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架空历史 > 网游之错乱时空 > 第16章 初尝败绩

听到足音从右后方逐渐接近,凌天即将可以一睹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帝王,李世民的龙颜,他的一颗心紧张到都快顶到喉头了。 相对于凌天的紧张,曾计画谋刺秦始皇的张良,则是神情轻松,且不时地观察身旁的情况,两人的心情可说是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群臣高喊“陛下万岁!”的声音中,大唐天子李世民安然入座。 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龙座上,神情愉悦地道:“众卿平身。坐!” 与会的大臣奉懿旨全部坐回自己的位置。 凌天与张良两人终于可以目视千古闻名的大唐天子李世民,二者看到后者相貌魁奇、仪表不凡的圣颜,均生出心悦诚服的念头;尤其是唐太宗脸上充满着自信的神情,在顾目自盼中流露出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慑人气势,教人望而生畏,纵使凌天与张良两位特别来宾也不例外。 唐太宗李世民昂然道:“朕代表我国全体军民,竭诚欢迎凌公子与张良先生的来访,如有任何需求,可随意提出。” 张良与凌天两人起身回礼,分别道:“得到皇上的欢迎,草民感到非常的荣幸!”“感谢皇上厚爱!” 当凌天与唐太宗李世民两人的目光彼此交会时,前者不由自主地收回目光并垂首低视,而心中更生出自残形秽的想法;因为对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前者来说,第一次面见至高无上的帝皇时,心中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刹那间,凌天完全震慑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无上威势中,方真正体会到所谓天威难测的真义,使得他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受,甚至于不自觉地正襟危坐不敢乱动,连呼吸都显得相对急促。 张良察觉到凌天的心跳及呼吸骤然加速,显然是心情紧张所引起的,迅即伸出右手握住后者的左手,帮凌天将内心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 凌天与张良两人的一举一动,当然无法逃过唐太宗李世民敏锐的眼神,心中约略可以看出二者的个性及态度。 为了减轻凌天的紧张情绪,唐太宗李世民以手势示意内侍可以上菜了,神情愉悦地道:“今晚,朕之所以选择在御花园,宴请凌公子与张良先生两位佳宾,众卿可知朕意为何?” 身着鹅黄色衣裳的宫女,在内侍带领下进入宴会场,犹如彩蝶般在席位间穿梭着,不断地奉上美酒与佳肴。 本是静至针落地上可闻的御花园,因大唐天子李世民的一席话,及宫女上菜的动作而发出的声响,使得与会的群臣敢开始聊天,彼此交头接耳而略为热闹;如此情景,看在张良眼里,已可推知大唐天子驾驭文武百官的确有一套,难怪能够成就非凡的大唐盛世。 左仆射房玄龄率先答道:“微臣认为,陛下是为了让凌公子与张良先生,两位佳宾在没有压力及负担的情况下,能够感受到陛下的诚意;因此,特别选择在皇宫内最美丽、温馨、怡人的御花园举行欢迎晚宴。” 对于房玄龄的善解上意,唐太宗李世民脸露笑意,油然道:“贤卿说得没错,朕确有此意;不知凌公子及张良先生,两位意下如何?” 犹似“惊魂未定”的凌天闻言后,本是万分紧张的心情随之获得纾解,恢复参加御宴前轻松自若的神态;虽然如此,仍没有立即回复皇上的问话。 张良终究是韩国贵族之后,当然熟悉宫庭礼仪,且自己曾有刺杀过秦始皇的辉煌记录,算是个历经过大风大浪的人物;因此,在面对有可能再次统一天下的大唐天子李世民时,仍可保持平常心,乃意态自若地答道:“禀报皇上,草民先得到薛副将的救助,再获得房大人的礼遇及杜大人的推崇,令草民感到宾至如归;当然皇上对凌公子及草民的敬重,更让我俩受宠若惊!” 由于张良话讲得漂亮,同时提到薛仁贵、房玄龄与杜如晦三人,使得三人感到相当意外,唯心中确是颇为高兴。 至于,已听惯群臣美言的唐太宗李世民亦不例外,欣然接受张良的恭维之词,于是神情愉悦地道:“不愧是奇侠张子房!以先生的阅历来看,能够接受我朝的接待已属不易,朕夫复何言!朕夫复何言!” 接着开朗笑道:“哈!哈!哈!于此良辰美景,请众卿不必拘礼,尽情享用美食佳酿,让我们与凌公子、张良先生共度好时光吧!” 众卿闻言全都举杯,高喊道:“谢陛下恩典!” 对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凌天来说,终于体会出一代帝君至高无上、万臣拥戴的气氛,连自己都受到感染。 在悠扬的乐音里,夹杂着觥筹交错声。 曾经嚐过世界各地美食、进出顶级餐厅的凌天,作梦也没有想过自己会坐在唐朝皇宫的御花园内,享受着宫廷美食;若非大唐天子李世民就坐在自己的右前方,恐怕凌天早已风扫落叶、狼吞虎咽地吃尽盘中佳肴。 晚宴两位主宾,一位是名留青史、享誉千古的“谋圣”张良,另一位是通晓历史、未卜先知的异人凌天;由于二者均拥有丰富的知识,足以“教导”与会的文武百官,对唐朝而言,可说是千载难逢的时机;于是在御宴酒过三巡后,大唐天子李世民语意深远地道:“难得凌公子、张良先生可以和众卿家齐聚一堂,大家何不彼此交换一下意见呢?” 群臣闻旨,轰然应诺。 出席御宴者,除了左仆射房玄龄少数几人外,绝大部份的文武重臣均不识得凌天与张良两位贵宾;因此,与会者中不乏有人怀疑两人的身份,甚至于认为二者很有可能是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骗徒。 首先发难者是中书令萧瑀,语气诚恳地问道:“在下不懂兵法,难以请教张良先生有关太公兵法的奥妙;不过,在下很想请教凌公子,有关史书对我朝的评价,以及与西汉‘文景之治’的比较,孰优孰劣!” 位居要津的萧瑀,显然对于自己的治事颇为自信,且有投皇上所好的意味,因而急于想知道后世的评价如何,才会有此一问。 凌天闻言,可说是一个头两个大;因为,单要论述唐朝盛世“贞观之治”,亦或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对他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遑论要比较两者间的异同及优劣;所以,凌天立即搜索枯肠,想要从脑海里找出相关记忆。 能够知道史书对自己的评价,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连英明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虽然张良没听过“文景之治”,却听凌天说过汉朝是自己辅佐刘邦建立的朝代,因而也生出浓厚的兴趣。 大唐天子李世民察觉到凌天似有难言之隐,乃点头笑道:“凌公子,请不要有任何忌惮,纵使是批评之词也无妨,朕会洗耳恭听!知所改进!” 不管是来自房玄龄、杜如晦、张良、薛仁贵、褚遂良、魏徵等人期待的目光,亦或是萧瑀、温彦博、许敬宗、屈突通、侯君集等人怀疑的眼神,凌天登时成为全场注目的焦点。 幸好在御宴前,杜如晦曾问过凌天相同的问题,因而脑海里已有部份回想;否则,在脑筋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后者势将成为会场的笑柄。 凌天稳住紧张的情绪后,不急不徐地道:“从三皇五帝到草民所处的年代,前后超过五千年之久,史料浩瀚若海,不可胜数;单就正史而论,自司马迁编着完成旷世钜作《史记》以来,接着有班固完成《汉书》、范瞱完成《后汉书》及陈寿编写的《三国志》,合称四史;这一部份,皇上与各位大臣应该知晓吧!” 在唐太宗李世民及与会大臣纷纷点头表示看过后,凌天昂然续道:“除了上述四史之外,接着有《晋书》、《宋书》等,直到清史为止,总共有二十五史;至于裨官野史或是演义,更是多如牛芒、数之不尽,然而草民从头到尾就只看过一部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而已。” 语出突然,令所有人闻言皆感愕然。 或许是部份与会者的期望太高,脸上不禁露出失望之情;另外,更有数名重臣则是露出鄙夷的神情,似乎在讪笑凌天只是个不学无术的骗徒而已。 始作俑者的萧瑀不禁质疑问道:“听凌公子的话中之意,好像只了解三国的历史,却不清楚我朝的历史,未免有些奇怪?” 已回复信心的凌天闻言摇头道:“一点都不奇怪,是阁下误会了!在个人的时代里,由于要学习的功课种类繁多,举例来说像英文、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科目,甚至于还有体育、音乐及美术之类的课程;因为如此,历史只是众多科目之一,而非全部。” 讲了一大推名称,包含唐太宗李世民、张良在内的所有出席者,莫不听得目瞪口呆,根本难以理解凌天的意思。 已谈出兴趣的凌天,才不管与会者是否了解自己的意思,仍然意态自若地续道:“虽然个人没有读过半本正史,但是历史课倒是读得不错,颇有心得;历代中,获得史学家称赞的朝代首推西汉的‘文景之治’,接着是东汉的‘明章之治’,再来就是皇上的‘贞观之治’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当然之后的宋、元、明、清各代,也有治世,只是在下略述前面几个吧!” 唐太宗李世民闻言神情微变,动容道:“凌公子,能否说明一下‘贞观之治’何以会得到史学家的青睐!” 凌天坦然答道:“请皇上恕罪,草民并非史学家,没有深入探究;仅约略知道皇上在位时期,在文治武功各方面都达到鼎盛状态,连塞外各族像东西突厥、龟兹、高昌、吐谷浑等都为之臣服。对啦,能够使‘贞观之治’获得后人景仰,应该是皇上用人唯贤,不问出身,以及接受群臣批评的雅量吧!” 至此,几乎所有与会者不再质疑凌天的身份;而张良与薛仁贵两人则是注意到皇上的反应,均替凌天感到高兴。 “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八个字,正是唐太宗李世民选贤与能的标准,居然被凌天识出,因而认定后者所言不虚,于是龙颜大悦地道:“好!凌公子,说得好!朕相信你的每一句话。” 接着喃喃自语地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凌公子,朝中大臣中,有谁可以担当此重责大任,谏言朕呢?” 凌天欣然答道:“由于皇上有察纳雅言的恢宏气度,因此朝中群臣皆可胜任之;唯在史书中实际记载者并不多,在个人印象里以魏徵最为着名,其他好像还有褚遂良、马周、王珪吧!” 魏徵与褚遂良两人闻言颇为错愕,没想到凌天会提到自己。 唐太宗李世民闻言则是谨记在心,并没有特别表示意见,仅是油然问道:“凌公子,唐玄宗是谁?” 此话一出,凌天注意到房玄龄等众臣表情有点奇怪,使得自己醒悟到皇帝大统的不可侵犯性,忙回应道:“草民若没有记错的话,唐玄宗好像是李隆基,应该是皇上的玄孙吧,距今约一百年之后。” 原来如此,与会的大臣闻言全都释然。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赞不绝口地道:“凌公子,朕感谢你的直言。” 最后,御宴在欢乐气氛中顺利结束。 日子飞快流逝,转眼间已是元宵了。 雨雪纷飞,并没有冷却过节的热闹气氛。 虽然获得大唐天子及房玄龄等众臣的的热诚招待,唯在合家团园的佳节里,凌天与张良两人难免会思忆起自己的亲友;遗憾的是,二者的惆怅心情,已非独在异乡为异客可以形容的。 因为年龄相若,张良与凌天两位游人和薛仁贵特别投缘,后者在闲暇时,常带两人到长安城附近走走,以淡化两人的思乡愁绪。 回左仆射府的路上,三人笑谈时势。 薛仁贵身为唐朝将领,当然希望两位好友可以留下来辅佐大唐天子李世民,再度统一天下,于是拐弯抹角地问道:“张兄具有良相辅国之才德,对于时下四分五裂的乱局看法如何?” 事实上,张良已看出薛仁贵的企图,语带保留地道:“薛兄弟,贵国君主是个罕见的明君,再加上房、杜、魏诸大人的协助,确实可以有一番作为;不过,传闻魏国之主亦是一代枭雄,个人很想见识一下。” 看着薛仁贵略显失望的神情,张良卓然续道:“听说蜀汉有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个不可多得的军师,个人很想会一会他;另外,南宋还有一位无敌统帅岳飞,用兵如神,出奇制胜,更是值得一见!” 凌天接续道:“来到紊乱的时空后,个人已经陆续见过武圣关公、药师李靖、唐朝天子及房大人等名臣,觉得不虚此行;当然可以再见到诸葛亮、曹操、周瑜、赵云等三国风云人物的话,更能心满意足;至于个人最钦佩的岳武穆,纵使有千山万水阻扰,个人亦绝对不能错过。” 听完两位好友的看法后,知道要留下两人相当困难,薛仁贵垂头丧气地道:“你们预定何时离开长安城?” 张良与凌天两人互望一眼,相视而笑,不约而同地道:“要看薛将军何时有空,可以陪我俩周游列国。” 薛仁贵闻言错愕,旋即会意过来,欣喜道:“只要时间允许的话,在下一定向兵部告假,陪两位到处走走。” 离左仆射府尚有百步之遥,三人已看到身形略显肥胖的刘管家奔来,其后还有三名卫士牵着三匹骏马。 薛仁贵、张良与凌天三人快步迎向前,前者朗声道:“刘管家,什麽事这麽急?不能回到府里再说吗?” 刘管家上气不接下气地道:“皇上请三位入宫面圣。” 薛仁贵忙问道:“多久前的事?” 刘管家略为喘息,道:“至少有一柱香了!” 三人闻言立即飞身上马,绝尘而去。 太极宫左侧的御书房。 当张良、凌天与薛仁贵三人在内侍领路下,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时,御书房里已有唐太宗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柴绍与李孝恭六位君臣正在商议国事,让三人感到事情颇为不寻常。 三人觐见后,张良与凌天两人坐在魏徵的前面,而薛仁贵则坐在李孝恭之后,敬陪末座。 唐太宗李世民没有怪责三人为何这麽迟才到,反而笑问道:“两位还习惯吧!对长安城看法如何?” 不再畏惧皇帝的凌天率然答道:“的确是一座伟大的都城,全然不逊于东京、上海、巴黎、伦敦、纽约等世界级的大都会。” 众人闻言全都神情疑惑。 李孝恭疑然问道:“什麽是世界级的大都会?这些城市又是在那里?” 凌天心里暗骂自己糊涂,怎麽会忘了自己是身处在唐朝的时空里;于是简略地解释一下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也让大家听得头昏脑胀,方知中原之外的世界如此之大,而摇头叹息不已。 柴绍稳定情绪地道:“凌公子丰富的知识,实在是在下远远不及,若能运用在兵法上,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 大唐天子李世民举右手阻止柴绍继续发言,神情自若地问道:“张公子,你对长安城的看法又是如何?” 张良没有正面答覆,只是摇头微笑不语。 魏徵觉得纳闷,不禁沉声问道:“张良先生,摇头是代表不知道、不清楚,亦或是不予置评,还是不认同长安城呢?” 凌天也很想知道张良为何摇头不语,敲边鼓地道:“张兄,何不将你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或许皇上也有相同的认知呢?” 唐太宗李世民微笑道:“凌公子深知朕意!” 在众人言语催促下,张良语重心长地道:“陛下,草民之所以没有发表意见,是认为时间不合适!” 杜如晦讶然问道:“张公子,何出此言!” 张良意态自若地答道:“长安城在贵朝里,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时空错乱的时代里,不管是曹魏的许昌或洛阳、蜀汉的成都或南郡、东吴的建业或柴桑等城池,甚至于南宋的都城临安,都是值得一看的地方;若非如此,我们岂不是像青蛙般坐井观天,自以为是了。” 凌天闻言心中窃喜,明白张良迂回转进的计策。 房玄龄闻言心生汗颜,赧然道:“先生之言如当头棒喝,让在下恍然大悟!” 唐太宗李世民亦动容道:“先生的真知灼见,如醍醐灌顶般令朕为之清醒,明白不能昧于过往的成就,而忽视眼前的挑战。” 张良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有些意动,于是坦然道:“受到皇上的礼遇,草民铭感于心!唯时局多变,草民想到处走走看看,亲自体会局势的演变,方能全盘掌握,而非仅凭支字片语或是有限的讯息就作出论断,以免失之偏颇。” 魏徵察觉皇上神情有异,显然不希望智者张良离去,于是恺切分析道:“先生,时局动荡不安,烽烟四起,使得不少偏僻的乡间或山野,常有乱民占地为王,到处烧杀掳掠;所以,此时此刻恐怕不宜四处走动。” 张良洒然回应道:“魏大人多虑了!现在的局势再乱,应该不会乱过战国时期末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吧!何况,有凌公子与薛副将两位陪伴同行,除非我们去招惹别人,正常来说,路途上该安全无虞。” 遭到辩驳,魏徵登时为之语塞,哑口无言。 明知道凌天与张良两人要离开,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没有强要留人的意思,反而是展现出令人折服的风范,欣然问道:“两位打算先到何处?” 凌天不假思索地答道:“草民想先去襄阳,向关将军报个平安。” 唐太宗李世民心想正好,于是命令道:“仁贵听旨!” 薛仁贵慌忙起身道:“陛下,末将在!” 事出突然,使得张良与凌天两人感到相当纳闷与不安,莫非大唐天子不希望自己离开,而故意为难薛仁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