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 第72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第72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又曰: 近人有诋汉学而以程朱为言者,试问为程朱之学,能不读程朱之书而考证之乎?原注:“尝见士人有不知程、朱朝代事迹者。”务科举而 荒陋,因懒惰而空疏,而以程朱借口,程朱岂荒陋空疏者?试问其曾读程朱之书否,则无可置喙矣。然人多好懒惰而安于空疏,将来此等议论盛行,读书种子绝矣。大可忧也! 又曰: 世之不学者,或以务科第,或以乏书籍,而欲入于作者之林,则诋考据而言程朱。如段懋堂、程易畴、阮文达,则可以诋汉学矣。 又曰: 凡风气必有所因而转之,若今忽然举程朱道学以教人,则必无应之者。且讲道学而不读经,则亦非程朱之学也。专经而明理敦行,此汉以 来学术之中道,人可共由之者矣。读书记用意,实欲因当时共尚之经学,转移当时共尚之风气,所由与章实膏、方植之诸人不同也。又按:此两条意近沈子敦。 又曰: 汉儒之书,有微言大义,而世人不知也。唐疏亦颇有之,世人更不知也。真所谓微言绝,大义乖矣。宋儒所说,皆近于微言大义,而又或 无所考据,但自谓不传之学。夫得不传,即无考据耳,无师承耳。国初儒者,救明儒之病;中叶以来,拾汉儒之遗,于微言大义未有明之者也。故予作学思录,求微言大义于汉儒、宋儒,必有考据,庶几可示后世耳。原注:“汉儒得传,宋儒得不传,皆未可尽信。”此东塾所主汉、 宋兼采以求微言大义之说也。余观东塾立说,其力主大义,以及挽救风气之说,颇似章实斋;其论汉学流弊,颇似方植之:然此乃明照所及, 不期而同,非有所蹈袭。实斋导源浙东;植之本于桐城;而东塾之学,渊源似在学海堂。东塾论学渊源象州陈献甫小谷避乱至粤,与东塾交 好。其补学轩文集,议论与东塾相通者甚多,东塾为序盛推之。小谷卒,东塾为之传,独举其经世之见,拟之东汉王符、仲长统;而东塾着书 颇不涉经世,此则其异。要之一时风尚之变可征也。 其浸沉于汉学者深且久,乃有以灼知其弊而谋为转变。故其论学尊阮元,阮元建学海堂在甲申,时东塾年十五。十七应学海堂季课。二十 五总督卢坤选高才生肄弃学海堂曰专课生,而东塾为举首。三十一岁举为学海堂学长,自是遂为学长十数年。<以上均见学海堂志>三十二岁赴 会试,过扬州谒阮元。<自记>三十五岁又以赴会试,谒阮元于扬州。四十岁复北上,阮元已卒。曰: 阮文达公诗书古训,后之讲经学者,当以为圭臬。此真古之经学,非如宋以后之空谈,亦非如今日所谓汉学之无用也。我辈宜崇尚之。读 书记小学卷极尊阮元,已见上引是则东塾讲学,所谓汉、宋兼采以求微言大义者,其实仍是经学盛时惠、戴所称古训明而后义理明之见解。东塾之意,不过欲挽汉学 末流弊病,勿使放滥益远,成所谓零碎纤屑、无关要紧之经学,此亦东塾语而惟以发明古训大义为经学考释之范围耳。故曰: 余为学思录,凡无当大义者皆删。 此一语可见东塾讲学宗旨。而所以求大义者,则东塾之意,似仍不出于古训。本此而有教人细读注疏之说,东塾集卷四与王峻之书:“于 切要处用心力,于不用心力处惜精神。愈繁难,愈从容为之。耐繁难者养性之功,求易简者心得之学。见解贵高贵通,功夫贵平贵钝。”此即由细心求大义之教也。曰: 由汉、唐注疏以明义理而有益有用,原注:“繁醵之文,无益无用者,置之。”由宋儒义理归于读书而有本有原,原注:“师心之说,无 本无原者,弃之。”此学思录大恉也。读书记论语卷即主以读书解学。 又曰: 宋儒经说,正当择而取之,以为汉注、唐疏之笺,岂可分门户而一概弃之乎?读书记朱子卷有朱子自读注疏,教人读注疏,而深讥不读注 疏者。昔时讲学者多不读注疏,近时读注疏乃反訾朱子,皆未知朱子之学一条,已见上引。 则东塾所谓汉、宋兼采者,似以宋儒言义理,而当时经学家则专务训诂考据而忽忘义理,故兼采宋儒以为药。至于发明义理之道,大要在 读注疏,而特以宋儒之说下侪于汉注唐疏之笺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