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商战职场 > 黎明的曙光 > 第9章 征程1

黎明的曙光 第9章 征程1

作者:匿名 分类:商战职场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朝霞,染红了长江的水。 楚汉华轻捷地撑起木排,向下游滑去,木排后面泛起无数层碎银似的浪花,在朝霞映射下,闪射出粼粼的波光。木排迎着太阳的方向划去,被木排分开的水面拖着扇形的波纹,折射出光彩灿烂的霓虹。这样的早晨,又清凉,又葱茏,使人感到一种初秋特有的惬意。 木排上共有十二个人。除了楚汉华,其他十一个人,都是中共长江局派到黄麻去搞农民运动的。这伙热血青年,个个豪情满怀。 郭志浩站在木排的最前头,那高大的身躯犹如一座塔。他的两只手轮流不断地放在眉毛处,犹如指挥官在战场上拿着望远镜望着前方似的。他在望什么呢?这是他们征程的开始,也许他在想着征程的美好前景,也许他在想着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他是这群年轻人的领导,他不能不想到肩上的责任。 他是受过锻炼的人。他原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后来参加北伐革命,在国民革命军里当营长,在攻打南昌时,因战斗有功,正准备提拔他当团长时,被叛徒鲁加非在蒋介石那儿告了密,说他是共产党员,蒋介石下令逮捕他,他得知消息逃走了,党组织安排他在武汉做学生工作。昨天,他和戴树民两人连夜向长江局作了汇报,建议到黄麻县七里坪去搞农民运动,长江局经过认真的研究,并征得上级的同意,批准他们去七里坪,他们回来后,连夜讨论并做了决定,决定留下欧阳符克做交通员,负责和黄麻联系,将楚汉菊、楚汉波留在武汉,由长江局负责安排,所以,天不亮学生们就顺水道启程了。 郭志浩现在不断地向前望,因为他心里非常明白,要想在黄麻地区发动农民暴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一场艰苦、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他在思想上是有所准备的,准备着历尽艰辛、抛头颅、洒热血…… 戴树民则坐在木排的后尾,他像一名舵手在掌握着木排的航向。他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大家都说他是搞农民运动的专家,而他自己则感到责任重大,没有实际经验,这会儿他正在看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义。 曹如海坐在木排上,不断地看着粼粼的波光出神,他对七里坪的情况非常熟悉,他知道七里坪一只虎三只狼九条狗十八条泥鳅的厉害,他很担心他们能不能在七里坪站住脚。 徐吉、汪川良几个人比较单纯,他们只觉得处处都很新鲜,处处都很有趣。罗英是大户闺秀,学校里的优等生,她坐过火车,乘过轮船,唯独没有乘过木排,这会儿她高兴极了,卷起裤腿,脱去鞋袜,把两只秀丽的脚放在水里戏耍,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在这群年轻人当中,最活跃的是欧阳符克,他因为是交通员,担负与黄麻的联系任务,所以也跟大家一块走,到那儿了解一些情况后再回武汉。他原在武汉上大学,差一年就毕业了。他长得很漂亮,小白脸,分头,很会说话,爱高谈阔论,他单纯、偏激,一谈到革命,周身都会激动起来。这会儿,他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狂热,总觉得革命可以一举成功,对可能要遇到的艰难险阻,对未来可能要遇到的残酷斗争,毫无思想准备。他忽而跑到前面,忽而跑到后面,有时指挥大家唱歌,有时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时朗读诗篇,他还给大家描绘一番革命成功后,工人是什么样的生活,农民是什么样的生活。说着,说着,他一阵兴奋,跑到木排的前头,迎着朝阳,大声背诵苏联的革命文豪高尔基的《海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电,在高傲地飞翔。 ……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欧阳符克背诵时,慷慨激昂,情绪激越,背诵完以后,他还觉得意犹未尽,又连着高呼三声,“让暴风雨来得猛烈些吧!”后来,他觉得自己就是海燕,在木排前头飞翔起来,张开两臂,跳跃起来,谁知他竟忘形地掉到江里去了。 “哎呀,我们的海燕变成落汤鸡啦!”罗英立即叫喊起来。 大家一听,便七手八脚地将欧阳符克从水里拉上来。幸亏天气很热,用不着换衣服,大家七手八脚地帮他拧衣服上的水,郭志浩说: “看把你高兴成这个样子,这衣服湿了怎么办?” 欧阳符克却满不在乎,自认为英雄得很,笑着说: “没有到大海里,在江河里也是一种考验。” 木排上稍微安静一会儿,但是,年轻人是安静不下来的,他们现在是奔赴战场,是奔赴前线,怎能安静得下来呢?他们这一行共有十二人,其中有七个是黄麻人,有五个是外县人。这会儿,外县人吵吵嚷嚷要本县人介绍情况。罗英说:“一说黄麻,就是山多路险,难道就没有好风景吗?” “谁说没有。”曹如海说:“有八大景呢!” “哎,你只知道你们西边。”汪川良说:“我们东边还有三台八景呢!” “哎呀,真对不起。”曹如海向汪川良作了个揖,然后对罗英说:“我们黄麻县,历史上是两个县,西边叫黄安、东边叫麻城。因为我是西边的,就常常记住西边的事,这是我的不对。” 欧阳符克刚才掉到水里去,这会儿,衣服稍微干了一点,他听说黄麻还有这么多好风景,兴致又上来了,便赶紧掏本子,等拿出来一看,已经湿了,便又向罗英要了两张纸,催曹如海、汪川良道:“你们一个景一个景的说,我记下来,等将来革命胜利了,我要到每个好景致的地方去玩玩,到那个时候,我可以骄傲地说,这是我当年战斗过的地方。” 曹如海平时不爱多说话,老实持重,现在这会儿,他脑子里考虑的问题很多,本没有多大兴趣说古道今、选胜说景,但他看欧阳符克就像一团火,那么激动,那么热情,扫了人家的兴也太不像话了。同时,他觉得反正坐在木排上也没有事,夸夸自己的家乡美,让大家高高兴也可以,便说: “看景不如听景,我说的挺好,将来你要是看了不如我说的好,莫要说我吹牛呃!” “不会,不会,你就快说吧。”欧阳符克催道。 “好吧,我说。”曹如海喜欢研究地理,什么地图他都看,很多地方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他都记在脑子里。这次回黄麻,他就带了一张黄麻的地图,正好后面印有八大景,他便清清嗓子,说:“这第一景是天台夜月。天台山每当月出东山,光辉普照,南山北嶂,皆披月光。而天台之月不同于众山者,乃当明月徘徊于斗牛之间,吾人立于危岩之上,俯视群峰,晶莹透彻,得月更胜。天台有留月岩,有说夜登此岩,无月常如有月,令人流连忘返。” “好,好,妙极了。”欧阳符克突然把脸转向楚汉华,问:“老哥,你到过天台山吗,天台夜月有这么好吗?” “不上天台山,不算到黄安。”鄂东北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他是七里坪的人,当然去过天台山。不过他去天台山可不是去游山玩水的。那天台山奇峰突起,山形似台,周围皆石,峭立如壁,高约百米,只有一条小径可登。他是给人家挑了一百多斤重的东西,从台脚爬到台顶有四、五百米,他攀藤扒岩曲折而登,累得他浑身就像瘫了似的,二那个雇他挑东西的商人念道,了心亦何期,一了一切了,他也弄不清是什么意思,现在这会儿,欧阳符克问他,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好,只好说:“我去过天台山,差点儿累死在山上。” 欧阳符克听了,觉得有点扫兴,工农大老粗对这么好的景致也不感兴趣,真遗憾!他看罗英,见她在望着河水出神。他又看看郭志浩,见他在写什么。他只好又说:“如海,你继续说吧!” “好,再说,那第二景是似马重峦。”曹如海说:“城南八里多,路两侧皆山,其间一峰独秀,怪石嵯峨,屹立路左,过往行人,为其住驻足,此即似马山。由山下攀萝曲折而登,约百余米,有巨石壁东北向,其下横裂一缝,如斧劈一般,侧身蹑足才能进去,约七、八米始得出,缝中正午方见日光。由石壁蜿蜒而上,约三十米至山巅,名曰云台。台上有奇形怪状之石,柱而立者为系马桩,方而正者曰上马石,平而坦者曰仙人床。俗传有仙人于台上乘马飞去。” 听到这里,罗英咯咯地笑起来:“仙人乘马飞到江里去了。” 欧阳符克知道罗英在笑他,这会儿他顾不上吵嘴,只是白了她一眼,催曹如海:“再说第三景。” “请汪川良说说麻姑仙洞吧。”曹如海说:“等会儿,我再说。” “好,我说一段。”汪川良说:“邑志记后赵麻秋建城时,督工子夜不辍,其女麻姑恻悯民工,伪作鸡声,冀父闻声罢役,久为,秋觉而笞姑,姑遂逃此修真。山半为静月寺,寺左过一亭,更上有洞,悬石支架,中空如屋,底有一池,鱼游其中,背有平台,方广十笏,东南仙居峰护卫屏列,西北则烟云缭绕、弥望无际,四方名士,选胜来游者甚众,雅士留学者,代有所闻。” “麻姑真是一片好心肠。”罗英说。 “所以我们黄麻的姑娘、媳妇都有一副好心肠。”汪川良笑笑。 罗英看看到欧阳符克那副样子,总想笑,她说:“欧阳符克,你该找个好心肠的麻姑。” “去你的。”欧阳符克说:“你们快讲。” 他这个样子,引起大家的一阵大笑。戴树民说:“如海、川良,你们不要念了,快给欧阳老弟,让他自己抄吧。” 欧阳符克这才发觉原来两个人都有小本子,都是照着念的,便去抢过来,独自抄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