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东方玄幻 > 道家门徒 > 第59章:三教各别,仙道各别!

提示一下后,魔僧又道:“丹道,要把平凡生命提升到神圣的领域,又岂是简单之事?实是一件系统严密的大工程。仲尼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而学道第一重要的,就是明理。” 王平就有些好奇。问道:“内丹不是道家的学问么,您怎么又扯上孔子了?” 魔僧道:“《礼记》云:孔问道于老。《论语》云:未知生,焉知死?又云:敬鬼神而远之。由此可见,孔子也懂道学,只是不愿讲而已。再者说春秋以前,一切学问,皆是道学。” 王平一想,也是。孔老是同代人,相互有交流很正常。二圣理念不同,有争论也是正常。再说当时又何来儒道?——后世儒道之争,又岂是孔老原意?说白了,也只有后人,才能把正常变成不正常。 魔僧道:“不错。道者,与学者不同。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学者之益在于发现各种事物的不同之处。而道者之益在于损。损不是说不作为,是说别抓住差异不放,要转而去寻求事物的共通之处。” 顿了一顿后,继续说道:“丹道又叫性命之学。性命就是身心。说白了,就是锻炼身心的功夫。炉鼎,药物、火候。是丹道的三要素。炉鼎,就是身心。药物,就是精气神。火候,就是心意运用的度量。名是炉鼎、药物,火候,其实还是身心。” “筑基、大小周天,内丹,都是命功。就是保养改善身体、积蓄精气神的功夫。整个工程体系中的物资储备和基建部分。金丹,元婴,元神,都是性功,就是锻炼心神的功夫。原理就在于物质【能源、能量】和精神【信息】的转换滋生互补。整个工程体系中的能量循环和信息指挥系统部分。” 顿一顿,等王平理解消化后,又道:“但精气神,【能源,能量,信息。说实话,用这三样比喻精气神并不准确,但又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说是三样,实是一体。比如汽车,没有动力装置和电路信息系统,汽油就无法发挥作用,反之亦然。故三者实是缺一不可。此即是老衲前面说的别抓差异而要找共通的真意和具体运用。此也一直都贯彻到整个修炼过程中。” “比如摄心静坐,其目的说是在于节约,积蓄物质能量。但同时其能量循环系统也在逐步改善;小周天的目的在于初步建立能量循环体系,使精元和心神相互转换补充,提升生命层次。大周天进一步完善,使之完美,自给自足,使身心达到理想最佳状态。但同时也在积蓄。其中的要点,自始至终都存在着。” “又比如完成大周天循环,身心达到理想最佳状态,生命形式已经大大超越常人,但还是人类的范畴,超凡未入圣。所以,还是筑基,还是命功。说是命功,但性功又自然蕴含其中,心神已开始得到锻炼…” “再比如《老君开天经》说:太极前有太素,有太始,有太初,有太易。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太极,始分清浊形质。清升浊降,始有天地。然后才有三体、四象、五行。” “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午,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天地宇宙,人体所谓阴阳【身心性命】、三才【精气神】、四象五行【五脏】,都是先天虚无一气的演化。” “老子说朴散为器。丹家说命是先天元气,性是先天元神,命阳性阴,阴阳混一,是谓金丹。所谓炼丹,就是要把分散的器返回到最初的朴。唯有抱朴才能见素。素也就是道,也就是天地万物共通的规律。” 王平就大有所悟。确实,道家的核心理论就是万物皆有气。道教徒的最高追求,道教丹功的最高境界,就是化身千万,聚则成形,散则为气。 即使是抛却神秘论的观点,用现代科学也能解释。人体说来精密复杂,但按照分子学的说法,也不过是一具碳水化合物而已。解剖了放到显微镜下,没有人体,只能看到无数个圈圈。 若把道家的气看成分子、原子的话,所谓迷信和所谓科学,其实并不冲突。只是道家的气,比较笼统和粗疏,没有现代科学分得细致和具体罢了! 对此,魔僧也颇为嘉许,赞道:“不错。无论形而上学,还是形而下学。其实本质都并无不同,不过出发点不同而已。地球是圆的,即使是南辕北辙,结果也是殊途同归。跑步游泳是锻炼,打坐调息也是锻炼,基因是学问,炼丹也是学问。目的都是为了益生,并不会因为姓科还是姓迷的问题而改变。” “理诚如此。但道学所谓之万物皆有气已经涉及到精神和物质相互转换的领域。佛家所谓心物一元,也涉及此领域,都早已消除物质和能量的界限。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修炼学,已超越现代科学太多。俗话说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正因为领先太多,所以现代科学家们不能理解。正因超过世人理解极限,所以便贬为迷信,也只能是迷信!” 王平一想,还真是!便叹道:“确实,超过主流意识理解极限之外的东西,又如何理解?又何必理解呢?话语权在人家手里,除了迷信,它还能是什么呢?” 魔僧就笑起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圣人就是圣人,不愿宣扬,但还承认。颇有些‘我不不同意你的话,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意思。现代人却是远远没有孔子的境界了,不知道的东西,便是不存在的东西。” 此言,王平深以为然——确实,无知便无存! 王阳明曰:心外无物!这话是说事物都依靠人的心识而呈现。人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想,是认知的途径,同时也是极限。从这个角度讲,便不存在人类认知极限之外的事物。并非真不存在,实是人类无从认知。 魔僧又笑了起来:“秋蝉和井蛙,是浅薄和固执己见者的代名词,是人们所嘲讽和鄙夷的。但是,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的知见,又能比他们所嘲讽和鄙夷的蝉蛙强上多少呢?” 王平一想,也是!——不过百步笑五十而已。《金华宗旨》云:天地视人如浮游。比之更古长存的天地,区区百年之寿的人类,又和朝生暮死的浮游有什么区别呢? 见王平有所领悟,魔僧又点拨道:“毋意,毋固,毋必,毋我。是孔子留给后学者的告诫。学道者也要去除这四种毛病,才能有所进益。所以老子才说,当其无有,器之用——杯子注满水,便会溢出,欲容纳,就必先空虚。故老子又说虚心实腹。” 顿顿,继道:“虚心实腹,实为学道者第一要义。《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寥寥四字,已经讲完了涵性养命的所有要诀。故老子又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后世俗儒,曲解经意,非议圣人,视其为老氏愚民之证,全然不知其间蕴含着了道全真的要诀决。买椟还珠,入宝山空手而回,委实可叹!” “所以欲为学,必先安心。方才能有所成就。” “心安何处?…道言虚,释言空,儒言诚。道以清净为宗,其要在于体察天地自然的生化,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释以空寂为宗,其要在于体察无常,发现自己的真如本性,以求达到不生不死的所谓涅槃之境。儒以中诚为宗,格物致知,修身克己,亲民明德。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立德立言立功,达到人格的最终极境?——至善的圣人境界。” 听魔僧大师的意思,貌似并不怎么认可三教归一的说法,王平就有些好奇,忍不住便问了一句。 “俗语说青莲白藕红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三教归一之说,由来已久,宋元以降,佛经丹书,多持此说,至现世更几成公论。大师却为好像不这么看?” 他有此疑惑也是正常。当下凡言练养者,无论是高僧大德、名家名师,还是专家教授,无论是实体还是网络,若不在文章中扯上几句三教归一的理论,都不好意思向别人提自己的头衔,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宗教的。 魔僧道:“三教功用,有相通之处。但其主旨,却可谓是泾渭分明,如何能混为一谈?所谓三教归一,其实是权宜之计,为了传教,才故意混淆。” “道同世,释出世,儒应世。纯以学术主旨而言,绝不能混为一谈。若以教派功用言,则可混谈。皆是教人向善,没有教人作恶的道理。三家泾渭分明,三教却有相通。” 似乎觉得说得不够透彻,顿了顿后,续道:“家和教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不可混淆。家是学术理念。学术只论对人有适宜与否,它本身并无善恶、高下之分。教派就不同了,教派是具有共同利益的多人集合而成的团体。是人就有私心杂欲。这无论什么团体,只要这人一多,就要分出等级,就会有争斗和利益,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出善恶对错。” “比如佛教,初入华夏时,因为其教义与华夏传统主流意识不合,儒道、民众、统治者多不认同,初期传教颇为不顺。一些聪明的佛教徒便主动融和儒教经意,博取儒教【身为统治者的地主阶层】好感。继而又提出老子化胡之说,以消除道教的敌视情绪。经过一番精心包装和不断汉化之后,才渐渐在华夏站住脚跟。这便是三教归一的源头。不信的话,找本唐宋佛经和魏晋的佛经比较一下,便会轻易的发现许多不同之处。” 听到这里,王平脸色就有点古怪,却欲言又止。魔僧就笑道:“见老衲身为佛教徒,却不帮着佛教说话,觉得有点违和?” 王平虽然理解,也知道禅宗不崇拜偶像,但陡然听魔僧这番言论,还真有点违和的感觉。 点点头,笑道:“别说,还真有点…” 魔僧笑了起来:“佛陀自己都说了,若以音声色相求如来,不能见如来。由此可见,他老人家也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再看佛陀的生平言行,也只是教人如何获得智慧解脱,从不谈玄奇。所以佛教的真正教义,在于认清自己的内心,找到最真实的自己,从而获得解脱。佛教是智慧教、思想教,绝非神教。佛陀既不是供桌后的泥塑像,也不是电视上神通广大的如来佛,只是一个先行者,先贤、智者,如此而已!” “再说禅宗,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说是佛学,实际上,更像庄子一些。禅宗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支派,创始人实际上是六祖慧能。” 如此一说,王平倒也释然了。确实,若抛开宗教徒的言论,纯从学术角度来理性分析的话,还真是魔僧说那样——佛教,真不是神教。高高在上的佛祖,只是一个道具,而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佛陀。 魔僧就笑道:“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俗语说得好,鬼的胡子是人栽的。儒就是儒,道就是道,释就是释,绝不能混为一谈。大师们扯三教归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渊博,为了装逼。其目的或为了增加粉丝的信心,或为增加书籍的销量,最终都是为了自己的荷包。和尚道士扯三教归一,是为了使信仰不同的人更容易接受,从而扩大教派的影响,增加香火,最终都是为了自己的肚皮!” “儒最终追求是人格的终极完善,释最终追求是解脱【涅槃】,道的最终追求是天人合一。目的地都不同,路线又怎么能一致呢?儒释不是你道,暂且不讲。先说道学,欲学道,必谈气,提到气,就得先说虚。道功修炼,讲究的虚心实腹,唯有虚,方能实。圣人为腹不为目,是说得道者的身心清净自在,不会为外物所动。运用在修炼上,就是摄心内守。也唯有宁静内敛的状态,才能体察内在气机的生化。为腹不为目,故能虚心实腹。” 讲完这些,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又讲解道:“丹道仙学,也不是神学。神学只需要虔诚的迷信教主,可信而不可学。仙学是超凡入圣之学,研究生命进化之学。可疑可悟可学可修可证,唯独不可迷信。” “仙学既然是学问,便和其他学问没有什么两样。研究学问,第一重要的,就是要先明理,得先搞清楚这门学科的主旨才行。壁如射箭,须得有的放矢,才不会射空。为学也得有的放矢,先找到目标和方向,然后才会有所成就。不然便会混淆观念,结果便学成了四不像。” “老衲先前讲过,三教理念,是泾渭分明,不可混淆的。其实不光三教,仙道也是如此。世人常把仙道并论,视为一体。却不知这两者之间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若纯以主旨论,却可谓是泾渭分明,绝不可混为一谈。” 汉魏以降,数千年时间里,世人多把仙道视为一体。现在突然听到魔僧这样的说法,王平是真是有些疑惑解了。但思及此老不会无的放矢,于是便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静听讲诉。 “广义上的道学,是华夏远古文明之统称。三世以降,在老氏之前的一切学问都可称为道学。狭义之道学就是指老庄。老庄之学,源于远古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巫术和哲学。神仙学则源于先秦练气秦汉方仙道。” “在古代,道家与神仙家截然两事。比如《汉书》,就将道家列为九流之一,而将神仙家列为方技之一。道家是治世之学,神仙是养生方术。治术是对人的,方术是对己的。而在老衲看来,道学只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人生观,一种生活态度已。与研究长生不死的神仙学没有多大关系。” 王平便问道:“《道德经》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接着又说天地之根,天下之母。并且在后续篇章中,也不乏天地的论述。不,不是不乏,而是一直贯穿全文,可以看成整本书的中心思想。由始至终,老子都在试图阐述天地运化的规律和核心本源…大师却为何说道学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魔僧呵呵一笑,回道:“《道德经》包罗万象,不光阐述天地宇宙,还涉及政治,军事,人文。但这一切,道德经的一切印象和标记,其存在都有个先决条件,都是基于人的心识而产生。所以又回到了原先的话题——心外无物。” 这么一说,王平是真明白了。 陆象川说:吾心即宇宙。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并非是说我心真的就是宇宙。也并非是人心之外就真的没有事物了。而是说一切事物、一切学问、一切观念、一切印象、一切概念,其存在都得有个先决条件——人! 所以老子才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并非是说人就真和天地一样大。而是因为天地,佛道,是非,善恶,美丑,生死,祸福等,一切概念,都是基于“我”的心识、感受、认知而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对于“我”来说,“我”存在,天地宇宙就存在。“我”没有了,天地宇宙也没有了,天地都没了,学术,自然也没有了。 当然,并非是说“我”不在之后,天地真没有了。而是“我心”之中的天地没有了。话说回来,既然“我”都没有了,那么,天地存在与否,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陆游也说人死万事空。 九州同不同?王师定不定中原?家祭忘不忘告乃翁?——这些都是活着时候,心识还存在的时候,才能考虑的东西。活着才会悲伤看不见九州同。死了之后,万事皆空,又何从悲起呢? 综上所述,天地万物,既是独立存在的主体,同时也是基于人类和一切智慧生命的心识而存在的客体。人的认知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事物还可独立存在。像科学、佛道、哲学等抽象意义上的学术,其存在就完全是基于人的心识了,脱离了人类【智慧生命】的认知,学术便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魔僧的说法,是完全合理的。抛开各种神秘论的粉饰,去除各种高大上的说法,纯从人的心识角度来分析的话,就可以发现,一切学术的本来面目。所谓的儒道释,远没有教徒和信众宣扬那么玄乎,都只是一种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而已。 此番领悟,自是瞒不过魔僧,便趁热打铁,加上一把火。呵呵笑道:“道,便是规律。儒,就是人需。佛,就是仿佛。所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便是真实不虚的规律和永恒不变的真理。儒道佛,有人来认同和信奉其教义和学说,其就存在。没人认同了,它们就消亡了。这是道祖、佛陀、圣人也无能为力的事情。” 当下,王平便大悟,便回道:“规律在,道就在。道也不能违背规律;人需即儒。无人需,儒无;心生万法亦灭万法,从这个角度讲,佛在一念之间,若存若无,所以,才说仿佛。” 魔僧认可道:“是!” 王平举一反三,笑道:“既然如此,那么,教徒们争论几千年的三教高下之争可以结束了。因为,我已经得出结论了。” “哦…”魔僧饶有兴趣的道:“愿闻其详。” 王平笑道:“结论很简单,道最高,释儒并列!” “哦,何出此言?” 王平就笑道:“因为道在先天上,就要高于释儒。道是规律,而规律,是独立存在的。就像老子说那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管人们认同与否,不管人类存在与否,甚至,不管天地存在与否,道至始至终都在。天地人,都只是道的产品而已,道便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佛儒则不然,都要基于人的心识而存在。人没有了,佛儒也就无从谈起了。” 闻言,魔僧忍不住就哑然失笑,笑骂道:“虽是狡辩,但倒也颇有道理。” 点评一句后,正色道:“好了,三教的问题,心物的问题,该说的,不该说的,老衲都说得差不多了,老衲以后却是再也没什么好说的了。现在咱们就言归正题,你且静心凝神,接下来,咱们就来谈谈仙道的区别。” “道学是一种哲学,一种人生理念和生活态度,其目标为得道,即追求人的行为规范合于自然规律。而仙学则专门研究生命进化,其目标为长生不死,追求生命永恒。两者可谓是截然两事。” 王平就说道:“丹道仙学理论,绝大部分都是源于《道德》、《阴符》二经。丹道修炼的理法,大部分是老氏之清静无为、淡泊虚无、虚心实腹、致虚守静等理论之具体发挥和运用。我现在修炼的五行阴阳功,其功法理,大多源于《阴符经》之五行生杀造化的论述,类似的例子,也还有很多…” 随即又抬了个重量级的人物出来:“张紫阳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字五千,古今上仙无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由此可见道学和丹功实有无可分割的因果关系,仙道一体,早深入人心。大师现在想论证仙道截然两事,是在和道门前辈大师唱反调啊!” 王平心情轻松,忍不住和魔僧开起了玩笑。 话说他幸亏是遇着了开明的魔僧,若是遇着一个古板正统的老顽固,讲道时也被他这么一打趣,怕是早就被乱棍打出去了,即便是不扫地出门,最好的结局,怕是也得背上个不遵师长,顽劣不堪,朽木不可雕的恶评… 大凡是正统的宗教徒,在传道授业时,最讲究的,便是一个恭敬。儒教讲天地君亲师,佛道都讲皈依三宝,尊师信师——都要求徒弟对师父保持虔诚的信心,毕恭毕敬。 儒道和佛教显宗还好点,讲究尊师同时也有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的说法。既看重师传的作用,也看重弟子的个人资质悟性和后天努力。所以这三家的师徒,大致是个礼法约束下的契约关系,相对公平,师徒双方都有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弟子有敬师信师的同时也有学知识的权利。师父有享受尊荣的同时也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 迷宗就有点那啥,就有失公允片面,完全只强调师父了。要求弟子通过所谓的“三支礼敬、三重供养及七支供养”这一套专门的仪轨和功法,来使弟子坚信,传法上师就是三世诸佛,上师就是一切诸佛身语意的总集化现——通过不断的自我催眠和心理暗示,直到弟子完全去除自我意识和主见,无条件的信奉和皈依上师的状态下,才会学有所成。 所以相对讲契约儒道和佛家显宗而言,迷宗就完全是霸王条款了——要求弟子视老师为神佛——你要学我的法,就得先虔诚的相信我!我就是大日如来,我就是唯一真神,我就是最高主宰,我就是宇宙至高无上的真理。总之你的成就,都是我赐予你的,与你的资质悟性没关系,也和你的勤学苦练没关系,你只需要虔诚的相信我就可以了,你的成就大小,与你信心的虔诚程度成正比… 按照迷宗的说法,不遵上师,罪同谤佛,是要下阿鼻地狱的。所以说王平也算是运气好,幸亏是没遇上释迦摩尼化身的仁波切… 所以在传道授业这点来说,禅宗,可以称得上是最开明的教派。 禅宗从来就不搞个人崇拜,提倡破除偶像,有“即心即佛”、“自性即是文殊利”的说法。最看重弟子的个人开悟,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的说法。 所以对于王平的玩笑话,魔僧毫不以为忤,呵呵一笑,回道:“紫阳的意识是说仙学的主要修炼理论源自道家。你这就是在偷换观念。其实要推翻仙道一体的说法也不难,甚至不用老衲多说,只要你去翻翻老庄、文始、列子,西升、清净等原始道经,再随便找本丹书仙经,两者一比较,便就会轻易的发现真相——仙学,与道家截然两事。” 王平,自打听了“由来名士多耽酒,未有神仙不读书”这句话之后,便奉为金科玉律,平时治学也颇为勤勉,锻炼之余,亦不释卷。不过往日里也多是看些参同悟真、黄庭抱朴之类的丹书,原始道经方面,重点也是看老庄,其余的还真没怎么翻过。 “哦?真这么简单么?我试试!” 于是就走到书架,把文始列子、西升清净四本道书找出来,再随便抽本丹书一起放在书桌上,也不细看,只是走马观花的随便那么一翻,立马就发现许多不同之处… 这道经上多是些朴素平实的论述,少见玄奇。丹书则不然,满纸水火铅汞,龙虎金木,长生不死什么的。单看丹书倒没什么,但和道书一比,莫名奇妙的就觉着其中的一些说法,怕是有些不靠谱… 比如西升经》中就有这么一句话:“真道养神,伪道养形!”。这话,便算是否定了道教宣扬的“形神俱妙、得道飞升”的说法。 如果觉得这句还说得不够明显的话,还有这段“观古视今,谁能形完?吾尚白首,衰老熟年。” 这段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因为按照道教的说法,该经系函谷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而成。如果这书真是老子口述的话,那么道教“修炼成仙,长生不死”的宣言,就可以宣告破产了。 再比如《庄子》中也很少提及长生不死的论述,即或少数有所提及的,通过文字分析,庄子的原意,也更像是偏向于养生方面,而不太像是专门修炼理论。 比如这段,黄帝和广成子的对话:“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再比如被道教奉为根本大典的《老子》,翻篇整本书,都找不到片语关于人如何“修炼成仙、长生不死”的论述,反而,还看见老君说——“吾有大患若身!” 由此可见,还真是魔僧大师说那样,仙家和道家,其大主旨是截然两事,还真是扯不到一起。后世道教徒奉老庄、关尹子、列子为教主,怕是一厢情愿,四位先贤怕是“被教主”了。 说实话,一直以来,对于道教“修炼成仙,长生不死”的教义和说法,王平都是奉信不疑的,今天受魔僧启发,才猛然发现此说是好像不太靠谱,还有待商榷… 王平心里还真是五味陈杂,信心都有点动摇了——老君都说了,观古视今,谁能形完?老君都吾尚白首,衰老熟年。何况我乎?我还修个屁道啊? 话说魔僧提示此节,本是为了消除王平心中块垒,破除执见,不料王平却有些钻牛角尖了,有点适得其反。于是,便呵呵一笑,说出一番话来,坚定了王平的信念… “你产生动摇,就是因为学理不明,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立场和见解,所以才会无所适从,被各种道书、各种不同的说法所迷惑。” “当然,老衲也不是说就反对看书。学仙要先明理,明理就要看书。但看书得预先设定一个立场。无论你学仙还是学科学,在初期都只能看与之相同阵营的一家之书,其他的都要舍弃。经过长期不断的学习和验证之后,就会慢慢的形成自己的见解。孔夫子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指这个过程。” “有了这个基础,就不会被书本所迷惑了,就可博览百家,兼容并收,吸取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了。这个阶段,就是“择其不善而改之’…需要注意的是,老衲引用的这个‘改’,不是世间俗儒解释的改正,而是指改造——把别人那些不同的理念和见解,都改造成自家学说和理论…” “所以老衲才会再三强调,明理是研究学问的基础。学理不明,就导致立场不坚,就会被古人所惑,就会动摇。理论基扎得牢实,就立场坚定,就能够‘择其不善而改之’!” “其实这看书也是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初期特别相信书,对书中的道理奉行不疑;书看得多了,见到各种不同的见解,见到各种不同的事情,就开始怀疑书中的说法了;到最后,经历得多了,自然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世事虽然复杂,但说来说去,都不超过书中说那几样,无外‘名利’、‘饮食男女’、‘酒色财气’而已…” 听罢大师一席话,王平就大生感慨,叹道:“我说怎么和这道书一比较,就感觉丹书的说法有些怪怪的呢,原来,著书的‘神仙’们都有“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本事…” “老衲早就说过,仙道截然两事,你自己不信,怪得了谁?” 闻言,魔僧就是一阵开怀大笑,笑够了,才解释道:“不光道士,儒生也是这样。比如后世儒教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有后来的‘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孔夫子有说过这样的话么?‘君要臣死,臣不死是谓不忠’,孟子有说过这的话么?所以说这依附圣贤、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曲解经意,是古今著书者们惯有的伎俩…” 听到这里,王平忽然就想起了陈撄宁夫子《仙学大义》中的一段内容… …仙学传承至今,至少已有六千余年。据史料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广成子”。 或有问,既已六千余载,为何从历代祖师著述中难以求得?盖因古仙学虽有着其极悠久的历史,但限于历史的局限,或委托于巫术,或依附于宗教,或寄身于其他,并没有真正的独立地位,特别是自东汉以后的近两千余年,修仙之士常隐藏于儒释道三教牌头之下,不能独立自成一家的学说,遂形成了有仙无学的局面。 试看《参同契》冠以《周易》之名;《悟真篇》又附老子之语,其实与《易经》、《道德经》毫无关系。后来如《仙佛同源》、《仙佛合宗》、《慧命经》等书,又将佛法拉入仙学之内,而佛教徒亦不肯承认。这班学仙的人,将儒释道三教之名词与义理混合组织,做成遮天盖地一个大圈套。彼等躲在此圈套中,秘密工作,务其实而讳其名。如此圆滑行藏,常常招惹儒教之排斥,释教之厌恶,甚至于道教徒亦根据老庄清静无为之旨,而拒之于门外。彼学仙者流,竟弄得东家不收,西家不纳,进退失据,左右为难。 此段,可为神仙家们依附圣贤,“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佐证。由此可见,仙家和道家确实是有区别,和儒释也扯不到一起。 魏伯阳自己也在文章里说:【大易、黄老、炉火】三道由一,俱出路径。枝路径归一,果实垂布,正在根株,不失其素。 这话大意是说大易、黄老和炉火这三者都源于大道,但各自有自己的道路。这三者就好比树木的枝叶和果实的关系,虽形状不同,但本元都源于树根,观察枝叶果实的情形,就可以得知整个树木的情况。 魏伯阳真人早就告诉过我们:仙家只不过是借道家和医家的理论来隐秘的阐述自己的方法技术而已。虽然,两家的道理,有相通之处,但走的,确实是不同的路线。 两家既然不是同一路线,那么,拿道经来检验丹书,就好像拿鸭子来验证鸭嘴兽一样,就只能证明它们确实不同,却不能拿鸭子的特征来证明鸭嘴兽不存在… 这个疑惑解决了,王平又产生了新的疑惑,既然不能拿道家来验证仙家,那又将如何验证呢?又将如何发现仙家们隐藏在儒释道三教之名词与义理之下的真正的修炼技术呢? 毫无疑问,这是个高难度的问题。 张紫阳说:未遇真师莫强猜。对这样的说法,有很多的聪明人都表示不屑,他们认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天下就没有搞不明白的事情。 但是结果很遗憾,被朱元璋誉为“圣人”的朱熹老先生和“文通万国、学超三教”的胡适博士,都可以证明张紫阳没说假话。 据说朱老先生曾经偷偷摸摸的研究过《参同契》,还化名崆峒道士邹衍,写了本注解出来。但结果显而易见,老朱没有找到成仙的办法,又回去做他的“圣人”去了。 民史记载,胡博士曾经发心研究过《道藏》,结果不得其门而入,遂一纸论文,判定道书“多是半通不通的鬼话”,将其打入冷宫,不再过问。 一念至此,便说道:“神仙传说由来已久,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莫非古代真有过服食一粒就立地成仙的神丹不错么?或者,古人真见过有人长生不死、白日飞升?——大师您见过么?” 话说他们行事都是真道人行径,不故弄玄虚,问得坦荡,答的也答得实在。 魔僧倒也不藏着掖着,回道:“精神不灭,灵魂转世,确有其事。**长生不死,或者服食神丹飞升,反正老衲是没见过,不敢肯定,但也不敢说决计就没有。” 顿了顿,续道:“不管有没有长生不死?这学道之前都得先换一下三观,得放弃一下科学,先信信‘迷信’才行。话说这精神不灭是建立在灵魂之上的。所有的宗教,研究的都是人的生死问题,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就是他们共同的学说基础。修炼精神不灭的技术,就是他们的最高奥义和最大卖点。换言之,否定了灵魂,则所有的宗教神学说体系便无从立足,便会崩塌解构。” “比如儒道释,儒教的切入点在于生命的过程,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指导人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对灵魂鬼神之说,就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有意略过不讲;在生死问题的看法上,释道则截然相反。释教以空寂为宗,研究的是怎么才能不生?道教以虚静为宗,研究的是怎么才能不死?” “佛云:有生必有灭,欲得不死,唯有来世不生。但今世已生,已成既成事实,所以今生必死,即使成佛,今世肉身亦必然灭度。所以说不生乃是来世不再投胎转世之意。即修禅定功夫,从十二因缘入手,灭掉来世之生,灭度后就不会像众生一样进入轮回,而是达到了所谓的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 “如佛陀所言,他的修行目标是:我生已灭,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大意是:我已断绝了来世投生,清净的德行已立,该偿还的因果已做完,我知道自己不会再入轮回了。” “所以佛说的不生不灭,不是长生不死,也不是永恒存在。而是人为的断开生死之间的因果,灭掉来世投胎这一程序,不再投胎转世。不生,自然就不会灭了。此即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听到这里,王平就问道:“如此说来,就只有注重渡己的小乘佛教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宣扬‘慈航普度、度尽众生’的大乘佛教,和‘即身成佛’的密宗,还有所谓‘教外别传,见性即佛’的禅宗,都是依佛外道喽?” 魔僧沉吟了一下,回道:“此言虽有些偏激,但也有一定道理。佛说自知不受后有。他这‘自知’二字用得极妙,由此可知,佛陀所令此‘不受后有’者,唯有他自己而已。至于其他人,佛陀唯有告知方法,让大众自己修行实践,却不能凭借外力直接就让人‘不受后有’。《金刚经》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佛陀只是个自了汉,一个已经觉悟践行并证得解脱的智者而已,绝非后世佛经臆造的那个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全能上帝。” “大乘佛教,名义上是打着释迦摩尼这个印度老头的旗号,实质是中土儒学和佛教哲学体系相互不断妥协不断融化之下的一个新产物;密宗,实质上是套用佛学理论来融和印度婆罗神学派、性力派、瑜伽以及西藏本土巫教和道教内练术的一个大杂烩而已。密和释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有神,特别崇拜教主,后者无神,反对偶像崇拜。所以老衲认为,密宗的最高神所谓的大日如来,不是佛陀,实质上是婆罗门教的梵天;至于禅宗,名义上是佛,实际上也是佛教中观学融和庄子‘齐物逍遥’说的新产物。” 闻言,王平就笑了起来:“原来大乘、密、禅都是新产品,果然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都说今人善炒作,实际上古人更擅长,早已把‘包装、炒作、营销’这套技术玩得滚瓜烂熟、炉火纯青…” 魔僧也笑了起来,回道:“实际上佛学既不复杂,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究其实质,不过一心而已。心生万法,故无所著其心,故能灭心,故能断识,故能不受后有。灭心断识四个字就概括完了,确实是简单。但人心都喜好神秘、深奥,所以后世佛教徒就利用人们这一心理,故弄玄虚,把个简单的佛法搞得玄幻神奇、复杂无比。” 王平一想,也是!三祖僧璨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择捡”,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世人都仰慕复杂的东西,轻视简单的东西。话说白了,人的天性里就有点“犯贱”的因子。 不过佛法虽简,但“不生”却不是自己的追求,于是就问道:“佛学大义已明,请论仙道。” 魔僧道:“儒求成圣,佛求不生,道求合道,仙求永生。虽说仙道各别,但求长生就得先探寻生命活动的规律。故云:求仙必索道。” “道有黄老之道和庄子之道,其大旨都是师法自然。但黄帝治世,老氏治生,庄氏治心。故修身养性要用老庄。简言之,老氏的要点在于‘致虚守静’,然后即见万物并作,即旁观其复,观其复即可知常,知常即明,明就是掌握了规律,就可以没身不殆。换言之,老氏的不殆,不是长生不死,而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意思。” “庄子之道,主要承接于老子,但却有另有发挥,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要点就在于‘忘我’,罢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达到‘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为友’的一种至高的逍遥之境。” 大致讲解一下老庄的要点之后,魔僧又说道:“老庄之道,下手甚易,成就至高,实是超脱妙法。但其道直指本源,忽视末节,上根利器者可行,中下根器者难悟。何故?盖因其道针对‘心’而设,需‘忘身’才得入门,世人却多执着于**,卒难领悟,故还需神仙之学辅助。” 王平就是一叹——老庄之道固然高妙,但世事却皆知易行难。虽说仙道“神形俱妙”之后亦是身心合于太虚,归宗于老庄,但世人又有几人能‘忘身’?至少自己就做不到。 修行壁如渡海,有人天赋异禀,能以身渡。有人财雄势大,可以飞渡。有人家贫体弱,就需船渡。所以才有仙道,就是权宜之计,就是渡海之船。 “仙道是渡海之船?仙家形神俱妙后亦归宗于老庄?”,魔僧就呵呵一笑:“理诚如此,但仙家和道家还是有些不同之处,不可简单的混为一谈。” 随后,魔僧便指出了仙道最大的不同之处! 正统的道家,研究人与天地自然的相处之道,反对人为的机巧,提倡顺应自然。在生死的问题上,也是一样的。 道家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道家认为生死是同一件事情,活着的时候毋须欢喜,死亡来临时也大可不必悲伤。活着,只是在天地中寄存了一段时间,死亡,是一场大休息。不悦生,不恶死。生死都不去抗拒它,一切都顺其自然。 道家的生死观如此之豁达,自然也就不会去研究长生不死的学问。如何长生,那是神仙家关心的问题。 至此,王平算是明白了“仙道同宗各别”和“三教各别”的真正含义了。 道家,并不等同神仙家,但却可把神仙家看成道家。因为神仙家的修炼理论,源于道家。 两家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但学术却可以通用。所以魔僧才说仙【秦汉方仙道和后世宣扬长生的道教】道【以黄老庄为代表的正统道家】同宗而各别。 虽然后世道士也吸收释儒二教的一些东西,但根子上,还是神仙家,还是道家。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丹道南北二宗之祖张紫阳和王重阳。 张紫阳在《悟真》前后序及外集杂篇中引入禅法,某些和尚就全然无视《悟真前序》最后的那段话语,视之为佛法至高之铁证,为之欢呼雀跃不已。 《悟真前序》末尾言道:唯闭息一法,忘机绝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勤而行之,可入定出神。奈何神识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阳换骨,白日而升天哉? 由此可知,人家张紫阳并不像某些梵子想象那样“推崇”禅法,在著作中引入禅法,不过借你家的“常用迁徙之心法”,为我家丹法炼心之用而已。紫阳最推崇的,还是“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回阳换骨,变化飞升”的金汞返还之道。 再比如王重阳。重阳真人提出“三教合一”的理念,并把儒梵二教的《孝经》和《心经》提升到与《道德经》并列的地步,作为立教大典。但重阳骨子里还是个道家,他最终追求还是得道飞升。三书并列,不过是权宜之计,为了迎合世俗,方便传教而已。 由此可见,所谓三教合一,绝非二位真人本意,不过是权变之术。这点,用世俗的道理也可以证明。 比如,水果公司在系统里加入天朝元素,就可以说水果推崇天朝文化吗?不过是为了销售自家的手机而已。 一念至此,就忍不住感叹道:“仙道一家,三教合一,都是由来已久,早以深入人心,误道人甚深,若非大师点拨,我还蒙在鼓里。” 魔僧笑道:“学仙一途,实在大不易。对学人心性资质要求甚高,要坚定又活泛,聪明又沉静。道非坚定不能得,非活泛不能行,非聪明不能悟,非沉静不能守。此番你能拔去心中块垒,也不枉老衲花费这番闲口舌!” 闻言,王平深有所得,同时又对道人的行事准则有了更多的理解。 单就学术而言,仙道儒梵本无上下高低之分,但学人却得分个上下出来,无拘那家先选个出来,然后再坚定而行。今天修道明天学儒后天念佛,是断然不会有成就的。 学道者,要有真言大师“若祸害苍生能得长生,老衲也做了”的坚定才行。但一味坚定,却失之死板,故又需活泛。 要像紫阳真人那样,只要对吾道有益的东西,无拘哪家,管他偷抢借,弄来一用无妨。若是对吾道无益的东西,纵是梵祖孔丘亲临,吾也一巴掌扇飞。如此行事,方才算真道人! 学道者外圆内方,博采众长,故又需要聪明。需明辨是非,不受人惑,才能有所得。悟后若不行,只是空想。故又需沉静。 学道修仙大不易,资质,心智,缘法缺一不可,还得具备几分运气。诚如三丰祖师所言:修仙学道,需福德胜过三代天子,才智胜过七辈状元。 总之,路漫漫而修远乎,吾将奋力前行! 此番论道,王平大有所得,不单破除块垒,道心更是坚定了一层,对此,魔僧也颇有些小欣慰,总算是没有浪费老衲这番口水。 王平又问一句:“内丹流派虽多,但其大概无外集精养气,养气蕴神,然后脱胎神化。这点我大致没疑惑了,大师能不能说说外丹?” 魔僧却不好像愿多说,笑道:“你现在法理已明,再论道也无益处了。你虽仙基已筑,但于金丹大道而已,尚还是打基础阶段。内丹未成,外丹无益,以后再说。现在你修炼重点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勤坐,巩固境界,争取早日破境。第二要积财,以备游行、择地、炼丹之需。第三多看道书,增广添益…说了这么多,老衲却是有些乏了,闪先。” 提点了一下近期的重点功课后,便从识海中沉寂了下去,任他怎么呼叫,也不再回应。 王平虽尚未尽兴,但人家摆明车马,不陪他玩了,也只有作罢。在房间里翻了一会儿书,就到酉时了,又坐了一回后,饭点就到了。 吃完饭后,洗洗碗,拖拖地,再陪秦瑶看了会电视,一混就到子时,打打坐,睡睡觉,晃晃悠悠的,一天便这么过去了。 次日,早课之后,一想到魔僧大师“高筑墙,广纳粮,缓称王”的训示,就想起了金罗盘和刘老爷子的那桩生意。 思索着这工作室生意才上轨道,一时之间也弄不到多的。现在反正无事,不如到古玩市场淘两个卖相好的手串回来,请大师心情好的时候抽空尺刀尺刀,改天再给二位土豪送过去换点大票子,岂不正好? 一念至此,也不看书了,叫上秦瑶,驱车出门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