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本草纲目(六) > (1) 颂曰∶按∶朱应《扶南记》云∶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取其枝,故以为名。 (音利)与 同。

时珍曰∶司马相如《上林赋》作离支。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 【集解】颂曰∶荔枝生岭南及巴中。今闽之泉、福、漳州、兴化军,蜀之嘉、蜀、渝、涪州,及二广州郡皆有之。其品以闽中为第一,蜀川次之,岭南为下。其木高二、三丈,自径尺至于合抱,类桂木、冬青之属。绿叶蓬蓬然,四时荣茂不凋。其木性至坚劲,土人取其根,作阮咸槽及弹棋局。其花青白,状若冠之蕤绥。其子喜双实,状如初生松球。壳有皱纹如罗,初青渐红。肉色淡白如肪玉,味甘而多汁。夏至将中,则子翕然俱赤,乃可食也。大树下子至百斛,五、六月盛熟时,彼方皆燕会其下以赏之,极量取啖,虽多亦不伤人,稍过则饮蜜浆便解。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故左思《蜀都赋》云∶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唐白居易《图序》论之详矣。今闽中四郡所出特奇,蔡襄《谱》其种类至三十余品,肌肉甚浓,甘香莹白,非广、蜀之比也。福唐岁贡白曝荔枝、蜜煎荔枝肉,俱为上方珍果。白曝须嘉实乃堪,其市货者,多用杂色荔枝入盐、梅曝成,皮色深红,味亦少酸,殊失本真。经曝则可经岁,商贩流布,遍及华夏,味犹不歇,百果之盛,皆不及此。又有焦核荔枝,核如鸡舌香,味更甜美。或云是木生背阳,结实不完就者。又有绿色、蜡色,皆其品之奇者,本土亦自难得。其蜀、岭荔枝,初生小酢,肉薄核大,不堪白曝。花及根亦入药。 藏器曰∶顾微《广州记》云∶荔枝冬夏常青,其实大如鸡卵,壳朱肉白,核黄黑色,似半熟莲子,精者核如鸡舌香,甘美多汁,极益人也。 时珍曰∶荔枝炎方之果,性最畏寒,易种而根浮。其木甚耐久,有经数百年犹结实者。其实生时肉白,干时肉红。日晒火烘,卤浸蜜煎,皆可致远。成朵晒干者谓之荔锦。按∶白居易《荔枝图序》云∶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冬青。花如橘而春荣,实如丹而夏熟。朵如蒲桃,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洁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又蔡襄《荔枝谱》云∶广、蜀所出,早熟而肉薄,味甘酸,不及闽中下等者。闽中惟四郡有之,福州最多,兴化最奇,泉、漳次之。福州延亘原野,一家甚至万株。 兴化上品,大径寸余,香气清远,色紫壳薄,瓤浓膜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如水精,食之如绛雪。荔枝以甘为味,虽百千树莫有同者,过甘与淡,皆失于中。若夫浓皮尖刺,肌理黄色,附核而赤,食之有渣,食已而涩,虽无酢味,亦自下等矣。最忌麝香触之,花、实尽落也。又洪迈《夷坚志》云∶莆田荔枝,名品,皆出天成,虽以其核种之,亦失本体,形状百出,不可以理求也。沈括《笔谈》谓焦核荔枝,乃土人去其大根,燔焦种成者,大不然也。 曰∶荔枝树似青木香。熟时人未采,则百虫不敢近。人才采之,乌鸟、蝙蝠之类,无不伤残之也。故采荔枝者,必日中而众采之。一日色变,二日味变,三日色味俱变。故古诗云∶色味不逾三日变也。 实【气味】甘,平,无毒。 曰∶甘、酸,热。多食令人发虚热。 李鹏飞曰∶生荔枝多食,发热烦渴,口干衄血。 颂曰∶多食不伤人。如稍过度,饮蜜浆一杯便解也。 时珍曰∶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也。病齿 及火病人尤忌之。《开宝本草》言其性平,苏氏谓多食无伤,皆谬说也。按∶《物类相感志》云∶食荔枝多则醉,以壳浸水饮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消之之意。 【主治】止渴,益人颜色(《开宝》)。食之止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李)。通神,益智,健气(孟诜)。治瘰瘤赘,赤肿疔肿,发小儿痘疮(时珍)。 【发明】震亨曰∶荔枝属阳,主散无形质之滞气,故消瘤赘赤肿者用之。苟不明此,虽用之无应。 【附方】新六。 痘疮不发∶荔枝肉,浸酒饮,并食之。忌生冷。(闻人规《痘疹论》)疔疮恶肿∶《普济方》∶用荔枝五个或三个,不用双数,以狗粪中米淘净为末,与糯米粥同研成膏,摊纸上贴之。留一孔出毒瓦斯。 《济生秘览》∶用荔枝肉、白梅各三个。捣作饼子。贴于疮上,根即出也。 风牙疼痛∶《普济》∶用荔枝连壳(烧存性),研末,擦牙即止。乃治诸药不效仙方也。 孙氏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立止。(杨拱《医方摘要》)核【气味】甘,温,涩,无毒。 【主治】心痛、小肠气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调服(宗)。治疝气痛,妇人【发明】时珍曰∶荔枝核入厥阴,行散滞气,其实双结而核肖睾丸,故其治 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 【附方】新六。 脾痛不止∶荔枝核为末,醋服二钱。数服即愈。(《卫生易简方》)妇人血气刺痛∶用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炒)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盐汤、米饮任下。名蠲痛散。(《妇人良方》)疝气 肿∶孙氏∶用荔枝核(炒黑色)、大茴香(炒)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皆打面糊阴肾肿痛∶荔枝核,烧研,酒服二钱。 肾肿如斗∶荔枝核、青橘皮、茴香等分,各炒研。酒服二钱,日三。 壳【主治】痘疮出不爽快,煎汤饮之。又解荔枝热,浸水饮(时珍)。 【附方】新一。 赤白痢∶荔枝壳、橡斗壳(炒)、石榴皮(炒)、甘草(炙)各等分。每以半两,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日二服。(《普济方》)花及皮根【主治】喉痹肿痛,用水煮汁,细细含咽,取瘥止(苏颂。出崔元亮《海上方》)。 龙眼 内容:(《本经》中品)【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宗曰∶龙眼专为果,未见入药。本草编入木部,非矣。 【释名】龙目(《吴普》)、圆眼(俗名)、益智(《本经》)、亚荔枝(《开宝》)、荔枝奴、骊珠、燕卵、蜜脾、鲛泪、时珍曰∶龙眼、龙目,象形也。《吴普本草》谓之龙目,又曰比目。曹宪《博雅》谓之益智。 弘景曰∶广州有龙眼,非益智也,恐彼人别名耳。 志曰∶甘味归脾,能益人智,故名益智,非今之益智子也。 颂曰∶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目为荔枝奴。又名木弹。晒干寄远,北人以为佳果,目为亚荔枝。 【集解】《别录》曰∶龙眼生南海山谷。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槟榔。 恭曰∶龙眼树似荔枝,叶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槟榔,有鳞甲,大如雀卵。 颂曰∶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木高一、二丈,似荔枝而枝叶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开细白花。七月实熟,壳青黄色,纹作鳞甲,形圆,大如弹丸,核若木 子而不坚,肉薄于荔枝,白而有浆,其甘如蜜。实极繁,每枝三、二十颗,作穗如蒲桃。汉时南海常贡之,大为民害。临武长唐羌上书言状,和帝感其言,下诏止之。 时珍曰∶龙眼正圆,《别录》、苏恭比之槟榔,殊不类也。其木性畏寒,白露后方可采摘,晒焙令干,成朵干者名龙眼锦。按范成大《桂海志》有山龙眼,出广中,色青,肉如龙眼,夏月实熟可啖,此亦龙眼之野生者欤? 实【气味】甘,平,无毒。恭曰∶甘、酸,温。李鹏飞曰∶生者沸汤瀹过食,不动脾【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蛊毒,去三虫。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本经》)。开胃益脾,补虚长智(时珍)。 【发明】时珍曰∶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严用和《济生方》,治思虑劳伤心脾有归脾汤,取甘味归脾、能益人智之义。 【附方】新一。 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虚烦不眠,自汗惊悸。用龙眼肉、酸枣仁(炒)、黄(炙)、白术(焙)、茯神各一两,木香、人参各半两,炙甘草二钱半,咀。 每服核【主治】胡臭。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时珍)。 龙荔 内容:(《纲目》)【释名】见下。 【集解】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龙荔出岭南。状如小荔枝,而肉味如龙眼,其木之身、叶亦似二果,故名曰龙荔。三月开小白花,与荔枝同时熟,不可生啖,但可蒸食。 实【主治】甘,热,有小毒。生食令人发痫,或见鬼物(时珍出《桂海志》)。 橄榄 内容:(宋《开宝》)【释名】青果(《梅圣俞集》)、忠果(《记事珠》)、谏果(出《农书》)。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集解】志曰∶橄榄生岭南。树似木子树而高,端直可爱。结子形如生诃子,无棱瓣,八月、九月采之。又有一种波斯橄榄,生邕州。色类相似,但核作两瓣,蜜渍食之。 诜曰∶其树大数围。实长寸许,先生者向下,后生者渐高。熟时生食味酢,蜜渍极甜。 曰∶按《南州异物志》云∶闽、广诸郡及缘海浦屿间皆有之。树高丈余,叶似榉柳。二月开花,八月成实,状如长枣,两头尖,青色。核亦两头尖而有棱,核内有三窍,窍中有仁,可食。 颂曰∶按∶刘恂《岭表录异》云∶橄榄树枝皆高耸。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嚼之,味虽苦涩,而芬香胜于含鸡舌香也。有野生者,子繁而树峻,不可梯缘,但刻根下方寸许,纳盐入内,一夕子皆自落,木亦无损。其枝节间有脂膏如桃胶,南人采取和皮、叶煎汁,熬如黑饧,谓之榄糖,用泥船隙,牢如胶漆,着水益干也。 时珍曰∶橄榄树高,将熟时以木钉钉之,或纳盐少许于皮内,其实一夕自落,亦物理之妙也。其子生食甚佳,蜜渍、盐藏皆可致远。其木脂状如黑胶者,土人采取, 之清烈,谓之榄香。杂以牛皮胶者,即不佳矣。又有绿榄,色绿。乌榄,色青黑,肉烂而甘。取肉捶碎干放,自有霜如白盐,谓之榄酱。青榄核内仁干小。惟乌榄仁最肥大,有文层叠如海螵蛸状而味甘美,谓之榄仁。又有一种方榄,出广西两江峒中,似橄榄而有三角或四角,即是波斯橄榄之类也。 实【气味】酸、甘,温,无毒。 宗曰∶味涩,良久乃甘。 震亨曰∶味涩而甘,醉饱宜之。然性热,多食能致上壅。 时珍曰∶橄榄盐过则不苦涩,同栗子食甚香。按《延寿书》云∶凡食橄榄必去两头,其性热也。过白露摘食,庶不病。 【主治】生食、煮饮,并消酒毒,解鲐鱼毒(《开宝》)。嚼汁咽之,治鱼鲠(宗)。 生啖、煮汁,能解诸毒(苏颂)。开胃下气,止泻(大明)。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痛。咀嚼【发明】志曰∶ 鲐鱼,即河豚也。人误食其肝及子,必迷闷至死,惟橄榄及木煮汁能解之。其木作舟楫,拨着鱼皆浮出,故知物有相畏如此者。 时珍曰∶按《名医录》云∶吴江一富人,食鳜鱼被鲠,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与食。时无此果,以核研末,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张九云∶我父老相传,橄榄木作取鱼棹篦,鱼触着即浮出,所以知鱼畏橄榄也。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附方】新四。 初生胎毒∶小儿落地时,用橄榄一个(烧研),朱砂末五分和匀,嚼生脂麻一口,吐唾和药,绢包如枣核大,安儿口中,待咂一个时顷,方可与乳。此药取下肠胃秽毒,令儿少疾,及出痘稀少也。(孙氏《集效方》)唇裂生疮∶橄榄炒研,猪脂和涂之。 牙齿风疳脓血有虫∶用橄榄烧研,入麝香少许,贴之。(《圣惠方》)下部疳疮∶橄榄烧存性,研末,油调敷之。或加孩儿茶等分。(《乾坤生意》)榄仁【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唇吻燥痛,研烂敷之(《开宝》)。 核【气味】甘,涩,温,无毒。 【主治】磨汁服,治诸鱼骨鲠,及食成积,又治小儿痘疮倒。烧研服之,治下血(时珍)。 【附方】新三。 肠风下血∶橄榄核,灯上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仁斋直指方》)阴肾肿∶橄榄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空心茴香汤调下。 耳足冻疮∶橄榄核烧研,油调涂之。(《乾坤生意》) 木威子 内容:(《拾遗》)【释名】未详。 【集解】藏器曰∶木威生岭南山谷。树高丈余,叶似楝叶。子如橄榄而坚,亦似枣,削去皮可为粽食。 时珍曰∶木威子,橄榄之类也。陈氏说出顾微《广州记》中。而梁元帝《金楼子》云∶橄榄树之南向者为橄榄,东向者为木威。此亦传闻谬说也。 实【气味】酸、辛,无毒。时珍曰∶按《广州记》云∶苦,涩。 【主治】心中恶水,水气(藏器)。 庵摩勒 内容:(《唐本》)【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余甘子(《唐本》)、庵摩落迦果。 藏器曰∶《梵书》名庵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 【集解】恭曰∶庵摩勒生岭南交、广、爱等州。树叶细似合昏。其花黄。实似李、柰,青黄色,核圆有棱,或六或七,其中仁亦入药用。 曰∶生西国者,大小如枳橘子状。 颂曰∶余甘子,今二广诸郡及西川、戎、泸、蛮界山谷皆有之。木高一、二丈,枝条甚软。叶青细密,朝开暮敛如夜合,而叶微小,春生冬凋。三月有花,着条而生,如粟粒,微黄。随即结实作莛,每条三、两子,至冬而熟,如李子状,青白色,连核作五、六瓣,干即并核皆裂,俗作果子啖之。 时珍曰∶余甘,泉州山中亦有之。状如川楝子,味类橄榄,亦可蜜渍、盐藏。其木可制器物。按陈祈畅《异物志》云∶余甘树叶如夜合及槐叶,其枝如柘,其花黄。其子圆,大如弹丸,色微黄,有纹理如定陶瓜,核有五、六棱,初入口苦涩,良久饮水更甘,盐而蒸之尤美。其说与两苏所言相合。而《临海异物志》云∶余甘子如梭形,大如梅子,其核两头锐,与橄榄一物异名也。然橄榄形长尖,余甘形圆,稍有不同,叶形亦异,盖二物也。又苏恭言其仁可入药,而未见主治何病,岂亦与果同功耶? 实【气味】甘,寒,无毒。曰∶苦、酸、甘,微寒,涩。 【主治】风虚热气(《唐本》)。补益强气。合铁粉一斤用,变白不老。取子压汁,和油涂头,生发去风痒,令发生如漆黑也(藏器)。主丹石伤肺,上气咳嗽。久服,轻身延年长生。服乳石人,宜常食之(李)。为末点汤服,解金石毒(宗)。解硫黄毒(时珍。出《益部【发明】宗曰∶黄金得余甘则体柔,亦物类相感相伏也,故能解金石之毒云。 仁 毗梨勒 内容:(《唐本草》)【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三果。 曰∶木似诃梨勒,而子亦相似,但圆而毗,故以名之。毗,即脐也。 【集解】恭曰∶毗梨勒出西域及南海诸国,岭南交、爱等州,戎人谓之三果。树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诃梨勒,而圆短无棱,用亦同法。番人以此作浆甚热。 实【气味】苦,寒,无毒。 曰∶味苦带涩,微温无毒。作浆性热。 【主治】风虚热气,功同庵摩勒(《唐本》)。暖肠腹,去一切冷气。作浆染须发,变黑色(甄权)。下气,止泻痢。(大明)烧灰,干血有效(李)。 【发明】时珍曰∶毗梨勒古方罕用,惟《千金方》补肾鹿角丸用三果浆吞之,云无则以酒代之。则此果亦余甘之类,而性稍温涩也。 【附方】新一。 大风发脱∶毗梨勒烧灰,频擦有效。(《圣惠方》)没离梨(《拾遗》)【集解】藏器曰∶没离梨生西南诸国。似毗梨勒,上有毛少许也。 实【气味】辛,平,无毒。曰∶微温。 【主治】上气,下食(藏器)。主消食涩肠下气,及上气咳嗽。并宜入面药(李)。 五敛子 内容:(《纲目》)【释名】五棱子(《桂海志》)、阳桃。 【时珍曰】按∶稽含《草木状》云∶南人呼棱为敛,故以为名。 【集解】时珍曰∶五敛子出岭南及闽中,闽人呼为阳桃。其大如拳,其色青黄润绿,形甚诡异,状如田家碌碡,上有五棱如刻起,作剑脊形。皮肉脆软,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五月熟,一树可得数石,十月再熟。以蜜渍之,甘酢而美,俗亦晒干以充果食。又有三廉子,盖亦此类也。陈祈畅《异物志》云∶三廉出熙安诸郡。南人呼棱为廉,虽名三廉,或有五、六棱者。食之多汁,味甘且酸,尤宜与众果参食。 实【气味】酸、甘、涩,平,无毒。 【主治】风热,生津止渴(时珍)。 五子实 内容:(《纲目》)【集解】时珍曰∶五子树今潮州有之。按裴渊《广州记》云∶五子实,大如梨而内有五核,故名。 实【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霍乱金疮,宜食之(时珍。《潮州志》)。 榧实 内容:(《别录》下品)【校正】时珍曰∶《别录》木部有榧实,又有华。《神农本草》鱼虫部有子,宋《开宝本草》退子入有名未用。今据苏恭之说,合并于下。 【释名】子(音彼。《神农》)、赤果(《日用》)、玉榧(《日用》)、玉山果。 时珍曰∶榧亦作,其木名文木,斐然章采,故谓之榧。信州玉山县者为佳。故苏东坡诗云∶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子见下。 瑞曰∶土人呼为赤果,亦曰玉榧。 【集解】《别录》曰∶榧实生永昌。彼子生永昌山谷。 弘景曰∶彼子亦名罴子,从来无用者,古今诸医不复识之。榧实出东阳诸郡。 恭曰∶彼子当从木作子,误入虫部也。《尔雅》亦名。其叶似杉,木如柏而微软。子名榧子,宜入果部。又注榧实云∶即虫部彼子也。其木大连抱,高数仞,其叶似杉,其木如柏,其理似松,肌细软,堪为器用。 宗曰∶榧实大如橄榄,壳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黑粗衣,其仁黄白色,嚼久渐甘美也。 藏器曰∶华即榧子之华也。与榧同。榧树似杉,子如虫部有彼子,陶氏复于木部出榧实、华,皆一物也。 颖曰∶榧有一种粗榧。其木与榧相似,但理粗色赤耳。其子稍肥大,仅圆不尖。《神农本草》子即粗榧也。 时珍曰∶榧生深山中,人呼为野杉。按∶罗愿《尔雅翼》云∶ 似杉而异于杉。彼有美实而木有文采,其木似桐而叶似杉,绝难长。木有牝牡,牡者华而牝者实。冬月开黄圆花,结实大小如枣。其核长如橄榄核,有尖者、不尖者,无棱而壳薄,黄白色。其仁可生啖,亦可焙收。以小而心实者为佳,一树不下数十斛。陶氏不识 子,惟苏恭能辨为一物也。 榧实(《别录》)【气味】甘,平,涩,无毒。 瑞曰∶性热,同鹅肉食,生断节风,又上壅人,忌火气。 时珍曰∶按∶《物类相感志》云∶榧煮素羹,味更甜美。猪脂炒榧,黑皮自脱。榧子同甘蔗食,其渣自软。又云∶榧子皮反绿豆,能杀人也。 【主治】常食,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疰恶毒(《别录》)。食之,疗寸白虫(弘景)。 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令人能食。多食一、二升,亦不发病(孟诜)。多食滑肠,五痔人宜之(宗)。治咳嗽白浊,助阳道 子(《本经》。旧作彼)【气味】甘,温,有【主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螫蛊毒,鬼疰伏尸(《本经》)。 【发明】震亨曰∶榧子,肺家果也。火炒食之,香酥甘美。但多食则引火入肺,大肠受伤尔。 原曰∶榧子杀腹间大小虫,小儿黄瘦有虫积者宜食之。苏东坡诗云∶驱除三彭虫,已我心腹疾,是矣。 时珍曰∶榧实、子治疗相同,当为一物无疑。但《本经》子有毒,似有不同,亦因其能杀虫蛊尔。汪颖以粗榧为子,终是一类,不甚相远也。 【附方】旧一,新五。 寸白虫∶诜曰∶日食榧子七颗,满七日,虫皆化为水也。《外台秘要》∶用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经好食茶叶面黄者∶每日食榧子七令发不落∶榧子三个,胡桃二个,侧柏叶一两,捣浸雪水梳头,发永不落且润也。(《圣惠方》)猝吐血出∶先食蒸饼两、三个,以榧子为末,白汤服三钱,日三服。(《圣济总录》)尸咽痛痒、语言不出∶榧实半两,芜荑一两,杏仁、桂各半两,为末,蜜丸弹子大,含咽。 (《圣济总华(《别录》)春月生采之。 藏器曰∶即榧子华也。 【气味】苦。 【主治】水气,去赤虫,令人好色,不可久服(《别录》)。 海松子 内容:(宋《开宝》)【释名】新罗松子。 【集解】志曰∶海松子,状如小栗,三角。其中仁香美。东夷当果食之,亦代麻腐食之,与中国松子不同炳曰∶五粒松一丛五叶如钗,道家服食绝粒,子如巴豆,新罗往往进之。 颂曰∶五粒字当作五鬣,音传讹也。五鬣为一丛,或有两鬣、七鬣者。松岁久则实繁。 中原虽有,小而不及塞上者佳好也。 瑞曰∶松子有南松、北松。华阴松形小壳薄,有斑极香;新罗者肉甚香美。 时珍曰∶海松子出辽东及云南,其树与中国松树同,惟五叶一丛者,球内结子,大如巴豆而有三棱,一头尖尔,久收亦油。马志谓似小栗,殊失本体。中国松子大如柏子,亦可入药,不堪果食,详见木部松下。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予种五鬣松二株,根大如碗,结实与新罗、南诏者无别。其三鬣者,俗呼孔雀松。亦有七鬣者。或云∶三针者为栝子松,五针者为松子松。 仁【气味】甘,小温,无毒。 曰∶新罗松子甘美大温,去皮食之甚香,与云南松子不同(云南松子似巴豆,其味不及),与卑占国偏桃仁相似。多食发热毒。 时珍曰∶按∶《医说》云∶食胡羊肉不可食松子;而《物类相感志》云∶凡杂色羊肉入松子则无毒。其说不同,何哉? 【主治】骨节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五脏,不饥(《开宝》)。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大明》)。主诸风,温肠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李【发明】时珍曰∶服食家用松子皆海松子。曰∶中国松子,肌细力薄,只可入药耳。按∶《列仙传》云∶ 好食松实,体毛数寸,走及奔马。又犊子少在黑山食松子、茯苓,寿数百岁。又赤松子好食松实、天门冬、石脂,齿落更生,发落更出,莫知所终。皆指此松子也。 【附方】旧一,新三。 服松子法∶七月取松实(过时即落难收也),去木皮,捣如膏收之。每服鸡子大,酒调下,日三服。百日身轻,三百日行五百里,绝谷,久服神仙。渴即饮水。亦可以炼过松脂同服之。 (《圣惠方》)肺燥咳嗽∶苏游凤髓汤∶用松子仁一两,胡桃仁二两,研膏,和熟蜜半两收之。每服二钱,食后沸汤点服。(《外台秘要》)小儿寒嗽或作壅喘∶用松子仁五个,百部(炒)、麻黄各三分,杏仁四十个(去皮尖,以少水略煮三、五沸,化白砂糖丸芡子大。每食后含化十丸,大妙。(钱乙《小儿方》)大便虚秘∶松子仁、柏子仁、麻子仁等分,研泥,溶白蜡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黄汤下。(寇宗) 槟榔 内容:(《别录》中品)【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宾门(李当之《药对》)、仁频时珍曰∶宾与郎皆贵客之称。稽含《南方草木状》言∶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 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盖取于此。雷《炮炙论》谓尖者为槟,圆者为榔,亦似强说。又颜师古注《上林赋》云∶仁频即槟榔也。 诜曰∶闽中呼为橄榄子。 【集解】《别录》曰∶槟榔生南海。 弘景曰∶此有三、四种∶出交州者,形小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味涩;又有大者名猪槟榔。皆可作药。小者名子,俗呼为槟榔孙,亦可食。 恭曰∶生交州、爱州及昆仑。 颂曰∶今岭外州郡皆有之。木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无枝,皮似青桐,节似桂枝。叶生木颠,大如盾头,又似芭蕉叶。其实作房,从叶中出,旁有刺若棘针,重叠其下。 一房数百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其实春生,至夏乃熟,肉满壳中,色正白。苏恭言其肉极易烂,不经数日。今入北者,皆先以灰煮熟,焙熏令干,始可留久也。小而味甘者,名山槟榔。大而味涩核亦大者,名猪槟榔;最小者名 子。雷氏言尖长而有紫纹者名槟,圆大而矮者名榔,榔力大而槟力小。今医家亦不细分,但以作鸡心状、正稳心不虚、破之作锦纹者为佳尔。岭南人啖之以当果食,言南方地湿,不食此无以祛瘴疠也。生食其味苦涩,得扶留藤与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则柔滑甘美也。刘恂《岭表录异》云∶真槟榔来自舶上,今交广生者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为槟榔。或云∶槟榔难得真者,今贾人所货者,皆是大腹槟榔也,与槟榔相似,但茎、叶、干小异尔,连皮收之。 时珍曰∶槟榔树初生若笋竿积硬,引茎直上。茎干颇似桄榔、椰子而有节,旁无枝柯,条从心生。端顶有叶如甘蕉,条派开破,风至则如羽扇扫天之状。三月叶中肿起一房,因自拆裂,出穗凡数百颗,大如桃李。又生刺重累于下,以护卫其实。五月成熟,剥去其皮,煮其肉而干之。皮皆筋丝,与大腹皮同也。按∶汉喻益期与韩康伯笺云∶槟榔,子既非常,木亦特异。大者三围,高者九丈。叶聚树端,房构叶下。华秀房中,子结房外。其擢穗似禾,其缀实似谷。其皮似桐而浓,其节似竹而概。其内空,其外劲。其屈如伏虹,其申如缒绳;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倾,下不斜。调直亭亭,千百如一。步其林则寥朗,庇其阴则萧条。 信可长吟远想。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当遐树海南,辽然万里。弗遇长者之目,令人恨深也。又《竺法真罗山疏》云∶山槟榔一名子,生日南,树似 榈而小,与槟榔同状。一丛十余干,一干十余房,一房数百子。子长寸余,五月采之,味近苦甘。观此,则山槟榔即子,猪槟榔即大腹子也。苏颂以味甘者为山槟榔,涩者为猪槟榔,似欠分明。 槟榔子【修治】 曰∶头圆矮毗者为榔,形尖紫纹者为槟。槟力小,榔力大。凡使用白槟及存坐稳正、心坚有锦纹者为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以刀刮去底,细切之。勿令经火,恐无力。若熟使,不如不用。 时珍曰∶近时方药亦有以火煨焙用者。然初生白槟榔,须本境可得。若他处者,必经煮熏,安得生者耶?又槟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贲灰为使,相合嚼之,吐去红水一口,乃滑美不涩,下气消食。此三物相去甚远,为物各异,而相成相合如此,亦为异矣。俗谓“槟榔为命赖扶留”以此。古贲灰即蛎蚌灰也。贲乃蚌字之讹。瓦屋子灰亦可用。 【气味】苦、辛,温,涩,无毒。甄权曰∶味甘,大寒。 大明曰∶味涩。 弘景曰∶交州者味甘,广州者味涩。 曰∶白者味甘,赤者味苦。 元素曰∶味辛而苦,纯阳也。无毒。 诜曰∶多食亦发热。 【主治】消谷逐水,除痰,杀三虫,伏尸,疗寸白(《别录》)。 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道;敷疮,生肌肉止痛;烧灰,敷口吻白疮(苏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甄权)。 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大明)。 主贲豚膀胱诸气,五膈气,风冷气,香港脚,宿食不消古)。 【发明】元素曰∶槟榔味浓气轻,沉而降,阴中阳也。苦以破滞,辛以散邪,泄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故治诸气、后重如神也。 时珍曰∶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又且赋性疏通而不泄气,禀味严正而更有余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又按∶吴兴章杰《瘴说》云∶岭表之俗,多食槟榔,日至十数。夫瘴疠之作,率因饮食过度,气痞积结,而槟榔最能下气消食去痰,故人狃于近利,而暗于远患也。夫峤南地热,四时出汗,人多黄瘠,食之则脏器疏泄,一旦病瘴,不敢发散攻下,岂尽气候所致,槟榔盖亦为患,殆未思尔。又东阳卢和云∶闽广人常服槟榔,云能祛瘴。有瘴服之可也,无瘴而服之,宁不损正气而有开门延寇之祸乎? 南人喜食此果,故备考诸说以见其功过焉。又朱晦庵《槟榔诗》云∶忆昔南游日,初尝面发红。药囊知有用,茗碗讵能同?蠲疾收殊效,修真录异功。三彭如不避,糜烂七非中。亦与其治疾杀虫之功,【附方】旧十一,新十五。 痰涎为害∶槟榔为末,白汤每服一钱。(《御药院方》)呕吐痰水∶白槟榔一颗(煨热),橘皮二钱半(炙)。为末。水一盏,煎半盏,温服。(《千金》)醋心吐水∶槟榔四两,橘皮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空心生蜜汤调下。(《梅师方》)伤寒痞满汤下。(《宣明方》)伤寒结胸已经汗、下后者∶槟榔二两,酒二盏,煎一盏,分二服。(庞安时《伤寒论》)蛔厥腹痛∶方同上。 心脾作痛∶鸡心槟榔、高良姜各一钱半,陈米百粒,同以水煎,服之。(《直指》)膀胱诸气∶槟榔二枚,一生一熟,为末。酒煎服之,良。此太医秦鸣鹤方也。(《海药本草》)本脏气痛∶鸡心槟榔,以小便磨半个服。或用热酒调末一钱服之。(《斗门方》)腰重作痛∶槟榔为末,酒服一钱。(《斗香港脚壅痛∶以沙牛尿一盏,磨槟榔一枚。空心暖服。(《梅师香港脚论》)香港脚冲心闷乱不识人∶用白槟榔十二分,为末,分二服,空心,暖小便五合调下,日二服。或入姜汁、温酒同服。(《广利》)香港脚胀满非冷非热,或老人、弱人病此∶用槟榔仁为末,以槟榔壳煎汁或茶饮、苏汤或豉汁调服二干霍乱病,心腹胀痛,不吐不利,烦闷欲死∶用槟榔末五钱,童子小便半盏,水一盏,煎服。(《圣济总录》)大肠湿秘∶肠胃有湿,大便秘塞。大槟榔一枚。麦门冬煎汤磨汁温服。或以蜜汤调末二钱大小便 ∶槟榔为末。蜜汤调服二钱。或以童子小便、葱白,同煎服之,亦良。(《普济方》)小便淋痛∶面煨槟榔、赤芍药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入灯心,水煎,空心服,日二服。(《十便良方》)血淋作痛∶槟榔一枚。以麦门冬煎汤,细磨浓汁一盏,顿热空心服,日二服。 虫痔里急∶槟榔为末,每日空心以白汤调服二钱。 寸白虫病∶槟榔二七枚,为末。先以水二升半,煮槟榔皮,取一升,空心,调末方寸匕服之,经日虫尽出。 诸虫在脏久不瘥者∶槟榔半两炮,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空心以葱、蜜煎汤调服。(《简要济众》)金疮恶心∶白槟榔四两,橘皮一两,为末。每空心生蜜汤服二钱。(《圣惠方》)丹从脐起∶槟榔末,醋调敷之。(《本事方》)小儿头疮∶水磨槟榔,晒取粉,和生油涂之。(《圣惠方》)口吻生疮∶槟榔,烧研,入轻粉末,敷之良。(《圣惠方》)耳出脓∶槟榔末吹之。(鲍氏方) 大腹子 内容:(宋《开宝》)【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大腹槟榔(《图经》)、猪槟榔。 时珍曰∶大腹以形名,所以别鸡心槟榔也。 【集解】志曰∶大腹生南海诸国,所出与槟榔相似,茎、叶、根、干小异耳。 弘景曰∶向阳者为槟榔,向阴者为大腹。 时珍曰∶大腹子出岭表、滇南,即槟榔中一种腹大形扁而味涩者,不似槟榔尖长味良耳,所谓猪槟榔者是矣。盖亦土产之异,今人不甚分别。陶氏分阴阳之说,亦是臆见。按∶刘恂《岭表录异》云∶交广生者,非舶上槟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为槟榔。自嫩及老,采实啖之。以扶留藤、瓦屋灰同食之,以祛瘴疠。收其皮入药,皮外黑色,皮内皆筋丝如椰子皮。又《云南记》云∶大腹槟榔每枝有三、二百颗,青时剖之,以一片蒌叶及蛤粉卷和食之,即减涩味。观此二说,则大腹子与槟榔皆可通用,但力比槟榔稍劣耳。 大腹子【气味】辛,涩,温,无毒。 【主治】与槟榔同功(时珍)。 大腹皮【修治】思邈曰∶鸩鸟多集槟榔树上。凡用槟榔皮,宜先以酒洗,后以大豆汁再洗过,晒干入灰火烧煨,切用。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用之,良(《开宝》)。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大明)。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香港脚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附方】新二。 漏疮恶秽∶大腹皮煎汤洗之。(《直指》)乌癞风疮∶大腹子,生者或干者,连全皮勿伤动,以酒一升浸之,慢火熬干为末,腊猪脂和敷。(《圣济总录》) 椰子 内容:(宋《开宝》)【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越王头(《纲目》)、胥余。 时珍曰∶按稽含《南方草木状》云∶相传林邑王与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悬于树,化为椰子,其核犹有两眼,故俗谓之越王头,而其浆犹如酒也。此说虽谬,而俗传以为口实。南人称其君长为爷,则椰名盖取于爷义也。相如《上林赋》作胥余,或作胥耶。 【集解】志曰∶椰子生安南,树如棕榈,子中有浆,饮之得醉。 颂曰∶椰子,岭南州郡皆有之。郭义恭《广志》云∶木似桄榔无枝条,高数丈。叶在木末如束蒲。其实大如瓠,垂于枝间,如挂物然。实外有粗皮,如棕包。皮内有坚壳,圆而微长。壳内有肤,白如猪肪,浓半寸许,味如胡桃。肤内裹浆四、五合如乳,饮之冷而动气醺人。壳可曰∶按∶刘欣期《交州记》云∶椰树状若海棕。实大如碗,外有粗皮,如大腹子、豆寇之类。内有浆似酒,饮之不醉。生云南者亦好。 宗曰∶椰子开之,有汁白色如乳,如酒极香,别是一种气味,强名为酒。中有白瓤,形圆如栝蒌,上起细 ,亦白色而微虚,其纹若妇人裙褶,味亦如汁。与着壳一重白肉,皆可糖煎为果。其壳可为酒器,如酒中有毒,则酒沸起或裂破。今人漆其里,即失用椰子之意。 时珍曰∶椰子乃果中之大者。其树初栽时,用盐置根下则易发。木至斗大方结实,大者三、四围,高五、六丈,木似桄榔、槟榔之属,通身无枝。其叶在木顶,长四、五尺,直耸指天,状如棕榈,势如凤尾。二月着花成穗,出于叶间,长二、三尺,大如五斗器。仍连着实,一穗数枚,小者如栝蒌,大者如寒瓜,长七、八寸,径四、五寸,悬着树端。六七月熟,有粗皮包之。 皮内有核,圆而黑润,甚坚硬,浓二三分。壳内有白肉瓤如凝雪,味甘美如牛乳。瓤肉空处,有浆数合,钻蒂倾出,清美如酒。若久者,则混浊不佳矣。其壳磨光,有斑缬点纹,横破之可作壶爵,纵破之可作瓢杓也。又《唐史》言∶番人以其花造酒,饮之亦醉也。《类书》有青田【附录】青田核 崔豹《古今注》云∶乌孙国有青田核,状如桃核,不知其树。核大如数斗,剖之盛水,则变酒味,甚醇美。饮尽随即注水,随尽随成。但不可久,久则苦涩尔。 谓之青田酒,汉末蜀王刘璋曾得之。 树头酒《一统志》云∶缅甸在滇南,有树类棕,高五、六丈,结实如椰子。土人以罐盛曲,悬于实下,划其实,汁流于罐中以成酒,名树头酒。或不用曲,惟取汁熬为白糖。其树即贝树也,缅人取其叶写书。 严树酒《一统志》云∶琼州有严树,捣其皮叶,浸以清水,和以粳酿,或入石榴花叶,数日成酒,能醉人。又《梁书》云∶顿逊国有酒树,似安石榴,取花汁贮杯中,数日成酒。盖此类也。又有文章草,可以成酒。 椰子瓤【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气(《开宝》)。治风(汪颖)。食之不饥,令人面泽(时珍。出《异椰子浆【气味】甘,温,无毒。 曰∶多食,冷而动气。 时珍曰∶其性热,故饮之者多昏如醉状。《异物志》云∶食其肉则不饥,饮其浆则增渴【主治】止消渴。涂头,益发令黑(《开宝》)。治吐血水肿【发明】震亨曰∶椰子生海南极热之地,土人赖此解夏月毒渴,天之生物,各因其材也椰子皮【修治】颂曰∶不拘时月采其根皮,入药炙用。一云∶其实皮亦可用。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止血,疗鼻衄,吐逆霍乱,煮汁饮之(《开宝》)。治猝心痛,烧存性,研,以新汲壳【主治】杨梅疮筋骨痛。烧存性,临时炒热,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其痛即止,神验(时珍)。 无漏子 内容:(《拾遗》)【释名】千年枣(《开宝》)、万年枣(《一统志》)、海枣(《草木状》)、波斯枣(《拾遗》)、时珍曰∶无漏名义未详。千年、万岁,言其树性耐久也。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种自外国来也。金果,贵之也。曰棕、曰蕉,象其干、叶之形也。番人名其木曰窟莽,名其实曰苦鲁麻枣。苦麻、窟莽,皆番音相近也。 【集解】藏器曰∶无漏子即波斯枣,生波斯国,状如枣。 曰∶树若栗木。其实若橡子,有三角。 颂曰∶按∶刘恂《岭表录异》云∶广州有一种波斯枣,木无旁枝,直耸三四丈,至巅四向,共生十余枝,叶如棕榈,彼土人呼为海棕木。三五年一着子,每朵约三、二十颗,都类北方青枣,但小尔。舶商亦有携本国者至中国,色类沙糖,皮肉软烂,味极甘,似北地天蒸枣,而其核全别,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如小块紫矿,种之不生,盖蒸熟者也。 时珍曰∶千年枣虽有枣名,别是一物,南番诸国皆有之,即杜甫所赋海棕也。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波斯枣生波斯国,彼人呼为窟莽。树长三、四丈,围五、六尺。叶似土藤,不凋。二月生花,状如蕉花。有两甲,渐渐开罅,中有十余房。子长二寸,黄白色,状如楝子,有核。六、七月熟则紫黑,状类干枣,食之味甘如饴也。又陶九成《辍耕录》云∶四川成都有金果树六株,相传汉时物也。高五、六十丈,围三、四寻,挺直如矢,木无枝柯。 顶上有叶如棕榈,皮如龙鳞,叶如凤尾,实如枣而大。每岁仲冬,有司具祭收采,令医工以刀剥去青皮,锻石汤瀹过,入冷熟蜜浸换四次,瓶封进献。不如此法,则生涩不可食。番人名为苦鲁麻枣,盖凤尾蕉也。一名万岁枣,泉州有万年枣,即此物也。又稽含《草木状》云∶海枣大如杯碗,以比安期海上如瓜之枣,似未得其详也。巴旦杏亦名忽鹿麻,另是一物也。 实【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补中益气,除痰嗽,补虚损,好颜色,令人肥健(藏器)。 消食止咳,治虚羸,悦人。久服无损(李)。 桄榔子 内容:(宋《开宝》)【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木名姑榔木(《临海异物志》)、面木(《伽蓝记》)、董棕(杨慎《卮言》)、铁木。 时珍曰∶其木似槟榔而光利,故名桄榔。姑榔,其音讹也。面,言其粉也,铁言其坚也。 【集解】颂曰∶桄榔木,岭南二广州郡皆有之,人家亦植之庭院间。 其木似榈而坚硬,斫其内取面,大者至数石,食之不饥。其皮至柔,坚韧可以作绠。 其子作穗生木端,不拘时月采之。按∶刘恂《岭表录异》云∶桄榔木枝叶并蕃茂,与槟榔小异。然叶下有须如粗马尾,广人采之以织巾子;得咸水浸,即粗胀而韧,彼人以缚海舶,不用钉线。木性如竹,紫黑色,有纹理而坚,工人解之,以制博弈局。其树皮中有屑如面,可作饼食。 藏器曰∶按∶《临海异物志》云∶姑榔木生 山谷。外皮有毛如棕榈而散生。其木刚利如铁,可作钐锄,中湿更利,惟中焦则易败尔,物之相伏如此。皮中有白粉,似稻米粉及麦面,可作饼饵时珍曰∶桄榔,二广、交、蜀皆有之。按∶郭义恭《广志》云∶木大者四、五围,高五、六丈,拱直无旁枝。巅顶生叶数十,破似棕叶,其木肌坚,斫入数寸,得粉赤黄色,可食。 又顾 《海槎录》云∶桄榔木身直如杉,又如棕榈、椰子、槟榔、波斯枣、古散诸树而稍异,有节似大竹。树杪挺出数枝,开花成穗,绿色。结子如青珠,每条不下百颗,一树近百余条,团团悬挂若伞,极可爱。其木最重,色类花梨而多纹,番舶用代铁枪,锋 甚利。古散亦木名,可为杖,又名虎散。 子【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破宿血(《开宝》)。 面【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作饼炙食腴美,令人不饥,补益虚羸损乏,腰脚无力。久服轻身辟谷(李)。 木面 内容:(音梭,《海药》)【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木(音襄)。 时珍曰∶字韵书不载,惟孙《唐韵》莎字注云∶树似桄榔。则字当作莎衣之莎。 其叶离披如莎衣之状,故谓之莎也。张勃《吴录·地理志》言,交趾木,皮中有白粉如米屑,干之捣末,以水淋过似面,可作饼食者,即此木也。后人讹 为莎,音相近尔。杨慎《卮言》乃谓木即桄榔,误矣。按左思《吴都赋》云∶面有桄榔。又曰∶文、、桢、,既是一物,不应两用矣。 【集解】曰∶按∶《蜀记》 云∶木生南中八郡。树高十许丈,阔四、五围。峰头生叶,两边行列如飞鸟翼。皮中有白面石许,捣筛作饼,或磨屑作饭食之,彼人呼为面,轻滑美好,胜于桄榔面也。 藏器曰∶木生岭南山谷。大者木皮内出面数斛,色黄白。 时珍曰∶按∶刘欣期《交州记》云∶都勾树似棕榈,木中出屑如桄榔面,可作饼饵。恐此即木也。 面【气味】甘,平、温,无毒。 【主治】补益虚冷,消食(李)。 温补。久食不饥,长生(藏器)。 波罗蜜 内容:(《纲目》)【释名】曩伽结。 时珍曰∶波罗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安南人名曩枷结,波斯人名婆那娑,拂林人名阿萨,皆一物也。 【集解】时珍曰∶波罗蜜生交趾、南邦诸国,今岭南、滇南亦有之。 树高五、六丈,树类冬青而黑润倍之。叶极光净,冬夏不凋。树至斗大方结实,不花而实,出于枝间,多者十数枚,少者五、六枚,大如冬瓜,外有浓皮裹之,若栗球,上有软刺。五、六月熟时,颗重五、六斤,剥去外皮壳,内肉层叠如橘囊,食之味至甜美如蜜,香气满室。一实凡数百核,核大如枣。其中仁如栗黄,煮炒食之甚佳。果中之大者,惟此与椰子而已。 瓤【气味】甘、香、微酸,平,无毒。 【主治】止渴解烦,醒酒益气,令人悦泽(时珍)。 核中仁【气味】同瓤。 【主治】补中益气,令人不饥轻健(时珍)。 无花果 内容:(《食物》)【释名】映日果(《便民图纂》)、优昙钵时珍曰∶无花果凡数种,此乃映日果也。 即广中所谓【集解】时珍曰∶无花果出扬州及云南,今吴、楚、闽、越人家,枝柯如枇杷树,三月发叶如花构叶。五月内不花而实,实出枝间,状如木馒头,其内虚软。采以盐渍,压实令扁,晒干充果食。熟则紫色,软烂甘味如柿而无核也。按∶《方舆志》 云∶广西优昙钵不花而实,状如枇杷。又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阿驵出波斯、拂林人呼为底珍树。长丈余,枝叶繁茂,叶有五丫如蓖麻,无花而实,色赤类 柿,一月而熟,味亦如柿。二书所说,皆即此果也。又有文光果、天仙果、古度【附录】文光果出景州。形如无花果,肉味如栗,五月成熟。 天仙果出四川。树高八、九尺,叶似荔枝而小,无花而实,子如樱桃,累累缀枝间,六、七月熟,其味至甘。宋祁《方物赞》云∶有子孙枝,不花而实。薄言采之,味埒蜂蜜。 古度子出交、广诸州。树叶如栗,不花而实,枝柯间生子,大如石榴及楂子而色赤,味醋,煮以为粽食之。若数日不煮,则化作飞蚁,穿皮飞去也。 实【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开胃,止泄痢(汪颖)。 治五痔,咽喉痛(时珍)。 叶【气味】甘、微辛,平,有小毒。 【主治】五痔肿痛,煎汤频熏洗之,取效(震亨)。 阿勒勃 内容:(《拾遗》)【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婆罗门皂荚(《拾遗》)、波斯皂荚。 时珍曰∶婆罗门,西域国名;波斯,西南国名也。 【集解】藏器曰∶阿勒勃生拂林国。状似皂荚而圆长,味甘好时珍曰∶此即波斯皂荚也。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波斯皂荚,彼人呼为忽野檐,拂林人呼为阿梨去伐。树长三、四丈,围四、五尺。叶似枸橼而短小,经寒不凋。不花而实,荚长二尺,中有隔。 隔内各有一子,大如指头,赤色至坚硬,中黑如墨,味甘如饴可食,亦入药也。 子【气味】苦,大寒,无毒。 【主治】心膈间热风,心黄,骨蒸寒热,杀三虫(藏器)。 炙黄入药,治热病,下痰,通经络,疗小儿疳气(李)。 【附录】罗望子时珍曰∶按∶《桂海志》云∶出广西。壳长数寸,如肥皂及刀豆,色正丹,内有二、三子,煨食甘美。 沙棠果 内容:(《纲目》)【集解】时珍曰∶按∶《吕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沙棠之实。今岭外宁乡、泷水、罗浮山中皆有之。木状如棠,黄花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 实【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食之,却水病(时珍。《山海经》)。 子 内容:(音蟾。《拾遗》)【集解】藏器曰∶子似梨,生江南,左思《时珍曰∶、留,二果名。按薛莹《荆阳以南异物志》云∶ 子树,南越、丹阳诸郡山中皆有之。其实如梨,冬熟味酢。刘子树生交广、武平、兴古诸郡山中。三月着花,结实如梨,七、八月熟实【气味】甘,涩,平,无毒。 【主治】生食之,止水痢。熟和蜜食之,去嗽(藏器)。 麂目 内容:(《拾遗》)【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鬼目。藏器曰∶此出岭南,状如麂目,故名。陶氏注豆蔻引麂目小冷,即此也。 后人讹为鬼目。 【集解】时珍曰∶鬼目有草木三种∶此乃木生者,其草鬼目别见草部白英下,又羊蹄菜亦名鬼目,并物异名同。按∶刘欣期《交州记》云∶鬼目出交趾、九真、武平、兴古诸处。 树高硕似棠梨,叶似楮而皮白,二月生花,仍连着子,大者如木瓜,小者如梅李,而小斜不周正。七、八月熟,色黄味酸,以蜜浸食之佳。 【气味】酸、甘,小冷,无毒。多食,发冷痰(藏器)。 都桷子 内容:(《拾遗》)【释名】构子。 时珍曰∶桷音角。《太平御览》作桶子(音同上声),盖传写之讹也。亦与楮构之构,名同实异。陈祈畅《异物志赞》云∶构子之树,枝叶四布。名同种异,实味甜酢。果而无核,里面如素。析酒止酲,更为遗赂。 【解集】曰∶按徐表《南州记》云∶都桷子生广南山谷。树高丈余,二月开花,连着实,大如鸡卵,七月熟。 时珍曰∶按∶魏王《花木志》云∶都桷树出九真、交趾,野生。二、三月开花,赤色。 子似木瓜,八、九月熟,俚民取食之,味酢,以盐、酸沤食,或蜜藏皆可。一云状如青梅。 实【气味】酸、涩,平,无毒。 【主治】久食,益气止泄(藏器)。安神温肠,治痔。久服无损(李)。解酒,止烦渴(时珍) 都念子 内容:(《拾遗》)【释名】倒捻子(详下文)。 【集解】藏器曰∶杜宝《拾遗录》云∶都念子生岭南。隋炀帝时高丈余,叶如白杨,枝柯长细。花心金色,花赤如蜀葵而大。子如小枣,蜜渍食之,甘美益人。 时珍曰∶按∶刘恂《岭表录异》云∶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妇女多用染色。子如软柿,外紫内赤,无核,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之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讹而为都念子也。味甚甘软。 实【气味】甘、酸,小温,无毒。 【主治】痰嗽哕气(藏器)。暖腹脏,益肌肉(时珍。《岭表录异》)。 都咸子 内容:(《拾遗》)【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都咸子生广南山谷。按∶徐表《南州记》云∶其树如李,子大如指。 取子及皮、叶曝干,作饮极香美也。 时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状》云∶都咸树出日南。三月生花,仍连着实,大如指,长三寸,七、八月熟,其色正黑。 子及皮、叶【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火干作饮,止渴润肺,去烦除痰(藏器)。 去伤 摩厨子 内容:(《拾遗》)【集解】藏器曰∶摩厨子生西域及南海并斯调国。子如瓜,可为茹。其汁香美,如中国用油。陈祈畅《异物志赞》云∶木有摩厨,生自斯调。厥汁肥润,其泽如膏。馨香馥郁,可以煎熬。彼州之人,以为嘉肴。 曰∶摩厨二月开花,四、五月结实,如瓜状。 时珍曰∶又有齐墩果、德庆果,亦其类也。今附于下。 【附录】齐墩果《酉阳杂俎》云∶齐墩树生波斯及拂林国。 高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极香。子似杨桃,五月熟,西域人压为油以煎饼果,如中国之德庆果《一统志》云∶广之德庆州出之。其树冬荣,子大如杯,炙而食之,味如猪肉也。 实【气味】甘,香,平,无毒。 【主治】益气,润五脏。久服令人肥健(藏器)。安神养血生肌,久服轻健(李)。 韶子 内容:(《拾遗》)【集解】藏器曰∶韶子生岭南。按∶裴渊《广州记》云∶韶叶如栗,子大如栗,有棘刺。破其皮,内有肉如猪肪,着核不离,味甘酢,核如荔枝。 时珍曰∶按∶范成大《虞衡志》云∶广南有山韶子,夏熟,色红,肉如荔枝。又有藤韶子,秋熟,大如凫卵柿也。 实【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暴痢,心腹冷气(藏器)。 马槟榔 内容:(《会编》)【释名】马金囊(《云南志》)、马金南【集解】时珍曰∶马槟榔生滇南金齿、沅江诸夷地,蔓生。结实大如葡萄,紫色味甘。 内有核,颇似大风子而壳稍薄,团长斜扁不等。核内有仁,亦甜。 实【气味】甘,寒,无毒。 核仁【气味】苦、甘,寒,无毒机曰∶凡嚼之者,以冷水一口送下,其甜如蜜,亦不伤人也。 【主治】产难,临时细嚼数枚,井华水送下,须臾立产。再以四枚去壳,两手各握二枚,恶水自下也。欲断产者,常嚼二枚,水下。久则子宫冷,自不孕矣(汪机)。伤寒热病,食数枚,冷水下。又治恶疮 枳 内容:(音止矩。《唐本草》)【校正】自木部移入此,并入《拾遗》木蜜。 【释名】蜜枳 (音止矩)、蜜屈律(《广记》)、木蜜(《拾遗》)、木饧(同上)、木珊瑚(《广志》)、鸡距子(苏文)、鸡爪子(俗名),木名白石木(《唐注》)、金钩木(《地志》)、KT (音时珍曰∶枳徐锴注《说文》作枳 ,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树多枝而曲,其子亦卷曲,故以名之。曰蜜、曰饧,因其味也。曰珊瑚、曰鸡距、曰鸡爪,象其形也。曰交加、曰KT,言其实之纽屈也。KT ,枋梁之名。按∶《雷公炮炙》序云∶弊箅淡卤,如酒沾交。注云∶交加枝,即蜜枳也。又《诗话》云∶子生枝端,横折歧出,状若KT,故土人谓之KT也。珍谓∶KT 及俗称鸡矩,蜀人之称桔枸、棘枸,滇人之称鸡橘子,巴人之称金钩,广人之称结留子,散见书记者,皆枳 、鸡距之字,方音转异尔。俗又讹鸡爪为曹公爪,或谓之梨枣树,或谓之癞汉指头,崔豹《古今注》一名树蜜,一名木石,皆一物也。 【集解】恭曰∶枳子其树径尺,木名白石,叶如桑柘。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皆食之。 颂曰∶此《诗·小雅》所谓南山有枸也。陆机《疏义》云∶枳枸树高硕如白杨,所在皆有,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江南特美之,谓之木蜜。能败酒味,若以其木为诜曰∶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 藏器曰∶木蜜树生南方,人呼白石木,枝、叶俱甜。嫩叶可生啖,味如蜜。老枝细破,煎汁成蜜,倍甜,止渴解烦也。 时珍曰∶枳 木高三、四丈,叶圆大如桑柘,夏月开花。枝头结实,如鸡爪形,长寸许,纽曲,开作二、三歧,俨若鸡之足距。嫩时青色,经霜乃黄,嚼之味甘如蜜。每开歧尽处,结一、二小子,状如蔓荆子,内有扁核赤色,如酸枣仁形。飞鸟喜巢其上,故宋玉赋云∶枳枸来巢。《曲礼》云∶妇人之贽, 、榛、实【气味】甘,平,无毒。 诜曰∶多食发蛔虫。 【主治】头风,小腹拘急(《唐本》)。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脏,利大小便,功用同蜂蜜。枝、叶煎膏亦同(藏器)。止呕逆,解酒毒【发明】震亨曰∶一男子年三十余,因饮酒发热,又兼房劳虚乏。乃服补气血之药,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热如故。此乃气血虚,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须鸡距子解其毒,遂煎药中加而服之,乃愈。 时珍曰∶枳 ,本草只言木能败酒,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实,其功当亦同也。按∶《苏东坡集》云∶眉山揭颖臣病消渴,日饮水数斗,饭亦倍常,小便频数。服消渴药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予令延蜀医张肱诊之。笑曰∶君几误死。乃取麝香当门子以酒濡湿,作十许丸,用棘枸子煎汤吞之,遂愈。问其故。肱曰∶消渴消中皆脾弱肾败、土不制水而成疾。 今颖臣脾脉极热而肾气不衰,当由果实、酒物过度,积热在脾,所以食多而饮水。水饮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麝香能制酒果花木,棘枸亦胜酒(屋外有此木,屋内酿酒多不佳)。 故以此二物为药,以去其酒果之毒也。棘枸实如鸡距,故俗谓之鸡距,亦曰癞汉指头。食之如牛乳,本草名枳,小儿喜食之。吁!古人重格物,木汁【气味】同枳。 【附方】新一。 腋下狐气∶用桔枸树凿孔,取汁一、二碗,用青木香、东桃、西柳、七姓妇人乳,一处煎一、二沸。就热,于五月五日鸡叫时洗了,将水放在十字路口,速回勿顾,即愈。只是他人先遇者,必带去也。桔枸树即木皮【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五痔,和五脏(《唐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