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铁血战神 > 第57章 自卫还击战(五)

铁血战神 第57章 自卫还击战(五)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这是进入越南的第三天,我们离开靠松山,继续向越南的高平前进。 中午时分,我与营里副教导员尾随连队前进,距离前面连队约数百米。当时他带着一个通讯员,我带一个卫生员。我们四人在一起走。 走着走着,途中遇一老头。通讯员持枪警戒,副教导员开始对老头搜身。结果搜出一个卡片,挺花哨的。判断是身份证之类的。副教导员觉得挺好看,就插入自己口袋。而那老头立即跪地苦苦哀求。副教导员理也不理,就向前走了。老头转过身又给我磕头哀求。我当时看着这越南老头的样子实在是心软了,就跑去找副教导员把那卡片拿过来还给了老头。老头跪在地上不停的给我磕头。看着老头的样子,我当时只想,无论什么战争,真正的老百姓都是可怜的。如果他年轻,或许会是越军和我们战斗。而他是个老头,做什么都已经是力不从心了。无论是对谁,他都只有被动的接受。如果他稍有反抗,或许被我军击毙也是很自然的事。 这就是战争。 走不远,遇到两个越南女人。模样一般,大约三十来岁。头戴斗笠,身着短衣长裙,典型的越南打扮。和过去电影中看到的越南人装束完全一样。手拿一捆青菜。见到我们还挥手致意,我们也乐呵呵的回手致意。我们当时也分不清她们是华侨还是越南当地人。不过有一点,我们是和平之师,正义之师,对方不反抗,不以我们为敌,我们当然也不会以武力处之。当时忽然产生一个想法:战区居然也有这景象,真是让人看不出已经是战争期间。 这也是我们进入越南后第一次这么近遇到越南普通百姓。 然而,再向高平挺进,情况又有所不同了。 在越南,我们通常不对无武器的人开枪。但越军以及特工队利用我们这些和平时期成长的战士的这一特点,利用我们战士和平、友好的心态,他们身着便装,呆在住家门口或公路边。当我们的战士看到他们时,以为是普通百姓,因而并不在意。而他们也是眯着眼,默默的看着我们部队从眼前经过。然而当我们部队走过时,他们会悄悄地从屋里或草堆中拿出冲锋枪突然向我们的战士射击。导致部队在进入越南初期有不少战士因此受伤。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人并不是越南老百姓,而是越军化装的军人或就是越军特工队。 当然,越南人也不全是听从越南政府的。我们搜山时,抓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孩。这小女孩不仅会说越南的“普通话”,也会说边境地区的地方话。而我们的翻译,多是战前被越南驱赶回国的华侨,他们会说越南的“普通话”,却听不懂边境地区的地方话。而那个小女孩,自愿给我们当翻译。通过她,加上翻译,我们就可以了解当地情况。 那个女孩很瘦小,也挺清秀,性格开朗,人很单纯。营部的人都很喜欢她。她也很听话。我们在那个地区执行清剿任务时,她一起跟着我们。当我们离开那个地区时,大家给了她一些罐头、压缩饼干,把在高平地区搜缴的越南钱给了她许多。但不知战争结束后她会怎么样,越南人是否会因为她为我们做事而为难她。不过也可能没有越南人知道她跟着我们为我们做事。 由于广西人和越南人长相有些近似,我们一时也难以分辨。后来掌握一条不太准的规律。凡是比广西人瘦、比广西人黄、比广西人矮的人,只要在越南境内,多半是越南人。这种区别,可能是由于地理、气候、经济条件以及人种因素所决定的。 总的看,越南北方的人长相都差不多,英俊之类的赞美词在这里好象不太用得上。由于越南经历多年战争,越军的女性比较多。我们抓到的俘虏中女性很多。这些俘虏被俘虏后都要送到师后勤去,由师里统一送回国内看押。结果,师医院的姑娘们总说我们:抓这么多俘虏,怎么没有漂亮的? 越军由于受其当局的欺骗性宣传,对我军的俘虏政策不了解,有时也会有些“壮举”。记得有一次,围剿小股越军,当他们看到已经无法突围时,有三个越军,抱在一起用手榴弹爆炸来自尽了。当然,这样的情况很少,多数越南人在战斗中看到抵抗无望,跑不了的,都投降了。 在高平附近地区进行清剿时,有一次在搜山过程中,我们在一座小山这边打枪,搜山。然而,转到这个小山后,遇到一个农民在水稻田中拉牛犁地,当时没有枪声,完全是一副和平景象。战士把他抓来,通过翻译一问,原来他是华侨,只不过他已经是第三代华侨了。我们的战士一听他是华侨,态度立刻好起来了,总想和他交流一下。可他不懂中国话,但会写繁体中文。我找了张纸,在上面写“这里有越南军队没有?”他就在纸上写“人老不论我不知。”我又写“刚才被打伤的那人是什么人,跑到哪去了?”(抓他之前我打伤了一个在百米外换衣服的人,地上有血,但人跑了,很显然是受伤了)。他又写“人老不论我不知”。也不知他是只会这几个字还是真不知道,或者是不愿意说。 我们马上报告营里,抓了个华侨。营里一听抓了个华侨特别高兴,让立即送过去。我们马上派一个班送他到营部。谁知这小子一到营部,态度很横,“要杀要剐随便”(大意是这样)。气得营里的战士揍了他一顿,放他走了。 相比而言,我们对待越南俘虏比越南人对我们的被俘虏人员好多了。我们对俘虏的越军人员,都是有伤治伤,好吃好喝,完全按照政策执行。而越南人抓到我们的人,会使用各种方式侮辱、摧残。我们在战斗中遇到一件事:一个友邻炮兵的侦察班被越军俘虏后,全部用绳子捆绑起来,用棍子活活打死。据说某师医院被越军特工队袭击后,抓到女兵,带到河内,把她们头戴无沿帽,全身赤裸,脖子上挂着“中国侵略军”的牌子,五花大绑在河内游街(当然这只是听说)。 越南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在那个年代生活水平更低。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可能主要在房子上。城市的房子如同我们平常见到的砖房。城市建筑密度很小,一个县城大约只比我国北方的镇子大不了多少,省会高平的建筑密度也不大。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距离比较远,也难以见到我们通常城市所见的宽阔的纵横交错的马路。而农村的房子多半是木楼。这种木楼上下两层。一层是牲畜用,牛、羊、鸡、鸭都在底下一层,土地很湿,遍布牲畜粪便。人通过外楼梯上二层,吃住都在二层。二层四面通风。从楼板缝可以看到下面的牲畜。通过四面半截围栏可以看到外面。这是属于“人畜同居”的居住方式。越南农民家中没有什么家具,就是毯子、毛衣、毛巾被。粮食都是未磨的谷子,藏在山洞里,据说这样好保存,不易变霉。因为越南太潮湿了。越南人少,农民居住的很分散,经常是一家与另一家相隔很远。可能因为在山区才这样。 越南人生活很简单,不象中国北方御寒东西和设备多。那里就是木楼、空空如也。但越南人的手表、手饰、摩托车、缝纫机挺多的。但总体给我们的感觉还是简陋。 可就是这样一个穷国,越南当局还要把他们的百姓逼到战争的路上,硬要让他们打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战争。 我们所在作战地区属越南高平省,这是越南北部地形最复杂的地区。属山地,且山陡林密。道路稀少,沟壑纵横。山也和广西的山差不多,平地里陡陡的起一座山,我们都管这种山叫“馒头”山。但也有大一点的山脉,山连着山,同样是山高林密。 快到越南高平前,师里通知,所有弹药全部发下去。各连组织一个排专门背弹药。我是副指导员,自然是这差事。而正是这差事,使我避免了一次可能的危险。 由于弹药重,所以全师三个步兵团都组织人在背弹药,结果我们这支背弹药的部队,比各自所在团的大部队走得慢,离大部队相隔约一两公里的距离。 那一天,从早上开始到晚上天黑,整整爬了一天的山,一共翻了四个山头,可结果在地图上一量,我们走了一天的路,图上直线距离仅两公里。 在翻山过程中,三个团的人员混在一起,完全没有建制,不过都是这帮背弹药的。谁有劲谁就走在前面,走累了就靠在路边休息。后面的人超过他,继续前进。一会这人又超过那人。 累归累,没时间做饭,都是吃压缩饼干,吃罐头。天热,一身汗,红绕肉罐头是没人吃的,都给抬担架的民工了。我们只吃青豆、菠萝、白菜的罐头。还有压缩饼干。其实压缩饼干只是相当于四两或半斤饭的营养,并不是相当于半斤饭,并不是象小时听说的那样,吃的时候不觉得,吃完后一喝水就会胀得要命。不过武汉军区的压缩饼干油性小,吃在嘴里感觉太干,不象广州军区生产的压缩饼干里面好象有可可、有一小点奶油味,所以感觉广州军区的好吃些。 一路上,大家聊天,吹牛,开玩笑。也不寂寞,也不觉得累。偶尔会有人高歌一曲,看情景完全不象在作战区域。 没打过仗时,总以为作战全过程中都很紧张,好象随时都会有敌人,随时都要投入战斗。其实不然。在整个作战区域内,当有敌情时,也就是那一阵。敌人也有布防的,所以并不是说在整个作战区域都有敌人。所以,在没有敌情的时候,或者在敌人未布防的区域,部队并不是随时处于紧急状态的。 入夜,我们在另一个团的阵地上睡了一觉,也就是这一觉,使我们与大部队的距离拉大到了几公里。也正是这一觉,使我们避免了一场被动的遭敌伏击。 第二天,继续行军。 中午,我们在公路边做饭。说是做饭,其实就是拿装压缩饼干的饼干筒,放上从越南缴获的“上海大米”,加上水,去村中菜地拔几把蒜苗放进去,没有盐味。半干的稀饭。野外做的饭,虽说少盐少油,但在累的时候吃,还觉得挺香的。 正在做饭时,我看到大约一个连的我军过来了,领头的干部骑着一辆自行车,这是中国援助越南的小26的彩车,而那时国内只有黑绿两种颜色(好东西都给越南了)。我一看,这个干部是我父亲一个老战友的儿子,在我们师另一团当连长。我问他干什么?他说“带路,今天我们连是尖兵连。”我们相互问候一下就过去了。 下午,我们走到一条大公路上,与团部会合了。当时我和三连的在一起,那是我当兵所在的连队,在那个连我呆了八年。正和他们说着话,远处大约两三公里多地方响起密集的枪声,只见火光不停的闪动,并伴有爆炸声。三连有的战士还说“哟,XXX团打的还不错嘛”。但我们当时并不知道,那里其实是我们营长带队遭到了敌人伏击。由于当时高平周围都是我军在与越军发生小的战斗,到处都在响枪,同时由于营长他们受敌伏击时通讯员牺牲了,没有及时发出情报,所以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营长和营部本队正在拼死战斗。 下午五点多,我们到达高平城郊。当时我在路边休息,有个战士来叫我,我一看,这个战士我并不认识,正诧异间,他说“首长,我们连长叫你。”我一看,中午看到的那个连长趴在一个担架上,正冲我招手。原来他负伤了。 我赶紧过去看,他是被一颗子弹从背上平穿过去,帽子被打了一个洞。原来,他们向高平开进途中路过一个山涧时,由于有越军阻击,他先是命令机枪兵架起机构掩护。由于机枪兵趴的太高了,他过去叫机枪兵趴低一点。他一看机枪兵没反应,就上去向下按那个机枪兵。就在这时,越军连续射击,一枪把他的帽子打了一个洞,另一枪从他背上平穿过去,成了重伤。 我给了他一些压缩饼干和罐头。看着他被抬上卡车送往国内医院(后据他说,当时问他上哪?有广州,有成都。他说广州没去过,这样就上广州治伤去了)。他后来调到成都军区,在一个分区当副司令。 晚上,我们接到命令,部队要过江(我们团死了十二个干部,有八个是这一晚过江时死的)。 这是高平城外的一条江,江宽约六七十米,水深不一,浅的地方只及大腿。但水流比较急。越南人时不时向我们射击。七连连长派一个班长(郑州兵)先带着绳子游泳过江,拴好绳子后,部队拉着绳子过江。 当晚团部过江时,越南人一打枪,有几个干部心一慌,脚下一滑,被水冲走,由于不会游泳,再没有找到。后来我们分析是溺水牺牲了。 过江后,跟着部队上一座山。那山差不多和南京的紫金山一样,挺大挺高的。由于不知敌情,只是听说守备高平的越军一个师已经分散上山了。 那晚很黑,上山途中,有人短时间打开手电筒照路。马上边上有人轻声抱怨道“关了,不想活了”!打电筒的答到“怕什么,谁知越军在哪?”开始想着确实担心,因为这样是极不符合军事要求的,越军可以轻而易举的知道我们的位置并向我们射击。但后来看到没什么事,也就不再担心了。 当我们爬到山顶后,竟发现我们七连一个战士,带着伤一个人爬到这座山上的最高山峰上。在我们上去之前,那里根本没有我们的部队。也不知他怎么想起就爬到那么高的山顶上,还是个伤员。我们赶快把他送到七连去,由七连把他送到团里卫生队。 当晚趣事:我们团当晚全部过江后,团长命令报道组一个战士去一营。他进入越南后一起负责报道、照相、联络等工作。他是76年入伍的郑州兵。他接到命令后就去找一营。走着走着,就听前面一声喝“口令”!他一急,忘记当晚口令了。只听前面“哗啦”一声,子弹上膛了。他一急,高喊“别开枪,大胡拉煤勒!”这时就听前面有人命令“别开枪,我们团的人。” 注:我团驻在河南时,营房门前有一条公路,那条路通河南鹤壁煤矿。每天路上都有老乡牵着小毛驴,拉着架子车去鹤壁煤矿拉煤的。他们去时是空车,就让毛驴架着车,人就睡在车上,盖着被子睡觉。回来时车上装了煤,人就驾着车,让毛驴在前面拉。他们拉煤的人在路上见面总是有一句问候语:“抓嘞?”(把“作啥类”连起来发音就成了“抓嘞”),那边通常会回答“大胡拉煤嘞!”因为鹤壁市的前身是大胡村,因建设了一座水采矿而改为鹤壁市。但当地老乡仍把鹤壁称为大胡。由于我们团的战士经常听到这句话,也喜欢学说这句河南话。所以凡是知道这句河南话的,必是我团之人。也正因为这句河南话,使他免受误伤。 进入越南几天后,我们到达了高平。到达高平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我在公路边先是遇到父亲老战友的儿子,就是那个负伤的连长。把他送走后,不一会就遇到一排长带着一班来了。一排长见到我就哭,说“连长牺牲了,连队被打散了,其他情况不清楚。”我当时问他是怎么回事。因为以我的常识,要把一个连打散,对方最起码应该是一个加强连以上的兵力。他只说是连队遭到越军伏击。连长当场受伤,不知死活。 天快黑时,我见到团政委,只告诉我说我们营当天在三四个地方与越军遭遇,损失比较大。同时命令我们抓紧收拢人员,第二天去清理战场。 当时,一营连夜就下山了。只见山下火光冲天,我那时已经能体会到那种愤怒的感觉了。 第二天中午,我们下山去寻找战友、清理战场。 在高平附近一个小地方(考虑到多种原因,地名不说了),那是越军一个导弹仓库附近,一营的已经把战友们的遗体集中在一起了,在该处一共集中了58具遗体。其他地方还有。 高平地处山区,是越南地形最复杂的一个地区,也是整个对越作战地形最复杂的。越南南方基本是平原,而越南北部是山区,越是靠近中越边境,地形越复杂,尤以高平为最。 越军在高平地区,原有一个师的兵力,还有特工队及民兵。我军开始进攻后,越军除了在部分地区集中抵抗外,一些部队、民兵都划整为零了,因而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由于高平地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特别适合山地游击战,因而越军也企图依托复杂地形与我军对抗。 前面讲的58具遗体,是我们营长带队被伏击后牺牲的部分战友。 根据幸存者介绍,情况是这样的: 当天,我们营随全团进入高平地区后,以连为单位开始寻找越军作战。当时,七、八连各向一个地区前进,营长带着九连的二个排(有一个排当时和我在一起)、机枪连和炮连未配属下去的各一个排,从山上下来,向高平市区进发。山下有一条柏油公路直通高平市区,但也可以走水稻田间小路。当时团特务连的侦察兵跟着营长,侦察兵建议:营长,走小路吧,走大路老远就会被越南人发现。营长觉得侦察兵建议不错,就命令走田间小路。 当时,部队进入越南已经好几天了,虽有过战斗,但都规模不大,且我军处于绝对的强势,因而在战士中也产生了轻敌和麻痹思想。部队下山时,行军建制有些乱,加上路线是选择在水稻田中沿田埂走。因此,在行军队列中,有的机枪枪身和枪架不在一起(因为各是一个人负责扛),炮管和炮弹不在一起。有些战士一边肩膀是枪,一边肩膀是甘蔗,放松了警惕。 哪知,营长带的这队人误走进了越军一个导弹仓库防御阵地。该仓库放的都是“冰雹式火箭弹”,营长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越军这个仓库的防御阵地。这个仓库地势比稻田略高,面积不是太大,但种了许多竹子,竹子中有几间平房。居于这个小高地,可以俯视前面的稻田。 营长当时手下虽说有九连两个排,但一个班是尖兵,后面是两个班,还有一个排被九连司务长留在后尾掩护他们做饭了。因而此时此刻营长身边实际上仅有两个步兵班。 就在部队走到在距越军阵地几十米时,越军突然开火了。我的战友瞬间就倒下一片。 听幸存的战友讲,在敌人射击的瞬间,九连连长被击中,嘴里刚说“营长,我负伤了”。话刚完,就被后来的子弹击中牺牲了。 当时,部队一下被压制在水稻田里。根本无法还击。田埂很低,在平时训练时是根本不起眼的遮蔽物,但在那时也是自我保护的唯一遮蔽物了。 敌人猖獗的叫喊着,射击着,你抬头还击,几挺重机枪向你射击;你不动,敌人用手榴弹扔你,用60炮轰你。可怜我们的战友,在毫无防备的情况,遭敌人伏击,而且根本无法有效反击。 当时,担任尖兵的那个班,有个战士其实已经发现在竹林中有人,就把机枪架好了。但枪响后,这个班被九连副连长调走了。这是唯一的机会,也是全歼敌人转危为安立功的唯一机会。但这一切都不存在了,由于这个副连长而丧失了(这个副连长战后被记大过,处理复员)。正是由于这个副连长的错误,营长带的人在瞬间伤亡一百零八人。 枪响时,看着周围的战士倒下一片,营长命令一个战士,冲过前面一片开阔地,去找尖兵班回来。这个战士刚跑出去十多米,就倒下了。营长命令第二个战士出发,十多米外,第二个战士又倒下了。紧接是第三个、第四个战士都相聚倒在敌人的弹雨下。营长这时命令一个广东兵继续设法冲出去。广东兵说“如果能冲出去,我肯定去,但现在是根本冲不出去。”营长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个战士说的没错,也就没让这个战士再冲。也因此,这个战士活着回来了。许多情况也是他告诉我的。 当我们清理战场时,看着这些战士。牺牲的很壮烈,也很惨: 三炮连连长,牺牲时身边还放着一具82无座力炮,据其他战友讲,敌人枪一响,三炮连连长马上从身边战士手中拿过炮,采用肩炮射击,射出了反击的第一发炮弹,但紧接着敌人的子弹就击中了他。他后来被广州军区追认为战斗英雄。 有的战士,牺牲时手里还握着没有投出去的手榴弹; 有的战士,牺牲时还握着枪面向敌方; 机枪连一个战士,子弹是从后面打进去的(估计是敌人第一次射击时牺牲的,因为当时部队在行军),腰带后面密集着四个弹孔相距不到五公分,前面肚子已经完全爆开了。以我的经验,这样密集的弹着点,只有在有稳固工事,很从容的情况下认真操枪才可能做到的。可想而知,敌人依据仓库阵地居高临下,对我们的战士射击时的那种势态。炮连的一个排长,眉心被一颗子弹击中,后半个头盖骨已经没有了,身旁还有一具82无座力炮。牺牲的战士,都是死在水稻田里,浑身是泥,表情各异。有的手里还拿着枪,有些身边还放着82炮身,有的手握炮弹,很明显,这些战士都是在英勇反击时牺牲的。这些基本上都是农村来的战士,文化不高,朴实无华,平时半不显眼,但在那种突然的情况下,他们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炮连一个战士,临牺牲前,用钢笔在手掌上写下“我要入党”四个字。完全能够想象到,这个战士写这几个字时,正处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并且他已经负了重伤,已经感觉到自己要牺牲。这个事迹后来上了军报头版。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 由于越南天气热,一些遗体已经开始发胀了。看着战友牺牲的样子,原先那种和平时期的情绪瞬间变成了仇恨和愤怒。 当天我们连的情况是: 当连队在搜山结束后,连长(1969年兵,云南人,40火箭筒排长提起来的)召集连队讲话,准备向下一地区开进。准备出发的话音刚落,越军的子弹就打来了。连长当即受伤,左侧髋关节粉碎性骨折。当时连长派出的侧方尖兵七班,此时正在左侧山上,当敌人射击时,七班长还以为是自己人,还挥手喊到“别打,是自己人”!但瞬间就负伤了。部队马上开始反击。七班长的左小臂被几发子弹擦过,小臂内侧肌肉全部被打掉。伤好后仅有一层皮肤包裹着骨头。后来他夏天都穿着长袖衬衣。因为左小臂内侧就是一层皮包着骨头。皮肤颜色已经成了暗红色,看上去很难看。 连长负伤时,四排长(我76年接的郑州兵)带人把连长抢救出来,连长嘴里不停的喊着老婆的名字。因为我们连长是回云南结婚,刚刚新婚第八天就被一封电报追回来上了前线。而进越南才几天,他就负伤了。后来被评为三等甲级残废军人。 当时,副连长(炊事班长提起来的)带着尖兵班,不知去向。为此,回国后,我在连队开会时质问他当时在干什么?他说他带人掩护连队转移。我当即怒斥“你8个人,8支冲锋枪,你不和连队在一起,跑一个相反方向,你掩护谁?”说的他哑口无言。 事后副连长说,越军工事修得很好,山坡上看着什么也没有,一拉,一扇小门开了,钻出几个人,一拉,门关上,山坡上什么也看不出来了。我又气得质问“发现情况,为什么你不带人封锁那洞口?”他仍然无语。 那一天,我们连阵亡7人,失踪2人,受伤十多人。而最惨的还是营长带的那部分人。 这是我们进入越南后最惨重的一次损失。 其实,在整个对越作战的一个月时间里,全师阵亡人数中,我们一个团占了二分之一多,全团阵亡人数中,我们一个营占了三分之二,全团阵亡的干部中,我们一个营占了三分之二。我们营是全师进入越南后打仗最多,成果最大的,但也是损失最大的。 那一天,部队到达高平后,我们师以及友邻其他部队也都遇到类似情况。 战后,面对军里来的调查组,关于营长未能组织反击的问题,我当时说道“这是小部队近距离遭伏击,不是大部队遭伏击。小部队遭伏击,地域有限,情况紧急,部队直接受到攻击。组织反击谈何容易。”但这种辩解并未能为营长他们争取到什么,也或许是因为我的辩解已经为他们争取了一些理解。 清理战场过程中,中午要吃饭了,战士们打开罐头开始吃。在我们身边,是战友们几十具遗体。不知当时是什么原因,没有感觉到悲伤,只感觉到愤怒。没有感觉到恶心,只为战友可惜。他们才进入越南没几天,就牺牲了。 为了核实情况,我们需要核对烈士的姓名。就检查领章背面、腰带内侧,看有没有姓名。可许多战士都没有填写。所以我们只好凭记忆核实。但有些烈士因为是负伤后牺牲,在剧烈的疼痛中牺牲,人已经变得不太容易辩认了。好在各个连都有人,所以最终还是全部核实完了。 在这一天中,我们营的七连指导员、司务长;九连连长、九连二排长、三排长;三机连一排长;三炮连连长和指导员、三炮连二排长;七连的、八连的、九连的、机枪连和炮连的,近百个战士,牺牲了。他们是烈士,也是英雄。他们和以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印边界反击战等战争中的英雄一样,是真实的英雄,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在高平的这一天,到处都可以看到越军的尸体,在越南二月份的天气里,两天暴晒,尸体就会发胀,鼓鼓的。被流弹打死的水牛,几乎半个身子都被蛆吃没有了。一眼望去,死去的牛被蛆吃掉半个牛身,创面布满的是蠕动的蛆,不仅看着恶心,而且臭气熏天。那种臭味是无法形容的。我们路过时,都要用帽子捂住嘴,从上风处至少两三米的地方绕过去,否则几乎要窒息。 在高平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越军丢弃的武器装备。苏制的冲锋枪、重机枪、高射机枪、火箭筒,烧焦的卡车、火炮,丢弃的背囊,等等。 这一切,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我军勇敢作战的壮烈场面,看到越军丢盔弃甲仓惶逃窜的景象。 也正是这一天,使我们这些在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军人,从对战争的迷茫、困惑中走出来,走向思想、意识、情绪以及军事素质上的成熟。在对越军作战的战法方面,也从未知、预知走向已知、确知、成熟。我感觉,从这一天起,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主动把握战场态势的阶段。 根据前指的命令,我们占领了高平省会,并且基本控制了高平地区。与其他方向相比,高平地区是整个对越作战中地形最复杂,战斗最多、最零散,部队伤亡最大的地区。但我们这时已经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忘记这是几号了,大概是进入高平地区的第三、四天吧。我们的任务是在高平市区清剿越军,同时检查有关建筑物,包括银行、商店、机关。相比而言,这几天是比较轻松的。 越南的天气温差很大。白天中午时热的衬衣都被汗湿透了,夜晚却冷得够呛。连队的号兵、卫生员、通讯员等个子小,找件女人的花毛衣就穿上了。我们穿不上,只好找床毯子披着。就这样,晚上还是挺冷的。 部队进入越南已经很多天了。着装也起了变化: 我们的雨衣太长,许多人捡了越军的短雨衣就穿上了,并且把雨衣反着穿,黑胶面朝外。由于是短款,穿着也挺好看的。结果连队行进时,远远看去,有穿雨衣的,有不穿雨衣的。雨衣有长有短,有绿有黑,有点乱七八糟的感觉。 连队小战士们衣领处都露着越南姑娘穿的花毛衣(越南这地方毛衣特别多,也特别适用)。 进入越南后,部队经历渡江、淋雨,衣服已经脏的不成样子了,可根本没时间洗换,其实也没有可洗换的。也没时间洗脸,脸上汗水、灰尘、甘蔗水混成一片,还带点粘性,粘着灰,结果是:人,一个个基本花脸;衣服,一个个脏兮兮的。 我捡了两个地瓜式手榴弹,苏式的。就是那种椭圆形,外面刻有一块一块沟槽的。挂在腰间。右边是手枪,左边是弹盒,中间是两个地瓜手榴弹,身披伪装网(后来越军专打披伪装网的,就不要了),感觉挺神气的。 一天中午,战士叫我吃饭,我一吃,感觉味不对。问:什么油炒得菜?战士说是饼干筒里的油。我一看,整整一饼干筒的牛油。看来牛油抹面包不错,用它炒菜确实不好吃。当时想,要是在国内,有这一饼干筒牛油,那是什么感觉啊! 在这几天,也有机会了解了一下越南的城市情况: 越南原为法国殖民地,许多建筑物都是法式的。突出的特点是外墙都是彩色的。而那时国内建筑多半是水泥色,一色的灰。越南人少,建筑物相对也比较分散,房子与房子相距较远,周围植被较好。道路不多,柏油路还不错。多数路有点象我们的郊区柏油路。就是没有快慢车道,只有一条中间分道线,路两边没有什么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全是土。也见不到那种宽阔的纵横交错的马路(也可能我们没有去市中心区域)。 我们连有一天住在一栋建筑物中,这里原来可能是个文艺团体单位。里面有各种演出服、高跟鞋。那时国内女士好象还没有高跟鞋呢。 越南手表中坤表很多,最小的直径大约只有12毫米。说不上好看,但比较新奇。因为那时国内也没有这种小坤表。 越南的自行车基本上是永久和飞鸽的,而且都是彩车。想想国内还都是黑或绿的。而当时我们出口越南的就已经都是彩车了。不知那时国家是怎么想的,出口的东西很漂亮,卖给国人的就难看的要命。 越南军队的服装和我们的差不多,可能也是中国援助的。针线包、急救包、缝纫机,许多轻工业品多半是中国上海生产的。大米袋上明显的标明“中国上海”、“中国大米”。进入越南后,我们一直都是吃着缴获的“中国上海”大米。 和平时期久了,战士的心态也是和平的。路上遇到商店,如果门是上锁了,战士就不进了,扒着门缝看一眼,走开了。如果门是开的,就会进去翻一翻。 有一天,来到一个可能是卖拖拉机的商店,整齐的小型拖拉机排列在院子里。一个战士拿着枪托,挨个砸拖拉机的玻璃。一边砸一边骂越南人背信弃义。我赶紧制止,因为这些东西都要拉回国内的。那几天,许多东西都拉回国了。有自行车、拖拉机,还有其他的东西。说起来这都是中国人给越南人的,拉回来也是应该的。 在高平的时候,有一天,营里来命令,让我们连防守一座大铁桥。据团里交待,这座铁桥是从山区回高平唯一的过河桥梁,如果被越军破坏,友邻部队几个师的重装备将无法回撤。 不敢去设想团里是不是故意这样说以便引起我的重视。只能从最坏的可能去考虑了。由于进越南没几天连长就负伤回国了,而其余的连队干部中,副连长是炊事班出来的,个人军事技术一般,指挥能力弱。指导员是64年的兵,虽是老兵了,但是宣传队出来的,搞个连队演唱组还不错,论指挥不行。只有我这个副指导员起码是步兵班排出来的,并且在师集训队和团训练队当过教员。军事上的担子自然就落在我身上了。当初提副指导员时,团里就有不同意见,团长参谋长认为我应该当副连长,而政委和副政委认为我应该是副指导员。后来还是政治处主任说了一句“他好象愿意当政工干部”,这句话让我成了政治干部。其实我那时是认为军事干部到地方没事干,不象政治工作,到哪个单位都有这样一摊事,实际是为将来转业做准备。去连队任职时,团政委亲自交待“你们连指导员是有名的周迷糊,你要把好关。别什么都听他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自然要担此责任了。 由于我们奉命防守的大铁桥周边地形复杂,河宽约六七十米,两岸茅草密而且高,越军可以在夜晚以多种方式靠近大桥。 为此,我组织了两个排分别守在桥两头。由于桥梁距水面较高,约有六七米。所以我安排步兵排做好标定射击范围(这个标定射击在平时只是训练内容,但从没有训练过更没有实践过,有些战士可能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呢)。说到标定射击,简单讲,就是白天将枪对准目标瞄准好,固定好,晚上直接射击。为了确实有把握,我让两个排在白天时就对标定的射击区域进行了实弹射击,以增强把握性。 我安排好联络暗号,安排好手榴弹投掷区。然后带着三个排长,研究各种情况下处置办法,包括:敌人从水面上来怎么办?从两岩陆上来怎么办?。因为这也是进入越南后我感觉责任最重大的一次。生怕因为我的原因导致大部队撤不回来。 即使这样,也还是一晚没敢睡觉,只是静静躺着,怕睡着了,安排队部战士轮流值班听着外面的动静。还好,一夜无事。 接受守桥任务的第三天,我们要撤了,团里派来工兵将这座铁桥全部炸毁了。炸桥时是每根支架上都绑上了炸药,然后同时起爆。 与在越南的整个作战期间相比,在高平的几天里算是相对平静的。 整个对越作战中,我军参战的女军人并不少,但真正出境到越南作战的,并不多见。云南方向的情况不太清楚。在广西方向,由于其他方向上作战地点距国境线很近,有的只有几公里,远的也不到二十公里,只有我们在高平方向,作战区域距国境线有一百多公里。因而,好象也只有我们这个方向有女兵出境作战。 在陆军师,那时只有师电影队、师医院有女兵,其他单位是绝对没有女兵的。由于1976年底来了许多女兵,师医院放不下,所以每个团的卫生队增加了一个女兵班。即1977、1978两年中,团里开始有女兵。 从我们团的情况看,自从团卫生队来了个女兵班,卫生队的菜地评比终于榜上有名了。过去没有女兵时,团里评比时,他们从来都是最末一个。为此,女兵们抽回师医院时,团卫生队长直觉得惋惜。 可能是考虑到女兵在团里太危险,所以战前各团的女兵班都收回师医院了。 我原本就和师医院的几个女兵有些熟,一是因为1978年为参加军里比武,师里组织了一个女兵班射击队,参加军里的射击和五公里越野比赛。这个女兵班就在我们团训练队代训,那时我在训练队当教员,因而大家一起相处了半年多。二是因为我那时经常去师部边上的一个团找一起当兵的同学玩(这个同学现在在美国定居了),时不时去师医院看看(我父亲老战友的女儿在那当医生,我们经常去混个病假条之类的东西)。 刚到广西前线还未出境时,师医院给女兵发枪,谁都不想要,都嫌枪太重,想要手枪。因为当时发的都是冲锋枪。这点其实比班排战士强多了,战士们还是半自动呢。 部队进入高平地区后,牺牲的第一个女兵是师电影队的,叫郭蓉蓉。是一个著名作曲家的妹妹。当时,她从山东当兵,几年后,部队准备让她复员。但由于手续不全,地方上不承认她这些年是当兵了。为此,考虑到她的表现不错,部队干脆就把她提干了,安排在电影队,后来在电影队当队长。 她当时的任务是在收容队参加收容,收容队长是我们九连副指导员临时调去的。她们每天的任务就是负责用卡车把伤员和烈士的遗体拉回国。客观上,每天她们都奔波在战场与后方之间的公路上,而每天她们都要面临越军在沿线公路上的阻击和冷枪冷炮,危险一点不比连排战士少。 有一天傍晚,她们从国内空车回来,途中遇到越军阻击,当时她在后车厢中,一颗子弹打在颈动脉上,当时就牺牲了。同车的另一个姓赵的女兵,当时只有十七岁,也被这突然的情况惊愣了,由于黑夜看不清,她还上去抱着她,寻找伤口,想为她包扎。前面驾驶室里,司机的腿被打断了。副驾驶座上的九连副指导员赶紧下车,把后车厢的小赵抱下来(天黑,她个子小,怕她摔了),然后九连副指导员背着司机,小赵拿着手枪警戒,他们迅速隐蔽到路边的山上。这时,越军下来包围了汽车,看到车上没人,就把车点着了,而郭蓉蓉的遗体,当时还在车上。第二天,九连副指导员又去那里把郭蓉蓉的遗体烧完,把骨灰带回来了。这是我们师唯一牺牲且遗体未能运回国的女兵。 部队进入高平地区后,我们师,友邻部队的几个师,都过江进入山区寻找越军作战了。而在高平市区,只有三个军部,加上我们师医院。好象还有友邻的一个师医院。 那段时间,把师医院及女兵们紧张坏了。由于作战部队都不在市区,师医院的防卫全靠他们自己。 当时,师医院把警卫排放在最外层担任警戒,依次向里担任警戒的是:民工、男医生、女医生,整整四层警戒线,几乎二分之一的人都担任着警戒任务,在防卫圈最里面的才是伤员。 在高平的几天里,越军特工队几乎天天晚上都想偷袭师医院。不仅没有成功,反而被师医院抓了好几名俘虏。我们的女兵,是勇敢的女兵。 相比而言,有个友邻部队的师医院就不太顺利。据说越军偷袭了某师医院,据说还有被俘的。越南人对我们的被俘人员的暴行,绝不是一句“惨无人道”就能解释的。 在越南的日子里,女兵们和我们一样,上山,过江、渡河,没时间洗澡,可能脸也不天天洗了。一切从战争需要出发。 在战场上,她们需要比男人更多的勇气。因为我们是战斗部队,我们人多士众,我们武器装备齐全。我们是强者,我们是在主动寻找越军作战,我们是当时战场上的主动者。而她们是后勤,没有多少武器装备,没有多少部队担任护卫,她们是军队体系中的弱点,也是敌人攻击的重点目标之一。 我似乎能想象到,她们心中那份掩藏的胆怯,因为她们是女人。我能感觉到,面对战争,她们表现出的那种勇气,因为她们是军人。 所以,尽管大家都是在越南作战,但作为军人,我仍要说,向年轻的女兵致敬! 在战场上,女兵也表现出惊人的胆量和从容。 每当我们在行军中相遇时,她们总是嘻嘻哈哈。我们抓了俘虏送到师医院,她们要检查俘虏伤势,并安排人员押送回国。她们总是争着去看看我们抓的女俘。过后还埋怨我们“抓了这么多,怎么就没有漂亮的?” 如果有几天没相遇,总会向部队打听。她们遇到我们团的,总要问我怎么样了,有营里的伤员到了师医院,她们总要打听我怎么样了。 听说师医院翻车了,我也要托人打听某某某、某某某在不在车上,有没有事。 在战场上,彼此之间比平时更增添了关心。 由于在越南时我们不经常在一起,我们每天都要四处出击,寻找越军作战。所以对女兵的生活了解并不多。但我知道: 这就是战场女兵,她们同样是军中英雄。 PS:今天传了两万一千字。看在这么辛苦的份上,投几张票支持下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