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重生复仇 > 红颜枭雄 > 第43章

红颜枭雄 第43章

作者:匿名 分类:重生复仇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5年,都没和家人一起,这样吃喝玩乐,昏昏恶恶,笑到合不拢嘴,玩到不醒人世……却觉得年越来越不好玩!~很反感,过年也不过如此!~ 原来年越大越不好过!~ 我想以后的年也就这样吧!~ 诗歌:《死水》《你的微笑》 散文:〈听听那冷雨》《秋夜》《黄昏》《忆白石老人》 提问者:泡泡0504—见习魔法师二级最佳答案《死水》赏析 李怡 《死水》是闻一多最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又属于诗人“死水”时期诗风转变的重要代表。 这首诗后面曾署有一个写作时间:1925年4月。据今人考证,实际的写作时间应该是1926年4月,即诗人回国之后。老诗人饶孟侃回忆说:“《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也就是说,“死水”就是这一沟的臭水,其中填满了“破铜烂铁”,残冷炙在水中沉浮……但是,仅仅是这么一沟臭水似乎还没有理由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绪波澜,闻一多肯定因“死水”而引起了对其他事物的联想。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死水”是具有文化意义、社会意义,按照惯常的说法,也就是“祖国”。 那么,在闻一多这位爱国诗人那里,“祖国”这一神圣美好的形象是如何与这沟臭不可闻的“死水”联系起来的呢?这还得从诗人爱国主义观念、民族主义意识的实际演化说起。 必须指出的是,所谓“爱国诗人”并不是可以运用于任何时代与任何诗人的名词,诗人的爱国特征显然,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与心境之中,闻一多所热爱的“祖国”是理想化的祖国,纯净化的祖国。也只有这样理想的光芒和纯净的品格才足以让他“出淤泥而不染”,保持着东方式的“高洁”。 但是,梦幻迟早是要破灭的,尤其是对于尊重现实、所对伪饰的闻一多,当他刚一踏上思念已久的祖国,就完全失望了。在一个封建、落后、保守、顽愚的社会里,所有的宁静与和谐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经济落后,政府腐败,军阀混战,民众愚弱,这才是活生生的现实。于是,所有“大希望之余的大失望”都聚集了起来,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北京西单的这沟“死水”重叠在了一起,——或许,是“死水”之腐朽停滞让诗人联想到了不思进取的中国吧?或许,是“死水”的恶臭污浊再一次击碎了他落英缤纷的梦境,从而刺激着他痛苦的调整自己的“乡情”吧! 诗歌题为“死水”,但诗却并没有怎么描写“死水”本身的客观形象,而是面对“死水”引出的一系列想象,一系列泄愤式的诅咒。闻一多似乎还觉得这沟死水还污秽得不够,丑恶得不够,他发着誓要丑上加丑,乱上加乱,把“死水”搅拌得油腻腻、红鲜鲜,让它发酵、生霉!闻一多说过:“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出我的火来。”这种泄愤就是他“火气”的表现了。 全诗共分五节,前四节都在具体描写诗人是如何“调弄”这沟死水的。他的第一个行动便是“添乱”: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不久,这些行动就产生了效果,在“死水”的浸泡中,铜氧化成了绿绿的模样,铁也锈迹斑斑,剩菜残羹的油腻则浮动在水面上,又因霉变生菌而变得五颜六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氧化的金属、发霉的饭菜又都发了酵,于是,“死水”便成了一沟泛着绿光的“酒”。它“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上面蚊蝇横飞,乌烟瘴气。至此,“死水”算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了,于是,几声青蛙的鸣叫传来,又为寂静的世界添上了几分热闹。 传统的诗歌阐释一般都倾向认为,这些看似鲜艳、实则丑恶的物象就是“反动统治者”的象征,旧中国就是这样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我认为,这显然还是对闻一多创作的“想象”特征考虑不够,这些物象并不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写实”,而是诗人自己想象中要完成的“行动”,不是反动军阀将“死水”变成了这沟“绿酒”,而是闻一多立下志愿要把它变成“绿酒”! 那么,诗人不是太有点“残酷”了吗?其实不然,正如俗话所说:“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诗人如此看重、如此计较,又如此地忍受不了这沟“死水”的刺激,实在是因为他太希望“死水”不“死”呀!他多么愿意自己曾经魂牵梦萦的祖国一如想象中的光华美丽,而当现实世界里所发生的一切是这样的出人意料,这样的让他悲观绝望时,他能不因猝然的失落而心理失衡吗?又能不情绪性的咒骂几句、呻吟几声吗?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期望是如此的强烈,又能够理解这一期望与现实人生的深刻矛盾,那么也就不难接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普遍存在的这一“诅咒心态”。诅咒者并不是汉奸,不是中国的敌人,他们实实在在都是一群热血男儿!相反,冷漠与无原则的赞颂才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可警惕的!鲁迅说过,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如若有对中国大加诅咒的,他真心地欢迎。又有的同志出于维护闻一多的“爱国”形象,将“丑恶”喻为革命力量,说闻一多是隐晦地呼唤革命,我认为这既是生硬的,也完全没有必要。闻一多作为“爱国”诗人,根本勿需后人替他作什么辩护!至于作为情绪性诗歌的特殊含意,我想也并不难为人们所接受。 此外,《死水》一诗也是闻一多追求诗歌“三美”的典范之作,绘画的色彩感不要我来多说了。这首诗节奏感极强,每个诗行的音组数目都相等,它们都由四个音组构成,其中一个有三个音节,其余三个是两个音节,我们不妨看第一段: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浓浓的古典情怀、诗意的描写所感染。看着,嗅着,听着,我仿佛已进入了那画中的世界——杏花,春雨,江南,那水乡的小巷,撑着油纸伞的女孩。那就是望舒笔下丁香般的姑娘吗?!青色的石拱桥下是一湾活水,一条乌蓬船泊在岸边。我沉醉在这一幅灰蒙蒙的山水画中,好一个烟雨江南,多情的江南。作者用他那糅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化为一体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典的意韵,让我们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一种不可阻挡的魅力。在文中,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更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我被作者深情的字字句句感动了。这是怎样的一颗赤子心哟!作为一个中国人,余光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时刻不忘自己是黄河的儿子。即便在美国的落杉矶,看着那蓝天,白云,雪峰,想到的仍然是“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情趣”。住在台湾厦门街的20年,他在梦里寻根寻了20年。他总说自己是厦门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的——那杏花春雨的江南哟!在冷雨中,作者畅想江南,“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可是,作者终究无法回去。于是,“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只得“听听那冷雨”以解乡愁。 祖国早日统一吧!让厦门街直通到厦门,直通到杏花春雨的江南。 对于散文作家来说,更应该具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因为散文是直接面对内心世界的艺术,需要由内而外地容纳由于客观世界激起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思考。因此,主观对客观真实的认知越是深刻,越是具体入微,就越是能够最深刻最广泛地反映对于时代和社会的真情实感,并使这种感情获得厚重的份量。这就需要我们上面所说的具有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底蕴做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予以开掘;才会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发现,才会不断地在时代激流中勇于进取,有所探索,写出创造性的精品。时刻牢记时代的使命,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充分展示内心感受和内心情感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多样性及其层次的多重趋向,経过熔炼冶铸,经过迂回曲折,抓住其精神命脉骨髓,然后奔向一个目标,并赋予理性的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以高度的说服力,打开读者的心灵之门,给他们以睿智的理性认识和审美愉悦的快感。 余光中雄视古今的胸襟怀抱,感受深刻,见解独到,是具有大家风范的又一个要素。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问,才有第一等文章。他的散文融合中西,浑融圆融。他真正是学贯中西的学人与作家。我们看谢冕教授的散文《永远的校园》,将“北大精神”贯穿其中,洋溢着肩负国家重任,追求真理的激情,目光穿越“五四”以来的时空,写得大气磅薄,激情飞扬。张承志立足于民族文化写出的散文也气势恢宏。他后来研究蒙古族和回族的历史,文化视野更为开阔,写出的散文自然厚重有力。他精神上的执着曾被视为偏颇和不合时宜,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精神的可贵。马丽华“走过西藏”系列散文将自己对于西藏文化的认识和激情融入到文化学、人类学、宗教学之中,去理解西藏的自然、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将生活在西藏二十多年,跑遍西藏山山水水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形诸笔端,上升到人类文化学的高度,自然不同凡响。青年散文家苇岸、鲍尔吉。原野、伍立杨、姜威、筱敏、刘亮程、祝勇等等都是视野开阔、思考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人们对于思想深刻的追求,对于情感深刻的追求,对于真理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求知的渴望,精神高尚的渴望,只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日益加强。这是确定无疑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