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 第45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第45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至龚自珍为庄氏神道碑铭,定庵文集卷上举庄氏之不辨 尚书今古文真伪者而亦曲誉婉称之,谓:“学足以开天下,自韬污受不学之名,为有所权缓亟轻重,以求其实之阴济于天下。”夫而后稽古之 业,不如济世,轩轾之间,断然舍此而就彼矣。至于魏氏之论,乃更入室操戈,即以汉儒之说驳汉学,而若惟庄氏为得学术之正统。此皆风气 之变,未必即是非之准。干嘉之盛斥宋明,宋明未必非;道咸之转而不满于干嘉,因以推尊庄氏,庄氏亦未必是。庄氏为学,既不屑屑于考据 ,故不能如干嘉之笃实,又不能效宋明先儒寻求义理于语言文字之表,而徒牵缀古经籍以为说,又往往比附以汉儒之迂怪,故其学乃有苏州惠 氏好诞之风而益肆。汪中与毕沅书,自谓:“为考古之学,实事求是,不尚墨守,以此不合于元和惠氏。”王引之与焦里堂书,亦谓:“惠定 宇先生考古虽勤,而识不高,心不细,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王念孙拜经曰记序,亦谓:“世之言汉学者,但见其异于今者则 宝贵之,而于古人之传授,文字之变迁,多不暇致辨,或以细而忽之。”惠学流弊,当时已多能言之者。其实则清代汉学考据之旁衍歧趋,不 足为达道。而考据既陷绝境,一时无大智承其弊而导之变,彷徨回惑之际,乃凑而偶泊焉。其始则为公羊,又转而为今文,而常州之学,乃足 以掩胁晚清百年来之风气而震荡摇撼之。卒之学术、治道,同趋澌灭,无救厄运,则由乎其先之非有深心巨眼、宏旨大端以导夫先路,而特任 其自为波激风靡以极乎其所自至故也。方耕有侄曰述祖,字葆琛,生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卒嘉庆二十一年六月,年六十七所着曰珍执宦丛书 ,颇究明堂阴阳,亦苏州惠学也。葆琛有甥曰刘逢禄申受、宋翔凤于庭,葆琛称之曰:“吾诸甥中,刘申受可以为师,宋于庭可以为友。常州之学,盖至是始显。 又阳湖恽敬,字子居,生乾隆二十二年,卒嘉庆二十二年,年六十一与葆琛略同时,着三代因革论,谓: 汉兴百余年之后,始讲求先王之遗意,盖不见前古之盛,六百余年矣。朝野上下,大纲细目,久已无存,遗老故旧,亦无有能传道者。诸 儒博士,于焚弃残剥之余,搜拾灶觚蠹简,推原故事,其得之也艰,故其信之也笃。书之言止一隅,必推之千百隅而以为皆然;书之言止一端 ,必推之千百端而以为不可不然。呜呼!何其愚也!三代因革论一又曰: 彼诸儒博士者,过于尊圣贤,而疏于察凡庶;敢于从古昔,而怯于赴时势;笃于信专门,而薄于考通方,岂足以知圣人哉!是故其为说也 ,推之一家而通,推之众家而不必通;推之一经而通,推之众经而不必通;且以一家、一经亦有不必通者。至不必通而附会穿凿以求其通,则 天下之乱言也已。三代因革论八其言极悍廉明尽,惜乎其邑之人未能深领,遂辗转牵引,至于二千年前汉博士专门绝业,掇拾补缀,谓可以当二千年后经世之大任,则何 啻所谓过于尊圣贤而疏于察凡庶,敢于从古昔而怯于赴时势,笃于信专门而薄于考通方,如汉博士之所为哉?夫苏州惠氏专门之学,其意 本在于考古,而常州诸贤,乃尊之为大义,援之以经世,此则其蔽也。 二刘宋刘逢禄,字申受,生乾隆四十一年,卒道光九年,年五十四亦籍武进。幼传外家庄氏之学。葆琛故有意治公羊,而申受成其业。谓: 清之有天下百年,开献书之路,招文学之士,以表章六经为首,于是人耻乡壁虚造,竞守汉师家法。若元和惠栋氏之于易,歙金榜氏之于 礼,其善学者也。禄……尝以为学者莫不求知圣人;圣人之道,备乎五经;而春秋者,五经之筦钥也。先汉师儒略皆亡阙,惟诗毛氏、礼郑氏 、易虞氏有义例可说。而拨乱反正,莫近春秋,董、何之言,受命如响。然则求观圣人之志,七十子之所传,舍是奚适焉?公羊何氏释例叙又曰: 条例与家法余尝以为经之可以条例求者,惟礼丧服及春秋而已。经之有师传者,惟礼丧服有子夏氏,春秋有公羊氏而已。汉人治经,首辨 家法,然易施、孟、梁邱,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师说今皆散佚,十无二三。世之言经者,于先汉则古诗毛氏,于后汉则今易 虞氏,文辞稍为完具。然毛公详故训而略微言,虞君精象变而罕大义。求其知类通达,微显阐幽,则公羊传在先汉有董仲舒氏,后汉有何邵公 氏,子夏传有郑康成氏而已。先汉之学,务乎大体,故董生所传,非章句训诂之学也。后汉条理精密,要以何邵公、郑康成二氏为宗。丧服之 于五礼,一端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