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 第92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第92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斯所以变法必待乎革命,必俟乎君统破而后伪学衰,伪学衰 而后网常之教不立,纲常之教不立而后人得平等以自竭其心力而复乎仁,然后乃可以争存于天下而挽夫劫运。此复生仁学要旨也。嗟乎!卓矣!虽语有过激,而忧深思远,上媲梨洲明夷待访录,无媿色矣。不幸而复生不能自抱其孤怀,遂以至京师,以变法改制之说,献于向者彼所谓 斯人受祸最烈之君,卒不旬日而斩其头以殉焉。虽然,亦幸而后有此,而后三百年之清社终屋,二千年之君位终绝,我民乃稍稍其有纡。不然 ,使彼满后,与子同心,向意变法,或者圣清、圣天子之歌颂拜舞,犹将在吾侪之耳目也。 今试进而一究仁学思想之来历,则仁学者,实无异于大同书也。仁学与大同书思想之一原大同即仁之境界,冲决网罗,即大同书之破除 九界。去国界、去级界,则无君臣矣;去形界,则无夫妇矣;去家界,则无父子、兄弟矣。九界尽去,尚无人、禽之别,何论三纲五常?故非 冲决网罗,即无以企大同。长素之书玄言之,而复生之书笃言之,其实一也。梁氏为复生作传,谓其少年曾为考据笺注、金石刻镂、诗古文辞 之学。三十以后悉弃去,究心泰西天文、算术、格致、政治、历史,皆有心得。又究心宗教,与余梁氏自谓初见,极推耶氏兼爱之教,而不知 有佛,又不知有孔子;既而闻南海先生易、春秋之义则大服。又与金陵居士杨文会游,所得日益精深。”此据戊戌政变记。仁学首页谭传词略 异,谓初极推崇耶氏兼爱之教,而不尊佛,不尊孔子。既而深窥易、春秋之奥义,穷大同太平之条理,体干元统天之精意,继又探华严性诲之 理云云。然则复生亦融儒、释、耶三教,通中外古今,为闻见杂博之学。仁学自叙谓:“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心宗、相宗之书,于西 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 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此即其思想来历之最好自道也。其曾读长素大同书否不可知,其曾知长素大同书理想无疑也。今仁学 中屡有明引公羊三世大同太平之说者,即其证。 朱鼎甫无邪堂答间卷二谓:“西俗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一以朋友之道行之。凡所谓父子主恩,君臣主敬,长幼有序,夫妇有别者 ,彼皆未之前闻。而复以利为重,利尽则交绝,父子、夫妇,邈若途人,更何有于朋友?此说可代表当时一辈笃旧者对西洋伦理之看法。西 洋伦理与谭氏思想复生则代表维新派之见解,故谓五伦惟朋友为无弊。盖复生论三纲五常,其背后实有一西洋伦理为之张本,故五伦独重朋友,而以平等自由为说,意至显也。 然复生固未能自践其冲决网罗之见也。复生极不喜死节,谓: 君亦一民也,且较之寻常之民而更为末。民之与民,无相为死之理,本之与末,更无相为死之理。死君者,宦官宫妾之为爱,匹夫匹妇之 为谅也。夫曰共举之,犹得曰吾死吾所共举,非死君也。独何以解于后世之君,皆以兵强马大,力征经营而夺取之……况又有满、汉种族之见,奴役天下者乎? 由是论之,复生决不甘为满廷死节明矣。谭氏戊戌之死难然梁启超戊戌六君子传,谓:“复生被逮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 ,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卒不去。”复生岂不知变法大业,无望于清廷,而必有 待于陈涉、杨玄感,及是脱身,犹得为陈、杨也?岂君臣知遇之感,亦终不能自解,故临时慷慨而出此耶?梁氏又记当日复生之语曰:“不有 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康先生生死未可知,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共勉之。”则复生果以旬月知遇,遽忘 其二千载君主之惨毒,三百年满廷之酷烈,竟自没齿效忠,称圣天子如常俗矣。复生自七月辛未由江苏候补知府赏加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行 走,至八月甲午见杀,前后凡二十四日。然则复生之死,以仁学所谓冲决网罗,毁灭君臣、父子之伦常言之,不将为无意义之徒死乎?又按: 张氏南海康先生传云:“先师弟广仁,屡劝先师出都,曰:『伯兄平生言教,以救地球。区区一家之祚,牺牲无益。』又事后清廷谕旨有云: “据两广总督谭锺麟奏:『康有为本籍抄出逆党来往信函多件,并石印呈览。』查阅原信,悖逆之词,连篇累牍。甚至推谭嗣同为伯里玺之选 ,谓本朝为不足辅,各函均不用光绪年号,但以『孔子后几千几百几十年』大书特书云云。是康党在当时,即对光绪亦未尝有十分忠良之意, 保皇旗帜,特以后事势推迁所演成。复生之死,固非有意为殉节,实其心力自然至高之呈露,而遂若与其极端之冲决网罗论,为心迹之两达 也。然复生身后,所谓冲决网罗之思潮,则演进无已。辛亥革命,君臣一伦终于毁灭,平等、自由之声浪日呼日高。凡仁学与大同书之所蕲向 ,方一一演出,而其时乃有大声疾呼为反抗之激论者,其人繄何?曰康长素是。其书繄何?曰康长素之不忍杂志是。 康氏思想之两极端光绪十四年戊子,长素以布衣伏阙上书,极论变法图强,一时目为病狂,不顾也。乙未,复至京师,适和议甫成,即上万言书,力言变法 不可缓,得宸眷,是为清廷有意议变法之始。及丁酉,胶州事起,长素又赴京陈请变法,得召见,而清帝变法之意遂定。长素遂以统筹全局之议进,其言曰: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方今之病,在笃守旧法而不知变。……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 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