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本草便读 > 第一章

本草便读 第一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学人既无所适从。且累牍连篇。虽有聪颖之儒。亦苦记诵之匪易。于此欲求一善本本草。使人人得而读之。且读之无不人人称便者。盖戛戛乎其难之。今年冬月。吴君静甫以张君兆嘉先生所着本草便读见示。并嘱为弁言。余读之。见其着墨无多。而一药之中。凡性味气质。 以及经络脏腑。与一切配合炒制之法。靡不备具。言虽简而意自赅。学人读之。既省记诵之烦。又悟指归之趣。以此称便。便何如矣。有志业医者。果能守是编为楷模。将见用力少而成功多。由是玩而味之。更由是神而明之。夫如是各家之本草可以参。亦如是各家之本草可以废。岂惟便于一时已哉。千百世之后。吾知因利乘便。阴受是编之福者当不少也。是为序。 光绪十六年岁在庚寅嘉平月赐进士出身同知衔知武进县事愚弟吴炳拜撰 恽序内容:本草一书。名人着述甚多。而求其便于读者不数觏也。东垣药性赋。云林药性歌括。未尝不简便易读。而考其所入脏腑。所行经络。与夫一物而枝本异用。一名而种类异宜。 均未详列。则虽读犹之不读也。李士材医宗必读本草二卷。句联字偶。缕晰条分。习医家无不读之称便。然而脏腑经络。未经组织。枝本种类。未尽周备。终不足使读者快然。近时善本如陈修园之本草经读。黄元御之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几于家置一编矣。而经读意存复古。句读悉本经文。仍不便于读也。长沙药解。句斟字酌。便于读矣。而玉楸药解。不无参差之处。读之而犹多未便。于以叹本草读本之尽善者。诚不易觏也。岁壬辰张君兆嘉。出所着本草便读示余。属为弁言。余读之。见其于性味甚辨晰也。脏腑经络甚周至也。枝本之用。种类之宜甚明备也。而字句之不锤自炼。对偶之不琢自工。非数十年积学深思。寻绎乎圣经。研求乎物理。而又具救世之苦心。存提携后进之隐念者。未易臻此诣也。余欣喜过望。为世之读本草者幸焉。是为序。 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愚弟恽思赞顿首拜撰 盛序内容:张君兆嘉着本草便读共两卷。既自序其书。邑侯安仁吴公。同邑恽竹坡大令。皆邃于医者。 亦序之。而从子宇怀。又为张君问序于余。夫干莫之宝。非张华不能审其气。篪钟之操。非钟期不能识其曲。余不知医。余乌乎序其书。虽然。固有不能已于言者。余自束发受读。壮岁挟策都下。历官皖鄂浙三省。晚憩吴门。尝见通人学士。著作如林。往往裒古今兴衰治乱是非得失之要。与夫律历方舆行陈战守之略。中国四裔强弱向背之几。纬以诸子。旁及稗野。汇为一编。系之论说。见者欢为经世才。一旦受事丛脞。立见贻笑后世。其于医也亦然。 盖医之为道。橐龠于农轩。发挥于岐跗。自是厥后。代有其贤。书亦大备。然而学人怵然于堂奥之深。津涯之广。则相与掇拾糟粕以欺世。不复寻途索径。由易入难。以几于神化。是犹经济家之矜奇好古而不适于用。良可慨也。余夙耳张君名。今岁之初。宇怀年七十。得痛痹疾甚剧。乃延张君治之。两月而复。余方以为神。及读是书。而知张君之为医。固循循然示人以易者。于。其易也。其神也。庖丁一日解十二牛不顿芒刃。若张君者。微特善医。 亦可谓善着书矣。若夫是书之用。则前序已言之。余又奚言。 光绪二十有一年。岁次乙未季春之月。武进盛康拜撰。时年八十有二。 程序内容:先生余之姻娅也。少好读书。及长得足疾。渡江求诸名医治疗。不得瘳。而家道中落。 因锐志学医。早夕研究。自以己疾不治。欲思操技以治天下之疾。先生之心亦良苦矣。同治甲子。家君宦闽乞归。家君亦素邃于医。日与先生相过从。寻绎经论参酌古今。往往心为之折。 岁戊子。余以薄宦从事郑州工次。暑雨祈寒。晨昏无间。几成怯证。爰请假归就先生治之。 竟愈。先生出手钞本草便读两册示余。嘱为订误。余辗转奉读。见其每味编作长短偶言。将所属之性味。所入之脏腑。前后互辞。发明精当。考本草一书。向无善本可读。即明季李士材着本草征要一卷。习医者皆奉为圭臬。然其间性味脏腑亦列之于前。且语句多不纯。主治或不切。学人憾之。斯编简而要。详而明。不特便学人之读。且足补医林之缺。窃欲授梓以公同好。因匆促北上。即当领凭赴滇。事遂不果。然未尝一日忘也。丁酉冬。余奉讳里居。 知此书已为同里盛君我彭刊行鄂渚。足见有目共赏。十年宦海。素愿遂偿。因于读礼之余。 谨序先生所以着此书之始末。与余所以景仰向慕之意。质诸我彭以广流传云。 光绪岁次戊戌春月姻愚侄程福海顿首拜序 自序内容:粤自神农尝草木。着本草经。创始医道。厥后神其技者。太古有岐伯少俞。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太仓公张仲景。考方域之异宜。辨药品之真伪。按阴阳五行君臣佐使之理。着书立说。以羽翼本经。魏晋以来。校修补注者。魏有李当之。梁有陶宏景。北齐有徐之才。唐有苏恭。孙思邈。陈藏器。宋有刘翰。掌禹锡。唐慎微。寇宗。金元之间。有张刘李朱。皆其最着者也。但名作虽多。惜无善本。逮有明李时珍出。采辑药品千九百种。综核群籍。八百余家。集诸家之大成。着本草纲目一书。诚为广大精微。尽善尽美。但初学人读之。一如望洋观海。即穷经皓首。亦无所折衷。其余之简便者。如备要。如从新。固能由博返约。但皆以所属之性味。所入之脏腑。有毒无毒列之于前。记诵之难。无有甚于此者。(成)学医二十余年。力购本草数十家。朝夕研究。以为业医者。若不先明药之性味。气之浓薄。质之寒温。虽博览群书。知方知病。而不知药之性。其不致运用乖方。而草菅人命者几希矣。故遇有一物之性味功用。确切不移。能与病相当而取效者。则每味拟一二联或五六联。置之案头。数年来积成五百余品。删繁去复。编为排偶俚言。将各物性味所入所治。参差前后。不使学人混淆难诵。书成。仿李东垣指掌。陈嘉谟蒙筌之意。颜之曰本草便读。亦非敢以管窥蠡测之见。与先哲争衡也。不过欲引进后学。譬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耳。至其中词句之不雅。对仗之不工。一则缘(成)之学业未深。短于文墨。一则限于药品之性味主治。恐失本真。谫陋之由。实有所自。定知当世高明君子。必有起而正之者。故特序其原始如此。 光绪丁亥孟夏武进张秉成兆嘉氏自序于存诚堂 凡例内容:一、此书原为初学而设。并非全璧。采集诸家本草。参酌鄙见。共集药品五百八十余种。 每种编成一二联或三四联。止论其性味主治确切不移者。其他一概不录。 一、此书原取简便易读。故每药一种。其联句概从简略。尚有意义未尽者。于每味下另增小注。读者玩之。 一、此书有一物内附入数种者。于目录一概标出。以便查阅。 一、此书所载药品。不过五百八十余种。皆寻常凡用之药。其余不常用之药。以及有名未备之物。均未载入。学人欲窥全豹。自有他书具在。 一、此书于每类之前。附列李时珍纲目数语。以广学人见闻。即仍本草纲目之旧。 一、此书仿诸家之式。起首先列用药法程数则。一遵前人遗训。略为增损。使学人可先明用药之法。再读后篇。自能运用。 一、此书始丁亥至戊戌。凡十易寒暑。已蒙诸大雅赐序付刊。尚有拙着成方便读两卷。 分类注疏。当续出问世。 <目录> 用药法程内容:凡用药须明五味。辛者能散能横行。苦者能降能泄。甘者能补能缓中。酸者能收敛。咸者能润下。能软坚。能先知各药之性。然后可以合于病情。 凡用药须审质之轻重。性之有毒无毒。气之寒热温凉平。然后可以知用之多寡。 凡用药当明其五色五臭。青入肝。黄入脾。赤入心。白入肺。黑入肾。臊入肝。焦入心。 香凡用药须知质之轻者。能浮能升。可以上入心肺。质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肾。 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然后可定其升降浮沉。以类相从之用。 凡用药当知有相反相畏相恶相使相须之别。惟相反不可合投。其余即无从顾虑。故特将相反之药。列于药品之末。然后可知药之宜忌。 凡用药须知制炒之法。各有所宜。如酒炒则升提。姜炒则温散。用盐可入肾而软坚。用醋则注肝而收敛。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能润枯生血。蜜能甘缓益元。土炒藉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浸。并能解毒和中。羊酥猪脂涂烧。使其渗骨易脆。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明乎制炒之法。然后可以运用治病。 凡用药有宜陈久者。有宜新鲜者。陈者取其烈性渐减。火性渐脱。新者取其气味之全。 功效之速。学人亦宜考求。然后立方可以灵应。 <目录> 草部内容:(李时珍曰。草者。天地之所生也。刚柔相交。阴阳相荡。而成根枝干。叶萼属阳。 花实属阴。由是得气之粹者为良。得气之戾者为毒。故同一物也。而各具五色五性五臭五味五气之偏。即有相反相畏相恶相使相须之用。炎农尝而辨之。轩岐述而着之。苟不察其精微。 审<目录>草部\\山草类人参内容:\\r人参\\pq1.bmp\\r性禀甘平。功资脾肺。气纯味浓。补真元而益血生津。助卫充营。安五脏而宁神益智。须则横行支络。补而下行。芦堪呕吐虚痰。苦能上达。党参则出于西潞。甘平赖以培中。别直乃产自高丽。温热宜分种野。如补虚而清肺。西洋参甘苦性寒。 欲益气以培脾。东洋参甘温力浓。(人参产辽东吉林高丽等处。其草生山之北。背阳向阴。故收藏亦不喜见风日。地为真元之气。起于阴中。上及于肺。人参能从阴中补阳。使脾肺元气皆旺。则脏腑气血均受其荫庇。自然阳生阴长。为补药中纯浓之品。同干姜附子则补而兼温。同石膏知母则补而兼清。古人发表攻里诸方。每每加用。均有深意。至于得陈皮则益气。得当归则益血。何脏之虚。则用何脏之药以引之。即可取效。由是观之。可见人参之性。亦如土之性。土无定位。德备四隅之象矣。 ○参须性味相同。善行脉络。但补力不及耳。下行者亦如人参之从阴中补阳。自下而上也。又根须皆有向下之意。 ○参芦即参之生苗处。性升味苦性寒。主涌吐风痰在胸膈间而又兼虚者。 ○党参出山西潞安者为上。其余所出者皆次之。甘平之性。用以培补脾肺元气颇佳。若虚盛而危急者。亦非所宜。非人参之大力不能也。 ○别直为高丽国所产。所出之参。其功用性味与人参相同。但补力稍不及。皆以野生者为佳。有一种种出者。土人以子播种。用硫黄等物沃土。则土肥易茂。服之每每腹胀。其性热。 ○西洋参出西洋。味苦而甘。性寒色白。其清养之力有余。补助之功不足。大抵肺部虚热者宜之。 ○东洋参出东洋。色淡黄。味甘性温。补脾胃中气。其补力固不及人参别直。而较党参为优。与西洋参有寒温之各异耳。)<目录>草部\\山草类丹参内容:\\r丹参\\pq2a1.bmp\\r功同四物。能去瘀以生新。色合南离。善疗风而散结。性平和而走血。须知两达乎心肝。味甘苦以调经。不过专通于营分。(丹参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功有余。 为调理血分之首药。其所以疗风痹去结积者。亦血行风自灭。血行则积自行耳。)<目录>草部\\山草类沙参内容:\\r沙参\\pq2a.bmp\\r补肺阴之不足。甘苦微寒。降金令之有余。整肃上热。疏痰利咳。南参力薄形松。体润质坚。北者功优性滑。(沙参处处山原沙地皆有之。古无南北之分。然观各家本草云。其色白。其根多汁等语。似指北参而言。若南参则质粗大而松。气薄味淡。大抵甘寒入肺。清养之功。北逊于南。其润降之性。南不及北耳。南北之分。亦各随地土之所出。故大小不同。质坚质松有异也。)<目录>草部\\山草类元参内容:\\r元参\\pq2.bmp\\r入肾滋阴。皆取咸寒归下部。清咽利膈。都因润降引浮阳。故又兼达肺经。除上焦之烦热。且可潜消 毒。退时气之温邪。性滑色玄。滞脾妨胃。(元参一名黑参。其色玄。 其质润。甘咸而寒。功专入肾。其种种治法。皆不外乎壮水潜阳。肺不受火刑逼之意。至于温疫 疹。皆恐热伤肾水。故可用之。古人有五参之名。以五色配五脏。此亦其一也。近道山谷处处有之。)<目录>草部\\山草类苦参内容:\\r苦参\\pq3a1.bmp\\r大苦大寒。纯阴纯降。达心脾而及肾。三经湿热尽蠲除。治疥癞与诸疮。下部火邪都涣散。梦遗精滑。皆缘湿火为殃。血痢肠红。并是阳邪作咎。若治黄瘅积聚。宣泄中州。至其逐水杀虫。流通火腑。(苦参苦寒沉降之品。宜入肾脏血分。多服则腰重不能行立。以其降性太过。伤肾伤骨也。非下焦湿火炽盛者。不宜用之。其所以能治风杀虫。亦热生风湿生虫耳。宜用于洗方丸方中为佳。若煎方不可多用。)<目录>草部\\山草类苍术内容:\\r苍术\\pq3a.bmp\\r辛苦气温。燥湿强脾能发汗。芳香质壮。宣中解郁并驱邪。破水结之 囊。浊痰尽化。平胃中之敦阜。瘴疠全消。(苍术汉时名赤术。处处山谷皆有之。而以江苏茅山者为上。 其形较白术为小。切之内有朱砂点。其味辛苦。其气香烈。燥散之性则有余。补助之功则不足也。专入脾胃。阴虚血燥者忌之。)<目录>草部\\山草类白术内容:\\r白术\\pq3.bmp\\r补脾燥湿。法干健之功能。冬采野生。随坤土而运用。化水痰于胃脘。腰脐血结并能搜。进饮食于太仓。妊妇胎元均赖固。脾虚久泻。温燥多灵。痹着诸邪。苦甘有力。(白术产浙江安徽等处。以于潜野生者为佳。土人皆用种法种之。冬采者为冬术。以冬令则精华汇聚于根也。为补脾之正药。脾喜温燥。白术之性气温而燥。能补脾而资其健运。脾健则运化有权。诸病皆愈耳。白术虽燥。中有膏汁。虽日晒后即复还软。刚中有柔。故脾阴不足者。 亦可蜜炙用之。白术之补脾燥湿。当与陈皮茯苓同用。否则恐有滞性。以其中含津液。是以能闭气。故又宜土炒用之。)<目录>草部\\山草类甘草内容:\\r甘草\\pq4a1.bmp\\r味甘性平。和中解毒。生用退虚热之功。补中寓泻。炙服助脾元之力。守内有常。推其缓急多能。故诸病均堪相济。且可协和群药。而各方随处咸宜。节医肿毒成疮。痈疽有验。梢止阴茎作痛。淋浊无忧。(甘草色黄味甘属土。为脾胃之正药。能补诸虚。善解百毒。 以诸药遇甘则补。百毒遇土则化之意。凡甘药皆能缓中。甘草味极甘。故热药得之缓其热。 寒药得之缓其寒。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缓一切火。止一切痛。惟中满因于邪滞者不宜用之。外科方中最宜。但甘草味过于甘。若多服单服。则中气喘满。令人呕吐。)<目录>草部\\山草类黄内容:\\r黄 \\pq4a.bmp\\r固卫气而实皮毛。敛汗托疮。宜生乃效。补中州以资脾肺。阳虚血脱。当炙为良。味甘性温。色黄气浓。(黄 一作耆者老也。为补药之长。故名。生者虽补中而善行卫分。能益气固表。得防风则补而不滞。行而不泄。其功愈大。同当归则和营达卫。炙用则大补中气。有阳生阴长之理。黄 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目录>草部\\山草类远志内容:\\r远志\\pq4.bmp\\r开心窍而泄热搜邪。味属苦辛。兼能散肿。通肾气以安神益志。性含温燥。并可疗忘。(远志苦辛而燥。专入心肾二经。所谓远志者。以肾藏志。远志能宣泄肾邪。邪着则志不定。邪去而志自远大也。能通肾气上达于心。使肾中之水。上交于离。成既济之象。故能益智疗忘。然毕竟宣泄之品。无补益之功。故一切痈疸外证。若因七情内郁气血不调者。外敷内服。并皆治之。)<目录>草部\\山草类玉竹内容:\\r玉竹\\pq5a1.bmp\\r补脾润肺可填阴。有金玉威仪之象。散热搜风不碍补。具甘平润泽之功。(玉竹其根多节多须。如缨络下垂之状。而有威仪。故又一名葳蕤。色白微黄。味甘微苦。气平质润之品。培养脾肺之阴。是其所长。而搜风散热诸治。似非质润味甘之物可取效也。如风热风温之属虚者。亦可用之。考玉竹之性味功用。与黄精相似。自能推想。以风温风热之证。最易伤阴。而养阴之药。又易碍邪。惟玉竹甘平滋润。虽补而不碍邪。故古人立方有取乎此也。)<目录>草部\\山草类知母内容:\\r知母\\pq5a.bmp\\r退肾脏有余之阳。能壮水清金。甘苦微辛质浓滑。清阳明独胜之热。治风消燥咳。沉阴且降气纯寒。(知母味苦。微带辛甘。气寒质润。气味俱浓。沉也阴也。故能入足少阴肾经。清有余之相火。以其色白味甘。故又能清肺火。除胃热。然阴寒润滑之品。过用则有妨脾胃耳。按知母须肺胃肾三经火盛阴亏之证。或热中消渴者。乃可用之。不可但知滋阴之功。而忘其损阳之害也。)<目录>草部\\山草类贝母内容:\\r贝母\\pq5.bmp\\r甘寒润肺可消痰。当求川种。解郁宽胸且散结。言采其虻。象贝之功。治咳还能解表。浙中所种。疏痰并可消痈。为肺燥之神丹。清心涤热。乃脾湿之禁剂。微苦兼辛。(贝母川产野生者良。性味甘寒微苦。色白而润。专入心肺。善解胸中郁结之气。盖郁则生热。热则生痰。故贝母治火痰燥痰有功。亦郁解则热退。热退则痰除。而肺咳自宁耳。今浙中所种者。形亦相象而较大。味兼苦劣。用亦稍异耳。又贝母以其有解郁散结化痰除热之功。故一切外证疮疡用之而效者。亦此意也。所谓毒者。即火结气郁所致。火解气舒。又何毒之有哉。)<目录>草部\\山草类秦艽内容:\\r秦艽\\pq6a1.bmp\\r养血祛风。和营利水。疏肌解表。苦平略带微辛。散热润肠。入肝又能达胃。湿胜风淫之证。赖以搜除。筋痹骨痿诸邪。仗其宣利。(秦艽出秦中。其根如罗纹相交。故名之。 味苦而辛。性平质润。虽有养血之能。毕竟散邪之品。然风邪在表宜用。解表者又非其所长。只可于营血中搜除风寒湿三气痹闭之邪耳。又按秦艽苦胜于辛。全无甘味。苦能泄。辛能散。故本经称其能散风逐湿。然散风湿之药多燥。此独偏润。故又为风药中润剂。观其质润。罗纹相交。即知其祛风逐湿中。而能和营血行经络矣。)<目录>草部\\山草类白藓皮内容:\\r白藓皮\\pq6a.bmp\\r气寒善行。味苦能降。清脾胃之湿热。导水宣邪。治癣癞与疯疮。行皮达肺。(白藓皮苦寒。直清肺脾湿热下行。故本经能治女子淋沥。阴中肿痛等证。亦谓其下行而祛湿热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之湿热清。则皮肉之疮疡可愈耳。功用不过如此。又此药味兼微咸。能行血分。然沉阴之性。若下部虚寒者。不可用之。且其根有膻浊之气。又易败胃。)<目录>草部\\山草类升麻内容:\\r升麻\\pq6.bmp\\r升至阴于下极。达胃疏风。鼓脾土以上行。入肠治利。辟邪解毒。辛甘发散为阳。治痘消。宣透松肌有效。带下脱肛等证。陷者举之。阴虚火动诸方。又当禁使。(升麻辛苦甘温。气味俱薄。升也阳也。观本经辟邪杀鬼之治。其功可想。入脾胃二经。能升脾胃中清气。使之不陷。解散脾胃表邪。解表生用。升气蜜炙用。出川中。根色紫黑。削去外皮。则现青绿色。故又谓之绿升麻。此药入阳明升散之力太过。当审慎用之。)<目录>草部\\山草类柴胡内容:\\r柴胡\\pq7a1.bmp\\r禀春气以生升。转旋枢机。主少阳表邪之寒热。味苦寒而轻举。通调上下。治厥阴热蓄之谵狂。木郁达之。疏土畅肝散结气。银柴性似。凉瘀涤热理疳痨。(柴胡得春初生发之气以生。气味虽微苦微寒。而力甚薄。故无降泄之性。而有生升之能。专入肝胆二经。能条达木郁。疏畅气血。解散表邪。如同补药。用以升举清气。从左而上。宜蜜炙用之。银柴别有一种。从来注本草者。皆言其能治小儿疳热。大人痨热。大抵有入肝胆凉血之切。性味与柴胡相似。故上古所不分耳。柴胡之用在升散。若阴虚火炎。气升咳嗽呕吐等证。不可用之。惟宜于春月时邪风温等证。内应肝胆者。最为相宜。银柴胡出银州。其质坚。其色白。无解表之性。虽同是用根。性味相仿。上古虽不分。究竟各有所宜耳。)<目录>草部\\山草类前胡内容:\\r前胡\\pq7a.bmp\\r辛能散风邪。苦以泄肺气。寒堪清上。降可除痰。(前胡辛苦而寒。专入肺经。能解散外感风热。外邪解则肺气自降。痰火自除。故又能降气下痰耳。前胡之解表邪。惟肺胃结气有热者可用之。)<目录>草部\\山草类独活内容:\\r独活\\pq7.bmp\\r芳香气散。辛苦性温。搜少阴之伏风。表邪可解。宣肾经之寒湿。痹病能除。可愈奔豚。 并疗诸疝。因其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能散以搜风。风以胜湿。(独活一茎直上。不为风摇。故名。羌活独活。本一类二种。皆辛苦性温。解散肌表风寒湿邪之药。但独活入足少阴。羌活入足太阳。然太阳与少阴为表里。经络相通。不过独活之性细而优。羌活之性粗而劣。故一治伏邪。一治游邪为异耳。独活气香质细。属阴中之阳。沉而能升。缓而善搜。故入足少阴血分。从内至外。 可治奔豚疝瘕。寒湿痹痛等证。又云独活出川中。由此观之。则羌活独活之用可知矣。)<目录>草部\\山草类细辛内容:\\r细辛\\pq8a1.bmp\\r性味辛温。能发少阴之汗。轻扬香烈。可宣肺部之邪。散心下之水停。蠲除呕咳。解肾经之热郁。从治咽疮。性属纯阳。用宜审慎。(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香窜温热之性。气味俱浓。专入肺肾二经。解散风寒。宣利上焦诸窍浮热。蠲除心下停饮。伤寒入足少阴经。并用此发之。细辛之与麻黄。犹独活之与羌活耳。细辛产华山之北。其色黄。其中空。与麻黄相似。但麻黄用苗。细辛用根。细辛香而麻黄不香。故麻黄入足太阳气分。细辛入足少阴血分。表里各异也。)<目录>草部\\山草类防风内容:\\r防风\\pq8a.bmp\\r走太阳兼达肺通肝。表解风疏。甘辛温之力。得黄 则寓宣于补。痹舒邪化。随所引俱宜。且为脾胃引经。风能胜湿。都道卑微卒伍。润可柔枯。(防风能通行一身。防御外风。故名。为散药中润剂。太阳主一身之表。风气通于肝。肺主皮毛。故皆入之。补脾胃药用之为引者。以疏风则木不郁。湿去则土自健耳。非防风能补也。防风本足太阳发汗疏风之药。而云能去经络留湿者。湿从汗出也。黄 固表。防风泻表。黄 畏防风。然得防风其功愈大。)<目录>草部\\山草类羌活内容:\\r羌活\\pq8.bmp\\r辛温雄壮。散肌表八风之邪。独走太阳。利周身百节之痛。湿留于表。由汗能宣。病在于颠。惟风可到。(羌活一云产自西羌胡地。其形较独活为雄。其气较独活为猛。其主治虽与防风相似。而尤过之。以防风之散风。甘而润。羌活之散风。辛而燥为异耳。余详独活条。羌活入足太阳气分。雄而善散。以治游风。与独活之气香。入足少阴血分。以治伏风者。辛苦温燥则同。而主治不同也。)<目录>草部\\山草类桔梗内容:\\r桔梗\\pq9.bmp\\r为诸药之舟楫。开提肺气散风寒。扫上部之邪氛。清利咽喉平咳逆。升而复降。宣胸快膈有功。苦且辛平。泄郁消痰多效。(桔梗味苦而辛。性平入肺。一切肺部风寒风热皆可用。此解散之从辛也。其降气下痰从苦也。肺喜清肃。以下行为顺。外邪固束。则肺气不降。肺不降则生痰。桔梗能治之。惟阴虚气升者不宜耳。桔梗色白。为肺之专药。凡一切肺痿肺痈寒热咳嗽皆可治耳。)<目录>草部\\山草类黄连内容:\\r黄连\\pq10a1.bmp\\r味苦性寒。体阴质燥。能化心脾湿热。蕴留之痞满全消。可除痢疫虫疮。 粘腻之热邪悉去。伏梁成积。可破可宣。目赤攀睛。能清能降。瘀郁火邪均解退。口疳鼻尽蠲除。(黄连味极苦。性极寒。质极燥。专入心脾。清有余之实火。而化湿邪。治上焦则酒炒。治中焦用姜汁炒。治下焦以盐水炒。欲其治何脏腑之湿火。则加各经引导之药。然苦降之性为多。即其治痢治目治痞等法。非有湿热实火者不可轻用。出川中雅州者更胜。气味俱浓。惟心脾有湿热瘀积者为宜。不特阳虚当禁。即阴虚有火邪者。亦不宜用。恐苦燥之气。 反助火化耳。)<目录>草部\\山草类胡黄连内容:\\r胡黄连\\pq10a.bmp\\r沉寒入肝胆有功。治湿热稽留。小儿疳积。苦燥与川连相似。理伤寒劳复。男子黄瘅。(胡黄连从胡地来。其性与川连相似。而苦寒无川连之盛。古人虽称其入肝胆二经。然苦寒之品。断无不及于心脾者。观其治小儿疳热。大人劳复黄胆等病。非脾之湿热而何。故用药不可执泥也。大抵川连之与胡黄连。亦如柴胡之与银柴胡。故银柴胡胡黄连二物。每每并用。胡黄连其根外黄中黑。与黄连之纯黄者不同。故此入肝胆之功。较川连为尤胜也。)<目录>草部\\山草类黄芩内容:\\r黄芩\\pq10.bmp\\r苦入心脾。坚肠胃而性燥。寒行肝肺。除湿热之功多。质虚而空者为枯芩。上达可治心肺肌表之郁火。色青而坚者为条芩。下行能除肝胆肠内之阳邪。同白术可以安胎。火退则胎安之义。合白芍又堪止痢。热除有痢愈之机。(黄芩处处山原皆有之。其根中心皆腐去。 故外虽黄而内带黑色。均为之枯芩片芩。惟条芩子芩。系新发之根。中实有心。而兼青色。 虽有治上治下之不同。毕竟苦寒性燥之品。伤脾败胃。非上中有湿热邪火者。不可乱用。况又有久而增气之说乎。黄芩之苦寒性燥。固与黄连相似。而黄连味浓。黄芩味薄。黄芩能入肝肺。行肌表。黄连则不能。固所禀形色气质不同。故主治亦异耳。)<目录>草部\\山草类天麻内容:\\r天麻\\pq11a1.bmp\\r定虚风。理眩晕。因有有风不动之称。达肝脏。味辛温。当知质燥偏阳之品。(天麻其根如大芋。旁有小子十余枚。离大魁数尺。周环卫之。其茎独枝。如箭叶生其端。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一名定风草。独入肝经。能治一切虚风眩晕之证。凡水亏肝虚阳虚土败者。易生内风。天麻能定内风。而不能散外风。又非羌防等可同日语也。此物同补药则治虚风。同散药则治外风。总之一切诸风。皆可赖以镇定。既不能发散。又不能滋补。但天麻之性辛甘而温。升也阳也。独入肝经气分。为定风之主药。不特阴虚之风可用。即阳虚之风亦可用。内风可定。外风亦可定。各随佐使而立功耳。)<目录>草部\\山草类龙胆草内容:\\r龙胆草\\pq11a.bmp\\r苦涩气寒。沉阴味劣。治淋治目。皆清肝胆之阳邪。消蛊消瘅。总退下焦之湿火。 (龙胆草其味苦如胆汁。其性大寒。专清肝胆一切有余之邪火。蛊因湿热而生。瘅属湿热所致。如因虚而致病者。不可用之。此药直泄下焦。如下虚之人误服。每至遗滑不禁。胃虚者服之。即生呕恶。伤阳败胃。慎之。)<目录>草部\\山草类茅根内容:\\r茅根\\pq11.bmp\\r甘能益血。寒可凉瘀。导上热以下行。消瘅利水。去内心而外达。散热除风。止渴通淋。清胃兼能清肺。溃痈治衄。茅针却异茅花。(茅根此物自本经以下诸家本草皆未云可以发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