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架空历史 > 三国潜龙 > 第70章 篡政

三国潜龙 第70章 篡政

作者:匿名 分类:架空历史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在自己遇刺的两天后,董卓不顾诸多朝臣以及李儒的强烈反对,执意要行废立之举,而今日皇位更迭之事便在崇德前殿举行。 盛大的仪仗无法掩饰帝国每况愈下的衰弱,繁复的礼仪无法挽救汉室愈来愈卑微的存在。新一任的皇帝虽然有聪明的名声,却因年龄更为幼小,所以更容易被董卓控制。 从跋扈将军梁冀开始,在经过了数十年外戚和宦官连番掌权的拉锯战之后,朝中大权、京畿军事为前所未有的为外来的藩镇董卓所掌控。这似乎是一个新的预示,至于谜底是什么,只能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祭告天地,奉上三牲太牢之后,司徒袁隗接过皇帝刘辩所持的玉玺印绶之后,将其传递给了陈留王刘协。就在玉玺传递的那一霎那,座下的群臣中隐隐传来了几声低泣,然而转瞬即逝,仿似根本就未曾出现过一般。 而依照传统,天子南面而坐,群臣则与之相对面北而立。 最前头的乃是前任皇帝——是的,从他交出玉玺印绶的那一刻起,刘辩已经成为了前一任的皇帝。他被迫从龙椅上走了下来,然后向他的弟弟,新皇帝刘协跪拜。 或许有人会觉得屈辱莫此为甚,而作为废帝的刘辩,除了惊惶失措之外,竟然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轻松。也许,自己本来就不是做皇帝的料吧。他虽然泪眼朦胧,但在心底却隐隐有了解脱之感。 仪式完成之后,新皇帝的确立以三公的名义传召天下。虽然诏书的最前头写的是袁隗的名字,但是人们都将矛头指向了权倾朝野的董卓。 皇帝被董卓废了。皇帝被董卓立了。 然而,一切还没有结束。 因为废立之事而引发的风波,只是董卓掌握朝中大权以来的又一次推波助澜。距离皇位交替还不到三天,董卓毫无徵兆的再一次召集了群臣。 当着众朝臣的面,董卓不容置疑的开口道:“当今何太后,曾逼迫永乐太后过甚,令其忧劳而死,忤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何太后宜移驾永安宫。” 和前次一样,群臣再一次噤若寒蝉,没有一人敢站出来忤逆董卓。 董卓所谓的永乐太后,则是养育新皇帝刘协的董太后。董太后并非刘协的生母,而是灵帝刘宏的生母。至于新皇帝刘协的母亲王美人,则是在多年前便已亡故了。董皇后被何进赶出了京城,而后又莫名死在了路途之上,虽然迄今没有找到凶手,然而董卓说是何太后逼迫之故,便为其盖棺定论。 因此,何太后被贬冷宫,半个月后,幽居冷宫的何太后便因食物过敏而死。 群臣都明白这只是一个藉口,所谓吃错了东西能够吃死的,无非是吃了毒药而已。与董太后之死一样,但这次没有人敢说什么。 更残忍的事情还在继续发生,即便何氏一族剩下的只有女人,董卓也不愿放过。 与何太后的死讯同时,董卓派人将已故车骑将军何苗的棺椁挖出,将何苗的尸体手脚切断之后,弃之于道。又将何苗之母舞阳君杀害,弃尸于苑枳落中,不复收敛。 在此后,董卓就任三公之一的太尉,从名义上掌握了天下的军权。 而被困居于永安宫的少帝刘辩,实际上已经同囚犯无疑。除了年初纳入的唐妃,他身边再无陪伴之人。曾经让他赖为依靠的舅舅、母亲,先后死去。就连是无辜的外祖母也不能幸免。 永安宫里的配给也渐渐减少,衣服饮食欠缺,丧失了亲人的刘辩,后来为人形容为“少帝泪不曾乾”。 刘辩每天都只是立在庭中彷徨踟蹰,叹息流泪,这一日却见到一对燕子于庭中飞舞,心有所感,便即吟诗一首: 嫩草绿凝烟,嫋嫋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张忠义,泄我心中怨。 刘辩身处空庭之中,呆立叹息,而飞鸟任意翔舞。他触目感愤,抗声而吟,不知是诗,不知是泪? 少帝的诗句并不算极有文采,却是立刻为董卓的耳目所察觉,呈于董卓。 董卓不怒反喜:“废帝有怨望,乃不遵今上,杀之有名!” 于是李儒带武士十人,以鸩酒奉于少帝。少帝不愿,于是李儒强灌之,少帝死,葬于洛阳城外。 董卓以废帝心存不轨的罪名通告洛阳,可是又有谁会相信他呢? 两个月后,董卓就任“相国”,成为了大汉有史以来的最强横权臣。 四百年前,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时,曾经任命建国大功臣萧何为“相国”重职,这个在战国时代频频设置的官职,到了后世则成为拥有极大许可权的宰相—百官之首,甚至能够压过君王,负责全国的政事。 后来的历代丞相都以自己没有如萧相国之功绩和才能为由,不敢使用“相国”名号,因此,“相国即萧何,萧何即相国”,已是人们牢不可破的观念。 而四百年后的现在,竟有一个恬不知耻的粗暴武夫,胆敢以相国自称。人们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里低声叹息,有志之士则是开始了秘密的谋划。 而掌握了大权的董卓,开始了更为蛮横和恐怖的统治。 一名侍御史因为公务来找董卓的时候,未曾恭敬地解下佩剑,于是董卓“立挝杀之”,京师震动。 董卓怒喝一声,就砍下了这个人的头,他的一切作为,都已经到了横逆无道的地步。 于百官群臣来说,进入皇廷时当然不允许佩剑,这是因为物件乃是天子的缘故。而不得佩剑到相国—一个蛮横的赳赳武夫之前,则是从未有过的规矩。更何况相国这个官职,四百年间未尝有过,所以也无人知道面对相国所应有的礼貌。 这是董卓自订的规矩:佩剑到我面前者,尽杀之! 此外,董卓还决定了一件事情:洛阳城中的财宝和美女全部归我所有,皇宫也不例外! 于是董卓纵然手下四处劫掠,奸淫妇女,犯下滔天罪行。董卓自己更是擅闯皇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 一时间,洛阳震怖,京畿动荡,人人自危。 洛阳城,禁军大营。 中军营帐中,吕布正端坐在其中。董卓废帝之后,非但自己成为了相国,连带身边的所有亲信也都加官进爵。吕布自然也不例外,被董卓从骑都尉擢升为中郎将,封都亭侯。而且还在洛阳城中为其选了一间气势恢宏的宅院做府邸,不过吕布久在军旅中,早已习惯了军营中风餐露宿的生活,因此除了大部分时间守护在董卓身边,其余时候也多在禁军大营里。 虽然才加官进爵,然而此时的吕布却是眉头紧锁,端坐了片刻,又缓缓站起身来,在营内来回踱步,脸上似有所思。而在军营当中的方案上,端端正正的摆放着一面令牌,却并非是吕布所有。 吕布来回走了几步,终是站定了脚步,转身朝帐外的亲兵朗声说道:“来人,去将文远召来。” “喏。”帐外亲兵领命而去,不多时,便领着一人回转来,正是张辽。 “文远见过将军,不知将军唤文远来有何要事?”张辽进到帐内朝吕布行了一礼,沉声开口道。 “匡当!”吕布并未答话,只是缓缓拾起方案上的令牌,随手掷到张辽的脚边。 张辽拾起令牌,定睛一看,脸色不禁微微一变。 “这是你的令牌吧?”吕布淡淡的开口问道。 张辽沉默片刻,沉声答道:“是。” “那为何此令牌会出现在北门城守手中?”吕布眯起眼睛,直直的望向张辽,接着问道。 张辽沉默不语,只是低着头不发一语。 “那万年公主可是你放出城去的!”吕布忽然提高音量厉声喝问道。 “是!”张辽沉默了半响,终究沉声应道。 “混账,你可知你在做些什么!”吕布见张辽承认私放万年公主,当下勃然大怒,拔出佩剑遥指着张辽,怒道,“万年公主乃是义父点名要捉拿之人,你作为我的下属,却将其私放出京,若是为义父所知,你将我置于何处!” 吕布如此大怒,并非没有道理,董卓如今虽对他推心置腹、百般信任,然而毕竟吕布一系乃是并州军,并非是董卓凉州人马,真正来说算不上董卓的嫡系,而且董卓其人多猜疑,吕布即便受其恩宠,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触怒董卓。 因此,若是让董卓知道万年公主乃是张辽所放,不知会生出多大的怒气,毕竟董卓对这个皇室女子的看重,吕布是非常清楚的。而张辽又是他的手下,经此一事,董卓必定会对他产生猜忌之心。 “将军!”张辽长跪于地,叩首道,“辽一心为将军着想,还请将军明鉴!” “你为我着想?”吕布怒极反笑,“你倒说说,你如何为我着想的?” “董卓其人残暴无道,早已引得天下民怨沸腾。如今更是只为一己私欲而妄行废立之举,此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天下之人恨不得生啖其肉!其人欲行王莽之事,然却无王莽之才,王莽为发迹之时,亦知谦恭待人,而董贼又如何?在辽看来,这董贼灭亡之日必不久矣,将军雄才大略,难道甘愿为其陪葬?”张辽抬起头,毫不畏惧的与吕布对视,字句铿锵的开口说道。 这次轮到吕布无言以对了,虽然吕布并不善谋,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便看不清天下大势,如今董卓看似势大,朝臣莫敢不从。然而这天下毕竟还是汉家王朝,关东之地,人人只知天子,又有几人知董卓其人?而且吕布也知道,袁绍等人已经开始在招兵买马,只怕不多时便会起兵举事,这董卓并非看起来那么高枕无忧。 “更何况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将军你我皆是并州人,手下士卒亦皆是来自并州,而他董卓乃是凉州人氏,其心腹亦多是凉州之人。虽董卓他如今看似对将军你宠信无比,然而董卓其人性多猜忌,谁能保证他对将军你会一直如此信任,一旦哪一天将军你因小事触怒于他,难保他不会借题发挥,届时只怕将军你自身便是难保了。”张辽接着说道,他看见吕布脸色数度变幻,心知自己的一番话已经对吕布起了作用。 “那按文远你的意思…”吕布并非是一个特别有主见的人,而张辽可算得上是他的心腹,一直以来都忠心耿耿,如今张辽这一番话让他的确大为触动,不禁有些迟疑的开口道。 “如今董贼势大,我等也只能静观其变。”张辽笃定的开口道,“将军可以对董贼虚以委蛇,等待合适时机再将其一党一网打尽,尽收其部属。届时将军你便是平逆功臣,声望必不是如今能…”张辽缓声说道。 “义父待我不薄,要我对他不利…”吕布微微摇了摇头。 张辽见吕布欲言又止,知其心中所念并不算坚定,然而如今时机未到,此事也并不着急。因此他改口接着道:“所谓狡兔三窟。既然将军不愿反董贼,那么也应该多多联络士人,与其亲近,等到日后若是有变,将军你也可长袖善舞,不至于沦为和董贼一个下场。” 吕布久久没有言语,张辽也不再出言,只是静静的等待吕布的决定。良久,吕布轻叹了一口气,并不对张辽所言马上做出决定,而是开口道:“罢了,文远你与高顺是我最器重的手下,今次你私放万年公主之事,我便不会再追究,但是我不希望还有下一次,你可谨记。” “喏,文远必定谨记将军所言。”张辽面色不变,虽然吕布口中不说,但是他决定不再追究自己私放万年公主之事,便已经是一种表态。 “你先出去吧。”吕布转过身去挥挥手,让张辽自行离开。然后自己独自一人陷入了沉思之中。 吕布当初之所以拜丁原为义父那是没有办法之事,因为他自己身上有一半的胡人血统,为了取信于丁原他只得委曲求全,然而丁原对他却始终只是信而不任。丁原一方面将吕布视作亲信,让其随侍在自己左右,却并不对其委以重任,在他入京被任命为执金吾之后,也不过给了吕布一个主簿的文官虚职。而董卓则不一样,董卓不但信他,更任他,许以高官厚禄。 做官是为了什么?不就是想要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么。如今吕布位高权重,不应该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但是吕布每每想起董卓那一双满是阴霾的眼睛,心中便是闪过阵阵的后怕。 正如张辽所言,董卓其人猜忌之心颇重,而且极为易怒,常常因为小事而杀人,随侍在这样的人身边,吕布不得不百般小心,生怕自己出了什么差池。这种整天都提心吊胆的日子,如何是吕布这种心高气傲的人想要过的? “将军。”吕布正在思虑着,帐外忽然传来自己亲卫的声音。 “进来。”吕布将那亲卫唤了进来,开口问道,“何事?” “将军,司徒府上来人,说王大人想要延邀将军你今夜到府上赴宴。”那亲卫拱手答道。 “司徒?”吕布略一迟疑,如今的司徒便是那王允,此人虽为党人,但其人颇为油滑,哪方都不得罪。阉宦得势他便亲近阉宦,董卓得势他也接近董卓,因此为董卓看重而升为三公之一。不知此人来邀请自己又为何事,吕布想了想,寻思着还是找个藉口推脱算了。 “你转告司徒府的来人,就说司徒大人的好意奉先心领了,但是今日偶感风寒,身体抱恙,不便出席宴会,还望司徒大人海涵一二。”吕布朝自己的亲兵摆摆手,开口道。 “喏。”那亲兵领了命,转身便要离去。 “等等!”就在亲兵将要走出去之时,吕布忽然又开口将其叫住。 “将军还有何事吩咐?”那亲兵转过头来,疑惑的问道。 “罢了,你还是去告诉那司徒府的来人,就说吕奉先今日必定准时赴宴。”吕布却是改口说道。 那亲卫虽然不解,不过既然吕布如此说了,他自然也只能原话去转达。 “嘿嘿,狡兔三窟,文远啊,你这是让我早些寻好一条退路么…”良久,营帐内隐隐传来这么一句话,仿似呢喃般随风而逝…… 就在司徒王允在自己府中大宴群臣之时,三公之一的袁隗也在和荀爽商议着下一步该如何做。 “果然如袁公你所料,这董贼按捺不住,终于开始动手了。”荀爽轻声开口朝袁隗道,“如此迫不及待的妄行废立之举,自比伊尹和霍光,可是他难道不知有伊霍之才则辅,无伊霍之才则篡么?在我看来,他不过第二个王莽而已。” “只怕这董贼连王莽都不如。”袁隗笑着摇头道,“王莽未篡之时,亦是有礼贤下士的贤名闻名天下,因此其人亦是笼络了一大群士子为其虚张声势。而如今这董贼有什么?荒淫无道、残暴独断,恶名天下皆知,如此之人有谁愿意与其为伍?” 顿了顿,袁隗接着道:“而且此人还犹自不知,只怕还做着称帝的美梦,愚昧至此,当真是可笑之极。” “是啊,如今关东诸侯皆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兴兵平乱,只怕用不了多久,这董贼便会身首异处,死于非命。”荀爽咬牙切齿的说道,可见其对董卓的怨恨已是无可附加。 “慈明莫要想诸事想得太过顺利。”袁隗摆摆手,正色道,“这董贼十恶不赦不假,然而其人毕竟手握数十万重兵,麾下亦是猛将云集,想要一举破之,未必是一件易事。” “唔…”荀爽虽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袁隗说的是事实,如今董卓势大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其手握重兵,京畿的军队尽在其手中,更不用说董卓的老巢凉州等地,每旬都还有源源不断的良马和兵源输送过来。 “其实兵多将广并不是什么大事,毕竟董卓其人薄情寡义、胸无大志,即便再多的士卒在他手中也不足为虑。然而我担心的是…”袁隗欲言又止。 “袁公担心所为何事?”荀爽迫不及待的追问道。 “一人为龙,十人成虫。”袁隗缓缓的说道。 “袁公担心的是关东诸侯其心不诚,不能戮力同心么?”袁隗话音刚落,荀爽已然知道他的意思。 “而且董卓毕竟乃是先帝的托孤大臣,虽然如今恶行累累,然要诛灭他还缺一大义之名分,否则这些关东诸侯必定是各自心怀鬼胎,一旦从内部出了分歧,只怕届时反倒让董贼获利。”袁隗皱眉说道。 “大义之名分?”荀爽微微一怔,旋即说道,“难道妄行废立之举还不算么?” “算,但是还不够。”袁隗笃定的说道,“光凭这一样,势必无法发动起所有关东诸侯。” “可是先发制人,而后发制于人,如今董贼气候已成,若再不抢先一步出手,占住先机。只怕那董贼便真要如王莽一般,行谋朝篡位的大逆不道之举了。”荀爽沉声说道。 “慈明所言也不无道理,如今的形势的确是时不我待…”袁隗沉声道,沉吟片刻,忽然眸子一亮,“我记得那何屠夫诛杀阉宦之时,曾矫诏号令京中各部人马?” “据本初所言,的确是有此事。”荀爽不知袁隗为何会有此一问,不过还是点头应道。 “嘿嘿,既是如此那我等亦可以天子之名昭告天下,号召群雄讨伐董贼,如此一来必定能集聚人心,也占了大义之名。”袁隗开口说道。 “矫诏讨董?”荀爽闻言,思虑有顷,却是开口道,“既然诏书要昭告天下之人,那么若是让人看出乃是作伪…” “不会有人看得出来的。”袁隗神秘的一笑,缓声道,“难道慈明你亦不知,这传国玉玺已然下落不明的事?” “什么!传国玉玺失踪了?”荀爽大惊失色。自前朝始皇帝以和氏璧刻制传国玉玺,这传国玉玺乃是皇室传承的重中之重,没有此物,皇帝的传承便被不被视作正统,因此昔年王莽篡位之时才会想尽办法要夺得传国玉玺。而如今袁隗却告诉他传国玉玺下落不明,这如何不让荀爽大吃一惊。 “那日,十常侍作乱宫廷,本初和曹操等人率兵杀入宫中,张让与段圭带着皇上和陈留王逃离洛阳,却独独没有带走传国玉玺,而后十常侍之乱被平息,传国玉玺也不见了踪迹。”袁隗淡淡的将传国玉玺失踪的情况给荀爽说了一遍。 “原来如此…”荀爽缓缓平复了自己的心绪,轻声说道。 袁隗顿了顿,开口道,“如此一来,即便矫诏上没有加盖传国玉玺大印,也无人质疑了。” “袁公英明。”荀爽点头说道,俄而,却是微微一笑,“何况没有传国玉玺,这董贼想要当第二个王莽也当不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