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架空历史 > 网游之错乱时空 > 第12章 风起云涌

各地的军情及讯息,如雪片般飘来。 汉中的争夺战,唐军在优势的军力及李靖的卓越指挥下,可说是连战皆捷,已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而魏军仅能依赖张合、乐进及曹洪三名经验老到的将领奋勇抵抗,将主力部队全都集中在上庸、新城一带,试图负隅顽抗,确保一席之地,等待许昌的援军。 由李靖率领的唐军主力部队以雷霆万钧之势,从西北方迫至,而长孙无忌的大军则从东面逼近,使得魏军面临到双面作战的困境;当曹魏诸将得知唐军从东西两方面夹击,清楚形势不如人后,唯有善加利用险峻的地势坚守城池,犹能暂时与唐军形成对峙之局。 在战略上而言,张合诸将采取以守代攻的策略绝对正确,不管唐军实力有多麽强大,魏军要守三、五个月应该不难;只可惜,由于消息不灵通之故,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而不自知,那就是不知道合肥正遭受到南宋的猛烈攻击,且洛阳也受到唐军李积的威胁;换句话说,许昌已自顾不暇,焉能援救汉中的孤军。 消化完所有情报后,诸葛亮淡然问道:“汉升,对岸状况如何?” 黄忠欣然答道:“可能南宋带给东吴的威胁实在太大了,对岸的吴军已全部移防到前线,成为一处不设防的区域。” 诸葛亮有感而发地道:“显然皖口战况吃紧,东吴只好迫不得已地调动所有军队固守柴桑、豫章的最后一道防线,终于有背水一战的体认。” 接着沉声叹道:“唉!希望公瑾可以沉得住气。” 闻弦歌之雅意,黄忠忙道:“张将军的两万大军,已从江陵出发,预定明天会到;另外,襄阳的一万人马在关将军带领下,应该快到了;再加上江夏的守军约两万人,我们可以支援东吴的总人数约在五万人左右。” 据柴桑传来的消息显示,东吴可以集中的军马当在十万人以上,其中水师约占半数;也就是说,蜀汉与东吴双方可上战场的兵力顶多十五万之谱,要守住柴桑、豫章这道防线应该不难,却无力反击南宋。 诸葛亮随口问道:“南宋的兵力如何?” 黄忠略为犹豫地道:“末将不太清楚!倒是南宋兵力的多寡传闻纷纷,最高达百万之众,最少的也有三十万,只是难以证实吧!” 诸葛亮追问道:“汉升,你个人以为呢?” 黄忠坦然答道:“末将认为宋军人数应该不会太多,顶多不超过三十万。” 对于黄忠的臆测,诸葛亮颇感兴趣,洒然问道:“何以见得!” 黄忠神情自若地分析道:“若情报正确的话,南宋可以同时兵分两路,一路进击皖口,一路兵临合肥,且都取得相对的优势,应该不只是单靠人数取胜而已,主要是依赖主帅的领导及谋略的运用;另外,听说岳飞旗下的岳家军是擅长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无敌劲旅,所以其部队应是重质不重量,贵精不在多才对!” 听完黄忠的分析后,诸葛亮语气肯定地道:“很好!汉升的分析相当精辟,本人深有同感;不过,之前我们曾听云长说及,南宋统帅岳飞是凌公子推崇倍致的名将,其英勇事迹可以流传千古当非偶然;所以,个人认为南宋攻打皖口的兵力应该不会高于二十万人。” 话虽然这麽说,唯诸葛亮心中想着,希望前去皖口察探军情的赵云能够平安地归来,以解开南宋岳家军的神秘面纱。 蓦地,门外足音响起,军士传呼道:“关将军到了!” 诸葛亮与黄忠两人闻言相视而笑,觉得来的正是时候。 位于蜀汉与东吴两国交会的江夏郡,在三国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而在唐朝与南宋两个朝代,江夏偏处南方,重要性则远不如襄阳。 关羽从襄阳南下江夏,除了带领万名精锐战士外,同时,并有以李淳风为首的唐朝特使团同行。 当诸葛亮与黄忠两人知道有唐朝专使来访时,咸认为意义非凡。 议事厅内,纵非冠盖云集,亦不遑多让。 经过庞统的介绍后,诸葛亮对唐朝特使李淳风格外留意,心中直觉后者修为不俗,应该是个胸怀韬略、腹藏机谋的高人;当然也没有遗漏掉程知节,觉得此人外表看似不起眼,颇有乡野莽夫的味道,但可以荣任专使身份,绝非泛泛之辈,因此不能等闲视之。 从长安出发开始,李淳风一路上就想像着自己心中崇拜偶像诸葛亮的神韵,终于在江夏城如愿以偿;当他能够亲眼目睹羽扇纶巾、身披鹤氅的诸葛亮时,前者心中的兴奋,实非任何言语可以形容一二。 诸葛亮邀请贵客入席,诚挚地道:“两位大人远道而来,孔明未能亲到襄阳恭迎大驾,深感歉意!” 李淳风神情愉悦地回应道:“丞相言重了!由于时间急迫,我方未能事前知会贵国,请阁下原谅在下不请自来!” 相互寒暄后,关羽首先将襄阳城附近的局势详尽说明,再接着表明唐朝专使拜访的目的,让诸葛亮有心理准备。 诸葛亮点头表示满意关羽的报告,接着大有深意地问道:“李大人,阁下对目前的局势看法如何?” 李淳风先与程知节交换意见后,率然答道:“天下纷乱伊始,晚辈犹未能掌握到最新状况,如有说错,尚请各位见谅!” 看到与会诸人点头示意后,李淳风坦然续道:“当今天下大势,除了贵国境内平静如常、领域完整,算是得天独厚外,不管是汉中、中原,还是江南一带,全都是同时存在着两个朝代以上,又因为彼此间不相统属,只能说是乱成一团;因此,个人认为目前混乱的情势,要在短期之内回复平静,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天下苍生着想,让苦难的人民可以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各国要如何和平相处,减少战乱才是当务之急!” 这一番话可说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连自负的关羽也为之动容,点头附和道:“李大人的真知灼见,教关某深有同感!” 李淳风谦称道:“在下的浅见,承蒙关将军看得起!” 自己没有看走眼,李淳风的确是一个不同凡响的超卓人物,不仅言之有物,还能广结善缘,让诸葛亮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于李淳风的“真知灼见”,诸葛亮没有正面回应,只是淡然问道:“李大人,贵国上下对南宋有何看法?” 对三国或唐朝而言,南宋都是属于未来的,是完全陌生的朝代;因此,与会的关羽、黄忠与庞统三人闻言都兴趣大增,很想知道“后生小辈”李淳风的看法,当然也佩服诸葛亮巧妙的问话。 李淳风静默片晌后,示意程知节代答。 程知节坦然道:“实不相瞒!由于我方对南宋的状况全然不清楚,为免因无知而判断错误,所以皇上已另派特使前往南宋洽谈结盟事宜。” 看到蜀汉诸将神情有异,李淳风昂然续道:“贵国、东吴或是曹魏,对我朝而言,都是不陌生却也不熟悉,仅能从史册记载中勾勒出轮廓;因此,与贵国结盟之事曾引起朝中大臣极大的争议,幸李元帅独排众议,并获得皇上的支持,在下方有机会出使贵国共商结盟事宜。同时,为了避免横生枝节,才有派遣专使走访南宋的安排,目的无他,只想解开其神秘面纱而已!” 听完李淳风的补述后,关羽、黄忠与庞统三人心中略为释然。 就在此时,厅外军士传报赵将军回来了。 虽非历劫归来,然从赵云脸上的风霜及倦容,可以明显看出其历经千辛万苦且日以继夜、马不停蹄地赶回的迹象。 在庞统介绍过唐朝特使后,赵云脸上疲惫的神情一扫而空,意态自若地道:“李大人,程将军,幸会!袁大人与长孙将军应该快到皖口了。” 李淳风与程知节两人闻言均神情愕然,没有想到事情会这麽凑巧,袁天罡他们竟然会碰见赵云;两人心中不禁暗自庆幸,还好前者歪打正着地说出己方欲与南宋交往的实情,而没有蓄意隐瞒蜀汉诸人,否则情势难料。 回复沉着冷静的李淳风从容不迫地问道:“赵将军,风尘仆仆地赶回来,莫非已经知道在下访问贵国之事了?” 赵云点头道:“知之甚详!” 从赵云的神态来看,诸葛亮觉得前者皖口之行定当颇有斩获,于是神情愉悦地问道:“将军辛苦了!皖口目前局势如何?” 因为有外人在,赵云觉得有所不便,于是避重就轻地答道:“末将认为皖口是保不住了,绝对撑不过十天;因此,如何让前线的吴军主力,能够安全后彻到柴桑,将是东吴君臣面临存亡绝续的首要课题。” 语惊四座,让与会者闻言错愕不已,其中关羽与程知节两人更是异口同声地道:“赵将军,何出此言?” 赵云的个性诸葛亮非常清楚,讲话简单明了,更不会在外人面前畅所欲言,何况是事关军事作战的机密情报;然而,后者为了不让客人觉得突兀,却故作大方地道:“子龙,但说无妨!” 既然丞相都不介意有外人在场,亦即表示愿意和唐使共享情报,于是赵云侃侃而谈自己在皖口的遭遇,几乎让与会者听得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骄傲自负的关羽难以认同赵云的说法,觉得后者夸大其词,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意味,于是神情不悦地道:“关某认为不是岳飞或岳家军厉害,根本是东吴自己窝囊吧!” 黄忠不反对赵云的看法,只是不解东吴何以会招架不住南宋的攻击,不禁质疑道:“据我所知,伯言是继公瑾之后,东吴最有才干的统帅,在谋略及战术运用上具有独到的眼光;但为何在两军对垒时,没有先调查清楚对方的实力,伯言怎会如此粗心大意,连要塞集贤岭都落入岳家军手里,实在教人不解?” 在座的蜀汉将领或许对陆逊的评价不尽相同,却不反对黄忠的见解;倒是来自数百年后的李淳风与程知节两人,相当清楚历史对前者的评价,更明了陆逊是东吴的中流砥柱,理当不该如此不济才对。 李淳风与程知节两人惊讶、怀疑、不解的表情变化,全看在诸葛亮的眼里,因而语重心长地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千古不变的法则;所以,对陆逊及东吴而言,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战争。” 众人闻言后,从不解的神情转换成恍然大悟的表情,同时解开黄忠的疑惑;其实,答案浅显易懂,主要是南宋知道历史、了解对手之故。 由于诸葛亮的感想,颇为符合自己的认知,关羽乃意有所指地道:“关某没说错吧!不是岳飞厉害,而是他们靠着历史击败东吴。” 相对于关羽的自傲,赵云就显得较为谦逊,于是有感而发地道:“难怪南宋统帅岳飞不在时,岳家军的将领仍可轻易地击退吴军,占领集贤岭;原因很单纯,不是陆逊、程普或吕蒙等东吴将领差,而是岳家将对他们认识深刻,因而取得对战的先机,占尽优势。” 李淳风与程知节两人听完赵云的感言后,可说是感受良多;因为,唐军正与曹魏在汉中一带正面交战中,显然情况与南宋岳家军类似,同样对敌军认识深刻,是以能够取得对战的优势,获得相对的胜利。 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后,与会者彼此之间有进一步的认识;而在蜀汉方面,则是对于唐朝所提出的结盟事宜有高度的兴趣,唯表示需要再进一步商议。 瑞雪飘下,时令进入岁末。 江夏城的守军,并未因隆冬时节的来临而松懈心情,或是荒废训练,反而是所有战士个个士气高昂,养精蓄锐以备战。 由诸葛亮主持的军事会议,除了马超留在成都陪伴主公刘备外,蜀汉五大虎将中的关羽、张飞、赵云与黄忠四大将领及庞统全都到齐。 诸葛亮首先请黄忠向与会者说明,东吴及南宋两国间最新的局势发展。 事实上,关羽、张飞、赵云三人对于“前线”的状况相当清楚,均不解诸葛亮为何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听完黄忠冗长的述说后,关羽觉得内容与自己知道的相差不多,因而脸上露出不耐的神情,抱怨道:“皖口失陷,及吴军后撤到柴桑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我们似乎没有必要重覆赘述!” 接着,张飞更是大声抗议道:“大军都要出发了,有事还不快说!” 对于关羽与张飞两人的傲慢行为,诸葛亮是习以为常而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问道:“岳家军已占据皖口,进逼柴桑;有谁可以告诉我,南宋部队除了岳家军沿大江推进外,会否有其他军队翻山越岭进犯豫章呢?”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略为明白何以诸葛亮,会请黄忠费时说明当前的局势。 庞统摇头质疑道:“不会吧!” 诸葛亮双眼扫视着与会者的神情,语重心长地道:“各位,我们对手岳飞绝非泛泛之辈,而是善用奇谋的名将;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有自以为是的看法,以免事出突然而措手不及。” 接着话锋一转,神情自若地道:“幸好伯言不是浪得虚名,没有自乱阵脚;明知主客观情势均不如人的逆境下,仍可临危不乱、故布疑阵,方能适度延滞岳家军的攻势,让数万名吴军可以从容不迫地转进到柴桑,使得东吴虽败退却实力犹存,足可与南宋在鄱阳湖一决高下。” 接着正色续道:“扣除掉留守江夏的军士外,我方可支援东吴的兵力顶多五万之数,在兵力分配上略显不足;因此,只好改变先前的作战计画。” 讲了半天,关羽诸人才知道,原来诸葛亮是想要改变作战计画;由于众人尚不清楚作战计画的改变内容,因此各将领并没有发言反对。 诸葛亮察觉到与会将领,没有明显表示反对的态度,乃豪气干云地道:“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方不能将所有兵力投入柴桑战场;首先,由子龙与汉升两人各带领一万兵马,绕道至豫章东面的鄱阳埋伏,只要敌军从东面山区出现,就给予迎头痛击;余下三万军马,由本人亲自领军,翼德为前锋大将,直接前往柴桑会合东吴大军,让我们领教一下后生小辈岳飞的兵法吧!” 诸葛亮说得慷慨激昂,让庞统、关羽、张飞、赵云与黄忠五人,都可以明显感受得到,前者不仅对英勇无敌、战绩辉煌的岳家军生出浓厚兴趣,更有与其主帅岳飞互别苗头、一较高下的意味。 当然,与会者全都认为,此役关系着蜀汉与东吴两国的存亡,其重要性绝不在“赤壁战役”之下。 山顶仍是白雪皑皑,然山腰处却是一片新绿,完全看不出是严冬时节。 困在山上的凌天,在束手无策、求助无门的情况下,只好听从“怪人”娄子伯的指示,勉为其难地翻看他留在茶几上的帛册。 经过凌天不断地摸索及反覆地思考,才约略看得懂书中的记载,原来这是一册世人梦寐以求的“仙书”,教人意料不到。 想不到娄子伯会留下宝书给自己,不禁让凌天对前者的看法完全改观。 虽然帛册只有寥寥数页而已,却记载着有关御风术、役兽术、观气术、御剑术及隐身术五项令人难以想像的特异功法,的确让凌天爱不释手。 喜获至宝之情,就好像自己在二十一世纪时拿到新的电玩一样,绝对迫不及待地完全投入;因此,凌天不但忘却了自己在山上孤独无聊的苦闷日子,反而是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练习,几乎达成疯狂的境界。 然而练习仙术不同于一般武功的修练,若没有高人指点,要学会艰涩难练的仙术简直比登天还难;虽然凌天天资聪颖,且凭着坚强的意志力不断地尝试,还是吃尽了苦头,其间的辛苦实在很难向老虎们述说。 山中的日子过得特别快,从秋末到隆冬,凌天不知不觉地经过慢长、孤独却忙碌的三个月时光,而在这些日子里,他终于学会了较简单的御风术及役兽术两种技能,内心的兴奋无以名之;亦因此,木屋外的老虎就成为他聊天的新伙伴,彼此间生出浓厚的情感。 说来奇怪,自从那天深夜来到山上木屋后,直到今天为主,前后逾三个月了,凌天就未曾再看到娄子伯及巨虎他们的踪影;如此异常的现象,着实让他想不透,不清楚后者的目的到底为何? 凌天回想着“邂逅”巨虎及娄子伯他们的情形,愈想愈觉得可疑;因为从种种迹象看来,他总觉得后者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仙人,好像无所不知的样子。 首先,凌天认为娄子伯并非是突然出现,而是“有计画”的在前路等待他,显然后者已在暗中观察自己很久了;接着,他不但豢养着人人畏惧的巨虎当作宠物,还可以在神秘的山里来去自如,来无影,去无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似乎知道自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是一个来自遥远时空的人,或许因为如此,娄子伯才会留下“仙书”让自己学习。 想到此,凌天心中重新燃起一丝回到二十一世纪的希望;理由很简单,既然娄子伯知道时空异变,就有可能清楚个中缘由,则说不定有破解之法。 已经学会了御风术的凌天,要下山当非难事,却因与他相依为伴的老虎有不错的情感,心中竟然生出依依不舍之情;另外,就是想要当面向娄子伯当面道谢及请益,只是日子飞逝而去,仍不见他们现身。 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凌天只好运劲在岩壁上留言,以表示他心中感谢之意,并告知自己要去长安走走,后会有期。 晴空万里,视野特别好。 凌天站在崖边,俯瞰着下方,选定好下崖的位置。 只不过,即使凌天已学会了御风术,却没有胆量往下跳,仍是站在崖边探望,显得犹豫不决;不仅如此,深怕自己一不小心,身体向前倾,而在重心不稳下跌落山谷,使得双脚有缓缓后移的现象。 紧张之情溢于言表,凌天只好深吸一口气,以纾结心中的压力及畏惧。 经过十分钟左右的挣扎,凌天决定放手一搏;首先他屏气凝神,慢慢地施展御风术,以感受气息的流动;接着闭上眼睛,似有眼不见为净的意味,以除怯内心的紧张及压力。 当凌天完成所有的准备动作后,已不管三七二十一了,于是小步小步地往前移,看似谨慎小心,实则信心明显不足。 就在凌天双脚离开崖顶,整个人悬空时,身体立即不由自主地往下降;虽然如此,凌天不但没有惊慌之情,反而喜形于色;因为他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可以自我控制,随心所欲地下降。 自崖顶飘下来的凌天,虽然平安落地,却不禁仰头看着数十丈高的山壁,犹自不敢相信自己真的这麽厉害。 由于心情愉悦且兴奋,凌天吹着口哨,哼着小曲,快乐地向前走。 在终南山这麽久,因为凌天的无心及忽略,使得他一直都没有去注意到山中的景色,当然更不会发现山区美丽动人之处;如今,当他重获自由,在完全放松心情的状况下,终于发现终南山之美,俯拾皆是,美不胜收。 走在山中,呼吸着清新怡人的空气,凌天感觉到自己,就好像沐浴在二十一世纪的森林浴般,接受大自然气息的洗礼,令他感到浑身舒泰,在精、气、神各方面均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身怀御风术后,凌天不再顺着迂回曲折的山径走,而是朝着他自己设定的北边方向前进;因此,只要路上遇有山壁、丛林、断崖、峡谷等障碍时,凌天就会施展御风术通过,也节省不少下山的时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