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备急千金要方(二) > 第二章

备急千金要方(二) 第二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卷十三心脏方,心虚实第二<篇名>石膏汤治心热实或欲吐,吐而不出,烦闷,喘急,头痛方。 石膏(一斤)、淡竹叶、香豉(各一升)、小麦(三升)、地骨皮(五两)、茯苓(三两)、栀子仁(三十枚)上七味、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麦、竹叶、取八升澄清,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外台》名泻心汤)。 心虚实第二<篇名>泻心汤治老小下痢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方。 人参、黄芩、甘草(各一两)、干姜(一两半)、黄连(二两)、半夏(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并治霍乱。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蒌根二两,呕加橘皮一两,痛加当归一两。客热以生姜代干姜。 心虚实第二<篇名>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方。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亦治霍乱。 心小肠俱实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 心虚实第二<篇名>竹沥汤治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方。 淡竹沥(一升)、生地黄汁(一升)、石膏(八两)、芍药、白术、栀子仁、人参(各三两)赤石脂、紫菀、知母、茯神(各二两)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十味至二升七合,去滓,下竹沥更煎,取三升。若须利入芒硝二两,去芍药,分三服。 心虚实第二<篇名>茯神煮散治心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方。 茯神、麦门冬(各三十六铢)、通草、升麻(各三十铢)、紫菀、桂心(各十八铢)、知母(一两)、赤石脂(四十二铢)、大枣(二十枚)、淡竹茹(鸡子大一枚)上十味治,下筛为粗散,以绵裹方寸匕,井花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时动裹子,为一服。日再。 心虚实第二<篇名>安心煮散治心热满烦闷惊恐方。 白芍药、远志、宿姜(各二两)、茯苓、知母、赤石脂、麦门冬、紫菀、石膏(各四十二铢人参(二十四铢)、桂心、麻黄、黄芩(各三十铢)、葳蕤(三十六铢)、甘草(十铢)上十五味治,下筛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叶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以绢裹煮时动之,煎取八合,为一服。日再。 治不能食,胸中满膈上逆气闷热方∶灸心俞二七壮,小儿减半。 心、虚、寒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心虚实第二<篇名>茯苓补心汤治心气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黄烦闷,五心热,或独语不觉,咽喉痛,舌本强,冷涎出(一作汗出,)茯苓(四两)、桂心、甘草(各二两)、紫石英、人参(各一两)、麦门冬(三两)、大枣(二十枚)、赤小豆(一十四枚)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卷十三心脏方,心虚实第二<篇名>半夏补心汤治心虚寒,心中胀满悲忧,或梦山丘平泽者方。 半夏(六两)、宿姜(五两)、茯苓、桂心、枳实、橘皮(各三两)、白术(四两)、防风远志(各二两)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卷十三心脏方,心虚实第二<篇名>牛髓丸通治百病虚瘠羸乏等方。 牛髓、羊髓、枣膏、白蜜、酥(各一升)、麦门冬、川芎、桂心、当归、茯苓(一作茯神)一两)、白术(四十上十九味,切捣十四味筛,别研枣膏和散,次纳诸髓蜜和搅令相得,纳铜钵中于釜汤中煎取堪作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 心小肠俱虚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虚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气,四肢厥,肠、,名曰心小肠俱虚。 心虚实第二<篇名>大补心汤治虚损不足,心气弱悸或时妄语,四肢损变气力,颜色不荣方。 黄芩、附子(各一两)、甘草、茯苓、麦门冬、干地黄、桂心、阿胶(各三两)、半夏、远志石膏(各四两)、生姜(六两)、饴糖(一斤)、大枣(二十枚)上十四味,取十三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汤成下糖,分四服。 心虚实第二<篇名>补心丸治脏虚善恐怖如魇状及妇人产后余疾,月经不调方。 当归、防风、芎、附子、芍药、甘草、蜀椒、干姜、细辛、桂心、半夏、浓朴、大黄猪苓(各一两)、茯苓(一作茯神)、远志(各二两)上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加热药。 心劳第三(论一首、方一首)论曰∶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人逆夏气则手太阳不长,而心气内洞,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心劳第三<篇名>大黄泄热汤治心劳热,口为生疮,大便苦难,闭涩不通,心满痛,小肠热方。 大黄、泽泻、黄芩、芒硝、栀子仁(各三两)、桂心、通草、石膏(各二两)、甘草(一两)上十味、咀,用水九升,先以水一升别浸大黄一宿,余八升煮诸药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硝令烊,分三服。 脉极第四(论一首、方一首、灸法二首)论曰∶凡脉极者主心也。心应脉,脉与心合。心有病从脉起。又曰∶以夏遇病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饮食不为肌肤,咳脱血色白不泽,其脉空虚,口唇见赤色。凡脉气衰,血焦发堕,以夏丙丁日得之于伤风,损脉为心风。心风之状,多汗恶风。若脉气实则热,热则伤心,使人好怒,口为赤色,甚则言语不快,血脱色干燥不泽,饮食不为肌肤。若脉气虚则寒,寒则咳,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故曰,心风虚实候也。 脉极第四<篇名>生地黄煎治脉热极则血色脱色白干燥不泽,饮食不为肌肤,消热止极强胃气方。 生地黄汁、生麦门冬、赤蜜(各一升)、心(一作豉)、远志(各二升)、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干地黄(各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六两)、生葳蕤(四两)上十三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下地黄汁及蜜,更煎取三升半,分四服。 脉极第四<篇名>灸法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呕逆面无滋润,灸上门,随年壮,穴在挟巨阙两边相去各半寸(一云一寸)。颜色焦枯,劳气失精,肩臂痛不得上头,灸肩、百壮,穴在肩外头近后,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脉虚实第五(论一首、方三首、针灸法二首)论曰∶凡脉虚者好惊跳不定,脉实者洪满。凡脉虚实之应主于心小肠。若其腑脏有病,从热生则应脏,寒则应腑也。 脉虚实第五<篇名>防风丸补虚调中,治脉虚惊跳不定,乍来乍去,主小肠腑寒方。 防风、桂心、通草、茯神、远志、麦门冬、甘草、人参、白石英(各三两)上九味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脉虚实第五<篇名>升麻汤治脉实洪满,主心热病方。 升麻、子芩、泽泻、栀子仁、淡竹叶、芒硝(各三两)、生地黄(切,一升)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脉虚实第五<篇名>麻黄调心泄热汤调心泄热,治心脉厥大,寸口小肠热,齿龋嗌痛方。 麻黄、生姜(各四两)、细辛、子芩、茯苓、芍药(各五两)、白术(二两)、桂心(一两)生地黄(切一升)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须利加芒硝三两。 脉虚实第五<篇名>针灸法脉不出针不容,穴在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心闷痛上气牵引小肠,灸巨阙二 心腹痛第六(论一首、方二十六首、针灸法二十五首)论曰∶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发卒心痛胸痹。感于寒,微者为咳,甚者为痛为泄,厥心痛与背相引,善螈如物从后触其心。身伛偻者肾心痛也。厥心痛腹胀满。心痛甚者,胃心痛也。厥心痛如以针锥剌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厥心痛,卧若从心间痛,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者,肺心痛也。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蛔心痛,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善涎出是蛔咬也,以手按而坚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针刺之,复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心下不可刺,中有成聚不可取于俞,肠中有虫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针。 治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中则发心痛方∶大黄、芍药、柴胡(各四两)、升麻、黄芩、桔梗、朱砂(各三两)、鬼臼、鬼箭羽、桂心朴硝(各二两)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先分朱砂作三份,每服纳一份,搅匀服之,得快利如痛不止,宜服后方∶、赤芍(六两)、桔梗、杏仁(各五两)、上三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心腹痛第六<篇名>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并疗冷冲上气落马堕车,血疾等方。(一虫心痛,二疰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来去心痛。此之谓九痛。)附子、干姜(各二两)、吴茱萸、人参、巴豆(各一两)、生野狼毒(四两)上六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猝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者服五丸,日一服。连年积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将息神验。(《金匮》方用附子三两,干姜、野狼牙各一两。)治九种心痛方∶取当太岁上新生槐枝一握,去两头、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心腹痛第六<篇名>桂心三物汤治心中痞诸逆悬痛方。 桂心、生姜(各二两)、胶饴(半斤)上三味,取二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分三服。(仲景用枳实五枚,不用胶饴,肘后用枳实五枚,白术二两,为五味。) 心腹痛第六<篇名>乌头丸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方。 乌头(六铢)、附子、蜀椒(各半两)、干姜、赤石脂(各一两)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少增之。(范汪不用附子,服如治心痛方∶桃白皮煮汁,空腹以意服之。(崔氏用疗疰心痛。)治暴心痛或如中恶口中涎出不可禁止回回欲吐方∶苦参(十斤)上一味、咀,以水一石煮取二斗,去滓,下苦酒二斗,更煎取五升,加大豆黄末熬和煮汁中煎,令可丸,并手丸之,如梧子大。每服以酒一升进三四十丸,日一,当倒腹吐,不吐下利,更酒浸苦参二斤,进丸弥佳,非止腹痛心暴痛、骨等痛。凡是腹中之疾悉主之,又宿冷血治猝中恶心痛方∶苦参(三两)上一味、咀,以好醋一升半煮取八合,强者顿服,老小分二服。 又方、桂心(一两)上一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虫心痛方∶鹤虱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四十丸,蜜汤下,日一服,可加至五十丸,慎酒肉。 又方、鹤虱一两为末,温醋一盏和,空腹服之,虫当吐出。 又方、服漆一合,(方见后养生服饵篇中),凡虫心痛皆用漆主之。 心腹痛第六<篇名>五辛汤治心腹冷痛方。 细辛、蜀椒、桂心、干姜、吴茱萸、芍药、防风、苦参、甘草、当归、干地黄(各一两)上十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心腹痛第六<篇名>犀角丸治心腹久痛积年不定,不过一时间还发,甚则数日不能食,又便出干血,穷天下方不能瘥,甄立言处此方,数日即愈。 犀角、麝香、雄黄、桔梗、莽草、鬼臼、桂心、芫花(各半两)、甘遂(一两半)、附子光明砂(各六铢)、贝齿(五枚)、巴豆(二十枚)、赤足蜈蚣(二枚)上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一丸,日二,渐加至三丸,以微利为度。(《古今录验》无雄黄。) 心腹痛第六<篇名>高良姜汤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方。 高良姜(五两)、浓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二服,日三。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更服,强者作二服,弱者分三服。 心腹痛第六<篇名>当归汤治心腹绞痛诸虚冷气满痛方。 当归、芍药、浓朴、半夏(各二两) 桂心、甘草、黄、人参(各三两)、干姜(四两)蜀椒(一两)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羸弱人分六服。(《短剧》云人冷加附子一枚良。)又方、治虚冷腹痛,不下饮食,食复不消胪胀者方。 当归、茯苓(各五分)、黄、紫菀(各四分)、高良姜、干姜(各六分) 鹿茸、桂心肉苁蓉、昆布、橘皮(各三分)、甘草(二两)、乌头(二两)、大枣(四十枚)、桃仁(一百枚)、地骨皮、法曲、大麦、(各一升)上十八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二合,分为五服,下利加赤石脂、龙骨各三分,渴加麦门冬一升。 又方、治寒冷腹中痛方。(《短剧》云吴茱萸汤)当归(二两)、桂心、甘草、人参(各一两)、生姜(五两)、半夏、小麦(各一升)、吴茱萸(二升)上八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产后虚冷。 又方、治冷气胁下往来冲胸膈痛引胁背闷者方。 当归、桂心、人参、甘草、吴茱萸、芍药、大黄(各二两)、茯苓、枳实(各一两)、干姜(三两)上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并治尸疰亦佳。(《外台》仲景方无茯苓、枳实。)又方、治久寒疾痼,胸腹中痛时下痢方。 当归(三两)、附子(一两)、干姜、甘草、柑皮(各二两)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治久寒宿疾,胸腹中痛,短气时滞下痢方。 当归、桂心(各三两)、干姜(四两)、附子(一两)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范汪无附子,有甘草二两,云虚冷激痛甚者加黄、、芍药各二两。)。 心腹痛第六<篇名>温中当归汤治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多热,喜涎出,是蛔虫咬也,二三剂后若不效有异,宜改方增损之。 当归、人参、干姜、茯苓、浓朴、木香、桂心、桔梗、芍药、甘草(各二两)上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五服,日三。不耐木香者,以犀角一两代之。 心腹痛第六<篇名>羊肉当归汤治腹冷绞痛方。 羊肉(半斤)、当归(四两)、干姜、橘皮、黄、芍药、川芎、桂心、独活、防风(各一分)、吴茱萸、人参、甘草、干地黄、茯苓(各一分)、生姜(六分)、大枣(三十枚)上十七味、咀,以水一斗半先煮羊肉,取一斗出肉,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温暖。 心腹痛第六<篇名>温脾汤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方。 甘草、附子、人参、芒硝(各一两)、当归、干姜(各三两)、大黄(五两)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心腹痛第六<篇名>生姜汤治胸腹中猝痛方。 生姜(一斤取汁)、食蜜(半斤)、醍醐(四两)上三味微火上耗,令相得适寒,温服三合,日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