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都市言情 > 狂热战争 > 第9章  我的亲人(1)

1983年的初冬的午后我随着一声啼哭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我的生命随着这一声响亮的啼哭声从这一刻开始我的故事…… 我出生在湖南东部偏北的浏阳,长沙市东部,毗邻江西省,为县级市。地缘上,浏阳东部依次与江西省上栗县、宜春市袁州区、铜鼓县和万载县接壤,北部与平江县相邻,西部与长沙县交界,南部与株洲市荷塘区、株洲县和醴陵市相连。古代浏阳地属荆州。浏阳经济以鞭炮烟花、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建筑材料、机械制造、矿产冶炼、食品加工、化工塑料、竹木加工、花卉苗木等十大产业为支撑。其中鞭炮烟花、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和花卉苗木颇有影响。1995年浏阳被国家授予Z国烟花之乡的荣誉称号;2002年成立国际烟花协会(IFA),总部常设浏阳;200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浏阳花炮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4年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浏阳花炮驰名商标。还有被誉为“全球一”的浏阳菊花石,产于浏阳永和镇大溪河底。浏阳菊花石生成于2.7—2.75亿年前,外形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内有自然形成的白色菊花形结晶体,非常自然美观。据《浏阳县志》记载,约在清乾隆年间,浏阳永和镇的欧锡藩偶然发现了菊花石,并取石雕砚,一时传为奇物。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我国工艺大师戴清升之绝创:映雪花瓶、梅、兰、竹、菊屏风参展,令世人瞠目,拍案惊奇石头能开花。一举荣获稀世珍品金奖,至今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浏阳是一片神奇的红土地,曾经一曲优美的《浏阳河》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使世人对浏阳这块红色土地充满无限向往。谭嗣同、王震等等众多耳熟能详、名垂青史的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一代伟人毛同志曾多次踏上浏阳的土地,播下了运动的火种,留下了光辉足迹。 东乡在浏阳是很贫穷的,乡下很难看到楼房,都是一些土房子,但是和客家大本营的建筑有所不同,客家围龙屋我只在官渡镇看到有,但是那座已经快要倒塌了(五凤楼倒看到有好些)客家人民的生活还是以种田和打工为主,要缴子弟读书对大部分浏阳客家乡亲来讲都有很大的困难。 幸运的是浏阳的客家意识在湖南来讲是比较强烈的,但是和台湾的客家意识又没有办法比较。如果要论浏阳的客家第一镇,我认为首推张坊镇,其次就是大围山、小河等乡镇。湖南这一块的客家人似乎已经被人民忘记了。 在浏阳东南西北四个乡中,北乡那高亢的音调,宛如一面大鼓;南乡那略带嘶哑的音调,则像一把二胡;西乡那浑厚的音调,就如一面小鼓;而我们东乡那优柔、宛转的柔中带刚的客家话,则是小号,能吹出那优美、动听的乐曲。”浏阳歌谣形式丰富,有山歌、夯歌、渔歌、打春、送财神、莲花落等等,由于地区不同,内容、唱法也不尽相同。如张坊、大围山、官渡、文家市一带,客家人居多,他们哼唱的客家山歌,音调高昂多变,生活气息浓郁,独具一格。客家山歌又分情歌、考歌、赞歌、劝歌、骂歌、盘歌、儿歌等。 浏阳北、南、西三个乡中的乡音,都略有所同。而客家话呢?则宛如花苑的一支奇葩。因为客家话的来源地不同。它的发源地是广东梅县。因梅县也是广东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客家话与那里讲起来拗舌的广东话混合在一起,日久天长,客家话也带点“白味。” 讲客家话是一种美,是一种乐趣。那么用客家话唱歌,则是一种享受。例如:农夫们上山砍柴时唱的山歌;姑娘嫂子在做家务时唱的请茶歌;脚夫们唱歌的号子歌;娃娃们玩游戏时唱的儿歌等,都是那么各具特色,宛如百花园中的花儿在争芳斗艳。 客家话是一个大花园,用客家话唱歌是花园中的花儿,而用客家话念绕口令,则是不可缺少的绿草。在我们村上有能者,能够几个钟头不停口,而且念字清晰,有韵味,听起来宛如一粒粒不大不小的玉珠,从石缝中蹦落花流水到大银盘中。时而急如骤雨;时而慢似那深沉遥远的洪钟;时而似小鸟的欢唱;时而如小溪的低吟…… 朋友,如果你觉得在休闲时无处可去,不如来我的家乡——浏阳东乡,来一饮那甜美、香醇的客家酒,来一尝那浓香的客家饭,来一听那优美的客家话。 不知道是不是上天也在为我的降临感到惋惜、愤怒还是上天遗憾,我是这样猜想的,也纯属胡思乱想,就是为了图个心安理得,世人才编出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玉皇大帝、神明保佑之类的,命运是要自己主宰和改变。我出生那年在小河发了一场很大的洪水,现在的那座田心大桥就是那次洪水以后修建的它和我同龄,也见证了小河乡的历史也承载了风风雨雨。当然这年出生的人不止我一个,为什么说上天为我惋惜,因为我生下来先天肢残,上天给了我生命却给了我不屈的意志,我们这代80后的人是生活在时代变迁的岁月。是在这时代背景下让我性格在思想上有点传统有点叛逆,有想冲破和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和祖祖辈辈留下的枷锁,放下包袱大胆走在时代前端,接受潮流、新鲜事物改变自己。但是行动上让我迟迟没有胆量尝试,但是在不和传统观念想悖的情况下我也改变着。因为我毕竟是在新的起跑线上,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前进,很多更先进的更科学的思想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我视野出现,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也带出我叛逆的心态,也让我不按章出牌我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改变,连我自己也没有觉察到。所以我的路一步步走下来没有退路,也许是性格犟的缘故,让我一直苦撑。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做法,说没有那个必要,但是我不甘心,也许我是在等一个未知的奇迹。 我的童年,可以算得上是苦难的、多灾多难童年。我生下来是个先天性肢残人,左手、左脚行动不方便。生下来是冬天的原因,穿着厚厚的冬装,父母也年轻,大家都没有注意到我手脚的问题。我的左手穿衣总是要人帮忙才能伸出手来,一不留神自己会又伸进去了。等到来年暖春过后妈妈才觉得不对劲,就和爸爸、爷爷奶奶说,那时不富裕的家庭,妈妈也带着我四处求医。在那时的医院医学设备也不先进,到哪家医院的回复医生都说只有等长大一点才能看出来。我出生后的下一年紧接着我的妹妹也降临了,妹妹还在哺乳期。那时奶奶带着我的时候多,所以我也亲近她。奶奶说我直到4岁才会慢慢扶着椅子游着走,我大妹她比我先学会走路。我很依赖奶奶,连奶奶上茅房我都要粘着不放其他人抱我就哭谁也不要,没有办法奶奶只能带上我,爷爷看奶奶那么辛苦,他那样就只好放张椅子在旁边,那时在那臭气熏天的茅厕我也不嫌臭,那时我不会走、也不会说就只会咯咯笑,就连爸爸妈妈也拿我没有办法。湖南人是喜欢辣椒的,在4岁的时候,我是不点辣椒也不吃的,每次做菜我都有自己的私房菜,没有辣椒的就是我吃的。 原本我家是很幸福的家庭,妈妈是裁缝,爸爸是开车的,家里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在莲花片来说也是算是有头有脸有说话份量的人家。家不是特别富有,但是家里还是可以过得很美满。通过父母的辛苦努力家里是村上第一批买了电视机、录音机的,还都是有名的牌子货,在那个时代应该收入水平都不错。记忆里那时每天晚上客厅都坐满了人那等着看电视,那时我们那个地方连湖南台也收不到,只能看个江西台,广告又多。到了晚上放着《西游记》、《封神榜》、《莲花争霸》……从那时起我又多了一个爱好看电视。那年我6岁,本来我是和爷爷奶奶住的,买了电视机,他们问我和小我一岁的妹妹小建春,你们俩谁回家住,我说我要看电视(那时父亲4兄妹,爸爸老大分家了) 那时的家庭生活让我美滋滋的,爸爸每天很早就出去开车拉货,不是泥土、沙子和石头等等,只要能拉的都拉了,那时家乡那个农用的三轮车都没有几辆,家里又是那崎岖的黄泥巴的土路,又窄。直到后来才修了家门前的那条大马路。很晚才开车回来,再疲劳都逗我们,妈妈做好饭菜等着他回来一起吃。等吃完收拾好家务妈妈继续在逢纫机边车衣服,那是我想要的家庭温暖吧,也是我一生中童年最值得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日子。 那样幸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随之而来的就是争吵、打架声取而代之。爸爸交了些狐朋狗友学会赌博,我们的家庭就成现在的家庭状况,就是爸爸赌博埋下了导火索。爸爸经常半夜三更才回来,经常也会和妈妈吵架打架,有时也交不上学费,学校没有交学费是不发课本的。那时经常老师那样说:“你爸爸是开车的,怎么学费交不起,回去告诉你爸爸,你上课没书本怎么行。”那时让老师那么说,还点名站起来,那时的我又那么内向,个子不高又坐在前排,让同学的目光老师的指责让我觉得受了很多的委屈,回去就和妈妈说妈妈。小时候的我不是很爱出风头的人,下课了也不出教室就站在窗前看着学校那几棵有些年月的老梨树被风吹处轻轻摆动,也许是它也的和我诉说着它的沧桑。加上我没有上学前班也没上一年级,直接上二年级的,没有书本老师讲课我根本听不懂,作业做不出老师又骂我。回到家我就把我在学校的情况和妈妈说,因为老师还要我叫家长,妈妈很无奈,晚上就又和爸爸吵架。 妈妈那样放弃在我们身边照顾我们,后来背井离乡来到深圳,那年我的妈妈才27岁。那时妈妈烫了那时最流行的短卷发,因为那时最小的妹妹建维才3岁刚学会走路,小妹很调皮,老抓妈妈的头发就只能剪了。那时妈妈的朋友是照相的,经常会来玩,有时也会带些布匹来做衣服,就给妈妈和小妹照了张黑白相片。那时家里的草坪上种植了几株万年青、松柏、还有几棵水杉树,还有些桔子树,在靠近那个范家祠堂的那墙角搭了个鸡窝。那时也流行碎花的衣服,妈妈穿着,手里抱着维维,她捏着妈妈的衣角。当时这张相片就拍下了当时的这些情景,很多年后它也一直在爸爸的驾驶证的那个夹层睡着。这张相片也是唯一见证我们家那时的幸福和诉说着我家的悲哀。爸爸一直很爱妈妈,其实骨子里妈妈也深着爸爸,只是他们中间多个几个会扭曲事实,是非颠倒的外公和大舅舅。因为他们拆散了我的家庭也定了2个人的一生。 现在我的父母离异,这个原因我爸爸是要负大半责任,妈妈也有错,爸爸错在先,妈妈是逼不得已走了这步。要是爸爸能多点责任感,妈妈也没有必要那么坚强支撑起这个家。但也是外祖父母不会为人处事的原则直接导致的父母婚姻失败,他们不应该看不起我爸爸打击他的自尊,过重干涉儿女的婚姻,如果他们对爸爸好点也多点理解,多给我爸爸一点尊严,也许我们家也不会这样的局面。 打从我记事起,我的父母经常打架,闹得一家人很不安宁。没有过几年第三的妹妹也降生了可是她命薄,没有福份和我们一起长大成人,出生41天就夭折了,死于先天心脏病。我清晰记得她那发紫的嘴唇,那弱不禁风的身躯。那时家里人口多,到了逢年过节家里开销也大,因为我们客家人都是好客,乡邻要是有什么红喜事(婚嫁)、喜事(丧事)、建房迁新居、祝寿,这些我们都会去祝贺,家里亲戚又多。爷爷多少有点声望,奶奶又贤淑,爷爷11兄妹,他是排行11。这样我们家只有多劳作,家里的经济支柱是爷爷养的蚕,一头下崽的老母猪、一头也是下崽的老黄牛,还有那架碾米机。 那时猪都是吃草的,也没有饲料吃,那次妈妈背着竹篓去堂姑家旁边那条小沟里摘猪草,就让小叔抱着妹妹,最先妹妹使命哭,一起使命哭,哭到沙哑到后来不哭了那时小叔才10多岁,以为是哭累了睡着了。也许妹妹是用哭声告诉她要离开父母和亲人,做最后的告别。等妈妈回去,问妹妹怎么样了,叔叔说睡了,怕惊醒她就一直抱在手上。妈妈接过她一看不对劲,就直接叫上爸爸,去医院。那时上医院是要走七八里的山地,公车又少,等爸爸妈妈到那医院,妹妹已经离开了我们。那时有个表姑在医院,看到妹妹那么命薄,去买了新衣服给她穿着,最后找了个纸箱把她埋葬了,就再也没有抱回来。就这样我的小妹匆匆忙忙来到人间就这样草草的离开我们,也没有等和我们几个好好相处,要是她长大了会是什么样,会不会像只小老虎那样可爱,因为她是虎年出生的。多年后我上初中我经常望着学校宿舍楼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我的妹妹就在脚下,不知道他在天堂的那边是不是过得快乐幸福,没有病痛的折磨,有没有怪我们就这样将她一个人扔在这孤凉的地方。 再过几年维维来到世上,那是我记事起第二次看到我最亲的人来到我身边,妹妹皮肤很黑就像小不点似的到来。那时父母还是会吵吵闹闹,因为又多了口人,经济上也就是爸爸开车拉货的钱,那时欠帐的人比较多,爸爸又不是喜欢计较的人,就让人家欠在那了,到了逢年过节也问不回来;其余的就是妈妈做衣服和给人缝缝补补来靠这些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那时我和大妹妹都已经到上学年龄了九年教育没有普及,各种学杂费都得上交。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结婚了少了婚前的浪漫,很多缺点也很快原形毕露,接下来的婚姻面对的就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和那些没完没的锁事。不是今天没油,就是明天没盐;要就是明天这家亲戚做寿,那家亲戚嫁娶亲,永远都是这样轮回。还不考虑生病和突发性事的发生,不然还得考虑医药费。我们家倒是不用考虑婆媳、姑嫂之间、妯娌之间的关系,因为妈妈和姑姑、奶奶、叔叔也处得不错,相互懂得谦让和尊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