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架空历史 > 网游之错乱时空 > 第17章 正式冲突

御书房的气氛骤变。 由于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柴绍与李孝恭五人,也不清楚皇上的意旨,全都只能静观其变。 大唐天子李世民沉声道:“薛副将,凌公子与张良先生是朕的客卿,身份非同小可;所以,不管两位客卿要去何处,你都要寸步不离地贴身保护;如果他们有任何损伤的话,朕唯你是问!” 薛仁贵闻言欣喜不已,却不敢喜形于色,乃恭谨答道:“末将遵命!” 结果出乎预期,使得张良与凌天两人喜出望外,心中均对大唐天子的泱泱大度生出敬意;而房玄龄五人则是闻言略感失望,想像不到皇上会如此慷慨大方,竟然愿意让两位佳宾离开长安城。 大唐天子李世民续道:“张先生愿否顺道走一趟上庸,替朕慰劳身在前线保家卫国,却无法返乡团聚的将士呢?” 张良欣然应允道:“草民愿意!” 唐太宗李世民注意到魏徵神色凝重,似乎有话要说,却故意视而不见,不予理会,只淡淡地道:“孝恭,烦你带仁贵去兵部走一趟,安排好慰劳事宜;就这样子,你们两个先下去吧!” 李孝恭与薛仁贵两人行礼如仪后,离开御书房。 接着,大唐天子李世民突然想起,召唤凌天与张良两人入宫之事,于是微笑问道:“凌公子,可曾听过吴玠、吴璘两昆仲?” 凌天初闻摇头,旋即脑海里灵光一闪,点头答道:“皇上,草民想到了;吴玠、吴璘昆仲是南宋时期有名的抗金名将,是与无敌统帅岳武穆一样,少数击败过金国统帅金兀术的猛将。” 凌天与张良两人均察觉到大唐天子及房玄龄等人闻言后,无不神情凝重,前者不禁问道:“皇上,怎会问起吴玠、吴璘昆仲呢?” 大唐天子李世民神情肃穆地道:“吴氏昆仲果然不俗,难怪我军非其敌。” 张良与凌天两人闻言大讶,想不到连关中也不安宁。 柴绍约略说明一下,更让两人觉得不可思议。 原来吴玠、吴璘两昆仲败给金兀术后,将军队聚集在大散关附近的和尚原,准备再度迎战;结果时空异变后,竟然阴错阳差地击溃唐军,而不是原先预估的金兀术部队,也使得统一天下后的唐军首尝败绩。 两人清楚他们君臣之间有事要谈,于是起身告辞。 大唐天子李世民为了尽地主之谊,特别请房玄龄与杜如晦两位仆射陪同两位佳宾游览皇宫,让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御书房仅剩唐太宗李世民、魏徵与柴绍君臣三人时,前者语重心长地道:“玄成,是否不舍两人离去?” 魏徵欣然答道:“张良先生的能力大家耳熟能详,若能留在陛下身旁运筹帷幄的话,则要再次统一天下将不是件难事;而凌公子更是神奇,他有可能是目前唯一知道全局之人,有他在的话,更是如虎添翼,胜利可期。所以,陛下要让他们两人离去,微臣期期以为不可。” 柴绍认同魏徵的看法,附和道:“陛下,微臣也有相同看法,绝对不能让两人离开长安城;否则,若为他国所用,就后悔莫及!” 大唐天子李世民静默片晌后,断然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朕相信自己的眼光及判断,当凌公子与张良先生周游列国后,定当会心甘情愿地回来,两位贤卿可以拭目以待!” 由于皇上心意已决,两人不再进言。 湖面看似平静,却是暗潮汹涌。 “既生瑜,何生亮”一个是姿质风流、仪容秀丽,眉宇之间流露出无比自信、玉树临风的周瑜;另一个则是胸怀韬略、腹饮机谋,通天文、识地理、知奇门、晓阴阳、看阵图、明兵势的诸葛亮。 诸葛亮与周瑜两位风云人物,自从赤壁战后还是首次肩并肩地站在一起,远眺鄱阳湖对岸的南宋水师船队。 诸葛亮手摇羽扇,微笑问道:“都督,在下不才,有一事不明白?” 周瑜神情自若地回应道:“阁下请问,基于贵我双方的情谊,只要在下知道的,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感受到周瑜的诚意后,诸葛亮坦然问道:“都督可知南宋的岳家军,到底有多少军马?有多少艘水师船队?” 周瑜胸有成竹地答道:“虽然伯言、子明及德谋三人均不敌岳家军,却能够保存实力后撤,且能暗中调查对手的状况;据手中情报研判,岳家军的总人数与我们差不多,应该只有十万之数,而水师船队不足百艘,实力远不如我们。” 看到周瑜自负的神情,诸葛亮内心觉得好笑却不便明讲,只是淡淡地道:“既然对方水师不如我们,那麽岳家军再强再猛也无法跨江横湖而来,则都督已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下来此好像是多余的。” 周瑜听出诸葛亮的弦外之音,略为不悦地道:“际此兵戎相见的紧张时刻,阁下还有心情说笑,甚至挖苦在下。” 接着话锋一转,肃容道:“单以水师船队对抗而论,即使对方的数量比我方多一倍的话,本都督也不为所惧,问题在于岳家军最擅长陆战;听幼平与义公两人的描述,在建业一役,我方两位将军的数万人马,竟然不敌岳家军的五千战士,使得建业支撑不了多久,即落入敌手;由此可见,岳家军的厉害及恐怖。” 周泰与韩当两位东吴猛将兵败建业之事,诸葛亮早有耳闻,却不知道其中详情为何;今听到岳家军尽以区区数千之众,就可以轻易击败东吴数万大军,的确是让他大吃一惊,也暗自称幸自己另派遣赵云与黄忠两员大将各率一万大军,绕道豫章南侧及东侧布防,应该可以发挥奇兵之效,适时阻止岳家军南下。 看着诸葛亮神清气闲的神态,周瑜心中有气,微哂道:“阁下似乎不清楚岳家军的厉害,所以仍未感受到迫在眉睫的危机!” 诸葛亮故意装作不知,双眼注视着神情不悦地周瑜问道:“都督何出此言?” 周瑜沉声答道:“显然阁下是故意装傻,而不是不懂吧!没错,柴桑面湖临江有天险可守,且我方水师优于敌军,因此还感觉不出迫切的危机;然而,豫章的情况就很难说了;若是岳家军挥军南下,直取豫章南方各郡,恐怕我们难以派出相对兵力防守,势将逐一沦陷,则豫章铁定守不住。” 诸葛亮明白周瑜话只说一半,洒然接续道:“都督,是不是只要豫章守不住,则柴桑势必岌岌可危呢?” 周瑜点头却反唇相讥道:“不待在下说出来,阁下已知道岳家军直接挥军南下的威胁性,可见得先前阁下是故意装傻。” 一阵强风吹过,湖面激起波涛。 诸葛亮神情专注地看着湖面变化,并未加以辩解,只是随口问道:“都督的情报正确与否,将会决定胜负谁属。” 周瑜神情不悦地道:“孔明,你觉得本都督的情报有误!” 对于周瑜的不忿,诸葛亮淡然回应道:“南宋终究是个统一的朝代,而非分裂的国家,其举国上下的兵力没有百万之众,也应该不少于五、六十万之数吧!所以,都督以为对方只有十万兵马,在下相当质疑。” 周瑜想想也对,自己似乎有所忽略南宋整体国力,乃心平气和地道:“或许南宋总兵力有五、六十万之众,甚至于更多,问题是对方不只是与我们开战而已,好像宋将韩世忠正全力攻打合肥,使得张辽不得不火速派员回洛阳求援;所以,岳家军的总兵力十万之数应该可信,除非……” 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故意问道:“都督,除非什麽?” 周瑜似乎想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不禁仰天长叹。 柴桑西方十里外的小港埠西陵渡,是蜀汉援吴军队的驻扎地。 与周瑜交换军情后,诸葛亮回营立即召集重要将领研议敌情。 帅帐内,除了主帅诸葛亮外,与会者有车骑将军张飞、前将军严颜、陈到、李岩、庞统、简雍与邓芝七人。 负责敌情侦查的邓芝首先报告最新情势,神色凝重地道:“据前方探子回报,对岸的部队有不寻常的动作,好像调动相当频繁,且旗帜已从‘岳’换成‘张’,末将实在弄不清楚他们的意图,只能暗中密切注意。” 听罢邓芝的报告后,诸葛亮赞赏道:“邓将军,做得很好!” 接着问道:“各位,看法如何?” 简雍率先回应道:“下官认为这是障眼法。敌军应是故意要让我们,以为骁勇善战的岳家军已经离开,松懈我们的战斗意志,再趁虚而入。” 庞统也持相同看法,附和道:“看来凌公子说得没错!敌军统帅岳飞确是名不虚传,仅是换个旗帜而已,就可以让我们伤透脑筋;等到查证清楚时,或许神出鬼没的岳家军已兵临城下了!” 对于两位参谋的危言耸听,张飞相当不以为然,高声嚷道:“两位大人怎能长敌人志气,灭咱自己威风呢!呸!俺就不信邪,管他是岳家军还是张家军,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个凑一双,俺一定杀得他们屁滚尿流。” 看着张飞翘胡瞪眼的模样,诸葛亮笑道:“张将军的神勇人尽皆知,纵使敌军统帅岳飞是吕布再世,也不足为惧!” 接着话锋一转,沉声道:“姑且不论敌军是用障眼法迷惑我方,还是岳家军真的离开了,亦或是有其他不可预知的状况,我们就是不能自乱阵地,让敌军有可乘之机。之前个人与公瑾讨论过敌军的战力,已知道勇猛善战的岳家军人数约在十万上下,尚不包含未知的其他部队;唯个人认为以南宋的实力应不在曹魏之下,所以总兵力绝对在十万以上。” 李岩质疑道:“南宋同时两面作战,可动用兵力应该有限吧!” 庞统若有所悟地道:“看来邓将军的情报无误。虽然旗帜换了,却不表示岳家军已经离开或躲起来,而是南宋另一支主力部队也来了。” 严颜神情凝重地道:“果真如此,敌军总兵力当在二十万以上。” 由于敌军可能比预期的还多,使得营帐内的讨论更为热烈。 经过一柱香的讨论后,诸葛亮总结道:“大战随时会爆发,因此各位绝对不可掉以轻心,尤忌喝酒闹事;邓将军,速派身手矫健、机灵敏捷的探子深入敌营察看,密切注意敌军的动静,想办法弄清楚他们的虚实。” 接着肃容道:“这场战争,势必改变三国鼎足而立的态势,是成为群雄并起,亦或是一方独霸的局面殊难预料;所以,为了国家及每个人的未来着想,本人希望各位能够坚守自己的岗位,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硬仗。” 与会者轰然应诺,陆续离去。 众人全都离开后,诸葛亮在帐内来回走着,心中想着赵云与黄忠两位虎将率领的奇兵,应该到指定地点鄱阳及余汗附近了,希望可以及时阻止岳家军南下。 战云密布。 从柴桑到豫章的湖面上,至少罗列五百艘以上不同类型的战船,对东吴水师而言,已是倾巢而出,全体动员了。 近五万名战士组成的东吴水师船队,分别由程普、蒋钦、韩当、吕蒙与黄盖五位猛将率领,其中前面两支船队负责巡弋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水域,另外三支船队则是负责鄱阳湖北边、豫章北部及湖东水域,构成一道固若金汤的水上长城。 经过反覆推敲后,周瑜认为岳家军沿着鄱阳湖南下的可能性偏高,为了确保豫章不失,于是大幅调动水师重新部署。 首先,周瑜将吕蒙领军的水师移防到豫章东北方,不仅可以与黄盖负责的水师遥相呼应,更可以威胁自湖东而来的敌军,稳固豫章的防卫实力;其次,韩当率领的水师移防到原先吕蒙的位置,可以就近支援豫章。 由七万名将士组成的主力部队,则分成两大部份,分别负责柴桑与豫章两地的守卫;在豫章方面,由吴王孙权亲自领军,佐以鲁肃、诸葛谨、张昭等谋士,及陆逊、周泰、朱治、徐盛、丁奉等将领;而在柴桑部份,则由都督周瑜全权负责,麾下有太史慈、甘宁、潘璋、吕范等猛将。 东吴与蜀汉两国,为了抵抗南宋的“侵略”,可说是唇齿相依;纵使双方主帅并非天天见面会商,然在情报蒐集部份则是配合的天衣无缝,只要有异常的讯息,一定会立即通知对方,或是召集相关会议。 由于南宋军队攻下皖口后,大军云集在彭泽、寻阳两地已有一个月之久,除了一般性的军队调动外,并未发动任何攻势,几可用按兵不动予以形容;因此,蜀汉与东吴两国联军的重要将领,鲜少共聚研判军情。 诸葛亮与庞统两人在邓芝率领三百名战士保护下,搭乘三艘战船朝着长江北岸前进,想要亲自观察敌情。 对于南宋大军按兵不动的行为,庞统实在百思不得其解,疑惑问道:“孔明,对方是还没有准备好,亦或是根本不想打,只是装模作样而已?” 诸葛亮看着飞溅四起的浪花,有感而发地答道:“常言道,无风不起浪;在下有个预感,不管南宋统帅是谁,至少读过史书,当知道三国的状况;也就是说,没有明显利害冲突时,应该不会轻启战端才对。” 庞统摇头回应道:“风平浪静,应该只是暂时现象而已,根本不可能持久不变;况且,东吴已失去大片江山,对方早已开启战端了!” 诸葛亮没有反驳庞统的论点,只是意有所指地道:“自从天象生出异变后,天下已非我们熟识的天下,亦非唐朝或南宋认识的天下,而是所有人全然不清楚的混乱天下;然而,战争及动乱于焉产生,不但没有人觉得奇怪,反而视为理所当然,这不是很吊诡的现象吗?” 庞统闻言神情微变,约略可以猜想出诸葛亮的话意;由于他不敢确定后者实际的想法,因而没有发言表示意见。 诸葛亮续道:“国与国之间为了解决纷争,常常诉之武力,彼此大动干戈,谁强谁话事;士元,在下心中有个疑问,难道一定要透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吗?” 蓦地,座船忽然减速,令诸葛亮与庞统两人身体为之摇晃。 前方传来吵杂声响,隐约听到有兵士喝令道:“来者何人,请停船!” 诸葛亮与庞统两人闻言微愕,莫非己方战船误入敌军阵营。 两人起身看一下周遭,认为己方的船只离南岸较近,应该还没有到敌军的警戒区域;离谱的是,并没有看到任何船只踪影。 诸葛亮与庞统两人心想,可能是碰到在江中讨生活的小渔船,因此两人并不以为意;且前者神情笃定地道:“纵使渔船是南宋斥候船伪装的也无妨,对我们而言,并不会构成任何威胁。” 庞统点头认同,的确不值得大惊小怪;虽然如此,两人还是功聚双耳,留意前面的动静。 事实上,是蜀汉战船上的士兵先发现神秘船只的;所以带队的邓芝立即喝住来船,并指示左右两艘船靠拢,形成战斗队形。 来者显然没有料到在江中会碰上蜀汉船队,在逆流的情况下,要走避已经来不及了,唯有稳住船身,静观其变。 邓芝再度喝问道:“来者何人,速报上名来!” 小船上传出回响,不卑不亢地回应道:“在下是岳元帅麾下小将杨再兴,请问阁下是蜀汉那位将军?” 诸葛亮与庞统两人闻言,不禁互望一眼,均认为事情未免太凑巧了,在茫茫大江中,竟然真的会偶遇南宋的斥候船只;同时,对于来者身处在绝对劣势中仍可从容不惧,应答如流,均留下深刻的印象。 倒是邓芝闻言略感不悦,来者竟然胆敢反客为主,冷冷地道:“杨再兴是嘛?你是岳家军的一员?” 杨再兴从小船船舱走出来,昂然立于船首处,神情高傲地回应道:“本人正是岳家军的右前锋杨再兴!阁下看来年纪不大,且欠缺虎将独有的无敌气势,应该不是名垂不朽的常山赵子龙,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吧!” 遭到对方的奚落,令邓芝非常震怒,厉声斥责道:“无知小辈,胆敢口出狂言,本将军要你得到应有的教训!” 双方的对谈,诸葛亮与庞统两人全听在耳里,均觉得杨再兴的胆识不错,而对后者生出浓厚的兴趣,认为有亲自了解的必要。 江面上,三艘中型战船围着一艘小渔船,显然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邓芝自恃自己身手不凡,不愿以多欺少,于是命令护卫的战士通通退到两旁,且不得出手相助。 战船上的士兵向甲板两侧移动,这个举动,看在杨再兴眼里,心中颇有英雄相惜的感受,而对敌将略生好感,沉声道:“在下愿领教阁下高招!” 邓芝退后数步,朗声道:“阁下,可以上来了!” 此时,诸葛亮与庞统两人早已站在了望台上,居高临下看着甲板,想要一睹杨再兴的模样。 一道身影从小船跃起,姿态优美地飘落在船首,显现出不凡的身手。 看在诸葛亮与庞统两人眼里,宋将杨再兴就好像一块上等美玉般,教人眼睛为之一亮;后者拥有丰神俊朗的脸容,并流露出英气挺拔、威仪出众的特质,更有虎体猿臂、彪腹狼腰的魁梧身型,望之如峻岳崇山般令人生畏、高不可攀;难怪乎自视甚高,敢以常山赵子龙自许。 当对手杨再兴出现在邓芝前面时,他已感受到前者身上散发出来的强横气势,确实不可小觑,知道自己要面临一场硬仗。 由于战船上空间有限,因此邓芝与杨再兴两人之间的距离仅有十步,表示二者的战斗将会非常的激烈。 邓芝的实力在蜀汉众多将领中属于中上,除了名震三国的五虎将外,仅略逊于魏延、严颜、吴懿少数几位悍将,与廖化、关平、周仓、李岩诸将差不多;然而,在诸葛亮与庞统两人眼里,宋将杨再兴的实力应该不亚于魏延,甚至于有五虎将级数的可怕实力;所以,二者均不看好前者。 虽然双方对峙时间持续不到半盏热茶光景,却让两旁观战的士兵不敢分神,无不屏息以待,深怕错失欣赏两人的对决。 感受到对手强大压力的邓芝率先出手攻击,左边腰际的长剑闪电离鞘来到自己手中,迅即化作一道长虹直取杨再兴;转眼间,十步的距离倏地消失不见,数之不尽的点点剑芒犹如群蜂般缠绕着后者;整个攻击动作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连诸葛亮与庞统两人也为之动容。 面对淋漓尽致的剑击,杨再兴脸上流露出既自负且夷然无惧的神情;犹如虎视鹰瞵般的锐利双眼已看出对手的招式,不仅没有退后或回避,反而自恃身手了得,艺高人胆大地闯进剑光剑影中。 “当!” 蓦地,响起一连串清亮悦耳却惊心动魄的剑击声。 只见到邓芝与杨再兴两人的身影在剑芒中交错穿梭,好像纠缠不清的样子;战船上,除了诸葛亮与庞统两位眼力高明者外,所有观战的士兵已分不清楚两人的身影,可见得二者移动速度之快、出招动作之密。 由于两位决战者都具有深厚的功力,使得威力强大的无形剑气到处乱窜,逼使得观战的士兵不断地往后退,以免遭到无妄之灾。 仅是数十鼻息的短暂时间而已,邓芝与杨再兴两人已交手超过百回合,显示双方都是志在必得;相对的,因为两人交手所散发出刚猛的气劲,就像飓风刮过般,也对战船造成不小的破坏。 表面上看来,邓芝与杨再兴两人的对战情况,好像是势均力敌、难分轩轾,然事实上却非如此。 对战之初,邓芝心中已认定杨再兴是个身手高明、实力强横的对手;因此,为了取得相对优势,迅即使出压箱绝活,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击后者,期能一举伤敌或是挫减对手的锐气;只可惜,事与愿违,纵使他已使出浑身解数、尽展绝技,仍然无法压过杨再兴的气势。 反观,在杨再兴方面,则是一付气定神闲、从容不迫的样子;虽然自己是被动反击,却能有效掌握对战的节奏,而手中之剑犹如蛟龙戏水般,可以悠游自在地进出对手绵密多变的剑网中;若不是自己察觉到了望台上有两个身藏不露的高手,早已逼迫对手弃剑投降了。 两人交战的状况,诸葛亮与庞统两位旁观者全看在眼里,也都心中有数,清楚宋将杨再兴可能有所忌惮,并未施展出全力进击;否则,己方的将领邓芝或许已败北,甚至于负伤了。 犹幸邓芝并非一个好勇斗狠之辈,更不会为了面子之故而逞一时之快,才没有酿成惨事;自知实力不如人后,藉着对手杨再兴猛烈无俦的气劲,前者以一个漂亮的回旋,躲过攻击后,顺势拉开彼此的距离,逸出战斗范围。 取得相对优势的杨再兴不仅没有乘胜追击,反而是后退数步到船首处,意态自若地道:“承让了!” 在激烈战斗后,邓芝脸上微红,略为喘气地道:“杨将军好身手!邓芝自认不是对手,甘拜下风。” 对手赫然是继赵云之后,最受诸葛亮重用的蜀汉名将邓芝,难怪会知所进退,使得杨再兴闻言为之动容;于是紧握双拳地道:“原来是鼎鼎大名的邓将军,后生如有冒犯之处,请多包涵!” 邓芝感受到杨再兴的意诚,于是大步向前,神情愉悦地道:“杨将军身手了得,令在下眼界大开。” 两人可说是不打不相识,相互夸赞一番。 由于邓芝与杨再兴两人不仅分属不同朝代,且有可能对阵沙场;因此,两人的谈话都自我约束,不会藉机刺探对方军情况,所以交谈时间不长。 当杨再兴准备告辞离去时,已来到甲板的诸葛亮突然道:“杨将军,暂且留步,在下孔明,想请教将军一些小问题?” 来者竟然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诸葛亮,让杨再兴闻言大吃一惊,而忘了回话;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想到前者会是一个身藏不露高手,且是如此深不可测,显然与史书的记载出入颇大。 随后而来的庞统看见杨再兴默然不语的神情,淡然道:“杨将军,这里风大,大家入船舱再谈吧!” 杨再兴很想向对方辞别,立即将自己所见所闻回报岳元帅;然而,在他看到自己崇拜的人物诸葛亮后,还是跟着走进船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