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 第12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第12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实斋年三十六。 是年作和州志例。在宁波道署遇戴东原,论史事多不合,论修志亦不合。是时实斋见解,盖较乙酉益进矣。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实斋年三十七。 是年撰和州志四十二篇。 ◇乾隆四十午乙未,1775实斋年三十八。 实斋跋甲乙剩稿,谓其时学识方长,而文笔亦纵横能达,然不免有意矜张也。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实斋年四十。 戴东原卒。实斋有朱陆篇,为评东原而作,似尚在东原卒前。 是年修永清志。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实斋年四十一。 是年成进士,续修永清志。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实斋年四十二。 永清志成。是年着校雠通义四卷,此稿后两年游河南遇盗失去,前三卷有朋友抄存本,后亦改作。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实斋年四十四。 遇盗,凡四十四岁前撰着文稿均失,后从朋旧家借钞存录别本,名辛丑年钞。是年朱竹君卒。 辛壬剥复删存稿有通说一篇,为实斋论学要旨之一。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实斋四十六。 是年有癸卯通义草十篇,篇名可考者为诗教上、下,言公上、中、下五篇。有书后云:“若其撰述之旨,则得自衿腑,随其意趣所至,固 未尝有意趋时,亦不敢立心矫异,言惟其事,理惬于心。”可征实斋初撰通义时态度,与戊申、己酉以后自不同。又书后云:“有通义草七 篇,分八十九章,又三篇不分章者。”今按:俗嫌、针名、砭异三篇不分章,疑即今年作。 又癸卯录存,有代拟续通典礼典目录序、籍书园书目序、与陈鉴亭论学、与乔迁安论初学课蒙三简、与邵二云论文书、与邵二云论学、与 家正甫论文、又与正甫论文、与冯秋山论修谱诸篇;又与朱沧湄中翰论学书,极重要。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实斋年四十七。 是年有甲辰录存,有答周筤谷论课蒙书两通,及题朱沧湄诗册等。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实斋年四十八。 是年有论课蒙文法二十六通。又跋甲乙剩稿云:“甲辰、乙巳……所作亦有斐然可观,而未通变也。”◇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实斋年五十。 至河南,始依毕秋帆。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实斋年五十一。 主编史籍考。五月有报孙渊如书,谓:“愚之所见,以为盈天地间,凡涉着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 此种议论,知骇俗下耳目,故不敢多言。然朱少白所钞鄙着中,亦有道及此等处者,特未畅耳。俟为尚书公毕沅成书之后,亦当以涉历所及, 自勒一家之言,所为聊此自娱,不敢问世也。”按:是书,实斋初发六经皆史之论,其时文史通义中重要诸篇均未作也。史释篇亦后成,近人皆以本篇义说六经皆史,实未得 实斋渊旨有与邵二云论学书。 校正校雠通义,与诸家所存本又大异。按:此年校正者,即今传刻本,议论与文史通义相发,而言之未畅,盖此后文史通义之先声也。惜 校雠通义初稿不可见,否则必可证实斋思想进展之痕迹。 是年秋,得文史通义十篇,目不可考。戊申录稿有礼教、所见、论修史籍考要略、与邵二云书诸篇,殆即十篇之四也。又与刘宝七昆弟论家传书称戊申秋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