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都市言情 > 追云 > 【追云】第30章

追云 【追云】第30章

作者:匿名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归心似箭的陈凯,早已在登机口等候,迫不及待的第一个上了飞机。很快到达了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晚上10点,一下飞机,天寒地冻,妖风刺骨,大雪纷飞。穿着一身夏装的陈凯哆嗦着身体,快步跑进了候机大厅,取了自己的行李箱立刻打开,拿出了羽绒衣裤穿上,简直冻得嘴唇发紫,脸色苍白。 出关后,叫了出租车,直奔医院。到达医院已是凌晨1点,国内的医院果然是城市里最热闹的地方,就算是午夜依然热闹非凡。拖着大包小包行李箱的陈凯来到了住院部四楼十二号病房,小小的病房里放了八张病床,八个躺着的病人和八个身边的陪护,再加上忙碌的护士和一些闲杂人等,这个小小的病房里容纳了二十多人,简直不敢想象。在新西兰,这样大小的病房里,最多只安放两个病床,出国快两年的陈凯,似乎已经忘了国内医疗的环境。 角落里有一女子向他伸手打招呼,陈凯皱眉一看,原来是姑姑,扔下行李箱和大包小包在门边,立刻快步走了进去。 “你来啦?还算快,一天就到了。”,姑姑表情严肃,没有一丝笑容,看来情况十分严峻。 “谢谢你,姑姑。” 望着躺在病床上挂着输液瓶插着氧气管的父亲,陈凯觉得有些陌生,不知道是久别未见,还是满脸病态,与自己平日中想像的那个父亲不太一样。 后来听姑姑说,父亲已经做了全面的检查,确定为脑梗,现在还没有醒来过。医生说还在危险期,详细的明天医生上班后会再做解释。 在床边狭小的空间坐下,握着父亲冰冷的双手,陈凯开始热泪盈眶,从未见过父亲面无表情的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的样子。 陈凯姑姑接着说到了钱的事情,家里兄弟姐妹已经商量过,所有的钱暂时都有她来管理。然后就拿出了一袋发票,交给了陈凯过目。 心乱如麻的陈凯,哪有心情看这些票据,心里不停地抱怨,在国内看病真是麻烦。再想想以后还有三位老人要看病,自己又在国外,真的是生不如死,真想有分身的超能力。 小小的病房里,不但十分拥挤,而且卫生条件极差,就连上个厕所的地方都没有。这让他十分困惑,不禁问道,厕所在哪里? 原来每一层楼只有一个男女公共厕所,出门左转,大约30米处。这让陈凯更加困惑,那病人要上厕所,怎么办呢?低头一看,每个病人都插着导尿管,惨不忍睹。 边上传来一阵臭味,转头一看,护工和家里人正在帮助一位病人处理大便。我的天呐,这些陈凯从来都未经历过,简直不敢想象。 国内国外的医疗环境真的是天差地别,之前在新西兰的医院里,不但病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还有医生护士24小时不间断照料。与这里相比简直是贵族级别的服务,关键那一切还都是免费的。 由于医疗制度的不同,在国内完全是另一种玩法,陈凯完完全全不知所措。好在家里亲戚都已安排妥当,护工必不可少,可是十分抢手,今天没有办法找到,所以姑姑暂时陪夜,明天到位。 说到底,在中国看病就是花钱,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医疗费用,无心过问,但是一个护工一天要价300人民币,过于昂贵。这也是没有办法,家里人没有这个经验和精力去伺候,只能无奈花钱,但毕竟人家赚的也是辛苦钱。 第二天一大早,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来到病床边问道,“是你们这里找护工吗?” “对!”,姑姑连忙起身应道。 那位中年男子拿出了一份协议,交给了姑姑,并介绍自己姓梁,有多年的护工经验。协议很长,有三四张纸,陈凯姑姑根本没有过目,据说只是走个形式,直接拿出一千元钱,交给了他,说是必须的押金。 陈凯对国内的套路一窍不通,出国前也没有看过大病,只好在一边乖乖的待着。老梁收好了押金,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一切有条有序,像是个老手。先是更换尿袋,再给父亲擦脸擦身,同时了解病情状况,就连护士小姐过来扎针抽血都耐心指导,在边上监督,一副专业领导的架势。 见一切都安排妥当,疲惫不堪的姑姑回去休息了,留下陈凯和这位老梁护工。这是陈凯第一次请护工,不知道300元一天,是否情有可原,合情合理。 自从早上老梁来了后,就立刻开始了自己的职责,工作不像想象中那样,只是拿个凳子坐在边上看着。要做的工作还挺多,到点喂食,通过插在陈凯父亲嘴里的食管。隔一会儿就检查一下尿袋有没有满,或是检查一下输液有没有完,再是检查一下父亲的状况,及时汇报医生和护士。 进进出出的护士也和老梁有说有笑,闲聊家常,一副十分熟悉的样子。在老梁的精心照顾下,陈凯坐在一边无事可做,也无事能做,只是呆在父亲身边,握着他的手,静静的待着。 不久后,医生开始上班,一位医生助理进来,把陈凯叫到了办公室,丢给他了一堆诊断资料让他签字。陈凯认真的看完了这份长达十页的诊断报告,写的比较笼统,主要是说父亲症状为脑梗,血管堵塞。不能进行手术,风险较大,保守治疗。 这份报告让陈凯稀里糊涂,只说明了病因,没有详细的后续治疗方案,还要签字认可。然后助理医生让陈凯在办公室等,主治医生正在汇诊,完了之后回来。 在办公室门口等待的还有其他多位病人的家属,手握病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苦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医生才出现,就像明星接受采访一般,大家一拥而上,七嘴八舌的提问。这位医生还算耐心,每个人都简单的回复了几句,打发了他们。 医生和陈凯差不多年纪,进门后关上了办公室门,见陈凯乖乖的坐在办公桌前,微微一笑问道,“你应该就是新西兰回来的那个吧?” 陈凯有些意外,点点头回答道,“对。” 医生在办公桌前坐下,打开茶杯猛喝了几口,看样子好像很忙,忙的都没时间喝水。 “昨天你父亲的兄弟姐妹们说,你正从新西兰赶回来,我一看就知道是你。你不像他们,把我堵在办公室门口争先恐后追问不停。”,医生十分欣赏陈凯的礼貌,笑着说道。 随后医生介绍了自己,并且说明了陈凯父亲的情况。医生姓刘,是位主治专科医生。陈凯的父亲因为脑梗大面积缺血,所以造成脑细胞死亡。现在已经脱离了危险,等苏醒之后,会失去大半的记忆,目前看来还会半边瘫痪,在以后的日子里,都需要人伺候生活。 陈凯听后吓得脸色苍白,“后半辈子都这样了吗?不可能康复吗?” 刘医生点点头,拿出了陈凯父亲的脑部扫描图片,指着右脑大片黑色区域说道,“这黑色是缺血的部分,所以这里储存的记忆丢失了,不但会记不住人,还会失去自我生活的能力。就像一个电脑硬盘,数据被损坏了一半,断片了。” 陈凯忧愁的点了点头,接受了这个无奈的现实,说道,“我懂了,谢谢你,辛苦了。” 刘医生见陈凯十分礼貌,就安慰了几句,“等你父亲病情稳定后,找个保姆照顾他后半生,其它也没什么可做的了,所以别太担心。花钱就可以解决问题,把他安顿的妥妥当当。” 陈凯点点头,起身与刘医生握手,已表谢意,心灰意冷的转身离开了办公室。穿过人潮涌动的走廊,走进拥挤狭小的病房,无奈的在角落边坐下。 环视四周其他病友和家属,再看看身边的父亲,感觉自己也并没有那么不幸。周围有的病友穷困潦倒,身边是老伴和孩子日夜不停的照料,手忙脚乱,瞎乱忙乎。边上的护工都已经看不下去了,时常抽空过去帮忙指点一下。有的病友腰缠万贯,身边两个护工,一个在床边贴身照看生活起居,另一个出门跑腿外卖点心,老伴坐在边上闲嗑瓜子,嘴里还不停地抱怨道,要转清净的私人病房。 陈凯的脑袋开始有点疼痛,不知道是因为长途奔波没有休息,还是厌恶了这里混乱复杂的医疗环境和贫富差距带来的怪象。 空闲之间,陈凯于老梁闲聊家常后得知,老梁从事护工工作已有十多年,在这家医院做了有七年,医院里上上下下,护士医生,他都认识,还经常指导那些笨手笨脚新来的小护士。有一个经验丰富的护工在身边照料,陈凯心里渐渐的安定了下来。 早餐时间到了,医院工人推来了小推车。陈凯本以为和新西兰医院一样,人手一份还免费,简直就是在做梦,只有提早付钱预定才有。老梁见陈凯一脸迷惑,好奇的问道,“没看过病住过院啊?听口音,你是本地人。” 隔壁病友插嘴道,“他国外回来的,国内的事情不懂。” 老梁点点头,明白了,自言自语道,“外国佬。” “不,我是中国人,只是出国工作了几年对国内的医疗环境不太了解。”,陈凯辩解道,心里生怕别人知道他不懂国内的套路,坑他一笔。之前在国外同胞的手里不知道栽过多少个跟头。 这位护工老梁,为人厚道,慈眉善目,知道了情况后,开始给陈凯科普教育。 在医院里吃饭,都是要提前预定付钱,钱从医院的押金里扣,押金要是不够,医院会立刻让你填补,如果没钱,就会对你停止治疗,安排你出院,后面大堆的人等着入院,急等床位。 如果不想在医院里吃,可以到医院边上的小吃馆,选择相对较多,但是价格更贵。医院里还有一个员工食堂,要进去吃必须先办卡,如果病人要长期住院,那是个不错的选择,吃完后给病人打包一份回来,同样的价格更丰盛。 护工每天中午有一小时的休息用餐时间,就是去医院的食堂吃饭。换一个潜规则,如果陈凯给护工叫外卖,请护工吃饭,那护工就在病床边用餐,继续照看病人。 一开始,陈凯试着让护工休息一小时,出去用餐,可就在这短短一小时里,陈凯就手忙脚乱,父亲躺在病床上还未醒来,就已经招架不住。怎么换尿袋?怎么插管喂食?药放在哪里?什么药?等等,全然不知。最后无奈,每天中午叫外卖请护工吃饭,让他在病床边不要离开。这也是合情合理,护工也是尽心尽力,一刻都不走开,十多天下来,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 晚上,护工拿出了他准备的躺椅,在陈凯父亲床边狭小的空间里展开,周围其他的护工也一样。病房里放了八张病床,已经够小了,现在又加了八张躺椅,简直都没有走路的地方。老梁招呼陈凯好回去了,让他放心休息,明天再来。 陈凯心里当然放心不下,周围的病友安慰道,“回去好好休息,明天再来吧,这里的护工都会尽心尽力照看的,放心。” 老梁也起身安慰道,“放心,晚上我都不睡死的,掐着闹钟响,每15分钟定时起来检查的。” 陈凯这才安心的拖着大包小包离开,打了个车回母亲那里。父亲的病情早已跟母亲打过招呼,推开久违的家门,没有感觉一丝陌生,家具摆放都和以前一模一样。快两年没有见到孩子,陈凯的母亲心情有些激动,桌子上已经摆放了满满一桌的陈凯爱吃的饭菜。 母子许久未见分外亲热,两人边吃边聊,闲话家常,谈论国外的生活情况和国内国外的不同制度直到深夜。 饭后洗了个澡上床休息,陈凯早已疲惫不堪,但久久不能入睡。上一次躺在这张床上还是结婚之前,现在有种莫名的穿越感,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单身生活。 不知道在新西兰的妻儿现在情况如何,妻子尚未考出驾照还不能开车,儿子每天又要接送去幼儿园,只怪自己走的太过匆忙,什么都没有安排好。现在这个社会,三口之家的小夫妻家庭,真的经不起一丝风浪打击,真的不敢想象,以前报纸上登的新闻,四个老人同时病倒的惨状。 陈凯睡前跟妻子联系了一下,好在有雄军帮忙,不但负责接送陈凯孩子去幼儿园还帮忙从超市采购食物和生活用品,随叫随到,陈凯十分庆幸有如此靠谱的好朋友。 第二天一大早,陈凯起床就去了医院,听母亲说早晨交通拥挤,越早出发越好。7点刚过,地铁里就人山人海,被人潮挤进挤出的陈凯十分怀念在新西兰地广人稀的悠闲生活,看来国内忙碌喧哗的日子,他已不太适应了。 早晨的医院更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院门口接送病人的车队排了长长一条街,密密麻麻的自行车紧紧停靠堵满了步行道。天气预报显示今天为晴天,但抬头一看,雾霾已经将整个城市上空笼罩的如暴雨将至一般。 戴着口罩的陈凯再次来到了住院部四楼,穿过忙碌的走廊,来到了父亲的病房,病房里依然人头涌动,喧哗不止,进进出出,忙碌不堪。父亲依然躺着没有苏醒,眼睛红肿的老梁靠在边上打着哈气,一副父慈子孝的场景,只不过这个儿子不是陈凯,而是一个花钱雇佣的护工。 老梁见陈凯走了进来,立刻起身揉了揉眼睛说道,“你照看一下,我去厕所大个便。” 边上的病友说道,老梁照顾病人尽心尽责,不但晚上没有大睡,连大便都没有去过。望着老梁急匆匆离开的背影,陈凯心里十分感动,看来照顾病人的工作确实不易,要是父亲从此一病不起,自己可是完全担当不了的,正如刘医生说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花钱,换句话说就是赚钱。 坐在昏睡不醒的父亲身边,握着他冰冷又浮肿的手,看着护士机械化的插拔吊针,陈凯心里有些麻木,难道就一直这样吗?没有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吗?就是这样躺着打吊针吗? “你看看!你父亲的手都打肿了,这样下去怎么办哦!要不插动脉管吧?”,护士小姐一边换吊针,一边对陈凯说道。 动脉管是什么?陈凯一脸迷茫,而且这些治疗方面的问题,不都应该是护士和医生的工作吗?怎么询问一个完全不懂得家人呢? 护士小姐在边上不耐烦地说道,动脉管就是插入一条注射管到动脉里,这样每次打针就不用戳血管了,是否要让自己的父亲再受苦,要不要装动脉管让陈凯决定。 陈凯当然是不知所措了,而且还十分懊恼,在中国看个病这么麻烦,用什么药,怎么治疗,还要自己决定,反正医生和护士都不但任何的责任。 无奈之下,陈凯咨询了朋友圈和家人圈,得到的一致回复,千万别装动脉注射,那些都是骗人花钱的把戏。这让陈凯更加愤怒,医院应该是救死扶伤的地方,怎么成了坑蒙拐骗赚钱的地方! 老梁从厕所里回来,说是早饭还没吃过,向边上其他护工借了两个馒头,啃了起来。据说护工照看病人,可是要负重大责任的,一步都不能走开。即使要临时离开几分钟,也要让边上其他护工帮忙照看,这钱也不是这么好赚的,都是辛苦钱。他一边啃着馒头,一边观察陈凯父亲臃肿的手臂,淡定的对陈凯说道,“不需要用动脉注射,手打肿了,换脚。那个护士没经验,瞎说的。” 陈凯点了点头,十分感激,心里又有几分害怕,感觉医院里无人可信,病情诊断和用药把关都要靠自己。医院没有给他一种得到救助,可以安心养病的感觉。而是提心吊胆,生怕被过度治疗,成了医疗产业上的一颗螺丝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