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北窗炙輠录 > 卷下

北窗炙輠录 卷下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温公为儿时与群儿戏,有一儿误堕水瓮中。群儿怖奔,公独不去,乃亟取石,就瓮下作一窍以出水,水流出,其儿乃救。公为儿时,仁术已如此矣。 平江有富人谓之姜八郎,后家事大落,索逋者雁行立门外,势大窘。乃谓其妻曰:“无他策,惟有逃耳。”顾难相挈以行,乃伪作一休书遣之曰:“吾今往投故人某于信州,汝无戚心,事幸谐即返尔。”将逃,乃心念曰:“委债而逃,吾负人多矣。使吾事事倘谐,他日还乡,即负钱千缗当偿二千缗,多寡倍之。” 遂行。信州道中有逆旅妪,夜梦有群羊甚富,有人欲驰之,有一人呵之曰:“此姜八郎羊也,毋得驰。”恍逐然而觉。明日,姜适至其所问津,妪问其姓。曰: “姜。”问其第几,曰:“八。”妪大惊,遂延入其家,所以馆遇之甚厚。久之,乃谓姜曰:“妪有儿,不幸早死,有妇怜妪老,又不嫁,留以侍妪。妪甚怜之,欲择一赘婿,久未获。观子状貌非终寒薄者,顾欲以妇奉箕帚,可乎?”姜辞以自有妻,不可。妪请之坚,姜亦以道途大困,不得已从之。其妻一日出撷菜,顾有白兔,逐不可得。欲返,兔即止。又逐之,又不可得。欲逐,兔又止。如是者屡。逐追之一山上,兔乃入一石穴中。妻探其穴,失兔所在,乃得一石,烂然照人,持归以语夫。姜视之曰:“此殆银矿也。”冶之果得银,姜遂携其银,往寻其故人,竟无得而归。因思曰:“吾闻信州多银坑,向之穴非银坑乎?”遂与其妻往攻之,果银坑也。其后竟以坑冶致大富。姜于是携其妻与妪,复归平江,迎其故妻以归。召昔所凡负钱者,倍利偿之。此亦怪矣。今思其后妻,怜其姑之老,义不嫁,此天下高节。而姜临逃亦有倍偿所负之誓,亦足以见其人矣。因缘会合,夫妇相际,天其以是报善人。 子范谓余曰:“刘信叔(名校┦睾戏剩厥功高矣。然此一事亦有天幸者。” 余曰:“如何?”子范曰:“闻其始与金人战,金人布阵西北,是日东南风大急,尘沙击面,金人大败。他日战,金人据上风,刃未接,风急反尘沙更甚,金人又大败。若是非天幸者乎?”余曰:“自金人犯顺,内外将士无一人为国家捐躯干、出死力、一逆虏人之前驱者。望风奔溃,相袭为常,惟刘信叔守卢州,甲兵脆薄,粮食单寡。当时将卒哄然欲散,信叔乃折箭为劝,徇忠义,谕以祸福。然后三军之士皆为之奋。左右支吾,卒能以孤垒折咆哮百万之师,而夺之气。然则反风之异,安知其非精忠有以感动天地乎?安得遽以为天幸也?” 明道知金华县。有人借宅居者,偶发地得钱窖千余缗,其主人至曰:“吾所藏也。”客曰:“吾所藏也。”遂致讼。二人争不已,明道问主人曰:“汝藏此钱几何时?”曰:“久矣。自建宅时即藏此钱在地矣。”“汝借宅几何时?”曰: “三年。”明道乃取其钱,尽以钱文类之,明道既视其钱文,乃谓客曰:“此主人钱也。”客争之曰:“某之钱。”明道曰:“汝尚敢言,汝借宅才三年,吾遍阅钱文,皆久远年号,无近岁一钱,何谓汝所藏也?”其人遂服。 有富人于氏卒,惟一子。忽一日有一医蓦入其家言:“吾乃父也。”其子惊问之。曰:“汝实吾子,异时乞汝于汝父,今吾老矣,汝从吾归。”其子不服,遂致讼。其医具致其乞子于于氏词,明道曰:“汝有何据?”曰:“有据。”曰: “何据?”曰:“某尚记一药方簿,记其岁月也。”明道令取药方至,则纸墨甚古,其后书云:“某年月日以第几子与本县于二翁。”明道留其方,明日问其子曰:“汝年几何?”曰:“几何。”曰:“汝父寿几何?”曰:“几何。”明道以其子之言验医所书岁月合,乃谓医曰:“汝诈也。”医曰:“某安敢诈?”明道曰:“汝所记岁月与其子之言齿信合矣,此特得其岁月耳。然汝有一缺漏处乃不觉。”医曰:“某有何缺漏?”明道曰:“以汝云岁月考于氏之年,时于年三十四耳,何得谓之翁?”其医语塞。 又有一富人,亦有一子。方孩无母,乃有一婿。将死属其婿曰:“吾以子累君,幸君善抚之,他日吾子长,当使家资中分之。”乃出手泽托付其婿。及其长,不肯如父约。其婿乃以手泽诉于县。明道乃密谓其子曰:“汝父智人也。不如是,汝之死久矣,惟其婿有半赀之望,故汝保全得至今。虽如是,某人亦贤也。不然,方汝幼时,岂不能杀汝取全赀耶?今岂当较其半也?”其子悟,遂中分之。 明道在邑中,视其民如家人。或有所诉,至有不持牒竟造庭口述者,邑中事无晨夜得以闻。尝夜半有杀人者,明道惊曰:“吾邑中安得有此事?”已而思之曰:“当是某村某人也。”问之,果然。皆大惊以问明道,明道曰:“曩者,吾尝行诸乡,遍阅诸乡人,惟此人有悖戾气,是以知之。”其明察如此。 尝有监司问明道借两夫取桑白皮曰:“本司非乏人,顾问桑白皮出土者杀人。 故非其人不可使,惟公至诚格物,所使皆忠厚可委,所以奉浼耳。” 富郑公知郓州,有士人出入一倡家久,其后与倡竞,乃挝其面,碎之涅以墨,遂败其面。其倡号泣诉于府,公大怒,立追士人至,即下之狱。数日当决遣,其士素有才名,府幕皆更进言于郑公曰:“此人实高才,有声河朔间,今破除之深为可惜。”公曰:“惟其高才,所以当破除也。吾亦知其人非久于布衣者,当未得志,其贼害乃如此,以如斯人而使大得志,是虎生翼者。今不除之,后必为民害。”竟决之。 沈文通(名遘)未知杭州时,有士人任康敖,即作《薄媚及狐狸》者也。粗有才,然轻薄无行,尝与一倡哄,亦墨其面。后文通知杭州,闻其事志之。一日文通出行春燕望湖楼,凡往来乘骑者,至楼前皆步过,惟敖不下马,乃骤辔扬鞭而过。文通怒,立遣人抢至,即敖也。顾掾吏案罪,即判曰:“今日相逢沈紫微,休吟薄媚与崔徽。蟾宫此去三千里,且作风尘一布衣。”遂于楼下决之。此可为轻薄者之戒。 家兄门生有沈君章,无他奇,但性颇孝,喜为狭邪游。一日宿妓馆,因感寒疾以归,苦两股疼,其母按其股曰:“儿读书良苦,尝深夜阅书,学中乏炭薪,故为冻损耳。”君章谓余言:其闻老母此语时,直觉天下无容身处,即心誓曰: “自此不复游妓馆矣。”后余察之,信然。此亦可谓善改过者。 家兄门生有汤良器,人品甚高,诗文字画皆肃然,事继母至孝。家兄既捐馆江西,殡洪州时,良器已登第为江西运司属官,遭罹兵革,久不与家兄闻问相及。 舍侄横往扶护,偶于一客次见之。良器闻家兄死,沛然流涕,乃极力佐舍侄营办扶护事。良器实贫甚,乃尽取妻子首饰。后舍侄家兄旅榇得以万里护归者,良器之力居十七八。予与良器款不久,然心知其贤者。其后果与子才善,又大为李伯纪所前席,其人固可知。今又观于家兄尽力如此,益信其为贤也。故家兄之贤弟子惟孙力道、陆虞仲、汤良器、萃先觉、陈德昭,他亦余不能尽知。在诸公间惟先觉不第而卒,而德昭犹在场屋,良器名□,不幸早卒,遂终于江西运司云。 家兄门生有施大任,尝知秀州嘉兴县。始视事,讼牒逾千指,大任皆不问,独摘其无理者,得七八十,皆科罪。是日决挞至暮。其不尽者,明日又行之,自后妄状者,往往皆屏迹。 德昭有亲王子思知海盐县,视事之初,其讼牒亦如大任时。子思不问,独摘其一无理者,对众痛杖之。杖讫,子思往入宅堂去,乃令一吏传教令:知县以饭诸讼者。饭罢,指挥其无理用钱抽取其牒去,及子思饭罢出,已失其半矣。由此言之,为政不可无术。 正夫曰:“人言汉高祖能用张子房。高祖安能用子房哉?实子房用高祖耳。 然观高祖一村汉,颇识道理,能听人言语,遂将驱使之。见其时来,因为成就之耳。” 正夫曰:“人言陶渊明隐。渊明何尝隐?正是出耳。” 正夫尝谓子才“□□□入”有闲妙矣。然犹未若怀禅师云:“雁过长空影”,说寒则天无留雁之心,雁无遗迹之意。 正夫曰:“譬之射者,左亦见是的,右亦见是的,前亦是的,后亦是的。射者左射,右射,面射,背射,不论如何,只是要中的。如何是的曰仁?” 正夫曰:“宰相须识体,若不识体,如何作得他?王荆公为宰相,每与百官争一事,皆亲书细字至数十蜃樱犹不已,岂是宰相体?” 正夫曰:“天下有几等人,譬如以物自地累至天上,不知有几层也。自家须要在第一层上立地坐地始得。” 正夫尝论杜子美、陶渊明诗云:“子美读尽天下书,识尽万物理。天地造化,古今事物,盘礴郁积于胸中,浩乎无不载,遇事一触,辄发之于诗。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故予尝有诗云: “子美学古胸,万卷郁含蓄。遇事时一麾,百怪森动目。渊明澹无事,空洞抚便腹。物色入眼来,指点诗句足。彼岂发其藏,家但随所瞩。二老诗中雄,同人不同曲。”盖发于正夫之论也。 渊明诗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达磨未西来,渊明早会禅。此正夫云。 或谓惠胜仲曰:“孔子在陈蔡之间,弦歌不绝或几于遣。”胜仲曰:“胡为其然也?弦歌自是日用,乃不变常耳,安得谓之遣?”子韶甚喜胜仲之言,以告正夫。正夫曰:“固也。然圣人既当厄亦当辍,其日用事以图,所以出厄之道至图之,不可乃安之如平日耳。不然水火既逼,其革交至,乃安坐不顾,是愚耳。 何得为圣哉?故孔子所以虽弦歌不辍,终微服而过宋也。” 正夫说:“万物皆备于我。所谓狠如羊,贪如狼,猛如虎,毒如蛇虺。我皆备之。” 正夫谓子才曰:“子路未可量。如子路拱而立,三嗅而作,当是子路有省处。” 东坡待过客,非其人,则盛列妓女,奏丝竹之声聒两耳,自有终宴不交一谈者。其人往返,更谓待己之厚也。至有佳客至,则屏去妓乐,杯酒之间,惟终日笑谈耳。 旧传,陈无己《端砚》诗云:“人言寒士莫作事,神夺鬼偷天破碎。”神言夺,鬼言偷,天言破碎,此下字最上也。今本乃作“鬼夺客偷”,殊玉石矣。此当言鬼神,不可言客也。 窃闻王补之性至钝,每课百字至五百遍,始能成诵。然精苦不已,积久忽自通达。王补之之名,闻于四海。故知学者有不勉耳,勉之,其有不至者乎?性之利钝,不计也。子思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若是者,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毛泽民(名ⅲ《题西湖灵芝寺可观房紫竹》一绝颇佳,云:“阶前紫玉似人长,可怪龙孙久未骧。第次放烟出檐去,此君初不畏风霜。” 有一相识,妙于医,沈元用谓今世和扁而论者勿之许。自过年来颇觉声消,以予思之,良以好贿重故也。子容曰:“医者好货重财也,已非其道。况一好贿,则有命于其间矣。病者之瘥则保其命之厚薄也,近斯人之多失,岂非坐是乎?” 天经尝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夫子所以贤颜子也。今人亦云,箪瓢陋巷,家能安之。岂不可笑也?夫颜子负王佐之才,使小出所长,取卿相如拾地芥,然不肯苟进,乃安于陋巷,此所以贤也。 今之人,无材无德,本是穷饿之人,乃亦曰我能安贫贱,欲将何为?盖庙堂之上,本是颜子著身之地,今乃陋巷,非颜子之地矣。然能安之此,所以为颜子也。闾阎沟壑是汝著身之地,今在闾阎沟壑中,适其所尔,又何言安焉?”天经之说极然,今无志气人往往皆以此自安。孔子曰,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夫贫贱岂君子之乐哉?然而不去者,以家无贫贱之道故也。既有贫贱之道,安得不求去之?如之何为去贫贱之道?岂不以学不讲欤?岂不以行不修欤? 岂不以不才无能欤?此所以贫贱也。既以此得贫贱,在我者求去之如何?日夜讲学,日夜修身,日夜进其所不能。三者既尽,求其穷我者,已不得矣。然后贵贱贫富举付之于无足道尔。今乃惰慢荒逸,一无所为,而曰我能安贫,是安于不才无状耳,安得谓之安贫贱哉?又曰,贫者士之常,且只问他如何是士。 子韶尝夜梦陈子尚,梦中忆其已死。乃问曰:“公尚留滞幽冥?”子尚曰: “公既不厌于生,我亦何厌于死?”此语殊有理。 陈履常以监司非其人,置其酒食于厅角,余既书之,续以语茂实,茂实大以为过。当日譬如阳虎馈孔子豚,孔子不应弃之,亦食之而已。余深不喜此论,一时未有以答,茂实且方与他客语,遂罢。已而思之,阳虎之豚孔子,未必食,何以知之?孔子曰:“君食于少施氏未尝不饱,以施氏食我以礼。”因知孔子食于他或不饱也。推孔子不饱之意,则阳货之豚安知其食也?孟子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余深疑其事。君子于辞受之际,受则受,却则却,岂有受之而曰心却?余因此论孟子之言,所谓心却之者,受之而不用也。古人如此者多,倘实受享其利而曰心却,是妄语尔。货之豚正心却之物也。 魏公应为徽州司理。有二人以五更乙会甲家,如期往。甲至鸡鸣,往乙家呼乙妻曰:“既相期五更,今鸡鸣尚未至,何也?”其妻惊曰:“去已久矣。”复回甲家,乙不至。至晓遍寻踪迹,于一竹丛中获一尸,乃乙也。随身有轻赍物,皆不见,妻号恸谓甲曰:“汝杀吾夫也。”遂以甲诉于官,狱久不成。有一吏问曰:“乙与汝期,乙不至,汝过乙家,只合呼乙,汝舍乙不呼,乃呼其妻,是汝杀其夫也。”其人遂无语。一言之间狱遂成。 游议师雄殿院子也。知真定县时,朝廷新得燕山,其仓廪,虏人皆席卷去。 燕山大饥,朝廷命府州县输粮,调牛车在鼎沸□□□□□□□□惟议寂然,无所为。吏人惧,更进言之,曰:“姑去诉,县粮已集,将行矣。”吏人皆叩头言: “罪不细,且此事非仓卒可办,今尚未蒙处分,奈何诸县且行矣?”议曰:“使诸县行乃白。”已而诸县皆行。议乃口召其民曰:“输粟事如何?”民皆曰: “晚矣。”议曰:“不然。吾所以不敷汝粮,调汝牛车者,正以吾自有粮在燕山故也。”民惊曰:“如何?”议曰:“汝第往燕山,固自有粮也。汝每乡止择能办事者数人,赍轻赀往籴之。”民皆惘然。遂敷出金银一一为区处毕,临行又谓其人曰:“有馀金,当盛买牛车以归。”民至燕山,所在粮运坌集,米价顿落焉。 河北等路米有馀,遂籴纳之。先至者以粮兑,又不得纳,皆卖牛车以自给,其遣人遂以馀金买之,皆乘而归。后其事达朝廷,遂擢议为河北运使。 邓光祖知岩州某县时,当绍兴中。国家方创都钱唐,所需材木甚大,期且急,所在鼎沸,而光祖殊不经意,乃徐集诸里正,各置之。即以朝廷所降木色丈尺,人一纸,令各具在界中凡寺凡庙凡驿凡官道有木,与所降色样合者供,不得脱一根。既供,乃令匠往视之,皆合,遂令里正伐。官特与粮,不须臾木乃大集,所得倍其数。他郡县皆望青斩伐,所残人冢墓及民家要害处甚众,而吏复夤绿求乞于其间,所在骚然。惟光祖丝毫无侵于民,且不出一吏,所得乃过诸县。二者颇相类,故并及之。 有客解者作启事,痛诋试官。时丁葆光为试官,复其启曰:“俯知有司之不明,仰见君子之所养。”又云:“当俾志气塞乎天地之间,无使精神见于肝膈之上。”又曰:“韫椟而藏,何妨于待价之玉;踊跃自试,真所谓不祥之金。” 郑毅夫以国子监第五人发举,意不平,为谢主司启事云;“李广事业自谓无双,杜牧文章止得第五。”此犹可也。又云:“骐骥已老,甘驽马以先之;巨鳌不灵,置顽石而在上。” 子韶言,旧闾巷有人以卖饼为生,以吹笛为乐,仅得一饱资,即归卧其家,取笛而吹,其嘹然之声动邻右,如此有年矣。其邻有富人察其人甚熟,谓可委以财也。一日谓其人曰:“汝卖饼苦,何不易他业?”其人曰:“我卖饼甚乐,易他业何为?”富人曰:“卖饼善矣,然囊不余一钱,不幸有疾患难汝时,何赖?” 其人曰:“何以教之?”曰:“吾欲以钱一千缗使汝治之,可乎?平居则有温饱之乐,一旦有患苦,又有余资,与汝卖饼所得多矣。”其人不可,富人坚谕之,乃许诺。及钱既入手,遂不闻笛声矣。无何,但闻筹算之声尔。其人亦大悔,急取其钱送富人还之。于是再卖饼,明日笛声如旧。 1其人谓其所荐曰:“某何以得却?幸试问之。”荐者问富人,富人曰:“我观其人不能忍饥,此不足掌财。”荐者告其人,其人曰:“某诚不能忍饥,只能忍饱。” 富人闻之,遂召其人。用之,果满意。 子韶言,某在史馆,方知作史之法。无他,在屡趣其文耳。 俞与材说其所知史保人家:京师有卖勃荷者(京师呼薄荷为勃荷也),其家尝买之。一日天大暑,勃荷者至,渴甚,乞水于史,史乃以尊酒劳之。其人遂感激而去。后京城被围,史缒城出时,城外悉已煨烬,四顾人马复寂然。史茫茫行野中,忧恐甚。俄而见茅店两间,史急趣之,则乃一人家,主人见史大惊曰: “官人何为至此?此去咫尺即大兵,不可前,幸当留此。”所以慰荐史者甚厚。 史乃问:“汝为谁?”其人曰:“官人忘之乎?即卖勃荷者也。异时尝蒙官人尊酒之赐,时常不忘,今日官人幸至此,某报尊酒之秋也。”史曰:“今京师外皆灰灭,汝独能存,何也?”曰:“某与一千人长厚善,故获保全至今,然行即遁耳。”且谓史曰:“斯人今当至,官人当伏床下。”语未毕,所谓千人长者果至,与其人语。久之乃去。史乃出问曰:“汝何为与斯人?”告曰:“家本旅店,斯人曩时作河北商来京师十余年耳,则金人谋我国家已久矣,所谓崛起者非一旦也。” 史独以尊酒之惠,其人感恩,遂能免于死。恩之施人,其报效乃如此。 《法言》:“屈身将以信道也。如道屈以信身,虽天下不为也。”叔祖曰: “身所以信,道也。道之屈信系吾身也,岂有身屈而道信者乎?南子礼所当见也,阳虎礼所当敬也,二者皆礼也,非屈也。孰谓见所不见,敬所不敬乎?” 杨承功之丧,余在焉。有吊客至,或先哭而后拈香,或先拈香而后哭,二者孰是?余谓先哭而后拈香是。盖其人始死,往见其柩则哀,情已生,是时何暇为礼?便当哭尔。哭毕,乃拈香跪奠,始与之为礼。且今孝子出见,当先与之哭乎? 当先致其慰之辞乎?是先必与之哭尔,生死之情一也。故商人先拜而后稽颡,周人先稽颡而后拜。孔子曰:“吾从周。” 六义之说新义以风,雅、颂即《诗》之四始。伊川谓:一诗中自有六义,或有不能全具者。六义之说,则风、雅、颂。安得与赋、比、兴同处于六义之列乎? 盖一诗之中自具六义,然非深知诗者,不能识之。夫赋、比、兴者,诗也。风、雅、颂者,所以为诗者也。有赋、比、兴而无风、雅、颂,则诗者非诗矣。取之于人,则四体者赋、比、兴也。精神血脉者,风、雅、颂也。有人之四体,使无精神血脉以妙于其间,则块然弃物而已矣。夫惟善其事者,使精神血脉涣然于制作间,于是而风、雅、颂焉。风者何?诗之含蓄者也;雅者何?诗之合于俗者也;颂者何?诗之善形容者也。此三者,非妙于文辞者莫能之。《三百篇》皆制作之极致,而圣人之所删定者也。故三物皆具于物中,而风尤妙,盖风有含蓄意。此《诗》之微者也,《诗》之妙用尽于此。故曰: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非《诗》之尤妙者乎?此所以居六义之首也。欧阳公论今之诗曰: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寄之言外。知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此近于六义之颂也;舍不尽之意,寄之言外,此近于六义之风也。 子尚说君子向晦入宴息。以谓向晦入宴,众人皆同之而未尝息,惟君子然后能息。言心之休息也。 叔祖善歌《诗》。每在学至休沐日,辄置酒三行,率诸生歌《诗》于堂上。 闲居独处,杖策步さ,未尝不歌《诗》。信乎!深于《诗》者也。《传》曰: “与于《诗》。”兴者感发人善意之谓也。六经皆义理,何谓《诗》独能感发人善意?而今之读《诗》者,能感发人善意乎?盖古之所谓《诗》,非今之所谓《诗》,古之所谓《诗》者,《诗》之神也;今之所谓《诗》者,《诗》之形也。 何者?诗者,声音之道也。古者有诗必有声,诗譬若今之乐府然,未有有其诗而无其声者也。《三百篇》皆有歌声,所以振荡血脉,流通精神,其功用尽在歌诗中。今则亡矣,所存者章句耳。则是诗之所谓神者已去,独其形在尔,顾感动人善心,不亦难乎?然声之犹可仿佛。余观《诗》非他经比,其文词葩藻,情致婉转,所谓神者固寓焉。玩味反复千载之上,馀音遗韵犹若在耳。以此发之声音,宜自有抑扬之理。余叔祖善歌《诗》,其旨当不出此。龟山教人学《诗》,谓必先歌咏之,歌咏之馀自当有会意处。不然分析章句,推致考象,而强以意求之,未有能得《诗》者也。 苏仲虎说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孔子系此辞,殊可怪也,曰: “隼者,禽也。谁道兽来射之者人也?道鬼来如此,安用释为三复其言?”乃知圣人有微旨,盖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释之曰:“隼者,禽也,而射之者人也,今词中本无,己参之。”孔子曰,增一句云,弓矢者,器也,此何理哉?惟射隼者弓矢,而词中乃不见弓矢,是所谓藏器于身也。圣人之旨,岂不微哉! 仁宗尝与宫人博,才出钱千,既输却。即借其半,宫人皆笑曰:“官家大穷相。”又借,不肯尽与。仁宗曰:“汝知此钱为谁钱也?此非我钱,乃百姓钱也。 我今日已妄用百姓千钱。”又一夜,在宫中闻丝竹声笑之声,问曰:“此何处作乐?”宫人曰:“此民间酒楼作乐处。”宫人因曰:“官家且听外间如许快活耶,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地。”仁宗曰:“汝知吾家因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呜呼!仁宗真千古盛德之君也! 仁宗一日视朝,色不豫。大臣进曰:“今日天颜若有不豫,然何也?”上曰: “偶不快。”大臣疑之,乃进言宫掖事以谓陛下当保养圣躬。上笑曰:“宁有此,夜来偶失饥耳。”大臣皆惊曰:“何谓也?”上曰:“夜来微馁,偶思食烧羊,既无之,乃不复食,由此失饥。”大臣曰:“何不令供之?”上曰:“朕思之于祖宗法中,无夜供烧羊例,朕一启其端,后世子孙或踵之为故事,不知夜当杀几羊矣,故不欲也。”呜呼!仁矣哉!思一烧羊,上念祖宗之法度,下虞子孙之多杀,故宁废食。呜呼!仁矣哉!宜其四十二年之间,深仁厚泽,横被四海也。 家兄门生有孙力道。在乡校与一同舍舒子进相友善。子进本富家子,后大贫,有孀妇挟二孤,累然从子进。既不能为之资,年侵老嫁无售者。力道深怜之。每自念,使我忝一第,必娶之。无何,力道果登第,时年虽近四十,然美风姿,贵官达宦争欲婿之者十数。力道皆谢去,遂归,语舒氏婚。及舒氏归,已白发满头矣,力道与之欢如平生。呜呼!世称刘廷式之义,谓千载一人。今力道之事,岂减廷式哉?力道早年以贫不娶,乃独以教学养孤。平生所行,皆忠厚事。然未尝与人言,亦罕有能知者。力道名朝宗,钱塘人,终于江山县丞。 家兄门生有陆虞仲。崇宁初,同家兄赴省试。明日省榜出,是夜举子无睡者,惟虞仲酣寝如平日。黎明报,虞仲遇,同舍皆噪以入曰:“虞仲公遇矣。”虞仲方觉,乃徐问曰:“彦发遇否?”同舍曰:“偶遗。”虞仲曰:“彦发不遇,吾事不可知。”复酣寝如初。人皆服其度量。自登第后,愈笃学,其在仕路,以风节著。后以监察御史召,未及供职而卒。虞仲名韶之,即子正之父也。 二家兄,蚤年力学,冬夜苦睡思,乃以纸剪圆靥如大钱置水中。每睡思至,即取靥贴两太阳,则涣然而醒。其苦如此。治《诗》善讲说,其讲说多自设问答,以辞气抑扬其中,故能感发人意。故子韶谓家兄讲说有古法,如公羊狭褐文。 然江浙间治《诗》者多出家兄门前,后登第者数十人,而家兄反不第,岂非命耶? 曩久困太学,尝有启事一联云:“池塘绿遍,又是春风。河汉夜明,忽惊秋月。” 当时太学同舍者皆诵此语。后推恩为会昌县主簿,卒。家兄讳国光,字彦发。 祸福报应之理,浅言之,则不验,深言之,则近怪。故儒者之于祸福,可以默会,难以言谈也。古今论祸福者多矣,惟子韶立论,以为唐虞三代之时,圣人在上,其气正。其气正,故祸福之应亦正也。唐虞三代之下,圣人不作,故其气乱。其气乱,故祸福之应亦乱也。然其间不能无小差者,尧之圣而丹朱失天下。 舜之圣而商均失天下,其善报为何如?瞽之不仁而舜兴,鲧之不仁而禹兴,其恶报为何如?以大概言之,则子韶之论似也,然如向之所论,则祸福之报莫切于父子之亲。当尧舜之身,故不能无疑,然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本不差毫厘,奈何!不达理者。指夫颜天跖寿之事,便疑其不验也。善哉!老氏之言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倘因此言推而达之,则祸福之理,庶乎能默会矣。 子韶省榜中有《春秋》,试官一门生亦与试,其试官尽授以平生所作《春秋》。 又云:“场中当出某题某题,宜熟记之。”有人微知其情,具以告陈阜卿。盖阜卿宗卿皆《春秋》也。曰:“《春秋》额最窄,此不可不记。”阜卿曰:“有命。” 他日考试毕,择明日当奏名。是夜有一试官,忽群鼠斗,不可睡,听之,鼠斗落卷笼中。其试官起驱之,则寂然无有。再睡,则斗如初。审听之,果落卷笼中也,又起驱之。复寂然。如是者三。其试官乃心动曰:“岂是中有卷子乎?”然烛尽取落卷阅之,果得一书卷,大佳。试官曰:“事已定矣。得此何为姑留之?”明日试官方会茶,俄而下座有一小试官起白知举曰:“《春秋》止当取二人,取三人已侵他经分数矣。今止取若干人于书额,大亏矣,乞行处分。”遂袖中出一状,称说云云。知举曰:“业已定,奈何?”其试官曰:“固知无及矣。然今日论列之,万一有谪罚,庶几免罪尔。”众试官曰:“去一《春秋》易耳,顾何所得书卷乎?”其夜试官陈斗鼠之事,皆大惊。因出书卷观之,众皆称善。遂出一《春秋》,正其门生也。其《春秋》试官犹争不已,家人不可竟见,然而阜卿兄弟皆遇。岂不谓有天理乎?阜卿名文茂,常州人。 子韶榜中有许叔微,尝梦有人告之曰:“汝无及第分。”叔微梦中遂恳其人: “以何道使某可第?”其人曰:“分止尔,奈何?”叔微曰:“行阴德可否?” 其人颔首而去。叔微自此遂学医,颇有得。无何其乡中大疫。叔微遂极力极疗之,往往获痊,活者颇多。一夕,复梦其人,唱四句云:“呼卢殿上,请何是主。王陈间隔,呼六为五。”及是榜子韶既魁,王郊第四人,陈吉祖第五人,叔微第六人。叔微又应该恩入升一名,遂得第五人恩例。所谓“王陈间隔,呼六得五”,其亲切如此。“呼卢”者传胪之谓也。 进道尝酒酣书“乘流则行,遇坎则止。攻苦食淡,吾素怀也。或人厚我,使红裙传觞,盘列珍羞。吐之则忤人,茹之则忤己。”当此之时,但付之一笑。陶渊明所谓“觞来为之尽,既去无吝情”,其此之谓。庭光见此语,乃指“乘流则行,遇坎则止”,谓余曰:“要须古人下语,至进道之言‘吐之则忤人,茹之则忤己’,此语便不然。”又曰:“必如此乎?进道此一段谓最宛转。”庭光意,直须随波逐流方明自在。姑留于此,使后人观之。果庭光语然乎?进道语然乎? 进道杂书云:“上士虽不读书亦进,下士虽读天下之书亦不进。惟在我辈,正当读书耳。”进道此语殊有味,然虽上士安可不读书?进道第一等人,乃自处以必读书,盖可知矣。 余邻人,岁畜一犬,每满一载则卖之。屠者至,捕犬,其犬跳梁号呼。虽屠儿不能近,其主人者往焉。其犬正窘急间,见主人,乃摇尾帖耳,作咿音声,至以身揩摩其主人,以为获所恃也。俄而,擒之以授屠者,使人不欲视。余谓邻人曰:“汝无卖犬,犬可怜如是,况平日有吠盗之功乎?犬直几何?吾当岁授汝直。” 邻人感余言,亦不卖犬。 张九何镇蜀。凡官于蜀者,既不得以子属行。及到官例置婢,惟九何公不置婢,官属遂无敢置婢者。公闻,遂买两婢,官属乃敢畜之。公将去任,呼婢母嘱之曰:“当善嫁此女。”且厚赠遗之,二处子也。 杜祁公乞身,得请旅于洛中,置一宅居之。时欧公为留守,祁公入宅即携具往庆欧公,见门巷陋隘,谓公曰:“此岂相公所居者,当别寻一第稍宽者迁之。” 公曰:“某今日忝备国家宰相,居此屋谓之小,固宜。然异日齐郎承务,居之大是过当。”竟不许。 曹武惠平江南,诣阍门,称曹彬句当江南公事回。而杜祁公罢相归乡里,书谒次前乡贡进士前辈。所以处功名富贵,如斯而已。 温公每至夜,辄焚香告天曰:“司马光今日不作欺心事。”夫君子行己,固求合于道。既合于道,何必天地知之?而天地亦岂不知温公?何必若此哉!公之为此,盖自警之术也。 刘器之问道于温公,温公曰:“自不妄语人。”自谓平生不妄语,此事不学而能,及细看之,始知人岂得不妄语?如与人通书,问叙闲阔,必曰思仰。推此,以往皆妄语也。 赵清献公,既致政归,其清修益至。每院中衣不敢悬空处,曰:“恐触污神灵。”乃挂于床,使阴干。推此其有欺暗室事乎? 清献平时频蔬食,不得已,止一肉。及对宾客,ゾ核皆精。 吴十朋家买鳗一斤,得二枚。其婢治之,破其腹,尾急缠其臂。解去,乃段之,复急缠其臂。至段尽,其尾方定。又异日,学中烹蟮ヌ溃正腾沸,乃以蟮ネ吨。蟮ソ蕴踯,汤中有一蟮ィ飞至屋梁,乃复堕而死。呜呼!可怪也已。故鳗蟮ゲ豢刹唤洹L吧怕死,同于人也(蟮ィ音驼,鱼似蛇无鳞,皮可鼓)。 杭州江涨桥有富人黄氏,惟嗜鳖,日羹数鳖。一日其庖者炮鳖以为熟也,揭签盖,有一大鳖仰伏于盖顶。乃复入釜中,须臾揭之,其鳖又仰焉。庖人怜之,其厨适临河,乃纵诸河。羞馀鳖以进,主翁为讶其少,以为盗之也。鞭之,两脾流血。庖人痛甚,卧灶下。既觉,顿觉痛止,视两脾,则青泥封其疮,讶之。俄而,见鳖自河负泥而上,庖人大怪之,具以实告主翁。主翁感其事,遂不食鳖。 后遂舍其庐为寺,即今黄家寺是也。 “有孚维心亨”,说者曰:“君子身虽处险,而其心常亨。”予窃以为不然,凡《易》言亨,皆一字句,以谓必如是乃亨耳。维心亨又坎,岂曰置身之地?故君子在坎,必求所以出坎之道,乃但维心亨乎?《彖》曰:“坎,险也。行险而不失其正,乃以刚中。”此亦释有孚之辞。夫刚中之德,行险而不失其正,则君子处险之道尽矣。然则维心亨,乃言出险之道也。亨者出险之谓一,君子欲出险乎?维有此心耳。险吾心术,能出险之道,圣人既陈所以出险之道,又指人以出险之路,其释坎之辞,始两尽矣。他日,子正过论《易》曰:“近思有孚维心亨,未得其说。偶一日间昼卧,乃闻隔壁两脚夫当渡江,一夫曰:‘钱塘江甚险,汝记得此心否?’某乃抚席而起曰:‘此有孚维心亨也。’”余曰:“余此说旧矣。” 子正,名景端,熙仲侄。 子正谓余曰:“孟子论浩然之气曰:‘是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伊川则以‘至大至刚以直’为句。其不止曰‘养而无害’。 介夫则以‘至大至刚’为句,下曰‘以直养而无害’。以伊川为句,止能形容浩然之气,于‘直’字毫无功用。以介甫为句,‘直’字方有力。”余深喜其说,以为子正于学问,知求日用处矣。然有大不然者,浩然之气安能无一直字?无一直字,则不成浩然之气矣。何者?直正是浩然,正是养,无一直居其中,刚必至粗暴,大则成荒唐,又安能配义与道乎? 陈齐之谓余曰,子贡以知见作,故孔子特告之:“以汝与回也,孰愈?”盖欲其自□□中入,子贡不领反入知见中走故曰:“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复晓之曰:“吾与回皆为知见作,不为知见所固者惟颜子耳,故曰汝不如也。”齐之名长方,本福宁人,今居平江。 高抑崇说:“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以谓修其天爵,而人爵来从。其不来,奈何?若不来,是天爵无验也。若欲其来,则与修天爵以要人爵,何以异也?所谓从者,非此之从也,从者,任之而已矣。” 兹四人迪哲于商不言成汤,于周不言武王,说者纷然。子才曰:《无逸》一篇,皆谓享国长久,所以不言汤武耳。然后众说皆破文字有如此者,分明而不见者,亦可怪也。 余尝爱族侄庭光说《诗》,以为言之不足,使言之,可足,却只如此也。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使嗟叹之可足,却只如此也。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使咏歌之可足,却只如此也。惟却了他不得,故独为之舞蹈耳。 滕元发始至殿前,已取作第三人,以犯谏见黜。后复至殿前,仍居第三。时郑獬殿头,杨绘第二人。或问元发曰:“公平生以大魁自负,今止得第三,何其次也?”元发曰:“只为郑的獬,杨的绘也。” 王沂公作三元,人皆贺之,皆交赞其三元之盛。公正色曰:“曾当时窗下读书,意本不为此二字。”又在太学时,至贫。冬月止单衣,无棉背心,寒甚。则二兄弟乃以背相抵,昼夜读书。人或遗之以衣服,皆不受。盖是时已气盖天下矣,安得不享达? 刘得初、白蒙亨、刘观,皆太学名士,太学魁往往三人皆专之。下日尝在场中会卷子,得初先出之,犯讳,二人不言。次蒙亨出之,又犯讳,二人亦不言。 最后观出之,复犯讳,二人亦不言。三人者皆自喜,谓二人犯讳,魁将谁归?及见点,始知皆犯讳,此何容心? 有一青阳衍治《周礼》,赴上舍试。其邻坐有人,过午犹阁笔。衍素不识其人,遂起揖之曰:“日晚矣,未下笔,何也?”其人曰:“今日偶因此题犹未有处,奈何?”衍即与卷子,令体之。其人得衍文,会其意,须臾立就。榜出,衍魁,其人本经第二人。文至今载《荣遇集》中。 一人言,乡中有士人至在场中,虽骨肉至亲如之,卒不告一辞。而其人实高才,平生诗文,混之《东坡集》中,人莫能辨也。今年且六十矣,犹困场屋。陈阜卿兄弟居常卷子,令所知恣观,然兄弟皆早第。由是言之,在彼不在此也。 章子平《盐赋》云:“运启元圣,天临兆民。监行事以为戒,纳斯民于至纯。” 上览卷子,读“运启元圣”乃动容,叹息曰:“此谓太祖。”读“天临兆民”,叹息曰:“此谓太宗。”读“监行事以为戒”,叹息曰:“此谓先帝。”至读“纳斯民于至纯”,乃竦然拱手曰:“朕何敢当?”遂魁天下。此赋虽不切题,然规模甚伟,自应作状元。当其破此四句时,岂有此意?偶作如此看。由是知,世间得失,往往皆类此耳。 庭光见予书王信伯始见伊川事,以为侍立七十馀日,止得“不为血气所迁” 一句。庭光以为,七十馀日不语,便是矣,正不在此一句止。此庭光具眼处,但只此一句,亦不是客句。 尝有数相识闲会话。有一相识言,旧有人于常买家,以钱三十得一子石,即石卵也,漫用压纸。有人见其石,欲得之,遽酬钱数千。其人见其著价高,心疑之,未与。后遂增至二十缗,其人见其著价愈高,其心益疑,以为宝也,遂不与。 然持此石屡年,无他异,人亦无顾者。但见所知,则摩挲其石曰:“此尝有人酬二万钱矣。”如是又屡年,其亲知谓其人曰:“公持厥石久矣,虽有畴昔之价,然卒无他异。为公计,不如一剖之,恐其中或有异,就如其价,不过失二十缗,而平生之疑以决,岂不快哉!”其人然其说,遂破之。乃有一鱼跃出,其中泓然清流也。人皆异之,但不知其人欲得此石何为。时何子楚在座,曰:“是必有用也。” 异时,有人亦畜一石。初不为异,胡人见之,惊叹不已,遂愿得其石,遽酬万缗,其人亦以酬价高,犹豫未与。胡人守其石不去,遂增价至十万缗,乃与之。 人问胡人:“此石何异也?”胡人遂取盆水,以石置水中,使人谛视之,乃有一马现石中,有飞动之状。人问曰:“此石固异矣,然何用也?”胡人曰:“此名龙驹石。以水浸之,饮马辄生龙驹,此无价宝也。”由是言之,则其人之欲得子石意者,亦若有此类用耳。 余杭万氏有水盆,徒一寻常瓦盆耳。然冬月以水沃之,皆成花。所谓花者,非若今之茶花之类,然才形似之也。趺萼檀蕊,皆成真花,或时为梅花,或时为菊,或时为桃李,以至芍药、牡丹诸名花。花皆交出之,以水沃之后,随其所变,看成何花,初不可定其色目也。万氏岁必一宴客,观水盆花,人亦携酒就观焉。 政和间,天下既奏祥瑞,而徽宗复喜玩好物,故天下异宝咸辐辏,颇皆得爵赏。 万氏以为:吾之盆,天下至异,使吾盆往,当出贡献上,蒙爵赏最厚。遂进之。 及盆入乃不复成花矣,几获罪。呜呼!人之爵赏岂容滥取也?万氏水盆闻于浙江久矣,挹水浸之即成花,顷刻无差。一冒爵赏,遂失其初,岂偶然哉?世之无义、无命、贪冒爵赏者,观万氏之盆,亦可以少省矣。 花之白者类多香,其红者殊无香。今花以香名于世者,白花居十七,红居三。 惟荷花瑞香之种,而香亦才琐碎小红耳。不惟名于世者,篱落田野间,杂花之香者,不可胜数,大率皆白色,而红色者无一二也。固知戴其角者阙其齿,傅以翼者两其足。此理在天地间,无物不然也。 《本草》云:“椒合者,杀人。桑白皮出土者,杀人。鱼无目者,杀人。与鳞逆者如此十余种。”鱼无目与鳞逆者,固未之见也。今人烹炮,岂皆能去椒之合口者?店家桑白皮,安能保其无出土者?然亦未尝见杀人,他物亦尔是。果古人不足信欤?余窃观《本草》之论药,知左氏之论祸福。凡人一威仪之失度,一言语之不中节,皆以为得祸。《本草》言一椒实之合口,一桑白皮之出土,皆以为杀人。一威仪之失度,一言语之不中节,未必遽得祸。而左氏断之以必得祸,盖有得祸之理也。一椒实之合口,一桑白皮之出土,未必遽杀人,而《本草》断之以杀人,盖有杀人之理也。既有得祸、杀人之理,则安得不慎?今人食物偶或不死者,盖其五脏和平,血气强盛,幸有以胜之耳。不幸而是中失调,血脉方乱,则又以一物投之,祸莫测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