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本草害利 > 〔温脾猛将〕

本草害利 〔温脾猛将〕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制附子:〔害〕大热纯阳,其性浮多沉少。若内真热,而外假寒,阴虚内热,血液衰少,伤寒,温疫,热霍乱,阳厥等症,投之靡不立毙。谨列其害于后。医师令命,宜深凿之,亦人之大幸也。凡病患一见内热口燥,咽干口渴,渴欲引饮,咳嗽痰多,烦燥,五心烦热,恶寒,阴虚内热外寒,虚火上攻齿痛,脾阴不足,以致饮食无味,小便黄赤短涩及不利,大便不通或燥结,腹内觉热闷,喜饮冷浆及鲜果,畏火及日光,兼畏人声及木声,及虚阳易兴,梦泄不止,产后发热,产后血行不止,及恶疮臭秽,小产憎寒壮热,中暑厥晕,阴虚头晕,中暑暴泄,利下如火,赤白带下,小儿中暑伤食作泄,小便短赤,口渴思饮,血虚腹痛,按之即止,火炎欲呕,外类反胃而恶热焦烦,得寒暂止,中热腹中绞痛,中暑霍乱吐泻,或干霍乱,或久疟寒热并盛,或赤白浊,赤白淋,尿血便血,血崩,吐衄,齿衄,舌上出血,目昏神短,耳鸣,盗汗,汗血,多汗,恶热,老人精绝阳痿,少年纵欲伤精,以致阴精失守,妇人血枯无子,血枯经闭,肾虚小便余沥,血虚大便燥结,阴虚口苦,舌干,心经有热,梦寐纷纭,下部湿热,行履重滞,湿热痿痹,湿热作泻,湿热香港脚,小儿急惊内热,痘疮干焦黑陷,痘疮火闭不出,痘疮皮薄娇红,痘疮因热切牙,痘疮挟热下利,痘疮余毒生痈,中风僵仆不语,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中风痰多神昏,一切痈疽未溃,金疮失血发痉,血虚头痛,偏头风痛,以上男女内外小儿约数十症,属阴虚及诸火热,无关阳弱,亦非阴寒,法所均忌。倘误犯之,轻变为重,重者必死。临症施治,宜谨审之!世徒见其投之阳虚之侯,服之功效甚捷,而不知其用之阴虚如上诸病,亦复下咽莫救,枉害人命,可不慎诸。 好古云∶用附子以补火,必防涸水,若阴虚之人,久服补阳之药,则虚阳易炽,真阴愈耗,精血日枯,而气无所附丽,遂成不救者多。 〔利〕甘辛热,入脾肾,通行诸经。补元阳,益气力,坚筋骨。治心腹冷痛,寒湿痿 ,足膝瘫痪,坚瘕症积。能坠胎,热而善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禀雄壮之质,有斩关之能;引补气药,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以驱在表之风寒;引温运药,以逐在里之冷湿。退阴益阳,祛寒湿之要药也。生附子,毒紧功烈。附子尖,宣吐风痰,其性锐达。制川乌,性稍缓于附子。生川乌,毒紧功烈。制天雄,辛热入肺肾二经,除寒湿痿 ,强阳壮筋骨。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须如阴制之法,去皮脐入药。 〔修治〕十一月播种,春苗生,九月采根者乃佳。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旁而生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附而长者,为天雄;阳而尖者为天锥附;附而上出者为侧子;附而散生者,为漏蓝子;皆脉络连贯,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贵,故专附名也。川产为胜,土人以盐腌之,则减其性。陕西出者名西附,体坚而外皮光洁;四川出者名川附,体松而外皮多细块,以皮黑体圆底平,八角顶大者良。煎甘草汤,浸令透,然后切片,慢火炒黄,而干放泥地上出火毒。有用水浸、面裹、煨令发折,则虽熟而毒仍未去,非法之善者。有用黑豆煮者,有用甘草、盐水、姜汁、童便煮者,恐煮之气味煎出,其力尤薄。且制之不过欲去其毒性耳,若用童便,是反抑其阳刚之性矣。尤非法之善者。惟用甘草汤泡浸,则毒解而力不减,尤为尽善矣。市医淡漂用之,是徒用附子之名尔。 干姜:〔害〕性大辛,辛能僭上,亦能散气动血,损阴伤目。凡阴虚内热,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痛漏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用。孕妇尤忌。痈疽人多食,则生恶肉突出。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损寿,减筋力。又云秋不食姜,令人泻气。 〔利〕辛热,宣肺气,燥脾湿,温经逐寒,开胃扶脾,消食去滞,理翻胃腹痛,具消痰破血之功,除积胀瘕症,有下气温中之效。 炮姜干姜本辛,泡之则苦,大热大燥,守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守也。除胃冷,祛寒湿,能去脏腑沉寒痼冷,能止血。所谓止血者,血虚则热,热则妄行,炒黑则能引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热退,此阳生阴长之义。且黑为水色,故血不妄行也。能去恶血,生新血。 血寒者多用,血热者宜少用,不过三四分,为向导而已。引附子,则入肾能通脉回阳,多用则耗散元气。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 〔修治〕九月采母姜,晒干姜,白净结实者良。如惧其散,炒黄用,或炒微黑。市医将干姜泡淡用之,殊属可笑。干姜炮黑,为炮姜,一名黑姜。 巴豆霜:〔害〕元素曰∶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滥用。郁滞虽开,真阴随损。从正曰∶伤寒风湿,痘疮,产后用之,下膈不死亦危。观二公之言,则巴豆之为害,可畏也。此禀火烈之气,触人肌肤,无有不灼烂。试以少许,轻擦完好之肌,须臾即发出一泡。况肠胃柔脆之质,下咽徐徐而走,无论下后耗真阴,及脏腑被其熏灼,能免溃烂之患耶?凡一切汤剂丸散,切勿妄投。即不得已急症,欲借其开通道路之力,亦须炒熟,压令油极净,入少许,中病即止。 〔利〕辛热,入肺、脾、胃、大小肠五经。荡五脏,涤六腑,几于煎肠刮胃,攻坚积,破痰癖,真可斩关夺门;气血与食,一攻而殆尽;痰虫及水,倾倒而无遗;立坠胎儿,善拔疔毒。 〔修治〕八月采,阴干去心皮,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或用壳、用仁、用油、生用、炒用、醋炙,烧存性用。压去油,名巴豆霜,如去心、去膜油、生用、炒用,为急治水谷道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用,为缓治消坚磨积,可以止泻也。 肉豆蔻:〔害〕香燥偏阳,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温热积滞方盛,泻利初起,皆不宜服,多服则泄气。 〔利〕辛温,入肺、脾、胃、大肠四经。功专温中,亦能下气,脾得补而善运,气自下也。 又能涩大肠,止虚泻冷痢。 〔修治〕六七月采,出岭南,似草蔻,外有绉纹,内有斑纹,糯米粉裹,或面煨熟,须去油净,忌铁。 草果:〔害〕辛热破气,若疟不由于岚瘴,气不实、邪不盛者,并忌。市医不审病源,用以截痰疟,则成气虚膨胀者,比比矣。 〔利〕辛温,入脾胃二经,破瘴厉之疟,消痰食之愆,气猛而浊,用宜慎之。 〔修治〕形如诃子,皮黑浓而棱密,子粗而辛臭,面裹煨熟,取仁用,忌铁。 草豆蔻:〔害〕辛燥犯血,阴不足者远之。凡疟不由瘴气,心胃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泄泻暴注口渴,而由于暑气湿热,法咸忌之。 〔利〕辛温,入肺、脾、胃三经。散寒止心腹痛,下气驱逆满之,开胃而理霍乱吐泻,攻坚而破噎膈症瘕。辛能破滞,香能达脾,温能散寒。 〔修治〕形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辛香,气和,去膜微炒用。滇广所产名草果,闽产名草豆蔻也。气异而功用亦别矣。 苍术:〔害〕辛温燥烈,大便燥结多汗者忌用。余与白术禁例同。 〔利〕苦辛温,入脾胃二经。燥湿消痰,发汗解郁,除山岚瘴气,弭灾恶疾。 〔修治〕出茅山,坚小有朱砂点者良。糯米泔浸焙干,同芝麻炒,以制其燥。本草经不分苍白。陶隐居分两种施用。 胡椒:(见肝部)木香:(见肝部)煨姜:〔害〕见前干姜条。 〔利〕辛温燥散未甚,止呕和中,温脾胃最平安。并枣用,宜煨姜。 〔修治〕取生姜洗净,用粗纸包裹,浸湿入火灰中,煨熟切片入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