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本草便读 > 第二章

本草便读 第二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今人皆用之发表。未知何意。考其性味气寒。味甘质润。其所谓发表者安在哉。不过清养肺胃。凉瘀涤热。是其所长。除风之说。亦血行风自灭之意耳。观古人用茅针煎服。可以溃脓。茅花煎服。可以止血。皆所以入血分也。每见昔人治吐衄不止。用茅根捣汁服之即止。则茅根之用概可知矣。)<目录>草部\\山草类延胡索内容:\\r延胡索\\pq12a1.bmp\\r行血中之气滞。质属温香。使气顺而血调。味兼辛苦。入胃搜除瘀冷痛。达肝通治妇人经。(延胡索辛苦而温。色黄气香。其形坚实。肝家血分药也。能行血活血。而又能理血中气滞。故一切气血阻滞作痛者。皆可用之。若病不因气血阻滞而涉虚者。又不宜用。延胡索木属肝经血分之药。而能治胃痛者。以肝邪瘀滞乘胃而作痛也。)<目录>草部\\山草类地榆内容:\\r地榆\\pq12a.bmp\\r酸苦入营阴。肝与大肠皆可及。沉寒凉血分。火同湿热总堪除。且能散肿疏风。疮疹常用。并可疗崩治痢。痔漏多宜。(地榆入肝凉血。是其本功。痔痢等证。虽由于大肠。然皆出于血分中之湿热。地榆能除血中之热。热除则湿自去耳。地榆非疏风药。不过血热则生风。血凉则风自息矣。至其治崩者。亦由血为热妄逼而行所致。当炙黑用之。如因脾虚肝郁。 不因血热者。不可用也。)<目录>草部\\山草类巴戟天内容:\\r巴戟天\\pq12.bmp\\r能入肾肝血分。起痿强阳。质属甘苦辛温。益阴固下。疝瘕香港脚。借以温通。痹湿风寒。资其宣导。(巴戟天其根状如牡丹。而结细过之。外赤内黑。去心用。专治肝肾阳虚。 补而不滞。宣而不燥。故凡一切风寒湿痹于下焦腰膝诸证。皆可治之。其气味甘温之中。略兼辛苦。色紫质重。其功可想。观巴戟之用。为下焦肝肾血分之药。能补阴中之阳。若阴中真水不足而相火旺者不宜用。以其味兼辛苦气温。非纯静之药耳。)<目录>草部\\山草类肉苁蓉内容:\\r肉苁蓉\\pq13a1.bmp\\r壮阳滋肾。甘咸少带微酸。补命通幽。温润且犹兼黑。锁阳之性。主治相同。(肉苁蓉草类也。其状柔软如肉。形有鳞甲如松枝。一云马精遗地而生者。亦未知然否。甘咸温润色黑。专入肝肾。能益精壮阳。但无峻补之力。却有滑肠之能。故虽肝肾不足。而脾虚便溏者。不宜服之。锁阳亦一类二种耳。锁阳出处形质性味功用。皆与苁蓉同。为肾经血分药。能补下焦阳中之阴。与巴戟之补阴中之阳者略异。故凡老人阳中之阴不足。而致大便结燥者宜之。)<目录>草部\\山草类淫羊藿内容:\\r淫羊藿\\pq13a.bmp\\r有助阳补火之功。辛味独专。甘香并至。治肾弱肝虚等疾。寒淫所胜。痹痿咸宜。 (淫羊藿一名仙灵脾。其叶似豆藿。羊食之则喜淫。辛温之性。峻补命门之火。故凡下焦一切风寒湿痹之病。皆可治之。惟阴虚阳胜者。不宜服耳。此药仅助火益阳。虽能补命门。然香燥之品。极易伤阴。较巴戟苁蓉过之。)<目录>草部\\山草类贯众内容:\\r贯众\\pq13.bmp\\r辟时行之疫疠。入血除邪。化痘毒与 疹。散瘀解热。杀虫化哽方多效。入胃行肝苦且寒。(贯众多生山阴近水处。味苦性寒。有小毒。故本经主治腹中邪热诸毒。杀三虫等语。皆取寒能胜热。以毒攻毒之意。其所以治诸血病者。亦血因热结。用此寒散之力也。察其形性肝胃血分之药。一根能贯众枝。故名。皮黑肉赤。血分药也。其根丛生。虽苦寒而能解散。有小毒而能解毒。凡遇时疫盛行。痘疹窃发。皆以此浸水缸中辟之。)<目录>草部\\山草类金毛脊内容:\\r金毛脊\\pq14.bmp\\r苦甘有强筋骨之功。肾肝并补。温燥能利机关之疾。痹痿皆瘳。(金毛脊其根形如狗脊。或如狗形。有金黄毛。苦温性燥。长于治风寒湿痹。利机关。强腰膝。是其本功。至益肝肾。壮筋骨。补性似不足耳。此药苦中兼甘。性温而燥。其色紫。如肝肾虚而有风寒湿邪痹着关节者。最为相宜。若纯虚无邪。亦非其治也。)<目录>草部\\山草类白芨内容:\\r白芨\\pq15a1.bmp\\r清金治嗽。苦辛甘涩性平寒。止血生肌。散结敛疮质腻滑。(白芨色白。味甘苦兼辛。气平微寒。性滑。有汁极粘腻。得秋金之令。而主收敛。专入肺家血分。故止血止嗽生肌治疮。皆取用之。然必虚而有热者乃为相宜耳。白芨虽禀秋金收敛之性。而仍具苦泄辛散之意。与白蔹相近。故每相需而用。但非治病紧要之品耳。)<目录>草部\\山草类黄精内容:\\r黄精\\pq15a.bmp\\r甘可益脾。使五脏丰盈。精完神固。润能养血。从后天平补。辟谷充饥。(黄精得土之精气而生。甘平之性。故为补益脾胃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金木调平。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然滋腻之品。久服令人不饥。若脾虚有湿者。不宜服之。 恐其腻膈也。此药味甘如饴。性平质润。为补养脾阴之正品。可供无病患服食。古今方中不见用之。)<目录>草部\\山草类白薇内容:\\r白薇\\pq15.bmp\\r咸苦入阳明。寒能胜热。芳香走血分。凉可除蒸。利水益阴。兼治癃淋成闭。产虚烦呕。并医血热生风。(白薇其根色白。微细如丝。故名。味苦而咸。性寒而香。故能清解血分热邪。凡一切时邪温病。热传营分。下午为盛者。最宜。其所以益阴利水者。亦热退则阴生。阴生则水利也。能入阳明者。因金匮竹皮大丸一方。用白薇以治产虚烦呕之胃病耳。 白薇花于夏。实于秋。采根于秋末。有由阳转阴之意。故治表热。解风温。皆由里阴不守而来。皆可用此治愈者。亦阳归阴之义。其所以能利水者。因其根似牛膝。有引热下行之意。 亦由阳归阴也。 <目录>草部\\山草类参三七内容:(一名山漆)\\r参三七\\pq16a1.bmp\\r散血可和伤。入胃行肝。广产野生种不一。行瘀并止痛。外敷内服。苦多甘少性偏温。(参三七甘苦而温。以其能合金疮。如漆之粘物。出广地山中。故名。功专散血。一切内服外敷之用。皆取其散血之功。阳明厥阴为多血之经。故入之。近时人家所种者。其类甚多。而皆不及广产者良。广产者苦多甘少。其形如参。故谓之参三七。无瘀者勿用。)<目录>草部\\山草类白头翁内容:\\r白头翁\\pq16a.bmp\\r苦泄辛疏。能治传里伤寒。蕴成协热痢。凉瘀解表。毋使外来温疫扰乱少阳明。 (白头翁形似柴胡。春生苗叶。茎端有细白毛。一云近根处有白毛丛生。性味相近柴胡。形质相近白薇。故本经有主治温疟寒热等证。然苦寒之中。有寓升发之意。故仲景治协热下痢之证。有白头翁汤。以其解表清里。两擅其长也。白头翁散瘀逐热。是其专功。至解表不过余力而已。一云即柴胡中拣出根有白毛者。或一类二种。故性味亦相似也。)<目录>草部\\山草类荠内容:\\r荠 \\pq16.bmp\\r甘能解毒。清金除消渴之邪。寒可退阳。入肾治强中之火。(荠 即甜桔梗。甘寒入肺。专解金石草木药毒蛊毒。以及疮毒疔肿沙虱禽兽诸毒。皆可服之。大清肺火。是其所长。至所治强中消渴等疾。亦清其源而流自洁耳。又其所以成消渴强中者。或恣意服饵金石燥毒等物。助阳肆欲。以致内火自焚。为害不浅。荠 能解之。)<目录>草部\\山草类仙茅内容:\\r仙茅\\pq17.bmp\\r补肾壮阳除痼冷。味辛蠲痹理风邪。(仙茅其叶如茅。羊食之遍体化筋。人食此羊。 大能温补精血。可见仙茅之功。补命门。助阳道。其力颇雄。然毕竟辛温有毒之品。用以搜除下焦风痹痼冷则可。欲服之补阳添精则不可也。仙茅之热毒。能助下焦淫火。伤阴涸液。 致发痈疽消渴强中之患。与桂附之补火益下。其性虽同。但一得其正。一得其偏耳。)<目录>草部\\山草类白前内容:\\r白前\\pq18a1.bmp\\r藉苦辛以降气行痰。仗微寒而清金除热。(白前其根形似北沙参。色白性寒。故功用亦相似。专入肺家。长于降气下痰。非肺有壅实者不相宜。不如北沙参之养阴清热。略有补性耳。)<目录>草部\\山草类紫参内容:色紫入肝。气寒散血。行瘀破积。皆因微苦微辛。治痢通经。却又能通能降。(紫参苦寒之性。略兼辛味。全无补益。只能入肝行血清血。凡血崩血痢。以及痈肿诸疮。胸腹积聚而有瘀热者。皆可用之。一名牡蒙。五月结实。六月采根。色紫形似丹参。用亦相近。但丹参性平有甘味。此则寒兼苦辛无甘味耳。)<目录>草部\\山草类山慈菇内容:\\r山慈菇\\pq18a.bmp\\r杀蛊消痈。有毒而能解毒。行瘀散结。辛寒又带甘寒。(山慈菇辛寒有毒。散泻之品。只可用以外敷痈肿。然疔疮之证。各有成病之由。当详审用药。虽卒中闭证。亦不可浪投毒药。以攻击取祸也。即金灯花根如慈菇。惟外科发散药用之为多。服食方内。只玉枢丹用之。其余不多见也。)<目录>草部\\隰草类地黄内容:\\r地黄\\pq18.bmp\\r生者甘寒入肾。凉血补阴。熟则温浓培元。填精益髓。细生地。柔细和营。在外证可以养阴不腻。鲜生地。新鲜散血。虽壮水实则清胃偏长。(地黄出怀庆者佳。今河南河内等处皆种之。其根长四五寸。外赤内黄。得土之正气。状如胡萝卜之形。晒之则干而黑。今之所用生地黄。已得丙火 炼。其寒性已退。养阴益血之功。不寒不腻。洵为上品。细者即旁生小枝。功虽相似。而无腻滞之性。有流动之机。故一切痘疹疮疡皆用之。生地未经蒸晒。 即今之所为鲜生地。色黄味甘性寒。专入脾胃。散血清热。凡热邪内干营分。胃阴告竭者。 颇属相宜。熟地即生地蒸晒极熟。色黑如漆。味如甘饴。寒转为温。自能独入肾家。填精补血。为培助下元之首药。如脾虚有湿者。不宜用耳。)<目录>草部\\隰草类麦门冬内容:\\r麦门冬\\pq19a1.bmp\\r养胃阴。具柔滑功能。疗金燥受戕之咳。润肺脏。兼苦甘性味。治上焦不戢之焚。 若或拌入辰砂。惊烦可定。假使炒同元米。寒苦堪除。乳壅能通。便溏须禁。(麦门冬生山谷中。肥地丛生。其叶如韭。根如连珠形。一棵十余枚。去心用。甘苦而寒。专入肺胃。 以其柔润多汁。故最能养阴退热。然寒润之品。只可用治肺胃阴液不足而有热邪者。若阳虚多寒。便溏多湿之人。尤宜禁之。亦有连心用者。以其心如人之脉络。一棵十余枚。个个贯通。取其能贯通经络之意。故生脉散用之者。以能复脉中之津液也。)<目录>草部\\隰草类牛膝内容:\\r牛膝\\pq19a.bmp\\r滋肝助肾。生者破血行瘀。盐炒酒蒸。熟则强筋健骨。具苦酸平和之性。治拘挛痹着之邪。怀产者。象若枝条。下行力足。川产者。形同续断。补益功多。(牛膝今江淮闽粤等处皆有之。惟以怀庆及川中所产者为良。亦地土之各有异宜。故功用亦有差等耳。性善下行。制炒则补益肝肾。生用则专去恶血。二者而已。怀牛膝根细而长。川牛膝根粗而大。欲行瘀达下则怀胜。补益肝肾则川胜耳。)<目录>草部\\隰草类紫菀内容:\\r紫菀\\pq19.bmp\\r性温利肺。治风寒咳逆之邪。色赤和营。疗痿 吐红之疾。皆为苦能降气。金肃则小但辛苦之性。疏邪降逆。是其所长。故一切风寒风热咳嗽痰血等证。凡属肺金之邪郁而不宜者。皆可用之。惟润养之力为不足耳。因紫菀根虽柔软。然亦非润药。皆以辛散苦泄为功。 若内无郁结。外无表邪。肺阴不足。虚火上刑者。仍不可用。)<目录>草部\\隰草类川断内容:\\r川断\\pq20a1.bmp\\r益肝肾。筋骨能强。利机关。劳伤可续。治带脉之郁结。暖子宫之虚寒。抑且补而能宣。味苦性温瘀可散。况复行而不泄。妇人外证病咸宜。(川断以其能接续断绝筋骨诸伤损。故名。而筋骨主于肝肾。故专入肝肾。考其苦温之性。以及本经主治。毕竟行散之力有余。补益之功不足。妇人血脉因寒瘀阻。外科已溃未溃等证。皆可治之。川断之性味主治。与牛膝相近。但下行之力。牛膝为长。宣补之功。川断较胜耳。 肝肾不足。风寒痹于下焦血分者。更宜。)<目录>草部\\隰草类车前子内容:\\r车前子\\pq20a.bmp\\r清邪火以下行。直达州都祛湿热。味甘寒而降利。专清水道愈癃淋。治肝家有梦之遗精。精因火扰。导肾部诸般之留垢。垢尽虚回。滑可催生。黑能走血。(车前子甘寒滑利。性专降泄。故有去湿热利小便之功。且色黑能走血分。治一切血淋胎产等证。皆取其滑利之功。诗云。采采。 即车前也。言妇人乐有子而取其易产之意。此物味甘。略兼咸味。与苦劣之味不同。且性又粘滑。故古人有降而不泄。行而有补之说。然亦须肾虚有邪热者为宜。若阳虚有寒。元气下陷之人。还当禁服。)<目录>草部\\隰草类蓄内容:\\r 蓄\\pq20.bmp\\r入膀胱专主分消。降利功偏化湿浊。行脾肺并疗疥疾。苦平性燥杀虫疮。( 蓄多生道旁。一名扁竹。如竹形布地。节间有粉。如花。苦平之性。善祛湿热。杀诸虫。观本经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等语。即可想矣。)<目录>草部\\隰草类灯心内容:\\r灯心\\pq21a1.bmp\\r清心肺烦蒸。味淡性寒轻且白。导小肠湿热。通淋利水降而行。(灯心色白体轻。功专入肺。以其寒能清热。淡可分消。故能祛除湿热。通利水道。以其为心也。又能入心。凡属上焦湿热。致成癃淋等证。皆可用之。制轻元法。用灯心坚塞竹管内。烧红透闷。隐即成黑灰。欲研粉须用米粉浆晒研末。入水取浮起者。)<目录>草部\\隰草类甘菊内容:\\r甘菊\\pq21a.bmp\\r味甘性寒。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热。治目祛风。禀金水之精英。益阴滋肾。(甘菊其花禀秋金之气而生。故能入肺。凡花皆散。故主疏风。风气通于肝。故又能入肝。治一切目疾。但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考菊花之性。入肝之用为长。以其甘寒能清金壮水。水壮则木有所生。金清则木有所制。故肝风可熄。肝火能平。一切肝病皆治。各随佐使之药以为用耳。)<目录>草部\\隰草类益母草内容:\\r益母草\\pq21.bmp\\r入肝行血。辛苦微寒。消水逐风。敷围散肿。花能外散兼行表。子则行中带补阴。 (益母草消瘀化水。是其所长。以产母必有瘀浊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则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凡花皆散。故可兼表。凡子皆润。而带甘味。故可兼补。然一本之物。总不越消水行血。进退而已。无瘀滞者不宜用之。其子名茺蔚子。本经首言能明目。虽云行中有补。只可用于肝血瘀滞。及血灌瞳神之证。若无瘀滞而欲其补益。则未必耳。祛风者。亦血行风自灭之意也。)<目录>草部\\隰草类麻黄内容:\\r麻黄\\pq22.bmp\\r走太阳寒水之经。功先入肺。为发汗轻疏之剂。性则偏温。寒饮稽留。藉味辛而宣散。痰哮久痼。仗苦力以搜除。(麻黄其苗中空。味辛苦。气味俱薄。升也阳也。专入肺家卫分。疏散风寒。达表由汗而出。麻黄本肺家卫分药。仲景治寒伤营用麻黄汤者。以内有桂枝领之入营也。宣肺发表。麻黄之能足以尽之。故一切咳嗽宿哮等疾。凡属肺中有风寒痰饮者。皆可用之。不必拘拘乎麻黄之但能出汗也。足太阳主一身之表。故入之。大抵寒邪轻而从口鼻入者。则伤肺。寒邪重而从表入者。则伤经。故虽所伤不同。而其治则一也。麻黄之功。首先入肺。若肺中有寒痰宿饮之疾。麻黄到肺。只能搜剔肺中痰饮。不能再发汗出表。犹用兵者。有一战之功。无再战之力也。)<目录>草部\\隰草类款冬花内容:\\r款冬花\\pq23a1.bmp\\r治嗽化痰。性暖平和不燥。润金疏肺。味辛略带微甘。(款冬花。此花发于冬令。 虽雪积冰坚。其花独艳。阴中含阳。故性温。凡花皆轻扬上达。故入肺。有邪可散。无邪可润。故一切咳嗽。皆可取用。然性虽温润。毕竟疏散之品。无补养之功耳。用者审之。款冬花温而不燥。润而不寒。散而不泄。故无论虚实寒热。一切咳嗽之属肺病者。皆可用也。)<目录>草部\\隰草类冬葵子内容:\\r冬葵子\\pq23a.bmp\\r滑利通淋。下乳催生悉主治。甘寒入胃。二肠水腑并分消。(冬葵子甘寒滑利之品。入胃与大肠。故消乳痈。润大便。滑胎利窍。是其所长。至通淋渗湿等治。不过旁及小肠膀胱之地耳。凡乳痈初起。用冬葵子二两。酒水各半煎饮。即消。此物只可用于气血燥涩之人。而不可施于虚羸中寒之体。以其甘寒滑利也。中虚气陷者。尤宜禁之。)<目录>草部\\隰草类萱花内容:服之利水。甘凉赖以和脾。树以忘忧。香滑可供快膈。(萱花一名宜男草。又名忘忧草。即今之黄花菜也。产下隰之地。甘凉之性。善除湿热利水。以其花有解散之功。虽利水去湿。而又润而不燥。故可和中快膈耳。只可供菜食之用。虽有治病之力。非所擅长也。)<目录>草部\\隰草类白蒺藜内容:\\r白蒺藜\\pq23.bmp\\r行瘀破滞。搜肝风有走散之功。味苦兼辛。泻肺部而温宣可贵。催生下乳。退翳除星。(白蒺藜状如菱形。三角有刺。色白甚小。布地而生。善行善破。专入肺肝。宣肺之滞。疏肝之瘀。故能治风痹目疾。乳痈积聚等证。温苦辛散之品。以祛逐为用。无补益之功也。)<目录>草部\\隰草类沙苑内容:补肾固精。味苦多甘能摄下。益阴明目。性温滋水却生肝。(沙苑出陕西潼关等处。 一名潼蒺藜。其形如豆。其色青绿。嚼之微有腥气。味甘带苦。其性微温。故为补肾之药。 能治腰痛泄精等证。虽然力薄之品。而命门火炽。湿热淋浊等证。仍不可用。以其性温固摄也。)<目录>草部\\隰草类旋覆花内容:\\r旋覆花\\pq24a1.bmp\\r咸以软坚。蠲饮化痰都有效。苦能下达。通肠导水悉皆能。具宣行肺胃之功。噫气不除。赖其辛散。有斡旋胸中之力。肝邪痹着。借以温通。(旋覆花一名金沸草。六月开细黄花。其香如菊。中有白毛。宜绢包用。咸温辛苦之性。能利大肠。软坚痰。散结气。搜肝泻肺。由胃及肠。旋覆之功。皆在咸润而已。旋覆花本为肺药。以其散结气。软坚痰。金令下行。而能及肝与肠也。)<目录>草部\\隰草类红花内容:\\r红花\\pq24a.bmp\\r色赤而温。心肝皆及。味甘且苦。辛散俱优。调血脉可去瘀生新。治折伤理胎前产后。(红花行散之品。专入心肝血分。破瘀活血。是其所长。至于消肿治风。理伤疗产等法。 亦在人之善用耳。红花开于盛夏。其味虽有辛甘。然毕竟苦温色赤。为心之正药。少用和血。 多用行血。治风者亦凡花皆散。又血行风自灭也。)<目录>草部\\隰草类小蓟内容:\\r小蓟\\pq25.bmp\\r破血行瘀。入心肝苦凉无毒。通淋治浊。走太阳分利有功。\\r大蓟\\pq24.bmp\\r则散力较优。消痈则功能为胜。(小蓟功专破血治淋。心与小肠膀胱之药。大蓟则略带辛味。虽能消痈。亦不过因其散血之用。苦凉之性皆同。所用之根亦一。惟茎叶之大小有异耳。大小蓟两种花叶皆相似。叶皆有刺。大蓟生山谷高阜处。小蓟生平泽低洼处。以此推想。则小蓟之破血利水。又胜于大蓟矣。)<目录>草部\\隰草类夏枯草内容:\\r夏枯草\\pq26a1.bmp\\r虽禀纯阳之气。味仍辛苦而寒。独走厥阴。能解肝家郁火。功专散结。堪医瘰 疮疡。(此草冬至后生叶。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然各家皆言其苦寒。散结气。治瘰。惟朱丹溪言其能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想此草得春气最多。或可为助耳。观此草得阳气而生。得阴气而死。似乎禀纯阳之性。故虽属阴寒。而阴中仍含阳气。且皆取用其花。有春木发陈条达之意。虽苦寒而不遏耳。)<目录>草部\\隰草类葫芦巴内容:\\r葫芦巴\\pq26a.bmp\\r补肾壮元阳。辛苦温通有效。入肝宣冷滞。疝瘕寒湿宜求。(葫芦巴壮元阳。除下焦冷气。味苦而辛。性热而降。出胡地。萝菔子也。入肝肾二经。故能治疝瘕香港脚等证。下焦阳虚有寒者可用之。阴亏者非所宜也。)<目录>草部\\隰草类牛蒡子内容:\\r牛蒡子\\pq26.bmp\\r苦辛入肺。散结清咽。润降松肌。消痰化热。解风温于上部。利膈疏邪。宣疹痘于周身。通肝达外。(牛蒡子一名大力子。三月生苗。初夏开花。至秋结子。故其子得秋金之气。辛胜于苦。性平。专治肺病。兼通于肝。宣散润降。均擅其长。一切咽喉痘疹诸病。凡属于肺者。皆可用之。)<目录>草部\\隰草类艾叶内容:\\r艾叶\\pq27a1.bmp\\r补命门以暖子宫。香达肝脾寒湿化。理血气而疗崩带。温通奇脉苦辛兼。可灸疮疽。 能薰虫蚀。(艾叶入肝脾肾三经。芳香可以入血。辛热可以解寒。故生者能理血气。解散风寒湿邪。或炒黑。或揉熟。能温暖下元。治妇人崩带瘕疝胎产等证。属于寒湿者。皆可用之。纯阳之性。故可杀虫辟恶。其灸疮疽者。藉芳香辛热以宣通气血耳。艾叶入下焦血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