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 第23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第23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里堂晚年又为孟子正义,先于丙子冬,与 其子廷琥虎玉,纂孟子长编三十卷,越两岁乃完。戊寅十二月立程自限,次第为正义三十卷,至己卯秋七月草稿粗毕。翌年七月里堂下世,距 正义成书整一年矣。凡里堂论学语,除散见文集外,大率萃是三书。而里堂平生精力所注,尤在周易,有离菰楼易学三书四十卷,通释二十 卷,图略八卷,章句十二卷成于嘉庆乙亥。里堂于经学外,尤精天算,能诗文,淹博精深,阮芸台以通儒目之,真无媿也。 里堂论性善里堂论学极多精卓之见,彼盖富具思想、文艺之天才,而溺于时代考据潮流,遂未能尽展其长者。然即其思想上之成就言之,亦至深湛, 可与东原、实斋鼎足矣。其立说之最明通者,为其发明孟子性善之旨。其言曰: 所谓性善,善即灵也,灵即神明也。……人之有男女,犹禽兽之有牝牡也。其先男女无别,有圣人出,示之以嫁娶之礼,而民知有人伦矣。示之以耕耨之法,而民知自食其力矣。以此教禽兽,禽兽不知也。禽兽不知,则禽兽之性不善;人知之,则人之性善矣。圣人何以知人性之 善也?以己之性推之也。己之性既能觉于善,则人之性亦能觉于善,第无有开之者耳。……故非性善无以施其教,非教无以通其性之善。教 即荀子之所谓伪也,为也。为之而能善,由其性之善也。孟子正义滕文公为世子章,参读文集卷九性善解五篇里堂言性善,以人之有智慧言之 ,又以人之能进化言之,其说亦本于东原,而人类之自以其智慧而进化者,其一段之历程,里堂名之曰变通,变通之所得即善也,仁义则善之大者。故曰: 人性所以有仁义者,正以其能变通,异乎物之性也。以己之心通乎人之心,则仁也。里堂论义之时变知其不宜,变而之乎宜,则义也。 仁义由于能变通,人能变通,故性善;物不能变通,故性不善。正义性犹杞柳章人类何以必出其智慧以求变?里堂则曰变化所以为利。故曰: 春秋繁露仁义法云:“义者,谓宜在我者。”其性能知事宜之在我,故能变通。上古之民,始不知有父,惟知有母,与禽兽同。伏羲教之 嫁娶,定人道,无论贤智愚不肖,皆变化而知有夫妇父子。始食鸟兽蠃蛖之肉,饥则食,饱则弃余,神农教之稼穑,无论贤智愚不肖,皆变化 而知有火化粒食。是为利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此利不利之间,利不利即义不义,义不义即宜不宜,能知宜不宜,则智也;不能知宜 不宜,则不智也。智,人也;不智,禽兽也。几希之间,一利而已矣,即一义而已矣,即一智而已矣。正义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章故人性 之善否,视其心知之智愚。智则能变而之于宜以得其利,故曰善;不智则不能变而之于宜而不得其利,故曰不善。人与禽兽之分在此。其界说 明白通顺,自来持性善论者未能及。今更进一步言之,此所谓变而之于宜以得其利者,其实即人智之变也,即人之智慧之进化也。人智慧之能进化,即可以人之一生证之。故曰: 人初生,便解饮乳,便解视听,此良知也。然壮年知识,便与孩提较进矣;老年知识,便与壮年较进矣。人智与年俱进同焉此人,一读 书,一不读书,其知识明昧又大相悬绝矣。同焉受业,一用心,一不用心,其知识多寡又大相悬绝矣。则明之与昧,因习而殊,亦较然矣。正 义性犹杞柳章里堂以人智之进化言性善,故不喜言赤子之心,曰: 人之为赤子,犹天地有洪荒。……庄子缮性篇乃云:“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 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岂知晦芒憔悴之初,八卦未画,四时何由而节?渔佃之利未兴,弧矢之威未作,人与鸟兽相杂,其灵 于鸟兽者凡几?不知粒食,其疾病疢毒于鸟兽蠃蛖之肉者又凡几?而谓之不伤不夭,不亦妄乎?赤子之无知,故匍匐可以入井,必多方保护之 ,教诲之。……若失而不教,则终于愚而无知……卒之文字不能通,农商不成就,衣食不能自力,父母不能养,妻子不能保,自转死于沟壑。 彼老氏之徒,乃以为真朴未散,不亦傎乎!……不失赤子之心,而即为大人,于是佣人匠贾,皆可自命为圣贤。相习成风,其祸于天下,与吃 菜事魔者等矣。正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里堂既不喜言赤子之心,因亦不喜言心悟、心觉,谓: 斥觉悟而主行习舍六德、六行、六艺、诗、书、礼、乐而以心悟为宗旨,皆乱天下之杨、墨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