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铁血战神 > 第32章 我的电台情结

铁血战神 第32章 我的电台情结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我小时候认为部队的通信兵就是用无线电台工作的,神秘、神圣。1969年底刚入伍时,接兵的通信总站军务股齐股长问起当什么兵时?我抢先一口咬定要当电台兵。 电台兵就是无线电台报务员,这一干上就是12年,直到1981年12月底调机关改行做政治工作为止。 话说也是,从部队转业后的22年里,每当有人问起我当兵时是什么兵种时,我都会不加思索地马上回答:是通信兵中的无线电台报务员。 说这话后,我曾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内心,还真是存着份职业的自豪感呢。说话间到了2007年,一部电视剧《暗算》三部曲的开播引起了我所在单位少男少女们的追捧。 一时间,几乎天天都有司里的同事在工作之余来追问我:“电台工作是电视剧演的那样吗?”、“在电台工作必须听力好吗?”等等,甚至有个小青年还在与外单位同事聊天时经常侃到,我们单位的老头就是干这个的。 逼得没有看过这个电视剧的我,也找来一套《暗算》光碟粗粗地看了一遍。而后为了以正视听,专门为小字辈们备了一次课,题为《难忘的军旅生涯》。 其中,有关无线电台通信的章节如下:无线电电台报务通信一、莫尔斯电码1832年,美国画家塞缪尔。莫尔斯在旅欧学习美术的归途中,听到一位同车的旅伴谈起了电磁学,便如获至宝,如痴如醉地研究起如何把电磁学应用到电报传输中去,终于在1844年发明了用“长”、“短”两种信号排列组合代表不同字母的“莫尔斯电码”,并造出了用莫尔斯电码传输电文的有线电报设备。 莫尔斯电码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一点为一基本信号单位,一划的长度等于三个点的长度。 (二)在一个字母或数字内,各点、划之间的间隔应为两点的长度。 (三)字母(数字)与字母(数字)之间的间隔为7点的长度。 在我们的语言表述中,点为“滴”,划为“答”。也就是在这不同数量、顺序的滴和答组合之间,把10个阿拉伯数字和26个英文字母表现出来,构成了莫尔斯电码。 二、无线电发报机1896年,意大利富商的儿子古里埃尔莫。马可尼,在他父亲的庄园里研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电发报机。也就是从这时起,人们开始用莫尔斯电码通过无线电把自己的思想发往远处,开始了人类利用无线电通信的新纪元。 在无线电发明后一百年中,莫尔斯电码一直是人类沟通信息的重要方式。最早的重要应用还应该是海轮之间的通信。1912年4月14日纽约时间晚上23:30,大西洋上的“卡帕提阿”号救援船听到当代最豪华的游轮“泰坦尼克号”用老式的火花式发报机用莫尔斯电码发出呼救信号“SOS”,从而揭开了大家所熟悉的悲剧故事。三、无线电台的运用在新中国诞生的战斗历程中,用无线电台传送的莫尔斯电码成为革命根据地与前方、敌后联络的唯一最迅速、最可靠的的通信手段。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的原型李白,就是一名技术高超的无线电台报务员,他拍发的莫尔斯电码像流水一样均匀、清澈、准确、快速,连敌人也为之叹服。 在世界上的各种救援中,莫尔斯电码曾经传递过多少重要的信息?挽救过多少人的生命?没有人能够数得清楚。 1952年的法国电影《四害之内皆兄弟》中讲述的,就是从众多故事中提取的各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联手挽救海上食物中毒渔民的感人故事。 就在这个时代,周恩来总理赴万隆会议原定乘坐的专机被国民党特务放置的定时炸弹在南海上空被炸毁。飞行员落水后,就是靠用手电筒向远处船只发出莫尔斯电码“SOS”获救的。 现在,无线电技术进入了信息时代,先进的数字通信设备代替了传统的靠人工收发的电报,莫尔斯电码已经先后从铁路通信、公众电信、海事救援等行业退役。 但是,莫尔斯电码靠人工收发,人的耳朵和大脑所组成的判别系统,在目前还很难用电脑代替,因此莫尔斯电报在信道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比复杂的通信手段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在世界各国,它仍然被当作军事通信的一种重要后备手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时,全国人民都为与灾区失去联系着急。这时我曾想,如果当地的武装部还象原来那样装备着无线电台的话,那肯定不会与外界中断联络的。现在,对于全世界290万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讲来,很多人仍在利用莫尔斯电码进行互相联络,因为收发电报的无线电设备比收发语音或者其它信号的设备简单有效得多。 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半导体收发报机,就可以轻松地实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跨越大洲的莫尔斯电码聊天。即使你现在还没有加入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队伍,也许您的生活已经和莫尔斯电码联系在一起了。您的手机提示来短信时,就会有莫尔斯电码也就是我们耳朵能听到的“滴滴滴答答滴滴滴”(?――?)。 实际上这是取英语短信息服务“ShortMessageService”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S”,用莫尔斯电码表现出来的。 ,其实,《暗算》中的瞎子阿炳是个虚构的文学人物,因为能否听到电台收信机里的信号主要取决于机器的灵敏度,而不是依靠人的听力。 四、我用过的电台(一)71型两瓦短波收发信机这种机器是解放后我军最早研制装备部队的电子管小型机。当时一般用于团营间的通信联络。 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就使用这种型号的机器。电影中,在抗美援朝战场的某高地上,面对即将冲上阵地的美国兵,王成就是用这款机器喊出了那句即使我们现在听了还会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1970年夏,我们在报训队进行电台实习时就使用过这型机器。主要是进行电台专向通报实习。给我印象深的是,这款机器比较容易调谐,定好频率把强放显示灯调到最亮即可,而且特别“皮实”耐用。 (二)101型十五瓦短波收发信机这款机器是美国原产,是二战期间美军的制式装备,曾大量装备国民党军。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缴获很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缴获不少。这个型号的机器设计比较完整。把机盖放下就是一个小桌面,上面还固定着一个电键。 在1970年8月份,我们在沈阳塔湾电台实习时,我曾用过一段时间。感觉就是电键不好用。再就是调谐时要特别注意其强放扭上的固定镙丝,容易过热烫伤手。 因这类机器的相片实在不好找。有好一段时间我几乎放弃了对它的寻觅。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辽沈战役纪念馆一个展览橱窗里找到了它。 (三)硅两瓦短波收发信机硅两瓦,是我军当时新一代的晶体管收发信机。它有重量轻,调谐方便,报话两用、性能稳定、携带便利等特点。也是我军当时营连间通信保障的主力机种。硅两瓦也是新报务员近距电台实习的必备机器。我曾在通信团工作时,专门使用这类机器为新报务员进行专向和网络通信训练。 (四)小81型十五瓦短波收发信机小八一,是我军当时研制的新一代晶体管15瓦收发信机,一般用于团营间通信联络。它体形小,性能稳定,通信距离能达到300公里,是一款不错的机器。这也是我军当时装备最多,使用最广泛的机器之一。 在21时,我们主要用它进行外出电台实习。在通信团,是电台通信车必备的备用机器之一。(五)7512型收信机7512型收信机,是我们在21时双边带报房装备的主力收信机之一。7512,是指此款收信机有七个旋扭,五个波段,十二个电子管。收信机也由此得名。我们机房里,此款机器最多。 其改进型从甲排到乙、丙、丁不等。该机型收信灵敏度较高,操作方便快捷,不易出故障。很受报务员们的好评。(六)56型一级接收机56型一级接收机,我们按照俗称把它为“克劳特”。 应该是仿苏联机型的名称。这款机器,具有老毛子的特点:大、厚、重。 但设计极其精密,特别是其刻度盘的设计,是用投影放大的方式,使得刻度盘显示频率很细致。5KC的频率有两公分宽。而且,其接收灵敏度极高。 一般弱小的信号它都能收到。我曾于值班期间,用它接收过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音频信号。 在我们的双边带报房里,最靠近口门的那间报房,全都装备了“克劳特”,从装备层次来说,真可以说得上是“奢侈、豪华”。 (七)222型收信机这款机器是国产收信机,看着有点“虎”,在我们报房里,还装备了几部这类机器。机器面版设计得是比较精细的,也可能是使用7512已经顺手的原因,我感觉,222的收信灵敏度和使用方便上,都不及“克劳特”和7512。 (八)139、239、339型收信机这三款机器都是国产的收信机。我们21用的不多。 但在通信团的电台车上,有一段时间内都装备的239或339型收信机。后来,也就是1979年年初中越自卫反击战前,为赴黑龙江开设前指做准备,全部换成了号称“小克劳特”的一级接收机。 (九)116型短波发信机这是116型短波150瓦发信机。 主要装备军一级单位。我在某通信团二营六连任一台长时,我所在的电台车就装备着这样的机器。 它的发射功率很大,已至于把类似200瓦灯泡那么大的氖灯泡贴近它的发射天线时,就会随着电键的起落,发出象200瓦灯泡那样一闪一闪的光芒。 在漫漫长夜中,孤独的一个人在机上工作时,这也不失是一种乐趣。现在回想回来,就坐在150W功率的发信机旁边,那电磁波辐射要比现在的小手机可要大上多少倍呀。对身体也不知道有什么样的伤害呢? 现在我的右耳朵听力下降,是不是与这个位于我电台车桌子右边的大功率发信机有关呢?不管了,也管不了了。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留下的还是光荣大于损失。就当是成长的代价吧! 现在,如果还有人问我当过什么兵时,我依然会很自豪地告诉他:“我是无线电台报务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