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北窗炙輠录 > 卷上

北窗炙輠录 卷上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新法之变,议者纷然。伯淳见介甫,介甫闻伯淳至,盛怒以待之。伯淳既见,和气蔼然见眉宇间,即笑谓介甫曰:“今日诸公所争皆非私,实天下事尔。相公少弭威色,且容大家商量。《管子》云:‘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也。’管子犹知尔,况乃相公高明乎?何苦作逆人事!”介甫为伯淳所薰,不觉心醉,即谓伯淳曰:“业已如此,奈何?”伯淳曰:“尚可改也。”介甫遂有改法之意,许明日见上白之。及明日见上,有张天祺者,实横渠弟也。自处士徵为谏官,遂于上前而折荆公之短,荆公不胜其忿,遂不肯改。故伊川尝谓诸公曰:“新法之弊,吾辈当中分其罪,使当时尽如伯淳,何至此哉!以诸公不能相下,遂激怒而成尔。” 范尧夫罢相,与伊川相见,责尧夫曰:“曩者,某事相公合言,何为不言?” 尧夫谢罪。又曰:“某事相公亦合言,何为又不言?”尧夫又谢罪。如此连责数事,尧夫皆谢罪。及他日,伊川偶见尧夫蜃右惑妫凡伊川责尧夫所不耳言者,皆已先言之矣,但不与伊川辩一词,惟谢罪。此前辈之度量,不可及也。 韩魏公与范文正公议西事不合,文正径拂衣起去,魏公自后把住其手云: “希文事便,不容商量。”魏公和气满面,文正意亦解。只此一把手间,消融几同异。魏公所以能当大事者,正在此也。 欧公语《易》,以谓《文言》、《大系》皆非孔子所作,乃当时《易》师为之耳。魏公心知其非,然未尝与辩,但对欧公终身不言《易》。 孙威敏不肯读温成皇后策文,仁宗再三令授之,威敏不受。仁宗曰:“卿既不读,何不掷去?”威敏曰:“掷则不敢掷,读亦不敢读。”立朝之节若此。 吕吉甫既叛介甫,介甫再用,遂令人廉其事,乃得吉甫说秀水通判张君济置田一事。君济置田时,吉甫有舅,郑不知其名,谓之郑三舅,往来君济间。介甫乃发其事,即拘君济、郑,皆下狱,郑遂死狱中。已而奉敕,张君济决配某州。 临刑日,士大夫莫不哀伤之。决讫,有内臣出白纸一大幅,辄印其脊血而去。人大惊,问之,答曰:“欲呈相公也。”呜呼!介甫酷烈,乃至如此乎! 姚进道在学士日,每夜必市两蒸饼。未尝食,明日辄以饲斋仆,同舍皆怪之。 子韶问曰:“公所市蒸饼不食,□以饲仆,何耶?”进道曰:“固也。某来时老母戒某云:‘学中夜间饥则无所得食,宜以蒸饼为备。’某虽未尝饥,然不敢违老母之戒也。”市之如初,进道名□,华亭人。 进道尝渡杨子江,遭大风浪,舟人皆号呼。进道乃徐顾一亲□徐德立,遽以名呼之,曰:“周公保取吾辈来。”德立强忍为取之。曰:“姚□平生不为不义事,江神倘有知乎?使吾言不虚,风浪即止。不尔,请就溺死。”俄而风霁。 禹锡高祖谓之陶四翁,开染肆,尝有紫草来,四翁乃出四百万钱市之。数日,有驵者至,视之曰:“此伪草也。”四翁曰:“何如?”驵者曰:“此蒸坏草也,泽皆尽矣。今色在外,实伪物也,不可用。”四翁试之,信然。驵者曰:“毋忧,某当为翁遍诸小染家分之。”四翁曰:“诺。”明日驵者至(通事之人曰驵),翁尽取四百万钱草,对其人一鸲尽,曰:“宁我误,岂可误他人耶?”时陶氏资尚薄,其后富盛累世,子孙登第者亦数人,而禹锡其一也。禹锡名与谐,钱塘人。 子韶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以为外物岂可必,而圣人之言乃如此。盖圣人之气不与兵气合,故知必不死于桓。此天下高论,古人所末到也。 子亦以谓,古人文字皆圣贤之气所发,虽一诗一文,亦天地之秀气。今人懒于文字者,盖其气不与圣贤之气及天地之秀气合,故不得不懒也。 龟山为余杭宰,郑季常本路提学。季常特迂路见龟山,执礼甚恭。龟山辞让久之,察其意果出于至诚,即问之曰:“提学治《诗》否?”曰:“然。”龟山曰:“提学治《诗》。虽声满四海,然只恐未曾治。”季常曰:“何以教之?” 龟山曰:“孔子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今诵三百篇《诗》,倘授之以政,果能达欤?使于四方,果能专对欤?倘能了此事则可,不然是元不曾治《诗》也。”季常不能对。 子韶(张九成)既魁天下,已身为禁从,始归教学。圣锡(汪应辰)既魁天下,乃不远千里,始来从子韶学,此皆天下奇特事。又子才妻圣锡,乃以书充奁,此亦异事也。 赵清献初入京赴试,每经场务,同行者皆欲隐税过,清献不可以谓。为士人已欺官,况他日在仕路乎?竟税之。 赵元镇丞相未第时,尝投牒索逋二百缗。其县令曰:“秀才不亲至,乃令仆来耶?”回判其牒曰:“某人同赵秀才出头理对。”元镇视其牒曰:“必欲赵秀才出头乎?”奉赠二百千,遂置其牒。 天经曰:“介甫既封荆公,后遂进封舒王。合之,乃为荆舒。”故东坡诗曰: “未暇辟杨墨,且复惩荆舒。”此皆门人不学之过。 胡安定自草泽召,有司令习仪,安定不可。有司问之,曰:“某事父,则知事君之义;在乡里,则知朝廷之仪,安用习为?”当时恨其崛强。及对日,人皆属目视之,而安定拜舞之容,登降之节,蔼然如素宦于朝者,众乃大服。 陈伯修作《五代史·序》,东坡曰:“如锦宫人裹孝幞头。”嗟乎!伯修不思也。昔左太冲《三都赋》就,人未之重也。乃往见元晏,元晏为作序,增价百倍。古之人所以为人序者,本以其人轻,而我之道已信于天下,故假吾笔墨为之增重耳。今欧公在天下如太山北斗,伯修自揣何如?反更作其序,何不识轻重也。 沈元用,人或以前辈诗文字求其题跋者,元用未曾敢下笔。此最识体(元用名晦)。 正夫曰:“明皇本无意治天下。何以言之?颜真卿如何名德?及禄山反,真卿独全平原,乃始曰:‘朕不知有此人。’又,异时欲相张嘉贞,乃不记其姓名。 不知逐日用心在何处。” 正夫曰:“人有话当与通晓者言之。与不通晓者言,徒尔费力,于彼此无益,反复之余,只令人闷耳。陆宣公之于德宗,横说,直说,口说,笔说,不知说了多少话,德宗卒不晓。其后宣公竟不免忠州之行。至于汉高祖,踏着脚便会。” 荆公论杨子云投阁事,此史臣之妄耳。岂有杨子云而投阁者?又《剧秦美新》,亦后人诬子云耳。子云岂有作此文?他日见东坡,遂论及此,东坡云:“某亦疑一事。”荆公曰:“疑何事?”东坡曰:“西汉果有杨子云否?”闻者皆大笑。 仁宗尝郊,时潞公作宰相,百官已就位。上忽暴中风,左右惊扰,潞公急止之曰:“毋哗!”因诫左右曰:“事不得闻幄外。”乃扶上就汤药,遂称摄行事。 至礼毕,百官无知者。当时但是乐减一奏,识者疑之。及出入始知之,皆大惊,且服潞公之能当大事也。 范文正公云:“凡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天下名言也。 张道望,吾乡长者人也。尝作秀州司户,遇大旱,本府所以望山川,祷佛祠,祀土龙,坐蜥蜴,纵徙市,所谓致雨之术无不试。卒不雨。后欲乞水于海盐县神山之龙地,众曰:太守以谓,张司户为人忠厚诚悫,使为之祷,宜有所感动。遂遣之,及望道乞水回,至半道,果大雨,村人皆罗拜雨中。自后州境有水旱,使望道祈之,往往辄应,当时号为“感应司户”。 蔡元长苦大肠秘固,医不能通,盖元长不肯服大黄等药故也。时史载之,未知名,往谒之,阍者龃龉,久之,乃得见。已诊脉,史欲示奇曰:“请求二十钱。” 元长曰:“何为?”曰:“欲市紫菀耳。”史遂市紫菀二十文末之以进,须臾遂通。元长大惊,问其说,曰:“大肠肺之传送,今之秘无他,以肺气浊耳。紫菀清肺气,此所以通也。”此古今所未闻,不知用何汤下耳。 钱塘有人小肠秘,百方通之不效。有一道士钱宗元,视之,反下缩小便药,俄而遂通。人皆怪之,以问,宗元曰:“以其秘故,医者骤通之,则小便大至水道愈溢,而久小便愈不得通矣。今吾缩之,使水道稍宽,此所以得流也。”此一事殊为特见。 黄师文云:“男子服建中汤,妇人服四物汤者,往往十七八得,但时为之损益耳。”有男子病小腹一小痈,其诸弟侮之曰:“今日用建中汤否?”师文曰: “服建中汤。”俄而痈溃,盖小腹痈为虚,其热毒乘虚而入,建中汤既补虚,而黄耆且溃脓也。子才有婢子得面热病,每一面热,至赤且痒绝闷绝。问师文,师文曰:“经候来时,尝为火所逼也。”问之,曰:“无之。”已而思之曰:“昨者经候来,遂为孺人粘衣裳,伛偻曝日中,甚昏,若火炙,以孺人趣其物不敢已,由是而遂热。”师文曰:“是也。”四物汤加防风获差。师文药大率皆如此。平江有妇人卧病垂三年,状如痨,医者皆痨治,不差。师文往视之曰:“此食阴物时,遭大惊也。”问之,其妇方自省曰:“曩者,方食水鹜牛忽人报其夫堕水,由此一惊,遂荏苒矣。”师文以丸子药一帖与之,用鸡粪汤下。须臾,取一痰块,下抉其痰,正包一小鹜牛盖其当时被惊,央央在中而不自觉也。其后妇人遂安。 问为何药,师文曰:“我只去朱二郎家,用十文赎青木香丸一帖与之。”曰: “何为用鸡粪汤下?”曰:“以鸡喜食糯也。”此师文谲耳,未必然也。师文父病口疮,师文治之不愈,心讶之,乃密访婢子,果其父尝昼同婢子寝,明日疮作。 师文即详其时节,明日即用其父所寝时,令其父净濯足,以某药贴脚心,差。又妇人苦风丹,每酒沾唇,则风丹重叠而起,痒刺骨,殆不可活。师文令服五积散,约数服,以杯酒试之,如其言,饮酒已,丹不作。德昭一婢尝苦风丹,亦以此闻其说,遂服五积散,亦差。又师文用五积散治产泻。产泻最难治,师文用五积散殊效。 周正夫曰:“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作官家。” 正夫曰:“人不可不识主人位。自汉以来,识主人之位者,惟四人:西汉之张子房,东汉之陈太邱,蜀之诸葛亮,晋之陶渊明是也。子房既识主人位,遂坐其位。子房既去,陈太邱识之,遂坐子房之位。太邱既去,诸葛武侯识之,又坐太邱之位。孔明既去,陶渊明识之,遂坐孔明之位。自此以往,则宾主莫辨,而坐席纷然矣。” 印说颜子不贰过,以为无第二念亦快。 钱塘有两处士,其一林和靖,其一徐冲晦。和靖居孤山,冲晦居万松岭,两处士之庐正夹湘相望。予尝馆于冲晦之孙忉忉之居,即冲晦之故庐也。有一庵啭┯诹胫上,东望江,西瞰湘,瞰湘之曲,正与孤山相值。而和靖之室,隐见于烟云杳蔼间,遐想当时之事,使人慨然也。和靖虽庐孤山,后有一室正在凌云间之侧,和靖多居此室耳。然冲晦比和靖,则和靖名字尤高。而冲晦以数学显,冲晦数学当时士大夫皆宗之。然忉尝亲与余言曰:“先祖有戒,子孙世世不得离钱塘,以钱塘永无兵燹。” 陶隐居、孙真人,皆以药隐,亦隐之善。未能治国,且复活人,不亦可乎? 近林灵素、沈洞元真有活人心,平生施药不可以数计。余与洞元别二十年,闻其别后医益工巧,视病罕诊脉,止令作咳嗽声,辄知病之所在,不知此何法也。在经有见而知之者,上也。闻而知之者,次也。洞元之法非闻而知之者乎?凡有病至,不惟与药,地稍远者必设杯,其贫者馆之,日与饮食,如此则亦难继矣。故人之所以馈洞元者亦厚,临死犹有逋二十缗,盖尽费于此也。察洞元之心,自孙真人以来,一人而已。 张承德守郑州,其军下有人诣阙告变者。太祖械送其人于承德,使自治之,承德止笞十。智哉,承德! 东坡性简率,平生衣服饮食皆草草。至杭州时,常喜至祥符寺琴僧惟贤房间憩。至则脱巾褫衣,露两股榻上,令一虞候搔之。起视其岸巾,止用一麻绳约发尔。又,筑新堤时,坡日往视之。一日饥,令具食,食未至,遂于堤上取筑堤人饭器,满贮其陈仓米一器,尽之。大抵平生简率类如此。 德昭母年近八十,得疾。冬苦寒,夏苦热,八十非帛不暖,则老人之苦寒尚矣,至夏则又酷畏热。德昭昆仲冬则为重ブ、复幕、贮药、炙炭,所以致暖之术,无不具。其昆仲遂不复入寝室,皆会卧宿于其母之帐,庶几人气有以温之也。至夏则二人居帐外,居帐中者交手挥Ψ,以伺其母之动息,至倦则止。热甚则帐外二人更之,谓婢妾不足委,皆不用。呜呼!事亲若此,亦可以无愧于古人矣! 友人史幼明仕县尹,余告之曰:“有官君子所最忌二事:在己则赃,在公家则聚敛。他罪恶犹可免,犯此二者终身不可齿。”士君子之列,今之或有处身最廉,然掊克百姓,上以媚朝廷,下以谄权贵,辄得美官,虽不入己,其入己莫甚焉。暗中伸手,此小偷也;公然聚敛,以期贵显,真劫盗也。 章子厚谓:“温公为贼光,止可对盗跖。”谓孔子为盗邱也。 宇文虚中在虏作三诗曰:“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开口摧颓空抱璞,协肩奔走尚腰金。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奸邪恨最深。”“遥夜沈沈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评能肥北海羊。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不堪垂老尚蹉跎,有口无辞可奈何?强食小儿犹解事,学妆娇女最怜他。故衾愧见沾秋雨,短褐宁忘折海波。倚伏循环如可待,未愁来日苦无多。” 此诗始陷虏中时作。所谓“人生一死浑闲事”云云,岂李陵所谓“欲一放范蠡曹沫”之事?后虚中仕金为国师,遂得其柄,令南北讲和,太母获归,往往皆其力也。近传明年八月间,果欲行范蠡曹沫事,欲挟渊圣以归。前五日为人告变,虚中觉有警,急发兵直至虏主帐下,虏主几不得脱,遂为所擒。呜呼,痛哉,实绍兴乙丑也!审如是,始不负太学读书耳! 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孙次卿曰:“老子此语衍二字,何不言‘见可欲心不乱’?”次卿,名邦杭,新城人,家兄门生也,尝为户郎,文有西汉风。 温公初官凤翔府,年尚少。家人每见其卧斋中,忽蹶起著公服,执手板坐。 久之,人莫测其意,范纯甫尝从容问其说。公乃曰:“吾念天下安危事,不敢不敬。范蜀公言储嗣事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尽白。呜呼!君子于天下国家事,其精诚至于如此,今所无有也,直使人敬仰敬仰。”温公与蜀公平生友善,温公自谓:“吾与景仁实兄弟,但姓异耳。”观二君子此事,良哉,朋友! 子容尝言:淮南监司,童贯客也,坐累罢去,实子容叔氏微言之。其监司往见贯,不得通,乃厚事其使臣。使臣曰:“吾亦不能为公通姓名,但伺相公出,公至于道左,我唱拜,公即拜,此见相公之道也。”其人曰:“诺。”他日贯出,其人遂立于道左,使臣果唱拜,其人遂拜,贯问曰:“何人?”对曰:“某人。” 贯曰:“这厮在此。”乃呼使过马首问之,其人遂随贯至其第。参拜讫,贯曰: “汝不饥否?”乃令取酒一壶劳之,遣去。后贯为雪其罪,遂复得淮南转运使。 呜呼!方其为监司时,鼻息上云汉,威声动山岳,不知来处乃如此!当时出蔡氏诸阉门者,往往多此辈耳。子容名元广,姓张氏,华亭人。 沈元用有三大节。元用自奉使回,正二圣北狩伪楚僭窃时。元用即欲仰药,时焕卿、沈子偕性谠用幕下,二公急前抱持之,为翻其药曰:“事未可知也,少迟之。”元用自此常纳药于夹袋中曰:“伪命至则饮此。”无何伪命至,元用时适病,遂以病免。此一大节也。及异时元用知某州,一闻其事,即日致仕。此二大节也。丁一箭之起屠戮人至酷,既经江西州县望风奔溃,时元用知宣州曰: “此贼死于此矣。”乃会士卒,自解髻,剪顶心发烧灰,投诸酒,与士卒饮之,曰:“吾与汝辈誓死此城。”士卒皆奋,自此元用遂宿城上。不复归家。贼射城上箭如洒,元用不为动。数日,元用临城谓贼帅曰:“吾城中无有汝不知过。吾已与三军誓死此城矣,不信请射我。”遂披胸使射,群贼大惊,皆罗拜城下而去,此三大节也。 张邦昌僭叛。论者谓非出邦昌本心,凡邦昌之立,止为救一城生灵,吾乡传商□曰:“此何言也?当时邦昌之分止有一死耳。除一死更无可言,吾知死分耳,何知一城生灵耶?邦昌不立,未必累一城生灵。设令累之,则二圣北狩,一城死之,适其义,复何恨哉!”商□名岩叟。 余寓秀州学三年,止得子容、子才二人。时余年二十七,而子才才年十八。 子才斩斩少年中,性复滑稽,俊发则翻倒一斋。及其庄语,俨然而坐,衣裾不动者终日。余因心喜之。一日忽云:“范文正公有言:‘宁可终身无爵禄,不可一日忘忠义。’”遂抚案咨嗟久之。余由是遂与之亲厚。子容罕在斋,一日自华亭来参,苦予末之熟也。时同舍言,其乡人近以捕贼改官,皆有歆美意,独子容愀然,叹息曰:“使张某他日忝一第,决不肯捕贼改官。”余喜曰:“何得此仁人之言!”由是益相亲厚。 余旧与先觉在乡中,多游大慈坞。时经行诸寺间,观壁间前辈题名诗句,于祖塔得惠觉一诗曰:“谷口两三家,平田一望赊。春深多遇雨,夜静独鸣蛙。云暗未通月,林香始辨花。谁惊孤枕晓,清白卷江沙。”又于静明寺尘壁中诗两句云:“澜深鱼自跃,风暖客还来。”惠觉最为东坡、米元章所礼。其为朴野,布衣草履,绳棕榈为带。时夜半起,槌其法嗣门,索火甚急,法嗣知其得句也,或称无油,辄疾呼,然竹得火即疾书之,诗人之得句盖如此。惠觉之诗混然天成,无一毫斧凿痕;雍容闲逸,最有唐人风气。但七字殊未称,盖学力未至耳。 陈齐之谒茂实,茂实方挞其子。齐之曰:“公挞令嗣何为?”茂实曰:“小儿辈须与挞之。”齐之曰:“以某观之,正不当挞,挞之所以败之也,正须喻以道理尔。小儿辈自孩提时,即当喻以道理曰,如是,是天下好事;如是,是天下不好事。如是者,可行;如是者,不可行。如是者,可耻;如是者,不足耻。孩提虽无知,而吾日告之,所以入耳者熟。会当渐入正处,如此则著脚下,便识士君子道路矣。所谓挞,岂可无哉?不得已而出之,使辅吾之道理尔。平日未尝出,一旦忽出之,被吾挞,其恐惧愧耻之心为如何?若然,则岂不谓之善教乎? 余之教子者都不喻以道理,但挞之。彼胸中固无知,又日被吾挞者已熟,遂顽然无耻矣。若是,则教之非所以败之欤?”齐之此言,可为教子之法。 黄致一初看科场,方十三岁。时出《腐草为萤赋》题,未审有何事迹,同场以其儿童易之,漫告之曰:“萤则有若所谓聚萤读书,草则若所谓青青河畔。又若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皆可用也。”其事皆牢落不羁,同场姑以此塞其问,元非事实也。致一乃用此为一联句云:“昔年河畔,尝叨君子之风;今日囊中,复照圣人之典。”遂发解利无言。年十七岁,在太学,时称俊才,先季试,偶读《司马穰苴传》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乃谓同舍曰:“某明日策中必有用此句。”明日问《神宗实录》,问与昨日事殊无言。乃对曰:“秉笔权犹将也,虽君命有所不受。”此一策甚奇,诸长者皆拱手,遂作魁。此皆一时英妙可笑故事,无工拙,顾在下笔何如耳。 诸葛孔明每见庞德公辄拜床下,庞公初不令止,子韶曰:“拜床下者,已为诸葛孔明,而受拜于床上者,其人何如哉?”诚哉是言!然则诸葛孔明观庞德公,则其人物为何如?然其平生所有,乃付之灰埃草莽,自鹿门一隐之后,遂不见踪迹。呜呼!非甚盛德,何以至此!又安得使孔明不为之屡拜乎?孔明视德公,固为晚进矣。然孔明在妙龄时,才气如何?当下视一世乃肯拜德公于床下,此所以为诸葛孔明也,没量之人只为此一点麾拂不下。 德先言:“一僧曰:‘吾佛法岂有他哉?见人倒从东边去,则为他东边扶起;见人倒从西边去,则为他西边扶起;见渠在中间立,则为他推一推。’中间之说甚好。”德先名与仁,德昭弟也。 张思叔,伊川高弟也。本一酒家保,喜为诗,虽拾俗语为之,往往有理致。 谢显道见其诗而异之,遂召其人与相见。至则眉宇果不凡,显道即谓之曰:“何不读书去?”思叔曰:“某下贱人,何敢读书?”显道曰:“读书人人有分,观子眉宇,当是吾道中人。”思叔遂问曰:“读何书?”曰:“读《论语》。”遂归买《论语》读之,读毕乃见显道曰:“某已读《论语》毕,奈何?曰:“见程先生。”思叔曰:“某何等人,敢造程先生门!”显道曰:“弟往先生之门无贵贱高下,但有志于学者即受之耳。”思叔遂往见伊川,显道亦先为伊川言之,伊川遂留门下。一日侍坐,伊川问曰:“《记》曰有所忿忄樱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正却在何处?”思叔遂于言有省。其后伊川之学最得其传者,惟思叔。今《伊川集》中有《伊川祭文》十许首,惟思叔之文理极精微,卓在诸公之上也。 天经久疟,忽梦一人,眉宇甚异,对天经哦一诗云:“塞北勒铭山色远,洛中遗爱水声长。秋天莼菜扁舟滑,夏日荷花甲第香。”病遂瘥,殊可怪也。天经因续其诗曰:“识面已惊眉宇异,闻言更觉肺肝凉。洛中塞北非吾事,莼菜荷花兴不忘。”天经于文艺皆超迈人,后竟不第。人或以为“洛中塞北”之句不合谢绝之如此,然亦岂有是理乎?天经姓叶,名觯字伯林,婺州人,以旧字行。 《天经》曰:“异时尝在旅邸中见壁间书一句云:‘一生不识君王面’,某辄续其下云:‘静对菱花拭泪痕’。他日见其诗,使人羞死,乃唐人《宫词》也。 其诗曰:“学画蛾眉便出群,当时人道必承恩。一生不识君王面,花落黄昏空掩门。”唐人格律自别,至宫体诗尤后人不可及也。 人见渊明自放于田园诗酒中,谓是一疏懒人耳,不知其平生学道至苦。故其诗曰:“凄凄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越,去来何依依。因植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系身已得所,千载莫相违。”其苦心可知。既有会意处,便一时放下。 《阳关词》,古今和者不知几人。彦柔偶作一绝句云:“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自古悲愁怨憝之思,一扫而尽。《阳关词》至此当止矣。彦柔姓陈,名刚中,英伟人也。后以江阴佥判与子韶诸公同贬,知虔州安远县卒。 余所谓歌、行、引本一曲尔,一曲中有此三节。凡欲始发声余之引,引者,谓之导引也。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既行矣,于是声音遂纵,所谓歌也。今之播鼗者,始以一小鼓引之。《诗》所谓“应田悬鼓” 是也。既以小鼓引之,于是人声与鼓声参焉,此之谓行可也。既参之矣,然后鼓声大合,此在人声之中,若所谓歌也。歌、行、引,播鼗之中可见之,惟一曲备三节。故引自引,行自行,歌自歌,其音节有缓急,而文义有终始,故不同也。 正如今大曲有入破混煞之类,今诗家既分之,各自成曲,故谓之乐府,无复异制矣。今《选》中有乐府数十篇,或谓之行,或谓之引,或谓之吟,或谓之谣,或谓之曲,名虽不同,格律则一。今人强分其体制者,皆不知歌、行、引之说,又未尝广见古今乐府,故便生穿凿耳。 高抑崇(名闳)始封进蜃樱以为非和气不足以治天下,上首肯之。抑崇乃问上曰:“陛下以为如何是和气?凡人始上殿,皆皇恐战汗,惟恐应对失词,未有反致诘于上者。”上为仓卒一问,亦愕然。乃曰:“今疾厉不作,螟蝗不生,年谷丰熟,百姓安康,即和气也。”抑崇曰:“此万物和气。陛下和气安在?” 上乃默然。嗟乎!非和气不足以治天下,古人未能发也,抑崇发之。至哉斯言! 余观近世能尽斯道者,其程伯纯乎? 张子公为户侍,苦用度窘,欲出祠部,改盐钞,见秦丞相。秦曰:“且止。 若干年不出,若干年不改盐钞矣。”张乃具陈当时利害,俱不听。张怒,乃勃然曰:“相公言大好看势不可行,今日事势如此,安得沽虚誉妨事实?一旦缓急,相公何处措办?”遂拂衣而起,见赵相公。赵相公曰:“如何?”张复陈其利害,丞相乃赞之曰:“甚善,甚善!子能留心执事如此!吾复何疑?然子能通于天下财赋乎?”曰:“未也。”丞相曰:“若此则子亦小失契勘矣。如某州有米若干,某州有米若干,某州有钱若干,某州有钱若干。”复数数州,张但呀然。赵相曰: “今所以不即发来者,发来国家便有无限财赋也。固尝行文字令,且只就本所,使万有一变缓急,某亦粗有备矣。如子之请,姑乃迟也,勿吝见教。”张乃大服曰:“若此岂不是?”宰相秦桧之都不知国家虚实利害,但以虚词盖人,人心安得而服? 龟山作《梅花》一诗,寄故人云:“欲驰残腊变春工,先遣梅花作选锋。莫把疏英轻斗雪,好藏清艳月明中。”时故人正作监司,见此诗遂休官。 诸司造船吏夤缘为监,每造七百料船,率破钉四百斤。曾处善为某路转运使,偶见破舰一阁滩上,乃遣人拽上以焚之。人亦不测其意,既焚,得钉二百斤,于是始知用钉之实。朝廷于是立例,凡造七百料船,给钉二百斤,自处善始。 晏元献为宰相兼枢密使,范文正参知政事,韩魏公、富郑公枢密副使,一时人物之盛如此。而范、韩二公与元献有旧,故荐之,而富公,其婿也,元献以嫌欲避位,而仁宗不许。夫宰相用人正当如此,顾人才如何耳,安问亲旧乎?崔谈σ蝗粘吏八百,亲旧居其半,此乃天下之公道也。后之避嫌者,虽才如元凯,以亲故避不敢举,而弄权盗柄者,又托此以市私恩、植党与。此人君之用人所以为难也。 应求谓予曰:“使成安君果用李左车,韩信果擒乎?或自有处也。观当时之策,信乎殆矣。”予曰:“不然。韩信入井陆在李左车不用之后也。使不知敌人所取予,遽顿兵四险地,非甚庸将不至此,况韩信乎?大凡用兵必先为敌人计,然后始能伐敌人。故邓公之军黥布,司马仲达之军公孙渊,皆出于此。李左车之计虽赵之上策,然左车未陈此计时,乃先在韩信算中矣。故其策虽妙,安能施于信哉?但成安君用李左车,则赵亦未易下。” 禹锡问余曰:“周伯仁救王导,始阳言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逮事已解,固当同车入见。虽告之以相救之意,庸何伤?卒不告,后竟遇害,伯仁亦失计。”余曰:“不然。此所以见古人用心处也。元帝与王导岂他君臣比,同甘共苦,相与奋起于艰难颠沛之中,今以王敦遂相猜忌如此,君子所以深惜也。故伯仁之救导,欲其尽出于元帝,不出于己,所以全君臣终始之义。 伯仁之贤,正在于此。” 余尝爱茂实谓,“有一武王,必有一伯夷;有一陈平,必有一王陵;有一霍光,必有一严延年;有一姚元之,必有一宋广平。”不如是,无复人道矣。 子韶与正夫论仁宗朝人物。正夫曰:“未说设施,只竖起几个人物在庙堂上,也须教太平。” 正夫谓子韶曰:“昨强幼安来说话,引援甚富。”某谓之曰:“若此者六一语,若此者温公语,若此者东坡语,若此者山谷语,强幼安语却在甚处?”幼安无语。 陈明作为西浙漕,来谒正夫。正夫回语次曰:“昨日热。”陈亦曰:“夜来大热。”正夫曰:“公安知热?”陈笑曰:“如正夫学问高明,议论英发,固某所不敢望。至于寒暑,天下人共知之,乃谓某不知热,何也?”正夫曰:“公安知热?如某乃知热耳。某在闲处无一毫事到心,故四时之变化,寒暑之盛衰,此身皆知之。言今日寒则信寒矣,于是增衣裘;言今日热则信热矣,于是减抱巍 以予言今日温今日凉,皆与阴阳之候不差毫厘。今左右簿书狱讼纷然在前,而利害祸福之心交战于中,性命且不知所在,又安得知寒暑也?”陈乃叹息曰:“真高论!” 魏公夫人尝蓄婢,而魏公不知也。教以歌舞,至魏公生朝,乃出之使上寿,公见其疏爽,悦之。其婢既上寿毕,忽泣下。公怪而问之,婢曰:“念妾父在时,每生朝,婢子辈上寿亦必歌此曲,今忽感其事,不知泪之所从也。”公曰:“汝父为何人?”曰:“某人。尝为某州通判。”公大惊,责夫人曰:“此士大夫女,安得辄取为婢?”夫人谢不知。公即令诸女列,后择一有官人,厚嫁之。 魏公判北京,有术者上谒,言能视笏文知吉凶。魏公语其人明日至。明日,魏公作饭召通判,而术者遂预焉。公预与通判易笏,令观之,术者视魏公笏言: “某日当再召,在相位若干年。”视通判笏曰:“某日当进秩,当至某官。”既毕,魏公使人厚谢之。通判曰:“狂生敢欺罔相公如此,罪应诛,乃反厚馈之,何也?”公曰:“琦先欺他。” 正夫曰:“茅庵草屋,风雨一兴,辄欲颠仆;至广厦大堂,虽震风疾雷,顿撼天地,而安若泰山。藩篱鸟雀,风劲草摇,则惊飞窜伏;而丰牛巨象,虽长鞭大犹扶之不行。”人之度量,其相悬亦犹此。 沈元用以四六自负,以谓当今四六,未有如晦者。其《谢解启》一联云: “谷寒虽暖,喜二气之或私;风引辄回,怅三山之不到。”真为绝唱也。惜其过贪,翻近芜秽耳。 先觉论文以谓:“退之作古,子厚复古。”此天下高论。量应求以汉文有真才,文帝才一宽厚长者耳。初无一毫英武气,优游不事,若无能为者。当是时,外有强藩悍将,内有权臣孽君,乃中外恬然。固虽有七国之强,乃高祖过制,非文帝之罪,然亦终文帝之世不敢有为,非有真才而何欤?彼以智术把持天下者,可同年而语哉?应求名天民,泉州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