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北游记 > 卷 一

北游记 卷 一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玉帝设宴会群臣 却说隋朝炀帝临天下。忽一日,玉帝降下玉旨,在三十三天兜率宫设宴,会浮天君、张天君、许天君、立天君、葛天君等。众天君得旨,各各依次而到。朝见山呼毕,玉帝曰:“孤立极有五百劫,昼夜勤劳。细观孤之中天,不如西方之万一。今会卿等,欲图一路而得往西方境界,脱离劫数,听佛说法,则孤万无忧也。欲行不能,今会卿等能代孤设得一路者,卿之功也。”众真君奏曰:“在凡修仙七世,并无破戒,方为陛下。在凡入道九世,先要破戒,方转西方。陛下原是修仙,安能入得西方?欲脱生死,不免去凡胎出家修行,方能成佛。如其不然,则不能也。”玉帝闻奏,不觉放声长叹,便有思降之意。忽见对面有一金花树,毫光灿灿,有金花起。玉帝问曰:“前面是什么毫光闪闪,令人可爱。”葛天君出班奏曰:“此非别物,乃是南方巽宫九重天外,刘天君家内,有一金花树,其名曰接天树。其树能聚诸宝贝,此是宝光起,方才有金光照耀。”玉帝闻奏,即宣南方火德君进朝,命去刘天君家讨此天树。众臣退朝,星君谢恩出朝,直往南方巽宫刘天君家讨接天树不题。 却说刘天君正坐之间,忽见使到,接入坐下。刘天君问曰:“使命大人至此,有何旨意?”星君曰:“圣上设宴,忽见贵宅宝树,毫光闪闪,圣上爱之,命下官造府,要讨此物。”刘天君曰:“要此安敢不从?但吾世代接续有此树,树中有七宝常时而出。圣上若要此树,恐动之,七宝散去,不会有光,又恐不发。其实无用。烦使命大人回奏玉帝,免致害却此物可也。”使命闻言告退,回奏玉帝,奏明前事。玉帝闻奏,大怒言曰:“吾为一天之主,倒不及刘天君家有此树,能生七宝,光现照人,妙不可言。”又问众臣曰:“其树要何人常得享用?”众臣奏曰:“此树惟有刘天君家子孙方得管理享用。”帝闻奏。忽然失声叹曰“如何能得到他家做个子孙,得享用此物,孤心足矣!”众臣听罢玉帝之言,个个大惊,出班奏曰:“圣人不乱言。圣上既出此言,必当改位投胎。”玉帝心意,只想那接天树,不顾降生之苦,亦答曰:“依卿之言,孤去则谁为主?”众臣又奏曰:“陛下三魂化身,当指一魂化身,去降生投胎。”玉帝闻奏,听说要他三魂指一魂去,不觉下泪。众臣奏曰:“陛下圣言一出,安可食之?无信不立,陛下宜速发旨。”玉帝曰:“虽孤今日指一魂化身降生,何日完之?”众臣奏曰:“陛下勿忧。功成完满,依旧还原。”玉帝只得指一魂化身,众臣各起一道金光,直送往刘天君家去降生不题。 却说刘天君与红莲公主在后花园赏玩,偶见一道金光自天心而降,内有四门天王、八大金刚、九条青龙随行,捧一个金盘,盘内捧着一个孩儿前来,直到园中。公主问刘天君曰:“此是什物?”刘天君曰:“必是一大贵人有难,欲投胎托生者,我与夫人当拜之。”公主听夫之言,即焚点好香,二人虔诚礼拜。只见金光渐渐而近,投入公主怀中。刘天君大喜,望空拜谢。不过一月,红莲公主有孕,说与天君得知,天君大喜,言曰:“既是有孕,其孕必是贵人也。”时光似箭,不觉一年矣。至元皇三年九月初九日,异香满室,公主忽然疼痛难禁,生下一子。四方八面,云聚雾罩,不能见人。使婢出报天君,天君大喜。即取名叫做刘长生。 光阴如梭,又过三年。长生一日问父母曰:“我家有好宝物否?”父母曰:“我家有接天树,毫光闪闪,紫气腾腾,善生七宝。前数年玉帝爱之,亦曾来讨不与。”儿曰:“有此好宝,可去看看。”刘天君不阻,与长生去园中看接天树。长生入园中,果见其树,毫光冲汉表,紫露入云霄。心中大喜,朝日将香致于树下,供养接天树不题。 却说树中原有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如来、广胜如来、离布里如来、甘露王如来、无量寿如来,以上七宝如来常存此树,才有此好处。众如来见玉帝出身在此,如此殷勤供养,不敢当供,商议而去。长生一日又入园供养,那树皮叶欲枯,无一毫光。长生大惊,观之良久,自言曰:“昨日来有宝,今日为何无矣。必有其故,且看明日有无。”言罢出园不题。 却说七宝如来不知玉帝来意,见玉帝朝夕殷勤供奉,众人商议,即入三清殿去问三清天君,察玉帝来意。如来到三清殿,见三清天尊,相见礼毕。众如来言曰:“某七人世居此府。今有数百余劫,不知玉帝来此投生,每日虔诚供养某七人。某七人不敢当玉帝供养,离接天树,径到宝殿请教。不知玉帝来意为何?”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天尊叹曰:“我若不说,汝等果不知之。玉帝因一日设宴群臣,见对面金光灿灿,不知是你七人金光现。玉帝一见,即问群臣。群臣奏说是刘天君家接天树。玉帝见有宝光,便起贪心,着使去取不得,又问众臣,说:‘这树我甚爱之,今讨不来,要甚人方得此树?’众臣奏说:‘他家子孙,方得此树。’玉帝闻奏,贪心不止,忽然失声叹曰:‘若能得为他子孙,得享此树,则心足矣。’众臣听说大惊,即奏玉帝,要其降生。玉帝无奈,只得将一魂指一化身,投入刘天君家去投生。今见汝七人,乃前贪心未了,故见妆等以厚币供之。今玉帝因贪心混入尘劳,圣心欲绝,恐难复归,倘万一不然,亦是因慕妆等而起,汝等亦不便。汝七人可着一人,变做道人,去劝他修行;着一人又变做一道人,在于接天树下,待那长生若来供养,见树枯而不耀,必然有怒,若见你在树边,必说宝是你盗去,害杀那树,要计较你之时,汝可显出神通,点化他修行便是。”众如来听罢,拜辞了三清天尊,变作一道人,故意来到刘家树下坐定不题。 却说长生头一日到后园,见树欲枯,宝光顿绝,心甚忧闷。第二日又到后园,其树渐渐欲死,绝无毫光,心中大怒。忽见一道人在树后。长生向前扯住言曰:“我只道其树因何而死,宝贝绝无,原来是你这野道盗去!”那道人半言不答,只微微冷笑而已。长生大怒,扭出后园于厅堂中审问。其道人只又是微笑而已。长生见问不答,用棍乱打,棍已断又不叫苦;又用刀斩之,刀又断,道人变一道金光而起。长生大惊,望空拜曰:“不才不识老仙,误犯仙体,乞恕前罪。”那仙答曰:“某非别人,乃是你树中七宝之身,入在你家常出七宝者。”长生曰:“何故倚树为光?”仙曰:“某兄弟七人,为天宫无宝,故倚树化身,显耀三十三天,以显神通。”长生曰:“你今要去何故?”众如来曰:“前者天宫无宝,则我兄弟显耀;今者天宫多宝,不见我等神通,某等要去耳。”长生曰:“天宫若宝多,望众如来带我去。”众如来曰:”欲到天心,当别恩爱。如存贪爱,则难行矣。”长生曰:“若众仙长肯不见弃,小人拜别父母就来。”众如来答曰:“可。”长生即入后堂拜辞父母。要入三十三天。刘天君与红莲公主苦留不住。已见九重天内,忽然一道黑云,渐渐而近,起一阵狂风,将小儿抱出宫外。黑云一散,刘天君夫妇不见了孩儿,大哭一场不题。 众如来将长生抱出宫外,直引去三清殿见三清,众如来称说前事。三清见长生,长生下拜,三清请起列坐。三清曰:“你可认得我等是甚人?”长生曰:“平素未面,不认列位仙长。”三清笑曰:“你知尔自己前生是甚人?”长生曰:“小子其实不知,望众仙长明以告我,倘得仙缘有分,没世不忘。”三清曰:“你可在我后堂照天镜中,照看你是甚人。”长生即往后堂境中一照,见镜中是玉帝相对。心中大惊,出告三清曰:“小子往镜中一照,镜内却是玉帝形象。莫非前身,原是玉帝乎?”三清曰:“然。”长生曰:“我前身若是玉帝,缘何又出三十三天,九重天外投胎?”三清曰:“你是玉帝身内一魂,因前生见到刘天君七宝树放光,便起贪心,甘脱生死,故即堕出九重天外,以了贪心。”长生曰:“何得再复前身真正之身?”三清曰:“此亦不难。汝要复前真正之身,除非要修行为正,学道全真,才能返本还原。”长生曰:“今在天上,往何处修行!”三清曰:“天中无苦,欲要如前,除非入凡。”长生曰:“仙胎焉能入凡?”三清曰:“汝若肯苦心修行,中界有一蓬莱山,乃天下第一名山,等我众人作法,将汝打下中界便是。”长生曰:“茶饭谁侍?”三清曰:“饥食青松,渴饮甘泉。”长生曰:“修行得复原身,情愿听教。”三清即于袖中取出如意花一根,吩咐长生闭了两眼,用手望长生一打,打入中界蓬莱山中。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哥阁君臣游猎 即说哥阁国成安王一日出下圣旨,同文官张明、李滔,武官刘飞虎、郑正等,两班文武,整顿弓箭,前往蓬莱山,去游山打猎。众臣领旨,各个披挂随驾而行不题。 话分两头。却说长生自从被三清打下蓬莱,立一茅庵修行,饥食青松,渴饮甘泉,不敢擅离半步。在山修行,有二十年矣。一日正在山中打坐,山中各兽,被国王军马赶追,俱至长生禅端前,跪者跪,拜者拜,叩首者叩首,鸣者鸣,叫者叫,俱有悲惨惊慌之状。长生虽未见国王追赶之情,观各兽之惨容,若有似投人之状。长生问各兽曰:“某观汝等之来意,莫非有难,望吾救汝等乎?”于是众兽各点头鸣。长生曰:“既如此是,可居某山后避之。”各兽闻言,急急走入庵后躲避。不一时,成安王同众臣蜂至。王问长生曰:“汝在此可见有兽来此否?”长生端坐不应。又问,长生又不应。王大怒,遂传旨,令武臣去其四肢。长生又微微而笑不应。国王大怒,向长生言曰:“汝敢笑我不能去妆之头乎?”即命武士将此道人分尸万段,霎时间云迷天地,依然本身,合足又为原人。国王大惊,合掌下拜言曰:“寡人凡夫肉眼,不识天仙,有犯天条,乞天仙发慈悲之心,赦寡人前过。请天仙同寡人回朝,寡人辞群臣,同天仙到此修行。”长生叹曰:“陛下就是仙人,何求道乎?”国王再三哀告,求长生回朝,一心要出家修行。长生拈笔题诗一首与国王,国王览云:自入蓬莱二十年,饥食青松渴饮泉;我在本庵遥望见,陛下当时亦仙源。 国王览毕,又叩首曰:“天仙诗云,寡人原亦是仙班之人。今寡人失了本来面目,乞天仙大发慈悲,同寡人回朝,指引寡人迷路。”长生曰:“陛下既有出家之心,野人同陛下回朝。”国王大悦,同文武随长生回朝。文武各散,国王同长生祖师,在净乐宫宴斋。正宫皇后乃是玉堂公主,闻国王接着天仙到殿,甚有威灵,即出宫参拜祖师。观见祖师堂堂一表,人物清奇,唇红齿白,便有眷恋之心。将言戏之曰:“天仙这许美貌,得我明日生下一个太子,有此秀气,妾心足矣。”祖师闻言大惊,作诗一首答曰:道在红尘月世修,全凭戒行作根由;宫人要我为非事,今生难会再来求。 祖师言罢,护法神在半天,见祖师出再来求之句,料其凡心未绝,变一宫女,即从空中下宫来点化祖师,即向祖师坛前问曰:“你道我是谁?”祖师曰:“你是宫中官女。”护法神曰:“汝尚不知,我乃是你护法神朱礼是也。”祖师曰:“你变宫女来此为何?”护法神曰:“我在半空,听知你许皇后诗中,誓愿再来之句。自古圣人不乱言,乱言要堕轮回,去与皇后结发,完前诗句,方能复入佛境。”祖师听罢大哭,那宫女腾空而去,祖师哭成一病,不过七日而身故矣。成安国王听知大哭,即备棺椁葬紫金山。又不过七日,那正宫皇后见祖师身已死,思量伤感,亦一命归泉矣。国王大哭,亦具棺椁葬于紫金山。国王即立邓妃为后。祖师化一道金光,投入邓妃胎中。邓妃于甲午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时,生下祖师,形貌端正,人物秀丽。成安大喜,取名叫做玄明。 却说正宫皇后死后,亦去一富家出世,其家姓李。当日生下之时,满室通香,取名叫做香娘。祖师为国太子,大定三年大婚。即选香娘为后。一日,国王升殿,有西蕃国名哥里天儿者,进一铜鼓,厚有一十二寸,遣使进到哥阁国中,传表官进上国王。使臣奏曰:“我主有旨云,国无定例,要分大小。言我国有铜鼓一只,厚有一十二寸。我主命进伊国,伊国有人能射透此鼓者,便为上邦。若射不透便为下邦。递年纳贡我国。”国王闻言大怒,出下圣旨,问谁能射得铜鼓者,官上加官。镇国将刘飞虎有万夫不当之勇,两臂有千斤之力,出班奏曰:“我主勿忧,西蕃进来此鼓,臣能射得。”王大悦,赐御酒三杯,当殿射之。刘飞虎谢恩,在殿上挂起铜鼓,左手挽弓,右手搭箭,一箭射去,其箭只入铜鼓半寸,满面羞惭,俯伏金阶。国王十分烦恼。玄明太子年方七岁,在宫中听说,出宫奏曰:“此鼓别人射不得,要孩儿方才射得。”国王曰:“蕃鼓厚有一十二寸,适才镇国将刘飞虎有万夫不当之勇,尚射不得,你今年才七岁,焉能有此气力?”太子曰:“人不论大小,父王高枕勿忧,看儿射之便见。”国王大悦。太子将蕃鼓吊上高处,在金殿上离百步之外,左手挽弓,右手搭箭,叫过蕃使,向前问曰:“倘我若射得此鼓透;你当如何?”蕃使曰:“年年朝贡汝国。如射不得,要贡我国。”太子喝曰:“鼓射一透,汝头亦要落地。”蕃使想太子不能射得,微微冷笑。太子言罢,看定铜鼓一箭射去,其箭没羽,将铜鼓射透。众将喝彩,国王大悦,太子即命斩此来使,将首级号令。太子叫过蕃卒,吩咐云:“本当亦斩汝等首级,留汝等狗命回去,叫你国王火速前来进贡,免我国征讨。”众蕃兵惊得胆战心慌,抱头鼠窜而走。国王设宴,大会群臣不题。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太子提兵退蕃军 却说蕃王哥里天儿升殿,左班文臣毛搭海、李一云,右班将军剑开破兀术、顺清。众文武山呼毕,传表官报说:“蕃卒回翰。”蕃王宣进。蕃卒奏说哥阁国太子射透铜鼓,斩使命事。蕃王大怒,传旨即出动蕃兵五万,差毛搭海押兵,剑开破兀术为先锋,顺情为副将,各赐御酒三杯,谢恩出朝,一直望哥阁国发进不题。 却说哥阁国王年六十有一,见太子有能,大宴群臣,禅位与太子,太子百拜即位,年才一十三岁,将为定大元年。众臣朝见,太子设宴,共乐太平。未有三个月,一日太子升殿,传表官奏曰:“今有西蕃哥里天儿,用毛搭海押兵,统蕃兵五万,杀到俺国。”太子闻奏大怒,即令保驾将军赵士能力总兵,马孟明为先锋,李士级为副将,与蕃军对敌。赵士能谢恩出朝,统兵来到剑关下寨。次日平明,两军对阵,蕃将兀术出马,南军孟明出马。二人大战,马孟明大败,走入关内。次日赵士能亲自督大军出战下关。蕃将毛搭海亦押兵出。自辰至未,南军大战蕃将不过,大败走入关中,紧闭不敢出战。即差人持表奏知定大王。大王接得表章大怒,欲自出征。众臣奏说不可。定大王曰:“朕若不去,何以计之?”众臣奏曰:“朝中未有主将,望我王可出一榜文,倘招得一员上将,何愁战蕃将不退。”定王依奏,即出了皇榜。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天尊点化玉帝 却说妙乐天尊在空中,见玉帝化身降生在哥阁国为王,自思若不去点化,度他修行,恐破金身,则难还原矣。言罢,即在云端上摇身一变,变一道士。即下凡来,到五凤楼前去揭榜文。次日定大王升展,传表官奏道:“有一道士前来楼前揭榜。”定王传命宣进。道士到殿,山呼毕。王问曰:“卿揭孤之榜文,来见寡人,卿有何能退得蕃兵?”道士奏曰:“臣虽不才,曾得异人传授,能令飞沙走石,呼风唤雨,何愁蕃兵。臣能一战破蕃兵如风偃草。”国王闻奏大悦,问道士曰:“卿此行要多少兵随卿出战?”道士曰:“不用一人。”国王曰:“蕃将数十员,蕃兵五万,卿奏不用一人,单身而行,孤恐卿寡不敌众。”道士奏曰:“陛下不必忧虑,小臣自有分晓。”国王听罢大悦。道士出朝,直至交剑关,与赵士能相见已毕。来日平明,蕃兵又在关下索战。小军飞马来报说蕃兵围关辱骂。道士即别了众将,于关楼上面披发仗剑,手持一把七星剑,捧一碗清水,口中念动真言咒语,吩咐大开关门。一霎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自空而来,一直打向北方。道士在关喝号。南兵看见,一涌杀出助战。蕃兵走避不及,手足慌乱,打得头破脑裂,百无一生。可怜五万蕃兵,一个个不能走脱,后仰止余先生观到此处,有诗叹曰:飞沙一起石蒙蒙,雄兵叫苦乱如蜂;云散不闻蕃将语,惟见尸骸满阵中。 却说妙乐天尊作法,用飞沙走石,霎时间打死藩兵五万,不留一命,领众回转朝中。定大王升殿,传表官奏说道士得胜回朝。定大王大喜,宣进山呼毕。王曰:“寡人天下,非卿不能保矣。寡人封卿为一品当朝,拜国师。”道士曰:“臣不愿为官。”王曰:“卿不愿官,莫非要金宝美女?”道士曰:“臣不要此。”王曰:“然则卿要何事?”道士曰:”臣今平服蕃邦,欲终南山见师父,过十余载再来请受封。”王闻言,只得随道士,传旨命众文武官送出朝门。道士辞别而去。 不觉时光似箭,日月如梭。玉帝化身,在哥阁国为王享太平天下,有十年矣,生有一子。一日,妙乐天尊在天宫打坐,见哥阁国王渐渐灭了本来面目。自思我十年前曾助金阙退兵,亦欲度金阙还原,因其无子,今有子矣,若不速度,恐害金身不便。言罢即下凡来,入见国王。国王曰:“卿今来意,欲为官否?”道士立于金阶云:“常闻汉武帝,爱及秦始皇;俱好神仙术,未逢引境郎。 君得闻道者,尚迷不忖量;急别恩和爱,免堕见无常。” 国王听罢大惊,问曰:“卿何人也?”道士曰:“天中人也。”王又问曰:“何以至此?”道士曰:“为君至矣。”王又曰:“为孤何事?”道士曰:“贫道见君久恋富贵,不知回头,闻君立册太子,不日必别人世矣。贫道不忍见闻,实欲指陛下免死之路,弃去恩爱,撇富贵,了贪心,则可免死。”王曰:“如得此路,恩莫大焉。乞师明以教我。”道士曰:“如有真心出家,可即离殿字拜我为师。”王闻言降阶下拜。道士端坐不动,曰:“我先往,勿得食言,可速来也。”言罢出朝。王起送之。国王回朝,回至殿上、文武众臣,俱伏金阶启奏曰:“幽冥之事,难以准信,我王焉可听道士之言,而弃万乘之国乎?”王闻奏,如风过耳,半言不听。王即传旨宣太子入朝即位。太子阻父大哭。满宫闻此消息,俱各向前,千言万语,解劝不听。国王立意出家,太子只得即位。宫娥各散,国王与皇后太子,不忍分别。国王作诗一首云:绣锦江山焉舍别,恩爱妻儿不忍离;犹恐稍迟无常到,割脱凡尘免着迷。 国王题罢,皇后、太子徘徊眷恋,不忍分舍国王。国王心如铁石,无半点泪下,一心只要出家。众文武同太子送出朝,至三十里,思音太子大哭。国王曰:“吾儿不必下泪。为父者去心难留,他事不必言,惟以社稷为本,孝道为先,勿使民被其累矣。”言罢,与太子分别而去。太子闷绝于地,众文武扶太子上马,回朝即位,国号为开明元年。太子大赦天下,众臣拜贺。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国王去蓬莱山修行 却说国王自别了文武、皇后,太子。孤身行了一日。天色将晚,忽见道士自前面而来。国王下拜。道士曰:“子来矣,事定矣。”国王曰:“师父,弟子一心出家,何事不定?”道士曰:“汝国富矣,今去矣。”国王又答曰:“师父,弟子一心出家慕道,何思复返故国享受?”道士又曰:“山中苦矣,饥又寒矣。”国王又答曰:“弟子一心求师,何惧寒苦。”道士微笑言曰:“弟子既有真心出家,跟我入蓬莱山。”国王唯唯领命,随后直至蓬莱山中。但只见:桃红柳绿满眼,青山隐隐堪夸,耳听鹤唳猿啼,真乃神仙造化。青松嫩柏屏列,云连山上奇花。岩中瀑泻甚交加,无易万年景价。 却说妙乐天尊变一道士,引得国王,在蓬莱山中,建一茅庵,日夜与国王讲经说法。一日,天尊救国王坐炼之功,恐国王凡心未了,心生一计,言曰:“我今爱食一桃,汝可下山去买来供我。”国王唯唯应诺,即离山中去买桃不题。 却说妙乐天尊见国王下山去买桃,即摇身一变,变一美貌年少女子,去街上卖桃。国王见女子捧桃来,近前问女子买桃。女子曰:“我此桃乃是一个树只生得一个桃,要卖千两黄金。”国王笑曰:“纵是一树结的,亦不值千金。”女子曰:“你若不出千金,妾乃寡居,见君堂堂一表,愿奉桃与君,成就一对夫妇如何?”王曰:“贫道乃出家之人。”女子曰:“出身还俗,古之常理。妾家颇有千金之富,君若不弃,足可以享用矣;君若执述,恐悔之不及。”国王亦不答话,别了女子,从四门去寻买红桃,遍处没有。又见那女子又捧桃来,向前言曰:“君勿错过,后会难逢。”王不答。女子又曰:“君今实意不从,肯与妾接来生缘,妾即将此桃送君。”国王自思曰:“来生之事,那里去会,许之不妨,如其不许,则无桃矣,怎生回得见师父?”遂对女子言曰:“来生可许,今上决难从命。”女子笑曰:“君既肯许来生,妾桃付君,君勿失言。”国王接过桃来欢天喜地自言曰:“若不许他来生,安得此桃?”喜之不胜。回至山中见师父,将桃献上天尊。天尊变回本相,接过桃来,言曰:“弟之下山买桃,为何破戒?”国王大惊,答曰:“师父是何言也,弟子下山,未有一毫差错,安得破戒之事乎?”天尊笑曰:“你曾与女子许再世之愿有乎?”国王答曰:“不敢瞒师父,弟子下山买桃,遍处未有,只有一女子捧有桃卖。弟子向他买,她要弟子与她成就夫妇之情,才肯卖那桃与弟子。弟子不肯。那女子又云,说你今生不肯,许下我来生宿缘,我桃子亦送你。当日弟子若不许他,又无桃得回见师父,只得许他来世之事。此弟子出于无奈,安有实心许之?此事明明弟子之谎言,何得为之破戒?”天尊又笑曰:“弟子汝迷矣。自古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安有可谎者。汝今既许那女子结来世之缘,前功废矣,又要堕入凡胎。”国王闻言大哭,言曰:“可免得否?”天尊曰:“学道之法严谨,天地无私,安可免得?务要再生修炼,方能入道。”国王叩头问曰:“若不能免,望师父发慈悲之心,堕一没恩爱处,早得仙道。”天尊曰:“哪有没恩爱之所?汝今种有善根,正因念头差错,方才要堕汝。今若去投胎降生,来生必得入善之门,不必忧矣。”国王曰:“师父,堕弟子往何处投胎?”天尊曰:“我慧眼观见,西霞国王行善三代,今未有嗣,方建醮求嗣,堕汝去此处降生也。”国王听罢大哭,绝食七日而终。天尊将国王肉身掷入海中,与鱼蟹食之,完舍身之愿,即招转三魂七魄,送去西霞国中投胎不题。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天尊二度玉帝 却说西霞国王李天富,年至四十无子。一日升殿,聚众文武议曰:“寡人今年满四十,未有一子传位,当如之何?”文官彭良、彭理、周士荣,武官郭春、曰日吉众臣奏曰:“臣等闻祈嗣者,惟许天醮有验。我主可虔心斋戒建醮,天赐一子,未可知也。”国王依奏,即着殿前指挥孟英搭坛,择日建醮。至吉日,莫善玄皇后同国王亲自登坛行香。天尊慧眼一见,将三魂七魄掷入皇后肚中。醮罢一月,皇后果然身怀有孕,国王大喜,大宴群臣。不觉时光似箭,日月如梭,莫善玄皇后身怀有孕三年零六十日,未见分娩。国王一日升殿大怒,宣皇后出宫问曰:“古来孕妇十个月而生,今汝怀胎许久,谅其必是不正之胎,心中怀疑,欲杀汝矣。”皇后大惊,奏曰:“臣自我王建醮后,承君宠爱,身怀有胎,安有不正。乞我主容臣回宫三日,若再不生,愿自尽见陛下。”国王息怒依奏。皇后回宫,两行珠泪,叹曰:“妾本无他意,未卜前生作何孽。今生嫁与极贵之尊,四十无子,偶然怀此异胎,丧吾命矣!”言未毕,忽然腹中呼曰:“娘勿忧。我乃善人投胎,父王有怒,可奏说昔日太上老君,曾在母肚中八十三年。”皇后听罢,言曰:“虽然昔有太上老君之说,你是善人股胎,此时你父亲不信,限我三日。纵你是好人,若不降生,三日后汝父将母戮之,不孝自然。”儿又在腹中答曰:“母亲勿忧,不才今夜戌时离怀,只恐惊动老娘。”皇后曰:“你可快快降生,母死无怨矣。”言罢,肚中隐隐而痛,啧啧然有叫产之生,宫娥纷纷然趋侍。俟至酉未戌初,祖师离了母腹,乃是紫雪元年三月初三日戌时降生,毫光闪闪,满室异香。宫娥进看,却是一男子。宫娥出奏国王。国王亲自194 排驾进宫,吩咐抱太子出看。宫娥将太子抱出,国王御眼观看,只见太子生得容貌端正,心中大喜,次日平明升展,大排筵宴,欢宴群臣。众臣庆贺,国王大悦,即代太子取名叫作玄晃太子。众臣退朝。 不觉光阴易过,转眼西霞国王又享十五年太平之基矣。一日,国王升殿,众臣朝罢。国王曰:“孤今年五十有八,年亦老矣,懒治国政。今者太子长成,孝道可观,堪为一国之主。孤今传位于太子玄晃矣,尔等之意如何?”众文武俯伏奏曰:”我主慈爱之君,太子孝顺之主,岂有不可?”国王大喜,即宣出太子。太子至殿,山呼毕,国王亲捧国玺付太子。太子行二十四拜,跪接玉玺。国王退入养老宫,太子转身即位,大赦天下,宴众群臣。出旨选三十六宫、七十二妃。自十五岁登基,治太平基业一十五年。正宫皇后范氏,生下一子名继昌,年有一十二岁,聪明伶俐。 话分两头。却说妙乐天尊自送祖师三魂七魄去西霞之后,有三十年,恐祖师贪心不厌,迷却本来面目。一日在云头,看见国王要去拜会,驾一祥云坠下西霞国城外,欲要转祖师回头。远远遥望,见国王摆驾而来,天尊将身一变,变作一道士,在路旁坐下,不言不语,若泥壁如来。前官喝去不动,回奏国王。国王曰:“若不惧孤者,莫非是一有道德者?待孤驾至一观。”驾到道人身旁,道人亦不动身。国王见道人容貌端正,自思必是好人。吩咐手下住驾出辇,来与道士施礼。道士动身回礼毕。国王问曰:“道士因甚坐于路上,不言不语,必有其故?”道士曰:“臣无他故,见陛下走错路头,欲来指陛下迷路。”王曰:“寡人有前官引路,何曾有错,要卿指示?”道士曰:“前官只能指阳间今生之路不错,臣来指陛下阴间来世之路。”王曰:“听卿之言,能指来生之路,莫非仙乎?”道士曰:“山人也。”王又曰:“卿何以知来世?”道士曰:“夫知今生即知来世,知乐极即知生悲,知聚会即知离别。莫言来世,虽百世可知也。”王又曰:“何以见得?”道士曰:“昔日梁武帝曾有诗云:名利虚花水上鸥,酒色财气似牵牛;眼前逍遥容易过,久后终是一枯骸。” 王听罢,言曰:“卿既知超生免死之方,请回孤朝中,指示孤之来因。”道士闻言,假作战惊之状,大哭奏云:“臣因十岁出家,今四十有五,未曾敢错了念头,决不敢入地狱之门。”国王闻言大怒,呼驾前指挥韩通斩道士。道士容貌不改,奏曰:“斩贫道不妨,且问我主原是甚人降生?”王曰:“吾不知之,汝知之乎?”道士曰:“贫道安有不知?”国王曰:“汝乱言可知百世,将何以考?分明是汝脱死之言。”道士大笑曰:“安无考证,将言抵死。”国王曰:“将何以证?”道士曰:“可命取水一盆,照之便见。”国王闻言,即命韩通取水一盆来到。道士请国王去照。国王一照,见一仙与玉帝对镜讲话。道士问曰:“陛下曾见甚物否?”王曰:“无他,止有一仙与玉帝讲话。”道士曰:“请王再照。”王又照见小盆有一头牛,在田耕锄。道士又问曰:“此回见什物否?”王曰:“亦无他,止见一头牛,在田中耕锄。”道士曰:“陛下省得否?”王曰:“不知。”道士曰:“玉皇大帝乃陛下一魂化身。仙人乃陛下今生可修者。陛下今生不修,来世即为牛矣。此现三世之形容。”国王听罢,心中疑道士行妖法,谎他修行,传旨令韩通向前斩道士。道士见韩通近身,吹一口气,将韩通吹倒在地,驾云腾起半空中。国王一见道士腾空,悔之不及,望空下拜,欲求赦前罪过。道士在半空微笑吟云:“富贵谁不欲,贫穷谁所受?贫修而能富,富迷终受穷。泰极终遇否,否极有泰来。贵高难免死,乐极见悲哀。畜前人所目,人后畜中排。君不离乐处,难免为牛态。成畜如此若,万劫不复回。” 国王听罢大惊,伏地告曰:“寡人愿归依仙长,欲离国中,何处修行?”道士在空中答之:“真心归佛道,早入灵鹫山。”国王唯唯依命,于青华亭上坐下,对群臣言曰:“孤今弃国出家,去灵鹫山,汝等众臣,不必随驾,可回朝立孤太子继昌即位,各以忠心扶国。”众臣俯伏奏曰:“天下修行者多,岂有凡胎能为仙者?况且陛下为君,视民如子,焉有轮回随畜之报?此必妖术无疑。乞陛下参详参祥,免有他日之悔。”王曰:“寡人去心难留,非卿等可谏,死不入国,不必多言。”众臣只得从旨。又奏曰:“陛下此去,当用数百人为保驾,臣等方才放心。国王笑曰:“孤在国,知有此躯,出家则不知矣?何用保驾?卿等不必再言。”众臣只得眼送国王,至望不见处,众臣回朝。 国王孤身一人,入在山中。妙乐天尊先在石岩壁下坐定。国王一见拜曰:“乞师父指引弟子迷路。”天尊曰:“子来矣,可起立于旁,听吾说法。”天尊即将本来面目,阴阳地狱轮回说了一遍,再将苦行、坐忘本身修炼,又说一遍。国王俯伏拜谢。天尊又曰:“可对天受戒。”王即对天跪下。妙乐天尊又代国王受五戒,讲经说法。天尊驾云上天而去,撇下国王一人在山修炼,饥食青松,渴饮流泉。 话分两头,却说众臣回见皇后、太子,从头将遇道士驾空,国王入灵鹫山一事,说了一遍。皇后、太子大哭,即欲排驾同太子去寻国王,众臣奏曰:“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娘娘若要去寻回国王,必须先立太子即位,七七四十九日,然后方可离朝去寻国王。”皇后依奏,即立太子继昌即位,国号为嗣祥元年,大赦天下,设宴群臣。至四十九日,皇后命太子去灵鹫山看父。太子升殿,传下旨意,吩咐排三乘车驾:一乘自坐,一乘太后坐,一乘空行,候接父回。又吩咐大小官员,各带好香,一路焚点。又吩咐驾前指挥李通、吴进,带三千御林军保驾,直至灵鹫山。众臣得旨,吩咐一队队整齐队伍笙箫鼓乐缓缓而来,直抵灵鹫山下,满山寻之不见。后去到一处,四面青松,左有鹤舞,右有猿吟,有一大石壁,深八丈余,里有一座,国王坐在团上,不似人形,骨瘦如柴。皇后、太子向前看见,相抱大哭,众臣无不伤感。皇后、太子跪告父回,国王但默默而坐,半言不答。只见一刹时间,风云大作,对面不见人。一阵狂风,将国王不知吹去何方。云收雾散,皇后、太子一看,不见父王。太子大哭。众臣向前奏曰:“云雾迷漫,乃天意拆散我王恩爱。今者不知去向,难以寻觅。太后可同圣上回朝。出榜张挂,有人知国王去向,再作商议,不然则难寻矣。主母、陛下恸之枉然。”太子依奏,只得同母回朝。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