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都市言情 > 寻爱千年 > 第7章 

寻爱千年 第7章 

作者:匿名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紫红色的桑子熟了,又落了…… 刘九妹在丝厂学丝,在奔走辛劳中,天天如此,月月如此,一年不知不觉地溜了过去,她仍然是个师仔。 在艰苦的生活里,母亲越来越瘦了,她整个身躯都象根桔树茎;哥哥刘芜宇越来越闷声不响,因为扒“经济艇”十次倒有五六次空手而回;姐姐刘二女越来越愁眉苦脸,因为每次开工银差不多都被扣罚了一大半……家里揭不开锅盖,刘九妹的心里十分酸楚。 到底怎么才能摆脱受苦受穷的境地?经过一天的劳累,到了晚上,差不多只剩下倒头躺下的力气了,但刘九妹还要强打起精神来和阿哥商讨这个问题。每当他们在水阁窃窃低语的时候,在隔板的前屋的母亲也正开始她的例行公事:烧香拜佛。 母亲以前烧香,不过是偶尔在最艰难的时候,希望菩萨一发善心,帮助他们家度过难关;在父亲病危时,她曾摆供磕过头,虽说没有见到菩萨降恩显灵,但她笃敬的神心,却越来越虔诚了。因为日子一天比一天苦,找点精神寄托,就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夜晚,无星无月不见天,河水拍打岸边有节奏的波浪声湮没了九妹他们的轻声低语,为了省油,屋里没有点灯,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屋里静极了,只看到暗影里的一点香头微火,听到几声喃喃的低诵。 对母亲烧香拜佛,九妹总认为那是多余的浪费,特别是拜过七姐而七姐又没有能让她出师,就更使她觉得神仙不大可信。她希望母亲能够多多休息,哪怕一个半个时辰也好,因此一回到家便什么活都抢着做,不让她动手;谁知今天见妈又点起香来拜佛,忍不住要上前劝阻。 母亲烧香是不乐意别人打扰的,她希望点起香来可以忘掉一切愁苦,让心境得到片刻的安宁;可是九妹偏不理解她的这一点衷曲,因而往往产生矛盾,甚至争吵。 这天,九妹见母亲点香又禁不住要去“干涉”了,可是刚一站起身,却被哥哥阿基拦住。 “你不要去!”阿基说,“又想挨骂啦?” “我不怕!我只想阿妈能多睡一会。”九妹的倔强劲又上来了。她还想往外走,哥哥便用他那铁钳般的手紧紧地抓住了她的胳膊,九妹动弹不得,只好以小妹妹的口吻央求阿基:“阿哥!哥!让我去吧!我会好好跟阿妈讲的。” “好,我让你去!”阿基放开了手。 九妹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却听哥哥提出了一个补充要求,“不过,你得回答我一个问题。” “得!”九妹停止了脚步,显出一副小姑娘的调皮相,头一歪,眼睛睁得圆圆的,意思说:随你问多少,我不在乎! 阿基看着妹妹这天真模样,忍住笑说:“你先告诉我,阿妈为什么敬神拜菩萨?” “这还用问!”九妹不假思索,冲口而出,“为了生活过得好点呗!”接着又悻悻地说,“可我们活得不如猪狗!” “是呀!我们的生活简直不如猪狗!”阿基不禁叹了一口气,又问九妹,“你有什么办法呢?你又能怎么样呢?” 九妹被问住了。是啊!自己能给阿妈一点什么希望呢?能跟妈讲点什么呢?如今出师赚钱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出路又在哪里?自己也实在回答不出。 她陷入了沉思。 穷人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再艰苦也有他们自己的乐趣。九妹还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虽说现实生活已经使她早熟,常常象大人似的思考许多问题,但她毕竟还没有脱离稚气和天真。她也有着自己短暂的快意和娱乐。这里面有两件事:一是听讲故事,二是看练功夫。 天热,晚间常睡不着,想和懦弱的姐姐谈谈心又往往说不到一块。有时阿基扒艇回来晚了,或是外宿的时候,九妹便跑到阿月家去玩,甚至睡在她家,悄悄地,两个人一块谈“私房话”,一谈就是个通宵。 阿月的父亲名叫陈添,是个老实巴脚的庄稼汉,年纪不过四十出头,但长得却很苍老,满脸一道道皱纹,连眼睛都显得特别细长。以前他们家就住在刘九妹家隔壁。几年前发大水,他们家房子被水冲倒了,只好另找了个地方重建一间。两家虽说因此离得远些了,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来往。 这个被孩子们称做“添叔”的农民,和刘九妹的父亲是多年的老相知,总在一起打工干活;九妹和阿月年纪相仿,从小也都在一块儿挖野菜,打柴草,捡破烂……两个人十分要好。如今九妹的父亲去世了,两家的关系还是那么密切,彼此间如有什么难处,都互相尽力帮助。 添叔家隔邻住的就是林伯,一个瞎眼的孤老头子。他眼睛原来并不瞎,只因儿子那年交不上租被乡局打成重伤死去,儿媳妇也被逼改嫁,又悲又气才把眼睛哭瞎了的。现在他带着一个比九妹大两岁的孙子国权,两人相依为命。林伯是个爽快、热情的老头子,虽然生活给予他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打击,但事过之后,他的精神仍然恢复乐观,有那么一股子韧劲。他正名叫刘林,父辈流落外地,直到他自己有了孙子,才又回到虹城风云——他的家乡居住。林伯年轻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又很健谈,因此只要把那个竹筒烟袋装好烟往他手里一递,他就会捋捋那撮胡子,撅起那突出的下巴,滔滔不绝地讲起故事。 林伯特别喜欢九妹那一刻认真而又热情调皮的性格,对她的要求是没有不答应的;九妹也把林伯当作自己亲生爹一样,随时照顾他。而且把老人的阅历,看成是自己长知识、广见闻、找志愿、求理想的宝库。 阿月和国权也爱听故事。还有好热闹的明仔,一吃过晚饭纳凉,他们就缠住大人不放,一定要给他们摆谈讲说。 和一般女孩子不同,九妹经过拜七姐之后,对“嫦娥奔月”这类故事不感兴趣了。爱听什么“大禹治水”、“后羿射日”一类的传说,尤其中意的是“共工打蚩尤”、“孙悟空大闹天富”。她觉着那些人不愧是英雄好汉,敢做敢当! 这天,林伯讲的是省城一带的古代传说,只听他说:“古时候,省城这片地方,土地贫瘠,气候恶劣,人民生活很是贫苦。后来天上一个神仙大发善心,带着五头神羊衔着天上的谷种稻穗来到人间,从此这一带就变得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因此人们就把省城称为‘羊城’或‘穗城’……” 林伯还没讲完,九妹就嚷起来:“讲别的,讲别的!”“怎么?讲得不好听?”林伯磕磕烟灰,诧异地问。“不是的,不是的!”九妹见林伯误会了,有点着急,连忙说,“您换讲个别的好不好?” 她急得直跺脚,“这个你已经讲过七八十遍啦!”“好,我没得讲的了!”林伯掉转头去,故意作出生气的样子说,“这个不爱听,那个不要听…… 还没讲几句,就插嘴打断,还能有什么别的呢?”“有!有!有!”几个孩子齐声嚷叫。 他们对林伯的假生气都信以为真,连忙围过去,拉着他的手,摇他,九妹还一面连声保证:“以后再不打断您讲话了,好林伯!”“哈哈哈……” 这一下,林伯憋不住笑了起来。引得添叔也笑咧了嘴,脸上的皱纹更深了。九妹乘机说:“您讲!讲打仗的!讲古时候的英雄!讲孙悟空大闹天官!讲张飞、李逵,还有——”她的话就象连珠炮。 “还有顺天王?还有黄肖养?对不对?”话头让林伯接了过去,他学着九妹那股冲劲,一句紧似一句,可是一说到这里,却又猛然一顿,半晌才再开口,“今天我给你们讲一段打法兰西番鬼吧!”林伯把竹烟筒装上烟,又吸了起来。只见他慢悠悠地架起二郎腿,故意拉腔拉调地说:“讲起来,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啦!这都是我亲身参加的真事,不是什么故事!”“就讲这个,就讲这个!” 大家得一条声。“可不是什么故事哪!”他又重复了一句,“那是二十年前的事啦!那时候海边遂湾一带,——我曾经去过做小本生意。有一天,猛然听得人声嘈杂,我抬头一看,只见好多好多人,手里拿着斧头、镰刀、火钳、锄头、竹竿,往前猛冲”他连讲带比划,说到这里,忽然停住不往下说了。 孩子们正听得入神,一时鸦雀无声,就是一根绣花针落在地上也能够听得见。 “啊!啊!啊!”等到大家缓过一口气,这才恍然大悟:这是林伯给他们讲故事啊。可那情景为什么就和真的一模一样呢?哦!那是林伯讲他的亲身经历。 九妹上前一把抓着林伯的胳膊,使劲地摇撼:“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呀!” “讲,讲,快快讲!讲,讲,快快讲!”孩子们叫得一条声,国权、明仔更是急得抓耳挠腮。 “那是呵——番鬼欺人太甚,激起众怒啦!”林伯向孩子们摆了摆手又讲了下去。 “那些番鬼可狂哩,仗着几根破洋枪,就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说是那该死的狗皇帝已经答应了,要把那块地方双手送给他们,这么一来,他们一上岸就横行霸道,又杀又抢。中国的土地凭什么要送给外国番鬼?我们老百姓可气不过,气炸了肺,就和他们于开了…… “番鬼不是上岸要搭兵营吗?刚盖好,我们就去劫他的营。“有个晚上,大家准备了抬枪,三叉、长矛、大刀、一锄头、铁耙、鸟铳,另外还有铁盾牌、藤盾牌……番鬼的洋枪装的都是铅头弹,稍远一点就没多大力量啦,用厚一点的藤牌就能挡住。一挡,子弹钻不透还夹在缝里。这样一来,大家更不怕他们啦。 “番鬼最厉害的是有一条狗,防守营寨,这条狗长得象狼,又大又凶。要偷营要先把这家伙治住,不然就难得靠近兵营。怎么办呢?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不一会就有了主意:把我们的狗放一条出去和它斗,把它引过来,悄悄地把它捉住。然后在尾巴上给它拴上个小油罐,点着火再放回去。火烧得狗疼,它就会满院乱跑,引起兵营起火,番鬼兵必定跟倒翻箩蟹一样啦! “我们本来担心进攻时番鬼会靠营房的围墙抵抗,这一下可好,把他们全轰了出来,那才打得痛快哪!大家向院子里一面放枪,一面呐喊。成千上百的人吼成一条声:‘杀呀!’那声音真是惊天动地,吓得他们连忙打开营门拼命向外冲,这就正中我们的计了。营门外面我们早已作好准备,手里那几百根砍断的粗竹筒,一根一根都扔到他们脚底下。你想,那竹筒又圆又滑,一踩上去就滚,那些番鬼兵一步一个跤,连滚带爬,进不得,退不了,洋枪遇到藤盾牌,一时又发挥不出作用来,只好由着我们的大刀扁担摆布,把他们打得鬼哭狼嚎,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一个个抱头鼠窜。这一下,可把他们全赶回海里去了。 “再看那些抓住的俘虏:满身稀泥,鼻青脸肿,那样儿,要是你们那时候也在,只怕要笑掉大牙,笑破肚皮哩! “从那回以后,那些番鬼们再不敢小看我们中国人,再不敢随便上岸占地方、筑兵营啦!” 林伯虽然眼瞎,但这段故事却讲得活龙活现,大家昕得完全着了迷。特别是刘九妹,一想起她受过番鬼兵船的欺负就恨得直咬牙,现在听到番鬼挨了打,真是再解气不过! “这些番鬼,迟早要统统赶走!”九妹激动地说,“要是现在,我一定要把他们杀个‘片甲不留’!”她引用了从林伯那儿学来的词语,说着说着站起身来,仿佛手里有把刀似地猛挥两下,紧接着又做了个“收刀式”的挺立姿势。由于刘芜宇最近和南乡的几个朋友一起练武功,九妹常跑去看,因此也学会了一点。现在她这动作做得维妙维肖,满象手里真的有把刀,弓f得添叔不禁笑出声来。 “那还用说,再过几年,你一定是个顶呱呱的女英雄!”添叔拍拍小木凳,让九妹坐下,“不过现在——还小了点儿!” “还小?”九妹不服气,拉着添叔的大手就要和他“掰腕子”比试,虽说她那胳臂和手看来又弱又细,可劲头却一点也不输人呢! 添叔看九妹“顶真劲”又上来了,笑得更欢,连瞎眼的林伯也跟着笑出声来。 “好!好!算得上这一个!”添叔边说边竖起大拇指“现在是,长大了保准也是这一个。跟黄焕妹一模一样!” “黄焕妹?那是谁呀?”孩子们都没听过这个名字。 “讲!讲!添叔快讲!那是谁?”“讲黄焕妹的故事!讲,讲,快快讲!”“讲,讲!讲黄焕妹!” 孩子们缠住添叔不放,非要他讲不可。添叔起初不肯,说自己讲不好,便推给林伯。林伯却说这是风云乡的传说,他回来不久,闹不清楚,应该添叔讲。添叔缠不过孩子们,阿月简直滚到他怀里了,只好答应下来。添叔平素讲话不太多,他待人接物都是稳稳当当地说一不二,现在他既然答应讲了,几个孩子立刻静了下来。 “以前,我们这一带本来没有番鬼兵,一个也没有。”添叔掏了掏烟筒灰,慢悠悠地说,“那是八十多年前的事啦!番鬼们为了运送他们那些鸦片大烟,派来好多兵,欺负我们中国,和我们打仗。那时候省城北边三元里的老百姓在牛栏岗打了个大胜仗,打得鬼子兵不敢再在城北嚣张气盛,他们就把脑袋伸到这一带来了……” 鸦片战争期间,人民群众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军,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传说,添叔这个故事是虹城附近流传的,因此刘九妹她们听来更觉亲切可信。 那个时候,番鬼兵经常派小电船在珠江一带河网测水位量地势,在河岸离岗上插满了小旗作标记和界限。老百姓看到这些情况,都说狗官府准是把我们的地给卖了,个个义愤填膺,不断用各种办法破坏鬼子们的测量。 江边附近的村子里有个姑娘叫黄焕妹,她年纪只有十六七岁,但目聪耳慧,手巧心灵,屋里针线、田里活,样样拿得起来。她时常穿一件用碎红花布拼缝起来的短外衫,因此有人叫她红姑娘,叫着叫着就叫开了。 这一天,黄焕妹象往常一样沿着江边大堤去自家租佃的禾田。正是初夏的午后,天气晴朗,黄焕妹扛着根竹扁担,腰里别着柴刀,准备回来时割点柴草。她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往前走。忽然,她发现前面泥地里和旁边基围上都有白色、黄色的小旗在飘,立刻站住了:“一定是鬼子兵来过了,看上了这些地!”她忿忿地跑过去,快手快脚把旗子都拨了。 那几面小旗刚刚被她卷在一起、准备撅断撕碎时,冷不防后面传来“叽哩哇啦”大声的喊叫。刚才她没有发现,原来旁边低处站着两个鬼子兵,他们看到有人拔旗就急忙跑了过来。这是鬼子的一个分遣测量组,三个人两个上了岸,另一个留在河里的小电船上等待。 看到鬼子兵越来越近,黄焕妹有点心慌,她才十七岁,还没有和拿枪的番鬼当面打过交道。但是她立刻有了主意,随即镇定下来,她把粗大的辫子往后一甩,回头向鬼子兵看了一眼,再理了理刘海,不慌不忙地向前走去,手里还紧紧地攥着那几支小旗。 鬼子兵看见黄焕妹拔脚走了,紧跟着追了上来。他们开始时,感到大惑不解:这样一个中国小女孩,怎么竟敢赤手空拳跑去拔旗?真是胆大妄为;但当他们看清这个红衣裳的大辫子姑娘是这样美丽俊秀,又发现胡围寂静无人,便马上产生了邪念:觉着这是上帝恩赐给他们一块肥肉,便饿狼般地扑了上来。 黄焕妹放开腿往前走,不时回头瞄瞄那些鬼子兵,看他们跟上来没有。眼睛里射出一股凌厉的光芒,显得凛烈非凡。这时,鬼子兵面对这个美丽的少女,不禁馋涎欲滴,一步紧似一步地盯着不放。 黄焕妹走着、走着,不禁心潮翻腾,她想到番鬼们在城里抢劫百姓、杀人放火的暴行,想到几天前附近村里那个少女被掠走至今没有消息,想到不久前三元里牛栏岗父兄们对鬼子兵狠狠的打击……越想越气!越气越恨,她要整治这几个鬼子兵的念头也就越强烈。别看她手里只有一把柴刀,要对付的又是两个全副武装的鬼子兵。可是只要下定决心,她就浑身是胆。不过她还得冷静地仔细思考。 正当黄焕妹慎重考虑、脚步稍为放慢时,那两个鬼子兵已逼近她的身后了。他们如同两只恶狼,眼睛发红,紧迫不舍,你走得急他们也走得急,你转弯他们也转弯。 他们把黄焕妹看作是已经到了手的“猎获物”,反而不急于一口吞下,他们还要逗弄、玩耍一番,最后才吃。这时,黄焕妹赤着双脚,身轻步健,又是熟路,真象燕子一样自如,走得身不出汗、心不跳,始终和鬼子保持一段距离。 而那两个鬼子兵穿双大皮靴,走的又是生路,磕磕碰磁又笨重又着急,出了一身臭汗,还是没有赶上。黄焕妹心中暗喜。她瞧着他们那气喘如牛的狼狈相,感到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立即转身走下大堤。这时,正当退潮时刻,堤外露出一大片泥滩,来往船只只能停在泥滩外面。 鬼子兵一直担心黄焕妹快步如飞,追赶不上,捉不到手,观在见她下了泥滩,以为有机可乘,于是一跃上前,随即下了大堤,企图截断她的退路。 同时他们又紧打招呼,要小电船上的那个鬼子兵前来帮助拦截。黄焕妹这时才发现河里电船上还有个鬼子,立即改变方向,侧转身来沿着江边横走过去。 鬼子形成两面包围的’形势,眼看中国姑娘就快要落入他们手中,高兴得哇哇大叫。有一个鬼子跑得最快,想先把黄焕妹抡到手,忽然,只听得他大叫一声,身子猛然矮了半截。 后边鬼子赶忙上前救他,谁知刚一拉到胳臂,自己也陷了进去。稀泥很快地淹没了两个鬼子兵的腰腿,他们恐怖地大趣大嚷,可是越动越起不来,越动越往下陷。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江边的沙田基围是经常要维护的,农民就近从泥滩取淤泥来填补,因此挖得东一个坑,西一个洼,潮水一来,又有稀泥淤上,表面上就难以分清哪是泥潭哪是实地。这种陷阱般的泥坑,在当地农民看来是一目了然的,因为它的泥色水草都与四胡不同;可这些侵略成性的番鬼,怎么能知道中国特殊的地理情况呢?自然会中一了黄焕妹的计策,变成八卦阵中的困兽。 这时黄焕妹返身走近他们。前面那个鬼子见她回过身来,便马上向她呼救,从刚才那凶残狠毒模样,变做一条哈叭狗般地摇尾乞怜形象。就在这一刹那,黄焕妹一个箭步,伸手夺过了他的洋枪。后面那个鬼子见势不妙,刚要举枪反击,不料黄焕妹一个转身,手里那条扁担已经劈在他身上,接着举起身边的柴刀,只见刀锋一闪,那个鬼子兵脑浆进出,一命呜呼了。 那边乘小电船赶来援救的鬼子兵,手拿洋枪又不敢开火,深怕打着自己人,只得拼命向这边狂奔,企图援救,不料,忽地也跌进泥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