,茎叶俱青,有如松叶。无花。三月生苗,四月长及五、六寸许。四时采根,晒用。下乳汁,顺血脉,调气甚佳。 时珍曰∶乌韭,是瓦松之生于石上者;百蕊草,是瓦松之生于地下者也。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土马鬃 内容:(宋《嘉》)【集解】禹锡曰∶所在背阴古墙垣上有之。岁多雨则茂盛。或以为垣衣,非也。垣衣、生垣墙之侧。此生垣墙之上,比垣衣更长,故谓之马鬃,苔之类也。 时珍曰∶垣衣乃砖墙上苔衣,此乃土墙上乌韭也。 【气味】甘、酸,寒,无毒。 【主治】骨热败烦,热毒壅衄鼻(《嘉》)。沐发令长黑,通大小便(时珍)。 【附方】新五。 九窍出血∶墙头苔,塞之。(《海上方》)。 鼻衄不止∶寸金散∶用墙上土马鬃二钱半,石州黄药子五钱。为末。新水服二钱,再服立止。(《卫生宝鉴》)。 二便不通∶土马鬃,水淘净,瓦爆过,切。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服。(《普济》)。 耳上湿疮∶土马鬃、井中苔等分。为末。灯盏内油和,涂之。(《圣济录》)。 少年发白∶土马鬃、石马鬃、五倍子、半夏各一两,生姜二两,胡桃十个,胆矾半两为末,捣作一块。每以绢袋盛一弹子,用热酒入少许,浸汁洗发。一月神效。(《圣济录》)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卷柏 内容:(《本经》上品)【释名】万岁(《本经》)、长生不死草(《纲目》)、豹足(《吴普》)、求股(《别录》)、交时(《别录》)。 时珍曰∶卷柏、豹足,象形也。万岁、长生,言其耐久也。 【集解】《别录》曰∶卷柏生常山山谷石间。五月、七月采,阴干。 弘景曰∶今出近道。丛生石土上,细叶似柏,屈藏如鸡足,青黄色。用之,去下近沙石处。 禹锡曰∶出建康。 《范子计然》曰∶出三辅。 颂曰∶今关陕及沂、兖诸州亦有之。宿根紫色多须。春生苗,似柏叶而细,拳挛如鸡足,高三、五寸。无花、子,多生石上。 【修治】时珍曰∶凡用,以盐水煮半日,再以井水煮半日,晒干焙用。 【气味】辛,温,无毒。《别录》曰∶甘,平。普曰∶神农∶辛,平;桐君、雷公∶甘,微寒。 【主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症瘕血闭绝子。久服轻身和颜色(《本经》)。止咳逆,治脱肛,散淋结,头中风眩,痿蹶,强阴益精,令人好容颜(《别录》)。通月经,治尸疰鬼疰腹痛,百邪鬼魅啼泣(甄权)。镇心,除面 头风,暖水脏。生用破血,炙用止血(大明)。 【附方】新二。 大肠下血∶卷柏、侧柏、棕榈等分。烧存性为末。每服三钱,酒下。亦可饭丸服。(《仁存方》)远年下血∶卷柏、地榆(焙)等分。每用一两,水一碗,煎数十沸,通口服。(《百一选方【附录】地柏(宋《图经》)颂曰∶主脏毒下血。与黄 等分为末,米饮每服二钱。蜀人甚神此方。其草生蜀中山谷,河中府亦有之。根黄,状如丝,茎细,上有黄点子,无花、叶。三月生,长四、五寸许,四月采,曝干用。蜀中九月采,市多货之。 时珍曰∶此亦卷柏之生于地上者耳。 含生草(《拾遗》)藏器曰∶生国。叶如卷柏而大。性平,无毒。主妇人难产,含之咽汁,即生。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玉柏 内容:(《别录》有名未用)【释名】玉遂(《别录》)。 藏器曰∶旧作玉伯,乃传写之误。 【集解】《别录》曰∶生石上,如松。高五、六寸,紫花。用茎叶。 时珍曰∶此即石松之小者也。人皆采置盆中养,数年不死,呼为千年柏、万年松。 【气味】酸,温,无毒。 【主治】轻身,益气,止渴(《别录》)。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石松 内容:(《拾遗》)【集解】藏器曰∶生天台山石上。似松,高一、二尺。山人取根茎用。 时珍曰∶此即玉柏之长者也。名山皆有之。 【气味】苦、辛,温,无毒。 【主治】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久服去风血风瘙,好颜色,变白不老。浸酒饮,良(藏器)。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桑花 内容:(《日华》)【释名】桑藓(《纲目》)、桑钱。 【集解】大明曰∶生桑树上白藓,如地钱花样。刀刮取炒用。不是桑椹花也。 【气味】苦,暖,无毒。 【主治】健脾涩肠,止鼻洪吐血,肠风,崩中带下(大明)。治热咳(时珍)。 【附方】新一。 大便后血∶桑树上白藓花,水煎服,或末服。亦止吐血。(《圣惠方》)【附录】艾纳时珍曰∶艾纳,生老松树上绿苔衣也。一名松衣。和合诸香烧之,烟清而聚不散。别有艾纳香,与此不同。又岭南海岛中,槟榔木上有苔,如松之艾纳。单 极臭,用合泥香,则能发香,如甲香也。《霏雪录》云∶金华山中多树衣,僧家以为蔬,味极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 马勃 内容:(《别录》下品)【释名】马(音屁)、马(,音庀)、灰菰(《纲目》)、牛屎菰。 【集解】《别录》曰∶马勃,生园中久腐处。 弘景曰∶俗呼马勃是也。紫色虚软,状如狗肺,弹之粉出,宗 曰∶生湿地及腐木上,夏秋采之。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韩退之所谓牛溲、马勃【修治】时珍曰∶凡用以生布张开,将马勃于上摩擦,下以盘承,取末用。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恶疮马疥(《别录》)。敷诸疮,甚良(弘景)。去膜,以蜜拌揉,少以水调呷,治喉痹咽疼(宗)。清肺,散血,解热毒(时珍)。 【发明】时珍曰∶马勃轻虚,上焦肺经药也。故能清肺热、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诸病。李东垣治大头病,咽喉不利,普济消毒饮亦用之。 【附方】新九。 咽喉肿痛,咽物不得∶马勃一分,蛇蜕皮一条烧,细研为末。绵裹一钱,含咽立瘥。(《圣惠方》)走马喉痹∶马屁勃(即灰菰)、焰硝一两。为末。每吹一字,吐涎血即愈。(《经验良方》)。 声失不出∶马勃、马牙硝等分,研末,沙糖和丸芡子大。噙之。(《摘玄方》)。 久嗽不止∶马勃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即愈。(《普济方》)。 鱼骨哽咽∶马勃末,蜜丸弹子大。噙咽。(《圣济录》)。 积热吐血∶马屁勃为末,沙糖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冷水化下。(《袖珍方》)。 妊娠吐衄不止。马勃末,浓米饮服半钱。(《圣惠方》)。 斑疮入眼∶马屁勃、蛇皮各五钱,皂角子十四个,为末,入罐内,盐泥固济,烧存性,研疮不敛∶葱盐汤洗净拭干,以马屁勃末敷之,即愈。(仇远《稗史》)。 草部第二十一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