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铁血战神 > 第22章 当年,我们生活中的样板戏

我们在21分队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正处于“特殊时期”的中后期。 那时候的连队,牌类、棋类等娱乐活动是不能开展的,业余生活那肯定是非常单调的。当时,部队除了组织唱歌外,几乎没有其它业余活动。这样,八个样板戏就不可选择地“闯”入了我们的生活中。 那时候,电影放的是样板戏,广播里播的样板戏,报纸上登得还是样板戏。其中,那六个样板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龙江颂》)中密集的锣鼓点和高亢的京胡,都会给你“提神”,充斥日常生活之中,样板戏也成了我们生活中缺失不了的话题。 当然,战友们关心的并不是样板戏本身,而是围绕样板戏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顺手捡故事三则如下: 一则:样板戏京剧《沙家滨》中胡传魁的一段词:“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有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把我水缸里边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哄走了东洋兵我才出缸,是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我胡某讲义气终身报偿。”可让有些人把中间词改了一个字,就变成了“哄走了东洋兵我才出裆”。每唱到此,总会有人很嗳昧地一脸的坏笑。 还别说,后来这段唱词还真改了,变成了“哄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可见,原来唱词的争议远超出辽北小山沟的范围。 二则:一个地方组织演出样板戏京剧《沙家滨》,戏到关键处,表现伤愈归队的新四军奇袭驻守沙家滨的忠义救国军一段时,战士们一个个龙腾虎跃,翻着各种筋头过了高墙,最后应该是指导员郭建光一个空翻站上墙头,再亮个相,翻身下墙。但这个饰演指导员的人功夫差了点,左一个空翻――没上去,后退几步、运运气加助跑,右一个空翻――还没上去;那催人的锣鼓点一阵紧着一阵。台下观众都急了,但也是干着急没办法。 关键时刻,还得是阿庆嫂临时上场解围。只见她迈着碎步上场,赶到手足无措的“指导员”身边用手向台侧一指说:“指导员,这边有一条小路”,并带着指导员飞奔而去。一下子,全场释然。 三则:有一个地方演出样板戏京剧《红灯记》,这在当地也是件大事,姑娘小伙、老人小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开演了,第一场“接应交通员”和第二场“接受任务”都是过场戏,第三场是李玉和的“粥棚脱险”。但开场后只听锣鼓齐响,一轮接着一轮,就是不见拉幕。时间一长,人们不禁议论纷纷。也就在这时,大喇叭响了:“革命观众们请注意!革命观众们请注意!有哪位革命群众把磨刀师傅的板凳拿走了,请马上送到后台来!”哇!原来是道具被人拿走坐着去了。一时间人声顶沸、笑声一片。 在连队,除了两台现代芭蕾舞剧不好表现外,其它六台京剧都有市场。休息自由活动时,往往几个人在宿舍里一坐:“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莫哈莫哈”?“正当午说话谁也没有家”!……连唱腔带对白,一台戏就顺了下来。可见印象之深。 连队的娱乐活动也有样板戏特色。1972年,连队组织以区队为单位演出样板戏片断。一区队演出什么剧目记不清了;三区队演出的是《龙江颂》选段;四区队演出的是《沙家滨》选段。我们二区队演出的是《红灯记》第三场“粥棚脱险”。 记得姚区队长找到几个人安排,其中,多才多艺的英俊小生小张出演李玉和。人家原本就是总站演出队的台柱子,绝对的专业“范”,那表演自然技高一筹。磨刀师傅由小顾饰演,他也是演出队专业第一把京胡手,表演也是没的说。 另外就是需要安排两个喝粥的。一个是68年兵老胡,另一个就是我了。我真的不敢上台,但又不敢拒绝区队长,硬着头皮上吧。 演出开始时,老胡与我坐在食堂饭桌前真是没完没了地喝粥(假装的)。但还是有几句台词的。记得是老胡说:“呸!这里边净是沙子。”我说:“这是配给的混合面。”胡接着说:“嗨!真拿咱们不当人啊。”我说:“小点声!”。然后又是没完没了地喝粥。 小张和小顾那堪称专业的表演自然受到战友们的赞扬,而我这个天生怕登台的,在台上真是度日如年。好不容易捱到演出结束,就象逃难一样飞奔而去……。 事情虽然已过近四十年,但一切还都是那么清晰、那么亲切、那么刻骨铭心。好象是昨天发生的事一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