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铁血战神 > 第56章 自卫还击战(四)

铁血战神 第56章 自卫还击战(四)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战前,我们部队是干部子弹比较多的部队之一,那时我们全团,凡是有荣誉的连队,都有干部子弟。当时一营三个步兵连,每个连都是十来个干部子弟,其他营也有。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电视剧中,那个石林是个很笨的家伙。其实这点是与许多现实不符的。 坦率的说,在那个年代中,部队干部子弟除了不太好管理以外,多数人都是出类拔萃的。许多人都是训练中的尖子或标兵。 那还是1975年,当时军区副司令张秀山带着军区考核团来团里进行年终考核。全部考核完毕后,全团开会宣布考核结果。先是副政委把干部子弟大骂一顿(他其实对干部子弟不坏,骂也是做做样子而已),紧接由团长宣布军区考核结果,念到优秀的人员名单时“一连×××,三连×××(就是我),七连×××,……”。大家一听,“妈的,基本上都是干部子弟”。 记得1971年刚换发自动步枪时,师里组织了一个射击队研究新式自动步枪的射击操作问题,最先掌握的还是我们军区一个副司令的儿子(算是我的兄长吧,他们家和我们家是世交)。在各团训练队、师教导队、军教导大队,担任教员的多半是干部子弟或城市兵。“队列”、“投弹”这些军教片,这些片中的主要讲课人或示范者多数也是干部子弟。 当然,也有怕苦怕累、不求上进的,但这是个别的。 战前,有些干部子弟陆续调走了。并不都是因为怕打仗。从我们一个团的情况看,一个北京的排长,调到步校当教员去了,那时还不知道要打仗呢。另外有些是部队觉得不好管理,安排转业了。 对越作战时,我们的一营副营长、我,我连一个班长,七班一个班长,团作训股副股长,作训参谋等,仍有的几十人是干部子弟。还有其他团的、师医院的,如果加上城市兵,那就更多了。 在整个对越作战中,干部子弟、城市兵表现应该是相当突出的。这种突出,不光表现在勇敢上,也表现在积极主动、机智灵活方面。 当我们在高平附近进行清剿战斗时,有一天,七连进入一个村子清剿,我的一个战友原是团里画画的,在连队当班长。当时连长跟他说“有两个越军进村了,你去抓出来。”他进村一看,村子不大,但两个人隐蔽起来也是很难找的。他跟副班长说“我带人埋伏在村头,你从那边打枪向这边赶人。” 他带了一个战士埋伏在路边草丛中。副班长在村子那一头一打枪,两个越军飞快的从他面前跑过去。他带着那个战士大喊“落松空叶!”(缴枪不杀),一下冲出去。两个越军吓得“呀”的一声,随手把冲锋枪扔了,撒腿就跑。我这个战友快步追去,结果他后面的战士超过他,但仍追不上越军,他一急,喊“卧倒!”前面的战士一下子卧倒了,他立即开枪打死一个。另一个继续跑。这时他们班已经跟上来了,他喊“标尺一”,“嗒嗒嗒”,一看越南人还在跑,“标尺二”,“嗒嗒嗒”,终于把这个越军击伤后俘虏了。 他们连另一个班长,也是城市兵。清剿时发现山上有个洞,连长命令他去山洞里搜查。他判断洞内有越军,扔了几个手榴弹,然后进洞拖出三具尸体。 每当枪声响时,总是这两个班冲在全连的最前面。这两人战后都荣立了一等功。 相反,一个65年入伍的排长,团里当时命令他带一个班封锁一个山洞,等团工兵排进行爆破。听人说他可能想看看洞内的动静,一探头,被洞内越军击中头部,当场牺牲了。我还在三连当战士时,他就是二连的排长了。战时我到三营当副指导员,他还在二连当排长。他很勇敢,人也很老实,是个好人,但就是缺乏灵活机智。 一营副营长,他父亲特殊时期前是某军军长。大我几岁,一米八出头的个子,长得象周润发,很精神。我们两家也是世交。他是我们团出名的“痞子”,实际上他人很老实,只是样子经常是痞痞的。一天,他带领一营攻打敌人一个火力点,敌人一颗炮弹落打来,他的睾丸被弹片击伤了。他是家中的独子。他一瘸一瘸下来时,笑道“多亏爹妈给了个大个子,要不就完了”。这事一直成为我们一帮人开玩笑的话题。 团作训股的一个参谋,也是北京兵,我们两家也是世交。战斗中,他作为团里的作训参谋,一直和我们营在一起。哪次战斗他都在场,为我们营作战提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我们团作训股副股长,他父亲曾是军里的副军长,后调总参某部当副总长。他天生就是军人的材料,满脑子都是军事。我们团在越南,虽然受到损失比较大,但战斗同样出色,与作训股特别是他的作用也是分不开的。 42军一个连长,和我同年出生,他父亲是原是广州军区副政委,我们家的世交。对越作战中,我们团是接替他们部队的。战后我们一起在南京学习时,讲起战场上的情况,他还有些不服气。但我也知道,他们在第一天的战斗中,伤亡很大,他们一个团的伤亡,大约相当于我们一个师的伤亡数字。在那种情况下,他们没有退却,仍在战斗。我们在进入越南十几天后,仍遇到他们部队在边境越南一侧进行清剿。 可以说,在战场上,这些干部子弟,充分展现了军人后代的风范,他们是勇敢的,也是出色的。在关键时刻,多数人都表现出沉着镇定机智灵活的素质。 战后在南京学习时,我们一帮干部子弟在饭馆吃饭,大家都是参加对越作战的。席间,一位兄长(其父是特殊时期前的外交部副部长)说:干部子弟就是强,只有那种集中上学(指原来的部队、机关的子弟学校),从小受教育,懂得为国为民的人,才是真正的国家栋梁。 这里不去评价他说的对不对,但是,如果细想一下,干部子弟靠的什么比别人强或者至少比相当一部分人强?靠的是从小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靠的是父母那种身份以及随之附带的革命精神,靠的是童年、少年时代在子弟学校所受的良好教育,靠的是耳闻目睹的军队或机关以及领导干部的无形的影响。10:36:15 发送消息内容超长,请分条发送。 富裕海豚10:36:23 干部子弟的毛病是什么? 傲气,但这种傲气要看是对谁耍。多数情况下,干部子弟对待普通战士,并没有傲气。 骄傲,这是常见的毛病。但是,有本事的人通常会骄傲一些,这毛病不光干部子弟有,有本事的多半会有。尤其是对那些能力差但又不敢承认的上级,会常犯这毛病。 嫉恶如仇,也叫爱憎分明。这本来是优点,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成了缺点。 当然,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毛病,但作为干部子弟,应该说,在总体上仍是很优秀的一个群体。正如《静静的顿河》中讲到的,中国的高干子女,是当时中国当代唯一敢于思想的一群人(好象是这个大意)。 战争再一次表明,父辈们英勇善战,极大的影响了后一代,而后一代,也无愧于军人后代。 对越作战后期,我们攻占了重庆,在这一地区,我们已经是准备撤军了。 对越作战,在广西方向,由于第一线均为广州军区的部队,他们是划片区分作战任务。而我们师是执行机动任务,作战区域变化频繁,部队机动范围大,在越南境内机动距离达400多公里,任务变化频繁,仅重大任务变化就达9次。相比广州军区的部队而言,我们经常是占领一个地方后马上就向其他地区开进,很少有机会执行搜缴战利品的任务。而友邻部队是划分包干,在一个地区作战,有时要待上好几天,打完仗,该地区的收缴任务也由他们负责。因而他们比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收缴战利品。 越南并没有什么可值得纪念的东西。我们缴纳的货币、有关文件,都依数上缴。汽车、拖拉机、商品等都由专门的车来清缴。其他如手表、收音机以及其他物资、商品,都如数上交了。为了使手表能如数上交,我把连队准备上交的几十块手表都砸坏了。后来想想也小气了些。管他谁戴呢。 所以,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些可留作纪念的东西。再则由于我们是步兵,没有汽车,有了东西也无法带。所以大家基本上是空手而归。 在越南,我捡到一把匕首,大概是美军遗留的简易匕首,外形有点象《第一滴血》中的兰博用的那种,但要简单的多。刀柄很粗,四方棱的,刀尖是弯的,刀背是锯。在排除爆炸装置时它可起到了很大作用。后来给另一个北京兵要走了。 一个破旧的小八音盒闹钟,机械式的,也给别人了。结果只带了几付“蛤蟆镜”回来。 回来后,有些单位卖从越南拉回来的自行车,50元一辆。卖手表,50元一块。 撤军前几天,当时我们在越南重庆地区作战。有一天,我在公路上,看见国内开来的地方卡车。我问“干什么的?”回答说“来拉东西的。”我问“谁让来的”,说是通知来的。他们问我“进去后找谁联系?”(进去,指到重庆县城里)我说“不用联系,你就是老大。”又问“拉什么东西?”我说“你想拉什么拉什么吧。”随手我送司机一床很漂亮的红缎子花被面。 那几天,边境上老是来来往往的汽车,不停的拉东西。 越南报道,说在战争期间,越南损失了十万头耕牛。 据说边境上的边民,许多都到越南去,把耕牛、猪、鸡、鸭都给赶回家去了。 实际上,边民对待越南人的态度也是分地区的。有些地段上原来中越边民相互之间关系就好,有通婚、商品交易等,战前两边也常来常往。而有些地段上,原来边民之间关系就不好,战前历史上就不断出现械斗。我们回国后在边境上,有些边民问我们怎么对待俘虏的。我们说要执行政策啊,治伤,给饭吃。他们气愤的说“要是我,非把他们全杀光不可!”可见边民之间关系是个很具体的现实问题,并不完全因国家之间关系而随动。 其实,战争期间,这些事本来就无可避免。更何况中国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无私的向越南提供了约200亿人民币的无偿援助。越南约那么多的东西。大到火炮、汽车,小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电熨斗,以至于越军穿的军装、被服、急救包、大米,都是中国援助的。因此,如果有人指责中国军队或边民如何如何,有什么理由呢?在那时,200亿是什么概念?大约要相当现在2000亿吧。而那时中国国内都很穷,却勒紧腰带援助越南。而就是这样,越南当局却把朋友当敌人,为讨好当时的苏联,为称霸东南亚,不惜与中国为敌,甚至主动挑衅。所以,教训教训越南是理所当然的。 战争就是战争,中国对越南实行的惩罚性打击。这是大前提。 判断战争,评价战争,有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角度。 现在,有些年轻人振振有词,认为惩罚越南是应该的,但越过国境去作战,就有点“侵略”的样子了。这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式的思维方式,应该说是不懂得战争,不懂得政治。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当年二次大战时盟军就不能进攻德国,美国就不能进攻日本,那什么时候才能消灭轴心国的军事力量?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二次世界大战?而如果不能及早结束二次世界大战,又会有多少平民死于战争?所以,看待战争性质,绝不可以只以国境线为标志。要从战争的整体,从战争的起因、目的、目标、进程、手段、结果等多个方面作综合分析。以为有个国境线就可以谈论国际法,实则是不懂得国际政治和国际法。 部队攻占越南边境重镇重庆后,我们就知道近几天就要撤军回国了。 这一天,我们在重庆县城西北地区露营,当时部队在一片树林中。我和副连长挨个检查了各排哨位和配置,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了。但到了夜晚,三排方向又响起了枪声。在越南的整个时间段里,天天晚上枪声不断,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第二天一大早醒了之后,听见副连长在骂人。过去一看,原来四排一个战士牺牲了。经向周围的战士了解,原来头天晚上,这个四排的战士,携火箭筒配属七班。当晚,班长给他交待任务“你前面是潜伏哨,你后面是七班,你就在原地休息”,还给了他一支步枪。可能是夜晚睡觉翻身了,本来面向潜伏哨,结果一翻身变成面对七班了。夜里他醒了,迷迷糊糊看到有人晃动,那是七班长带一个战士起来换哨。他没看清楚,抬手就是一枪,把那个战士打死了。而那个战士,正是他们四排的,也同时配属到三排的。 第二天,我们转移到重庆以北直通国内的一条公路一侧的山上,担任公路警戒,因为部队撤军要从这条公路回国。 这座山比高大约也就一百来米,公路对面一座山,是58师防守。其他的山距离我们至少在两公里以外了。 当时三排长安排每组三人,在山坡上挖简易工事,其实就是一个浅坑,人坐或蹲在里面,这样就可能形成对山下的工事了。半夜时分,这个战士边上的战士叫他“醒醒,醒醒,该你值哨了。”他说“好,我吃点东西。”话音未落,一颗流弹打来,他当时就牺牲了。 第二天早上,我去看现场,只见他胸脯上正好在心脏的位置,被一颗子弹击中,前面一点没有流血,只有子弹动能导致的一小圈青色。一看就知道他是当时就牺牲了。我查看了周围的地形,能够射击到他的位置,只能是并排高度或更高的位置。而当时只有对面58师能达到这个高度,远处其他的地方也有可能飞来流弹,但应该打不到他所在的位置,并且距离会是相当远。所以我判断可能是对面部队晚上打枪误中了。可怜这个战士,第二天就要回国了,他却牺牲了。但另一方面,如果他没有牺牲,那头天晚上被他误打中的战士,我们又怎么向人家家人交待呢? 第三天下午,我们奉命撤军,但此时,对面58师的部队早就无影无踪了。也没有通知我们。自己就走了。 这种做法其实是很错误的。在战区撤军,弄不好会有大的伤亡的。友军一个营,就是在撤军时未组织好,结果受到了很大损失。 相反,我们师的撤军组织的有条不紊。总是靠近越南一方的部队先撤军,后面的部队依次提供掩护,逐次撤军,结果我们在撤军中没有伤亡。 撤军时,我们是晚上行军回国的。我们仍然是一边走,一边聊着天,讲着作战中的有关情况。 上士问我,到没有到?我说没有到。 又走了一阵,我说到了。上士问“你怎么知道?”我说“你看,电线杆是立着的,前面屋里是亮灯的。”因为在越南一个月时间里,我们没有看过立着的电线杆,没有看见过屋里开着灯。夜晚漆黑一片,枪声不断,战争就是战争,许多地方都和平时不一样。 撤军前,为了保证越军不能对我形成偷袭和骚扰,所有的应该摧毁的建筑物、桥梁、关键性道路,都实行了毁灭性的摧毁。 我们胜利回国了。 踏上国境线的瞬间,战士们话一下子多了。我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大家心里觉得安全了,人的精神状态从战争中解脱出来了。人们的情绪又回到了和平时期。 人心理上的这种感觉在瞬间变化,只有从战场上归来时才能真切的感受到。 到达边境上时,已经是天蒙蒙亮的时候,边民们对部队给予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欢迎。过去部队拉练时也有过老百姓的夹道欢迎。但这次不同,边民是自发的,那种感觉, 完全是出自内心的。虽说政府有组织,但我们能明显感觉到那种真诚,那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和慰问。 我们一到边境上,边民就已经做好饭在等着了。我们吃完饭,简单的休息了一会,就上车向我们的临时休整驻地开进。沿途,只要有村镇的地方,就有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对越作战中,广西人民也给予了部队极大的支援。我们每个连都有民工担架员。他们也有伤亡,也有牺牲。他们同样也是英雄。 刚到达驻地,团作训股副股长就告诉我“我已经给你们家打了电话了,说你平安。”他父亲和我父亲是老战友,所以我们经常联系。 家中也知道平安了,人也回到国内了,整整一个月时间的对越作战结束了。 在这一个月里,我们深入越南纵深一百多公里,机动作战四百余公里,我们胜利了。中国军队胜利了。 我们的军队经历了实战的考验,我们个人也经历的实战的考验。 这场战争,对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场战争,对于我们个人,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会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审视生活。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结束了,短短一个月,人生仿佛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记得自河南向广西前线开进时,我让作训股一个参谋,从列车上打电话(那时没有车载,没有手机,只有电台)给我在湖南衡阳的大姐,希望她能接到电话到车站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当时也说不清,正好路过湖南,见见一家人,起码也可以视死如归上战场了。后来姐姐到车站来接车,我们见了面。短短几分钟,车就开了。我的心已经平静,我似乎已经和家人告过别了。 现在我们从战场上回来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们似乎从死神那里又回来了。 战争,又仿佛是昨天的事了。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灾难。 回想在战场上,死的多数是军人,但也有平民百姓,我见过头发苍白的老太太,我见过年轻姑娘,我见过怀抱的婴儿。 在生者,我见过跪地苦苦哀求的老汉,我见过被吓得走不动路的女孩,我见过不知周围发生什么事情而两眼发呆的孩子。他们是生者,也是弱者。是无力反抗并且可能被人任意摆布的弱者。 他们是不幸者,也是万幸者。不幸,是因为他们的政府,迫使他们接受一场对他们而言本不该有的战争。万幸,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仁义的中国军队,才使他们免受通常战争中最可能出现的杀戮和凌辱。 如果面对战争,宁当战士,不当百姓。 我们的英雄,我们的烈士,都是年轻的生命。 他们短暂的人生,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昨天,他们还和我们谈笑风生,上午,他们还和我们携手作战。 转眼,他们英灵在天。 人生有时就是如此的短暂。 回想一下, 幼儿时,会为一块糖而相互生气; 小学时,会为一支铅笔、一块橡皮而吵架; 中学时,会为相互玩笑而挥手; 青年时,会为男女朋友而反目成仇; 成年后,会为晋职而相互角斗。 当我们面对人生这些常见的、普通的事件时,我们会觉得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都是原则问题,都是可能影响我们一生的大问题。 当我们面对死亡,面对战争,面对逝去的战友时,当我们把对人生的视角扩大到几十年,扩大到我们的整个人生,我们会看到什么: 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的酸甜苦辣,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我们遇到的一切,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想想在越南时,有个战友说了“回去后我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谁知道哪天会死。”那是一种不知明天的心态。可回国后,他依然节省,依然和原先一样。 生命是短暂的。只有我们真实的活着,这才是现实的。 记得有个朋友说过“今天肯定比明天更美好”,因为今天是现实的今天,而明天,只是未知数。 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形式不同而已。 记得回国后在南京上学时,学古汉语,老师在讲《庄子》时提到,庄子对学生说:我死后,你们把我弃之野外就可以了,不必费事安葬。学生说:不行啊老师,那样会被野狗吃了的,我们要厚葬你。庄子说:你们把我从狗嘴里抢回来,埋到地下喂虫子,那不是一样吗?老师当时的点评是庄子在那个年代就具有了这种大度的坦然和潇洒。 人,只有在正确对待生死以后,才能坦然面对人生。 经历一场战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启示。 而我所得到的,我自认为明白的,我自认为我自己最清楚的是: 我比以前,我比多数人,可能会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珍惜人生,珍惜生活,我能坦然面对人生一切。 如果我们能坦然面对生死,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坦然面对的? 我想,所谓战争的洗礼,或许就是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纯洁,更坦然,更超脱。 愿所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都能够珍惜生命,珍惜生活,认真的、快乐的过好每一天,以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