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大唐内典录序》 > 第25章大唐内典录卷第四4

梁朝传译佛经录第十二 弘传圣教随代兴隆。其中高者无越梁祖。行字叔达。兰陵人也。承齐建命亦都建康。登极思济同契等觉。垂拱临朝盛弘经教。广延博古旁采遗文。扇以淳风利之法俗。祖祢相承尊事老氏。及临大宝下敕断之。唯以佛宗开物成务。天监七年。帝以正像浸末信重渐微。三藏弥纶鲜能该洽。敕沙门僧旻等撰经律异相。以类相从。凡五十卷。皇太子纲撰法宝联璧二百余卷。诸余杂集其徒寔繁。又敕沙门僧绍撰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帝具省之周洽未委。又敕沙门宝唱更缵经目。乃显译有无证经真伪。凡十七科。颇为覶缕。前后二梁。凡七帝。八十七年。五十年在金陵。余在江陵。译经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经律传记等九十部。凡七百八十卷。为二梁录云沙门尼僧法二十一部三十五卷(经)沙门释僧盛一部一卷(戒法)沙门释妙光一部一卷(经)沙门释僧祐一十四部六十三卷(集记传)沙门释道欢一部一卷(偈)沙门曼陀罗三部一十一卷(经)沙门僧伽婆罗一十一部三十八卷(经论传)清信士木道贤一部一卷(经)西蕃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一卷(经)沙门真谛一十六部四十六卷(经论疏记)沙门释僧旻一部八十八卷(经抄)沙门释僧绍一部四卷(录目)沙门释宝唱九部一百七卷(杂录)沙门释法朗一部七十二卷(注经)沙门释智藏一部八十卷(义林)武皇帝一部五十卷(注经)沙门释慧令一部一十二卷(经抄)沙门释慧皎一部一十四卷(僧传)清信士袁昙允一部二十卷(论抄)简文帝纲一部二百卷(法集)湘东王文学虞孝敬一部三十卷内典博要净土经七卷(永元元年出年八岁)妙庄严经四卷妙音师子吼经三卷(天监四年出年十六)益意经二卷(天监三年出年十五)阿那含经二卷(天监四年出年十六)宝顶经(永元元年出年八岁)正顶经(永元二年出年九岁)法华经(永元二年出年九岁)胜鬘经(二年出年九岁)药草经(三年出年十岁)太子经(三年出年十岁)伽耶婆经(三年出年十岁)波罗奈经优娄频经般若得经(天监元年出年十三)华严璎珞经(天监元年出年十三)出乘师子吼经(三年出年十五)踰陀卫经(四年在台内华光殿出年十六)优昙经维摩经序七世经 右二十一部合三十五卷。太学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家名僧法。年八九岁。有时静坐闭目诵出前经。扬州道俗咸称神授。长房云。验于经论斯理皎然。是宿习来非关神授。且据外典。夫子有云。生而知者圣。学而知者次。此局谈今生昧于过往耳。若不尔者。何以得辩内外贤圣浅深过现乎。故高僧传云。释昙谛者。俗姓康氏。其先康居人。汉灵帝时移附中国。献帝末乱移止吴兴谛父彤。尝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眠梦见一僧呼为母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黄既眠觉见二物具存。私密异之。因而怀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谛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答曰。不忆至年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此即其事。后随父之樊邓过见关中僧[契-大+石]道人。忽然唤[契-大+石]。[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谛曰。阿上本是谛沙弥。曾为众僧采菜。被野猪伤。不觉失声。今可忘耶。然僧[契-大+石]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契-大+石]初不忆此。乃诣谛父。谛父具说谛生本末。并示[契-大+石]书镇麈尾等。[契-大+石]乃悟而泣曰。即[契-大+石]先师弘觉法师也。师经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伤忆采菜之事。弥增悲悼。谛后游览内外遇物斯记。晚入吴虎丘山寺讲礼易春秋各七遍。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又善属文。有集六卷。盛行于世。年六十余。终宋元嘉末年也。房曰。弘觉法师弟子僧[契-大+石]。师徒匠导名重二秦。什物三衣亦复何限。唯书镇麈尾保惜在怀。及移识托生。此之二物遂得同往。神外质碍之像尚得相随。况心内虑知之法而不忆念。所以镜莹转明刃砥弥利。渧聚为海尘积成山。世世习而踰增。生生学而益广。近匹初始之月。终至十五团圆。舍人还受人。即是次生事。忆而弗忘。其神功乎。闭目静思自是女人情弱。暗诵相续岂非前身时讽。而论神授。何乃愚瞽昧智慧之道乎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 右一经。天监九年。郢州头陀道人妙光。诣杨州治下普弘寺出此经。聚徒诳惑。梁朝摈治。故指斥明示以诫于后教戒比丘尼法 右一卷。武帝天监三年。杨州沙门释僧盛。于钟山灵根寺依律撰出。见宝唱录出三藏集记十六卷法苑集一十五卷弘明集一十四卷世界记一十卷萨婆多师资传五卷释迦谱四卷(更有十卷本余亲读之)大集等三经记贤愚经记集三藏因缘记律分五部记经来汉地四部记律分十八部记十诵律五百罗汉出三藏记善见律毗婆沙记 右一十四部。合六十三卷。扬州建初寺律师释僧祐撰。故祐三藏记序云。夫真谛玄凝法性虚寂。而开物导俗非言莫津。是以不二默詶。会于义空之门。一音振辩。应乎群有之境。自我师能仁之出世也。鹿苑唱其初言。金河究其后说。契经以诱小学。方典以劝大心。妙轮区别十二惟部法聚总要八万其门至善逝晦迹而应真结集。始则四含集经。中则五部分戒。大宝斯在含识资焉。然道由人弘法待缘显。有道无人。虽文存而莫悟。有法无缘。虽并世而弗闻。闻法资乎时来。悟道藉于机至。机至然后理感时来方乃化通矣。昔周代觉兴而云津致隔。汉世像教而妙典方流。法待缘显信有征矣。汉末安高宣译转明。魏初康会注述渐畅。道由人弘于兹验矣。自晋氏中兴三藏弥广。外域胜宾稠叠以总至。中原慧士炜晔而秀生。提什举其宏纲。安远振其奥领。渭滨务逍遥之集。庐岳结般若之众。像法得人于斯为盛。原夫经出西域运流东方。提挈万里翻转梵汉。国音各殊。故文有同异。前后重来。故题有新旧。而后之学者鲜克研核。遂乃书写继踵而不知经出之岁诵说比肩而莫测传法之人。授受之道亦已阙矣。夫一时圣集犹五事证经。况千载交译宁可昧其人世哉。昔安法师以鸿才渊鉴爰撰经录订正闻见炳然区分。自兹以来。妙典间出。皆是大乘宝海。时竞讲习。而年代人名莫有诠贯。岁月逾迈本源将没。后生疑惑奚所取明。祐以庸浅预凭法门。翘仰玄风誓弘末化。每至昏晓讽持秋夏讲说。未尝不心驰庵园影跃灵岳。于是牵课羸志沿波讨源。缀其所闻。名曰出三藏记集。一撰缘记。二铨名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缘记撰则原始之本克明。名录铨则年代之目不坠。经序总则胜集之时足征。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并钻析内经研镜外籍。参以前识验以旧闻。若人代有据。则表为司南。声传未详。则文归盖阙。秉牍凝翰志存信史。三复九思事取实录。有证者既标。则无源者自显。庶行潦无杂于醇乳。燕石不乱于楚玉矣。其法苑等。并皆有序。著述指订不复具抄焉众经要览法偈(二十一首) 右一卷。武帝天监二年。沙门释道欢撰。僧祐三藏集记注以为疑。故依旧编宝云经七卷(见宋录)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见李廓及宝唱录)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或有说字见李廓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