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北游记 > 卷 二

北游记 卷 二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祖师得道见帝 却说太子回朝,妙乐天尊从半空中同国王下来,妙乐天尊曰:“汝可用心修行,三年后若有功,则我来矣。”国王唯唯听命,昼夜勤苦坐炼,饥则食松,渴则饮水。时光易过,不觉三年满矣。妙乐天尊一日到来,问曰:“弟子知道乎?”王曰:“不知。”又问曰:“知世事乎?”王又答曰:“不知。”又问曰:“知生死乎?”王又答曰:“不知。”又问曰:“知有身乎?”王又答曰:“不知。”天尊见国王天地间之事,俱不知之,识其心死入道,微微笑曰:“功成矣。”王曰:“何得成功?”天尊曰:“子莫知之心灰矣。”王曰:“吾更当如何?”天尊曰:“赐汝五道祥云,入中天参玉皇。”国王听罢,叩头拜谢。同天尊上天。先至三清阁参见三清,三清庆贺。次日早朝,玉帝升殿,众真君朝罢,三清出班奏曰:“臣有妙乐天尊,收一弟子,乃西霞国王修行得道者,来见我主。”玉帝听罢,命宣进。国王三呼毕,帝问众仙:“当封何爵?”众仙奏曰:“此是我主一魂化身,任主自裁。”玉帝闻奏大惊,叫国王抬头,一见国王美貌,心中大悦,即封国王金阙化身荡魔天尊,造一九天迁软府,掌管本天宫,管三十六员天将,赐过黑龙袍一领,七星剑一把,七宝冠一顶,绣墩同坐,同入同行。国王谢恩。玉帝大设筵宴,庆贺朝散不题。 却说上帝次日去太阳宫,邓化出接祖师,上帝见并无三十六员天将,问邓化曰:“玉帝封某在此掌管三十六员天将,为何不见一将?”邓化禀曰:“原日乃是玉帝一魂化身掌管,因其意贪,堕去凡间,无人在此,故此天将俱下凡间去了。”祖师曰:“既有此情,某当来日面君。”不题。 却说次日平明,玉帝升殿。祖师奏曰:“蒙我主着臣去太阳宫管三十六员天将,因无主管,俱走下凡矣,乞我主上裁。”玉帝闻奏,问众臣曰:“祖师奏此,当复何如?”众臣曰:“太阳宫既是祖师掌管,天将若走下凡,自就令祖师去凡间收归天曹,则为妙矣。”帝依奏,即着祖师去凡间收天将。祖师谢恩出朝,心下十分忧闷,因不知众天将去向,不若去见我师妙乐天尊,以问其故。思罢,即入兜率宫。妙乐天尊正在禅坛打坐,祖师向前打个和合。天尊曰:“弟子到此为何?”祖师曰:“非为他事而来,蒙圣上封去太阳宫,掌管三十六员天将,弟子去时,一个也无。回奏玉帝,帝问众臣“众臣奏帝命弟子自去收复带归,弟子下凡不知去向,敬来请问师父。”天尊曰:“我若不说,你不知之。你有四十二年灾难未满,故有此事而来。天将此回亦收不得,更要投胎入凡,受尽苦难,才得入极乐之界。”祖师曰:“今从何处投生!”天尊曰:“目今净洛国王无子,善胜皇后烧夜香当天求子。汝今化一道金光,去投入皇后胎中,后日长成,修行功满,那时方得入天曹享用。”祖师听罢,只得拜别,化一道金光,飘飘荡荡,飞入净洛国来。 善胜皇后正在御园烧夜香,忽然睡去。那一道金光投入皇后腹中。皇后即梦见吞一红日入腹,身怀有孕。不觉十个月满,开皇二十五年三月初三日午时,净洛国皇后生下太子,太子在后肋撞出,皇后气绝。妙乐天尊念动咒语,即吹气入皇后左肋,皇后渐渐返魂,区省人事。满宫中尽是紫雾罩住,有九条龙吐沫,待太子沐浴毕。一时间妙乐天尊带龙腾空而去,宫中如旧。宫娥出奏国王。国王大喜,命抱出太子,见其眉目秀,骨格希奇。国王大悦,即代太子取名,叫作玄元太子。 不觉春去秋来,光阴迅速。祖师于净洛国投胎,年有十四岁矣。有一年,净洛国元宵放灯,国王升殿,太子出来奏父王,要去看灯。父王曰:“你乃一东宫,不可夜出观灯。”太子曰:“儿扮为民,去看便回。”国王依奏,即着指挥汤伯同太监四名,保太子出朝,去市观灯。太子正出朝门,行不一箭之路,但见:灿烂花灯高挂,笙箫管乐喧天唱。彩娇娥胜天仙,饮乐壶浆欢庆。 太子同汤伯转过南街,见几个饮酒醉人东倒西歪,不省人事。太子又转过北街,亦见几个在花街上孟姐家作乐,二人争风,打将起来。太子又转过东街,又见一人在街上偷人银袋,被人乱打无休,打得叫天叫地。太子看罢,猛然大声叹曰:“如何免得酒色财气四事,则我何必为君?”有天上斗母元君,因元霄下凡,变一道士,以探人心,遇见太子出此言,向前揖而答之曰:“贫道方才听见客官说,要脱酒色财气四事,尊非要求得此方?贫道有之。”太子曰:“汝何以脱得?”道人曰:“贫道弃父母,别妻子,随缘度日,可不是脱得?”言未已,旁边指挥汤伯,但见道士出此言劝太子,咬牙欲斩道士。道士一见,驾祥云腾空半天,现出本身,言曰:“道本无根,要人自寻;若恋富贵,恐昧真灵。吾非他人,乃斗母元君也。”太子一见,望空拜曰:“弟子情愿弃江山出家。”那道士曰:“吾去矣,君不进来,天宫无位。”太子大惊,同汤伯回朝。次日平明,国王升殿,太子出朝,奏遇道人事,欲去修行。国王曰:“今者天下妖邪多矣,岂有天仙来凡度人?吾儿不可执迷,江山之贵不享,而慕望外之事乎?决不准汝之奏。”太子又奏曰:“神仙之说,往往有之,修行之事,自古流传,安可不信真言,而昧正道。但他日一旦而逝,无常迅速则何以改前过。乞父王赐臣离宫出家,倘他日功成,则九族可超升矣。”国王见太子执意要出家修行,心中大怒,即着校尉郑才,将太子囚去冷宫受苦,候其回心,然后赦出。郑才即将太子囚去冷宫,王退朝。太子入到冷宫,思想叹曰:“若无阴阳,岂有昼夜?若无天堂,岂有地狱?前夜见者若邪,则无劝我修行之心,必有思意。前者道士又说他是斗母元君,若是元君点我修行,见我被囚,必来救我。若不烧起好香,当天祷告,请元君到此,指引我修行之路,有何不可?”想罢,即点动好香,当天祈祝。告词未罢,元君在云头叫曰:“太子,汝今被父囚禁在此,某谅难以脱之。不若从父之命,弃却修行,早作脱身之计。”太子曰:“弟子自从幸遇师父,心无变异,虽死不从父命,倘父将某苦禁于此,有死而已。何肯悔言而听父乎?”元君曰:“汝果有真心出家,此处非修行之所。”太子曰:“既非修行之所,安能脱身而往他处乎?”元君曰:“汝若肯去,离城有八十五里,有一山名武当山,那里可以行修。”太子曰:“焉能去得?”元君曰:“可闭着两眼,同汝离此。”太子即闭两眼,元君驾一朵祥云,将太子抱在怀中,离了冷宫,直到武当山。但见: 青山隐隐石壁,柳绿飘飘奇花;四周山色胜玉,真乃神仙造化。 却说太子同元君到山,拜元君为师,朝夕讲经说法,坐炼修行不题。 话分两头,却说次日国王升殿,校尉郑才奏说:“不见了太子。”国王大怒,斩了郑才,十分烦恼,有文武赵全、孙越、冯元、王龙、王荣一班臣子,出班奏曰:“我主若要寻回太子,可出下榜文,于四方张挂,有人知太子者奏知,赏金千两,留得太子者加封官职。”国王依奏,即出下榜文,于路上各处张挂。忽一樵夫姓陈名春,住在武当山下,日前见一人,同一道人入山中去。今闻朝中不见太子,出有榜文,自料前日见者,必是太子,去揭榜文,奏知国王。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太子头挽阴阳髻 却说一日国王升殿,传奏说:“武当山樵夫陈春见太子,揭榜来见我主。”王命宣进,山呼毕,王曰:“卿既揭榜见孤,曾见太子否?”陈春曰:“小民日前见一人,同一道士入武当山去,臣思是太子,特来奏王。”王曰:“汝既见二人入山,汝可引路,孤即今指挥汤伯,校尉黄钟,同五百金甲,将卿为引路官,去武当山寻见太子,回来重赏。”陈春谢恩出朝,同指挥等直往武当山进发。入山中,见太子头梳阴阳角髻,端然坐在石壁之下。众军向前山呼,太子并不发一言,默默而坐。汤伯吩咐金甲将向前去扯太子回朝,只见一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自北方而来,对面不能见人,沙石乱纷纷撒将下来。金甲将大惊,同汤伯等抱头掩耳,走回朝中。 次日国王升殿,汤伯同陈春、黄钟入见,国王问曰:“卿等到武当山,曾见太太子被戏下武当子否?”汤伯奏曰:“臣到武当,果见太子坐于岩壁之下。小臣吩咐金甲将向前去请太子回朝,太子半言不答。一霎时间飞沙走石而来,对面不能见人。臣等只得走回,奏知我主。”国上听罢,言曰:“既太子在武当山,寡人即再着陈春为引道官,同文武群臣,带御林军三千,排驾接太子回朝。“众臣谢恩出朝。次日会齐众僚友,陈春为引道官,一路而行,直抵武当山进发。来到武当山,入见太子,山呼毕,太子曰:“劳动众卿远来,有何话说?”众臣奏曰:“臣等领国王旨意,特来接千岁车驾回朝。”太子曰:“未离国则可,今者谁家慕道,安敢忘佛法而归俗,天地无私,若有一念不静,可不自取其罪乎?”众臣等奏曰:“某等闻人子出家学道,先蒙不孝。今者千岁执意不回,国主老矣,又无再裔即位,昼夜忧心。倘有危时,则何人可为披麻执杖者?又何人可为嗣位之主乎?太子安保不被卿啄之议论,众口之公谈乎?如此则千岁学道未成,而不幸之名则先成矣。众臣乃千岁之赤子,安敢匿过,见而不言乎?乞千岁参详参详。”太子闻众臣之言,忍不住腮边下泪,亦言曰:“父王无子即位我亦知此久矣。曾问我师,师云,我父王令岁当生一子即位。众卿回奏我父,不必忧虑,卿等请回朝罢。但吾既出家,安有再入朝之理?卿等为臣为子者,尽忠尚不能尽孝,何况出家之人,不能顾父母之劬劳乎?倘得天从人愿,他日入道,则我父母皆为佛矣。如其不然,事由天定,亦不能保其议论也。卿等勿复多言,作速回朝,尽忠辅主,以尽臣职,倘他日我母有弟长成嗣位,亦赖卿等辅政。”众臣见太子不从,立意出家,只得拜辞回朝,一路而回。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太子被戏下武当 却说净洛国王升殿,众臣回朝,俯伏金阶奏曰:“臣等到武当山见太子,千言万语解劝,太子如风过耳,不肯回朝,臣等见太子执意,以我主无嗣事奏之。太子云,曾闻师父说,陛下皇后怀孕,今岁该再有一子即位,臣等只得回朝,奏知陛下。”国王见奏,叹曰:“彼若执意不回,难以再去。若云孤后更有一子,亦未可准信,此皆非卿等之罪也,樵夫得其报信封为巡检之职,众臣各赐白金一斤,免朝三日。”众文武谢恩退朝。不觉光阴迅速,春回秋慕,净洛国皇后果又生一太子。国王大悦,取名叫作玄虚。后来长成,即净洛国王。 话分两头。却说祖师辞众文武回朝,在山静炼修行,有二十年矣。这武当山后,原有当山圣母,一日自思曰:“我蒙天尊吩咐,着我在山后,暗伴祖师修行,查其行事。不想其人自从入山至今有二十年矣,无一毫破戒,功成广大。我不免今夜变作一美貌女子前去戏他。倘得那人春心一动,与我交合,那时我神通广大,游遍天下,可不美哉?”思罢,念动真言,摇身一变,变一女子,却似西子重生世,犹如观音降山来。三寸金莲,轻移莲步,娇娇娆娆,转过祖师禅坛之前,假作悲哭之声,叫道:“师父可看天面,救奴一救。”祖师正在禅坛上打坐,忽然哭声近,祖师猛然抬头一看,却是一女子,心中大惊,问曰:“小娘子因甚到此?天将晚矣,可速出去。”女子答曰:“妾为母病,回家看母,迷失道路,来至此处。幸遇师父可发慈悲之心,与妾在此宿过一夜,明日寻路回去。”祖师曰:“此处乃修行之所,止有岩壁下放一禅床,安能住宿?况小娘子又是女流之辈,古云男女授受不亲,小娘子可就天色未晚,速出此处,去山下寻一店安歇,明日回去,可不妙哉?”女曰:“奴乃女流,若去投宿,有不便处。况奴常有一疾在身,受寒腹痛,今日天气又冷,虽此处宿不得,奴今到此,乞师父发慈悲之心,将衣带放开,把奴抱在师父怀内,倘得一夜旧疾不发,亦感师父恩德。”祖师曰:“阿弥陀佛,是何言也!贫道修行有二十载矣,勿言不近女色,即男子未尝连榻,决难从命。”女子见戏祖师不动,一时间假作悲声,叫:“腹痛难当,师父乞救奴一命。”祖师如若不闻。女子又叫曰:“师父出家人,逢灾救灾,逢难救难,出家之人,何故个铁打心肠。”祖师听久,见其叫得可怜,问曰:“汝旧时腹痛,当用何法治之?”女子曰:“在家略痛,要我丈大之手挪挪便好;痛甚,要我丈夫腹对腹相挨片时才愈。今者到此疼痛,丈夫又未在此,无人代奴挪挪。乞师父代奴挪一挪,若得见母亲一面,当以死报。”祖师曰:“我乃出家之人,叫我近小娘之身,此事决难。”女子又叫曰:“帅父,古云救人一命,胜造六级浮屠。若不快挪,奴必疼死矣。”祖师见其叫得可怜,只得近前,用手挪一会。女子又叫曰:“疼甚,虽挪疼不止。古云救人救到底。望师父解开衣带,与奴对合片时,奴疼即愈。”祖师曰:“若是如此,有死而已,决难遵命。”大步行出月光之下,叹曰:“吾离国家,修行二十余载,未逢有道,反被人缠,终非了日,不如下山去,又作别计。”言罢,亦不顾女子而去,移步下山,女子见师发怒下山,大惊言曰:“吾有罪矣。其人修行二十余年矣,天书将至,吾今戏了他,倘此人一去,前功废矣。妙乐天尊知之,则我怎了?不如摇身变一老婆子,去路上点化他转,以释前罪。”说罢,口念真言,变一老婆子,将朽木化成一铁杵,驾云抢至前面,在路旁石上,磨来磨去。 祖师忿然下山,正行之间,见前面一老婆子,将铁杵石上磨。祖师住立细想,不知作何使用。近前问婆子曰:“贫道见老安人将此铁杵在此琢磨,不知作何使用?”婆子曰:“老身为女孙问我讨花针用,家下无矣。老身只得将此铁杵磨成花针,与孙女用。”祖师闻言笑曰:“铁杵何日成得花针?勿废了神思。“婆子曰:“老身亦知难成,前言既出,许女孙磨成花针,安可半途而废?料耐心磨成必有一日也。”祖师听言,亦不再问,遂行。圣母见此回打他不转,又变一老子,驾云去三里之外,一手用一铁槌,一手用一锥子,在岩边锥岩。祖师至,见老子锥岩,不知其意,又向前问曰:“老官用锥在此锥岩为何?”老子曰:“衰老为耕旱田数石,无水应田,故将此锥锥开岩沟,透水应田。”租师闻言笑曰:“何日成之?”老子曰:“古云:心坚石也穿。何愁不成?衰老用功锥岩月有余矣,若因汝一言而弃之,可不废却前功,则不能穿石也。衰老不听汝言,再加勤力之劳,终有一日成功,安可废矣?愚细详度,决不困汝一言而半途中弃却前功也。”祖师听罢,踌躇半晌,自言曰:“下山以来,见磨杵、锥岩者二事皆难,皆言不肯因一言而废前功。我是个出家之人,因一妇人,忿怒下山,而弃前功,不如仍回山中再修,看后如何。”思罢复回山中修行。那当山圣母见祖师心回,复入山中,大喜,仍变回本相,依旧在山后去躲避不题。 却说妙乐天尊在云端见祖师功成,渐入仙道,但未去五脏中之脏。天尊显出神通,念动咒语,从空中指出两个瞌睡虫飞去,打在祖师身上,祖师一时睡去不省。天尊即唤出割肚神,即将宝剑一把,吩咐叫他剖开祖师腹中。剖肚神得令,即将祖师衣带解开,当胸一剖,将肚肠取出。天尊吩咐将肚肠放去岩下,用石盖住,将衣衫一幅,放入腹为肚,飞带一条为肠,用线缝合。又取出还魂丹一个,放入祖师口中,叫剖腹神回避。天尊念动真言,一时间祖师省来,见天尊在旁,祖师连忙起来礼拜,言曰:“弟子有失远迎之罪。”天尊曰:”教汝勿得夜寝,何昼寝之?”祖师曰:“弟子往日自觉心静,昼夜不寝,未卜今日为何日觉困倦?一睡不省。”天尊曰:“再不可如此。”祖师曰:“从今改过。”天尊曰:“汝更炼数年功,必入仙位。我赐宝剑一把付汝,常要随身,倘遇邪魔,持起即去。”祖师拜谢,天尊驾云而去。祖师不知被天尊换却肚肠,日夜照旧苦炼,打坐修行,自觉渐渐身轻,常有五色云光罩体,四面禽兽来朝,昼夜听经闻法。 本山有一小儿,乃是竹竿精。自从祖师到此修行,朝夕闻法,略有神通。一日变成一女子,自西路而入,悲悲哭哭,向前叫师父救命。祖师曰:“小娘子因甚到此?”女子曰:“因丈夫逼妾改嫁,妾不肯从,自后门逃出,意欲回娘家。不想行错路头,来到此处。天色晚矣,大雨淋漓,无处安身,乞师父容妾过一夜,明日早行。”祖师曰:“我此禅坛上,乃是诵经说法之所,难以相从。”那女子不听师言,欲入禅坛。祖师恐是鬼怪,将宝剑举起,欲把女子斩死,祖师大惊,看时却是一大竹竿,师才释然。 不觉时光似箭,日月如梭,祖师复入山修行又二十年矣。一日,又有一蟮精变一女子,满身披孝,哭哭啼啼,来到祖师禅坛之前,低头下拜。祖师问曰:“小娘子从何而来?下拜贫道做甚?”女子答曰:“妾身一家六口,因得瘟疫之疾,连丧四人,今仅存幼子,年才三年,又病在床,无门可投。闻师父在山诵经说法,修行四十有年,必得正道,敬来相投,乞师父早发慈悲之心,去妾寒家,得念一卷真经,倘若救得妾身一子,万载不忘。来世衔环而报也。”祖师听罢,便有怜悯之心,问曰:“去汝家路有多少?”女子曰:“不远,只有五里之遥。”祖师问曰:“汝住处多少人烟?”女子答曰:“只奴一家。”祖师曰:“若只汝一家,贫道乃出家之人,难以从命。”女子曰:“古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何不可乎?”祖师再三下去。那女就在禅坛之前悲悲哭哭,再三告恳。祖师端然不动,垂目而坐。女子自午哀哭至西,天色将晚。女子曰:“师父既不肯光降,妾到此多时,天色晚矣,不能返家,如之奈何?”祖师曰:“小娘子速回,亦可去得。”女子曰:“师父执一不肯去,妾安敢苦缠。但山下大路,奴到自己行得,山中之路,奴今迷矣,乞师父指引出山,奴自回去也罢。”祖师闻言,只得离下禅坛,带了宝剑,从先行引那女子出山去。至半山,那女子向后扳住师父两肩,言曰:“妾脚酸痛,乞师父扶行几步。”祖师大惊,答曰:“贫道出家四十有年,身体未拈一人,安可扶小娘子?但从缓而行。”女子又曰:“师父之言是也。但妾脚果行不动,若师父下肯扶妾下山,不如同师父回转山中,到禅坛上宿一宵,明日妾自回去也罢。”祖师两皆不能从命。那女子又曰:“扶又不可,回又不可,妾观师父一表非俗,人物清俊,妾一时春心荡漾,乞师父济妾一时之欲,妾自回家如何?”祖师听罢,亦不答话,拔步自回。那女子显出神通,赶至近前,将祖师一把扯住,用钉身法言曰:“奴今出乖露丑,到如落花有意,君何作流水无情?”祖师被女子缠住,自觉身中沉重,不能醒解。猛然思起腰中宝剑,即时取出拔起,那女子不见,祖师神复如旧,回入禅坛不题。 却说妙乐天尊在云端,每见祖师心神不动,巍然正气。一日玉帝升殿。 妙乐天尊奏曰:“今有陛下一魂化身,复修成功,无毫发凡心,陛下当速差神将,引至天曹,着位领职。”玉帝闻奏大悦,即着东方青龙,南方赤龙,西方白龙,北方黑龙,中央黄龙,捧驾妙乐天尊领皆。再着西方太白金星捧印一颗,内篆“玉虚师相”四大字。再着卷廉将石谷执旗一把,下凡迎驾。众臣谢恩出朝而行不题。 一日祖师于岩上梳头,霎然想起血身无用,自觉意懒,头亦不梳,撇向后面,沉吟半晌,将身视下岩去,那岩下却有十余丈深。耳闻天书一到,五龙捧起祖师,祖师见旨到跪接。宣读旨曰:古云,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善恶有报,乾坤无私。朕观玄元苦修四十余载,无毫发动念,诚心可知,当入天宫之位。寡人今差五龙捧驾,金星持印,石谷执旗,封卿为五虚师相北方玄天上帝,管三十六员天将,八十二化身。年逢九月九日、十二月念五,巡游天下,验察善恶。原位太阳宫,禄享千钟,入西天受戒而升九族,叩头谢恩。祖师听读罢,叩头谢恩毕,回身梳洗,发不能上。祖师大惊,妙乐天尊曰:“弟子不知此意,天书到后,形下能改,安能再梳。”祖师拜谢。妙乐天尊驾云上天。次日平明,玉帝升殿,妙乐天尊带祖师见帝。玉帝问卿是谁?天尊奏曰:“这是臣领旨前至武当山,带来玄元见驾。”玉帝见奏大悦,降阶扶起祖师,赐锦墩同坐,大设御宴,赏劳群臣,传旨送祖师去太阳宫不题。次日祖师到太阳宫升道公座,门吏报众天尊拜贺。祖师请进相见毕,正谈论间,忽见北方怨气冲天。祖师大惊,问诸天君曰:“弟子才到此上界,因何有此怨气冲天,倦倦不息?”众天君曰:“上帝有所不知,此是中界隋汤帝无道,昏迷杀人,故有此气不散。”言未罢,又见四方妖气冲起。祖师又问曰:“又有妖气起,此是为何?”众天君曰:“妖气者乃上帝部将,在中界四方作乱,故有此妖气也。”祖师曰:“妖怨二气冲天,非祥瑞也。不宜久容,当要何如处之?”众天君谓曰:“如得一人有神通,去中界收尽二气,其功莫大,如此三界宁矣。”祖师曰:“妖气既某步将,何惜一行?来日某当面君下凡,收尽二气,岂不为美?”众天君各各大悦,告辞回洞不题。却说玉帝次日升殿,祖师出班,朝靴踏地,象简当胸,奏曰:“臣昨到太阳宫,见中界有妖怨二气冲天,臣观非上界样瑞,当以除之。闻说者云,妖气乃臣部将在中界四方作乱,臣愿下凡,收回部将,除邪灭妖,回见陛下。”五帝闻奏大悦,即赐三台七星剑一把,黄金锁子甲一件,火丹五百丸,封为北方真武大将军之职,御酒三杯,谢恩出朝。祖师离上界,去三清观辞三清。相见毕,三清问其来故。祖师将奏玉帝去中界收妖事说了一遍。三清问曰:“更有谁同去?”祖师曰:“弟子自去,又无副将,今者故来请教,当复如何处之?”三清曰:“此亦不难。当日你在武当修行之时,曾脱有肚肠于山中石岩之下,肚成龟怪,肠成蛇怪,在中界作乱。汝若到凡,取此二物为将,方能成功。”祖师闻言,拜别驾云下山。念动咒语,变一道士。不知后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祖师下凡收二怪 却说龟蛇二怪,一日在水火洞中玩赏,蛇言曰:“我与兄生于武当岩下,几衣头角。今日神通广大,变化无穷。如今只少一位夫人同乐,小弟心下十分不悦。”龟怪曰:“贤弟说得有理,可吩咐小妖前去各家查看,谁家有美貌女子,拿两个来享用便了。”二人大悦,即吩咐小妖前去打探不题。 却说曹州太守林彪,生下一女,名金菊小姐,年方二九,青春年少,生得唇红齿白,十分美貌。又有推官赵漠,亦有一女,年方二八,名唤娇娘,体态妖娆,眉清目秀。一日同太守小姐金菊,在花园中玩花,被小妖打探看见。回报二怪,二怪即时驾妖云,一伙前来。果见二女在后园中玩赏,生得十分美貌。二怪大悦,显出神通,念动咒语,一时狂风大作,对面不能见人,众梅香俱被吹倒。二小姐相携,正欲走出后园,被二怪各抱一个,驾云而去。一时风停雾散,众梅香不见了小姐,各个大惊,只得出报太守、推官。二人大惊,商议吩咐手下礼房写牒,二人亲自坐轿去城隍庙,烧牒到城隍,城隍得牒,即时着小鬼无常,出牌前去,拘本府各处山神土地前来。不半日,众土地俱到。城隍升堂,众土地跪在案前,问:“都爷有何吩咐?”城隍曰:“本府太守林彪、推官赵谟,各有一女,一日在后园玩赏,一时不见二女,到我处烧牒,指称不知是何方妖怪抢去。汝等各管一方,必知何方妖怪,故着汝等来问。”众土地禀曰:“我等山中俱未有妖,惟武当山有二妖,想是他抢去。”城隍问曰:“二怪是谁?”土地曰:“一个乃是龟怪,一个是蛇怪。”城隍又问曰:“武当为何有二怪?”土地曰:“昔年净洛国王太子玄元,在此山中修行。一日成功,换那肚肠在岩下。其肚肠先受灵气,年深月久,肚成龟怪,肠成蛇怪,正在那山中作乱甚惨,必是他拿去。”城隍曰:“汝可去查来。若果是他拿去,叫他速还二家去。”土地曰:“那二怪食人无厌,神通广大,安肯还他?”城隍曰:“若此如何?”上地曰:“若要取二女子,除非天兵出战,围绕水火洞门,或者还肯,不然难取。”城隍依言,即点本部神兵,直至武当山围绕洞门,喊杀连天下题。 后分两头。却说龟、蛇二怪捉得二女子回来,欢天喜地,大设筵宴,欲逼那两个小姐成亲。那小姐虽死不从,蛇怪欲食之。龟怪曰:“贤弟勿性急,难怪他不从,他乃闺门室女,被俺们一时间捉来,啼泪未干,安肯就与俺们成亲,可吩咐小女妖伏侍一月半月,自然心回意转,何必慌忙。已拿到我洞中来,如今怕他走上天下成!”蛇精听罢大悦,即吩咐女妖伏侍。 龟蛇二妖正在饮酒,洞门外喊杀连大。小妖慌忙报曰:“今有本府城隍,闻二大王捉小姐到洞,统起神兵前来,口口声声叫大王放出二小姐便罢,半言不肯,杀进洞中,寸草不留。”龟、蛇二妖听罢大怒,起动本山妖兵,杀出洞门,立住阵脚。二妖大骂曰:“汝乃凡间一臣子,见汝尽忠,令在幽冥为司神。我等乃天地生成,闻法成功。洞中缺少夫人,捉太守、推官之女,与汝何干?擅统兵围我洞门?”城隍曰:“妖魔好大胆!汝生祸胎,府推二官牒至我司,安得不代他究其下落?好好放出二小姐,万事俱休;半言下肯,少刻间捉上天曹,有口难言。”二妖听罢,举枪直刺城隍。城隍挺刀来迎。自午至酉,不分胜负。二妖显出神通,龟变成大山,蛇盘于大山上,杀将下来,城隍不能抵敌,大败而走。二妖亦不去赶,收兵入洞。 城隍走至本司,十分忧闷。武当土地禀曰:“都爷不必忧虑,某日前问得有一神,乃是玄天上帝。玉帝命他下凡除妖气,今变道人,在三清观息住。此必有神通者,都爷可去投告此人,若得他来,必然收得此二妖。”城隍听罢,即去三清观见祖师。祖师曰:“城隍到此何为?”城隍曰:“下官为武当水火洞二妖,捉去本府太守林彪一女,推官赵谟一女,有牒到本司。本司兴兵去取,杀他不过。闻说上帝降凡除妖,特来投告上帝,乞救二女之性命,早发慈悲之心。”祖师听罢曰:“汝可回去,我即往水火洞中去。”城隍拜谢而去。祖师念动真言,手持七星剑,驾云直到水火洞来战。小妖报知二妖,二妖出洞。看祖师怎生打扮?但见:手持七星宝剑,身穿黄甲锦袍;眉清目秀体金光。若问何神降世,原是真武大将军。道人高声叫曰:“二妖不得无礼,某奉玉旨降妖,快速归降,免遭天戮!”二妖曰:“汝归上界,我在凡间,我辈与你何仇,寻吾作对?”祖师曰:“天律云:‘为妖迷失人家子女,食人骨血堕入酆都,五百年方得为畜。’汝辈倘不自省,尚敢无礼?”二妖见说,心中大怒,持枪杀进。祖师将剑一指,指出丙丁火。龟属水,一见真火便走;蛇乃火星不怕,更加精神杀上来。祖师又将剑往北方一指,指出壬癸水。蛇见真水一至,不能挡,便走。祖师见二妖走了,打入洞中,见二女悲悲哭哭。祖师问其故。二女子将玩赏被捉来事,说了一遍。祖师曰:“小娘子二人不必悲哭。吾乃北方玄天上帝真武将军,龟、蛇二妖被吾赶走了。你二人可闭了两眼,送你回去。”二小姐闻言拜谢,闭了两眼。祖师念动真言,驾两朵祥云,送二女子回曹州府中。金菊见父。林彪问曰:“汝去有三日,不见汝影,为何又得回家?”金菊曰:“女儿同小姐娇娘去后园玩赏,霎时狂风一至,对面下能见人,被武当山二妖名龟、蛇者捉去。我父牒至城隍,城隍杀妖不过。后得上界玄天上帝真武将军杀退二妖,驾云救女儿回家,才能得命见爹爹。”太守大悦,又问:“救你其人形象如何!”小姐曰:“其神形来,生得唇红齿白,发披于后,白面三须,紫袍玉带,手持七星剑。”太守听罢,即出堂请推官相见。少刻,推官到,相见毕。太守将女回言得真武将军相救之事说了一遍。推官曰:“令爱之言与小女对下官说者一字相同。今得天神救护,当立一庙以谢之才是。”太守曰:“长官言之有理。”即着徐德循鸠工庀村,于北门外建一庙宇,三厦五栋。塑一神像,披发执剑。太守同推官小姐合家去进香拜谢。有人去祈祷者,万感万应,至今香火不绝。 话分两头,却说二妖被祖师赶走,无处安身,十分恼恨。蛇妖曰:“到此肚饥难忍,一时又没安身之所,不如兄长变作渡船,我变竹篙,在此三里溪等有人过渡,载至半江,沉而食之,权作安身之计,岂不美哉?”龟妖大悦,即变渡船、竹篙,侍候不题。 却说祖师送二位小姐回家,复来赶二妖。驾云在半空中,见二妖变作渡篙。祖师微微冷笑,立住云脚,下凡变一道士,向前将身跳入渡中,拿住那篙,慢慢撑至半江。龟妖大喜,正欲显神通,便作欲沉之状。祖师一见念动真言,手持三台七星剑,身长万丈。蛇妖变篙被祖师捉在手中,心中大惊,翻身一跳,跳下水中。龟怪变出本相,将祖师欲沉下水底。祖师显出神通,头顶三十三天,足踏五湖四海,将龟蛇踏在溪底,不能得脱。那蛇妖一见,腾上半空,喊一声说:“有天书到。”祖师闻有天书到,把手接天书,那龟妖即时走出。祖师见龟妖走了,知是中计,悔懊不及。不知那妖走往何处,祖师沿途寻觅不题。 却说二妖得脱,商议走入一古井中躲避,等有人打水,欲拿人吃。本坊土地大惊,正要去告社司,路逢祖师前来,土地跪接。祖师问曰:“你在此坊曾见龟、蛇二妖下落否?”土地禀曰:“龟、蛇二妖今在本处井中,欲害村民,小神正欲去禀社司。”祖师曰:“不必去禀社司,引我去井边便是。”土地即引祖师至井边。祖师拔出三台七垦剑,念动真言,望井中一指,那二妖走出井外,与祖师对敌。祖师又用剑自南方一指,北方一指,水火俱到,二妖大败而走。祖师赶去,那二妖走入莲藕之中。祖师赶近一见,取起莲藕在手,乱乱而砍至尾。二妖躲在内中大惊,摇身一变,将身化粟米大,祖师扳下一粒来,正是二妖藏身之处。二妖下地便走,祖师见二妖走了,又赶至一石榴树。正见二妖走在石榴树上,去石榴中躲避。祖师一见,将三台七星剑自南至北一指,水火俱到,石榴枝叶摇动,红光耀人,将树带根罩起,二妖怕见水火,不敢走脱。祖师念动咒语,水火大作。二妖在内,龟怕火,蛇怕水,难禁火烧水淹,只得连声叫苦。祖师曰:“愿降否?”二妖连声答应,愿归顺上帝。祖师住了水火。二妖出见祖师,拜伏在地。祖师曰:“汝二人甘心肯降否?”二妖曰:“永随上帝,不敢反异。”祖师曰:“汝既倾心肯降,各现本身形象,与我一看。”龟、蛇得令。蛇变原形,生得独角金鳞铁骨,龟形生得背有九宫八卦,三眼三尾。祖师见现出真形,用七星剑押住,取出火丹二枚,与二妖各吞一枚,吩咐曰:“汝二人适才食我火丹在腹,久后若有反乱,呼声火发,汝命即死。”二怪拜服。祖师带上天曹,见玉帝奏明前事。玉帝大悦,即封龟、蛇二怪为水火二将,常随祖师行法。祖师同龟、蛇谢恩毕,玉帝又曰:“下界黑气冲天,更有何人?可去收尽黑气。”祖师出班奏曰:“小臣不才,愿再往下凡,收尽黑气回朝。”玉帝闻奏大悦,即赐御酒三杯。祖师谢恩出,同龟、蛇二将到三清殿中见三清。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祖师下凡收黑气 却说祖师领旨,去三清观见三清。上清曰:“汝今到此,有何意见?” 祖师曰:“弟子收得水火二将,回见玉帝。玉帝见下界黑气冲天,传下旨意,差人去收。弟子领旨,欲去下界收黑气。不知气起之处,当要何以收之,敬来求师父指引迷途。”上清曰:“其气自北至南,自西入东,非止一端之气,乃众邪作乱,故有此气。”祖师曰:“何乃聚有此气?”上清曰:“此气乃是黑煞神在世间作乱,自称为黑面山王,手下有七员将:一名李便,二名白起,三名刘达,四名张元伯,五名申仕贵,六名史文恭,七名范臣卿。煞神自己姓赵名公明,号作文明。其人自离上界,走往凡间,无人拘束,朝夕作乱,扰害生民,但其人当日下凡之时,法宝未曾带去,其人今同手下七名神将,在徐州府风清洞安身,吃人无厌;常常令小妖在河边巡,有人过河者,捉而吃之。自今徐州府西安巷,有一姓詹名立升者,其人行善积德,外出为客。他自汝成道后,塑汝神像,也供养汝之香火,今者又欲出外,为有要事过河,公明着一员将在河逡巡。那詹立升欲过此河,必遭其害。你今下凡,火速先至河边,一则救那人之性命,不负供养汝之善心;二则收此魔军,岂不美哉?” 祖师听罢,乃顿首叩谢,离三清观,吩咐手下水火二将,俱各摇身一变,变着三个客人,在河边叫梢子搭船。只见长江中划着飘飘然一叶小舟而来。那船头有一梢子,手持竹篙,将船儿缓缓撑近岸边,冲出一阵黑气来,黑气中藏有七人,俱欲向前要捉祖师三人等。祖师见妖气一近,显出神通,手持三台七星剑,左有水将,右有火将,杀得众妖大败,不能抵挡,抱头鼠窜;走入清风洞中,将前事一一禀知。赵公明闻言大怒,自己披挂出阵,正遇祖师,骂声不绝。祖师曰:“你乃上界煞神,何不守分,走下凡间作乱?有犯天条,好好下马拜降,带上天曹,万事俱休,半言不肯,少刻间一命难存。”赵公明闻言大怒,手持铁鞭,望祖师便打。祖师举剑来迎,战至三巨余合,不分胜败,赵公明沉思半晌,暗暗吩咐手下李便,变出本相,乃是一条虎尾播鞭,其鞭有三十二节,长有三十三丈,用之者轻如鸿毛,被伤者重如泰山。显出神通,与师对阵。祖师一见,即吩咐蛇精变出真相,身长三十二丈,盘卷鞭上,将鞭紧紧缠住,重若泰山,险些儿将李便缠死。李便被蛇精缠得气紧,只得变出本相脱离蛇身便走。祖师赶杀将来,公明不敢抵敌,回洞不及,驾一朵祥云而走。祖师杀入洞中,吩咐龟蛇二将曰:“今日孽畜一败,驾云必去四十里外而下,你二人火速驾云去四十里外等候,蛇精可变一座大山,龟精变茶枣一个。将此七星剑变成一观,名叫通仙观。我自己变作一个道士,在观中念经。那孽畜必来我观中吃茶,汝便滚入他腹中,那时方能取得此孽畜。”龟蛇二将得令,即时同祖师驾云,去到一地,名叫作万松林,依次坐定。祖师变道士在观中念经。 那赵公明被祖师杀败,走去清风洞,无处安身,腹中又饥,望见前面有一观,经声响亮,果入观中,见道士,接入法堂坐下,那公明饥饿难当,一进观中,便叫讨饭来我吃。道士曰:“客官何处到来?本观午饭吃尽,晚饭未炊,只有茶可奉。”公明曰:“茶亦拿一杯来我吃,然后火速去做饭来吃,我腹中饥了。”祖师将龟变枣子,放在茶杯中,与公明吃。公明挑枣入口下腹。祖师见枣入公明口中,祖师问曰:“赵公明,认得我否?”公明曰:“你是何人,识我姓名?我认不得你。”祖师曰:“既认不得,待我变出本相来,”祖师回身变出本相。公明一见,便欲逃走,祖师叫龟精在腹中抓将起来,公明叫苦连天,跌倒在地。祖师曰:“汝适才吃我那枣,乃是我部将龟精变的。汝若肯降我,吾将此二粒丹子与你吃,叫龟精出来;汝若不肯,你命休矣。”公明闻言。连声叫上帝救命,情愿归降。祖师即付火丹二枚与公明吃下,叫龟精出来。赵公明拜服,祖师大悦。公明即招回七员将来见祖师,黑气归服而行。不知后来如何,且再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