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菁菁校园 > 绿水湖畔的人们 > 第26章  唐母变心城内娟子客居姑家

娟子、鲁丽萍和周小蕙回到学校,她们告诉陆老师,说方晓和程明皓已经去唐雨生的家。陆老师听了心里更加不安,他说山中的道路曲折,夜里走雪路非常危险,万一又出了问题就更不好交待。但此时蔡毅却安慰他说:“不会有事的,唐家坪那地方我到过,路上不是十分难走,也许这事情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但愿能够如此。”事已至此,陆老师现在也只能这么说。 学校熄灯后,同学们仍在宿舍里悄悄地议论,他们议论的内容大多与唐雨生失踪有关。 不了解情况的同学也趁机向别人打听情况,也有人便把唐雨生与娟子以及方晓的微妙关系扯了进去,并且添油加醋地加以宣扬。 陆老师当然一宿没睡安稳觉,半夜里他被噩梦惊醒。他梦见深山雪地里唐雨生站在自己的身边,眼看着方晓和程明皓在深山的雪地里跌跌撞撞地爬行,一不小心,方晓和程明皓两人都滚下山坡跌到山沟里,大喊着救命。他赶紧跑下山去救人,而唐雨生却在山坡站着不动。于是他动了怒,大声责骂唐雨生不仁不义,说他看见同学有难也不去帮助。但回头看时,哪里还有唐雨生的影子,而是一个恶魔站在自己的身后,向他伸出了血红的舌头,眨一眨鬼怪的眼睛,陆老师吓出了一身冷汗,醒来之后,唐雨生的影子又不停地在自己的眼前晃动,担心这是一个不吉利的征兆,就没有敢再睡。 这天晚上,娟子也在半夜中醒来。她回想着发生过的事情,聪明人有时也会做出糊涂的事情来,她后悔傍晚对唐雨生的异常举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大家也不会整夜不得安宁。但此时她心里又有一个解不开的结,唐雨生失踪已经是一个迷,但鲁丽萍又为什么要怂恿方晓和程明皓雪夜闯深山,她是为唐雨生失踪着急,还是另有所图?却不知这是她自己想太多了。 因为下了雪,第二天早晨学校里没有出操,大家起床后便陆续来到教室里早读。陆老师走进教室,看到唐雨生、方晓和程明皓的座位空着,心里很不是滋味,这种滋味却不是旁人能理解,他不知这三人今天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消息。 大家虽然在读书,但教室里的气氛已经不比从前,也许是大家昨晚都没有休息好的缘故,或者是担心着有什么不测的事情要发生。娟子、周小蕙和鲁丽萍表面上是在念书,但心里却在盼着方晓和程明皓的消息。 早读课将要下课的时候,教师办公室里的电话机突然响了起来。陆老师以为是方晓和程明皓打来的,赶紧跑回办公室里,他拿起电话,里面传来的却是一阵盲音。放下电话,他感到无所适从,心想这么早的时间方晓和程明皓也不会打电话来,但又期待这电话机又响。就坐在办公室里静静等候。可是桌上的那台电话机似乎与他开玩笑,比他更沉得住气。“真是要命!”他心里想,越想得到消息却越得不到消息,心里着急。 整个上午,陆老师都在不安中度过,上课也没有激情。午饭他也吃得很少,下午他无精打采地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操场上的积雪仍然没有化尽,那尊岳飞的雪人像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只小鸟飞到雪人像上,淘气地去啄岳飞的嘴唇。 突然,他看见两位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学校门口,方晓和程明皓回来了,心里一喜,赶紧站起来向学校大门走去。 方晓和程明皓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了学校,看到方晓和程明皓回来,同学们都很高兴,纷纷走上前去迎接。看到他俩走路摇摆的样子,有同学取笑说他们像两只笨企鹅,也有的同学取笑说他们像两只狗熊。此时他俩实在太累了,知道同学们这是在开善意的玩笑,可自己这时却笑不起来。 陆老师看见他俩完好无损地回到学校,心里更是高兴让他们赶紧回到宿舍去换下身上的湿衣服。 换上了整洁的衣服,方晓和程明皓显得精神许多,但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疲惫。从学校到唐雨生的家里,来回要走百十里路,何况山中的雪路曲折难行,这一路上的艰辛更是不用说。休息以后,他俩向大家讲述了昨晚一路进山的情况,以及见到唐雨生的情景,大家都为此感到惊讶,唯独对唐雨生的做法感到十分不理解。程明皓一路上感了风寒,此时开始咳嗽,方晓虽然身强体壮,但他还是受了感染。陆老师赶紧送他俩到医院去治疗。两人同住一间病房,陆老师和班上的同学不时抽时间到医院去看望他俩,同学们说说笑笑,两人也不觉得寂寞。至于唐雨生突然离校回家,同学们仍然感到是一个迷。 几天以后,唐雨生也从家里返回学校。经过这一次变故,老师和同学们对唐雨生的看法已经有了明显地改变,女同学也不再把他当作自己的心里偶像,觉得他多少有点心理障碍,担心这位心静如水的年轻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做出异常的举动来,搅乱自己身边的正常生活。 唐雨生对同学们的反应也有所察觉,他想有得必有失,并不在意这些。 唐雨生离校自有他的原因,但受传统习俗的影响,他不愿意将这原因告诉任何人,不得已他才采取了这种不辞而别的下策。 唐雨生的父母和别人一样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能改变祖辈遗留下来的农村贫穷。自从上小学起,唐雨生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很好,这是父母的骄傲。但念了中学以后,家中的经济负担开始逐渐加重,何况往后还要供唐雨生念大学。由此他母亲也萌生出到城里去打工挣钱的想法。好在她的二弟这几年在上海跑生意也站稳了脚跟,于是,她就让二弟在城里帮忙找一份工作。二弟告诉她说,现在城里年轻人的工作比较好找,像你这种年龄的人到工地上做民工又太辛苦,只能是做家政或者是去替人当保姆。 “家政就家政,保姆就保姆,在农村里什么事情没做过?只要能挣钱,就是当环卫工扫马路也行。”唐雨生的母亲毫不犹豫地说。为了唐雨生将来有一个好前途,看来她是主意已定,真的是豁出去了。 出发的时候,父亲送她走到村口,告诉她说:“到城里去挣钱不容易,如果不行你就回来,我们再另想办法,到时候向你二弟借一点或者向钱行贷款也行,现在许多农村的孩子念大学都是这样做的。”他母亲点点头,就这样,她走出了山里。 二弟到火车站来接她。看见二弟,她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穿着花色的T恤衫,头发梳理得油光发亮,从外表看来与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 二弟把她接回自己家中,弟媳招呼她吃饭。弟媳嫌她这一身农村的打扮俗气,就对她说:“到城里来就要像城里人的样子,你这一身打扮怕是很难找到工作。” 她相信弟媳说的是真话,因为他们的打扮就像城里人的样子。 二弟说:“吃完饭你就带她到美发店去做一做头发,然后再到商场里去买几件像样的衣服。” 下午,弟媳带她去美发店做了头发,又带她到商场里去转了转,回来时,两人已经是提了大包和小包。唐雨生的母亲洗了澡,换上新衣服,二弟看了说:“这才像是城里的人。”又问她想怎么样的工作。她问家政是做什么的,保姆又是做什么的。二弟说家政就是打扫卫生做家务活,保姆就是替别人带孩子。唐母不习惯替别人带孩子,就说那我就做家政吧。二弟说做家政比较累。唐母说累就累点儿吧,总不会有在家种地那么累。 在家休息了几天,弟媳教给唐母一些简单的生活礼仪,便领着唐母去家政公司。人家看她长得标致,做事情又勤快,很快便有了雇主。 城里人就是懂得享受,有了钱,家里什么事情也懒得做,洗衣做饭抹桌子擦地板之类的小事都花钱请别人做,自己下班就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偶尔还会请你替他们端一杯水来。而这种事情,在农村里并不能算是一种劳动,只是在自己下地之前,或者是在傍晚回家之后才做一做,有时不做也没有关系,只有那下地锄草或者是上山打柴,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所以,做起这些事来,唐母显得很轻松,一天下来并不觉得累。 第一次领到自己的工资,她觉得很开心,有钱的感觉真好!她留下一点儿钱用来买生活必需品,其余的她都贮存下来,作为唐雨生将来读书的费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思想也渐渐起了变化,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和人产生了好奇。 女人似乎天生就禁不住钱财的诱惑,从农村山里来的唐母自然也是如此。她渐渐熟悉了这座城市,也认识了这座城市,并且融入到这座城市的生活。她开始频繁地出入商场,挑选那些便宜而时尚的服装来装扮自己,也就在这时她认识了下岗的丁汝成先生。 丁汝成在城里的房子有临街的优势,他就破墙开了一家小食品店,来小店就餐的都是附近工地上的民工。他妻子早几年病逝,正想续弦再娶,只是一直没有遇见合适的。这天他在商场里与唐母对上了眼,就问她现在什么工作。唐母说自己文化浅,又不懂什么技术,只能是做家政这种粗活。丁汝成说自己缺少的正是做家政的人,如果不嫌弃,可以到他那里去做,薪酬可以优惠。于是唐母就辞了家政公司的工作,到丁汝成的家里做事。 丁汝成家里的活不多,唐母只负责给丁汝成洗衣做饭,抹一抹桌子擦一擦地板,店里的事情无需她插手。唐母做完这些便坐在客厅里看电视,颇有点城里人的生活意味。外界的人听说丁汝成屋里有这样一位女人,就取笑丁汝成是“金屋藏娇”。丁汝成本来就有这个心意,就劝唐母长期留下来。唐母说这不行,自己家中有丈夫,还有一位在高中念书的儿子。丁汝成说,这不打紧,你可以接儿子来城里念书,城里的条件要比乡下好得多。唐母还是说不行,她和丈夫毕竟一同生活了几十年,一时断不了这个情。丁汝成说,这事也甭着急,你慢慢考虑,以后再说。 舒坦的日子就过得很快,但苦日子却难熬。丁汝成的屋子里有空调,冬天,坐在丁汝温暖而舒适的沙发上,有时候唐母心里也在想,如果现在让自己回到那寒冷的山沟里去过苦日子,的确有些可怕,她觉得丁汝成说的不妨也是一个好办法,自己到城里来挣钱,还不都是为了儿子?既然有这个机会,自己何必拒绝他的要求?于是她跟丁汝成说,这事回去同儿子商量商量再说。丁汝成听了心里当然高兴。 其实,方晓和程明皓来到唐雨生家里的时候,他的母亲当时就在楼上,只是她不愿意下楼与唐雨生的两位同学见面。 对于城里的生活,唐雨生心里自然向往,但他不愿意去过寄人篱下的生活,更不想由此而毁坏了整个家庭,因此,他任凭母亲百般劝说,他始终坚持一个主意,不去上海。他对母亲说:“要去您自己去,我和父亲留在家里,从此我也不想花您一分钱!” 唐雨生回到学校,知道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已有明显地改变,但也只好在心里默默地承受,他就像是哑巴吃了黄连一样不能把自己内心的苦处告诉别人。现在他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有何改变,只在乎娟子对自己的看法。好在娟子对此事没有太多的反应,她似乎理解了自己内心的苦恼,心里也有些许坦然。 时间是最好良药,它可以医治人们的外伤,也能医治人们内心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渐渐忘却了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人们不能生活在回忆中,生活照样在进行,日子还得一天一天地挨着过。 太阳的照射下操场上的积雪已经化作一团水,那尊雪人像也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与此同时,人们也渐渐遗忘了方晓和程明皓夜访唐家坪的壮举,渐渐淡忘了唐雨生曾经给大家带来的惊慌,像往常一样,同学们和谐地生活在友谊之中。 但是这些天,娟子的身体却和往常不一样,她的大姨要来了,女孩子就是多些事情,每月都有几天不舒服。她计算着本来这大姨来的时候要比周小蕙迟两天,比鲁丽萍要早三天,但在这一次,她和周小蕙的大姨几乎同时到站,她想,这也许是因为前几天下了雪的缘故。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她的内裤上已经沾了血,粘乎乎的感觉很不是滋味。下课时她悄悄问周小蕙说:“你带年糕没有?” “没有,我也是刚到,特别多,现在内裤上也沾了血。”周小蕙说。 娟子说:“我也是。”两人说完噗嗤一笑,走进卫生间。鲁丽萍在卫生间见了她们说:“你们说什么呢?这么鬼鬼祟祟的样子。” 周小蕙说:“不告诉你。” 鲁丽萍说:“不告诉我也罢,以后我有什么秘密也不告诉你们。” 周小蕙说:“想知道吗?” 鲁丽萍说:“想。” 周小蕙说:“那我现在就给你看看。”周小蕙从内裤里拿出血淋淋的卫生巾伸到鲁丽萍的面前。 鲁丽萍见了大声叫起来:“你要死啦!” 周小蕙说:“你不是想知道吗?” 鲁丽萍说:“想知道你就这样子吗?嗅不要脸!” 娟子说:“我也来了,你有卫生巾吗?” 鲁丽萍说:“你怎么不早说,我倒是先准备着。”鲁丽萍从袋子里翻出一只卫生巾递给娟子。 周小蕙说:“还有吗?也给我一只。” 鲁丽萍说:“有也不给你。” 周小蕙说:“好姐姐,你就给我一只嘛!” 鲁丽萍说:“谁让你刚才欺侮我?” 周小蕙说:“我以后不敢了,好姐姐,你就原谅我这一回。” 于是,鲁丽萍水相逢从另一只口袋里掏出一只卫生巾递给周小蕙。原来鲁丽萍做事心细,她早就防着这一些。 与此同时,现在娟子也在为另一件事担忧。寒假就要到了,到哪里去过寒假呢?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现在却成了她眼前的难题。她姑姑虽然早就来过电话,让娟子到她那儿去过寒假过春节。但是到目前为止,她还没有与陆老师商量过此事。从主观上来说,她有些不愿意去姑姑家,原因是她小时候在姑姑家里打碎过一只盘子,姑姑责骂过她。现在想起此事,心里的感觉上总不是很好。但从客观上来说,这年的春节自己的确没有去处。舅舅是一位大男人,又是独自一人,自己的确不能再给他添麻烦。去与留,对于她来说都是两难。 娟子的姑姑叫罗霞,这次她倒是真心让娟子到自己家过春节,因为弟弟去世以后,娟子就成了孤身一人。当时她也曾想过将娟子带回自己家抚养,但考虑娟子的舅舅在中学教书,让她在舅舅身边也许更有好处。现在学校就要放寒假,就打算接娟子来自己家。前些天她已经和娟子通过电话,这天她又乘车来学校,想和她舅舅商量这事。 课间操的时候,娟子远远地就看见姑姑背着包儿走进学校,她知道这是为了自己来的,便向体育老师请了假。姑姑将娟子引到小店附近,打开自己的包儿,从里面取出一包东西递给娟子说:“你尝尝看,这是我们自家做的地瓜干,味道又鲜又美,比城里买的一点不差。”娟子打开小包一看,金黄色的地瓜干油光发亮,伸手拿起一块放进嘴里,柔、韧、润、滑、甜,有一股浓浓的薯香,这就是姑姑常说的“六味地瓜干”。除此之外,姑姑还给她带来了山里的南瓜子、板栗和山核桃,这些都是娟子平时爱吃干果。 姑姑又说起放寒假过春节的事情,娟子见姑姑大老远地从山里跑来,而且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好吃的,目的就是想请自己随她一起回去过春节,便不推辞,她说:“这事不知我舅舅有什么安排。” 姑姑说:“你舅舅那儿我去跟他说,再说秀子也有好几年没有看见你了,她也盼着你去,学校放寒假我就用车子来接你。” 听姑姑这么说,娟子再也没有推辞的理由,就答应了。 姑姑见娟子答应,十分高兴,她说:“好的,这事就这么说定了,到时候我和秀子一同来接你。” 姑姑果然说到做到,到了学校放寒假的这一天,姑姑雇了一辆小车开进学校的操场,她和秀子一起来接娟子,惹得同学们看了都十分羡慕。 秀子从山里来到这所大的学校,在大家面前似乎有点害羞,她站在姑姑的身旁。 陆老师、鲁丽萍、周小蕙、唐雨生、方晓、程明皓等同学都来送行。娟子上了车,汽车开动,缓缓地向山中驶去。 车上空荡荡的,除了驾驶员,只有娟子和姑姑、秀子三个人。姑姑对娟子早已安排妥当,她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眼睛望着前方的道路,时不时地提醒驾驶员小心开慢点。秀子与娟子坐在后排,她不时地看娟子一眼,感到娟子已经与以前不一样。娟子此时心里凉飕飕的,因为她此次去的不是自己的家,尽管姑姑对自己十分热情,但她却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就像当年林黛玉进了贾府一样。 这公路是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公路”新修的,坑坑洼洼还没来得及浇上柏油。车子摇晃得厉害,娟子感到有点不适,她坐直身子用力地撑着,但是她并不后悔,因为她已经别无选择。秀子很少坐汽车,感到十分新鲜,不停地望着路两旁的果树和村庄。 车子开到村口的老榆树下停住,姑姑说这就到了,她就打开车门走下来,帮着娟子拿东西。 娟子和秀子走下车来,驾驶员急忙把车子调过头,开走了,因为他还要赶回去接下一趟的生意。 秀子领着娟子走在前面,姑姑帮娟子提着行李走在后面。 村中的小路上没有人,因为天气寒冷,他们坐在自家的火炉旁看电视,此时并不知道村里谁家来了客人。 秀子领着娟子来到一幢新房子跟前,这与娟子小时候见过的不一样,老房子已经翻了新。 推门走进屋里,娟子感到屋子里有一股暖气。 屋里生着炉火,火炉周围坐着许多人。一位年长的老者坐在最里边,这就是秀子的爷爷,他在和人聊天、看电视。离火炉稍远点,有几位年轻人围着小方桌在打牌。娟子想不到山里这地方,外边是天寒地冻孤冷寂寞的冬天,可是这屋内却是暖意融融充满了生气。 打牌的人看见秀子家里来客人就纷纷站起身来告辞,坐在火炉旁聊天的人也站起来想走。 秀子的爷爷却连忙制止说:“不碍事,大家挤一挤将就行了。”他招呼秀子坐到自己的身边。 大家赶紧给娟子让座,他们说:“外边很冷吧?来坐这里暖和暖和。”娟子挤进去坐在大家中间。 姑姑放在娟子的行李,就去给娟子找吃的,她拿来了山核桃、板栗和瓜子,却没有拿金黄色的“六味地瓜干”。姑姑说这都是自己家里种的,一个劲地催促娟子吃果子,娟子推辞不过,就捡了两颗山核桃拿在手里。大家见娟子举止斯文,都说她知书识礼像一位读书的人。 可是秀子回到家里,话语就多了起来,她不断地招呼大家吃这吃那,自己的嘴里也不空闲。别看她的个儿不高,却长有一副尖锐的牙齿,她能够把任何坚硬的干果咬碎,而在这一方面,娟子却是不行。 秀子告诉娟子说,现在家里有五果园,桃园、梨园、枇杷园、板栗园和山核桃园,一年四季都有可吃的东西,现在公路又开通了,村里的人就可以把这些东西运到山外去卖钱。 不一会儿,打牌的人开始散去,坐在火炉旁聊天的人也起身离开。秀子打开门窗通风透气,驱走屋里烟雾,又跑到柴房拿来木炭,往炉子里添火,这时却不见姑姑。秀子的爷爷问秀子说:“你妈现在到哪儿去了?”秀子说:“她在厨房里。”原来这山里人有习俗,来了客人要煮蛋茶招待,姑姑在厨房里煮蛋茶。过不多久,秀子就去厨房里端来了一碗蛋茶,递给娟子,这倒让娟子觉得不好意思。秀子爷爷说:“吃吧,这山村里不比你们大地方,没有什么好吃的,就拿这来招待你。”姑姑开门走进来,她笑嘻嘻地望着娟子说:“吃吧,这是自家养的土鸡蛋,挺滋补的,我们坐月子都是这种吃法。” 看着这满满的一碗鸡蛋,娟子感到有些为难,她说:“这么一大碗,我的肚子里也装不下。”就到厨房拿来一只碗,分一半给秀子吃。 这一晚,大家坐在火炉旁聊天、说笑、看电视,一直到夜深仍然没有睡意。因为晚饭吃得早,这时大家觉得肚子有点饿,秀子主张煨红薯吃,姑姑说也行。娟子不知道什么是“煨红薯”,秀子告诉娟子说:“煨红薯是这山里特有的吃法,味道要比‘六味地瓜干’更胜一筹。” 姑姑立马起身,她去地窖挑了几只新鲜的红薯,在火炉里刨一个坑,把红薯放在火炉里,然后在红薯上面盖上炉火,用炉火慢烤。不一会儿,火炉里便溢出一阵阵薯香,香味越来越浓,惹得娟子差一点儿流出口水。 秀子的心急,她说:“哇,好香啊!妈,该熟了吧?” 姑姑说:“还没有,再等等。”她将埋在火炉里的红薯翻了一个身,继续用微火慢烤。 等到红薯煨熟的时候,姑姑小心地扒掉盖在红薯上面的炉灰,将红薯从火炉里取出来。去了皮,焦黄的红薯热气腾腾,薯香四溢。姑姑用餐巾纸把红薯包裹好,递给娟子。娟子拿在手上,却仍然觉得烫手。 秀子爷爷在一旁看了笑道:“到底是山外的人皮肤嫩,见不得一丝热气。” 姑姑说:“秀子她的爷爷本来早就睡觉,看见你来,今晚他也不困。” 娟子吃着这炉火里煨熟的红薯,果然十分香甜,味道要比城里街上买的好得多。 这也是娟子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山里的“煨红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