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大唐内典录序》 > 第34章大唐内典录卷第五5

右开皇十四年。大兴善寺沙门释法经等二十大德奉敕撰。扬化寺沙门明穆。区域条分指踪纮络。日严寺沙门彦琮。覶缕缉维考挍同异。故表略云。总计众经。合有二千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二卷。凡为七轴。但法经等既未尽三国经本挍验同异。今唯且据十余家录聊简可否。总标纲纪位为九录。区分品类有四十二分九初六录四十六分。略示经律三藏大小之殊。粗显译传是非真伪之别。后之三录集传记注。前三分者。并是西域贤圣所撰。以非三藏正经故为别录。后之三分。并是此方名德所修。虽不类西域所制。莫非毗赞正经发明宗教。光辉开进后学。故兼载焉新合金光明经八卷 右一部。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开皇十七年合。贵即周世道安神足。玩阅群典。见昔晋世沙门支敏度合两支两竺一白五家首楞严五本为一部作八卷。又合一支两竺三家维摩三本为一部作五卷。今沙门僧就又合二谶罗什耶舍四家大集四本为一部作六十卷。诸此合经文义宛具。斯既先哲遗踪。贵遂依承以为规矩。而金光明见有三本。初昙无谶译四卷。其次崛多译为五卷。又真谛译复为七卷。其序果云。昙无谶法师称。金光明经篇品阙漏。每寻文揣义谓此说有征。而仇挍无指永怀寐寤。梁武皇帝愍三趣之轮回。悼四生之漂没。泛宝舟以救溺。秉慧炬以照迷。大同年中敕遣直后张汜等送扶南。献使反国。仍请名僧及大乘诸论杂华经等。彼国乃屈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波罗末陀。梁言真谛。并赍经论。恭膺帝旨。法师游历诸国故在扶南。风神爽悟悠然自远。群藏渊部罔不研究。太清元年始至京邑。引见殿内。武帝躬申顶礼。于宝云殿供养。欲翻经论。寇羯凭陵大法斯舛国难夷谧。沙门僧隐始得咨禀法师译经。经目果阙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全别成为七卷。今新来经二百六十部内。其间复有银主陀罗尼品及嘱累品。更请崛多三藏出。沙门彦琮重覆挍勘。故贵今合分为八卷。品部究足始自乎斯。文号经王义称深妙。愿言幽显顶戴护持十种大乘论 右大兴善寺沙门释僧粲撰。俗姓孙氏。陈留人。少出家尚游学江河南北靡所不经。关陇西东触处皆履。涉历三国备齐陈周。诸有法筵无不必践。工难问善博寻。今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故着斯论光赞大乘。十种者。一无障碍。二者平等。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引经论成文证据甚有轨辙。亦初学者巧方便门也论场一部三十一卷 右一部。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僧琨集。琨即周世释亡名之弟子。俗缘郑氏。性沉审善音声。今为二十五众教读经法主。搜括群经卷部连比。惟诸杂论篇轴参差引经说云。欲知智者意广读诸异论。缘是采摭先圣后贤所撰诸论。集为一部。称曰论场。譬世园场则五果百谷。戏场则歌舞音声。战场则牟甲兵仗。道场则幡花宝盖。种种庄严。今此论场譬同于彼。无事不有。披帙一阅俱览百家。自利利人物我同益者也凡圣六行法 (二十卷十卷七卷五卷三卷一卷) 右六部。凡四十余卷。沧州逸沙门释道正所撰。正头陀为业。不隶名贯。悼时俗声说。故撰兹行门。广采群典布列名目。开皇中入京。仆射高颖重之。为建法筵谈述行体。名德患其切教不许流布。正遂逃越人世埋名尘俗。不测其终。后收其遗文。恨相知之远矣达摩笈多传四卷通极论辩教论辩正论通学论善财童子诸知识录新译经序合 右六部。合十卷。日严寺沙门释彦琮撰。琮俗缘李氏。赵郡柏仁人。世号衣冠门称甲族。少而通敏才藻内融。识洞幽微情同水镜。过物便晓事罕再详。其论传辞并皆精洽。通极者。破世诸儒不信因果。执于教迹好生异端。此论所宗佛理为极。辩教者。明释教宣真孔教弘俗。论老子教不异俗儒。灵宝等经则非儒摄。通学者。劝诱世人遍师孔释。令知外内备识俗真。善知识者。是大因缘登圣越凡。不因知识无由达到。此劝于人广结知友。若善财焉述释道安智度论解二十四卷(并道安自制序)存废论伤学论厌修论 右四部。合二十七卷。舍卫寺沙门释慧影撰。影俗缘江氏。巴西人。周世智度论师释道安义解之神趾。传灯注水继踵法轮。述而不作弘摩诃衍。亦为二十五众主。潜形寺宇泛志慧流。迹罕人间情。多物外。文锋出口理窟入神。观夫论兴厥意可睹。伤学论者为除谤法之愆。存废为防奸求之意。压修令人改过服道者也占察经二卷 右一部。捡录无目。经首题云。菩提登在外国译似近代出。今诸藏内并写流传。而广州有一僧。行塔忏法。以皮作二枚帖子。一书善字。一书恶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好。得恶者不好。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杂。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开皇十三年。有人告广州官司。云是其妖。官司推问。其人引证云。塔忏法依占察经。自扑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太山崩。广州司马郭谊来向岐州。具状闻奏。有敕不信占察经道理。令内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谊。就宝昌寺问诸大德沙门。法经等报云。占察经目录无名及译处。塔忏法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下敕云。诸如此者不须流行旌异传二十卷 右一部。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隋文敕撰。素名白。神思卓诡博综玄儒。常居宰伯之右。以问幽极之略。故着兹传用悟士俗通命论两卷 右一部。晋王府祭酒徐同卿。以为儒教亦有三世因果之义。但以文言隐密理致幽微。先贤由来未所辩立。卿今备引经史正文会通运命归于因果。意欲发显儒教旨宗助佛宣扬。导达群品咸奔一趣。斯盖博识能洞此玄云外内傍通比挍数法 右一部。翻经学士泾阳刘凭撰。凭内外学数术偏工。每以前代翻经算数比挍术法颇有不同。故为斯演。其序略云。世之道艺有浅有深。人之禀学有疏有密。故寻算之用也。则兼该大衍。其不思也。则致惑三隅。然华夏数法。自有三等之差。天竺所陈。何无异端之例。然先译经并以大千称为百亿。言一由旬为四十里。依诸算计悉不相合。窃疑翻传之日彼此异音。指麾之际于斯取失。故录众经算数之法与华夏相参。十十变之傍通对衍。庶拟翻译之次执而辩惑。既参经语。故附此录开皇三宝录一十五卷 右一部。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所撰。房本出家。周废僧侣。及隋兴复仍习白衣。时预参传笔受词义。以历代群录多唯编经。至于佛僧纪述盖寡。乃撰三宝履历帝年。始自周庄鲁庄至于开皇末岁。首列甲子傍列众经。翻译时代附见纶综。今所集录据而本之。至于入藏瓦玉相谬。得在繁富失在核通非无凭准未可偏削众经法式十卷 右一部。开皇十五年。文帝敕令有司撰。初即依位辩而出之。奏闻在内。隋祖敬重教法无时可忘。所以自始登极终及大行。每日临朝。于御床前。置列高座二所。一置经师令转大乘。二置大德三人通三藏者。帝目览万机耳聆声教。才有喜怒经师潜默。帝曰。师何默耶。僧曰。见陛下责人不敢转读。帝曰。但读。此临御亿兆喜怒寻常。不足致怪。乃是俗事何关佛法。乐闻佛言不敢违背。意愿常闻耳。于经有疑随藏问决。致有约文法式统明三学。条列有序闻于时俗东都起世经十卷缘生经二卷药师如来本愿经摄大乘论释十卷菩提资粮论六卷金刚般若论二卷缘生论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四卷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