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本草纲目(六) > 果之四

本草纲目(六) 果之四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内容:(味类一十三种) 秦椒 内容:(《本经》中品)【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大椒(《尔雅》)、【集解】《别录》曰∶秦椒生泰山山谷及秦岭上,或琅琊。八月、弘景曰∶今从西来。形似椒而大,色黄黑,味亦颇有椒气。或云即今树子。 乃猪椒,恐谬。 恭曰∶秦椒树、叶及茎、子都似蜀椒,但味短实细尔。蓝田、秦岭间大有之。 颂曰∶今秦、凤、明、越、金、商州皆有之。初秋生花,秋末结实,九月、十月采之。 《尔雅》云∶,大椒。郭璞注云∶椒丛生,实大者为也。 《诗·唐风》云∶椒聊之实,繁衍盈升。陆机《疏义》云∶椒树似茱萸,有针刺。茎叶坚而滑泽,味亦辛香。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以其叶合煮为香。今成皋诸山有竹叶椒,其木亦如蜀椒,小毒热,不中合药也,可入饮食中及蒸鸡、豚用。东海诸岛上亦有椒,枝、叶皆相似。子长而不圆,甚香,其味似橘皮。岛上獐、鹿食其叶,其肉自然作椒、橘香。今南北所生一种椒,其实大于蜀椒,与陶氏及郭、陆之说正相合,当以实大者为秦椒也。 宗曰∶此秦地所产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但秦椒叶差大,粒亦大而纹低,不若蜀椒皱纹高为异也。然秦地亦有蜀椒种。 时珍曰∶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今处处可种,最易蕃衍。其叶对生,尖而有刺。四月生细花。 五月结实,生青熟红,大于蜀椒,其目亦不及蜀椒目光黑也。《范子计然》云∶蜀椒出武都【修治】同蜀椒。 椒红【气味】辛,温,有毒。《别录》曰∶生温、熟寒,有毒之才曰∶恶栝蒌、防葵,畏雌黄。 【主治】除风邪气,温中,去寒痹,坚齿发,明目。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本经》)。疗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脏(《别录》)。上气咳嗽,久风湿痹(孟诜)。 治恶风遍身,四肢痹,口齿浮肿摇动,女人月闭不通,产后恶血痢,多年痢,疗腹中冷痛,【附方】旧六。 膏瘅尿多,其人饮少∶用秦椒一分(出汗),瓜蒂二分,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类要》)乃风也∶椒、盐末等分,醋和敷之,良。(《肘后方》)损疮中风∶以面作馄饨,包秦椒,于灰中烧之令热,断使开口,封于疮上,冷即易之。 (孟久患口疮∶大椒,去闭口者,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饭压下。重者可再服,以瘥为度。(《食疗本草》)牙齿风痛∶秦椒煎醋含漱。(孟诜《食疗》)百虫入耳∶椒末一钱,醋半盏,浸良久,稍稍滴入,自出。(《续十全方》) 蜀椒 内容:(《本经》下品)【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巴椒(《别录》)、汉椒(《日华》)、(唐毅)、点椒。 时珍曰∶蜀,古国名。汉,水名。今川西成都、广汉、潼川诸处是矣。巴亦国名,又水名。今川东重庆、夔州、顺庆、阆中诸处是矣。川则巴蜀之总称,因岷、沱、黑、白四大水,分东、西、南、北为四川也。 【集解】《别录》曰∶蜀椒生武都山谷及巴郡。八月采实,阴干。 弘景曰∶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浓,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康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者。 恭曰∶今出金州西城者最佳。 颂曰∶今归陕及蜀川、陕洛间人家,多作园圃种之。木高四、五尺,似茱萸而小,有针刺。叶坚而滑,可煮饮食。四月结子无花,但生于枝叶间,颗如小豆而圆,皮紫赤色,八月采实时珍曰∶蜀椒肉浓皮皱,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仁,故谓之椒目。他椒子虽光黑,亦不似之。若土椒,则子无光彩矣。 【修治】曰∶凡使南椒须去目及闭口者,以酒拌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密盖,无气后取出,便入瓷器中,勿令伤风也。 宗曰∶凡用秦椒、蜀椒,并微炒使出汗,乘热入竹筒中,以梗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未尽再捣。或只炒热,隔纸铺地上,以碗覆,待冷碾取红用。 椒红【气味】辛,温,有毒。 《别录》曰∶大热。多食,令人乏气喘促。口闭者杀人。 诜曰∶十月食椒,损气伤心,令人多忘。 李鹏飞曰∶久食,令人失明,伤血脉。 之才曰∶杏仁为之使,得盐味佳,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可收水银。中其毒者,凉水、麻仁浆解之。 【主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本经》)。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 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胆,鬼疰蛊毒,杀虫、鱼毒。久服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明目,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别录》)。治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治咳嗽,腹内冷痛,除齿痛(甄权)。破症结开胸,治天行时气,产后宿血,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止呕逆(大明)。通神去老,益血,利五脏,下乳汁,灭瘢,生毛发(孟诜)。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时珍)。 【发明】颂曰∶服食方∶单服椒红补下,宜用蜀椒乃佳。段成式言椒气下达,饵之益下,不上冲也时珍曰∶椒纯阳之物,乃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气分之药。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 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故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一妇年七十余,病泻五年,百药不效。予以感应丸五十丸投之,大便二日不行。再以平胃散加椒红、茴香,枣肉为丸与服,遂瘳。每因怒食举发,服之即止。此除湿消食,温脾补肾之验也。按∶《岁时记》言∶岁旦饮椒柏酒以辟疫疠。 椒乃玉衡星精,服之令人体健耐老;柏乃百木之精,为仙药,能伏邪鬼故也。吴猛真人《服椒诀》云∶椒禀五行之气而生,叶青、皮红、花黄、膜白、子黑。其气馨香,其性下行,能使火热下达,不致上薰,芳草之中,功皆不及(其方见下)。时珍窃谓椒红丸虽云补肾,不分水火,未免误人。大抵此方惟脾胃及命门虚寒有湿郁者相宜。若肺胃素热者,大宜远之。故丹溪朱氏云∶椒属火,有下达之能。服之既久,则火自水中生。故世人服椒者,无不被其毒也。又《上清诀》云∶凡人吃饭伤饱,觉气上冲,心胸痞闷者,以水吞生椒一、二十颗即散。 取其能通三焦,引正气,下恶气,消宿食也。又戴原礼云∶凡人呕吐,服药不纳者,必有蛔在膈间。蛔闻药则动,动则药出而蛔不出。但于呕吐药中,加炒川椒十粒良,盖蛔见椒则头伏也。观此,则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中用蜀椒,亦此义也。许叔微云∶大凡肾气上逆,须以川椒引之归经则安。 【附方】旧十二,新二十三。 椒红丸∶治元脏伤惫,目暗耳聋。服此百日,觉身轻少睡,足有力,是其效也。服及三年,心智爽悟,目明倍常,面色红悦,髭发光黑。用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曝干,捣取红一斤。以生地黄捣自然汁,入铜器中煎至一升,候稀稠得所,和椒末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暖酒下三十丸。合药时勿令妇人、鸡、犬见。诗云∶其椒应五行,其仁通六义。欲知先有功,夜间无梦寐。四时去烦劳,五脏调元气。明目腰不痛,身轻心健记。别更有异能,三年精自秘。回老返婴童,康强不思睡。九虫顿消亡,三尸自逃避。若能久饵之,神仙应可冀。 补益心肾∶《仙方》椒苓丸∶补益心肾,明目驻颜,顺气祛风延年。真川椒一斤(炒去汗),白茯苓十两(去皮)。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忌铁器。(邵真人《经验方》)虚冷短气∶川椒三两,去目并合口者,以生绢袋盛,浸无灰酒五升中三日,随性饮之。 腹内虚冷∶用生椒择去不拆者,用四十粒,以浆水浸一宿,令合口,空心新汲水吞下。 久服暖脏腑,驻颜黑发、明目,令人思饮食。(《斗门方》)心腹冷痛∶以布裹椒安痛处,用熨斗熨令椒出汗,即止。(孙真人方)冷虫心痛∶川椒四两,炒出汗,酒一碗淋之,服酒。(《寿域神方》)阴冷入腹∶有人阴冷,渐渐冷气入阴囊肿满,日夜疼闷欲死。以布裹椒包囊下,热气大通,日再易之,以消为度。(《千金》)呃噫不止∶川椒四两,炒研,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醋汤下,神效。(邵以正《经验方》)传尸劳疰∶最杀劳虫。用真川椒红色者,去子及合口,以黄草纸二重隔之,炒出汗,取放地上,以砂盆盖定,以火灰密遮四旁,约一时许,为细末,去壳,以老酒浸白糕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前盐汤下。服至二斤,其疾自愈。此药兼治诸痹,用肉桂煎汤下;腰痛,用茴香汤下;肾冷,用盐汤下。昔有一人病此,遇异人授是方,服至二斤,吐出一虫如蛇而安,遂名神授丸。(陈言《三因方》)历节风痛∶白虎历节风,痛甚,肉理枯虚,生虫游走痒痛,兼治痹疾,半身不遂。即上治劳疰神授丸方。(《世医得效方》)寒湿香港脚∶川椒二、三升,稀布囊盛之,日以踏脚。贵人所用。(诸疮中风∶生蜀椒一升,以少面和溲裹椒,勿令漏气,分作两裹,于 灰火中烧熟,刺头作孔,当疮上罨之,使椒气射入疮中,冷即易之。须臾疮中出水,及遍体出冷汗,即瘥也。 (疮肿作痛∶生椒末、釜下土、荞麦粉等分研,醋和敷之。(《外台秘要》)囊疮痛痒∶红椒七粒,葱头七个,煮水洗之。一人途中苦此,湘山寺僧授此方,数日愈。 名手足皴裂∶椒四合,以水煮之,去渣渍之,半食顷,出令燥,须臾再浸,候干,涂猪羊脑髓,极妙。(《深师方》)漆疮作痒∶谭氏方∶用汉椒煎汤洗之。《相感志》云∶凡至漆所,嚼川椒涂鼻上,不生漆疮。 夏月湿泻∶川椒(炒取红)、肉豆蔻(煨)各一两,为末,粳米饭丸梧桐子大。每量人米饮服百飧泻不化及久痢∶小椒一两(炒),苍术二两(土炒),碾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米饮服久冷下痢或不痢,腰腹苦冷∶用蜀椒三升。酢渍一宿,曲三升,同椒一升,拌作粥食,不过老小泄泻∶小儿水泻、及人年五十以上患泻。用椒二两,醋二升,煮醋尽,慢火焙干,碾末水泻奶疳∶椒一分,去目碾末,酥调,稍稍涂脑上,日三度。(姚和仲《延龄方》)食茶面黄∶川椒红,炒碾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茶汤下。(《胜金方》)伤寒齿衄∶伤寒呕血,继而齿缝出血不止。用开口川椒四十九粒。入醋一盏,同煎熟,入白风虫牙痛∶《总录》∶用川椒红末,水和白面丸皂子大,烧热咬之,数度愈。一方∶花椒四钱,牙皂七七个,醋一碗,煎漱之。 头上白秃∶花椒末,猪脂调敷,三、五度便愈。(《普济方》)妇人秃鬓∶汉椒四两,酒浸,密室内日日搽之,自然长也。(《圣惠方》)蝎螫作痛∶川椒嚼细涂之,微麻即止。(《杏林摘要》)百虫入耳∶川椒碾细,浸醋灌之,自出。(危氏方)毒蛇咬螫∶以闭口椒及叶,捣封之,良。(《肘后方》)蛇入人口∶因熟取凉,卧地下,有蛇入口,不得出者。用刀破蛇尾,纳生椒二、三粒,裹定,须臾即自退出也。(《圣惠方》)小儿暴惊,啼哭绝死∶蜀椒、左顾牡蛎各六铢,以酢浆水一升,煮五合。每灌一合。(《千金方舌謇语吃∶川椒,以生面包丸。每服十粒,醋汤送下。(《救急方》)痔漏脱肛∶每日空心嚼川椒一钱,凉水送下,三、五次即收。(同上)肾风囊痒∶川椒、杏仁研膏,涂掌心,合阴囊而卧,甚效。(《直指方》 椒目【气味】苦,寒,无毒。权曰∶苦、辛,有小毒。 【主治】水腹胀满,利小便(苏恭)。治十二种水气,及肾虚耳猝鸣聋,膀胱急(甄权)。 止气喘(震亨)。 【发明】权曰∶椒气下达,故椒目能治肾虚耳鸣。用巴豆、菖蒲同碾细,以松脂、黄蜡溶和为挺,纳耳中抽之。治肾气虚,耳中如风水鸣,或如打钟磬之声,猝暴聋者。一日一易,神验。 宗曰∶椒目治盗汗有功。将目微炒碾细,用半钱,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睡时调服,无不效。盖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蛊也。 震亨曰∶诸喘不止,用椒目炒碾二钱,白汤调服二、三服以上劫之,后乃随痰、火用药时珍曰∶椒目下达,能行渗道,不行谷道,所以能下水燥湿、定喘消蛊也【附方】新六。 水气肿满∶椒目炒,捣如膏,每酒服方寸匕。(《千金方》)留饮腹痛∶椒目二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捣,以枣膏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丸,吞下其痛即止。又方∶椒目十四枚,巴豆一枚,豉十六枚,合捣为二丸。服之,取吐利。(《肘后方》)痔漏肿痛∶椒目一撮,碾细。空心水服三钱,如神。(《海上方》)崩中带下∶椒目炒碾细,每温酒服一勺。(《金匮钩玄》)眼生黑花∶年久不可治者。椒目(炒)一两,苍术(炒)一两。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醋汤下。(《本事方》)叶【气味】辛,热,无毒。 【主治】奔豚、伏梁气,及内外肾钓,并霍乱转筋,和艾及葱碾,以醋拌罨之(大明)。 杀虫,洗香港脚根【气味】辛,热,微毒。 【主治】肾与膀胱虚冷,血淋色瘀者,煎汤细饮。色鲜者勿服(时珍。出《证治要诀》)。 崖椒 内容:(宋《图经》)【释名】野椒。 【集解】颂曰∶施州一种崖椒,叶大于蜀椒,彼土人四季采皮入药。 时珍曰∶此即俗名野椒也。不甚香,而子灰色不黑,无光。野人用炒鸡、鸭食。 椒红【气味】辛,热,无毒。忌盐。时珍曰∶有毒。 【主治】肺气上喘,兼咳嗽。并野姜为末,酒服一钱匕(苏颂) 蔓椒 内容:(《本经》下品)【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猪椒(《别录》)、豕椒(《本经》)、彘椒(《别录》)、椒(弘景)、狗椒(《别录》)、金椒(《图经》)。 时珍曰∶此椒蔓生,气臭如狗、彘,故得诸名。 【集解】《别录》曰∶蔓椒生云中川谷及丘冢间。采茎根,煮酿酒。 弘景曰∶山野处处有之,俗呼为子。似椒、时珍曰∶蔓椒野生林箐间,枝软如蔓,子、叶皆似椒,山人亦食之。《尔雅》云∶椒丑,谓其子丛生也。陶氏所谓子,当作 子,诸椒之通实、根、茎【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风寒湿痹,历节疼,除四肢厥气,膝痛,煎汤蒸浴,取汗(《本经》)。根主痔,烧末服,并煮汁浸之(藏器)。 贼风挛急(孟诜)。通身水肿,用枝叶煎汁,熬如饧状,每空心服一匙,日三服(时珍。 出《千金》)。 地椒 内容:(宋《嘉》)【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禹锡曰∶地椒出上党郡。其苗覆地蔓生,茎、叶甚细,花作小朵,色紫白,因旧茎而生。 时珍曰∶地椒出北地,即蔓椒之小者。贴地生叶,形小,味微辛。土人以煮羊肉食,香美。 实【气味】辛,温,有小毒。 【主治】淋渫肿痛。可作杀蛀虫药(《嘉》)。 【附方】新一。 牙痛∶地花椒、川芎尖等分。为末,擦之。(《海上名方》) 胡椒 内容:(《唐本草》)【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昧履支。 时珍曰∶胡椒,因其辛辣似椒,故得椒名,实非椒也。 【集解】恭曰∶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 慎微曰∶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胡椒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其苗蔓生,茎极柔弱,叶长寸半。有细条与叶齐,条条结子,两两相对。其叶晨开暮合,合则裹其子于叶中。 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食料用之。 时珍曰∶胡椒,今南番诸国及交趾、滇南、海南诸地皆有之。蔓生附树及作棚引之。 叶如扁豆、山药辈。正月开黄白花,结椒累累,缠藤而生,状如梧桐子,亦无核,生青熟红,青实【气味】辛,大温,无毒。 时珍曰∶辛热纯阳,走气助火,昏目发疮。 曰∶多食损肺,令人吐血。 【主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唐本》)。 去胃口虚冷气,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猝痛,冷气上冲(李)。调五脏,壮肾气,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蕈毒(大明)。去胃寒吐水,大肠寒滑(宗)。暖肠胃,除寒湿,反【发明】宗曰∶胡椒去胃中寒痰,食已则吐水甚验。大肠寒滑亦可用,须以他药佐之,过剂则走气也。 震亨曰∶胡椒,属火而性燥,食之快膈,喜之者众,积久则脾胃肺气大伤。凡病气疾人,益大其祸也。牙齿痛必用胡椒、荜茇者,散其中浮热也。 时珍曰∶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肠胃寒湿者宜之。热病患食之,动火伤气,阴受其害。时珍自少嗜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涩。此乃昔人所未试者。盖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浓故也。病咽喉口齿者,亦宜忌之。 近医每以绿豆同用,治病有效。盖豆寒椒热,阴阳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按∶张从正《儒门事亲》云∶噎膈之病,或因酒得,或因气得,或因胃火。医氏不察,火里烧姜,汤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继之;荜茇未已,胡椒继之。虽曰和胃,胃本不寒;虽曰补胃,胃本不虚。况三阳既结,食必上潮,只宜汤丸小小润之可也。时珍窃谓此说虽是,然亦有食入反出、无火之证,又有痰气郁结、得辛热暂开之证,不可执一也。 【附方】旧二,新二十二。 心腹冷痛∶胡椒三七枚,清酒吞之。或云一岁一粒。(孟诜《食疗》)心下大痛∶《寿域方》∶用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钱,研匀。男用生姜、女用当归酒下。又方∶用椒五分,没药三钱,研细。分二服,温酒下。又方∶胡椒、绿豆各四十九粒研烂,酒下神效。 霍乱吐泻∶孙真人∶用胡椒三十粒,以饮吞之。《直指方》∶用胡椒四十九粒,绿豆一百四十九粒。研匀,木瓜汤服一钱。 反胃吐食∶戴原礼方∶用胡椒醋浸,晒干,如此七次,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醋汤下。《圣惠方》∶用胡椒七钱半,煨姜一两,水煎,分二服。《是斋百一方》∶用胡椒、半夏(汤泡)等分,为末,夏月冷泻及霍乱∶用胡椒碾末,饭丸梧桐子大。每米饮下四十丸。(《卫生易简方》)赤白下痢∶胡椒、绿豆各一岁一粒,为末,糊丸梧桐子大。红用生姜、白用米汤下。(《集简方》)大小便闭,关格不通,胀闷二、三日则杀人∶胡椒二十一粒,打碎,水一盏,煎六分,去滓,入芒硝半两,煎化服。(《总录》)小儿虚胀∶塌气丸∶用胡椒一两,蝎尾半两。为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陈米饮下。一加莱菔子半两。(钱乙方)虚寒积癖在背膜之外,流于两胁,气逆喘急,久则营卫凝滞,溃为痈疽,多致不救∶用胡椒二百五十粒,蝎尾四个,生木香二钱半,为末,粟米饭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橘皮汤下。名磨积丸。(《济生方》)房劳阴毒∶胡椒七粒,葱心二寸半,麝香一分,捣烂,以黄蜡溶和,做成条子,插入阴内,少顷汗出即愈。(孙氏《集效方》)惊风内钓∶胡椒、木鳖子仁等分。为末,醋调黑豆末,和杵,丸绿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荆芥汤下。(《圣惠》)发散寒邪∶胡椒、丁香各七粒。碾碎,以葱白捣膏,和涂两手心,合掌握定,夹于大腿内侧,温覆取汗则愈。(《伤寒蕴要》)伤寒咳逆,日夜不止,寒气攻胃也∶胡椒三十粒(打碎),麝香半钱,酒一钟,煎半钟,热服。(《圣惠方》)风虫牙痛∶《卫生易简方》∶用胡椒、荜茇等分,为末,蜡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韩氏医通》∶治风、虫、客寒,三般牙痛,呻吟不止。用胡椒九粒,绿豆十一粒,布裹捶碎,以丝绵包作一粒,患处咬定,涎出吐去,立愈。《普济方》∶用胡椒一钱半,以羊脂拌打四十丸,擦之追涎。 阿伽陀丸∶治妇人血崩。用胡椒、紫檀香、郁金、茜根、小柏皮等分。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阿胶汤下。时珍曰∶按《酉阳杂俎》∶胡椒出摩伽陀国。此方之名,因此而讹者也。 沙石淋痛∶胡椒、朴硝等分。为末。每服用二钱,白汤下,日二。名二拗散。(《普济方》)蜈蚣咬伤∶胡椒,嚼封之,即不痛。(《多能鄙事》) 毕澄茄 内容:(宋《开宝》)【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毗陵茄子。 时珍曰∶皆番语也。 【集解】藏器曰∶毕澄茄生佛誓国。状似梧桐子及蔓荆子而微大。 曰∶胡椒生南海诸国。向阴者为澄茄,向阳者为胡椒。按∶顾微《广州志》云∶澄茄生诸海国,乃嫩胡椒也。青时就树采摘,柄粗而蒂圆。 颂曰∶今广州亦有之。春夏生叶,青滑可爱。结实似梧桐子,微大。八月、九月采之。 时珍曰∶海南诸番皆有之。蔓生,春开白花,夏结黑实,与胡椒一类二种,正如大腹之与槟榔相近耳。 【修治】曰∶凡采得,去柄及皱皮了,用酒浸蒸之,从巳至酉,杵细晒干,入药用。 实【气味】辛,温,无毒。曰∶辛、苦,微温。 【主治】下气消食,去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疗鬼气。能染发及香身(藏器)。 治一切冷气痰,并霍乱吐泻,肚腹痛,肾气膀胱冷【附方】旧一,新五。 脾胃虚弱,胸膈不快,不进饮食∶用荜澄茄为末,姜汁打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日二服。《济生方》 噎食不纳∶荜澄茄、白豆蔻等分。为末。干舐之。(《寿域神方》)反胃吐食,吐出黑汁,治不愈者∶用荜澄茄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姜汤下三、四十丸,日一服。愈后服平胃散三百帖。(《永类钤方》)伤寒咳逆呃噫,日夜不定者∶用荜澄茄、高良姜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六分,煎十沸,入酢少许,服之。(苏颂《图经》)痘疮入目,羞明生翳∶荜澄茄末,吹少许入鼻中,三、五次效。(《飞鸿集》)鼻塞不通,肺气上攻而致者∶荜澄茄丸∶用荜澄茄半两,薄荷叶三钱,荆芥穗一钱半,为末,蜜丸芡子大。时时含咽。(《御药院方》)【附录】山胡椒(《唐本草》)恭曰∶所在有之。似胡椒,色黑滞气,俗用有效。 吴茱萸 内容:(《本经》中品)【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藏器曰∶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 时珍曰∶茱萸二字义未详。萸有俞、由二音。 【集解】《别录》曰∶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阴颂曰∶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浓,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或云∶颗粒紧小,经久色青绿者,是吴茱萸;颗粒大,经久色黄黑者,是食茱萸。恐亦不然。按∶《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时珍曰∶茱萸枝柔而肥,叶长而皱,其实结于梢头,累累成簇而无核,与椒不同。一种粒大,一种粒小,小者入药为胜。《淮南万毕术》云∶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 【修治】曰∶凡使去叶梗,每十两以盐二两投东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之,自然无涎,晒干入丸散用之。若用醋煮者,每十两用醋一镒,煮三十沸后,入茱萸熬干用。 宗曰∶凡用吴茱萸,须深汤中浸去苦烈汁七次,始可焙用。 【气味】辛,温,有小毒。权曰∶辛、苦,大热,有毒。 好古曰∶辛、苦,热。气味俱浓,阳中阴也。半浮半沉,入足太阴经血分,少阴、厥阴经气分。 思邈曰∶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多食伤神,令人起伏气,咽喉不通。 时珍曰∶辛热,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之才曰∶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主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本经》)。利五脏,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心腹诸冷绞痛,中恶,心腹痛(《别录》)。霍乱转筋,胃冷吐泻腹痛,产后心痛,治遍身 痹刺痛,腰脚软弱,利大肠壅气,肠风痔疾,杀三虫(甄权)。杀恶虫毒,牙齿虫 ,鬼魅疰气(藏器)。下产后余血,治肾气、香港脚水肿,通关节,起阳健脾(大明)。主痢,止泻,浓肠胃,肥健人(孟诜)。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好古)。 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发明】颂曰∶段成式言椒气好下,茱萸气好上。言其冲膈,不可为服食之药,故多食冲眼又脱发也。 宗曰∶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元素曰∶气味俱浓,浮而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三∶去胸中逆气满塞,止心腹感寒,痛,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使也。 杲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咽膈不通,食则令人口开目瞪,阴寒隔塞,气不得上下。 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宜以吴茱萸之苦热,泄其逆气,用之如神,诸药不可代也。不宜多用,恐损元气。 好古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此主之。震、坤合见,其色绿。故仲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方,治厥阴病及温脾胃,皆用此也。 时珍曰∶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案∶《朱氏集验方》云∶中丞常子正苦痰饮,每食饱或阴晴节变率同,十日一发,头疼背寒,呕吐酸汁,即数日伏枕不食,服药罔效。宣和初为顺昌司禄,于太守蔡达道席上,得吴仙丹方服之,遂不再作。每遇饮食过多腹满,服五、七十丸便已。少顷小便作茱萸气,酒饮皆随小水而去。前后痰药甚众,无及此者。用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等分,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熟水下五十丸。梅杨卿方∶只用茱萸酒浸三宿,以茯苓末拌之,晒干。每吞百粒,温酒下。又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儿痘疮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 【附方】旧二十四,新二十二。 风 痒痹∶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温洗之,立止。(孟诜《食疗》)贼风口偏,不能语者∶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升,和煎五沸,待冷服半升,一日三服,得少汗即瘥。(同上)冬月感寒∶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之,取汗。 头风作痛∶茱萸煎浓汤,以绵染,频拭发根良。(《千金翼方》)呕涎头痛∶吴茱萸汤∶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大两,人参一两,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仲景方)呕而胸满∶方同上。 香港脚冲心∶吴茱萸、生姜擂汁饮,甚良。(孟诜方)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出,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伤胃脘,肾虚气逆,上乘于胃,与气相并。《难经》谓之哕。《素问》云∶病深者,其声哕。宜服此方。如不止,灸期门、关元、肾俞穴。用吴茱萸(醋炒热)、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孙氏《仁存方》)阴毒伤寒,四肢逆冷∶用茱萸一升,酒拌湿,绢袋二个,包蒸极热,更互熨足心。候气透,中恶心痛∶吴茱萸五合。酒三升,煮沸,分三服。(心腹冷痛∶方同上。(《千金》)冷气腹痛∶吴茱萸二钱擂烂,以酒一钟调之。用香油一杯,入锅煎热,倾茱萸酒入锅,煎一滚,取服立止。(唐瑶《经验方》)脾元气痛,发歇不可忍∶用茱萸一两,桃仁一两。和炒茱萸焦,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细,葱白三茎,煨熟,酒浸温服。(《经验寒疝往来∶吴茱萸一两,生姜半两,清酒一升,煎温分服。(《肘后方小肠疝气∶夺命丹∶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掣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及阴间湿痒成疮。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分∶四两酒浸,四两醋浸,四两汤浸,四两童子小便浸一宿,同焙干,泽泻二两,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或酒吞下。《如宜方》名星斗丸。(《和剂局方》)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用吴茱萸、硫黄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 妇人阴寒十年无子者∶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绵裹纳阴中,日再易之。但子宫开,即有子也。(《经心录》)子肠脱出∶茱萸三升,酒五升,煎二升,分三服。(《兵部手集》)醋心上攻如浓醋∶用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近有人心如蜇破,服此,二十年不发也。累用有效。(同上)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一钱。(《圣惠方》)转筋入腹∶茱萸(炒)二两,酒二盏,煎一盏,分二服。得下即安。(《圣济录》)霍乱干呕不止∶吴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泡过,入水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 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脏寒泄泻,倦怠减食∶吴茱萸(汤泡过,炒),猪脏半条,去脂洗净,装满扎定,文火煮熟,滑痢不止∶方同上。 下痢水泄∶吴茱萸(泡,炒)、黄连(炒)各二钱,水煎服。未止再服。(《圣赤白下痢∶《和剂局方》戊己丸∶治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百一选方》变通丸∶治赤白痢日夜无度,及肠风下血。用川黄连二两,吴茱萸二两(汤泡七次),同炒香,拣出各自为末,粟米饭丸梧桐子大,另收。每服三十丸。赤痢,甘草汤下黄连丸;白痢,干姜汤下茱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汤下。此乃浙西河山纯老以传苏韬光者,救人甚效。 邓笔峰《杂兴方》二色丸∶治痢及水泄肠风。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 以百草霜末二两,同黄连作丸;以白芍药末二两,同茱萸作丸。各用饭丸梧桐子大,各收。 每服五十丸∶赤痢,乌梅汤下连霜;白痢,米饮下茱芍丸;赤白痢,各半服之。 赤痢脐痛∶茱萸合黑豆汤吞之。(《千金方》)肠痔常血,下部痒痛如虫咬者∶掘地作坑烧赤,以酒沃之,捣茱萸二升入坑,乘热坐有孔板熏之,冷乃下。不过三、四度愈。(《肘后方》)腹中症块∶茱萸三升捣,和酒煮熟,布裹熨症上。冷更炒热,更番熨之。症移走,逐熨之产后盗汗,啬啬恶寒∶茱萸一鸡子大。酒三升,渍半日,煮服。(《千金翼》)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一夕愈。(《集简方》)咽喉作痛∶方同上。 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孟诜《本草》)小儿头疮∶吴茱萸,炒焦,为末,入汞粉少许,猪脂、醋调涂之。(《圣惠方》)小儿瘭疮∶一名火灼疮,一名火烂疮。茱萸煎酒,拭之良。(《兵部手集》)老小风疹∶方同上。(《千金》)痈疽发背及发乳诸毒∶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用苦酒调涂帛上,贴之。(《外台秘要》)阴下湿痒∶吴茱萸煎汤,频洗取效。(同上)骨在肉中不出者∶咀茱萸封之,骨当腐出。(孟诜《食疗》)鱼骨入腹,刺痛不得出者∶吴茱萸水煮一盏,温服,其骨必软出。未出再服。(同上)蛇咬毒疮∶用吴茱萸一两为末。冷水和,作三服,立安。(《胜金方》)肩疽白秃∶并用吴茱萸盐淹过,炒研,醋和涂之。(《活幼口议》)寒热怪病∶寒热不止,数日四肢坚如石,击之似钟磬声,日渐瘦恶。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汤饮之愈。(夏子益方)叶【气味】辛、苦,热,无毒。 【主治】霍乱下气,止心腹痛冷气。内外肾钓痛,盐碾罨之,神验,干即易。转筋者同艾捣,以醋和罨之(大明)。治大寒犯脑,头痛,以酒拌叶,袋盛蒸熟,更互枕熨之,痛止为度(时珍)枝【主治】大小便卒关格不通,取南行枝,如手第二指中节,含之立下(苏颂。出姚僧坦《集验方》)。 根及白皮【气味】同叶。 【主治】杀三虫(《本经》)。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别录》)。杀牙齿虫,止痛(藏器)。治中恶【附方】旧二,新二。 寸白虫∶茱萸东北阴细根(大如指者勿用,洗去土)四两,切,以水、酒各一升渍一宿,平旦分再服,当取虫下。(《千金方》)肝劳生虫,眼中赤脉∶吴茱萸根(为末)一两半,粳米半合,鸡子白三个,化蜡一两半。 和丸小豆大。每米汤下三十丸,当取虫下。 脾劳发热,有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者∶取东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橘皮二两,三物 咀,以酒一斗,浸一宿,微火薄暖之,绞去滓,平旦空腹服一升,取虫下,或死或半烂,或下黄汁。凡作药时,切忌言语。(《删繁方》)肾热肢肿拘急∶茱萸根一合半,桑白皮三合,酒二升,煮一升,日二 食茱萸 内容:(《唐本草》)【校正】自木部移入此,并入《拾遗》子。 【释名】KT(音杀)、(音毅)、艾子辣子。 弘景曰∶《礼记》名,而俗中呼为KT子,当是不识字也。 恭曰∶《尔雅》云∶椒KT丑。陆机《诗疏》云∶椒,KT属也。并有KT名,陶说误矣。 时珍曰∶此即子也。蜀人呼为艾子,楚人呼为辣子,古人谓之及KT 子。因其辛辣,蜇口惨腹,使人有杀毅党然之状,故有诸名。苏恭谓茱萸之开口者为食茱萸。孟诜谓茱萸之闭口者为 子。马志谓粒大、色黄黑者为食茱萸,粒紧小、色青绿者为吴茱萸。陈藏器谓吴、食二茱萸是一物,入药以吴地者为良,不当重出此条,只可言汉与吴,不可言食与不食。时珍窃谓数说皆因茱萸二字相混致误耳。不知吴茱、食茱乃一类二种。茱萸取吴地者入药,故名吴茱萸。 子则形味似茱萸,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陈藏器不知食茱萸即子,重出子一条,正自误矣。按∶曹宪《博雅》云∶ 子、越椒,茱萸也。郑樵《通志》云∶子,一名食【集解】颂曰∶ 子出闽中、江东。其木高硕似樗,茎间有刺。其子辛辣如椒,南人淹藏作果品,或以寄远。《吴越春秋》云又曰∶食茱萸,南北皆有之。其木亦甚高硕,有长及百尺者。枝茎青黄,上有小白点。 叶类油麻,其花黄色。蜀人呼为艾子,《礼记》所谓者是也。、艾,声相近也。宜入食羹中,能发辛香。 时珍曰∶食茱萸、子、辣子,一物也。高木长叶,黄花绿子,丛簇枝上。 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锻石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始辛辣蜇口,入实【气味】辛、苦,大热,无毒。时珍曰∶有小毒,动脾火,病目者忌之。 颖曰∶发疮痔、浮肿、虚恚。 之才曰∶畏紫石英。 【主治】功同吴茱萸,力稍劣尔。疗水气用之佳(苏恭)。 心腹冷气痛,中恶,除咳逆,去脏腑冷,温中,甚良(孟诜)。 疗蛊毒飞尸着喉口者,刺破,以子揩之,令血出,当下涎沫。煮汁服之,去暴冷腹痛,食不消,杀腥物(藏器)。治冷痢带下,暖胃燥湿(时珍)。 【附方】新二。 赤白带下∶子、石菖蒲等分,为末。每旦盐、酒温服二钱。(《经验方》)久泻虚痢腹痛者∶子丸治之。 子、肉豆蔻各一两,陈米一两半。以米一分同二味炒黄为末;一分生碾为末,粟米粥丸梧桐子大。每陈米饮下五十丸,日三服。(《 盐麸子 内容:(《开宝》)【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五(音倍)、盐肤子(《纲目》)、盐梅子(同)、盐 子(同)、木盐(《通志》)、天盐(《灵草篇》)、叛奴盐(藏器曰∶蜀人谓之酸桶,亦曰酢桶。吴人谓之盐麸。戎人谓之木盐。 时珍曰∶其味酸、咸,故有诸名。《山海经》云∶橐山多木。郭璞注云∶ 木出蜀中,七、八月吐穗,成时如有盐粉,可以酢羹。即此也。后人【集解】藏器曰∶盐麸子生吴、蜀山谷。树状如椿。七月子成穗,粒如小豆。上有盐似雪,可为羹用。岭南人取子为末食之,酸咸止渴,将以防瘴。 时珍曰∶肤木即木,东南山原甚多。 木状如椿。其叶两两对生,长而有齿,面青背白,有细毛,味酸。正叶之下,节节两边,有直叶贴茎,如箭羽状。五、六月开花,青黄色成穗,一枝累累。七月结子,大如细豆而扁,生青,熟微紫色。其核淡绿,状如肾形。核外薄皮上有薄盐,小儿食之,滇、蜀人采为木盐。 叶上有虫,结成五倍子,八月取之。详见虫部。《后魏书》云∶勿吉国,水气咸凝,盐生树上。即此物也。别有咸平树、咸草、酸角,皆其类也。附见于下∶【附录】咸平树 真腊国人,不能为酸,但用咸平树叶酸角云南、临安诸处有之。状如猪牙皂荚,浸水和羹,酸美如醋。 咸草扶桑东有女国,产咸草。叶似邪蒿,而气香味咸,彼人食之。 子【气味】酸、咸,微寒,无毒。盐霜制汞、硫。 【主治】除痰饮瘴疟,喉中热结喉痹,止渴,解酒毒黄胆,飞尸蛊毒,天行寒热,痰嗽,变白,生毛发,去头上白屑,捣末服之(藏器)。生津,降火化痰,润肺滋肾,消毒止痢收汗,治风湿眼病(时珍)。 【发明】时珍曰∶盐麸子气寒味酸而咸,阴中之阴也。咸能软而润,故降火化痰消毒;酸能收而涩,故生津润肺止痢。肾主五液∶入肺为痰,入脾为涎,入心为汗,入肝为泪,自入为唾,其本皆水也。盐麸、五倍先走肾、肝,有救水之功。所以痰涎、盗汗、风湿、下泪、涕唾之证,皆宜用之。 树白皮【主治】破血止血,蛊毒血痢,杀蛔虫,并煎服之(《开根白皮【主治】酒疸,捣碎,米泔浸一宿,平旦空腹温服一、二升(《开宝》)。诸骨鲠,以醋煎浓汁,时呷之(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本草集议》云∶盐麸子根能软鸡骨。岑公云∶有人被鸡骨鲠,项肿可畏。用此根煎醋,啜至三碗,便吐出也。又彭医官治骨鲠,以此根捣烂,入盐少许,绵裹,以线系定吞之,牵引上下,亦钓出骨也。 醋林子 内容:(《图经》)【校正】自外类移入此。 【释名】时珍曰∶以味得名。 【集解】颂曰∶醋林子,生四川邛州山野林箐中。木高丈余,枝叶繁茂。三月开白花,四出。九月、十月子熟,累累数十枚成朵,生青熟赤,略类樱桃而蒂短。熟时采之阴干,连核用。土人以盐、醋收藏,充果食。其叶味酸,夷獠人采得,入盐和鱼实【气味】酸,温,无毒。 【主治】久痢不瘥,及痔漏下血,蛔咬心痛,小儿疳蛔,心腹胀满黄瘦,下寸白虫,单捣为末,酒调一钱匕服之甚效。盐、醋藏者,食之生津液,醒酒止渴。多食,令人口舌粗拆也(苏颂)。 茗 内容:(《唐本草》)【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苦KT(搽、颂曰∶郭璞云∶早采为荼,晚采为茗,一名,蜀人谓之苦荼。 陆羽云∶其名有五∶一荼,二,三,四茗时珍曰∶杨慎《丹铅录》云∶荼,即古茶字(音途)。《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是也。颜师古云∶汉时荼陵,始转途音为宅加切,或言六经无茶字,未深考耳。 【集解】《神农食经》曰∶荼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恭曰∶茗生山南。汉中山谷。《尔雅》云∶ ,苦荼。郭璞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颂曰∶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通谓之荼。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嘉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艺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者上,舒者次。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于烂石之间,长四五寸,若蕨之始抽,凌露采之。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于枝颠采之。采得蒸焙封干,有千类万状也。略而言之∶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如 牛臆者廉然,浮云出山者轮 然,飙风拂水者涵澹然,皆茶之精好者也。如竹箨,如霜荷,皆茶之瘠老者也。其别者,有石楠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风疾。又有皂荚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故今南人输官茶,往往杂以众叶。 惟茅芦竹箬之类不可入,自余山中草木芽叶,皆可和合,椿、柿尤奇。真茶性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毛文锡《茶谱》云∶蒙山有五顶,上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发声,并手采择,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能固肌骨,四两即为地仙矣。其僧如说,获一两余服之,未尽而疾瘳。其四顶茶园,采摘不废。惟中峰草木繁密,云雾蔽亏,鸷兽时出,故人迹不到矣。近岁稍贵此品,制作亦精于他处。 陈承曰∶近世蔡襄述闽茶极备。惟建州北苑数处产者,性味与诸方略不同。今亦独名蜡茶,上供御用。碾治作饼,日晒得火愈良。其他者或为芽,或为末收贮,若微见火便硬,不可久收,色味俱败。惟鼎州一种芽茶,性味略类建茶,今汴中及河北、京西等处磨为末,亦冒腊茶者,是也。 宗曰∶苦荼即今茶也。陆羽有《茶经》,丁谓有《北苑茶录》,毛文锡有《茶谱》,蔡宗颜有《茶对》,皆甚详。 然古人谓茶为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有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粗如针,最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余故也。雀舌、麦颗又在下品,前人未知尔。 时珍曰∶茶有野生、种生,种者用子。其子大如指顶,正圆黑色。其仁入口,初甘后苦,最戟人喉,而闽人以榨油食用。二月下种,一坎须百颗乃生一株,盖空壳者多故也。畏水与日,最宜坡地荫处。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皆老茗尔。采、蒸、揉、焙、修造皆有法,详见《茶谱》。茶之税始于唐德宗,盛于宋、元,及于我朝,乃与西番互市易马。 夫茶一木尔,下为民生日用之资,上为朝廷赋税之助,其利博哉。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雅州之蒙顶、石花、露芽、谷芽为第一,建宁之北苑龙凤团为上供。蜀之茶,则有东川之神泉兽目,硖州之碧涧明月,夔州之真香,邛州之火井,思安黔阳之都濡,嘉定之峨眉,泸州之纳溪,玉垒之沙坪。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掌,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蕲州蕲门之团面,寿州霍山之黄芽,庐州之六安英山,武昌之樊山,岳州之巴陵,辰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茶陵。吴越之茶,则有湖州顾渚之紫笋,福州方山之生芽,洪州之白露,双井之白毛,庐山之云雾,常州之阳羡,池州之九华,丫山之阳坡,袁州之界桥,睦州之鸠坑,宣州之阳坑,金华之举岩,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其他犹多,而猥杂更甚。 按∶陶隐居注苦菜云∶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有好茗,饮之宜人。凡所饮物,有茗及木叶、天门冬苗、菝 叶,皆益人。余物并冷利。又巴东县有真茶,火焙作卷结,为饮亦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及大皂李叶作茶饮,并冷利。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也。今人采槠、栎、山矾、南烛、乌药诸叶,皆可为饮,以乱茶云。 叶【气味】苦、甘,微寒,无毒藏器曰∶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饮之宜热,冷则聚痰。 胡洽曰∶与榧同食,令人身重。 李鹏飞曰∶大渴及酒后饮茶,水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大抵饮茶宜热、宜少,不饮尤佳,空腹最忌之。 时珍曰∶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主治】 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神农食经》)。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清头目,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好古)。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效(陈承)。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 、葱白煎饮,止头痛【发明】好古曰∶茗茶气寒味苦,入手、足厥阴经。治阴证汤药内入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机曰∶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 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 汪颖曰∶一人好烧鹅炙爆,日常不缺。人咸防其生痈疽,后卒不病。访知其人每夜必啜凉茶一碗,乃知茶能解炙爆之毒也。 杨士瀛曰∶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生姜细切,与真茶等分,新水浓煎服之。苏东坡以此治文潞公有效。 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 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晋干宝《搜神记》载∶武官因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 才减升合,便为不足。有客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浇之以茗,尽一斛二升。再浇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谓之斛茗瘕。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陶隐居《杂录》言∶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壶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按∶唐右补阙母炅代茶饮序云∶释滞消拥,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 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附方】旧六,新十四。 气虚头痛∶用上春茶末调成膏,置瓦盏内覆转,以巴豆四十粒,作二次烧烟熏之,晒干乳细。每服一字,别入好茶末,食后煎服,立效。(《医方大成》)热毒下痢∶《食医心镜》∶赤白下痢。 以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直指》∶用蜡茶,赤痢以蜜水煎服,白痢以连皮自然姜汁同水煎服。二、三服即愈。《经验良方》∶用蜡茶二钱,汤点七分,入麻油一蚬壳和服,须臾腹痛大下即止。一少年用之有效。一方∶蜡茶末,以白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各百丸。一方∶建茶合醋煎,热服,即止。 大便下血∶营卫气虚,或受风邪,或食生冷,或啖炙爆,或饮食过度,积热肠间,使脾胃受伤,糟粕不聚,大便下利清血,脐腹作痛,里急后重,及酒毒一切下血,并皆治之。用细茶半斤(碾末),川百药煎五个(烧存性)。每服二钱,米饮下,日二服。(《产后秘塞∶以葱涎调蜡茶末,丸百丸,茶服自通。不可用大黄利药,利者百无一生。(郭稽中《妇人方》)久年心痛十年、五年者∶煎湖茶,以头醋和匀,服之良腰痛难转∶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顿服。(《食医心镜》)嗜茶成癖∶一人病此,一方士令以新鞋盛茶令满,任意食尽,再盛一鞋,如此三度,自不吃也。男用女鞋,女用男鞋,用之果愈也。(解诸中毒∶芽茶、白矾等分,碾末,冷水调下。(《简便方》)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 阴囊生疮∶用蜡面茶,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后贴之妙。(《经验方》)脚丫湿烂∶茶叶嚼烂敷之,有效。(《摄生方》)蠼尿疮∶初如糁粟,渐大如豆,更大如火烙浆 ,疼痛至甚者。速以草茶,并蜡茶俱可,以生油调敷。药至,痛立止。(《胜金风痰颠疾∶茶芽、栀子各一两。煎浓汁一碗服。良久探吐。(霍乱烦闷∶茶末一钱煎水,调干姜末一钱,服之即安。(《圣济总录》)月水不通∶茶清一瓶,入沙糖少许,露一夜服。虽三个月胎亦通,不可轻视。(鲍氏)痰喘咳嗽,不能睡卧∶好末茶一两,白僵蚕一两,为末,放碗内盖定,倾沸汤一小盏。 临卧,再添汤点服。(《瑞竹堂方》)茶子【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捣仁洗衣,除油腻(时珍)。 【附方】新三。 上气喘急,时有咳嗽∶茶子、百合等分。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新汲水下。 (《喘嗽 ,不拘大人、小儿∶用糯米泔少许磨茶子,滴入鼻中,令吸入口服之。口咬竹筒,少顷涎出如线。不过二、三次绝根,屡验。(《经验良方》)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大白蚁∶以茶子为末,吹入鼻中,取效。(杨拱《医方摘要》) 皋芦 内容:(《拾遗》)【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瓜芦(弘景)、苦。 藏器曰∶《南越志》云∶龙川县有皋芦,一名瓜芦,叶似茗。土人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 【集解】弘景《苦菜注》曰∶南方有瓜芦,亦似茗。若摘取其叶,作屑煮饮,即通夜不睡。煮盐人惟资此饮,而交、广最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之李 曰∶按∶此木即皋芦也。生南海诸山中,叶似茗而大,味苦涩,出新平县。南人取作茗饮,极重之,如蜀人饮茶也。 时珍曰∶皋芦叶状如茗,而大如手掌。碎泡饮,最苦而色浊,风味比茶不及远矣。今广人用之,名曰苦。 叶【气味】苦,平,无毒。 时珍曰∶寒。胃冷者不可用。 【主治】煮饮,止渴明目除烦,令人不睡,消痰利水(藏器)。 通小肠,治淋,止头痛烦热(李)。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