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 第97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第97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然长素尊公羊口说,口说与语录岂非一事?谓口说可信,语录不可信,尚成何理论耶?长素思想全如此。 此谓论语未尽可据也。又曰: 春秋与易孔子经世之学,在于春秋;春秋改制之义,着于公、谷;凡两汉四百年政事、学术皆法焉……然古今递嬗,事变日新,故春秋立 三统之法以贻后王。汉儒笃守春秋……然三统之义,亦罕有心知其意。惟易明穷、变、通、久之理,求孔子经世之学,亦以易为归焉。 是又以汉儒言春秋为未足凭也。夫既谓孔学只有汉、宋,又谓汉学在春秋,宋学在论语,今论语既不得孔门大义,汉儒又未会春秋精微, 是汉、宋皆不足循,说春秋、论语者皆未全是矣。故长素当时论孔学最尊易。何以独有取于易?以其为孔子之自着,而发明穷、变、通、久之 理也。然长素于易,实未见有所深得。不久而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则六经皆孔子托古改制,不独易为孔子之自着,于是全变其说,而 一以春秋为主。其说见于桂学答问,谓: 孔子虽有六经,而大道萃于春秋。若学孔子而不学春秋,是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又曰: 学春秋者在其义,不在其事与文,则公、谷是而左氏非也。 春秋微言大义,多在公羊而不在谷梁。 孔子所以为圣人,以其改制。……春秋所以宜独尊者,为孔子改制之迹在也。公羊、繁露所以宜专信者,为孔子改制之说在也。能通春秋 之制,则六经之说,莫不同条共贯,而孔子之大道可明矣。 至是而尊孔惟在尊公羊,尊公羊惟在尊改制,其言至明白矣。按:是时尚不及礼运又可知。迄其奔亡海外,其评骘上下诸经,又复一变。光绪二十七年壬寅,长素居槟榔屿,既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又成中庸注。其序曰: 郑康成曰:“中庸者,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孔子之道大矣,……惟圣孙子思,亲传文道,具知圣统,其云昭明 圣祖之德,犹述作孔子之行状云尔。子思既趋庭捧手,兼传有子、子游之统,按:子思传子游之统有辨详后。备知盛德至道之全体……尚恐法 久生弊,又预为三重之道,因时举措,通变宜民。按: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长素注:“重,复也。三重者,三世之统也。 孔子之法,务在因时。当草昧乱世,教化未至,而行太平之制,必生大害;当升平世而仍守据乱,亦生大害也。譬之今当升平之时,应发自主 、自立之义,公议、立宪之事,若不改法,则大乱生。人情蔽所习,安于一统一世之制,见他制即惊议之,此所以多过也。若知孔子三重之义 ,庶几不至悲忧眩视乎!按:宋儒尊中庸,尚不失中庸原义,长素以三重附会三统,曲解至此,并非尊中庸,直强援中庸尊己说,三百年来重 视训诂遗风,不谓成此结果也。……天下欲求大道之归,至教之统者,亦可识所从事矣。去圣久远,伪谬滋炽,如刘歆之派,既务攻今学而乱 改制之经,按:长素谓康成亦歆学,何为又表章中庸耶?……宋、明以来,又皆仅知存诚明善之一旨,而遂割弃孔子大统之地,僻陋偏安于一隅。……圣道不明,为害滋大。 是岁冬,又成孟子微。序之曰: 颜子早殁,而孔子微言大义不能尽传,荀子传礼,孟子传诗、书及春秋。礼者,防检于外,行于当时,故仅有小康据乱世之制,按:孔门 仁、礼,内外交尽,未可以大同、小康说之。老、庄及魏、晋皆深斥礼,未尝破仁也。复生仁学、长素大同书,皆崇仁黜礼,必打破一切界限 等次而后有以全我之仁,非孔门之仁矣。长素不尊信论语,宜乎于孔门仁、礼交尽之旨不能憭也。而大同以时未可,盖难言之。按:若大同以 时未可而难言之,则荀未必非,孟未必是矣。且孟在先而荀在俊,荀子尚知以时未可而难言之,何以孟子独守此种不合时宜、不可推行之学说 为?春秋本仁,上本天心,下该人事,故兼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之制。子游受孔子大同之道,传之子思,而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深得孔子 春秋之学而神明之。按:长素谓论语出曾子,非孔门正统。然孟子屡言曾子而少及子游乃事实,今谓孟子得子游之传,其证何在?两汉以来五 经诸儒,凡言春秋公羊,有谓孔子传子夏者矣,不闻公羊传于子游也。长兴学记亦尚谓子夏传春秋,今徒以比傅于礼运之故,而谓春秋传子游 、子思,奈无征不信何!……传平世大同之仁道,得孔子之本者也。……夫本末精粗,平世、拨乱,小康、大同,皆大道所兼有,若其行之, 准其时宜……诚当乱世,而以大同平世之道行之,亦徒致乱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