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架空历史 > 网游之错乱时空 > 第15章 意想不到

左仆射房玄龄在魏徵与褚遂良两位大臣的陪同下,亲自前来迎接张良与凌天两人,其实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一方面表示对二者的敬意,视为朝廷上宾,一方面顺便查证两人身份,有事先过滤的意味。 薛仁贵引见张良与凌天两名贵客,和房玄龄、魏徵、褚遂良三名大臣认识,并报告先前发生的事情,令三名大臣神情微愠。 虽然听过薛仁贵与凌天两人提过房玄龄,约略清楚后者的为人及重要性;唯见多识广的张良见到气度雍容、神识沉敏的房玄龄及其身旁两位沉着稳重的大臣后,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唐朝之强盛绝非偶然。 同样地,房玄龄、魏徵与褚遂良三人,亦用神打量两位来自不同时空的贵宾;一个是兵部尚书李靖极力推崇,拥有丰富历史知识的“后生”凌天,确是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看得出来不像“现代人”;另一个则是名留史册,让楚霸王项羽空留遗恨,素有第一军师尊称的“前辈”张子房,更是令三人眼睛一亮,仅从后者充满智慧的眼神,即可断言他应是名不虚传的留侯张良。 房玄龄首先表达欢迎之意,接着慊然道:“在下来的较迟,徒让两位贵宾受惊了,深感抱歉!” 对于房玄龄诚挚的致歉,张良欣然接受,神情自若地道:“房大人,承蒙亲自招待,个人感到受宠若惊。” 虽然张良年纪看起来比自己还小,大概和薛仁贵或凌天两人年龄相近;唯身为当朝第一重臣的房玄龄,却不敢忽略前者的特殊身份,以尊敬之情答道:“前辈的风范是晚生们所景仰,当然要亲自迎接。” 听到房玄龄称呼自己为“前辈”时,张良实在很不习惯,却又不能制止他人这麽说;倒是凌天觉得很有趣,显然在场所有人都是他的前辈。 褚遂良跟着附和道:“前辈得到黄石公赠天书,以姜太公的兵法辅佐刘邦,不但首先入关进驻咸阳,更打败西楚霸王统一天下;如此丰功伟业世所罕见,后辈可以一睹容颜,余愿足已!” 先后听到凌天、薛仁贵与褚遂良三人述说着自己的“生平大事”,不禁使得张良对时空异变前,自己的“未来”兴趣大增,连带想要知道自己“曾经”辅佐过的刘邦,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也许可以作为自己选择明君的参考;于是洒然笑道:“对各位而言,看来在下已没有任何秘密可言,连自己最引以为豪的太公兵法,可能诸位都已耳熟能详、不足为奇;既然如此,不知各位可否方便将史册借在下看看,让在下能够多了解一下自己。” 凌天闻言喜道:“是啊!这麽简单的事我怎麽没有想到;只要史书有记载,就可以证明在下说过的每一句话,即南宋是在贵朝及三国之后。” 魏徵摇头道:“除非,奉命出使南宋的李淳风大人及长孙顺德将军两位可以顺利完成使命,方可以取得他们的史书,看到南宋之前的历史记载。” 适度的闲聊后,房玄龄、魏徵与褚遂良三人觉得张良与凌天两位所言不虚,身份应该没有问题;于是前者坦然道:“圣上预定今晚在御花园宴请两位,由于时间尚早,先到敝府小憩吧!” 张良与凌天两人闻言称善。 左仆射府内。 除了主人左仆射房玄龄外,主客是张良与凌天两位,陪客则有魏徵、褚遂良、颜相时、苏勖、于志宁与薛仁贵六人。 褚遂良欣然将颜相时、苏勖、于志宁三位大人介绍于张良与凌天两人,且简单说明他们的职务,使两人对唐朝有进一步的认识。 就在众人闲聊之际,已有下人捧出数册史籍出来,交给房玄龄后即退到厅外;身为当事人的张良,想到史册里有记载自己的事迹时,心情相当的复杂,是既紧张且期待,五味杂陈。 当张良从房玄龄手中接到史册,顺手将《汉书》放在茶几上后,随即迫不及待地翻阅《史记》,而脸上则是不时地流露出赞叹的神情,对于司马迁的忠实记载感到由衷的敬佩。 看着张良专注的神情,魏徵戏笑道:“连皇上最敬仰的张子房都来了,看来房大人或是杜大人你们的仆射官位可能不保了。” 褚遂良附和道:“房大人若不嫌弃,下官愿意让贤。” 两位大人的戏话,听在房玄龄耳里却是颇为受用,煞有其事地道:“的确,个人的才干焉能与前辈相比,仆射之职非其莫属!” 除了正在阅读《史记》的张良没有注意听外,厅上所有人闻言面面相觑,想不到房玄龄会将闲聊当成一回事看待,居然想要让出至高无上的仆射位置给“陌生”的张良,这样的想法不仅大胆,更是匪夷所思。 凌天可说是个局外人,对于唐室的权力运作一知半解,且因无切身利害之故,反而觉得房玄龄的看法很有建设性。 颜相时则是期期以为不妥,正容道:“房大人是皇上倚赖的左右手,重要性不言可喻,岂是他人可以随意取代的!” 因为自己的几句戏语,差点惹起轩然大波,魏徵急忙道:“下官的胡言乱语,房大人千万不可当真!” 褚遂良也觉得此事不宜继续争论,坦然道:“各位大人,个人认为刚才之事休再提起,免得滋生没必要的误会!” 就在众人等待着房玄龄发表看法时,本是事不关己的张良,骤然自言自语地道:“怎麽会这样!怎麽会这样?” 话一说完,迅即拿起茶几上的《汉书》翻看。 众人不解张良话中之意,只发现其神情肃穆地翻看《汉书》。 看着张良双手飞快地翻书,凌天觉得很奇怪,不禁纳闷问道:“张公子,你看到什麽了,何以神情如此怪异?” 张良双手紧握着《汉书》,神情沮丧地道:“两本史书都没有记载个人的事,令在下相当失望!” 厅内所有人闻言,全都大吃一惊。 《汉书》与《史记》两本史书,经过大家的翻阅后,每个人内心的震撼,已非任何笔墨可形容一二。 一部内容丰富详实的《史记》,竟然只记载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史实,亦即只到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之后全都付之阙如;其他像表、书、世家、列传亦不例外,独缺秦亡后之历史记载;所以,当然看不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的记载,难怪张良会如是说。 《汉书》更是离奇,一部流传后世的西汉断代史,包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的史实记载全都成为空白,几乎成为一本无字天书。 看到这种情况,不管是“当代”的智者房玄龄、魏徵、褚遂良诸人,亦或是凌天,全都为之傻眼,不知如何回答张良的疑问。 凌天喃喃自语地道:“史书没有记载,怎麽办呢?” 由于厅内诸人心神仍在史书上,而没有人回应。 褚遂良觉得事有蹊跷,犹然不信邪地道:“房大人的史书是有些异常,并不代表其他地方的史书也是如此;因此,下官先回府找找看,后会有期!” 魏徵跟着附和道:“下官先入宫一趟,或许史官掌管的史籍资料仍完整无缺吧!各位,晚上御花园见。” 接着颜相时、苏勖、于志宁三位大人亦纷纷告辞,回去察看自己府中的相关史册是否完整。 客人相继离去后,房玄龄请张良、凌天与薛仁贵三人在大厅稍候片刻,决定自己入内看看其他史书是否“安然无恙”。 本是人多嘴杂、气氛热络的大厅,在主人及客人相际离开后变得非常安静。 薛仁贵仍然没有放弃,双手不停地来回翻着《汉书》与《史记》两本史书,口中自言自语地道:“实在太神奇了,书中的字会消失不见?” 心情回复平静的张良,喟然道:“唉!原以为可以看到自己的记载,结果是空欢喜一场,看来天机是不可泄露的。” 凌天觉得相当不可思议,脱口而出地道:“难道在时空异变后,过去的历史全都不算数了,一切重来;那麽不见的史籍当不只《汉书》与《史记》两本而已,说不定《后汉书》或《三国志》等史书的内容亦不见了。” 张良与薛仁贵两人闻言愕然,却不反对凌天的看法。 蓦地,足音响起,房玄龄人还未到,却传来声响叹道:“唉!凌公子果有先见之明,敝府内的史书,自秦代之后的史料全都无缘无故的消失了。” 只见到房玄龄双手捧着数册史书走进来,将书交给薛仁贵后,颓然坐下,缓缓地道:“薛副将,你再看一遍吧!” 薛仁贵欣然答道:“是,大人!” 假如所有的史书里面的记载都不见了,则已经非常乱的局势会否更乱呢?这个问题实在教人无法想像。 长安城位于渭水之南,城内永安渠可舟行到渭水;城南开有安化门、明德门、启夏门三座城门,城西则有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三座城门,城东则有通化、春明、延兴诸城门,城北是皇宫及禁苑所在。 皇宫分为皇城与宫城两大部份,皇城对外有七座城门可供进出,分别是安福、顺义、含光、朱雀、安上、景风及延喜门;而从皇城要进入宫城,可经由广运门、承天门或长乐门三座城门进出。 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与掖庭宫等宫殿,宫殿的建筑群以庄重威严见长,放眼望去,殿宇嵯峨高低错落,楼阁辉映飞廊相接,显得雄浑瑰丽,蔚为壮观。 太极宫是唐太宗接见群臣、处理朝政的地方,奠定唐代盛世的“贞观之治”,就是在这里确立和推行的。 除了皇宫外,在城北还有大明宫、及城东有兴庆宫。 左仆射府的车队走在朱雀大街上,直到进入皇城正南面的朱雀门才停下来;御者迅即下马掀开车门,从车上陆续走下来三人,分别是房玄龄、张良及凌天,而薛仁贵则已在城门口恭候。 当房玄龄一行四人走进朱雀城门时,负责守卫的禁卫军全都持戈敬礼,表示尊重,让张良与凌天两人感到与有荣焉。 千步外的承天门,是朝臣进入宫城,觐见皇上必经的一座城门。 房玄龄四人走在御街上,并非唯一的一组人员;在他们前面的,已有十几位人员的身影,而在他们身后亦有数道人影,应该都是要赴御花园晚宴的大臣。 虽然夜色已晚,四周宫灯全都点亮,唯光线依然不是很足够,却不影响张良与凌天两人的视力;二者看着两旁的大校场及四周的殿宇楼房,不禁对唐朝皇城之广大、气势之磅礡,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离御宴的时间还有小半个时辰之久,然有资格参与盛会的大臣们几已全部到齐,集聚在御花园里谈天说地。 最受与会者瞩目的人物,当然就是今夜皇上御宴的主宾张良与凌天两人,二者不时需与前来打招呼的大臣闲谈几句,使得两人分身乏术;反而是贵为左仆射的房玄龄受到冷落,不似往常一般受到群臣簇拥。 另外有几位大臣聚在御花园的一隅,私底下交头接耳地议论纷纷,好像对今晚的主宾有些微词,甚至于怀疑两人的真实身份。 房玄龄虎目一扫,约略能够掌握御花园的状况,正欲趋前了解在一旁窃窃私语的大臣时,恰好被一人抢先拉到一旁。 从中拦阻房玄龄的大臣,是刚从御花园外快步走进来的右仆射杜如晦。 看着杜如晦气喘如牛的模样,房玄龄不禁皱眉道:“老杜,你怎麽了!为何会上气不接着下气呢?” 杜如晦略为喘息后,肃然道“怎能不急?当玄成跟在下说史书的记载不见了,我立即回府察看所有史籍;果然史书只剩下秦始皇统一六国部份的记载而已,至于西汉之后的史料全都平空消失;房大人,我能不急吗?” 房玄龄苦笑道:“为了这件事,我已伤透脑筋,仍不得要领;纵然如此,我们除了勇于面对现实外,亦无他法可以补救了。” 杜如晦摇头道:“房兄,岂能轻言放弃啊!我们不是可以召集所有史官、硕学鸿儒重新编写史书嘛?或许凭记忆所写的史书,会多所遗漏而不完整,但至少可以留下一些史料,总比全都没有好吧!” 这个提议不失为可行的办法,房玄龄闻言动容道:“亡羊补牢,犹时未晚;老杜,你的提议不错,明日早朝可以请皇上圣裁。” 得到薛仁贵的帮忙,张良与凌天两人好不容易摆脱群臣纠缠,终于可以耳根清净地游览御花园,并与左仆射房玄龄会合。 看到张良与凌天两人走过来,房玄龄欣然帮两人引见右仆射杜如晦。 已从魏徵处得知两位贵宾近况的杜如晦,有闻名不如见面的感觉,神情愉悦地对着凌天道:“凌公子,李元帅对你百般推崇、赞不绝口,果然所言不虚,让在下不得不佩服李元帅独到的眼光。” 接着对张良道:“很抱歉,在下可否称前辈为张公子,如有冒犯或不敬之处,尚请见谅!” 张良闻言差点笑出来,淡然答道:“欢迎之至!虽然个人存在的时代都比各位久远,但是在目前错乱的时空里,似乎房大人与杜大人的年纪比在下年长些;所以,前辈之尊称实在愧不敢当,个人亦觉得不合适。” 房玄龄心中觉得不宜,却没发言表示意见。 杜如晦微笑道:“张公子,在下虚长你几岁,僭越了!” 凌天闻言甚觉有趣,幽默地道:“杜大人说的好!是该以年纪大小论尊卑,而非来的时代论先后;不然,连个小孩童,我都要尊称他为前辈了。” 众人觉得凌天的话颇为贴切,均为之莞尔。 房玄龄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打转,于是故意岔开话题地道:“凌公子,你来自千年之后的未来,对我朝的状况应该相当清楚;因此,在下很想知道后世对我们的评价或批评,让我们能够知所警惕!” 来自“过去”的张良正苦于无法充份了解每个新朝代的近况,对于房玄龄的提议生出浓厚的兴趣,跟着附和道:“贤弟,你是在目前时空里,唯一有资格评论各朝各代的专家,在下定当洗耳恭听。” 问题是,凌天的历史常识只是一般而已,要他如史学家般客观公正地评论大唐盛世贞观之治,的确是有些强人所难;因此,凌天闻言后脑海陷入一片混乱,试着搜索相关记忆,因而没有立即回应。 看着凌天神情木然的样子,杜如晦误以为前者是有所不便或顾忌,而不愿意道出对于自己朝代的批评,乃坦然道:“凌公子,历史本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为政者作为检讨的参考;所以,请直说无妨,我们定会虚心受教!” 在四人渴望的目光注视下,凌天只好硬着头皮地道:“各位,个人是来自于二十一世纪的未来没错,然对于……” “咚!……” 一声清亮的钟响,中断凌天的谈话,也解除凌天的困扰。 房玄龄淡然道:“皇上即将来到,我们先入席吧!凌公子,御宴结束后,回到敝府大家再详谈。” 只见到群臣闻钟响纷纷就位,而张良、凌天与薛仁贵三人则在内侍带领下,来到右前方贵宾席就坐。 有资格参加御花园晚宴的群臣全部就坐完毕,等待大唐天子李世民驾临。 张良与凌天两人被安排在右方第一排最前面的席位,与左方第一排的房玄龄、杜如晦两位仆射遥遥相对,令二者感受到相当意外,均没有想到唐太宗李世民会如此重视自己。 仅是副将身份的薛仁贵本是没资格参加御花园晚宴,然因找到张良与凌天两位贵宾,得到皇上的赞誉,方有资格出席御宴。 与会者均是当朝重臣,除了少数几位张良与凌天两人曾在左仆射府见过外,大多数的出席者都不识得;坐在两人后面的薛仁贵,把握皇上驾临前的空档时间,简单扼要地介绍与会大臣的身份,让两人有些印象。 在左边席次部份,第一排依序是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杜如晦、中书令萧瑀、侍中高士廉、御史大夫温彦博、吏部尚书李元道、户部尚书刘弘基、工部尚书刘政会等要臣,第二排及第三排则有秘书监魏徵、尚书右丞褚遂良、苏勖、虞世南、颜相时、薛元敬、姚思廉、许敬宗、于志宁等文官。 坐于右边第一排席位者,在张良与凌天两人旁边的是右骁卫大将军柴绍、左骁卫大将军唐俭、右武卫大将军李孝恭、左武卫大将军屈突通、车骑将军侯君集、骠骑将军张亮等军方重要将领;在第二排及第三排部份,除了破格出席的薛仁贵外,较重要的将领有右武侯大将军庞玉及左武侯大将军张公谨两位。 凌天还是首次参加如此重要的御宴,心中是既兴奋且紧张;倒是见惯大场面的张良安坐如常,听完薛仁贵的简单介绍后,一对虎目扫视着出席的文武重臣,骤然察觉侍中高士廉的眼神颇为淋漓,似乎对自己不怀善意。 右骁卫大将军柴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姊夫,对隔桌的张良心怀敬意,语气诚恳地道:“张公子,在下柴绍,曾拜读过先生的事迹,而在兵法上获得很多的启发,方能有今日的成就,实托先生的庇荫。” 张良闻言摇头苦笑道:“将军说笑了!在下的虚名犹如过往云烟般不复存在,焉能与阁下的成就相提并论。” 蓦地,御花园外面传来洪亮声响道:“皇帝驾到!” 本是笑谈声不断的御花园倏然静默,鸦雀无声,当然张良与柴绍之间的交谈也跟着中断;接着与会的文武重臣全都从坐位起身垂首而立,连张良也不例外,凌天见状只好有样学样地站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