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 第10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第10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原道三篇,为其总枢,而浙东学术一文,则实斋自道其立说渊泉之所自也。 方法与门路实斋论学要旨,具如上述,而实斋自道其为学经历,颇有可与上述相证发者。其语多见于家书,文史通义外篇三实斋谓: 学问之门路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至论学问文章,与一时通人全不相合。盖时人以补苴襞绩见长,考 订名物为务,小学音画为名;吾于数者皆非所长,而甚知爱重,咨于善者而取法之,不强其所不能,必欲自为着述,以趋时尚,此吾善自度也。时人不知其意而强为者,以谓舍此无以自立,故无论真伪是非,途径皆出于一。吾之所为,则举世所不为者也。如古文辞……前人尚有为者 ;至于史学义例,校雠心法,则皆前人从未言及,亦未有可以标着之名。爱我如刘端临,见翁学士询吾学业究何门路,刘则答以不知……故吾 最为一时通人所弃置而弗道,而吾于心未尝有憾。且未尝不知诸通人所得亦自不易,不敢以时趋之中不无伪托,而并其真有得者亦忽之也。家书二又曰: 吾读古人文字,高明有余,沉潜不足。故于训诂考质,多所忽略,而神解精识,乃能窥及前人所未到处……犹记二十岁时,购得吴注庾开 府集,有春水望桃花句,吴注引月令章句云:“三月桃花水下。祖父实斋父抹去其注,而评于下曰:“望桃花于春水之中,神思何其绵邈!吾 彼时便觉有会,回视吴注,意味索然矣。自后观书,遂能别出意见,不为训诂牢笼。虽时有卤莽之弊,而古人大体,乃实有所窥。家书三又曰: 吾……二十岁以前,性绝騃滞,读书日不过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学为文字,虚字多不当理。廿一、二岁骎骎向长,纵览羣书,于经 训未见领会,而史部之书,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习然者,其中利病得失,随口能举,举而辄当。人皆谓吾得力史通,其实吾见史通已廿八岁 矣。廿三、四时所笔记……其识之卓绝,则有至今不能易者。……乃知吾之廿岁后与廿岁前不类出于一人,自是吾所独异……故吾近日教人用 功,不为高论异说,知人所具才质,不可一例限也。惟归其要于识趣,则自阅历之言,差觉信而有征。家书六此皆实斋之自道也。又曰: 人之才质,万变不同。已成之才,推其何以至是,因而思所效法,道亦近矣,然有不可据者。……观前辈自述生平得力,其自矜者,多故 为高深。……其有意主劝诱,而言之太易者,亦须分别观之。……有自讳初习之陋,而以后之所得,一似生知之者。……又有天姿之高,不尽 由于学力,而意之所主,自足成家,惟嫌天姿不足为训,遂举生平所得,强归功于所主之说,而不知其所以得者不在此也。家书六此言效法前辈得力之未尽可据也。又曰: 夫学贵专门,识须坚定,皆是卓然自立,不可稍有游移者也。至功力所施,须与精神意趣相为浃洽……昨年过镇江,访刘端临,自言颇用 力于制数,而未能有得,吾劝之以易意以求。夫用功不同,同期于道。学以致道,犹荷担以趋远程也,数休其力而屡易其肩,然后力有余而程 可致也。攻习之余,必静思以求其天倪,数休其力之谓也;求于制数,更端而究于文辞,反复而穷于义理,循环不已,终期有得,屡易其肩之 谓也……功力屡变无方,而学识坚定不易,亦犹行远路者,施折惟其所便,而所至之方,则未出门而先定者矣。家书四此言治业贵专门,而 亦须变换兴趣,多方探索也。此皆实斋指点为学门径方法极亲切处也。 校雠与着录实斋于文史通义外,别着校雠通义,议论与文史通义相发明。大意谓: 家法与流别家法不明,着作所以日下;部次不精,学术所以日散。校雠通义卷一第二之一古人着录,不徒为甲乙部次计。如徒甲乙部次计 ,则一掌故令史足矣。……盖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氏之学,使之绳贯珠联,无少缺逸,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叙列一家之 书,凡有涉此一家之学者,无不穷源至委,竟其流别,所谓着作之标准,群言之折衷也。校雠通义卷一第三之一校雠方法之最大且要者有二: 一曰互着,理有互通,书有两用者,皆兼收并载,不嫌重复,而于甲乙部次之下,加以互注,以便稽检是也。盖书之易淆者,非重复互注之法 ,无以免后学之抵牾;书之相资者,非重复互注之法,无以究古人之源委。第三之四二曰别裁,于全书之内……得裁其篇章,补苴部次,别出门类,以辨着述源流。第四之一是也。 至其全书篇次……隶于本类,亦自两不相妨。盖权于宾主重轻之间,知其无庸互见者,而始有裁篇别出之法也。同上故校雠之用,可以评 骘古今学术源流,分别诸家体裁义例,其事即无异于着作。若未悉古今学术源流,不于离合异同之间深求其故……仅求甲乙部次,苟无违越而 已。此则可谓簿记守成法,而不可为校雠家议着作也。校雠通义卷二第十二之一实斋尝为周书昌作籍书目录序,亦发其意,谓: 书昌尝患学之不明,由于书之不备;书之不备,由于聚之无方……然羣书既萃,学者能自得师,尚矣。扩四部而通之,更为部次条别,申 明家学,使求书者,可即类以明学,由流而溯源,庶几通于大道之要,而有以刊落夫无实之文词,泛滥之记诵,则学术当而风俗成矣。斯则书 昌之有志而未逮,读其书者不可不知其义也。周书昌别传,刘刻遗书卷十八实斋文史通义议论,多为救挽当时经学家风尚而发,至其校雠通义 ,一本古人政教不分、官师合一之旨,推原周礼,发明家学。与文史通义立论大体相通。抑其书亦似有感于当时清廷之修四库书而发者。四库 之议,始自朱筠,时实斋从游在皖,朱筠谨呈管见开馆校书折子,凡拟办法四条,而着录、校雠当并重,亦为其一,疑此奏实斋、二云诸人当 预闻。胡适实斋年谱已主此说,沈元泰章学诚传谓征书奏始自实斋,不及二云,未知其别有据否。沈传收碑传集补卷四十七。其后实斋力辨校 雠与着录之不同,若以其论史之体裁为例,则着录仅是记注,校雠乃属着作;着录可据成法,校雠须具特识。当时清廷既修四库,实斋之意, 欲就其着录再加辨章流别,勒成一家之业也。然其所标七略义例,与夫互着别裁之法,在当时颇少信者,则其时学风尚于征实,既不解实斋文史之旨,自不取其校雠之说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