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 第1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第1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人。生乾隆三年戊午,卒嘉庆六年辛酉,1738-1801年六十四。幼多病,十四岁,四子书尚未卒业。十五、六时 ,读书绝騃滞,日不过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为文,虚字多不当理。廿一二岁以后,骎骎向长,纵览羣书,尤好史部。二十三岁始出游, 至北京。二十九岁始依朱筠,得见当世名流,遂知名。三十四岁,朱筠为安徽学政,先生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诸人皆从游,与晋涵尤相 知,以同治史学也。四十岁,中顺天乡试。四十一岁,成进士。迭主定州定武,肥乡清漳、水平敬胜、保定莲池、归德文正诸书院讲席,又为 和州、永清、亳州修志书,最后为湖北通志,时年五十七。自后遂归浙,时游扬州,以老。 学术述要文史通义与经学实斋着述最大者,为文史、校雠两通义,近代治实斋之学者,亦率以文史家目之。然实斋着通义,实为箴砭当时经学而发,此意则知者 甚尠。实斋上辛楣宫詹钱大昕一书,颇道其崖略。谓: 学诚从事于文史校雠,盖将有所发明,然辨论之间,颇乖时人好恶,故不欲多为人知,所上敝帚,乞勿为外人道也。夫……世俗风尚,必 有所偏,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隽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载笔之士,不思救挽,无为贵着述矣。苟欲有所救挽,则必逆于时趋。时趋可畏,甚于刑曹之法令也。……韩退之报张司业书,谓:“释、老之学,王公贵人方且崇奉,吾岂敢昌言排之?乃知原道诸篇,当日未 尝昭揭众目。太史公欲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不知者以谓珍重秘惜,今而知其有戒心也。韩退之云:“传来世莫若书,化当世莫若口。……由 韩氏之言体之,则着书为后世计;而今人着书欲以表襮于时,此愚见之所不识也。若夫天壤之大,岂绝知音?针芥之投,宁无暗合?则固采怀 而出,何所秘焉!刘刻遗书卷第二十九此绝非泛泛牢骚语,所谓世俗风尚,即指经学,通义、校雠两书则为挽救经学流弊而作,其意甚显白。经学家最大理论,莫若谓道在 六经,通经所以明道,此自亭林唱经学即理学之说以来,迄东原无变,实斋始对此持异议。曰: 六书七音乃专门之学或曰:联文而后成辞,属辞而后着义,六书不明,五经不可得而诵也。然则数千年来,诸儒尚无定论,数千年人不得 诵五经乎?故生当古学失传之后,六书、七音,天性自有所长,则当以专门为业;否则粗通大义而不凿,转可不甚谬乎古人,而五经显指,未 尝遂云霾而日食也。说文字原课本书后,文史通义外篇二此即明对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之说而发也。又曰: 就经传而作训故,虽伏、郑大儒,不能无强求失实之弊,以人事有意为攻取也……离经传而说大义,虽诸子百家,未尝无精微神妙之解 ,以天机无意而自呈也。吴澄野太史历代诗钞商语,校雠通义外篇此则明对求道必于六经之说而发也。而实斋所持最精义理,则在今文史通 义内篇卷二之原道上、中、下三篇,大意谓: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地生人,斯有道矣,而未形也。三人居室而道形,犹未着也。人有什伍而至百千,一室所不能容,部别班分而道着。仁义忠孝之名,刑政礼乐之制,皆其不得已而后起者。……故道者,非圣人智力之所能为,皆其事势自然,渐形渐着,不得已而出之,故曰天也。 道有自然,圣人有不得不然……道无所为而自然,圣人有所见而不得不然也……众人无所见,则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即道也。……圣人求道,道无可见,即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圣人所藉以见道也……学于圣人,斯为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 故自古圣人,其圣虽同,而其所以为圣,不必尽同,时会使然也。 实斋此文,成于乾隆五十四年己酉,时戴东原已卒十二年。实斋论道之意,盖采诸东原而略变者。实斋东原二人论学异点实斋于东原论 学,颇持异见,而于其论性、原善诸篇,则极推许,谓:“于天人理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文史通义书朱陆篇后又谓:“其原善诸篇,虽 先夫子朱筠亦所不取,其实精微醇邃,实有古人未发之旨。”又曰:“原善诸篇文不容没。”刘刻遗书补遗又与朱少白书至绪言、疏证两书, 实斋似未见,故颇少称引。实斋谓道不外人伦日用,此在东原绪言、疏证两书中,主之甚力,即原善亦本此旨,惟发之未畅耳。实斋所谓道之 自然与不得不然者,亦即原善自然与必然之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