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北江诗话2 > 北江诗话卷五

北江诗话2 北江诗话卷五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李太白诗,不恃天才卓越,即引用故实,亦皆领异标新,如“蓬莱文章建安骨”。《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邓康,遂荐章入东观为校书郎。”是白所言“蓬莱文章”,即东观文章也。《侠客行》“郸邯先震惊”,邯郸,古未有倒言“郸邯”者,然张宴《汉书注》:“邯山在邯郸县东城下。单,尽也。”是“郸邯先震惊”为尽邯山之地皆震惊耳。白诗不肯作常语如此。他若《行路难》《上云乐》等乐府,皆非读破万卷者,不能为也。 乾隆中叶以后,士大夫之诗,世共推袁、王、蒋、赵矣。然其诗虽各有所长,亦各有流弊。好之者或谓突过前哲,而不满之者又皆退有后言。平心论之,四家之传,及传之久与否,亦均未可定。若不屑于传与不传,而决其必可不朽者,其为钱、施、钱、任乎。宗伯(载)之诗精深,太仆(朝干)之诗古茂,通副(澧)之诗高超,侍御(大椿)之诗凄丽,其故当又求之于性情、学识、品格之间,非可以一篇一句之工拙定论也。今四家俱在,试合袁、蒋等四家并观之,吾知必有以鄙言为然者矣。太仆诗,以四言五言为最,次则歌行,即近体亦别出杼轴,迥不犹人。读其诗可以知其品也。五言《哭亡妇》云:“白水贫家味,红罗旧日衣。”七言《志感》云:“委蛇岁月羞言禄,寂寞功名称不才。”何婉而多风若此!侍御于三《礼》最深,所着《深衣考》等,礼家皆奉为矩度。故其诗亦长于考证,集中金石及题画诸长篇是也。然终不以学问掩其性情,故诗人、学人,可以并擅其美。犹记其《送友》一联云:“无言便是别时泪,小坐强于去后书。”情至之语,余时时喜诵之。 本朝文教覃敷,即异域人,亦皆工于声律。余尝见滇中土司李鸿龄诗,几欲俯首至地。鸿龄虽寄居蒙自,实缅甸国人。五言歌行,实有奇趣,近体则倜傥风流,几欲合方城、玉溪为一手,与粤东之黎洵可称劲敌,谁谓九州岛之外六经之表无奇杰儁伟之士乎? 余尝读《魏书崔浩传》,而叹其学识迥非代朔诸臣所能冀及。然至于殊死者,史家以为非毁佛法所致。岂其然哉?盖其人事事欲见己之长,遂事事欲形人之短耳。其论王猛、慕容恪、刘裕,可云当矣,余则以此论浩,曰:若崔浩之达识,魏太武之荀彧也。以浩观之,而高允为不可及矣。余尝有《咏史乐府》论浩、允云:“臣才区区劳奖识,清河司徒臣不及。”盖谓此也。 近时诗之能学卢玉川者,无过江宁周幔亭,有《咏仆梦魇》诗云:“被我一声噉,跌碎梦满地。”可谓奇而入理矣。次则上虞张上舍凤翔,其《咏西瓜灯》云:“蓝团卢杞脸,醉刎月支头。” 杜工部诗:“赤岸水与银河通”,前人即以在今江宁六合县者当之。郭璞《江赋》所云“鼓洪涛于赤岸”,李善《文选注》:“赤岸在广陵舆县”是也。余以为虽诗人放笔所及,固不可以道里绳之,然地势毕竟太迥远。《水经注河水》下引《孝经援神契》曰:“河者,上应天汉。”《西京杂记》亦有“河水上通天河”之说。则此赤岸当以在黄河者为是。今考《水经注》:“大河又东径赤岸北,即河夹岸。”下引《秦州记》:“枹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云云,是赤岸在枹罕县矣。上距河源甚近,当即工部诗所云“与银河通”者也。 诗奇而入理,乃谓之奇。若奇而不入理,非奇也。卢玉川、李昌谷之诗,可云奇而不入理者矣。诗之奇而入理者,其惟岑嘉州乎。如《游终南山》诗:“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紫阁云,西入白阁松。”余尝以乙巳春夏之际,独游南山紫、白二阁,遇急雨,回憩草堂寺,时原空如沸,山势欲颓,急雨劈门,怒雷奔谷,而后知岑诗之奇矣。又尝以己未冬杪,谪戍出关,祁连雪山,日在马首,又昼夜行戈壁中,沙石吓人,没及髁膝,而后知岑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之奇而实确也。大抵读古人之诗,又必身亲其地,身历其险,而后知心惊魄动者,实由于耳闻目见得之,非妄语也。 《北史卢思道传》:“年十六,中山刘松为人作碑铭,以示思道,思道读之,多所不解,乃感激读书,师事河间邢子才。后复为文示松,松不能甚解。乃喟然叹曰:『学之有益,岂徒然哉!』”余尝有诗曰:“刘松制碑铭,思道难了了。思道既读书,为文松不晓。信知学益人,饥者待之饱。明明愚与智,一日互颠倒。词章尚如此,何况穷理道,百事且勿营,扃门读书蚤。”观思道之言,而益知孙搴之妄矣。(《李谧传》:“少师事孔璠,数年后,璠还就谧请业。”与此同。) 体物之工,后人有未及前人者。即如汉、唐以来,咏兰诗亦至多矣,而《楚辞九歌》以二语括之,曰“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祗八字,而色、香、味并到。咏橘诗亦多矣,而《九章》之《橘颂》,以十四字括之,曰“曾枝剡叶,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祗四语,而枝、叶、蒂、干、花、实、形状、采色并出。后人从何处着笔耶? 《唐书白居易传》:“尝与胡杲、吉晈、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狄兼謩、卢贲燕集,皆高年不仕者,人慕之,绘为《九老图》。”按居易集中,亦历述九人官爵、里居、姓字,以年齿为序,盖事实仿于后魏中书令高允之《征士颂》,历载中书侍郎固安侯范阳卢元子真等三十四人而各系以颂,其前后当亦以年为次。吾乡庄氏南华九老会,其附入者,又二十一人。石门君之孙征君宇逵,亦各为颂以系之,亦仿允之例也。余曾为作序,见集中。 杜工部之在严郑公幕府也,所作诗与郑公不同。杜牧之之在牛奇章幕府也,所作诗与奇章公不同。欧阳文忠公之在钱思公幕府也,思公学“西昆”,而文忠则学杜。陆渭南之在范石湖幕府也,石湖主清新,而渭南则主沈郁。故能各自名家,并拔戟自成一队。即明沈明臣、徐渭之在胡默林幕府,默林虽不作诗,然二君亦皆能各极所长。虽督府严重,尚各有脱略仪检、不可一世之槩。惟吾乡邵山人长蘅,初所作诗,既描摩盛唐,苦无独到,及一入宋商邱幕府,则又亦步亦趋,不能守其故我矣。人或以其名重,尚艳而称之。吾以为其品既不及前修,则其诗亦更容论定也。 唐杜光庭为道士撰集诸道经,多以己说参之,俗语称“杜撰”,或以为即始于此。非也。《颜氏家训杂艺》篇:“江南闾里间有《画书赋》,乃陶隐居弟子杜道士所为,其人未甚识字,轻为轨则,托名贵师,世俗传信,后生颇为所误。”考林罕《字源偏旁小说序》:“又作《隶书赋》云,假托许慎,颇乖经据。实则陶先生弟子杜道士所为,大误时俗。吾家子孙,不得收写”云云。余意“杜撰”二字,盖出于此。然两人皆姓杜,又同为道士,又皆工作伪,可怪也。余尝有《消夏十绝》,其一云:“有鹅欲换书,宁取羲之媚?不学两道流,后先工作伪。” 岳阳楼望洞庭湖诗,少陵一篇尚矣。次则刘长卿“迭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余以为在孟襄阳“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语之上。通首亦较孟诗遒劲。 余昨过钱清镇,有闺合诗人孙秀芬,欲执贽门下,余婉辞却之。然阅其所作中有《泳夕阳》一律,其颈联云:“流水杳然去,乱山相向愁。”居然唐贤兴到之作。余叹赏久之,以为可以配“王晓月”也。 高丽使臣朴齐家,工诗及画。其入贡也,慕中国士大夫每有一面,輙作见怀诗一章,多至五十余首,可谓好事矣。按,朴本吴越着姓。《东国通鉴》云:新罗景明王七年,吴越国文士朴岩投高丽,为春部少卿。吴任臣《十国春秋·吴越武肃王世家》亦云:天宝十六年,我国文士朴岩之裔。自唐末至今已八九百年,尚为其国文学侍从之臣,世泽可云长矣。 文宋瑞有《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诗:“黄梁得失俱成幻,五十年前元未生。”盖是时信国正五十也。与阿文成《五十自寿》诗“四十九年前一日,世间原未有斯人”,二公之诗,不谋适合。均不愧英奇本色。 李昌谷“酒酣喝月使倒行”,语奇矣,而理解不足。若宋遗民郑所南“翻海洗青天”句,则语至奇而理亦至足,遂为古今奇语之冠。 陈明经增,海宁人,束发即有诗名。然屡试不第,人以“三十老明经”目之。余识之于江阴官廨,出近作就正,因决其必当远到。其诗尤工七言,如《杂兴》云:“未开桃李村无色,来话桑麻客有情。”《斋居》云:“骑月雨从春后积,出山云在树头浓。”《闺意》云:“红楼日晚愁多少,翠被春寒梦有无?”《牡丹》云:“一尺梳鬟争玉面,千金论价买春风。”其《诗箴》十六篇,学司空表圣体,亦有新意。 年家子管学洛,工制举业,四十不售,遂入赀为郎。然诗与词皆工,实为后来之秀。记其《雨中牡丹》四绝末一首云:“小窗灯影照无眠,檐漏声声欲曙天。更比落红还可惜,倚阑人不似当年。”可云丰神绝世。其《贺新凉》词中数语云:“恨不奋身千载上,趁古人未说吾先说。”亦有新意。 唐有两李龟年。一在僖宗时,见《五代史南诏蛮》下,云“僖宗幸蜀,募能使南诏者,得宗室子李龟年”云云。是李龟年又唐之宗室也。 诗之遇合,有得之于柱帖者。吾乡钱侍讲名世,未遇时,留滞京邸,岁除,几无以为生。时新城王文简官刑部尚书,素好士,钱不得已,以春帖子干之云:“尚书天北斗,司寇鲁东家。”文简大契之,周恤甚至,并为延誉。钱不久遂登上第。 乾隆间,丹徒鲍山人皋,旅客维扬,时博陵尹少宰会一以前巡抚视鹾邗上,方抵任,商人凂山人为听事柱联,山人书十六字云:“淮海维扬,贡金三品。文武吉甫,为宪万邦。”少宰一见,赏叹欲绝,知为山人所作,遂延入为上客。山人一生温饱,皆十六字之力也。 徐凝《庐山瀑布》诗:“终古长如匹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东坡以为恶诗,是矣。然东坡诗如“岭上晴云破絮帽,树头日挂铜钲”诸联,独非恶诗乎?且非独此也,铜钲又属凑韵。尝有友人子以诗见示,笔甚清脆,卷中忽以铜钲二字代晓日,予曾谕之曰:“东坡此种,最不可学,今用庚字韵,故曰铜钲。若元字韵,则必曰铜盆;寒字韵,则必曰铜盘;歌字韵,则必曰铜锅矣。”坐客皆失笑。韩退之“缟带银杯”,亦同此类。 里中杨氏,自前明至国朝,科第不绝。土人传为“旗竿里杨氏”是也。其子弟会文之所曰腾光馆,饶有泉石之胜。凡外人预斯会,得隽者又数十人。余童年亦预焉。然杨氏子弟工制艺者极多,若以诗名者,惟上舍元钖为最。所着有《揽辉阁集》,歌行尤擅场,五、七言律诗亦豪宕自喜,五言如“狂名千载后,心事一杯中”,“几人能小住,终岁为谁忙”,“万瓦露华白,一窗灯影红”;七言如“论才直欲儿文举,骂坐犹能弟灌夫”,“云泥可隔交终浅,蕉鹿相寻梦或真”;《屋漏墙圮》云“难使壁如司马立,竟无垣与段干踰”。皆戛戛独造,非寻行数墨者所能到也。 秋试揭晓,顺天、江南类皆在重九前后。扬州申副宪黻官京师日,重九日同人集墨窑厂登高赋诗云:“古来重九西风冷,明日长安落叶多。”盖是年以初十日揭晓也。人传诵以为工。今岁余偶在里中,重九前同人日日燕集,闻江宁当以初七日揭晓,亦赋一诗云:“回风已堕千林叶,冒雨谁登九日楼?”皆借落叶以喻报罢之人。惟此回揭晓在重九前,情事又不同耳。 余督学贵州日,曾两值乡试,甲寅、乙卯是也。先期即拔取十三府诸生之能文者,聚贵山书院中,院中生徒有额缺,余捐廉俸,为广额数十名。科岁两试,皆先期于五月前抵省。五月一日试诸生,头场准例《四书》文三首,诗八韵,以一日夜为限,二、三场亦然。余亦宿书院中,俟诸生交卷毕始归。六月一日,则试二场。七月一日,则试三场。时总宪冯公光熊,方抚黔中,与余尤相契,每书院扃试日,亦分派文武员弁巡逻,以防传递。余又苦黔中无书,先令人于江浙购买《十四经》、《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通典》、《通考》以及《文选》、《文苑英华》、《玉海》等书,贮书院中,令诸生寻诵博览。试三场日,并明谕诸生曰:“所问策皆在此数部中。诸生能各寻原委,条析以对,即属佳士。不必束书不观也。”后张吉士本枝、胡吏部万青等会试皆以对策获隽,即其效矣。贵州中额祗四十名,甲寅科肆业书院者中至二十四名,乙卯科复中至二十七名,可云多矣。任满日,督抚例以学臣贤否具折入奏,时督臣为大学士福康安,抚臣即总宪,即以此具奏,为学臣课士之效。丙辰召见时,复蒙纯皇帝垂询及之,亦异数也。试后,余辄令院中生徒,录闱艺送署中,为决去取,颇复不爽。乙卯岁,铜仁苗匪滋事,督、抚并在军营代办,监临者为锺祥贺方伯长庚,是科余决院中生徒中式者当有八人,填榜日自第六名起,至四十名止,所拟者仅得五人。方伯好立异同,不待填榜,竟即笑向余曰:“使者此次决科,当有一二名遗漏矣。”余亦笑应之曰:“且待填毕再议。”及书五魁竟,则黄生鹤魁多士,张生本枝第二,胡生万青第四,八人者竟无一不售。方伯忽大惊曰:“何术之神若此?”余曰:“此易晓耳。顺天、江、浙大省,积卷至万余,可中可不中之卷又多,故难预定。若贵州则入试者仅三千人,其科岁试皆在三名以前者,平日能文可知。所惧者八韵诗,五道策,或抬头不谙禁例,及有平仄失粘等病耳。余皆束之于书院中,一月数课,课艺成,皆面指其得失。则以上诸病,渐可以除。闱艺又复过人,宁有不售之理耶?”诸公皆悦服而散。 古诗“青青河畔草”一篇,连用迭字,盖本于《离骚九章》之《悲回风》。 《离骚》以后,学《骚》者宋玉、贾谊、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王逸等若干人,而皆不及《骚》,以绝调难学也。陶渊明以后,学陶者韦应物、柳宗元以迄苏轼、陈无己等若干人,而皆不及陶,亦以绝调难学也。庾信《哀江南赋》,无意学《骚》,亦无一类《骚》,而转似《骚》。王维、裴迪《辋川》诸作,元结《舂陵》篇及《浯溪》等诗,无意学陶,亦无一类陶,而转似陶。则又当于神明中求之耳。 《说苑》:“鄂君乘青翰之舟,下鄂渚,浮洞庭,榜人拥楫而歌,鄂君举绣被而覆之”云云。此鄂君当亦以封于鄂得名。按《史记楚世家》:“熊渠伐庸扬粤至于鄂,乃立其中子红为鄂王。”《世家》盖据《世本》,是鄂之名已久。即《楚辞》“乘鄂渚而反顾”,亦当在鄂君之前。而地理书乃云鄂渚以鄂君得名,其误已不足辩矣。余戊辰年江行,曾有一绝正之曰:“《楚词》鄂渚由来旧,转说嘉名肇鄂君。一等荒唐不须述,朝为行雨暮行云。” 江夏县有邵陵王庙,祀梁邵陵王纶,香火尚盛。余亦以诗正之云:“一间茅屋荆昭庙,却有层台祀此王。不敢更将碑石读,伤心韦粲死青塘。” 自黄州至汉阳,江岸南北,名山极多。然山名大半起唐宋时,非《禹贡》山川及《汉书地理志》等之旧也。如大别、小别等山,误始于唐李吉甫;内方山、壶头山、乌陵峰等,误始于宋乐史;汉川之赤壁山,误亦始于吉甫;黄冈县之赤壁山,本名赤鼻山,误始于宋苏轼。他若武昌县亦有西塞山,通城县有鸡笼山,皆非旧地。盖辩之不胜辩矣。大别、小别等考,在文集中。江行抵黄州,亦有一绝云:“坡老尚难知赤壁,路人更莫指乌林。惟余鲍照书台在,风月千年是赏心。”盖谓此也。 刘长卿,开、宝进士,《全唐诗》编在李、杜以前,盖计其年代,实与王、孟同时。然诗体格既殊,用意亦迥别。前人以长卿冠“大历十子”,盖以诗境而论,实异于开、宝诸公耳。即如同一谪官也,摩诘则云:“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不特善则归君,亦可云婉而多风矣。若文房之《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则直云:“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殊伤于婞直也。盂浩然之“不才明主弃”,亦同此病,宜其见斥于盛世哉。刘、孟之不及王,亦以此。 有心作衰飒之诗,白香山是也。如“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夫年始三十九,何便至“岁暮日斜”?此有心作衰飒之诗也。若无心作衰飒之诗,则亦非佳兆,如顾况之“老夫年七十,不作多时别”,柳宗元之“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等诗是矣。余友黄君仲则,方盛年,忽作一诗云:“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余窃忧之。果及中岁而卒。余六十后,忽以不得已事,重赴汉江,将归,同人饯于黄鹤楼江岸,以为不更能作楚游矣。余故反其意,作《留别》一首云:“未觉山公兴便颓,残年短景苦相催。濒行不与仙人别,此世偏应一再来。”或亦自相慰藉之语耳。 武昌鱼虽多,而味稍薄。即以鲟黄鱼而论,产关以东者为最,次则东南沿海。若武昌所产,则味鲜而实薄矣。惟槎头缩头鳊及鳜花,则洞庭湖者为最,其次则武昌、黄州一带江水中。余自九江泝流至汉阳,日市此二鱼自给,饱饭后辄诵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词,为之神往。 唐崔涂诗:“曹瞒尚不能容物,黄祖何因解爱才?”前人每以此二语为祢正平一生定论矣。殊不知非也。知正平者,孔北海以外,惟祖一人,观其谓“惟处士能道祖意中”语,则非不知己可知。其子又能使赋鹦鹉,则赏音复在一家是已。后正平之不得其死,实自取之。若以《春秋》诛意之法断之,则杀正平者仍属曹瞒,非黄祖也。曹瞒不肯居杀士之名,故送之刘表,表名列顾厨,又汉末之好名者,故又转而至黄祖耳。即以三国鼎峙之主而论,诸毛绕涿,便以杀身,谓蜀先主能容之乎?张子布之积薪,虞仲翔之远谪,倘归之孙讨虏,谓讨虏能容之乎?是正平之杀身,本由素定,黄祖特不幸居杀正平之名耳。余前有诗云:“狂生不杀示有容,磨刀仍复及孔融。”非刻论矣。昨过鹦鹉洲有感,又赋一绝云:“一杯酹尔楚江干,雪涕临风感万端。不解爱才仍嫁祸,平心黄祖胜曹瞒。”愿与论世者更决之。其次则杜拾遗之于严武,亦正平之往事也。《云溪友议》以为武欲杀杜甫,冠钩于帘者三,其母徒跣救之,始免。李白之《蜀道难》,为房管、杜甫而作也,事虽不可尽据,然观其赠甫诗“莫倚善题《鹦鹉赋》”一语,则已兆杀机矣。甫之得免祸,亦幸已哉。平心论之,对其子孙斥名其祖父,事本难堪,即以此杀身,亦非尽严武之过也。 潘安仁之斥孙秀微时,苏子瞻之扬章惇阴事,亦皆取祸之道,不可为法。 康熙中叶,大僚中称诗者,王宋齐名。宋开府江南,遂有《渔洋绵津合刻》。相传赵秋谷宫赞罢官南游,过吴门,宋倒屣迎之,以《合刻》见贻,赵归寓后,书一柬复宋云:“谨登《渔洋诗钞》,《绵津诗》谨璧”。宋衔之刺骨。时王已为大司寇,宋便中以千金贻之,欲王赋一诗作王、宋齐名之证,王贻以一绝云:“尚书北阙霜侵鬓,开府江南雪满头。谁识朱颜两年少,王扬州与宋黄州。”此时不录集中,见卢运使见曾所辑《山左诗钞》。若平心论之,赵固伤轻薄,然宋岂止不及王,亦并不及秋谷也。至吾乡邵山人长蘅所作诗序,实系阿私所好,不足为据。余过黄州日,忆及此事,亦曾赋诗云:“百年谁续雪堂游?苦竹寒芦起暮愁。毕竟后来才士少,诗名数到宋黄州。”未知诸君子以其言为谛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