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都市言情 > 狂热战争 > 第1章  我是客家人

狂热战争 第1章  我是客家人

作者:匿名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我老家住的地方田心村,听我死去的大伯说我们那个村子以前没有外姓,全部都是肖姓,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因天花、霍乱等灭绝人种的瘟疫全死了,所以我们那也叫“肖家塅。”还有一种叫法“田心河背花园”,我们上街中间隔了条大溪河。后来就来来了很多外姓人士陆陆续续迁居于此,我们也就这样落户到了这里。我们的祖先也许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的那样,为了避免战争,也为了能找个能安居乐业的地方,不远万里我们的祖先从广东梅县迁移过来的。所以我们那村上90%以上的人是说客家话的,有小部分是说本地话,而我就是“非纯客家”的客家女。客家地区分为纯客家和非纯客家。一般认为,在日常工作中,不使用其它方言(“其它方言”不包含普通话),只会讲客家话的人口占该县总人口数89%,且该县文化不受其它方言的文化影响,仍为典型的客家文化的,为纯客家县。也有认为需达到94%以上。总之,纯客家县的数量相对较少。 客家人由北至南的大迁徙,据《嘉应州志》记载“客家人祖先本齐晋人,至秦时被迫而迁于豫皖”,正说明了这一事实。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种:(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2)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3)南方土著融合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过日子。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形成今天这样一支有着数千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不同时代分别客居了几个省区,原是中原古代语言,客家口音经沿途省份方言口语的影响,吸取了外来方言,到了梅县山区以后,口音逐渐定型下来,就形成了今天的梅县客家话。梅县客家话保存了大量古音,当地人用客家话朗读文言文和唐诗宋词觉得更加琅琅上口,富有韵律。湖南是属于非纯客家县市:有临湘、平江、浏阳、醴陵、茶陵、炎陵、攸县、安仁、常宁、耒阳、永兴、桂东、汝城、江永、江华、郴州、宜章等17个。 客家人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不过我们那边的建筑风格不是那样的,因为气候、地形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们那以前的房子都是土坯垒的土房子一般2层居多,然后用石灰粉刷下地上打上水泥,然后是一个三角架成的房梁。这样的建筑风格保证了冬暖夏凉的要求,湖南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这样的房子让我们可以适应气候差异,让我们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近年来,家乡变化很多,一幢幢红砖砌的房子外面贴上漂亮的各式瓷砖,代替了土坯垒的土房子,的有保持原有的三角的房顶,也出现了和城市接轨的四方平顶。 饮食基本上和纯客家差不多口味,只是多了辣椒和湖南的特色菜——腊鱼腊肉,还有浏阳有名的蒸菜。客家人适应环境能力特强,并创造了有特色的饮食文化。 另方面,客家人,肉丸(包括鱼肉丸,挥丸),东坡肉,酿香菇,酿春卷,白切鸡,酱鸭等;还有簸箕粄,峹芽粄等民间小吃。 客家人不但好客而且多礼。在狭窄的路上相遇,会主动让路,年轻的让年老的,男的让女的,大人让小孩,空手的让挑担的,挑轻担的会让挑重担的,挑重担的会让给扛抬的,相互礼让是客家人的美德。客家人很注意人际往来的礼节。“上家过来下家客”,也就是说,上家人到下家来,就会被当作客人一样对待。亲戚朋友之间,每遇喜庆,都会登门相贺。 客家人一向热情好客,注重礼节。凡是宴请或吃便饭,都有一定的礼节,如按辈分入席,男女不同席。筵席中来客,依次是首席舅公太(曾祖母外家),其次是舅公(祖母外家),再次为舅父(母亲外家),民间称之为“三代亲。”城里男家结婚宴请时,首席为舅父,其次为舅公太再次为舅公。若首席不到一般不开筵,如果是因故或对主人有成见,不愿到席,主人应把席位留下,让它空着,方可开筵。除“三代亲”为上宾外,姻亲次之,亲属同族则以辈份及年龄分次入座。朋友可以左右随便入座。如果是建房上梁请客的,其首席应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为上述的“三代亲”,席次由宴请的主人安排,迟到的要饮酒表示歉意,中途离席要向主人说明原因,并向同席者表示歉意,宴席中间,主人来谢客敬酒时,客人要起立表示礼貌。 客家人的宗教信仰,除传统的佛教,道教之外,还有以后从西洋输入的基督教与天主教。此外,客家人崇拜祖先,信奉鬼神。而以信仰佛教者居多。客家民间还有关于天地日月,雷电风雨,时间方位等的信仰。对动植物和用器,如蛇,燕子,草蜢,扫把,灯盏等,也有不同的信仰。对人的一些行为,如踢脚趾、换牙、眼皮跳、做梦等,也有自己的解释方式。在占卜巫术方面,民间保留不不少用巫术治病的风俗。如“捉四眼”,“下惊”,“画符”,“问神”,“伏花”等。我们继承了纯客家人的淳朴、好客,风俗习惯,还有生活方式,团结和奋进的精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